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虞集

相关人物:共 84 位
共 8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八
逢吉字以贞崇德人洪武初为中书掾授宁津知县有异政擢湖广佥事坐事谪屯关中移戍山丹著童子习牧民心鉴二书再起陜西佥事入为大理丞同修国史寻命视苏湖水利及畿内屯田单骑巡行寒暑不倦所建议皆军国大计建文庚辰同董伦高巽志考试天下贡士年八十卒所著诗文集虞集为序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三
逢吉字以贞,崇德人。洪武中官大理寺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1—1487 【介绍】: 明浙江嘉善人,字伯器,一名铸,字九鼎。博览群书。正统中参赞军务金濂辟为幕僚,从至福建。旋授沭阳典史,为王竑所恶,罢官归。遨游三吴,卖文为生。与修《杭州府志》。有《桐村集》、《疑舫集》、《土苴集》。
槜李诗系·卷九
鼎,字伯器,号桐村,又号疑舫,嘉善苹川人,少警敏以文学知名正统间尚书荣襄金公帅兵征闽过嘉兴鼎以布衣谒见与语大奇之辟置幕下议进取方略多见用尝与千户龚遂奇从数骑入龙溪山寨降其众而还幕府不知也寇平遇土木之难格其赏久之授沐阳典史师次杭州四明章文仲来谒曰闻幕下有周鼎奇才愿与之角金公出南征百韵诗朗诵一过各书一通上之不遗一字鼎曰能从末句倒诵至前乎章谢曰服矣寻以淮土民饥鼎欲奏请赈济忤当道罢归囊橐萧然卖文为活吴中墓志谱谍皆出其手造请填咽晚年起家为富翁石田赠诗有山县军书前吏迹墓堂文字老生涯之句年近九十修杭州志灯下书蝇头不爽毫发平生为文援笔立就不加点窜尤长于诗绝句推江南独步有土苴集读之沈雄历落有横槊磨盾之风然一往多隽思故是大难耳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伯器,嘉善人。正统中官沐阳典史有桐村疑舫斋土苴集
明诗纪事·丙签·卷十
鼎字伯器,嘉善人。
以军功授沐阳典史。
有《桐村》、《疑舫斋》、《土苴》等集。
(《南濠诗话》:柯博士九思在奎章日,得出入内廷;后失宠,退居吴下。
虞文靖公作《风入松》词赠之,中亦微露此意。
予闻柯尝画《黄鹂》、《白头》,题诗二绝。
《白头》云:「春浓不放小禽栖,白发冲冠向晓啼。
帘幕半开人末起,楼台风暖日犹低。
」《黄鹂》云:「春风娇软绿阴肥,上苑莺花紫翠围。
却向后宫深院里,一枝闲自理金衣。
」近嘉兴周丈伯器尝题二图,为予诵之。
诗云:「奎章阁下老词臣,吟遍莺花上苑春。
回首金衣闲自理,绿阴多处少风尘,」「重重罗幕护轻寒,听彻春禽乍夜阑。
无限江南归兴里,不将华发漫冲冠。
」盖用其语而反其意也。
弇州四部稿》:伯器书结法萧洒。
田按:伯器工书,善赏鉴,名人书画,往往见其题跋,小诗亦有风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1—1443 【介绍】: 明江西南昌人,字若思,号颐庵。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无不究览,兼工书画。洪武二十年以举人官华亭教谕。永乐初荐入翰林,任检讨。累官北京国子监祭酒。朝廷大著作皆出其手,任《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总裁官。仁宗时进太子宾客兼祭酒。有《颐庵文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若思,南昌人。洪武末会试乙科授华亭教谕永乐初擢翰林检讨直内阁迁国子祭酒洪熙初加太子宾客致仕有颐庵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四
俨字若思,新淦人,侨寓南昌。
洪武丁卯举人,授华亭教谕。
改长垣,求便地,复改馀干。
建文初,迁桐城知县。
永乐初,授检讨,入直文渊阁,历侍读、左春坊谕德,改国子祭酒,兼翰林侍讲,掌院事。
洪熙改元,以疾乞休,进太子宾客、仍兼祭酒致仕。
宣德初,以礼部侍郎召,辞归。
有《颐庵集》三十卷。
(《四库总目》:俨诗颇近西江一派,词旨高迈,寄托深远,与三杨之和平安雅者,气象稍殊。
翰林记》:太宗朝,内阁七人者在馆阁相与倡和,有《直阁即事》诸诗。
