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孙蕡

相关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永州零陵人,一说歙州歙县人,又说交州武平人等等。相传幼遇异人(一说即吕纯阳),遂逆知祸福,乡人神之,中宗景龙中仙去。世谓之何仙姑,即俗传八仙之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传说中八仙之一。
太平广记》卷六二引《广异记》,谓唐玄宗开元间广州(今属广东)有神仙何二娘,为传说之最早记载。
东轩笔录》卷一〇、卷四云为北宋时永州人。
三洞群仙录》卷九、卷一八引《摭遗》亦云北宋时人曾见之。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五则云其为广州增城何泰之女,武后时人。
《会仙观记》则云其于中宗景龙中升仙。
三洞群仙录》及嘉庆《广东通志》卷三二九引明孙蕡《何仙姑记》录其诗多首,皆为宋以后人所附会。
《全唐诗外编》收诗5首,断句1联。
全唐诗续补遗
仙姑,增城何泰女。生唐开耀间,紫云绕室,顶有六毫。四岁能举一钧。事亲孝,性静柔,游罗浮为仙。今有祠在增城县南,有井尚存,即其旧宅。唐赐仙姑朝霞帔一袭。原案:《太平广记》:广州有何二娘,以织鞋为业。后飞去上罗浮山为仙。唐开元中敕令黄门使往广州求何氏,得之。后又踊身而去,不知所之。《孔氏六帖》:增城何氏女,有神仙之术云云。《舆地纪胜》:女仙中增城何氏女下有何仙云。《会仙观记》:昔有何仙居此,食云母。唐景龙中白日升仙。窃疑何二娘、何氏女、何仙乃一人,即世俗八仙中之何仙姑也。今按:《古今图书集成神仙部》及《中国人名大辞典》又杂引《安庆府志》、《歙县志》、《祁阳县志》、《浙江通志》及《福建通志》,各有异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4—1341 【介绍】: 元僧。临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称寒拾里人,俗姓何。世为儒家。十一岁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赐号慧文正辩禅师,主中天竺,迁灵隐。后主径山作大护持师二十年。工诗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诗选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临海儒家何氏子。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初参藏叟和尚于径山,言下豁然顿悟,藏叟告寂,依净慈巩石林为记室。与陵虚谷、海东屿、熙晦机、永东州、真竹阁为莫逆交。寻挂锡灵隐伏虎岩,住径山。请居第一座,既而退处楞伽室。大德间,出世湖之资福,名闻京国。至大间,特旨赐号曰「慧文正辩」,行宣政院举主中天竺,迁灵隐。延祐间,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升坐说法,竣事入觐,加赐「佛日普照」之号。南归养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间,降玺书命主径山,作大护持者二十年。至正辛巳,终于丈室,世寿八十八,僧腊七十八。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绝古雅,自称「寒拾里人」。尝拟寒山子诗百馀篇,四方衲子多传诵之。林石田隐居吴山,不与世接,独遗以诗曰:「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其取重前辈如此。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行端。字元叟。族临海何氏。世为儒家。年十一。从叔父茂上人。得度于馀杭化城院。气识渊邃。慨然以道自任。参藏叟老禅师于径山。得旨。次至净慈石林巩公。处以记室。大德庚子。出世湖之资福。名闻京国。特旨赐慧文正辩禅师。行中书平章张公。举师住中天竺。复迁灵隐。有旨。设水陆斋于金山。命师说法。竣事入觐。奏对称旨。加赐佛日普炤之号。南归即退。庐于良渚之西庵。至治壬戌。三宗四众。相率白于行宣政院。请师补径山。仍阖奏请降玺书护持。师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赐。人以为荣。而师漠如也。主径山席三十年。足不越阃。道隆德重。诸方仰之。间作诗文。清绝古雅。林石田前辈居吴山。闭门无接。于师特敬慕之。尝赠师以诗。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句。石田知师。以诗犹知见重。况知师以道者乎。先虎岩住径山时。师为第一座。每闻岩法座上。举云。度宗为北兵攻急。命道士设大醮。奏章天廷。问国家重事。高公伏章。久不得报。既竣事问故。高公云。为定径山四十八代住持。天门不开。故得报迟也。岩举此谓。住持非苟然。至于四十八代住持。尚预定之天庭。师闻颇心非之。及师继席。适当其次。至正辛巳。示寂。窆全身于寂炤院。八十八岁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名行端。
号元叟。
生台之临海何姓。
何姓世以儒显。
端母王氏。
博释五经章安子弟。
咸宗之如汉之曹大家。
南宋宝祐乙卯岁生端。
