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义怀

相关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释轼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轼。
字空印。
得法于吴江法真。
天衣怀四世孙也。
说法于庐山之下。
学者归之如云。
沩山密印禅寺。
大圆祐祖开法之地。
为南国精蓝之冠。
崇宁三年厄于火。
一夕而烬。
寺规模宏大。
潭帅曾公孝蕴。
谋于众。
以为非名世大知识。
福慧具足者。
不能肩此。
轼师其人乎。
于是。
尽礼迎致之。
师亦慨然以兴复为己任。
广其基构而增修之。
使其壮丽称山雄深。
铸万斤铜钟。
涂以黄金。
立大法宝藏殿。
藏诸佛菩萨之言。
又明年。
增广善法堂之后。
为雨花堂。
含风而虚明。
吐月而宏深。
自两廊之左。
绕以复屋。
立库院。
建堂司。
大修僧堂。
曰。
增者人天之福田。
佛祖之因地。
人所见者也。
嚝野深山。
圣道场地。
阿罗汉所住持。
人所不能见。
既以广延其所见。
则所不见者。
敢不敬乎。
又刻五百尊者之像。
阁而供事之。
又明年。
得异木于绝壑。
大合抱。
长倍寻。
断而为三。
刻净土佛菩萨之像。
极其妙丽。
殿于天供厨之南。
又特建阁于寝室之前。
奉安神宗皇帝所赐御书。
阁成而东南倾。
师默计曰。
增万牛莫能挽。
且天章神翰之所在。
山君水王之所宜。
谨藏而卫护之。
今职弗修。
是神羞也。
言卒。
而风雨挟屋。
山岳撼动。
俄而阁正。
万人权呼。
又明年。
重修大三门。
太师楚国公。
为填其额。
却望形胜。
众峰来朝。
有台自献其前。
以宝积灵牙舍利。
葬台之中。
而建塔其上。
千尺九层。
荡摩云烟。
诸方皆建普同塔。
与僧坊相望。
远不过一牛鸣地。
独沩山。
拘阴阳之说。
谓近寺不宜为葬地。
自开山迄今三百年。
建塔于回心桥之南。
其去寺十里。
主者以远故。
或不能亲临。
师曰。
事无大小。
而断于理。
从违不可苟也。
僧火化。
众俱临。
先圣令不可违也。
祸福之来。
以智避就之。
不可从也。
遂建普同塔。
于寺之西。
而屋其上。
又修大圆祖塔。
而峙立两亭。
以覆古今碑刻。
圣溪庄垄亩。
为比邻所吞。
数世且百年。
莫敢谁何。
师曰。
不直而归是陷人。
入泥犁遣掌事执券證。
诸官竟还二百亩。
有玉泉住持僧。
死于龙牙山。
山中人不容其葬。
弟子抱骨石涕。
师哀之。
使于沩山择地建冢塔。
丛林义之。
师之潜行密用之懿。
时时见于与夺。
然皆本于仁我。
道俗化其德。
政和六年。
敕补住镇军之焦山。
师雅意不欲东。
解住持事。
力辞之。
归庵鸾溪之上。
俄诏听还之沩山。
自其始至终而还。
八年之间。
百废具兴。
非乘愿力。
何以臻此。
雪窦天衣之道。
至师大振。
丛林归心焉。
兴修。
盖其游戏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浙江上虞人。俗姓孙,字一庵,号退翁。十三岁出家,居杭州上天竺寺。永乐中奉命编辑《禅宗语录》,后又辑《法华科注》、《大明法数》等书。屡授至僧录司右阐教。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一如。
字一庵。
既老别号退翁。
上虞孙氏子也。
年十三辞父母。
𨽻长庆为僧。
从具庵玘公。
于吴山宝奎寺。
砺志所业。
祁寒盛暑不少懈。
一义之未彻。
一疑之未释。
必究竟乃已。
攻苦𠿉淡。
逾久逾笃。
遂深造阃奥洪武十八年。
出世住松江崇庆。
进住苏之北禅。
缁素归化者日众。
二十七年。
南洲洽公。
掌僧录司。
兼主大报恩寺。
延师为都讲。
时清理释教。
庶务丛脞。
洽公酬应上下。
而讲演不废。
盖资于师为多。
二十八年住杭州天竺灵山寺。
三十一年。
住上竺。
益以振宗启后为己任。
而从学者益众。
永乐初。
退处大报恩寺。
以法华如来奥旨所寓。
非学者所易入。
乃集众说为之注。
太子少师姚公。
为序之。
且称如公两浙一人。
上尝览之。
奖谕再三。
加以厚赉。
十二年被召。
纂修大藏经。
而师总其事。
授僧录司右觉义。
既升右阐教。
洪熙元年三月。
示寂于京师海印寺。
春秋七十有四。
坐六十一夏。
阇维。
舌本不坏。
塔而藏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0—1052 【介绍】: 宋僧。遂州人。俗姓李,字隐之。家世豪富,以儒业传。幼承家学而志存出世,因离俗入道。得法于智门祚禅师。居明州雪窦寺。仁宗皇祐中赐号明觉大师。有《瀑泉集》。
全宋诗
释重显(九八○~一○五二),字隐之,俗姓李,号明觉大师,遂宁(今属四川)人。早年于益州普安寺出家,以释仁铣为师。出游荆渚间,又北游至复州,从北塔祚禅师学五年。真宗天禧中至灵隐(《三宝赞》自序),滞留数年,后主明州雪窦寺。仁宗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有《祖英集》两卷、《瀑泉集》、《拈古集》各一卷。《禅林僧宝传》卷一一有传。 重显诗,据《四部丛刊续编》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祖英集》、《颂古集》为底本。《祖英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颂古集》校以元至正二年大明寺住持释海岛刊本(简称元刊本),编为三卷。
全宋文·卷三二六
重显(九八○——一○五二),俗姓李,字隐之,遂州(治今四川遂宁)人。幼出家,受具足戒。游方至随州,参云门宗大师智门光祚,居五年,尽得其道。曾至池州景德寺为首座,讲僧肇《般若无知论》。后为苏州洞庭山翠峰寺住持。受曾会请,住持明州雪窦山贤圣寺三十一年,朝廷赐号明觉大师。重显工翰墨,曾举古代公案百则,以韵语颂其奥旨,此即《雪窦颂古》,于禅宗影响至深,云门宗风由是大振,世称「云门中兴」。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著作除《颂古集》一卷外,尚有《祖英集》二卷、《瀑泉集》一卷、《拈古集》一卷等,门人集其著述及语录,后合编为《明觉禅师语录》六卷(存)。事迹详见吕夏卿《明觉大师塔铭》(大正藏卷四七《明觉禅师语录》卷六附)。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一