侍讲胡俨尝有句云:「清晓朝回秘阁中,坐看宫树露华浓。
绿窗朱户图书满,人在蓬莱第一峰。
」 《画史会要》:若思以水墨秃笔写羊鹿,甚生动,亦能竹石兰蕙。
《梦蕉诗话》:胡颐庵以文学鸣世。
洪武间为东宫侍读官。
入永乐,为国子祭酒。
常就学舍谒文山祠,有诗,未云:「南归慷慨勤王日,北上从容就死时。
千载英风动毛发,黄鹂碧草不胜思。
」予谓颐庵之句佳矣,特所谓「思」之一字恐未也。
正学、子宁二公与先生旧为同官,地下修文处相见,当不免话及往事。
田按:宾客诗,词格轩爽,较胜晃庵,惟大篇不耐多吟。
《颐庵集》末附诗话数则,述虞伯生《写韵轩》、《滕王阁》等诗,多《在朝稿》、《归田稿》所未载者。
大兴翁覃溪阁学辑《虞文靖集》,搜罗颇富,于《滕王阁》诗仅仅录二首,盖未见斯也。
李文正《麓堂诗话》云:「胡文穆《澹庵》载虞伯生三诗。
」今检文穆无此诗。
文穆别号晃庵,无澹庵之号,盖偶误记也。
宾客于永乐壬午迁侍读,甲申迁谕德,见杨文定所著墓碑。
史称直文渊阁,迁侍讲进左庶子,与碑不合,偶未检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2—? 【介绍】: 宋乐安人,字幼度。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有《缘督集》。
全宋诗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讹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讹,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六二七三
曾丰(一一四二——?
),字幼度,号撙斋,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乾道五年登进士第。
淳熙七年为赣县丞。
九年,假赣州会昌县令。
十二年,除广东转运司干办公事。
十五年,知静江府义宁县。
光宗绍熙中,知浦城县。
宁宗庆元中通判琼州。
嘉泰初朝臣劾其「搜求星说,传习妖祥」,放罢奉祠。
后以朝散大夫知德庆府,嘉定二年复坐言官论其「一意聚敛」放罢。
晚年无意于仕进,筑室曰撙斋,以诗酒自娱。
以文章名世,著有《缘督集》四十卷。
真德秀幼尝受学于丰,及执政,奏取其集入崇文四部。
事迹见本集诸文及《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七四之三三,《宋史》卷六五、二○八,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四三《曾撙斋缘督序》,《宋史翼》卷二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2—1301 【介绍】: 元睢州柘城人,字济民,号秋冈。幼以才器称。世祖在潜邸,召备顾问,及即位,始建省部,使掌敷奏,事无巨细,悉就准绳。历承务郎、同知高唐州事,治绩称最。拜监察御史,劾阿合马不法,出知沁州。累迁通议大夫、佥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所至有惠政。卒谥文肃。有《秋冈集》。
元诗选
思济,字济民,号秋冈,柘城人。
以才器见称于时辈,世祖在潜邸,闻其名,召备顾问。
即位,始建省部,俾掌敷奏。
姚枢、许衡皆器重之,除右司都事,从中书廉希宪行省山东,未几召还,迁同知高唐州,入拜监察御史,出知沁州,迁同知绍兴路总管,转同知两浙都转运司,调陕西汉中道按察副使,丁母忧去官。
服除,授同知浙东道宣慰司事,历两淮都转运使,擢岭北湖南道廉访,改池州总管,累迁中议大夫,佥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
大德五年卒,年七十,赠正议大夫、吏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颍川郡侯,谥文肃。
有诗集若干卷,虞伯生为之序曰:秋冈先生平生文章之出,沛如泉原之发挥,而波澜之无津;譬如风云之变化,而舒卷之无迹。
孙广东廉访使允文手自校储,梓而藏之。

人物简介

全元诗
赵淇(一二三九——一三0七),字元德,号平远,又号太初。
其先临淄(今属山东)人,徙家衡山(今属湖南)。
年十七,荫补承奉郎。
