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慧心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圣通,字贯一,晚号拙存。
姓王氏,常熟人。
生有灵兆,少怀逸志,长就外傅,略加指授,即便成诵。
因病废业,遂专心学佛,往依城中长寿庵履贞薙染。
素风老人为寺尊宿,喜其颖异,诗法书画,皆所教导。
年十九,圆戒于三峰川回,以法器目之,复思参叩发明大事,首谒虎邱洞明尊者,授无梦无想话,如云开见日,获睹旧物。
虽力究苦研,胁不沾席,负簦两载,遍访诸方,殊少所契会。
川倡道维扬上方,趋往依止,深相印合。
川再主三峰,倚畀甚重,付以大法,及川迁化,即命继席。
乾隆时,翠华南幸,驻跸云林,感荷圣恩,重光祖德。
因建大殿、筑山门,以承先志,辉焕林际。
先是白雀寺火,曾就烬馀,更事鼎创,及东城方塔燬,又应众请,力完胜果,并主智林,次弟修举,劳不知疲。
年且七十矣,虑诸弟子,将以新春为寿。
癸未残腊,避居郡之北禅寺。
甲申正月九日,偶示微疾,奄然顺化。
寿七十,腊五十有一,塔于白雀。
圣通夙具慧心,深明谊谛,因人说法,成就众多,而文词微妙,阐发菩提,信口吟咏,亦得玄旨。
其事素风老人尤谨,辛未迎就白雀寺,孝养有加,病时亲调药饵,殷勤累月,略无惓容,及其灭也,丧葬如法。
复为校刻《息影斋诗钞》行世。
圣通于法语外,亦有著述,但存录颇少,今所见者,有《自题画牡丹诗》云:“纷纷红紫斗春风,国色天香一瞬空。
何似毫端呈色相,一枝影见墨痕中。
”又《谢顾钝伯山以兰卷见贻》:“点染幽芳巧逼真,恍从九畹吐花新。
淋漓墨幻山中意,浓澹香含砚北春。
纵笔横施皆有法,间涂漫洒亦通神。
安排棐几供清玩,看取烟生湘水滨。”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普联,字断若,剑川向湖村赵氏子。
幼从楚石披剃,尝称其慧心苦行,必光佛土,使至鸡山受戒于非相。
寂定之主宝岩,亦深器之。
寂定没,其徒颇惎之,普联不与校,从楚石讲授如故。
楚石创海云居,躬庀材木,普联芒屦草笠,朝出暮入。
檀施麇至,相与有成。
寂定寂后,函骨二十馀年未葬,普联于海云居左卜地,立普同塔院,始瘗焉,并以宝岩同学诸释子骨祔之。
晚岁退院,别于庵后构精舍曰“梅溪室”。
每于春秋佳日,与文土胜流,挥麈谭道,以终其身。
生平勤于学,严于戒,果于任事,而存心至厚,人以为有古德遗风。
寂后,其弟子归骨普同,更立浮图于上,以表异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悟宗,姓傅氏,闽人也。
出世学道,苦行精进。
万历间,结茅于鼓山之凤池,深山峭谷,人迹罕至。
每当中夜,风凄露冷,有声呦呦啁啁,似蛩似鹿,若泣若诉。
悟宗持诵《华严》,了无恐怖。
久之见光荧荧,自前峰飞来,至庵而止。
时或散作金光数百道,朗耀烛天,如是数数。
乃依不光处迹之,披榛五里许,得石,穿石披土,土尽而得洞。
其上而小者为海音洞,下而广袤如覆钟如削玉者为白云洞。
洞前空青隆起为佛头岩,岩石稍平者为说法台,台傍为潭,所谓三潭九井之一也。
而石之仰者为钵,立者为杖,皆以形似名之。
登洞则日月亏蔽,云霞从足底起伏,江流如带,沧海若污。
无诸城郭隐见烟中,一蚁垤耳。
悟宗性行超凡,慧心独运,鸠工蒐材,创立寺宇。
而同时有善卜者,伽蓝神凭焉,言应如响。
于是远近云集布舍,物力毕具,金像绀垣,香厨精舍,不日而成,矗然林表。
然下视绝崖,殊难攀跻,则又凿石千武,县梯万仞。
起于平地,为三天门,蛇屈而登,跨龙背渡,吼雷湫,印月潭,踰金刚石数百级,至化龙桥,观瀑布如线,散入,桥下天梯矗云峨峨然。
王懋复太史为题“白云洞天”。
初有巨石横亘洞前,下临绝壑,石工相与谋曰:“此石凿断,我辈且齑粉矣。