端生不茹荤。
襁褓中见沙门遂喜。
甫六岁。
母王氏授以论孟。
端咿唔成诵。
乃至经子章句悉不可难。
每遇纷华杂遝。
端则庄坐如在定。
母因奇之曰。
吾家千里驹也。
然恐不为世用。
端叔父茂上人者。
早岁为僧。
住馀杭化城院。
适归省故里。
端竟从之剃染。
遍游丛林。
谒径山藏叟。
临机悟旨。
藏叟悦之。
一日藏叟问端曰。
汝是台州人那。
对曰。
台州。
叟便喝。
端拜。
叟又喝。
端起叉手。
叟曰。
放汝三十棒。
端喏。
藏叟又曰。
还知我泉南无僧否。
端曰。
和尚聻。
叟便棒。
端按住曰。
莫道无僧好。
叟大笑而起。
端既罢参。
乃徜徉西湖山水间。
自称寒拾里人。
育王珙作偈招曰。
夜半落霜花。
日轮正卓午。
寥寥天地间。
只有寒山子。
端不答。
乃典净慈书记。
时净慈石林巩禅师居焉。
吴山石田林处士。
久隐不与世接。
乍见端篇翰。
独以诗柬端。
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语。
端又远访雪岩钦于仰山。
钦曰。
驾发何处。
端曰。
两浙。
曰。
因甚语音不同。
端曰。
合取口。
曰。
獭径桥高。
集云峰峻。
未识阇黎在。
端拍手曰。
鸭吞螺蛳。
眼睛突出。
钦顾侍者点好茶来。
端曰。
也不消得。
于是以上礼宾之。
元成宗大德初。
为虎岩伏。
分座于径山。
庚子。
出住湖州翔凤。
乃曰。
大慧祖师道。
宁以此身代大地众生。
受地狱苦。
终不将佛法作人情。
径山先师藏叟和尚。
一生不肯四天下人。
纵饶释迦老子达磨祖师到来。
也须退身有分。
山僧在侍者寮两年。
弄尽机关。
做尽伎俩。
直是没凑泊它处。
所以知其为大慧嫡孙。
今有炷香供养它。
也要大家證明。
甲辰。
诏主中天竺。
并赐慧日正辨师号。
皇庆壬子。
迁灵隐。
仁宗设无遮大会于金山。
命端證之。
又加号佛日。
乃退居良渚西庵
英宗至治壬戌间。
起端居径山。
端居径山。
人才之盛。
不减妙喜。
其楚石琦辈。
时称僧杰焉。
虞公文靖以文献宗时。
兼游诸禅宿之门。
自称微笑居士。
每方杨大年之为人。
多剥啄诸家语录。
而读端提唱。
乃谓其子弟曰。
元叟生平。
谛理恢拓。
广说略说。
莫不弘伟。
然关要隐而不发。
以待其人。
大慧之流风馀韵。
犹有如此者。
不谓老夫复相识耳。
其提唱曰。
寂静中做工夫者。
以寂静为究竟。
他且不是你寂静中究竟底物。
愦闹中做主宰者。
以愦闹为得意。
它且不是你愦闹中得意底物。
经教中领览者。
以经教为根本。
它且不是你经教中领览得底物。
师友中讲磨者。
以师友为渊源。
他且不是你师友中讲磨得底物。
此无形段金刚大士。
从尘点劫来。
直至而今。
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
你拟向东边讨它。
它向西边立地。
你向南边讨它。
它向北边立地。
教它与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
一切人与它安名立字即不得。
一切处一切时。
与你万象为主。
万法为师。
此其是也。
自非上根利智具杀人不眨眼底手段。
将第八识断一刀。
岂有成办时节。
又曰。
自家根蒂下。
积生累劫。
多诸恶习。
若也照烛不破。
剔脱不行。
日用间岂免触途成滞。
一切法中。
或有所疑地。
即碍杀了你。
一切法中。
或有所爱水。
即淹杀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
即烧杀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风。
即飘杀了你。
四者既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
明暗色空。
森罗万象。
到处粘作一团。
如黐胶相似。
驱你入驴胎。
使你入马腹。
总繇它在。
千佛出世。
亦无如之何矣。
端开化四十二年。
三受金襕。
密秘之。
不以披搭。
所赐金帛悉赈贫乏。
复多怒。
老益甚。
每据坐。
竟日传餐诃骂。
及入寝室。
或窃问其故。
乃左右顾视。
欲举已忘。
故道俗于怒骂中。
得旨者甚多。
顺帝至正壬午秋。
示微疾。
问侍僧曰。
呼之曾已休。
吸之尚未舍。
安同诸苦源。
来者不来者。
如何是来者不来者。
僧无语。
端良久曰。
后五日看。
至期更衣趺坐曰。
本无生灭。
焉有去来。
冰河发𦦨。
铁树花开。
垂一足而化。
世年八十八。
僧腊七十六。
所剪爪发。
舍利累然。
閟全身于鹏抟峰北。
谥曰普照。
塔曰寂照。
端退居良渚日。
忽有梵僧。
仗锡来徵般若枢要。
端示以狮王奋迅三昧。
其僧稽首蹈空而去。
左右皆惊愕。
端曰。
掩鼻偷香。
何足羡也。
赞曰。
大慧四传至端禅师。
二百载矣。
几如劲弓之末。
其势不能穿鲁缟。
师崛出珍公之门。
而道被三朝。
德迈九洲。
源厚流长。
不亦宜乎。
或谓。
师之后大抵说法朝廷。
岂其家化以金马门为隐者耶。
曰否。
不离菩提树下。
而据吉祥座者。