起家四川宣抚司,主管机宜文字。
累迁右文殿修撰,历官尚书、刑部侍郎而宋亡。
至元十五年,行省署广东宣抚使,制授湖南道宣慰使,七年而代,用荐者召,遂辞疾致仕。
所著诗文乐府结为《太初纪梦》二十馀卷。
卒,追谥文惠。
生平见卢挚撰墓志铭(《国朝文类》卷五十一)、虞集撰神道碑(《道围学古录》十三)、《元诗选癸》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3—1303 【介绍】: 宋元间杭州崇德人,字师道。宋末曾举进士,累官太学录。入元,授杭州路儒学教授,擢福建廉访司知事。因荐,世祖遣使召问,入见,所对悉称旨,将重用之,固辞,遂授翰林直学士。迁庆元路总管府治中,行省檄按疑狱衢、秀,皆得其情。累拜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穆。有《养蒙文集》。
元诗选
伯淳,字师道,杭州崇德人。
少善书法,宋末应童子科,□宗命给巨笔大纸写之。
伯淳书天字在纸中间以进,诘之,对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宗喜,遂中选。
寻举进士,累除太学录。
元至元二十三年,用荐者言,授杭州路儒学教授,迁浙东道按察司知事。
二十八年,擢福建廉访司知事。
岁馀,召至阙下,论事数十条,皆当世急务,辞意剀切,世祖为之动容。
命至政事堂,将重用之,固辞。
授翰林直学士,谒告归,授庆元路总管府治中。
大德四年,即家拜侍讲学士。
明年造朝,扈从上都。
又明年卒,谥文穆。
师道称赵魏公孟頫为内弟,与巴西邓文原同直词林,情义款洽。
文原尝谓师道为文,耻尚钩棘,而春容纡馀,铿乎如金石之交奏,然不喜以藻翰自能,殁后无成稿。
其子河东宣慰副使采,长孙武康县尹炯,访求遗逸,釐为十卷。
蜀郡虞集为序,刊之右塾,时至正六年也。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师道,杭州崇德人。宋末举进士,官太学录。入元,用荐授杭州路儒学教授,累迁翰林直学士、庆元路总管府治中,即家拜侍讲学士。卒谥文穆。有养蒙集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6—1302 【介绍】: 元大都人,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又号西溪子、寄直道人。世祖时曾官两浙转运使经历。辞归,居钱塘西溪,筑困学斋。起为江浙行省都事,后以太常寺典簿致仕。善诗文,工书画。尤工草书,酒酣吟诗作字,奇态横生,赵孟頫极推重之。有《困学斋杂录》、《困学斋诗集》。
元诗选
枢字伯机,渔阳郡人。
至元间,以材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改江浙行省都事。
意气雄豪,每晨出则载笔椟,与其长廷争是非。
一语不合,辄飘飘然欲置章绶去,渔猎山泽间而后为快。
轩骑所过,父老环聚指目曰:此我鲜于公也。
及日晏归,焚香弄翰,取数十百年古鼎彝器,陈诸阶除,搜抉断文废款,若明日急有所须而为之者。
宾至则相对吟讽林竹之间,或命觞径醉,醉极作放歌怪字,亦足自悦,见者以为世外奇崛不凡人也。
公卿以词翰屡荐入馆阁,不果用,迁太常典簿。
晚年懒不耐事,闭门谢客。
营一室,名曰「困学之斋」,自号「困学民」,又号「直寄老人」。
大德六年卒。
元初,车书大同,弓旌四出,金、宋之故老,交相景慕,一时人物,称为极盛。
伯机与李仲芳、高彦敬、梁贡父、郭佑之,皆以北人仕宦于南,俱嗜吟,喜鉴定法书、名画、古器物。
而吴越之士因之引重,亦数人焉。
伯机居钱唐时,吴兴赵子昂常貌其神,蜀郡虞伯生赞之曰:「敛风沙裘剑之豪,为湖山图史之乐,翰墨轶米薛而有馀,风流拟晋宋而无怍。
」当时伯机文望,亦与子昂相伯仲云。
词学图录
鲜于枢(1256-1301) 字伯机,号困学民、寄直老人。大都渔阳(今天津蓟县)人。工诗文、词赋、散曲,善鉴定法书名画及古器物,而尤以书名家。善行草书,赵孟頫极推重之。有《困学斋集》。存词四首。
槜李诗系·卷五
