人物:释今辩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48 【介绍】: 唐僧。江都人,俗姓郭。工翰墨。少誓齿空门,志不可夺。依太原寺东塔,体解律文,绝其所疑,时贤推服,有声京师。寻归居扬州龙兴寺,食不求饱,居不易坐。朝士途经者,以不践其门阈为大羞。复召至长安,房琯、崔涣等皆争与之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江都之郭氏。稍具知识。即念出家。父母虽爱。不能夺也。既从瑶台成律师受具戒。旋于太原东塔寺究律藏。言入希微。理参玄要。识者推伏焉。众请任以纲领职。乃默然东归。率诵金刚般若经如意轮心咒。化乡里。诸所设施。莫克尽述。大略皆以隆显教门。敷弘法席而已。且维扬东南之冲要。朝廷土大夫。所从来往。必脩刺门下。然尤以得见为𢠢。以不得见为大辱。故黄门侍郎卢藏用退而叹曰。宇宙之内。信有高人。若太子少保陆象先。兵部尚书毕构。少府监陆馀庆。吏部郎中严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书侍郎平章事崔涣。礼部侍郎李憕。著作郎綦母潜。名士王昌龄。佥所赡奉。愿同洒扫。 天宝七载。十月十四日。晨兴盥漱。就胡床跏趺。默睹西方。既曛而灭于龙兴寺之别院。春秋八十三。夏六十二。缁素弟子北距泗沂。南踰领徼。望哭者千族。送葬者万人其得法上首。曰会稽昙一福建怀一等。树塔于城西蜀冈之原。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华。撰文勒碑。大理司直张从申书。赵郡李阳冰篆额。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法慎。
姓郭氏。
江都人也。
孩抱之岁誓齿空门。
亲爱所钟志不可夺。
从遥台成律师受具戒。
依太原寺东塔体解律文绝其所疑。
时贤推服。
或一言曲分于象表。
精理自得于环中。
声振京师如晞爱日。
诸寺众请纲领。
乃默然而东归。
既还扬都俯允郡愿恒诵金刚般若经如意轮。
般若佛心我得此心。
众生亦得。
如意胜愿我如此愿。
众生亦如。
谓天台止观包一切经义。
东山法门是一切佛乘。
色空两亡定慧双照。
不可得而称也。
慎暑不摄齐。
食不求饱。
居不易坐。
四方舍施归于大众。
一身有无均于最下。
朝廷之士衔命往还。
路出维扬终岁百数。
不践门阈以为大羞。
仰承一盻如洗饥渴。
慎与人子言依于孝。
与人臣言依于忠。
与人上言依于仁。
与人下言依于礼。
佛教儒行合而为一。
学者流误。
故亲校经论延来者听受。
故大起僧坊将警群迷。
故广图菩萨因地。
善护诸命。
故曲济众生寿量。
以文字度人。
故工于翰墨。
以法皆佛法。
故兼采儒流以我慢为防。
故自负衣钵。
以规规为任故纲正缁林。
以发挥道宗。
故上行恭礼。
以感慕遗迹。
故不远他邦。
以龙象参议。
故再至京国。
以轨度端明。
故研精律部欤。
黄门侍郎卢藏用才高名重罕于推挹。
一见于慎慕味循环不能离坐。
退而叹曰。
宇宙之内信有高人。
黄门于院中置以经藏严以香灯。
天地无疆像法常在。
太子少保陆象先兵部尚书毕构少府监陆馀庆吏部侍郎严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书侍郎平章事崔涣礼部尚书李憕辞人王昌龄著作郎綦母潜佥所瞻奉愿同洒扫。
感动朝宰如此。
以天宝七载十月十四日。
晨兴盥漱就胡床加趺。
心奉西方既嚑而灭于龙兴寺别院。
春秋八十三。
夏六十二。
缁素弟子北距泗沂南踰岭徼。
望哭者千族。
会葬者万人。
其上首曰会稽昙一闽僧怀一南康崇睿晋陵义宣钱塘谭山寺惠鸾洛京法瑜崇元鹤林寺法励法海维扬惠凝明幽灵祐灵一等。
罔不成乐说辩才入法华三昧。
众所知识物之依怙。
天上甘露正味调柔。
人中象王利根成熟。
音乐树下长流福慧之泉。
雪山峰顶仰见清凉之月。
金刚决定烦恼无馀优昙开敷香洁盈满。
法施之恩郡居之感。
哀奉色身经始灵塔于芜城西蜀冈之原。