斯何人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行端,字原叟,姓何氏,临海人也。年十二,从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苦求大法,至忘寝食。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师授,自能通晓。初参藏叟珍,珍问:“何处人?”答云:“台州。”珍便喝,端展坐具。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珍既寂,复依净慈石林巩为记室,与虚谷、东屿、晦机为莫逆交。大德庚子主湖之资福,遂以瓣香归藏叟。居五载,学人奔凑,名闻京国,赐号“慧文正辩”。复迁中竺、灵隐、径山诸刹,屡承恩宠,三锡金襕。延祐丙辰,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端主其事。事讫入觐于便殿,从容奏对,深契圣衷,更赐“普照”之号。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阃,慕其道者鳞萃,几无所容。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书偈云:“本无生死,焉有去来。冰河发燄,铁树花开。”投笔垂一足而化,寿八十八,腊七十六,留龛七日,颜貌如生。塔于径坞曰,寂照分爪发,别建塔于化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广东南海人,字而待,号兰皋。
嘉靖举人。
官归州守,治行第一,擢山西按察司佥事。
与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李时行结社广州南园,称南园后五子,以追踪明初孙蕡南园五子之风。
有《兰皋集》。
全粤诗·卷三二五
吴旦,字而待,号兰皋。
南海人。
少时师事黄佐。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一五二○)举人。
官归州知州,以治行第一,擢山西按察司佥事。
为后南园五子之一。
著有《兰皋集》。
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四、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等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285~1373)元末临济宗僧。浙江慈溪人,俗姓王。字梦堂,号酉庵。六岁丧父,奉母命习儒。及长志求出世间法,礼奉化广法院良公为师。二十三岁,礼谒长芦之雪庭传公,剃发受具足戒。后闻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灵隐寺,前往参谒,大悟,嗣其法,司内记,任径山之书记。至元五年(1339)驻锡于四明咸圣寺,后移住慈溪开寿寺。帝赐号“佛真文懿”。至正十七年(1357),师为瑞光院之开山。八十二岁,编集六学僧传三十卷。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国清,奉号“佛真文懿大师”。洪武三年(1370),帝召见众僧时,师为众僧之首,住天界寺。洪武六年示寂于国清寺,世寿八十九。(六学僧传序、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十、增续传灯录卷四、佛祖纲目卷四十一、五灯严统卷二十二、宋学士集卷三十三)p6239。《元无见睹和尚塔铭》:“天台山景德国清禅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师昙噩撰文”。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昙噩。字无梦。自号酉庵。慈溪王氏子。祖申。举进士于宋。父禄。任于元。母周夫人。师生六岁而丧父。夫人命从乡校。师游气岸高。骞有一日千里之意。无书不探。学文于胡长孺。藻思浚发。纵横逆顺。随意之所欲言。声名顿出诸老生上。已而心有所感。叹曰。攻书修辞。此世间相尔。曷若求出世法乎。遂别夫人。走长芦礼雪庭传公。薙发为僧。春秋二十有三矣。具戒后。游心于教。复弃教而即禅。及雪庭迁灵隐。师往侍焉。雪庭示寂。元叟端公。来补其处。元叟。风规严峻。非宿学之士。莫敢闯其门。师直前咨叩。了无畏惧。机锋交触。情想路绝。自一转至于六七。语愈朗烈。元叟欣然颔之。延佑初。诏建水陆大会于金山。名浮屠贤士大夫毕集。师佐元叟。敷陈法要。及与群公辩论。义趣英发。莫不推敬。镇南王闻之。延至广陵。尊礼备至。弥年方遣重纪。至元五年。浙东帅阃。合府公邑令。请师出世庆元之保圣。再迁慈溪之开寿。三转于国清。师所至。皆以荷担大法为己任。煅炼学徒。孳孳如不及。多有开悟之者。瑞龙院。易甲乙住持为禅刹。师为开山。院因赖以增重。直与名伽蓝相齐。海上飓风发。骤雨如注。层楼修廊俱仆。师所居亦就压。人意师齑粉矣。亟撤其覆索之。一钜木横支榻上。师危坐其下。若神物为之护者。师凡四坐道场。去留信缘。皆略无凝滞。不久引退。丛林慕其名德之高。每辟室以居之。师教戒诸徒曰。吾与尔等。研究空宗。当外形骸忘寝食。以消累劫宿习。然后心地光明耳。自是日唯一食。终夜凝坐。以达于旦。洪武二年。就有道徵。馆于天界寺。既奏对。上悯其年耄。放令还山。越四年。无疾而终。年八十有九矣。遗言云。三界空华。如风捲烟。六尘幻影。如汤浇雪。亘古亘今。唯一性独存。吾之幻躯。今将入灭。灭后阇维。煅骨为尘。不可建塔以累后世。师修身广颡。昂然如鹤峙鸡群。文思泉涌。有持卷轴求诗文者。积如束笋。当风日晴美。从容就席。纵笔疾挥。须臾皆尽。长短精觕。无不合作。袁文清公。尝指师谓人曰。此阿罗汉中人也。观其为文。骎骎逼古作者。渡江以来。诸贤蹈袭苏李。以雄快直致为誇。相帅成风。积弊几二百年。不意山林枯槁之士。乃能自奋至于斯也。翰林学士张公翥曰。噩师。仪观伟而重。戒行严而洁。文章简而古。禅海尊宿。今一人耳。其为缙绅所推许。类若此。师平生著作甚富。悉不存稿。晚年重修历代高僧传。笔力遒劲。识者谓。有得于太史迁。