枢字伯机渔阳人中岁始刻苦读书因号困学遂善词翰工行草虞集云渔阳吴兴巴西翰墨擅一代谓枢与赵孟頫邓文原也枢尝于废圃中得怪松一株移植之呼为支离叟朝夕抚玩温日观至其家醉即抱之或歌或泣又尝爱一蛮狮水滴乃汉物也偶坠其吸子于西湖水阁百计求之不得既他往三年复来忽获于水中以为神一时诗人多咏其事时浙省广济库岁以富户司出纳侵用官资者府判王某辄拘其妻子以小舟载之西湖趁逐游人收其奸钱纳官枢因作湖边曲云湖边荡桨谁家女绿惨红愁羞不语低回忍泪傍郎船贪得金钱强歌舞玉壶美酒不消忧鱼腹熊蹯弃如土阳台梦短去匆匆鸳锁生寒愁日暮安得义士掷千金坐令桑濮歌行露予阅顾玉山草堂秋华亭扁联系枢所书自署槜李当亦流寓吾禾故为入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9—1318 【介绍】: 元郢州京山人,先世迁建昌,名文海,避武宗讳,以字行,号雪楼,又号远斋。宋末,随叔父建昌通判程飞卿降元,入为质子,授千户。世祖赏其识见,使入翰林,累迁集贤直学士。至元十九年,奏陈五事,又请兴建国学,搜访江南遗逸,参用南北之人。均被采纳。二十四年,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求贤江南,荐赵孟頫等二十余人,皆得擢用。桑哥专政,钜夫上疏极谏,几遭杀害。大德间,历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至大间,预修《成宗实录》,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历事四朝,为时名臣。文章议论为海内宗。卒谥文宪。有《雪楼集》。
元诗选
钜夫,名文海,避武宗讳,以字行。
其先自徽州徙郢京山,宋末,季父飞卿摄建昌守,家焉。
元兵南下,从飞卿入觐燕京,遂留宿卫,授管军千户,世祖召见香殿,奇之。
命给笔札书二十馀幅以进,改应奉翰林文字,累迁翰林集贤直学士。
尚书省初立,诏为参知政事,固辞。
又命为御史中丞。
台臣言文海南人,且年少,世祖怒曰:「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
」遂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
奉诏求贤于江南,荐赵孟頫等二十馀人,皆擢置清要。
大德八年,召为翰林学士,商议中书省事。
武宗朝,进翰林学士承旨。
延祐初,议行贡举法。
三年,以病求去,加光禄大夫。
命廷臣饮饯齐化门外。
给驿南还,敕行省时加存问。
居三年卒,年七十。
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
钜夫仪状峻伟,音吐如钟。
少与吴文正公同门,遭时革命,宠遇优渥,历事中外者踰四十年。
郢州有白雪楼,尝以名所寓,故世称雪楼先生,又号远斋。
所著有《雪楼集》三十卷。
虞文靖公谓宋季士习卑陋,以时文相尚。
病其陈腐,则以奇险相高,江西尤甚。
公之在朝,以平易正大之学,振文风,作士气。
今代古文之盛,实自公倡之。
公之致仕也,赵文敏公孟頫代为承旨。
先往拜其门而后入院,时人以为衣冠盛事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4—1341 【介绍】: 元僧。临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称寒拾里人,俗姓何。世为儒家。十一岁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赐号慧文正辩禅师,主中天竺,迁灵隐。后主径山作大护持师二十年。工诗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诗选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临海儒家何氏子。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初参藏叟和尚于径山,言下豁然顿悟,藏叟告寂,依净慈巩石林为记室。与陵虚谷、海东屿、熙晦机、永东州、真竹阁为莫逆交。寻挂锡灵隐伏虎岩,住径山。请居第一座,既而退处楞伽室。大德间,出世湖之资福,名闻京国。至大间,特旨赐号曰「慧文正辩」,行宣政院举主中天竺,迁灵隐。延祐间,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升坐说法,竣事入觐,加赐「佛日普照」之号。南归养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间,降玺书命主径山,作大护持者二十年。