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雨

相关人物:共 21 位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元间杭州钱塘人,字仁近,一字仁父,号山村民。宋末即以诗名,与白珽齐名,称仇白。入元,为溧阳州儒学教授,旋罢归,优游湖山以终。工诗文。有《金渊集》、《山村遗集》。
元诗选
远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人。
宋咸淳中,以诗名,与白珽湛渊并称于吴下,人谓之「仇白」。
一时游其门者,若张雨、张翥、莫维贤,皆有名当时。
元至元中,部使者强以学职起之,为溧阳州学教授。
以杭州知事致仕。
自号「近村」,又号「山村民」,学者称山村先生。
其为诗尝曰:近体吾主于唐,古体吾主于《选》,往往于融畅圆美中,忽而悽楚蕴结,有《离骚》三致意之馀韵。
晚年谢事,乐于湖山泉石间,多与方士游名山胜地,佛刹灵区。
足迹所到,辄有题咏。
释妙声谓其诗冲远幽茂,而静退閒适之趣溢于言外。
释弘道赠诗云:「吾爱山村友,诗工字亦工。
波澜唐句法,潇洒晋贤风。
」僧守道赠诗云:「朝野遵遗老,山村有逸民。
书传东晋法,诗接晚唐人。
」似是为山村写照也。
全宋诗
仇远(一二四七~?)(生年据本集卷六《纪事》诗注“淳祐丁未予始生”等推定),字仁近,号近村,又号山村民,学者称山村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度宗咸淳间以诗著,与同邑白珽合称仇白。元成宗大德九年(一三○五)为溧阳学正,秩满归。享年七十馀。有《金渊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六卷,均系官溧阳时所作。又有《兴观集》、《山村遗稿》,为后人据手迹所裒集,清乾隆时歙人项梦昶合辑为《山村遗集》。事见清嘉庆《溧阳县志》卷九。 仇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金渊集》编为一至六卷,《山村遗集》编为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仇远(1261-?) 字仁近,一字仁父,号山村民。钱塘人。有《兴观集》、《金渊集》、《无弦琴谱》。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人。至元中,官溧阳州教授。自号近村,又称山村,有山村遗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2—1495 【介绍】: 明浙江嘉善人,字公绶,号谷庵,自号仙痴,晚号云东逸史。天顺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成化初为永宁知州,解官归,筑室名丹丘,吟咏其间,人称丹丘先生。工诗画。有《云东集》。
槜李诗系·卷十
绶,字公绶,嘉兴人(或云嘉善人误)。
天顺甲申进士为御史巡盐两淮钩剔积弊淮饥画策赈民以耿介忤当道出知江西永宁县母老辞归所居大云里东饶水木作室曰丹丘又作沧江虹月之舟浮泛吴越间粉窗翠幕拥僮奴设香茗弹丝吹竹宴笑弥日书画妙绝一时初号谷庵又号云东子兰台逸史天田老农上清仙吏懒仙仙痴紫霞碧月翁并著人间唯丹丘先生为尤显所蓄书画最富恐遭回禄搆地一方洿为池池中筑台台上营室夜不通火一日大雷雨火作姚方踞厕闻报急叩所藏古迹应者曰皆火矣姚惊惋遂不能起得疾卒平生慕张贞居之为人所见片纸只字无不收藏尝得其铁冠与遗像为撰句曲外史小传搜辑其遗文以序之又伐石树碑于其墓著有大易天人合旨及谷庵集诗颇清丽不著一尘其流风遗韵为时叹羡宜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公绶,嘉善人。天顺甲申进士,授监察御史谪知永宁县有榖庵集
明诗纪事·丙签·卷十
绶字公绶,嘉善人,处士黻子。
天顺甲申进士,授监察御史,谪永宁知县。
有《谷庵集》十卷。
杨循吉《松筹堂集》:姚公缓解官归,所居在大云里东,饶水竹,作室曰丹丘,啸咏其中,人称丹丘先生。
又作沧江虹月之舟,游泛吴、越间。
善书,法钟、王,劲婉咸妙,画初学水墨,后进学唐品,得古意。
四友斋丛说》:嘉兴姚云东工诗喜画,善临摹,其临赵松雪、王叔明二家画,墨气皴染皆妙,闲写梅道人竹石,亦萧洒可爱。
《六砚斋笔记》;姚云东小景,好作沙坳水曲、孤钓独吟:其阔幅《重林远汀》,著四五渔船而已。
此公壮岁入中台,不及揽辔骖鸾。
晚年好道,向平之愿蚤毕,三山五岳之屐悬而未试。
直以逸趣自写胸中而已,未可以文、沈作略概之也。
书史会要》:姚绶书类张伯雨
槜李诗系》:谷庵庵诗颇清丽,不著一尘,书画妙绝一时。
初号谷庵,又号云东子、兰台逸史、天田老农、上清仙吏、懒他、仙痴、紫霞碧月翁,并著人间,唯丹丘先生为尤显。
平生慕张贞层之为人,所见片纸只字,无不收藏。
尝得其铁冠与遗像,为撰《句曲外史小传》。
《铁冠歌》云:「昔为柱史冠铁冠,螭头兀立霜风寒。
归来野服山林下,不类峨然铁冠者。
句曲外史人中仙,此冠已馀二百年。
绣斑蚀铁铁欲穿,棱棱巧制钢色妍。
黄篾楼中想应贮,玉钩楼边旧行处。
二仪三纲浪得名,竹箨鹿皮无此清。
芙蓉吐花金玉并,铁叶细薄不易成。
外史星坛月明夜,醮礼茅君鹤曾借。
出尘风度向谁弹?