日本国王。虽僻在东夷。亦慕师道行。屡发疏迎致之。师坚不往。王与左右谋。欲劫以归。浙江宣慰使完者都。藏之获免。自是厥后。凡遇师手迹。必重购之而去。且诧其能放异光云。其为海外所钦重如此。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梦堂。名昙噩。与楚石琦。同籍明州。琦出象山朱氏。噩出慈溪王氏。同出元叟之门。同赴明君之诏。噩之祖父。以仕显家。贵且富。罗绮交错。噩生其间。为童时。喜衣布裘。喜餐蔬食。喜坐静舍。目不遍眨。如在定僧伽。然与世交。谈吐风云。变幻莫状也。于诸子史。一阅不再。因游郡城延庆讲堂。见六祖坛经。遂窃怀归翻读。连日夕不释手。乃至忘餐寝。竟辞脱发。父兄莫能阻之。具戒。遍历禅丛。乃罢参于径山。噩事径山既久。名知林下。深圣禅寺请噩。噩则欣然肯来。居无何迁开寿。谙熟典故。师僧皆从之。噩画一规曰。僧堂内外有阅经书者。罚油若干。一僧每逢朔望。纳油库司。读梵网经。一僧纳油。读传灯录。一僧纳油读易。噩笑而怜之曰。立法之弊。宁至此乎。及移居天台国清寺。年垂七十矣。耳聪目察。敷扬宗旨。有道衲子趋焉。元顺帝赐号佛真文懿禅师。年八十有八。赴明天子之诏。馆南都天界。天界金白庵。名驰当世。学冠诸老。与噩夜话。词气尽索。退而雅称曰。此翁齿牙带戟。不可与争衡也。噩南归。虚其名位。而规训门人。复说偈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要得分明。涅槃后看。泊然示化。时洪武辛亥。其年八十九矣。 赞曰。楚石愚庵梦堂行道。际遇于离乱之秋。俱持风采。称为狂澜砥柱。暮年感有国者与交游。光鲜元叟家声。虽三公一时之方便。于法门则有力焉。经云。但以假名字而引导之。此之谓也。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昙噩,字无梦,亦号梦堂,晚题所居曰“西庵”。
姓王氏,慈溪人也。
依净慈雪庭传薙发受具。
台衡贤首慈恩诸文,昼夜研磨,不知有饥渴寒暑。
及雪庭迁灵隐,仍侍左右。
雪庭寂后,元叟端来补其处。
风规严峻,非宿学莫故闯其门。
噩值前咨叩,自一转至于六七转语,机锋交触无畏,端颔之,命掌内记。
与群侣辩论,莫不推敬。
元至元初,出主庆元宝圣,迁鄞之开寿、台之国清,后居瑞龙。
一日飓风骤雨,殿宇俱仆,噩所居亦就压。
人意其齑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横支榻上,噩危坐其下,若有神物为之呵护者。
噩凡四坐道场,不久即退。
尝游越中,诗人刘梦熙、唐处敬辈集曹娥祠。
噩敝衣坐船尾,众方分韵赋诗,殊不相顾。
俄而作礼曰:“有剩韵乞布施一字。
”拈蕉字与之。
噩即应声赋诗云:“平明饭罢促高梢,撑出五云门外桥。
离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
白翻睛雪浪花舞,绿弄晚风蒲叶摇。
西北阴沈天欲雨,卧听篷韵学芭蕉。
”众惊曰:“公非噩梦堂乎?
”遂邀入社。
明洪武三年,诏徵奏封,闵其年耄,敕令还山。
日本国王慕其道行,屡发疏请,欲迎致之,噩坚不往。
凡遇噩手写经论,必重购之而去,且诧其放异光云。
越四年,谓其徒曰:“吾有一物,无头无面。
要得分明,涅槃后看。
”言讫歛目,趺坐而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1—1375 【介绍】: 元明间浙江青田人,字伯温。刘濠曾孙。元顺帝元统元年进士,官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方国珍初起时,为江浙行省都事,力主加强镇压。当局不能用,乃弃官隐居。在乡组织武装,与方氏相抗。至正二十年,受朱元璋聘至应天,陈时务十八策。劝勿尊奉韩林儿,为筹划用兵次第,献计先灭陈友谅,次取张士诚,然后北定中原。吴元年,授太史令,累迁御史中丞。明建国后,封诚意伯。曾与李善长、宋濂定明典制。洪武四年,以弘文馆学士致仕。后为胡惟庸所谮,忧愤而死。一说为惟庸毒死。谥文成。通经史,精象纬,工诗文,与宋濂并为一代文宗。有《郁离子》、《覆瓿集》、《犁眉公集》等。
词学图录
刘基(1311-1375) 字伯温,号犁眉公。浙江青田人。朱元璋聘为谋臣,多用其言,授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追谥文成。博学,尤精象纬术数。其诗恣纵有奇气,为明代表性诗人之一。文则闳深肃括,与宋濂等开一代风气。词秀炼入神,为永乐以后诸家所不及。有《诚意伯文集》,词在集中。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伯温,青田人。洪武时,封诚意伯。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伯温,青田人。元进士,洪武初官至御史中丞论佐命功封诚意伯正德中追谥文成有覆瓿集犁眉公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三
基字伯温,青田人。
元进士。
吴元年,授太史令。
洪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卒。
正德中,追谥文成。
有《覆瓿集》二十四卷、《写情集》四卷、《犁眉公集》五卷。
(游潜《梦蕉诗话》:青田刘伯温,论者称其乘时佐命之功,炳机克终之道,甚与汉子房相似。
然或谓子房乃为韩报仇,怕温则尝委事于元,其出处不免有间,是盖未深论也。
夫伯温生元世,岂能超出天地外,不为元人也哉?
