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解纶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吉安府吉水人。
解纶子。
受解缙累徙边,后召还。
以能书,授中书舍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2—1359 【介绍】: 元僧。台州临海人,字大用,俗姓屈。十二岁受经于瞿公,旋即祝发受具足戒。秦定帝时居海盐德胜寺讲经,听者咸诧,转杭之兴福,三年,升住演福寺。顺帝赐号佛鉴园照论师。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必才字大用姓屈氏。
台州临海人。
父哲明大经为科目之儒。
母赵氏嗜善崇佛惟谨。
才娠十月母一夕梦。
梵僧振锡入堂内。
觉而生。
甫能言辄记孝经一卷。
七岁善属句脱口而就。
声文谐协宛有思致。
时有江西瞿法师居越之报恩。
实剡源暹公诸孙。
通天台教观。
才年十二乃挟册从之。
未几为祝发进具戒。
十六出游虎林谒湛堂澄于南竺。
湛堂与语皆中肯綮。
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
时玉冈润法师居第一座。
学者归之如云。
才亦执经入室。
虽至流金之暑折胶之寒。
足不踰户限者十年。
凡山家之玄教观之要一经指授。
意释心融靡不臻其阃奥。
玉冈叹曰。
此子非灵山会上业已习之。
乌能至此哉。
一时侪辈如我庵无绝宗继。
皆英声伟望超出时流。
至于剖决宗旨议析教章。
必推才为上首。
玉冈出主海盐德藏。
命才分座讲演。
其辩若雨注河翻纵横无碍。
听者称之。
泰定元年玉冈迁演福。
宣政院请才继德藏。
当是时湛堂声誉喧播中外。
众意其必愿为其弟子。
及升座瓣香嗣玉冈。
君子谓其知义。
至正二年迁杭之兴福。
三年补演福。
元臣康里常咨决心要。
先因寺烬于兵。
才为次第新之建万佛阁。
其高一百三十尺有奇。
才之为人凝重沈默观行精励。
孜孜修进无斯须懈怠。
接人以慈。
诲人无倦。
门弟子据猊座者百人。
顺帝特赐佛鉴圆照之号。
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谓众曰。
吾缘尽矣。
乃焚香面西端坐。
高称弥陀佛号。
尽一昼夜又告众曰。
汝等勿谓修持无验。
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
即索浴更衣为书以别相识。
遂合掌而逝。
舆龛荼毗。
有五色光自龛中发。
火馀不坏者二。
舌根如红莲华。
齿牙若珂贝。
舍利满地众竞取之一时俱尽。
最后至者乃穴地尺许。
求之亦有得者塔于寺南。
阅世六十有八。
座五十六夏。
著述有妙玄文句止观增治助文法华涅槃讲义章安荆溪法智礼文诗偈等。
并行于世。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必才。
字大用。
台临海屈氏子。
父哲明大经
为科目之儒。
母赵氏。
嗜善崇佛惟谨。
师生甫能言。
辄记孝经一卷。
七岁善属句。
脱口而就。
谐协有思致。
祝发受具戒。
出游武林。
谒湛堂澄公。
公见其颜貌峻拔。
出语皆中肯綮。
即以法器期之。
时润玉冈为第一座。
师折节事之。
虽流金之暑。
折胶之寒。
足不踰户限者十年。
凡台家部味之玄。
教观之要。
一经指授。
意释心融。
无不臻其阃奥。
玉冈叹曰。
此子。
非灵山会上业已习之。
乌能至此哉。
玉冈出主海盐德胜。
师分座焉。