像教也幽公自幼及衰恒所亲侍。
后请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华为碑纪述。
大历八年癸丑十二月也。
大理司直张从申书赵郡李阳冰题额其塔。
亦幽公经度建塔之地。
广袤如素高卑得中。
周临四衢平视千里。
门人环莳列柏荐以名香。
其塔属会昌中例皆毁焉。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八三
古电,字非影。
新会人。
俗姓李。
幼随母出世,依天然老人,明桂王永历十五年(一六六一)登具,清圣祖康熙十年(一六七一)住归宗,复行募吴越。
比还雷峰,属典库藏。
居栖贤,独肩常住之务。
老人入涅,未蒙记莂,乐说劝梓其《石窗草》行世。
示寂栖贤,世寿五十五。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627 【介绍】: 隋唐时僧。吴郡海盐人,俗姓于。年十二出家,事开善寺慧熙法师。隋仁寿中造禅定寺,遂为知事上座。后住京师大庄严寺。为唐初举十大德之一。所讲《三论》,皆有文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于氏。吴郡海盐人。晋太常宝之后。祖朴梁散骑常侍。父元显梁中书舍人。并硕学英材。世济其美。因年十二。事开善寺慧熙法师出家。年十五。听建初寺琼法师成实。曾未具戒。其名誉已被远近。然心慕禅悦。乃诣钟山慧晓智瓘请授观法。又造长干辨法师禀三论。久之辨遁世远引。悉以其徒三百馀人委之开导。且三十载。陈太建八年。安居之始忽如坐亡。但其肢体柔温如故。经七日而后苏。其徒请问所以。徐曰。试看箱内有何物。侍者随言看之。得帛两束。曰此衬遗耳。因谓始使者引部从丝竹相迎曰。王请法师。继而见有衮冕者肃入曰。阎罗王也。即堂上坐夏讲大品般若。每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意已经三月矣。乃复仅尔耶。噫非妄想颠倒何如。仆射徐陵尚书毛喜尤归敬。隋仁寿三年。诏补禅定寺知事上座。频开三论。并制疏文。入国朝。举十六德纲记僧务。因居其一焉。京寺故崇菩萨戒。后进具戒者。其羯磨法无不依。左仆射萧瑀刑部尚书沈叔安并钦仰奉承。于兹二纪。贞观元年二月十三日。卒于大庄严寺。寿八十有九。先是戒弟子法仁。使如法住无令一生空过。至后夜分整容正坐。众闻异香满室而已。及道俗送至城南。又闻天乐音。遂塔而树铭焉。其文则兰陵萧钧所作也。仁亦勤学有名。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慧因。
俗姓于氏。
吴郡海盐人也。
晋太常宝之后胤。
祖朴梁散骑常侍。
父元显梁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才世济其美。
因禀灵温𥙿清鉴俭通。
徽音深靡缁素钦属。
十二出家。
事开善寺慧熙法师。
志学之年。
听建初琼法师成实。
曾未具戒便齐入室。
慧声广被道众相推。
而欣味静心未指章句。
乃诣钟山慧晓智瓘二禅师。
请授调心观法。
定水既清道思逾肃。
师袭宏略曲尽幽微。
而悟言神解独酌标致。
又造长干辩法师
禀学三论。
穷实相之微言。
弘满字之幽旨。
写水一器。
青更逾蓝。
后归静山林。
便以学徒相委。
受业弟子五百馀人。
踵武传灯将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感幽使。
云王请法师。
部从相諠丝竹交响。
当即气同舍寿。
体如平日。
时经七夕若起深定。
学徒请问乃云。
试看箱内见有何物。
寻检有绢两束。
因曰。
此为䞋遗耳。
重问其故。
曰妄想颠倒知何不为。
吾被阎罗王召。
夏坐讲大品般若。
于冥道中谓经三月。
又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
非夫慈该幽显行极感通。
岂能赴彼冥祈神游异域。