”因释工而卧,夜分大声轰然,如天地崩烈,岩谷震动,众惊视,石已断矣,以为神感云。
悟宗后居郡之罗山,有法海寺,为势家所夺。
且一甲子,历数主矣。
悟宗为引法曲谕,顿令檀越发心舍宅还寺,不及三载,金碧珠林,焕复旧观,护教宏法,愿力尤深。
长乐谢肇浙为碑文,并题三绝。
《白云洞》云:“白云不生灭,古洞无开闭。
僧卧云亦还,松风吹岩际。
”《海音洞》云:“法海本无音,空洞自䆗窱。
谁为大知识,凿此浑沌窍。
”《三天门》云:“鸟道蟠石罅,危梯不可度。
下有面壁僧,上有通霄路。”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释正会,字道光。
姓刘氏,永宁人。
母李氏,慈心爱物,勤苦自持。
会生而性质刚直,朴实持重,志趣高超,有不可一世之意。
年十二,便尔离尘,为安国寺果从所抚,及长披度。
从能隐法师听讲《楞严经》,听未竟,忽焉开敏,识力慧心,自异群侣。
清顺治七年,玉光老人说戒广济,会拜受焉。
尔时缁众云集,日给浩繁。
会因辞去,归至汾上,见田庐榛莽,耆旧凋零,断井颓垣,离离禾黍,低个久之。
盖兵燹之馀,流冠蜂聚,燕赵卫晋,残破尤甚,乃思南游,从事参究。
于是泛长江,浮震泽,往来金陵铁瓮间,徘徊于玉峰鉴湖之上,登高四望,满目烽烟,凭吊欷献,怅然自失,由是复折而北,历齐宋鲁魏,遂造五台。
时顺治十八年也,其在台山,退然自处,不异于人,人亦鲜知者。
尝独寻幽胜,自为禅悦。
时逢暮春,涧豁草绿,徐步梵园,荒蔓四围,路径皆没,方举袖拂草藉茵为坐,忽见空中金光数丈,瑞云晻映间,若文殊宝相半隐半露,顷之屹然前立。
会惊愕下拜,俄而一片紫霞,从东飞来,与之西去,金光遂灭。
因以白众,众多疑之,然会生平无戏言,知不诬也。
既感瑞应,益自愤发,行般舟三昧,百日持诵,精进勇猛,无前回向,西方直欲,与佛齐肩。
康熙元年,复入广济为西堂首座。
十年,说戒信安。
又应宗师府万寿戒坛两期,无少暇。
十五年,云光游盘山,不返广济,虚席几一载,监院乃迎会入主方丈,以振寰为阇黎。
振寰者,燕台华胄,恬澹性成,而虔于礼诵,娴于词令。
辛酉岁圣祖幸临,迎至藏经阁下,便问何处法腊几何,会但对曰:“晋人,年七十。
”圣祖熟视之曰:“殊健在。
”及入丈室。
顾问《般若经》卷数。
会未及应,阇黎代对之甚悉。
盖圣祖万机馀暇,颇究心内典,知此经本八百卷,乃试问之,阇黎初对以六百卷,及再诘问,乃曰:“二百卷实相般若,亦在此中。
”由是嘉叹,知为积学。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禅,字本无,姓张氏,昆明人。
幼孤失学,放骛不羁。
稍长乃知自艾,从师授读,而天姿明敏,了解文义。
偶游昆明,见池中青莲浮于水面,童冠数人皆弗之睹,始叹异焉。
年十九,礼通海秀山妙空祝发,禀具于大方,得法于所庵,后栖鸡足,研穷经藏二十馀载。
见道精深,默维心得,及所庵主席传衣,挈本偕往,同注《肇论》,口述笔授,议论飙举,一字未要,当仁不让。
唯大事未明,中怀郁结,一日托钵洱海城中,忽闻谚语有“枕上思量千条路”者。
胸中豁然冰释。
明万历丁巳,沐公增题建悉檀寺,延之开山,工师求材叹无大木,山前龙潭古木参天,人莫敢近,每有樵采则雷电大作。
禅至,作法持咒,述为文词以告山灵,躬操斤斧,率诸匠作,栋梁长材一时取足,神怪俱息,林谷幽静。
沐公奏请大内藏经,时光宗御极,企禅道风,亦加敬仰,特旨颁赐,授秩为僧录左善世兼锡紫衣。
所著有《楞严忏法》、《风响集》、《禅林佛事》、《因明论随解标释》及《老子玄览》,诗文偈颂若干卷。
寂于崇祯壬申秋,三日前简约旧知,二众云集,殷殷䛡故,已而示疾,焚香拈偈曰:“盖天匝地本齐平,万象森罗极有情。
旨在当人高著眼,波腾鼎沸见无生。
”语毕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