暨玉冈迁演福。
宣政院请师。
继其教席。
当是时。
湛堂声称。
喧播中外。
众意。
师必愿与之子。
及升座瓣香嗣玉冈。
君子谓其知义。
至正二年。
迁杭之兴福。
未几。
升主演福。
丞相康里公。
屡至香币。
咨决心要。
寺久圮。
师为次第新之。
建万佛阁。
其崇以尺许一百三十有奇。
师之为人。
凝重简默。
观行精励。
孜孜修进。
无斯须懈怠。
每夏终制解。
同业者。
皆囊衣自便。
师独掩关谢客。
益加磨淬。
人不堪其清苦。
而处之忻忻也。
一日忽觉。
头目岑然。
即谓众曰。
吾缘尽矣。
乃危坐西向。
称弥陀佛号。
尽一昼夜。
因告众曰。
汝等勿谓修持无验。
吾净土缘熟。
三昧现前矣。
即索浴更衣。
为书别相识。
合掌而逝。
阇维有五色光。
自龛中发火。
火馀舌如红莲。
齿如珂贝。
舍利如菽者满地。
万众竞取。
一时俱尽。
后至者。
穴地尺馀。
亦得之。
塔干寺之南。
阅世六十有八。
坐五十六夏。
具庵玘公谓。
师以恢涵之量。
迈远之识。
于空坏劫中。
建成住之效。
而或有可齐者。
至于发性具之微。
肆辨说之雄。
灿真灯于既昏。
胶慧和于将坠。
此岂力之所能为哉。
斯言得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必才,字大用,姓屈氏,台州临海人。
父哲明大经,为科目之儒。
母赵氏嗜善,崇佛惟谨,才娠十月,母一夕梦梵僧振锡入堂内,觉而生。
甫能言,辄记《孝经》一卷。
七岁善属句,脱口而就,声文谐协,宛有思致。
时有江西瞿法师,居越之报恩,实剡源暹公诸孙,通天台教观,才年十二,乃挟册从之。
未几,为祝发进具戒。
十六出游虎林,谒湛堂澄于南竺,湛堂与语,皆中肯綮,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
时玉冈润居第一座,学者归之如云,才亦执经入室。
虽至流金之暑,折胶之寒,足不踰户限者十年,凡山家之玄,教观之要,一经指授,意释心融,靡不臻其阃奥,玉冈叹曰:“此子非灵山会上业已习之,乌能至此哉。
”一时,侪辈如我庵无、绝宗继皆英声伟望,超出时流,至于剖决宗旨,议析教章,必推才为选首。
玉冈出主海盐德藏,命才分座讲演,其办若雨注河翻,纵横无碍,听者称之。
泰定元年,玉冈迁演福,宣政院请才继德藏。
当是时,湛堂声誉,喧播中外,众意其必愿为其弟子,及升座办香嗣玉冈,君子谓其知义。
至正二年,迁杭之兴福。
三年,补演福,郡帅康里尝咨决心要。
先是寺烬于兵,才为次第新之,建万佛阁,其高一百三十尺有奇。
才之为人凝重沈默,观行精励,孜孜脩进,无斯须懈怠,接人以慈,诲人无倦,门弟子据猊座者百人,顺帝特赐“佛鉴圆照”之号。
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谓众曰:“吾缘尽矣。
”乃焚香面西端坐,高称弥陀佛号尽一画夜,又告众曰:“汝等勿谓脩持无验,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
”即索浴更衣,为书以别相识,遂合掌而逝。
舆龛荼毗,有五色光自龛中发,火馀,不坏者二舌根如红莲华,齿牙若珂贝,舍利满地,众竞取之,一时俱尽,最后至者,乃穴地尺许求之,亦有得者。
塔于寺南。
阅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六夏,所著有《妙玄文句止观》、《增治助文》、《法华涅槃讲义》及《诗偈》并行于世。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小参 灵隐入院至晚小参。