坐看瑶池碧桃谢。
予号逸史云之东,发已种种今成翁。
冠平冠乎磨冷铁,今铁曷能如古烈。
君不见,古铁性烈今不如,作冠宁住仙人居。
流落四海幸属予,著之稻我青霞裾。
」 田按:云东逸史,画胜于书,书胜于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涿州人,字处道,号疏斋。仕至翰林学士。博学有文思,元初称能诗者,以挚与刘因为首。散曲为元初大家。有《疏斋集》。
元诗选
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涿郡人。
至元五年进士,博洽有文思。
累迁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
真人吴全节代祀岳渎,过洛阳,嘉其治行,力荐之。
大德初,授集贤学士、大中大夫。
出持宪湖南,迁江东道廉访使。
复入为翰林学士,迁承旨卒。
所著曰《疏斋集》。
元初,中州文献,东人往往称李、阎、徐,推能文辞有风致者曰姚、卢,盖谓李谦受益、阎复子靖、徐琰子方、姚燧端父及疏斋也。
而推诗专家,必以刘因静修与疏斋为首。
钱唐张雨谓《疏斋集》校官本读之一过,生风凛然。
赵郡苏天爵曰:国家平定中原,士踵金、宋馀习,率皆粗豪衰苶,涿郡卢公始以清新飘逸为之倡。
延祐以来,则有蜀郡虞公、浚仪马公以雅正之音鸣于时,士皆转相效慕,而文章之习,今独为盛焉。
临川吴澄曰:涿郡卢学士所作古诗,类晋清言,古文出入《盘诰》中,字字土盆瓦缶,而倏有三代虎蜼瑚琏之器,见者莫不改视。
疏斋尝著《文章宗旨》云:大凡作诗,须用《三百篇》与《离骚》,言不关于世教,义不存于比兴,诗亦徒作。
又云:清庙茅屋谓之古,朱门大厦谓之华屋可,谓之古不可。
太羹玄酒谓之古,八珍谓之美味可,谓之古不可。
知此可与言古文之妙,极与临川之论相合,亦即疏斋自言其得力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逢原,字渊甫,号泉月,海昌(今浙江海宁西南)人。
九成曾孙、伯雨祖。
宋末通判漳州。
宋亡不仕,家有泉月精舍,与高克恭、仇远等人吟咏其中。
事见《赵氏铁网珊瑚》卷一三、《珊瑚木难》卷五刘基《句曲外史张伯雨墓志铭》。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范致大,字德原,号甘泉。
无锡人。
工古文词。
以经明行修。
任常州路儒学教授。
张伯雨、杨铁崖、倪云林辈友善,相唱和。
时人宝其文词,如获琬琰。
著《金帚录》。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德原,崇德人。张氏据吴辟教授不就自号葛岭真逸有金帚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30—1802 【介绍】: 清江苏丹徒人,字禹卿,号梦楼。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工书法,以风韵胜。诗亦超拔不群。年未五十,即究心佛学。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
晚晴簃诗汇·卷八十九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人。乾隆庚辰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历官临安知府。有《梦楼集》。
词学图录
王文治(1730-1802) 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镇江)人。乾隆二十五年探花,官翰林侍读、云南临安知府。清代著名书法家,与梁同书齐名,与姚鼐交密。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潇疏秀逸之神韵,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与喜用浓墨之刘墉鲜明对照。善画墨梅,韵致卓绝。诗词自成一家,并精音律之学。筑"梦楼"。自滇归,买僮度曲,行无远近,必以歌伶自随。有《快雨堂题跋》、《梦楼诗迹》等。
梦楼诗集·自序