陈仆射徐陵。
高才通学。
尚书毛喜。
探幽洞微。
时号知仁。
咸归导首。
隋仁寿三年起禅定寺。
搜扬宇内远招名德。
因是法门龙象乃应斯会。
既德隆物议大众宗归。
遂奉为知事上座。
训肃禅学柔顺诱附。
清穆僧伦事等威权。
同思启旦。
又寺初胜集四海一期。
名德相亚通济斯美。
因又寔兼之矣。
频讲三论并制文疏。
要约标控学者高奉。
大唐弘运重兴佛日。
举十大德当其一焉。
以身御法不令而行。
让以得之屈己成务。
故京寺宿望心敬遵承。
咸崇菩萨戒师。
后进具戒者。
无不依而羯磨。
左仆射萧瑀。
器局贞亮玄风凝远。
刑部尚书沈叔安。
温彝弘雅达信通神。
并崇仰钦承于兹二纪。
因定慧两明空有兼照。
弘法四代常显一乘。
而莫竞物情喜怒无色。
故游其道者莫测其位。
以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有九。
未终初夜告弟子法仁曰。
各如法住。
善修三业无令一生空过。
当顺佛语勿变服扬哀。
随吾丧后事不可矣。
乃整容如常。
潜思入定于后夜分正坐而终。
咸闻异香满室。
遂迁坐于南山至相寺。
于时攀辕扶毂。
道俗千馀送至城南。
又闻天乐鸣空。
弟子等为建支提塼塔。
勒铭封树。
兰陵萧钧掣文。
仁是乡人少所供奉。
清净身心修行念定。
卑弱著性有名门学。
神僧传·卷第七
僧慧因。善三论及法华金刚经。常为讲说。至德中黄昏时见一人入门云。王请法师。因遂僵仆。惟心顶煖七日却苏。云初随使者至一城。极甚宏丽。入见王从数百人。下殿至阁门。拜曰。弟子不幸主世名禄兼治罪。甚用为苦。闻上人善讲金刚经。幸为敷析。于是就坐讲毕。王施绢三百匹。遂令送归。次见一讲堂。有百馀僧。相与谈论。初极礼法少时各争竞。于手指上各生铁爪。共相拿掴血肉涂地。牛头巨卒以火燎之。尽成灰粉。须臾又复本身。因惊惧却苏蹶然而起。绢已在匮与前数同。遂得此施作功德。自此更不讲说。惟持经而已。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于。吴郡海盐人。晋太常宝之后胤。祖朴。梁散骑常侍。父元显。梁中书舍人。并硕学英才。因禀灵温裕。十二出家。听琼法师授成实。曾未具戒。便齐入室。乃诣钟山慧晓智璀二禅师。请授调心观法。定水既清。道思逾肃。又造长干辨法师。禀学三论。穷寔相微言。辨后归静山林。便以学徒相委。受业弟子五百馀人。踵武传灯。将三十载。陈太建八年。安居之始。忽感幽使云。王请法师。部从相諠。丝竹交响。当即气舍。时经七夕。若起深定。学徒请问。乃云试看箱内。见有何物。寻检有绢两束。因曰。此为䞋遗耳。重问其故。曰吾被阎罗王召夏坐。讲大品般若于寔道中。谓经三月。又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悲夫慈该幽显。行极感通。岂能赴彼冥圻。神游异域。隋仁寿三年。起禅定寺。搜扬寓内。远招名德。遂奉因为知事上座。频讲三论。并制文疏。要约标控。学者高举。大唐弘运。重兴佛日。举十大德。当其一焉。因定慧两明。空有兼照。弘法四代。常显一乘。而莫竞物情。喜怒无色。故游其道者。莫测其位。以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庄严寺。春秋八十有九。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八二
今鸷,字慧则。
番禺人。
乐说和尚仲兄。
诸生。
原名向高,与兄舒齐名。
世乱,隐居山野,教授生徒自给。
清圣祖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受具,充丹霞化主,顷侍天然老人于归宗。
十四年,归雷峰,典客六年。
时福州长庆丛席久虚,绅士再三恳老人主法,颔之,遣鸷入闽。
会老人退休净成,遂留长庆守待。
至老人入寂后,归雷峰坐蜕。
事见清徐作霖、黄蠡《海云禅藻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