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时节若至。
其理自彰。
是故达摩大师十万里西来。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谓之教外别传。
于是二祖求个安心法门。
师云将心来与汝安。
祖云觅心了不可得。
师云与汝安心竟。
冬瓜印子一印印定了也。
然师资契会。
千载难逢。
山僧今夜小参。
禅客问话。
现前一众。
坐立俨然。
岂不是时节因缘。
时节因缘既尔。
毕竟佛性义在什么处。
莫是在觅心了不可得处么。
莫是在与汝安心竟处么。
若道在觅心了不可得处。
是埋没二祖。
若道与汝安心竟处。
是辜负大师。
到这里不可容易。
直须明自本心。
见自本性。
未明明取。
未见见取。
若也明见不了。
缁素不分。
一生只成得个颟顸佛性。
儱侗真如。
这般汉。
腊月三十日到来。
手忙脚乱。
如个落汤螃蟹相似。
无人替汝。
光阴迅速。
各自勉旃。
复说偈曰。
年登六十一春秋。
只合投间待死休。
不料业风吹到此。
又同衲子结冤雠。
浴佛上堂。
举药山俨禅师因遵布衲作殿主。
浴佛次。
山问汝祇浴得这个。
还浴得那个么。
遵云把将那个来。
山休去。
师云。
者一个。
那一个。
一一从头都浴过。
药山布衲谩商量。
仔细看来成话堕。
成话堕。
转誵讹。
拍禅床云。
武林春已老。
台榭绿阴多。
佛诞上堂。
举世尊才生下。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周行七步。
目顾四方云。
天上天下。
唯吾独尊。
真成大人相不是小儿嬉。
云门云。
我当时若见。
一棒打死与狗子吃。
贵图天下太平。
要作老胡种族。
直须恁么始得。
法昌云。
好一棒。
太迟生。
未离兜率。
脚根下便与一锥。
岂到今日。
虽然如是。
大似贼过后张弓。
将谓胡须赤。
更有赤须胡。
黄面老子故是末上卖俏。
似乎旁若无人。
云门法昌虽则见义勇为。
争奈剑去久矣。
尔方刻舟。
以主杖画一画召众云。
还会么。
一把柳丝收不得。
和烟搭在玉栏杆。
碧峰和尚阇维。
奠茶。
五台山拾得来。
诚非凡种。
关西子没头脑。
却是灵根。
惟兹一味清茶。
荡涤众生热恼。
只如则川抛下茶篮。
仰山撼动茶树。
毕竟明甚么边事。
度盏云。
踏翻生死海。
靠倒涅槃城。
龙山次韵 龙山吾兄瘦无肉。
度量汪汪几千斛。
看他小小现神通。
弹指遍游诸佛国。
枯禅久甘藜藿肠。
节身不在餐枫香。
顶𩕳一著超言义。
二三四七空抟量。
从古风颠称普化。
格外玄机未为蹉。
等閒打出觔斗来。
传得师真能几个。
而今痛自韬其光。
卧云深处开岩房。
是非荣辱我何有。
二时粥饭还如常。
乳虎已有食牛气。
况是亲从道场至。
入门未辨主与宾。
辄问西来祖师意。
水之冰也蓝之青。
当阳哮吼人皆惊。
豁开自己神通藏。
剖破微尘出大经
永嘉作歌唯證道。
凡圣两途俱净扫。
曹溪一宿归去来。
珊瑚枝上日皓皓。
净慈次韵 十里平湖一镜开。
六桥险峻滑如苔。
直饶不滞程途者。
到此依然吃跌回。
行实 师讳慧明。
字性原。
别号幻隐。
生于元。
父项。
母陈氏。
七岁发疽。
忽失所在。
求得之。
则曰四童子舁我至此。
识者知师为天神所祐矣。
未几出家。
后谒竺元道公于仙居紫箨山。
又谒径山元叟端公。
端问东岭来。
西岭来。
师指草鞋曰。
此是三文钱买得。
端曰。
未在。
更道。
师曰。
某甲只如此。
和尚作么生。
端云。
念汝远来。
放汝三十棒。
师乃悟其旨。
久之。
遂罄底蕴。
曰才涉思惟。
皆为剩法。
洪武十九年示寂。