余年未弱冠即习为诗,然未敢以示人。甲戌春,至京师,时年二十五岁矣。与辽东朱子颍、桐城姚姬传论诗,心甚惬,因各出其所作以相质。子颍诗豪宕感激,有高达夫、李太白之风;姬传深于古文,以诗为馀技,然颇能兼杜少陵、黄山谷之长。二人者与余异趋而相赏特甚,遂相与订交,此外仍不敢以示人也。通籍后,官翰林,以诗为职业,人或以为能,然多进御及应试之篇。至于抒写怀抱、赠答友生,古人所谓缘情之作,则依然不敢骤示人也。余自临安解官归,子颍官两淮运使,延姬传主梅花书院,于是三人者复相聚于江淮之间。子颍欲刻余诗,姬传欣然为之序。余自取视之,颇不敢信,故板已锓而复毁,是时余年将五十矣。厥后余访友于长沙,舟行湘水中,日夕无事,因取旧所作诗删定之。同人及门弟子皆怂余锓板,余不获已,从其请,今始竣工,是时余年已六十有六矣。余尝谓,人之所得于天者,其已定者也,然必得古人之书以培养之,又必得名山大川及世间可喜可怖可爱可恶之事以淬厉之,又得良师友相与讨论而辨难之,而后所得于天者日出而不穷。及其发之既尽,与始之所得者,初无加也。然人之得之而不能尽其所发者多矣。余之所得于天者有限,今年将七十,始自觉所发之不可尽焉,顾一息尚存,正未知所发者之能尽否也。以今日之所成就證之,少时之所向往颇觉未尽;然少时不能言者,今亦或能言之,然则余之所造,其将尽于是乎?抑犹有待乎?今且以余之所就者质之当时同好之士,当必有从而勖余之未尽者矣。乾隆六十年岁在乙卯夏五月,丹徒王文治自序。
梦楼诗集·姚鼐序
丹徒王禹卿先生,少则以诗称于丹徒,长入京师,则称于京师。负气好奇,欲尽取天下异境以成其文。乾隆二十一年,翰林侍读全魁使琉球,邀先生同渡海,即欣然往。故人相聚涕泣,留先生,不听。入海,覆其舟,幸得救,不死。乃益自喜,曰:「此天所以成吾诗也。」为之益多且奇,今集中名「海天游草」者是也。鼐初不解诗,尝漫咏之以自娱而已。遇先生于京师,顾称许以为善,后遂与交密,居閒盖无日不相求也。一日,值天寒晦,与先生及辽东朱子颍登城西黑窑厂,据地饮酒,相对悲歌至暮,见者皆怪之。其后先生自海外归,以第三人登第,进至侍读,出为临安府知府。赴任过扬州,时鼐在扬州,赋诗别去。鼐旋仕京师,而子颍亦入蜀,皆不得见。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先生在临安三年,竟以吏议镌级。先生遂返丹徒,来往于吴越,多徜徉之辞。久之,鼐以病还江南,而子颍为两淮运使,兴建书院,邀余主之。于是与先生别十四年矣,而复于扬州相见。其聚散若此,岂非天耶?先生好浮屠道,近所得日进。尝同鼐宿运使院,鼐又渡江宿其家食旧堂内,共语穷日夜,教以屏欲澄心,反求本性。其言绝善,鼐生平未尝闻诸人也。然先生豪纵之气,亦渐衰减,不如其少壮。然则昔者周历山水伟丽奇变之篇,先生自是将不复作乎?鼐既尽读先生之诗,叹为古今所不易有。子颍俾人钞之为十几卷,曰「食旧堂集」,将雕板传诸人,而鼐为之序。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十八日,桐城姚鼐撰。
梦楼诗集·张锡蕃跋
余束发受书,后得读先生诗,以为古之人。先大父诏余曰:「先生为大父挚友。大父宰怀远,先生来游,时汝在襁褓,曾见之。」并为述先生文章、学问、里居、科第甚详。景仰而私淑者,已数十馀年矣。岁次戊申,余来守皖郡,适先生之孙光杰权郡属参军。言及先生之诗,知诗板散佚,检家藏初印本重付手民,且乞为之序。夫先生之诗,如日月江河,为有目者所共睹,后生小子何敢赘一词?第念先生往矣,先生之诗脍炙人口久矣,孰不愿家置一编者?今于原刻既失之馀,参军复镌板以行诸世,余以世交为同官,得观厥成,不可谓非幸也。因谨识数语于卷后。道光二十九年岁次己酉四月后学张锡蕃敬跋。
梦楼诗集·王光杰识语
先大父翰墨流播海内,凡海外朝鲜、日本诸国莫不重价购求。
至诗集刊行,尤为脍炙人口。
而印刷既多,字迹日渐漶漫,并有残缺者。
光杰宦游来皖,所遇士大夫索观者多,箧笥所携,惧无以应。
而顾君蒹塘、李君佩留酷嗜风雅,请重梓之以广其传,复身任校雠之役。
迨张鹤生先生来守安庆,并为文序之,以趣其成。
凡五阅月,剞劂始竟。
不揣固陋,用志数言,因以见先泽之不敢忘,亦以知友朋之谊之不可諠也。
道光二十有九年岁次己酉九月朔日孙男光杰敬识。
(录入:顾青翎)
维基
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清朝翰林、诗人、书法家。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使琉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升侍读,后又任云南临安府(今建水县)知府,罢归,遂绝意仕途,而与姚鼐等文人墨客交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1 【介绍】: 明应天府上元人,字元玉,自号赤松山农。工诗善画,与徐霖、陈铎等谈艺南都,不喜与王公大人往来。
明诗纪事·丙签·卷十
琮字元玉,上元人,自号赤松山农。
(《金陵琐事》:山农金元玉书,初法赵子昂,晚学张伯雨,精工可爱,落笔人便持去。
吴中文徵仲极赏之,凡得片纸,装潢成卷,题曰「积玉」。
画梅花有逃禅老人笔意,自题绝句云:「一别西湖未得归,孤山风月近何如?