禅师名重显。
字隐之。
遂州人。
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
生于李氏。
幼精锐。
读书知要。
下笔敏速。
然雅志丘壑。
父母不能夺。
竟依益州普安院。
沙门仁铣为师。
落发受具。
出蜀浮沈。
荆渚间历年。
尝典客大阳。
与客论赵州宗旨。
客曰。
法眼禅师。
昔解后觉铁觜者。
于金陵。
觉赵州侍者也。
号称明眼。
问曰。
赵州柏树子因缘。
记得否。
觉曰。
先师无此语。
莫谤先师好。
法眼拊手曰。
真自师子窟中来。
觉公言无此语。
而法眼肯之。
其旨安在。
显曰。
宗门抑扬。
那有规辙乎。
时有苦行。
名韩大伯者。
貌寒寝侍其旁。
辄匿笑而去。
客退。
显数之曰。
我偶客语。
尔乃敢慢笑。
笑何事。
对曰。
笑知客智眼未正。
择法不明。
显曰岂有说乎。
对以偈曰。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桩旧处寻。
显阴异之。
结以为友。
显盛年工翰墨。
作为法句。
追慕禅月休公。
尝游庐山栖贤时。
諟禅师居焉。
简严少接纳。
显藞苴不合。
作师子峰诗讥之(师子峰在栖贤之后)。
曰踞地盘空势未休。
爪牙安肯混常流。
天教生在千峰上。
不得云擎也出头。
显与齐岳者为侣。
同谒五祖戒禅师。
显休于山前庄。
遣岳先往。
机语不契。
显亦竟不见。
北游至复州。
北塔祚禅师者。
香林远公嫡子。
云门之孙也。
祚远皆蜀人。
知见高。
学者莫能觏其机。
显俊迈。
祚爱之。
遂留止五年。
尽得其道。
显与学士曾公会厚善。
相值淮上。
问显何之。
曰将游钱塘绝西兴。
登天台雁荡。
曾公曰。
灵隐天下胜处。
珊禅师吾故人。
以书荐显。
显至灵隐。
三年。
陆沈众中。
俄曾公奉使浙西。
访显于灵隐。
无识之者。
时堂中僧千馀。
使吏捡床历。
物色求之。
乃至曾公问。
向所附书。
显袖纳之曰。
公意勤。
然行脚人非督邮也(一本曰。
然行脚人。
于世无求。
敢希荐达哉)。
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吴江翠峰虚席。
举显出世。
开法日。
顾视大众曰。
若论本分相见。
不必高升此座。
乃以手指曰。
诸人随山僧手看。
无量佛土一时现前。
各各子细观瞻。
其或涯际未知。
不免拖泥带水。
于是登坐。
又环顾大众曰。
人天普集合。
发明何事。
岂可互分宾主。
驰骋问答。
便当宗乘去。
广大门风。
威德自在。
辉腾今古。
把定乾坤。
千圣只言自知。
五乘莫能建立。
所以声前悟旨。
犹迷顾鉴之端。
言下知归。
尚昧识情之表。
诸人要识真实相为么。
但以上无攀仰。
下绝己躬。
自然常光现前。
个个壁立千仞。
还辩明得也无。
未辩辩取。
未明明取。
既辩明得。
便能截生死流。
踞佛祖位。
妙圆超悟。
正在兹时。
堪报不报之恩。
以助无为之化。
后住明州雪窦。
宗风大振。
天下龙蟠。
凤逸衲子。
争集座下。
号云门中兴。
显尝经行植杖。
众衲环之。
忽问曰。
有问云门。
树凋叶落时如何。
曰体露金风。
云门答遮僧耶。
为解说耶。
有宗上座曰。
待老汉有悟处。
即说。
显熟视。
惊曰。
非韩大伯乎。
曰老汉瞥地也。
于是令挝鼓众集。
显曰。
大众今日。
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年大阳韩大伯。
具大知见。
晦迹韬光。
欲得发扬宗风。
幸愿特升此座。
宗遂升座。
僧问。
宝剑未出匣时如何。
曰神光射斗牛。
又问出匣后如何。
曰千兵易得。
一将难求。
僧退。
宗乃曰。
宝剑未出匣。
神光射斗牛。
千兵虽易得。
一将实难求。
便下座。
一众大惊。
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
作为道日损偈曰。
三分光阴二早过。
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
唤不回头争奈何。
馀敷扬宗旨。
妙语遍丛林。
皇祐四年六月十日。
沐浴罢。
整衣侧卧而化。
阅世七十三。
坐五十夏。
建塔山中。
得法上首天衣义怀禅师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雪窦禅师。名重显。字隐之。遂州李氏子。幼精锐抗志尘表。依普安诜上人。出家受具。遍历讲筵。游刃经论。问辩风驰。同学敛气。不敢伸。弃而归禅。出蜀入楚。尝典客大阳。与客论赵州宗旨。客曰。法眼禅师。昔解后觉铁觜于金陵。觉赵州侍者也。号称明眼。问曰。赵州柏树子因缘。记得么。觉曰。无此语莫谤先师。法眼拊手曰。真自师子窟中来。觉公言无此语。法眼肯之。其旨安在。师曰。宗门抑扬。那有规辙乎。时有苦行名韩大伯者。貌寒寝侍其傍。辄匿笑而去。客退。师数之曰。我偶客语耳。乃敢慢笑。笑何事。对曰。笑知客眼未正。择法不明。师曰。有说乎。对以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师阴异之。结以为友。师盛年工翰墨。作为法句。追慕禅月休公。有诗云。红芍药边方舞蝶。碧梧桐里正啼莺。离亭不折依依柳。况有春山送又迎。尝依栖贤湜公。机不合。作师子峰诗而去。与齐岳者为侣。同谒五祖戒师。休于山庄前。遣岳先往。机语不契。师亦竟不见。遂南游。谒智门祚禅师。祚者。香林远公嫡子。云门之孙也。知见高。学者。莫能觏其机。师俊迈。智门爱之。一日伸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智门召师。师近前。智门以拂子蓦口。打拟开口。随又打。师豁然开悟。依止五年。尽得其道。师与学士曾公会厚善。相值淮上。问师何之。曰将游钱塘绝西兴。登天台雁荡。曾公曰。灵隐天下胜处。珊禅师吾故人。以书荐师。师至灵隐。三年陆沉众中。俄曾公。奉使浙西访师。灵隐无识者。时堂中僧千馀。使吏捡床历。物色求之。乃至曾公问向所附书。师袖纳之曰。公意勤然。行脚人非督邮也。曾公大笑。珊公以是奇之。师出世。初住吴江翠峰。后迁明州雪窦。曾公守越时。敦请也。上堂云。春山叠乱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便下座却顾谓侍者曰。适来有人看方丈否。曰有。师曰。作贼人心虚。