寿六十九。
夏五十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明。字性原。别号幻隐。台之黄岩项氏子。母陈氏。七岁患疽。几死置床上。忽不见。已而求得之。问其故。曰。顷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识者。知师为天神所祐矣。既长。不甘处俗。往依温之宝冠东山鲁公出家。谒竺元道公于仙居紫箨山。咨问心要。不大省发。去参径山元叟。叟问。东岭来西岭来。指草鞋对曰。此是三文钱买得。叟曰。未在更道。师曰。某甲只如此。和尚如何。叟曰。念汝远来。放汝三十棒。师乃悟其旨。久之。遂罄底蕴。执侍掌藏钥。未几。出世邺之五峰。迁金峨。洪武五年。与泐季潭。同奉诏入京。季潭被旨住天界。延师居第一座。提纲举要。得表率丛林体。俄而补金山。十一年升住灵隐。学徒坌集。宗道大振。师始至。经画大雄殿。仅一载而落成。巍然山峙。尝室中垂语曰。莲华峰。被蜉蝣食却半边。为何不知。又云。冷泉亭吞却壑雷亭即不问。南高峰与北高峰斗额。是第几机。罕有契之者。住灵隐十周寒暑。无何寺火无孑遗。逮捕。或劝师早自为计。师不顾。怡然诣有司。未鞫。即庑下说偈。端坐而逝。寿六十九也。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讳慧朗。字性原。别号幻隐。生于元世台州府之黄岩县项宅。母陈氏。七岁患疽几死。置床上。忽不见。已而求得之。问其故。曰。顷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无他也。翌日疽愈。识者已知师为天神所祐矣。既长。不甘处俗。乃往依永嘉乐清宝冠寺鲁山东公出家。后诣径山。参元叟端公。端云。东岭来。西岭来。师指草鞋云。此是三文钱买得。端云。未在。更道。师云。某甲只恁么。未审和尚作么生。端云。念汝远来。放汝三十棒。师乃悟其旨。久之究尽底蕴。既而出世鄞之五峰。 皇明洪武五年。 诏建佛会于钟山。召高行沙门。师与季潭泐公与焉。后住灵隐。逮十寒暑。无何。遭无妄之灾。逮捕。或劝师早自为计。师不顾。怡然诣所司。未鞠即庑下说偈。端坐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出夏氏。台州黄岩人也。讳慧明。字性原。居家不治生产。日游僧寺。父兄以不才子目之。父卒。明益无赖。尝贷餐亲里姑舅之家。或得斗米百钱归。又作饭僧佛事。俄有长耳黄面病僧之门乞食于明。明目碗羹施之。复乞。明踌躇答曰。柰我无有何。病僧曰。无有亦须施我。明莫知其意。病僧指明内灶曰。那是甚么。明回视。失僧所在。明乃大惊。即走乐清。依宝冠沙门。斩其发焉。每遇禅者。则虚己请问。或有闻即拜下风。久经岁月。而知有此事。即腰包行脚。上双径见元叟。叟曰。东岭来。西岭来。明指草鞋曰。三文钱买的。曰。未在更道。对曰。慧明只恁么。和尚作么生。叟曰。念你新到。放你三十棒。明退参。三月方罄其旨。久之。出世宁波五峰寺。明既莅师首。以身先众。间有憍懦不振者。明亦委致起之。凡垂机即宿。倔𠎦者。为之失色。于是。湖江笑称五峰门庭。为曝腮处。洪武间。诏明主钟山法会。而天镜净。璧峰金。季潭泐。皆与焉。内翰宋危诸公。尝问道于诸禅师。一日间咨国事。有答曰。扫腥膻。建礼乐。万代一时也。复何虑焉。明曰。不然。礼乐有三代之隔。人心无夷夏之分。敬天惧人。思危防安。天下平矣。诸公悦服。高帝闻明答语。以为有王佐略。欲留居都中。时辞还山。景濂宋公。疏明居灵隐。明不就。乃荐同门天镜净禅师。明还山日。邻寺故老相讯。明乃萧然布衲藤杖而已。或问大内隆遇典故。明缄口无一语。