忧时痛国,每形于辞。
如《悯乱》诸作二、三末句云:「惆怅无人奏丹扆,侧身北望泪滂沱。
淮濆何日歌《常武》?
肠断严最戍鼓鼓挝」,「天涯地角风尘满,极目云霄欲断魂。
江湖愁绝无家客,伫看青天泪眼昏。
」至如《吊诸葛武侯》,《祖豫州》、《岳武穆》诸赋,悲愤愁激,读之使人踯躅思奋,其志可谅也。
胡应麟《诗薮》:国初越诗派昉刘伯温,吴诗派昉高季迪,闽诗派昉林子羽,岭南诗派昉于孙蕡仲衍,江右诗派昉于刘崧子高。
五家才力,咸足雄据一方,先驱当代。
田按:文成《覆瓿集》元时作,《犁眉公集》则入明后诗也。
《覆瓿》远胜《犁眉》,前人已有定论。
文成为开国文臣,故录其入明应制之作,以为压卷。
此集以《纪事》为名,寻常共见之集,无事可纪,概所不录。
若人为《诗综》所未采,与采而未备者,意在补遗,不从此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5 【介绍】: 元末明初广东番禺人,字庸之。
元末,何真据岭南,开府辟士,哲与孙蕡、王佐、赵介、李德并受礼遇,称五先生。
朱元璋建吴国,招徕名儒,拜翰林待制。
明洪武初出知东阿县,剖决如流,案牍无滞。
后判东平,以诖误得罪,得释归。
后仍追治,被杀。
尝构轩名听雪蓬,学者称雪蓬先生。
工诗,有《雪蓬集》。
全粤诗·卷六六
黄哲(?
——一三七五),字庸之。
番禺人。
南园五先生之一。
明初太祖驻师金陵,招徕名儒。
哲以李善长、汪广洋之荐,拜翰林待制。
寻出知山东东阿县。
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升东平府通判。
寻上疏陈时务数十事,太祖怒其狂诽,欲治其罪。
会山东分省奏哲有政绩,始释不问。
哲南归后,于洪武八年复徵还东平,治在郡诖误,竟置于法。
著《雪篷集》。
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明黄佐《广州人物传》亦有传。
黄哲诗主要从明黄佐《南园前五先生诗》辑录整理而成。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庸之番禺人洪武时官翰林待制
明诗纪事·甲签·卷九
哲字庸之,番禺人。
明初以荐拜翰林待制,入书阁侍太子读书。
寻兼翰林典签,出为东阿知县,迁东平通判,罢归,寻坐法死。
有雪篷集。
(黄佐《广州人物传》:庸之刻苦读书,《通五经》,尝借《文选》手抄之,遂能作诗。
性好山水,结庐蒲涧,往来罗浮、峡山、南华诸名胜,以为未足,辞家度庾岭,游吴、楚、齐、燕,一时湖海英豪皆与游焉。
当风雪时,泊舟秦淮,遇朱文昭,涂颖辈,相与握手吟咏,沽酒大噱,二人唶曰:「君才如《白雪》,吾虽知音,如寡和何?
」自是益有名。
田按:孙西庵应制《赋醉学士歌》赠宋景濂,景濂集后附录独不载此歌。
西庵本集亦不录,殊为缺典。
西庵集中应制游钟山诸诗,亦不见好。
庸之官翰林典签时,左丞相徐达北伐捷闻,太祖命赋诗称旨。
末几祈雨钟山犹应,御制七言诗志喜,庸之复应命奉和云:「雨阳时若民乃康,孰令熯旱忧吾王。
九土如焚嗟亢阳,天津欲竭阴虹藏。
斋宫对越腾馨香,真宰默应徵休祥。
灵祗率职妖魃禳,甘霖信宿乃汪洋。
白龙后土占岁穰,黍稷报功王道昌。
小臣颂述歌虞唐,巍巍端拱垂衣裳。
」音节殊自高朗。
庸之非徒擅长风雅,吏治亦复可观。
知东阿时值旱,麦苗尽雕,乃斋戒徒跣烈日中,诣洪范祠龙池祷雨,词旨哀恻,甘澍应时优渥,民呼曰:「此黄公雨也。
」庸之有诗纪事云:「斋沐戒徒禦,星言趋绛坛。
属兹愆阳序,雩祀罄衷丹。
龙湫窅深,神物时蜿蟠。
馨洁始云荐,灵祈纷可干。
沛然感敷施,霢霂济多艰。
淅淅在林畹,冥冥被冈峦。
焦原幸沾濡,庶类同忻欢。
鸣鹳集穹窒,翔鳞跃纹澜。
郊垌悦童耄,庠塾庆衣冠。
所协咏归趣,方希民俗安。
赓歌《诵云汉》,元化奚能殚。
」诵此诗,如见元鲁山一辈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9 【介绍】: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元末领乡荐,年已四十八。战乱隐居,张士诚屡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国子助教,与张美和、聂铉并称“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槜李诗系·卷七
琼字廷琚一字廷珍别号清江初名阙字廷臣崇德人少颖异师同邑黄次山及会稽杨廉夫而学益进年四十八始领元乡荐张士诚据吴累徵不就隐居殳山教授生徒洪武初徵修元史同官李敏卿辈服其史才文重京师壬子校士浙省入为国子助教乞归其在史馆时与金华宋景濂友善凡有撰著互相推让亦一时两雄也黄岩方行赠诗有云殳山仙翁发如雪胸蟠太和吐日月手中鍊石轻女娲五色曾将补天裂其推重如此著有清江集其诗博大警敏矫然不群评其才质当不在高杨以下有明一代吾郡诗人林立以清江冠之斯无愧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崇德人洪武初徵修元史除国子助教有清江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六
琼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崇德人。
洪武三年徽修《元史》,赐金帛遣归。
六年,以荐除国子助教。
九年,改中都助教。
有《清江集》四十卷。
(《四库总目》:琼学诗于杨维桢,然其论文称「立言不在崭绝刻峭,而平衍为可观,不在荒唐险怪,而丰腴为可乐」。