至正辛巳,终于丈室,世寿八十八,僧腊七十八。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绝古雅,自称「寒拾里人」。尝拟寒山子诗百馀篇,四方衲子多传诵之。林石田隐居吴山,不与世接,独遗以诗曰:「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其取重前辈如此。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行端。字元叟。族临海何氏。世为儒家。年十一。从叔父茂上人。得度于馀杭化城院。气识渊邃。慨然以道自任。参藏叟老禅师于径山。得旨。次至净慈石林巩公。处以记室。大德庚子。出世湖之资福。名闻京国。特旨赐慧文正辩禅师。行中书平章张公。举师住中天竺。复迁灵隐。有旨。设水陆斋于金山。命师说法。竣事入觐。奏对称旨。加赐佛日普炤之号。南归即退。庐于良渚之西庵。至治壬戌。三宗四众。相率白于行宣政院。请师补径山。仍阖奏请降玺书护持。师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赐。人以为荣。而师漠如也。主径山席三十年。足不越阃。道隆德重。诸方仰之。间作诗文。清绝古雅。林石田前辈居吴山。闭门无接。于师特敬慕之。尝赠师以诗。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句。石田知师。以诗犹知见重。况知师以道者乎。先虎岩住径山时。师为第一座。每闻岩法座上。举云。度宗为北兵攻急。命道士设大醮。奏章天廷。问国家重事。高公伏章。久不得报。既竣事问故。高公云。为定径山四十八代住持。天门不开。故得报迟也。岩举此谓。住持非苟然。至于四十八代住持。尚预定之天庭。师闻颇心非之。及师继席。适当其次。至正辛巳。示寂。窆全身于寂炤院。八十八岁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名行端。
号元叟。
生台之临海何姓。
何姓世以儒显。
端母王氏。
博释五经章安子弟。
咸宗之如汉之曹大家。
南宋宝祐乙卯岁生端。
端生不茹荤。
襁褓中见沙门遂喜。
甫六岁。
母王氏授以论孟。
端咿唔成诵。
乃至经子章句悉不可难。
每遇纷华杂遝。
端则庄坐如在定。
母因奇之曰。
吾家千里驹也。
然恐不为世用。
端叔父茂上人者。
早岁为僧。
住馀杭化城院。
适归省故里。
端竟从之剃染。
遍游丛林。
谒径山藏叟。
临机悟旨。
藏叟悦之。
一日藏叟问端曰。
汝是台州人那。
对曰。
台州。
叟便喝。
端拜。
叟又喝。
端起叉手。
叟曰。
放汝三十棒。
端喏。
藏叟又曰。
还知我泉南无僧否。
端曰。
和尚聻。
叟便棒。
端按住曰。
莫道无僧好。
叟大笑而起。
端既罢参。
乃徜徉西湖山水间。
自称寒拾里人。
育王珙作偈招曰。
夜半落霜花。
日轮正卓午。
寥寥天地间。
只有寒山子。
端不答。
乃典净慈书记。
时净慈石林巩禅师居焉。
吴山石田林处士。
久隐不与世接。
乍见端篇翰。
独以诗柬端。
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语。
端又远访雪岩钦于仰山。
钦曰。
驾发何处。
端曰。
两浙。
曰。
因甚语音不同。
端曰。
合取口。
曰。
獭径桥高。
集云峰峻。
未识阇黎在。
端拍手曰。
鸭吞螺蛳。
眼睛突出。
钦顾侍者点好茶来。
端曰。
也不消得。
于是以上礼宾之。
元成宗大德初。
为虎岩伏。
分座于径山。
庚子。
出住湖州翔凤。
乃曰。
大慧祖师道。
宁以此身代大地众生。
受地狱苦。
终不将佛法作人情。
径山先师藏叟和尚。
一生不肯四天下人。
纵饶释迦老子达磨祖师到来。
也须退身有分。
山僧在侍者寮两年。
弄尽机关。
做尽伎俩。
直是没凑泊它处。
所以知其为大慧嫡孙。
今有炷香供养它。
也要大家證明。
甲辰。
诏主中天竺。
并赐慧日正辨师号。
皇庆壬子。
迁灵隐。
仁宗设无遮大会于金山。
命端證之。
又加号佛日。
乃退居良渚西庵。
英宗至治壬戌间。
起端居径山。
端居径山。
人才之盛。
不减妙喜。
其楚石琦辈。
时称僧杰焉。
虞公文靖以文献宗时。
兼游诸禅宿之门。
自称微笑居士。
每方杨大年之为人。
多剥啄诸家语录。
而读端提唱。
乃谓其子弟曰。
元叟生平。
谛理恢拓。
广说略说。
莫不弘伟。
然关要隐而不发。
以待其人。
大慧之流风馀韵。