师举扬宗教三十馀年。海内奇衲子争赴之。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作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奈何。又书壁文。戒进后学。其略曰。身如行厕。利称软贼。百年非久。三界无安。可惜寸阴。当求解脱。读者鼻为之酸师一日偶经行。植杖于林下。众衲环之。忽问曰。有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曰体露金风。云门答这僧耶。为解说耶。有宗上座出众对曰。待老汉有悟处即说。师熟视惊曰。非韩大伯乎。曰老汉瞥地也。于是令挝鼓。众集。师曰。大众。今日雪窦宗上座。乃是昔日大阳韩大伯。具大知见。晦迹韬光。欲得发扬宗风。幸愿特升此座。宗遂升座。僧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曰。神光射斗牛。又问。出匣后如何。曰。千兵易得。一将难求。僧退。宗乃曰。宝剑未出匣。神光射斗牛。千兵容易得。一将实难求。便下座。一众大惊。宗即承天宗禅师也。师一日游山。四顾周览。谓侍者。何日复来此。侍者哀乞遗偈。师曰。平生惟患语之多矣。翌日出杖履衣盂。散及徒众。乃曰。七月七日复相见耳。至期盥沐摄衣。北首而逝。阅世七十三。坐五十夏。塔全身于寺之西坞。赐号明觉禅师。 系曰。云门一宗。得雪窦而中兴。不然亦扑扑矣。师器宇凝重。即袖中一书。三年仍还本人。便足气压千古。家声浩浩。子孙绳绳。岂偶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重显,字隐之,姓李氏,遂宁人也。依普安仁铣出家,受具后,横经讲席,究理穷玄,诘难转深,机辨无敌,咸钦法器。元莹讲《圆觉疏》于大慈寺,显往复辩难,莹不能屈,曰:“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彼待子之求也久矣。”往诣石门,留居三年,殊无所契。负簦南游,首造智门𧙓,即申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门召近前,击以拂子。方儗陈词,又忽击之,遂豁然开朗,无可言说。将造钱塘,值曾学士于淮南以书荐于珊禅师。显至灵隐,浮沈众中,忽焉三载。曾奉使归访之灵隐,无识之者,乃于净头寮舍物色得之。曾询荐书,显出袖中纳之,曰:“公意勤勤,然行脚人非书邮也。”珊由是奇之。有《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蚤过,灵台一点不楷磨。区区逐日贪生去,唤不回头争奈何?”出住翠峰,忽迁净慈,未几移主雪窦。上堂,僧问:“雪覆芦花时如何?”曰:“点。”曰:“如何则为祥为瑞也?”显乃颂曰:“雪覆芦花欲暮天,谢家人不在渔船。白牛放却无寻处,空把山童赠铁鞭。”一日游山,四顾瞿瞿,悠然神远。久之,谓侍者曰:“何日复来于此?”侍者哀乞遗偈,显曰:“平生唯患语之多矣。”翌辰,出杖履衣盂散及徒众,乃曰:“七月七日,复相见耳。”至期,盥沐摄衣,北首而逝,塔于寺之西坞,追谥“明觉”。尝同于秘丞赋瀑泉:“大禹不知凿,来源亦自成。色应怜众白,声合让孤清。远势曾吞海,飞流未喷鲸。灵槎如可放,天际问归程。”《雪窦漫兴》:“春山乱叠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日暮游东涧》:“极目生晚照,幽情春兰芷。白蘋叶里风,不在秋江起。”《送僧下雪窦》:“云衣轻拂下层峦,松桂生风触袖寒。谁问亲游乳峰意,百千年后与人看。”《寄大平瑞》:“千朵危峰杳霭间,石房长带瀑声寒。鸟啼花发寻常事,松木青青雪里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果(一○七九~一一五二),俗姓余,信州铅山(今江西铅山东南)人。依七宝元浃下发。晚住潭州大沩。称月庵善果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开福宁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十二年卒,年七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十一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讳善果。
信州铅山余氏子。
依七宝院元浃。
得度具戒。
梵相奇古。
广颡隆准。
少慕祖道。
初至鹅湖。
宴坐禅堂。
闻二童子戏争蒲团。
其一举起云。
你道不见遮个。
是什么。
师恍然有省。
及游云居。
偶禅者自黄龙来。
因问死心老。
每以何等语接人。
禅者曰。
常举云门问僧光明寂照遍河沙。
岂不是张拙秀才语。
僧云。
是。
门云。
话堕也。
何者是话堕处。
师闻之豁然大悟。
即趋黄龙。
门可属死心。
谢事。
指见开福宁道者。
师至开福。
师资契会。
宁深奇之。
延入藏于时开福衲子五千指。
宁垂入灭。
独以麈尾授师。
语在宁传。
师膺最后付托。
隐迹道林。
会圜悟禅师来主席。
颇闻师名。
一夕分半座俾说法。
师举乾峰法身话。
剖判绝出意表。
圜悟嗟赏久之。
自是道价益著。
宣和初。
潭师曾孝序命出世上封。
开宁公法要。
时龙牙才禅师法席颇盛。
每答话多称苏噜。
一日同诸老会于府帅曾公之席。
公曰。
龙牙答话。
每称苏噜。
意旨如何。
诸老相视。
莫有对者。
师越席而前曰。
某适有语。
公叩之。
师曰。
龙牙答话。
只苏噜为问。
诸人会也无。
昨夜虚空开口笑祝融。
吞却洞庭湖。
曾公大悦。
一座尽倾。
迁道林道吾。
福严宗风鼎盛。
法席常冠诸方。
室中妙于接人。
每举云门张拙秀才话。
勘验学者。
临机与夺。
莫测端倪。
天下共高之。
自号月庵湘中士大夫多从之问道。
绍兴九年。
枢密张公德远抚七闽。
请住鼓山。
未至。
改黄檗。
迁东西二禅。
阅十年。
颇厌闽俗。
雅意江外。
多衲子会。
台之万年。
婺之双林。
潭之大沩。
皆虚席。
三郡争致请。
而长沙尤力。
师曰。
潭吾旧游也。
吾乐之。
遂赴命大沩。
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
出衣盂。
卑执事者。
制五百应真像。
明日沐浴更衣。
集众告别。