盖虽出于维桢之门,而学其所长,不学其所短,宗旨颇不相袭。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其诗爽豁类汪广洋,整丽似刘基,圆秀胜林鸿,清空近袁凯,风华亚高启,朗净遇张羽,繁缛愈孙蕡,足以领袖一时。
乡曲之言,未免过实。
然其诗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虽不能兼有诸人之胜,而驰骤诸人之间,实固无所多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1—1381 【介绍】: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钦定四库全书·槎翁诗集·提要
臣等谨案,《槎翁诗集》八卷,明刘崧撰。
崧,字子高,初名楚,泰和人。
元末举于乡,洪武三年以人材荐,授职方郎中。
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输作京师。
十三年,手敕召为礼部侍郎,署礼部尚书,致仕。
十四年,复召为国子司业,未旬日,卒。
崧,七岁能赋诗。
及长,日课一篇,读书天寒,皲裂不少辍。
其在官舍,孤灯讽诵,夜分不休,盖其一生耽嗜吟咏,刻苦甚至故。
年愈老而诗亦愈工。
清江刘永之、金华宋濂辈,皆极称之。
当明之初,雄才角立,吴中诗派昉于高启,越中诗派昉于刘基,闽中诗派昉于林鸿,岭南诗派昉于孙蕡,而江右诗派则昉于崧。
以清和婉约之音,提导后进,迨杨士奇等嗣起,豫章人士,复变为台阁博大之体,而骨力不坚久之,遂浸成冗漫。
北地信阳,乃乘其弊而力排之,遂分正嘉之门户。
然崧之平正典雅,实不失为正声,固不能以末流放失,并咎创始之人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高,初名楚,太和人。明初以人材举授兵部职方即中,迁北平按察副使,坐事输作京师。寻,放还,徵拜礼部侍郎,署吏部尚书。请老归。复召为国子司业,有《槎翁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一
崧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人。元未举于乡。洪武初以经明行修举,授兵部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输作京师,寻放归。徵拜礼部侍郎,署吏部尚书,致仕归。复徵为国子司业。有《槎翁诗选》十二卷、《补遗四卷》、《文集》十八卷。 (王士禛《古诗选》:有明一代,作者众多。七言长句,在明初则高季迪、张志道、刘子高为最,后则李宾之。至何、李学杜,厌诸家之坦迤,独于沈郁顿挫处用意,虽一变前人,号称复古,而同源异派,实皆以杜氏为昆仑墟。 田按:子高诗有《钟陵》、《五云》、《邓溪》、《双溪》、《凤山》、《瑶峰》、《墨池》、《东门》、《珠林》、《龙湾》、《北岩》、《龙门》、《戊巳》十有三集,合为《槎翁诗选》。其自序云:「年十六,得临川虞翰林、清江范太史诗诵之,昼夜不废。益求汉、魏而下,盛唐以来号为大家者,究其意之所在。知成乐必本于众钧,故未尝执一器,以求八音之备;调膳必由于庶味,故未尝设一品,以求八珍之全。其不能自己于言者,譬如幽鸟之鸣春,秋虫之号寒。」可谓究极此事之甘苦。宋潜虚、刘仲修、乌春草作集序,甚致推崇。王弇州「胡元瑞、钱牧斋、朱竹亦有论定。余独赏渔洋「七言为最」一语。故此选七言采掇为多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8—1398 【介绍】: 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初名重八、兴宗,字国瑞。幼年穷苦,十七岁入皇觉寺为僧,旋即出外化缘乞食。元顺帝至正十二年,投郭子兴部红巾军,自亲兵升九夫长,娶子兴养女马氏为妻,号“朱公子”,始改名取字。次年,擢为镇抚。十五年,子兴死,子郭天叙受宋龙凤政权任为都元帅,以元璋为左副元帅。同年,渡江攻集庆。天叙阵亡,元璋独任元帅府事。十六年,克集庆,改称应天府,遂称吴国公。此后,东与张士诚争江浙,西与陈友谅争长江中游地区。宋小明王龙凤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攻杀陈友谅。次年,称吴王。龙凤十二年,围张士诚于苏州。次年,始称吴元年,破苏州,俘杀张士诚;继之,出兵北伐。又次年,即皇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克大都,灭元。陆续攻克南北各地,屡次出塞攻击北元。洪武十三年,以“谋反”罪杀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在位时严惩贪污,以操之过急,不免冤滥。屡兴大狱,胡惟庸、蓝玉两案,前后株连死者数万人。开国功臣多非善终,文人学士以文字取杀身之祸者亦有多人。定八股取士之制。严禁百姓私往海外贸易,禁用白银交易。
明诗纪事·甲签·卷一(上)
太祖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人。
元至正十一年辛卯起兵,丁未称吴元年,戊申建元洪武。
在位三十一年崩,葬孝陵。
有文集五十卷,诗五卷。
(黄瑜《双槐》《岁钞》:洪武八年秋八月,上览川流之不息,陋尹程《秋水赋》言不契道,乃亲更为之。
赋成,召禁林群臣观之,且曰:「卿等亦各撰赋以进。
」宋濂率同列研精覃思,铺叙成章,诣东黄阁次第投献。
上皆亲览焉。
复置品评于其间。
已而赐坐,敕大官进天厨奇珍,内臣行觞。
觞已,上顾濂曰:「卿何不尽饮?