春来剩有看花兴,又向君家写折枝。
」 顾起元《客座赘语》:金元玉尝游浙之赤松山,爱其佳,徘徊不能去,因自号赤松山农。
居常遐视清啸,人莫能窥。
王公贵人雅相倾慕,非先施未尝一至其门。
《辛丑消夏记》:蔡之定云:赤松锐于临池,每夜作书,以五寸烛为度,烛尽而止。
其勤如此。
其书品在莫云卿、聂大年之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9 【介绍】: 元泗州人,字新甫,号云峤。尝为侍仪舍人。馆阁诸老、朝省名公折辈行与交,称陈公子。历官太常院太祝,累迁余姚州同知。性豪宕结客,积金七屋,不数年散尽。不乐小官,怒骂宰相。年逾六十,不得志而卒。
元诗选
柏字新甫,号云峤,泗州人。
其祖平章,故宋制置,即龙麟洲题琵琶亭以讥之者。
柏尝为侍仪舍人,馆阁诸老、朝省名公,莫不折辈行与交,咸称之曰陈公子。
官至太祝,年逾六十,不得志而卒。
临终作偈,有「前身本是泗州僧」之句。
云峤性豪宕,结客,积金七屋。
不数年散尽,平日喜居钱塘,不乐小官,怒骂宰相。
尝被命监铸祭器于杭。
无锡倪元镇慕其名,来见之,张燕湖山间,罗设甚至,酒终为别,以一帖馈米百石,云峤命从者移置近所,举巨觥,引妓乐驺从者而前,悉分散之,顾倪曰:吾在京即熟尔名,云南士之清者,他无与比,其所以章章者,盖以米沽之也,请从今日绝交。
且骂诸尝誉之者,时张伯雨在坐,不胜跼蹐,其豪气类如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温州乐清人,字季和,号五峰。少博学,笃志复古,隐居雁荡山五峰下,从学者众。顺帝至正初,以秘书监著作郎召,进《孝经图说》,升秘书监丞。以文名,法古人而不趋世尚,非先秦两汉语弗道。卒年五十二。有《五峰集》。
元诗选
孝光,字季和,温州乐清人。
少博学,笃志复古,隐居教授,白野泰不华常师事之。
行台御史屡荐居馆阁,至正七年,诏徵隐士,以秘书监著作郎召,与完者图、执礼哈琅、董立同应诏赴京。
召见于宣文阁,进《孝经图说》,顺帝大悦,赐上尊。
明年,升文林郎秘书监丞,卒于官,年五十二。
所著诗文曰《五峰集》。
季和为人,美髯伟干,茅山张伯雨赠诗,有:「孰与言诗李髯叟,载闻新作过黄初」之句。
居雁荡山五峰下,自号五峰狂客。
尝曰:余家距雁山五里近,四方客游者,或舍止吾家,岁率三四至山中。
一日与张子约、陈叔夏从家僮两,持衾绸杖屦,时落日射山,归鸟相呼,殆不类人世,灯下相顾,苍然无语。
夜半,取酒沾醉,设榻对卧,不知岩下宿也。
有《雁山十记》。
词学图录
李孝光(1285-1350) 字季和,号五峰。温州乐清人。时人语云:"前有虞(集)范(椁),后有李(孝光)杨(维桢)。"维桢举本朝作者四人,亦以孝光与姚燧。吴澄、虞集并称。有《五峰集》、《五峰词》。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季和,温州乐清人。至正中以隐士徵授秘书监著作郎迁文林郎秘书监丞有五峰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嘉兴人,字润卿,号春门,自号竹浪老人。
工书善画。
书先师法赵孟頫,晚爱张伯雨,足与姚绥颉颃。
其画前追倪瓒、黄公望,后仿文徵明、沈周诸家,与李日华、陈继儒相埒。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