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董应举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汪应蛟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徽州府婺源人,字潜夫。万历二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历南京礼部郎中,于政府多所讥切。光宗立,起南京户部尚书,天启元年改北部。亮节有守,视国如家。帝乳母客氏求墓地逾制,持不予,遂见忤。致仕归。有《古今夷语》等。
维基
汪应蛟(1550年—1628年),字蔚翔,又字潜夫,号澄原(澄源),直隶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人。
晚明名臣,东林党人。
应天府乡试第十九名。
万历二年(1574年),登甲戌科第二甲第三十六名进士。
在担任观政进士期间,追随著耿定向讲学。
后授南京兵部主事,历南京礼部郎中。
累迁福建按察司副使、四川提学副使、山东分守济南道右参政、山西按察使。
治兵易州,上报矿使王虎贪婪凶暴之事,不得报。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朝鲜用兵,应蛟移驻天津。
及天津巡抚万世德经略朝鲜,即擢应蛟右佥都御史接替之。
汪应蛟在天津巡抚任内以浙闽滨海治地之法,募民在天津葛沽白塘一带垦田五千亩,其中有十分之四是水田,亩收可达到四五石,田利大兴。
后来继任的天津巡抚孙玮也沿用其法,于是又开发了一万五百馀亩田地,前后所获的粮食收成使得天津的防务开支不再需要向当地百姓加派徵收。
朝鲜战事平定之后,移抚保定。
在当地发生旱灾和蝗灾时,汪应蛟不但发仓库积粮赈济,他更单骑巡行村野以确保赈济粮食是按户分发,灾民都因为他而得到救济。
汪应蛟又曾以畿内荒疫旱蝗相继为虐,请求万历皇帝废除矿税,但皇帝对他的建议不作答覆三十年召为工部右侍郎,未上任即乞假省亲归。
又进兵部左侍郎,以养亲为由不出。
亲没,竟不召。
光宗立,起为南京户部尚书。
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改北京户部。
担任户部尚书期间,汪应蛟严于律己,视国如家,谨慎开支,杜绝虚耗,国计赖之。
面对财政紧张,汪应蛟提出「杂项新饷」,即包括重新向卫所屯田徵银(23万两)、向士绅徵收优免丁粮银(44.4万两)、抛售多馀粮食(14.6万两)、房屋税契买卖税(29万两)、商人典铺酌分(19.5万两)、督抚军饷巡按公费银捐助(19.8万两)、抽扣工食(67.9万两)、马夫祇侯(10万两)、南粮北折、库折布粟、铸钱事例、允许学生捐纳入学等多项措施来增加收入,一年可以额外收得296万两,后来多被采纳实现。
同时,在汪应蛟主持下,户部也通过增加北新、九江、浒墅、淮安、扬州等钞关关税6万5240两,但第一年徵收结果一般,直至明年才逐渐改善。
后来辽东难民大批入境,汪应蛟力援董应举屯田,并提议为用心办事、开田超过一万二千亩的地方武将升官,最终成功开田十八万亩,每岁能收成黍麦谷五万五千馀石。
皇帝保母客氏求墓地踰制,应蛟坚持不予而得罪魏忠贤。
刚好有言论指汪应蛟「老不任事」,于是汪应蛟力请辞职,明熹宗屡不允。
天启二年末,汪应蛟上书七次致仕,熹宗终答允并称赞其「主计勤劳」,加应蛟太子太保,命驰驿回籍。
临近离开时,汪应蛟上书引用引宋儒的话语,请明熹宗以宦官、宫妾为戒。
崇祯元年(1628年)汪应蛟卒于家。
余文龙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古田人,字起潜。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南京工部主事。有《史脔》。
维基
余文龙,字起潜,号云从,福建福州府古田县人。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福建乡试举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进士,令衡阳,为民兴利,守赣州,摄兵备道,所至有循声。
后贬真定府同知,解组后葺学宫,修邑城,尚义捐资,造葺枌榆,功不止在一时也,曹能始为立传,董崇相志其墓。
所著有《拙我斋集》四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惠州人,字希韩,号立斋。顺帝至正二年进士,授州录事,迁永春县尹,赈饥馑,止横敛,均赋役,讼息民安。十四年,农民军数万人来攻,被击退。改宁德县尹。历官漕司提举,以近臣荐,除知平阳州,未上卒。有《圭峰集》。
元诗选
琦字希韩,别号立斋,泉之惠安人。
登至正二年进士第,授州录事,迁永春县尹。
始至则赈饥馑,止横征,减口盐一百馀引。
邻邑盗发,适琦巡邑境。
盗遥见,迎拜曰:此永春大夫也。
琦立马谕以祸福,皆投刀槊请自新,自是威惠行于境外。
时兵革四起,琦屡败诸寇,永春宴然。
十六年,改调宁德。
历官漕司提举,以近臣荐,除知平阳州。
命下而卒。
世居圭峰之下,故所著曰《圭峰集》。
元陈诚中所编。
明万历初,邑人朱一龙、三山董应举序而刻之。
今观其诗,大半见萨天锡集中。
亦间有陈众仲、同宽甫诸作。
兵燹之馀,收拾采掇,不无传钞之误。
天锡宦游闽海,遗稿流传,如《中秋玩月》一篇,自叙历历可考。
而后人漫不检点,使《圭峰》一集,真赝杂陈,可嘅也。
若其《寄同年拜住善御史》及《重游蓬壶》等诗,为希韩所作无疑。
兹特芟其重见他集者,采而录之。
良吏高风,情词婉约,蔼然自见于言外,是则《圭峰》之真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