惟审山问岁节节俱至。明退居。无何而灵隐天镜。被流言坐忤时。流徙陕西。道经宝应。夜宿宁国寺。端坐而殁。以故灵隐席虚。师僧皆散。诸方不肯应。复请明。明叹曰。时哉时哉。不可避乎。明既任灵隐。年虽迈。接纳无少倦。尝垂问曰。莲花峰。被蜉蝣食却半边。因甚不知。僧进语曰。不哑。不聋。不作阿家翁。明喜之。又问曰。冷泉亭吞却壑雷亭即不问。南高峰与北高峰斗额。是第几机。又僧进语曰。和尚今日放参。明亦喜之。于是。禅子蚁从。元叟家声。复大振。阐提阴嫉之。明又被议逮捕。或劝明引去。明怒曰。潜形苟免。岂道人所为乎。适浴佛。明上堂曰。者一个。那一个。一一从头俱浴过。药山布衲谩商量。仔细看来成话堕。成话堕将誵讹。拍禅床曰。武林春色老。台榭绿阴多。下座。直诣法司。从者如云。有感泣愿以身代。未鞠。明跏趺庑下。为众说偈。忽入灭。天立变瞑。雷雨暴作。拔木飘瓦。吏司惧而释之。丛席无恙。时洪武十九年也。嗣明法者。正庵訚上座。訚有劲操。晚以衣拂授月江净。净主径山。大廓性原之风。殁时有偈曰。祖师门下客。开口论无生。老我百不会。日午打三更。 赞曰。南黄龙坐事抵狱。两月得释。皮骨仅存。真点胸迎于途。不自知泣下。南公吒之。明净二尊宿。不知狱吏之贵。而冷处抽身。可谓矍铄矣。呜呼。风波亦丛林时所有也。标格如此。足验生平。然际时能表里叶赞。乃愿力也。岂偶然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9—1415 【介绍】: 明江西吉水人,字大绅。
解纶弟。
洪武二十一年进士。
深为太祖爱重。
尝上万言书,陈述“政令数改,刑罚太繁”之弊,渐为帝所厌,改御史。
旋以年少为借口,令回家修学。
太祖崩,赴京奔丧,以违诏旨谪河州卫吏。
用荐召为翰林待诏。
成祖即位,擢侍读,直文渊阁,预机务。
又与编《永乐大典》。
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
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
屡遭贬黜。
永乐八年,奏事入京,时帝北征,谒太子而还,遂以“无人臣礼”下狱,被杀。
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
词学图录
解缙(1369-1415) 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才思敏捷,名动海内。其文雄劲高古。诗豪宕丰赡处上追李杜。又工书,楷行草俱佳。词为馀事,亦见雅音。有《文毅集》,词在集中。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大绅,吉水人。洪武戊辰进士,试中书庶吉士永乐初擢侍读学士直文渊阁预机务进翰林学士出为广西参政改交趾被陷殒于狱有春雨斋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三
缙字大绅,吉水人。洪武戊辰进士,试中书庶吉士,改御史。建文立,谪河州吏目,旋待诏翰林。永乐初,进侍读学士,直文渊阁。逾年,进翰林学士,出为广西参议,改交趾。入奏事,会成祖北征,见东宫辞去,徵下狱死。有《白云稿》、《东山集》。 (《四库总目》:缙才气放逸,下笔不能自休,当时有才子之目。迄今委巷流传其少年夙慧诸事,率多鄙诞不经,故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谓其诗无全稿,真伪相半,盖出于后人窜乱者为多。然其中佳句间存,亦复不减作者。 