」廉出,跽奏曰:「臣荷陛下圣慈,赐以醇酎,敢不如诏?
第臣年衰迈,恐不胜杯杓,志不摄气,或愆于礼度,无以上承宠光尔。
」上曰:「卿姑试之。
」濂即席而饮。
将彻,上复顾曰:「卿更宜酹一觞。
」濂再起固辞。
上曰:「一觞岂解醉人乎?
卒饮之。
」濂举觞至口端,又复瑟缩看三。
上笑曰:「男子何不慷慨为?
」对曰:「天威咫尺间,不敢重有所渎。
」 勉强一吸至尽。
上大悦。
濂颜面变赪,顿觉精神遐漂,若行浮云中。
上复笑曰:「卿宜自述一诗,朕亦为卿赋醉歌。
」二奉御捧黄绫案进。
上挥翰如飞,须臾成《楚辞》一章,曰:「西风飒飒兮金张,特会儒臣兮举觞。
目苍柳兮袅娜,阅澄江兮水洋洋。
为斯悦而再酌,弄清波兮永光。
玉海盈而馨透,泛琼斝兮银浆。
宋生微饮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骤跄跄。
美秋景兮共乐,但有益于彼兮何伤?
」濂既醉,下笔欹倾,字不成行列。
甫缀五韵,上遽召濂至,命编脩官朱右重书以遗濂。
遂谕濂曰:「卿藏之以示子孙。
非惟见朕宠爱卿,亦可见一时君臣道台,共乐太平之盛也。
」濂五拜叩首以谢。
上更敕侍臣应制,赋《醉学》《士歌》者四人:考功监丞华克勤、给事中宋善、方徵、彭通闻。
而续赋者五人:秦府长史林温、太子正字桂彦良、翰林编修王琏、张唯、典籍孙蕡
彭与孙皆吾广人也。
) 黄佐《翰林记》:太祖尝出御制诗文,以示词臣。
太子正字桂彦良即于上前大声诵之琅然,左右惊愕,学士承旨詹同私戒之。
上知之,谓曰:「儒者事君,正当诚意,毋事矫揉也。
」 廖道南殿阁词林记:丙午年六月,上祷雨钟山获应,赋七言喜雨诗,命待制黄哲等赓和。
已而诸将告捷,多令翰林诸臣应制赋诗,上亲加品评。
洪武十年十二月,上制十题,命典籍吴伯宗赋之,援笔立就,词语峻洁。
上嘉其才敏,赐织金绵衣。
尝幸清流关,赋诗,命扈从儒臣和之。
起居注刘季道有「治定不教生纵逸,功成犹遣历间关」之句。
上叹赏曰:「可谓安不忘危。
」赐以白金文绮。
又起居注蒋子杰应命即物赋咏,立成。
上大悦,特宠赐和章。
一日命群儒撰《豢鹤文》,吴府伴读王骥操觚立就,学士宋濂为之进呈。
上称善。
及日将南至,大祀于园丘,上复命群臣赋七言律十二韵,冠以三百言序。
骥与黄昶先成,跽读禦榻前。
上听毕,加奖励,命进学禁林云。
解缙《春雨轩集》:洪武二十有八年,北平永清卫之龙门,禾有异茎同穗之祥。
今上皇帝遣皮来进,群臣上表贺。
太祖高皇帝亲禦翰墨,为诗一章,以赐今上皇帝。
其诗首言创业之艰,天命之不易,除暴禁乱之师,抚民致治之略。
中言天锡丰登之屡,史书垂示之严,明堂里禋荐之重。
末示谦冲戒谨之意。
为善不足之诚,大矜下民之惠。
与民同乐之盛心,滋于言表。
盖不以嘉禾之祥为可矜,而以为可惧,而思以自勉,圣不自圣,兢兢业业,足以垂讯于千万年。
今上皇帝服膺圣训,念手泽之存,飒诵追维,不能自已,乃永乐三年用摹勒于石。
拓本装治成轴,分赐诸王及近臣。
于是臣缙亦得与赐焉。
杨慎《艺林伐山》:吾蜀解元王孝忠,乡试《贺平西蜀表》中有云:「川四巴三,收弹丸黑子之地;傅一廖二,成大统函夏之天。
」傅一廖二乃太祖御制《平西蜀颂》中谓「傅友德之功第一,廖永忠之功第二」也。
人咸服其博洽。
董谷《碧里杂存》:宋太史濂乞归时,彻制诗二首饯之云:「白下开尊话别离。
知君此后迹应稀。
」濂续云:「臣身愿作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
」上悦,赐白金、缗币、文绮,曰:「与汝作百岁衣也。
」自是岁一朝焉。
田按:《尧山堂外纪》:「洪武十年,宋学士景廉乞骸骨归,华亭朱孟辨纪其事,作诗送之:『城上春云暖更飞,念卿此地迹应稀,臣身愿作随阳雁,一度秋来一度归。
』」据此则又为孟辨诗,而非太祖与濂赓续也。
诗亦小有异同。
周亮工《闽小纪》:林廷纲洪武初,承太祖亲擢吏科给事中,宠遇日隆。
尝侍游江间殿。
太祖首唱诗二句曰:「江间小殿与云齐,梁上新添燕子泥。
」公承旨足成三联曰:「雉尾晓开红日近,龙衣春湿彩云低。
旌旗影裹貔貅息,斧钺门前骐骥嘶。
簪笔诗成同拜舞,太平天子赐新题。
」后赐名恒忠。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皇帝神武天授,生目不知书。
既下集庆,始厌马上,长篇短歌,操笔辄韵,有魏武乐府风,制词质古,一洗骈偶之习。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草木子》谓上有佳句云:「乌啼红树裹,人在翠微中。
」天下诵之。