犹有如此者。
不谓老夫复相识耳。
其提唱曰。
寂静中做工夫者。
以寂静为究竟。
他且不是你寂静中究竟底物。
愦闹中做主宰者。
以愦闹为得意。
它且不是你愦闹中得意底物。
经教中领览者。
以经教为根本。
它且不是你经教中领览得底物。
师友中讲磨者。
以师友为渊源。
他且不是你师友中讲磨得底物。
此无形段金刚大士。
从尘点劫来。
直至而今。
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
你拟向东边讨它。
它向西边立地。
你向南边讨它。
它向北边立地。
教它与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
一切人与它安名立字即不得。
一切处一切时。
与你万象为主。
万法为师。
此其是也。
自非上根利智具杀人不眨眼底手段。
将第八识断一刀。
岂有成办时节。
又曰。
自家根蒂下。
积生累劫。
多诸恶习。
若也照烛不破。
剔脱不行。
日用间岂免触途成滞。
一切法中。
或有所疑地。
即碍杀了你。
一切法中。
或有所爱水。
即淹杀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
即烧杀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风。
即飘杀了你。
四者既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
明暗色空。
森罗万象。
到处粘作一团。
如黐胶相似。
驱你入驴胎。
使你入马腹。
总繇它在。
千佛出世。
亦无如之何矣。
端开化四十二年。
三受金襕。
密秘之。
不以披搭。
所赐金帛悉赈贫乏。
复多怒。
老益甚。
每据坐。
竟日传餐诃骂。
及入寝室。
或窃问其故。
乃左右顾视。
欲举已忘。
故道俗于怒骂中。
得旨者甚多。
顺帝至正壬午秋。
示微疾。
问侍僧曰。
呼之曾已休。
吸之尚未舍。
安同诸苦源。
来者不来者。
如何是来者不来者。
僧无语。
端良久曰。
后五日看。
至期更衣趺坐曰。
本无生灭。
焉有去来。
冰河发𦦨。
铁树花开。
垂一足而化。
世年八十八。
僧腊七十六。
所剪爪发。
舍利累然。
閟全身于鹏抟峰北。
谥曰普照。
塔曰寂照。
端退居良渚日。
忽有梵僧。
仗锡来徵般若枢要。
端示以狮王奋迅三昧。
其僧稽首蹈空而去。
左右皆惊愕。
端曰。
掩鼻偷香。
何足羡也。
赞曰。
大慧四传至端禅师。
二百载矣。
几如劲弓之末。
其势不能穿鲁缟。
师崛出珍公之门。
而道被三朝。
德迈九洲。
源厚流长。
不亦宜乎。
或谓。
师之后大抵说法朝廷。
岂其家化以金马门为隐者耶。
曰否。
不离菩提树下。
而据吉祥座者。
斯何人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行端,字原叟,姓何氏,临海人也。年十二,从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苦求大法,至忘寝食。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师授,自能通晓。初参藏叟珍,珍问:“何处人?”答云:“台州。”珍便喝,端展坐具。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珍既寂,复依净慈石林巩为记室,与虚谷、东屿、晦机为莫逆交。大德庚子主湖之资福,遂以瓣香归藏叟。居五载,学人奔凑,名闻京国,赐号“慧文正辩”。复迁中竺、灵隐、径山诸刹,屡承恩宠,三锡金襕。延祐丙辰,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端主其事。事讫入觐于便殿,从容奏对,深契圣衷,更赐“普照”之号。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阃,慕其道者鳞萃,几无所容。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书偈云:“本无生死,焉有去来。冰河发燄,铁树花开。”投笔垂一足而化,寿八十八,腊七十六,留龛七日,颜貌如生。塔于径坞曰,寂照分爪发,别建塔于化城。
共 8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