《东里文集》:解公文雄劲奇古,新意叠出,叙事高处,逼司马子长、韩退之。诗豪宕丰赡似李、杜。其教学者恒曰:「宁为有瑕玉,勿作无瑕石。」书小楷精绝,行草皆佳。 曾棨《巢睫集》:公为中书庶吉士,尝应制《春雨诗》、《养鹤赋》,操笔而成,造语奇崛。时中书舍入詹孟举以书名世,亟称公书有法,而用笔精妙,出人意表。为文兴至落笔数千言,倚马可待,未尝创稿。人以太白拟之。 《麓堂诗话》:解学土大绅才名绝世,诗无全稿,黄学士谏收拾遗逸,漫为集刻。今所传本,如《采石吊李白》、《中秋不见月》不过数篇,其馀真伪相半,顿令观者有「枫落吴江」之叹。 《七修类稿》:永乐中,中秋开宴不见月,圣情不怿,学士解缙口占《风落梅》一阕云:「姮娥面,今夜圆,下云帘不著臣见。拚今宵倚阑不去眠,看谁过广寒宫殿。」又赋中秋不见月》长短句一首。上览之。欢甚,为停杯以待。夜午,月复明,上大笑曰:「解缙真才子夺天手也!」命宫人满酌宣劝,尽欢而罢。 《匏翁家藏集》:永乐时,人多能书,当以学土解公为首。 《诗谈》:吉水解缙独驾青鸾,翱翔八极,使谪仙遇之,当悬榻以待。 《艺苑卮言》:解大绅诗如河朔大侠,须髯戟张,与之周旋,酒食伧父。狂草名一时,然纵荡无法,正书颇精研。 (《国史唯疑》:成祖自平胡,平安南,以及河清、麟见,驺虞、龙马之祥,胡、杨、蹇、夏诸公皆撰为赋颂,惟解大绅作差可观耳。 (《列朝诗集》:缙为庶吉士,高皇帝极爱之,每侍书至亲为持砚。高皇帝崩,来奔丧,谪河州卫吏目。李曹公录进《登华岳诗》,诏待诏翰林。 田按:大绅诗才气纵横,不暇收拾,流传讹杂,又复过之。朱氏《诗综》洗涤太净,但录寥寥短篇,不足见此公真面。今略广为甄录,逸情胜概,可想见风流人豪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遗身篇
永隆。
姑苏施氏子。
在襁褓。
即不茹荤血。
惟佛法是慕。
年逾冠。
白父母求出家。
遂舍入尹山崇福寺。
落发为僧。
受具戒。
志力苦澹。
耿耿与尝人殊。
偶夜坐。
闻空中天神报曰。
此寺创于梁天监。
燬于元末。
逮今三十年。
吾受佛嘱。
卫此伽蓝。
师能重建。
当阴相之。
师乃感天神之言。
遂鸣众檀。
即刺指血书华严法华二大经
以立愿。
书时。
笔端出舍利。
烨然有光。
人罔不骇异敬信。
师裒资庀材。
先创大雄殿。
舟往三衢。
搆大木过钱塘江。
飓风飘筏将入海。
舟之众皆叹泣。
师曰。
吾之所为。
皆神所警发。
神宁食言者乎。
俄顷风转。
回筏抵江岸。
木商黄有亮异之。
与同友曰。
奇哉。
殿成当为造大佛像以报。
以洪武辛未八月。
殿乃成。
二十五年壬申。
朝廷度僧。
师引其徒赴京师。
试经请牒。
时沙弥三千馀人。
其中多有不能记经欲冒请者。
于是上怒。
送锦衣卫。
皆籍为军。
师慈悯无可救。
遂诣奉天门。
奏闻欲焚身以求免。
上允。
以二月二十五日。
敕内臣。
以武士严卫其龛。
至雨华台。
师出龛望阙拜辞。
入龛索楮。
书偈曰。
三十三年一幻身。
洞然性火见全真。
大明佛法兴隆日。
永祝皇图亿万春。
又取香一瓣。
书风调雨顺四字。
语内臣曰。
烦奏上。
遇旱以此香祈雨必验。
须臾秉炬自焚。
烟𦦨凌空。
异香扑人。
群鹤飞翔于龛顶。
良久。
火馀敛舍利无算。
于是。
三千馀人悉宥罪。
给牒为僧。
皆师赐也。
时大旱。
上召僧录司官。
迎师所遗之香。
到天禧寺。
率众祈雨。
以三日为期。
至夜即降大雨。
上喜而谓群臣曰。
此真永隆雨耳。
上亲制落魄僧诗。
以彰之。
是年八月。
弟子奉骨归。
葬于尹山。
而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