手书伽陀曰。
要行便行。
要去便去。
撞破天关。
掀翻地轴。
停笔而化。
阅世七十四。
坐五十一夏。
塔全身于沩源之西峰。
师性刚直。
处己简约。
律众严明。
凡迁巨刹。
皆当世贤公卿。
屈礼致请。
丛林服其得人之盛。
赞曰。
草堂得死心作用而不忘晦堂。
月庵闻死心语发明。
而造宁公之室。
死心宗胤遂不续。
惜哉。
然草堂初出龙山。
迁白云。
遭世多艰。
未有成绩。
及晚居泐潭。
道大盛而去世。
振宗风于天下。
则晦堂弘道之嘱验矣。
月庵出世。
逾三十年。
八迁巨刹。
未尝一日退居。
搥拂之下。
围绕常数千指。
则开福麈尾之授。
何其效欤。
易曰。
视履考祥。
予于二老父子授受之际。
得之矣。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
言法华者。莫知其所从来。初见之于景德寺。七俱胝院。梵相奇古。直视不瞬。口吻衮衮。不可识。相传言。诵法华经。故以为名。时独语笑。多行市里。褰裳而趋。或举手画空。伫立良久。从屠沽游。饮啖无所择。道俗共目为狂僧。丞相吕许公。问佛法大意。对曰。本来无一物。一味总成真。僧问世有佛否。对曰。寺里文殊。有问。师凡耶圣耶。举手曰。我不在此住。至和三年。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谏官范镇首发大义。乞择宗室之贤者使摄储贰。以待皇嗣之生。退居藩服。不然。典宿卫尹京邑。以系天下之望。并州通判司马光亦以为言。凡三上疏。一留中。二付中书 上夜焚香默祷曰。翌日化成殿具斋。虔请法华大士。俯临无却。清旦 上道衣凝立。以待。俄驰奏。言法华。自右掖门径趍。将至𥨊殿。侍卫呵止不可 上笑曰。朕请而来也。有顷至。辄升御榻。跏趺而坐。受供讫。将去 上曰。朕以储嗣未立。大臣咸以为言。侵寻晚暮。嗣息有无。法华其一决之。师索笔引纸。连书曰。十三十三。凡数十行。掷笔无他语。皆莫测其意。其后 英宗登极。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方验前言也。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将化谓人曰。我从无量劫来。成就逝多国土。分身扬化。今南归矣。语毕右胁而寂。 赞曰。如来世尊曰。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言法华临终乃曰。我从无量劫来。成就逝多国土。分身扬化是也。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言法华者。
莫知其所从来。
梵相奇古。
语言无忌。
出没不测。
多行市里。
褰裳而趋。
或举指画空。
伫立良久。
与屠沽者游。
饮啖无所择。
道俗共目为狂僧。
时至景德寺七俱胝院。
丞相吕许公。
问佛法大意。
答曰。
本来无一物。
一味总成真。
僧问。
世有佛否。
对曰。
寺里文殊有。
问。
师凡耶圣耶。
举手曰。
我不在此住。
至和三年。
仁宗始不豫。
国嗣未立。
天下寒心。
谏官范镇。
首发大义。
乞择宗室之贤者。
使摄储贰。
以待皇储之生。
并州通判司马光。
亦以为言。
凡三上疏。
上夜焚香默祷曰。
翼日化成殿具斋。
虔请法华大士。
俯临无却。
清旦上道衣凝立以待。
俄驰奏言。
法华自右掖门径趋。
将至寝殿。
侍卫呵止不可。
上笑曰。
朕请而来也。
辄升御榻趺坐。
受供讫将去。
上曰。
朕以储嗣未立。
大臣咸以为言。
侵寻晚暮嗣息有无。
师其一决之。
师索笔引纸。
连书曰。
十三十三。
凡数十行。
掷笔无他语。
皆莫测其意。
其后英宗登极。
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
方验前言也。
吕申公蒙正居政府日。
焚疏请师斋。
翼旦师至坐堂上。
公将出。
念当拜不当拜。
师大呼曰。
吕老子。
快出来。
拜亦得。
不拜亦得。
吕大惊。
遽出拜之。
斋毕。
问未来休咎。
师索笔书亳州二字。
及后罢相知亳州始悟。
天衣怀公
依景德时。
与师遇。
怀背曰。
临济德山去。
怀因奋而游禅。
遂大振云门之道。
儿孙珠走而玉跃。
师言于是乎验。
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将化。
谓人曰。
我从无劫来。
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化。
今南归矣。
言毕右胁而寂。
或作寿春许氏子。
弱冠游东都。
得度于俱胝院。
留讲肆之久。
一日读云门录。
忽契悟。
遂获感通焉。
河南志曰。
志言。
姓许氏。
自寿春来。
居东京景德寺。
为人卜休咎。
书纸挥翰甚疾。
字体遒劲。
初不可晓。
后多验。
有具斋荐鲙者。
则并食之。
临流而吐。
化为小鲜。
群泳而去。
海客遇风且没。
见僧操絙引舶而济。
客至都下。
志言谓客曰。
非我汝奈何。
客犹记其貌。
真引舟者也。
后卒。
仁宗以真身塑像置寺中。
榜曰显化禅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昙颖(九八九~一○六○),俗姓丘,字达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南岳十一世(《五灯会元》卷一二谓南岳下十世)谷隐聪禅师法嗣。年十三依龙兴寺。长游京师,与欧阳修为友。东游,初住舒州香炉峰,移住润州,主明州雪窦,又移住金山龙游寺。仁宗嘉祐五年卒,年七十二。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七、《五灯会元》卷一二、《四明山志》卷二。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
昙颖(九八九——一○六○),字达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丘氏子。出家龙兴寺,与欧阳修、刁景纯等游,于书无所不读,所为词章多出尘语。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七。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七
禅师名昙颖。
生钱塘丘氏。
年十三。