又皇太子《新月诗》云:「昨夜严陵失钓钩,何入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野史附之。
谓为太祖及懿文不享国之證。
草木子》乃元遗民国初所著书,谓上者,顺帝也;皇太子者,爱猷识理达腊也。
盖以其不获有天下,而在东宫颇擅权,故记之耳。
《高帝集》无此二句。
朱孟震《续玉笥诗谈》:近有作《道听录》者,指黄巢《咏菊》,元梁王《晓行》之作以为高皇,宋人讥高宗《养鸽》诗载叶氏《草木子》,而以为武宗北狩。
书非异闻,时非久远,尚谬妄若此,况远且僻哉!
田按:《明史艺文志》:太祖文集五十卷、诗五卷。
《四库》著录二十卷。
自汉祖以马上得天下,《大风》一歌,妙合音节。
明祖起自布衣,与汉合符,御制篇章,炳为巨集。
野史所载,最为繁杂,兹择其可信者著于编,以瞻一代之风尚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临海人,字中立。博学,工诗文。元顺帝至正举人。洪武初征修《元史》,授翰林应奉,洪武三年任礼部尚书。酌定诸礼仪,定科举式。四年,充首次会试主考官。五年,请依唐宋会要记载时政。后出为湖广参政,官至晋王府右相。尝自号耐久道人,太祖闻而恶之,坐事杀之。有《昭鉴录》。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中立,天台人。元至正中乡荐洪武初召修元史除翰林应奉文字升礼部尚书出为湖广参政致仕复召为国子祭酒以参政致仕
明诗纪事·甲签·卷六
凯字中立,临海人。
元末领乡荐。
洪武初,召修《元史》,除翰林应奉,擢礼部尚书。
出为湖魔参政,召还为国子祭酒,改晋王府右相,致仕。
追论在礼部事死。
有集。
田按:徐大章作《陶尚书集序》称中立才高学博,识见卓远。
又《与王待制论修元史》书称中立有史学。
惜集今不传。
中立致仕后号耐久道人,帝闻而恶之,追论在礼部时朝使往高丽,主客曹误用符验,论死。
当时士之以文字受祸者,高季迪以作上梁文、王常宗以作文,孙西庵以《题蓝玉画》、王叔明以往蓝玉家观画、苏平仲以表笺忤旨。
王弇州云:「洪武间三司卫所进表笺,皆令教官为之,当时以嫌疑见法者不少,其可知者: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为海门卫撰《增官吏俸谢表》,内用『作则垂宪』,诛;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撰《贺万寿表》,内用『垂子孙而作则』,诛;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按察司撰《贺冬节表》,内用『仪则天下』,诛;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按二司作《正旦贺表》,内用『建中作则』,诛;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用『睿性生知』,诛;常德府澧州学正孟清为本府作《贺冬节表》,内用『圣德在秋』,诛;陈州学训导周冕为本府作《万寿贺表》,内用『寿域千秋』,诛;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为本府作《谢钦赐马匹表》,用『遥瞻帝扉』,诛;祥符县学教谕贾翥为本县作《正旦贺表》,用『取法象魏』,诛;凤阳府亳州训导林云为府作《赐燕谢东宫笺》,用『式君父以班爵禄』,诛;尉氏县学教谕许玄为本府作《万寿贺表》,用『雷震天下』,诛;德安府训导汲登为本府作《贺册立太孙表》,用『永绍亿年』,诛;德安府训导《吴宪贺册立表》,用『永绍亿年』,诛。
又有以『天下有道』及『望拜青门』诛者。
诸所诛者。
『则』嫌于贼也;『生知』嫌于僧也;『帝扉』嫌于帝非也;『有道』嫌于有盗也,其他则不可晓矣。
」史既讳不载,而《双槐岁抄》出于黄氏祖孙之笔,颇核,因节而志之。
余又检李文达《日录》云:「高庙时有张翰林者,以直谏谪蒲州学正,表词有『天下有道,万寿无疆』之句。
上怒曰:『谤我是强盗!
』即严逮殿鞠,张仰首曰:『陛下有旨:表文不许杜撰,务出经典。
「天下有道」乃四书圣言,「万寿无疆」乃《国风》倾语,何云诽谤?
』上良久曰:『还觜强!
』释之。
左右相谓曰:『数年以来,惟容此一人。
』」观此则不容者多矣。
当时有「广文禦囚,撰表墓志」之谣,哀哉!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