依龙兴寺为大僧。
神情秀特。
于书无所不观。
为词章多出尘语。
十八九游京师。
时欧阳文忠公。
在场屋。
颖识之。
游相乐也。
初谒大阳明安禅师。
问。
洞上特设。
偏正君臣意。
明何事。
明安曰。
父母未生时事。
又问。
如何体会。
明安曰。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颖惘然弃去。
至石门。
谒聪禅师。
理明安之语。
曰师意如何。
聪曰。
大阳不道不是。
但口门窄。
满口说未尽。
老僧即不与么。
颖曰。
如何是父母未生事。
聪曰。
粪墼子。
又问。
如何是夜半正明。
天晓不露。
聪曰。
牡丹丛下睡猫儿。
颖愈疑骇。
日扣之。
竟无得益。
自奋曰。
吾要以死究之。
不解终不出山。
聪一日见普请。
问曰。
今日运薪乎。
颖曰然运薪。
聪曰。
云门尝问。
人般柴。
柴般人。
如何会。
颖不能对。
聪因植杖石坐。
笑曰。
此事如人学书。
点画可效者工。
否者拙。
何故如此。
未忘法耳。
如有法执。
故自为断续。
当笔忘手。
手忘心。
乃可也。
颖于是默契其旨。
良久曰。
如石头曰。
执事元是迷。
契理亦非悟。
既曰契理。
何谓非悟。
聪曰。
汝以此句为药语。
为病语。
颖曰。
是药语。
聪呵曰。
汝乃以病为药。
又可哉。
颖曰。
事如函得盖。
理如箭直锋。
妙宁有加者。
而犹以为病。
兹寔未谕。
聪曰。
借其妙至是。
亦止明理事而已。
祖师意旨智。
识所不能到。
矧事理能尽乎。
故世尊曰。
理障碍正知见。
事障能续生死。
颖恍如梦觉。
曰如何受用。
聪曰语不离窠臼。
安能出盖缠。
颖叹曰。
才涉唇吻。
便落意思。
皆是死门。
终非活路。
即日辞去。
过京师。
寓止驸马都尉李端愿之园。
日夕问道。
一时公卿多就见。
闻其议论。
随机开悟。
李公问曰。
人死识归何所。
答曰。
未知生。
焉知死。
李公曰。
生则端愿已知。
曰。
生从何来。
李公拟议。
颖揕其胸。
曰。
秖在这里。
思量个什么。
对曰。
会也。
只知贪程。
不觉蹉路。
颖拓开曰。
百年一梦。
又问。
地狱毕竟是有是无。
答曰。
诸佛向无中说有。
眼见空华。
大尉就有中觅无。
手𭢈水月。
堪笑。
眼前见牢狱不避。
心外见天堂欲生。
殊不知。
欣怖在心。
善恶成境。
大尉但了自心。
自然无惑。
进曰。
心如何了。
答曰。
善恶都莫思量。
又问。
不思量后。
心归何所。
颖曰。
且请太尉归宅。
颖东游初。
住舒州香炉峰。
移住润州因圣。
太平隐静。
明雪窦。
又移住金山龙游寺。
嘉祐四年除夕。
遣侍者持书。
别扬州刁景纯学士。
曰。
明旦当行。
不暇相见。
厚自爱。
景纯开书大惊。
曰当奈何。
复书决别而已。
中夜候吏报。
扬州驰书。
船将及岸。
颖欣然遣挝鼓。
升座叙出世本末。
谢裨赞丛林者。
劝修勿怠。
曰吾化。
当以贤监寺次补。
下座。
读景纯书毕。
大众拥步。
上方丈。
颖跏趺。
挥令各远立。
良久乃化。
五年元日也。
阅世七十有二。
坐五十有三夏。
颖英气压诸方。
荐福怀禅师
诵十玄谈。
至祖意。
颖曰。
当曰十圣未明此旨。
特以声律不恊。
故耳。
三贤十圣序。
不如是。
怀曰。
宗门无许事。
颖熟视。
以手画按。
作十字曰。
汝识此字乎。
汝以谓甑箅耳。
怀无能言颖。
拂衣去。
曰。
我要与汝斗死。
生吾不敌汝也。
赞曰。
东坡曰。
佛法浸远。
真伪相半。
寓言指法。
大率相似。
至于二乘禅定。
外道神通。
非我肉眼所能勘验。
然临死生祸福之际。
不容伪矣。
吾视颖之谢世。
无以异人适城市之易。
然真大丈夫也哉。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昙颖,字达观。姓丘氏,钱塘人。得法谷隐聪。颖性爽直,语言率真。取譬晓人,以近喻远。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或杂嵬琐谐谭。尝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堂辄追念旧恶,慢詈累日,有一僧心非之,竟诣丈室,面数颖过,颖颔之而不言,而僧因从此悟去,乃以信香嗣颖法。颖有文采,名人多与之游。主雪窦时,梅尧臣送之诗曰:“朝从雪窦请,暮卷雪衲轻。莫问居士病,自从他方行。吴霜点髭根,海鸟随众迎。安隐彼道场,万事都忘情。”“处山无厌山,林鸟正关关。月入潭心白,花明谷口间。采薪能自至,流水不知还。闻欲观沧海,高峰峻亦攀。”颖尝游上雪窦,亦有诗曰:“下雪窦游上雪窦,过云峰后望云峰。如趋仙府经三岛,似入天门彻九重。无日不飞丹洞鹤,有时忽起隐潭龙。只应奉诏西归去,此境何由得再逢。”政和五年,建亭于山麓,以憩行人。颖又有《四明十题》,梅尧臣和之,并见《山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5 【介绍】: 金僧,幼英敏,学不由师,读书过目成诵。隐居五台山十五年,后至燕都。熙宗皇统初,皇太子创造大储庆寺,延为开山始祖。卒谥佛觉祐国大师。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海慧金国人也。幼而英敏学不由师。鲁诰竺坟过目成诵。初游讲肆如入龙宫。性相玄途无不挟其英而挹其粹也。所以法喜禅悦饫而饱餐。潜踪五台刀耕火种就岩缚屋。一榻萧然。如是者十有五䆊。一日叹曰。大丈夫当以众生为急。溺是胡为。遂携锡燕都遍历禅寺。随缘演化。七众云屯。于是声播寰宇道布宸宫。金皇统三年六月英悼太子创造大储庆寺于上京宫侧。告成极世精巧幻若天宫。慕师道价降旨请为开山第一代。说法赐牒。普度境内童行有籍于官者百万为僧尼。次年诏迎旃檀瑞像供养于寺之积庆阁。皇统五年海慧入寂。火浴获舍利五色无算。光明彻于空表异香弥旬。金主偕后太子亲王百官设供五日。奉分五处建塔。谥曰佛觉祐国大师。次年正月诏清慧禅师住持储庆。赐号佛智护国大师。命登国师座。特赐金缕僧伽梨衣并珍异瓶垆宝器。金主后妃太子顶礼双足奉服法衣。其震丹国王致敬沙门。古所未若于是时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六
释海慧,金国人也。
幼而英敏,学不由师,鲁简竺册过目成诵。
初游讲肆,如入龙宫,性相玄途,无不得其精粹,所以法喜禅悦,饫义怀真。
潜踪五台,刀耕火种,就岩傅屋,一榻萧然,如是者十有五䆊。
一日,叹曰:“具大愿力者,当以众生为急,溺是胡为?
”遂携锡燕都,遍历禅寺,随缘演化,七众云屯。
于是声播寰宇,望重都闉。
金皇统三年六月,英悼太子创造大储庆寺于上京宫右,工初告成,极世精巧,幻若天宫,慕慧道价,请为开山说法,赐牒普度境内童行有籍于官者百万为僧尼。
次年,诏迎栴檀瑞像,供养于寺之积庆阁。
皇统五年,海慧入寂,火浴获舍利五色无算,光明彻于空表,异香弥旬。
金主偕后、太子、亲王、百官设供五日,奉分五处建塔。
谥曰“佛觉祐国大师”。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七
禅师名法远。郑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年十九。游并州。见三交嵩禅师。求出世法。嵩曰。汝当剃落。堕三宝数。乃可受法。远曰。法有僧俗乎。嵩曰。与其为俗。曷若为僧。僧则能续佛寿命故也。于是断发。受具足戒。谒汾州昭公。又谒汝海省公。皆受记莂。天禧中。游襄汉隋郢。至大阳。机语与明安延公相契。延叹曰。吾老矣。洞上一宗。遂竟无人耶。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示之。远曰。当为持此衣履。求人付之如何。延许之曰。他日果得人。出吾偈为證。偈曰。杨广山前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其尾云。得法者。潜众十年。方可阐扬。远拜受辞去。依滁州琅琊觉禅师。应舒州太平兴国寺请。说法为省公之嗣。次住姑苏天平山。又住浮山。既老退休于会圣岩。因阅班固九流。遂拟之作九带。叙佛祖教义。博采先德机语。参同印證。其一曰。佛正法眼带。其二曰。佛法藏带。其三曰。理贯带。其四曰。事贯带。其五曰理事纵横带。其六曰屈曲带。其七曰妙挟兼带。其八曰金针双锁带。其九曰。平怀常实带。学者既已传诵。远曰。若据圆极法门。本具十数。今此九带。已为诸人说了。更有一带。还见得么。若也见得亲切分明。却请出来。说看。说得分明。许汝通前九带圆明道眼。若见不亲切。说不相应。唯依吾语。而为己解。则名谤法。大众到此如何。众无语。远叱去之。举僧问夹山。如何是夹山境。答曰猿抱子归青嶂后。鸟衔花落碧岩前。法眼曰。我二十年来。将作境语会。远曰不作境会。作么生会。僧曰。师意如何。曰。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或远云。直饶不作境语会。亦未会在。何谓也云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也)。远玉骨插额。目光外射。状如王孙。凛然可畏。初欧阳文忠公。闻远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之。与客棋。远坐其旁。文忠收局。请远因棋说法。乃鸣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逴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黏。心粗而时时头撞。休誇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什么处。良久曰。从前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叹久之。远偈语妙密。诸方服其工作。三交嵩公赞曰。黄金打作鍮石箸。白玉碾成象牙梳。千手大悲拈不动。无言童子暗嗟吁。又作明安延公赞。曰。黑狗烂银蹄。白象昆崙骑。于斯二无碍。木马火中嘶。远雅自称柴石野人。殁时已七十馀。少时与达观颖公。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遭横逆。远以智脱之。众以其晓吏事。号远录公。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
名法远。
郑圃田人也。
出于王氏。
十九出家。
先谒汾州。
得一盼相印。
复参叶县省公。
天衣怀
同往叶县住持。
枯淡严密。
诸方畏之。
师至值雪寒。
县喝骂驱逐。
至以将水泼。
众僧衣履皆湿。
怒而散去。
唯师与怀
自若整衣。
敷具复坐如故。
县到。
呵曰。
汝更不去。
待我打耶。
师近前不审。
云。
某数千里而来参。
叩和尚为明大事。
岂以杓水泼之便去。
县笑。
因而遂留。
相依数年。
万方挫折。
师始终一如。
所谓真金烈火。
愈锻而愈明。
县始以衣法付之。
开堂日拈香曰。
汝海。
枯木上生花。
别迎春色。
盖指叶县也。
师与王质。
待制论道。
画一圆相。
问曰。
一不得匹马单鎗。
二不得衣锦还乡。
鹊不得喜。
鸦不得殃。
速道速道。
王罔措。
师曰。
勘破了也。
师暮年休会圣岩。
叙佛祖奥义。
作九带。
启迪学者。
与因棋说法一事。
莫不家喻户晓。
师玉骨插额。
目光外射。
状如王孙。
凛然可畏。
雅自称柴石老人。
殁时已七十馀。
范文正公。
铭其塔曰。
呜呼远公。
释子之雄。
禅林甘泽。
法海真龙。
寿龄有限。
慧命无穷。
寒岩瘗骨。
千载清风。
师平生贵尚真实。
参證痛抑浮辩。
尝谓道吾真公曰。
学未至道。
衒耀见闻。
驰骋机解。
以口舌辩。
利相胜者。
犹如厕屋涂污丹雘。
秪增其臭耳。
得法弟子道臻者。
继大觉琏。
住净因。
法道大弘于京师。
当英神启三朝。
数入宫说法。
恩遇隆渥。
为人渠渠静退。
似不能言者。
奉身至约。
一布裙二十年不易。
用五幅才掩胫。
不多为丛褶。
曰徒费耳。
无所嗜好。
尝雪方丈之西壁。
命文与可扫墨竹。
谓人曰。
吾使游人见之。
心目清凉。
此君盖替我说法也。
元祐八年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63 【介绍】: 宋僧。俗姓奚,宣城人,字昙晦。张商英与之相契,名其庵曰妙喜。尝参圆悟禅师克勤,圆悟将所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使掌记室。以雄辩著名,声震京师。后住径山。因议及朝政遭祸,于高宗绍兴十一年毁衣牒屏居衡阳,移居梅阳,后遇赦放还。孝宗赐号大慧禅师。卒谥普觉,塔名宝光。有《正法眼藏》。
全宋诗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并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为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复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谥普觉。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众等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为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为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为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为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二七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字昙晦,号妙喜,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年十六出家,始从曹洞诸老宿游,后谒泐潭文准。政和中,往汴京天宁寺参克勤圜悟禅师。言下大悟,遂嗣其法,以雄辩名,贤士大夫争与之游。靖康之变,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宗杲居第一座,为众授道。复避乱辗转入闽,筑庵长乐洋屿。张浚在蜀,与其师圜悟有旧,及浚造朝,遂以临安径山延之。绍兴十一年,秦桧以其为张九成党,勒返初服,屏居衡州十年,又徙梅州数年。二十五年,特恩放还,明年复僧服,寻赐号大慧。后以朝命住育王,又二年移径山。隆兴元年卒,年七十五,谥普觉,塔名宝光。宗杲提倡看话禅,极负盛名,弟子九十馀人,临济一宗至此大盛。所著有《临济正宗记》、《正法眼藏》(存)等,门人蕴闻又辑其法语书疏偈颂铭赞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见《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参吕澄《宋代佛教》。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宗杲。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无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尔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师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师曰。如狗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降旨令师再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秖么死也秖么。有偈无偈是甚么热。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禅师讳宗杲。
宣州宁国奚氏子。
幼警敏有英气。
年十三。
始入乡校。
一日与同窗戏譃。
以砚投之。
误中先生帽。
偿金而去。
乃曰。
读世书。
曷若究出世法乎。
即诣东山慧云院出家。
先是元丰戊午。
院塑释迦像。
有异人丁生者。
语寺僧曰。
立像一纪。
当生一导师。
大兴宗教。
若像有难。
是人方来。
像毁。
则是人亦有难。
崇宁甲申。
有盗穴像腹。
取其所藏。
师以是岁适至。
事慧齐为师。
明年落发受具。
繇是智辩自将。
淩跨流辈。
阅古云门录。
恍若旧习。
闻老宿绍珵久依天衣怀公
亟往上谒。
与闻雪窦奥旨。
趋宝峰湛堂准禅师。
见师风神爽迈。
特加器重。
使之执侍。
指以入道捷径。
师横机无所让。
准呵之曰。
汝未曾悟。
病在意识颂解。
则为所知障。
时李彭商老参道于准。
师适有语曰。
道须神悟。
妙在心空。
体之不假于聪明。
得之顿超于闻见。
李叹赏曰。
何必读四库书。
然后为学哉。
因结为方外交。
准将入灭。
师问。
孰可依从。
准以圜悟勤公语之。
已而重趼荆渚。
谒无尽居士张公。
请铭准塔。
公道望倾天下。
师登其门。
承颜接辞。
绰有馀裕。
公称誉之。
为名庵。
曰妙喜。
字以昙晦。
归宝峰。
讫其事。
复见无尽。
从容问曰。
居士谓我禅何如。
公曰。
子禅逸格矣。
师曰。
宗杲实未自肯在。
公曰。
行见川勤可也。
于是佩服其言。
放浪襄汉。
会大阳微禅师。
密授曹洞宗旨。
寻游东都。
宣和六年。
圜悟禅师被旨。
都下天宁。
师自庆曰。
天赐我得见此老。
不孤湛堂张公指南之意。
遂迨天宁。
及聆其升堂法要。
迥异平日所闻。
即倾心依附。
阅四旬。
圜悟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门云。
东山水上行。
若有人问天宁。
只向道。
薰风自南来。
殿阁生微凉。
于言下。
豁然顿悟。
圜悟大喜。
迁师择木堂。
以古今差别因缘。
密加研练。
一日圜悟饭。
超然居士赵公。
师预坐。
忽忘举箸。
圜悟顾师而语超然曰。
是子参得黄杨木禅也。
师既为所激。
乘问扣曰。
闻和尚尝问五祖话。
不知记其答否。
圜悟曰。
向问有句无句。
如藤倚树。
作么生。
五祖云。
描也描不成。
𦘕也𦘕不就。
又问。
树倒藤枯时如何。
五祖云。
相随来也。
师廓然脱去。
知见玄妙。
圜悟深可之。
使掌记室。
著临济正宗记𢌿焉。
分座令接衲。
繇是以。
竹篦。
应机施设。
电闪星飞。
不容拟议。
丛林活然归重。
右丞吕公舜徒奏锡佛日之号。
虏人犯顺。
欲名僧十数比去。
师为所挟。
会天竺密三藏日与论义。
密尤敬服。
寻得自便。
趋吴门虎丘。
闻圜悟迁云居。
欲往省觐。
道金陵。
待制韩公子苍。
与语喜之。
以书闻枢密徐公师川曰。
顷见妙喜。
辩慧出流辈。
又能道诸公之事业。
衮衮不勌。
实僧中杞梓也。
抵云居。
为众第一座。
讥诃佛祖。
辩博无碍。
圜悟亦让其雄。
会世扰攘。
入云居之西。
结庵于古云门寺基。
因以为名。
阅二年。
避地湖湘。
转仰山。
邂逅竹庵圭禅师。
相与还云门。
著颂古百馀篇。
久之游七闽。
居海上洋屿。
师闵诸方学者。
困于默照。
作辨邪正说。
以救其弊。
泉南给事江公。
创庵小溪。
延请师居。
缁素笃于道者毕集。
未半年。
发明大事者数十人。
鼎需思岳弥光道谦遵璞悟本等皆在焉。
一日参政李公汉老。
闻举庭柏话。
有省。
师可之。
及公疾革。
作偈寄弥光。
有深将法力荷云门之句。
师平居绝无应世意。
圜悟在蜀闻之。
嘱丞相张公德远曰。
果首座不出。
无可支临济法道者。
公寻还朝。
适径山虚席。
必欲致师。
师幡然起赴。
开法于临安府。
治唱圜悟之道。
说法竟。
侍郎冯公济川问曰。
师尝言。
不作这虫豸。
今日为什么败阙。
师曰。
尽大地是个。
杲上座你作么生见。
公无语。
及居径山。
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
至一千七百。
师无他约束。
容其自律。
发明己见。
率常有之。
上堂。
僧问。
逼塞虚空时如何。
师便喝。
进云。
文殊普贤来也。
师云。
逼塞虚空。
甚么处与径山相见。
僧亦喝。
师云。
文殊普贤为甚在。
你脚跟下过。
僧拟议。
师便打。
问。
高揖释迦。
不拜弥勒时如何。
答曰。
梦里惺惺。
进云。
将谓和尚忘却。
师云。
你记得。
试道看。
进云。
虽道不得。
要且不失。
师云。
元来不会。
进云。
从上来事。
分付阿谁。
答曰。
分付瞎汉。
进云。
临济一宗。
全凭其力。
师云。
且喜不干你事。
问。
与万法为侣者。
是什么人。
答。
是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
进云。
为什么在径山座下。
答曰。
家无小使不成君子。
问。
一夏百念日已满。
出门或有人问。
如何是径山道底。
且作么生答他。
师云。
径山曾说甚么来。
进云。
争奈唤作竹篦则触。
不唤作竹篦则背。
师云。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云。
三十年后大有人笑在。
师云。
何必三十年后。
只今大有人笑你。
乃示众曰。
寻常向诸人道。
唤作竹篦则触。
不唤作竹篦则背。
不得向举起处承当。
不得向意根下卜度。
不得下语。
不得良久。
或有人问。
毕竟如何即向他道也无。
毕竟也无如何正当。
恁么时四楞塌地掇在诸人面前。
眼辨手亲底一逴逴得去。
便能罗笼三界。
提拔四生。
其或未然。
自是你诸人根性迟钝。
且莫错怪径山好。
师居数年。
法席日盛。
宗风大振。
号临济中兴焉。
张侍郎子韶从师之游。
洒然脱去玄解。
遂尊以师礼。
时慧云院忘丁生之谶。
毁释迦故像而新之。
实绍兴辛酉夏五月也。
师于是月。
坐与张厚善。
著逢掖编。
置衡州。
廖通直李绎为结茅圃中。
师既拘文。
不与众俱。
率令散处。
花药开福伊山。
时容其受道。
门庭益峻。
乃裒先德机缘。
间与拈提。
离为三帙。
目曰正法眼藏。
前参政李公太发时居铎津。
翰林汪公彦章税驾零陵。
数通书问道。
当轴者滋不悦。
移师梅州。
其地荒僻瘴疠。
药物不具。
学徒百馀。
赢粮从之。
阅六稔。
毙者过半。
师以道处之怡然。
由是居民向化。
至绘师像。
饮食必祀焉者有之。
乙亥冬。
蒙恩北还。
明年春。
复僧伽黎。
寻领朝命。
住明州育王山。
逾年有旨。
改住径山。
天下宿衲。
复集如初。
时上潜藩。
雅闻师名。
遣内都监。
诣山问佛法大意。
师升堂有偈云。
豁开顶门眼。
照彻大千界。
既为法中王。
于法得自在。
仍作颂献曰。
大根大器大力量。
荷担大事不寻常。
一毛头上通消息。
遍界明明不覆藏。
上嘉美久之。
建邸立复遣内知客。
入山供养五百应真。
请师说法。
亲书妙喜庵大字。
并制赞宠寄曰。
生灭不灭。
常住不住。
圆觉空明。
随物现处。
师升堂有偈曰。
十方法界至人口。
法界所有即其舌。
只凭此口与舌头。
祝吾君寿无间歇。
亿万斯年注福源。
如海滉漾汞不竭。
师子窟内。
产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
为瑞为祥遍九垓。
草木昆虫皆欢悦。
稽首不可思议事。
瑜如众星拱明月。
故今宣扬妙伽陀。
第一义中真实说。
师春秋高。
求解寺。
任辛巳春。
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
然宏法为人。
老而不勌。
上即位。
特赐号大慧禅师。
隆兴建元。
自恣前一夕。
有星殒于院之西。
流光赫然。
有声如雷。
师示微疾。
八月九日。
学徒问候。
师勉以宏道。
徐遣之曰。
吾翌日始行。
至五鼓亲书遗奏。
侍僧固请留颂。
为写四句。
掷笔就寝。
湛然而逝。
寿七十有五。
塔全身于堂之后。
寻诏所居为妙喜庵。
谥曰普觉。
塔曰宝光。
师荷佛祖正续。
全体作用。
扫除知见。
无法与人。
虽古宗师。
无以加之。
殆其纵无碍辩。
融通宗教。
则奄有圜悟之风。
是以高峻门庭。
容摄多众。
若海涵地负。
绰绰有馀。
至于棒喝讥诃戏笑怒骂。
无非全提向上接人。
第学者难于凑泊耳。
其阔略宏度脱去绳捡。
所至学徒趋事。
虽崭崭露头角。
号称诸方领袖者。
师目使赜令。
如侍执然。
所为偈赞颂古。
绝妙古今。
与贤士大夫往复论道书。
并上堂普说法语。
凡五帙。
行于世。
赞曰。
近世吕公居仁尝谓。
赵州说禅。
如项羽用兵。
直行径前。
无复辙迹。
所当者破。
所摧者服。
非如他人铢称寸度。
较量轻重。
然后以为得也。
予观大慧说禅。
抑居仁称赵州者。
是矣。
凡中夏有祖以来。
彻法源。
具总持。
比肩列祖。
世不乏人。
至于悟门广大肆乐说无碍辩才。
浩乎沛然。
如大慧禅师。
得非间世者欤。
盛矣哉。
其应机作略。
能奢能俭。
能崄能易。
能纵能夺。
机机尽善。
扄扄皆新。
此所以风流天下。
名动九重。
号称中兴临济。
不是过也。
迨其去世。
未几道价愈光。
法嗣日盛。
天下学禅者。
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山东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𨤲务侍者。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诏住阿育王。寻降旨令师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祇么。死也祇么。有偈无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寿七十五。坐五十八夏。谥普觉。塔名宝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宗杲者。字昙晦。别号妙喜。大鉴十五世圆悟勤公之嗣也。妙喜出宣州宁国奚氏。年十三。就乡校。不旬而弃之。亲奇其志。乃许衣缁成大僧。遍探诸家语录。于云门睦州。尤笃意焉。竟有五家浅深门庭之疑。遂请益于广教珵公。珵示其节目。妙喜辄领意。珵私叹曰。杲乃再来人也。妙喜又弃之。遂至真如哲座下。入庆藏主贤蓬头之室。因之过黄龙谒晦堂。跨东林参昭觉。俱雅珍爱。妙喜又弃之。往见心印询。询与语连三日。大奇之。欲留不可。因指见湛堂准公于宝峰。机辨纵横。准漠然不诺。妙喜始伏膺事之。及准疾革。妙喜惶启曰。某向后当见何人。准曰。有个勤巴子。当能了子事。准殁。乃茧足千里。请塔铭于张公无尽。无尽时为禅室领袖。契之嘱妙喜必。见川勤老也。会东京天宁席虚。诏起蒋山勤禅师为住持。妙喜心庆曰。此天赐我也。其禅若不异诸方。妄相许可我。则造无禅论去也。遂入勤公之室。闻公拈提。期年不敢犯其机。一日公举东山水上行公案。以示众。妙喜跃然。急呈所得于公。公曰。未未。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令居择木寮。为不釐务。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公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妙喜拟对。公辄禁之。乃至握箸忘食。公笑曰。者汉却参黄杨木禅也。妙喜益茫然无措。乃坚请公在五祖时问答。公良久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先师但向我道。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先师则云。相随来也。妙喜豁然大彻。连呼曰。我会也。于是随声酬对势如涌泉。公拊掌称善。举以首众。宿衲皆下之。士绅争相从游。丞相吕公舜徒尤悦之。奏赐紫衣。号佛日禅师。是时已有诏。移勤公住云居。赐号圆悟。圆悟又以妙喜。首云居之众。其秉拂小参。万指轩腾。昭觉元禅师出问曰。眉间挂剑时如何。妙喜曰。血溅梵天。圆悟于座下。以手约曰。问得极好。答得更奇。于是海众争颂老东山之再见也。圆悟还蜀。妙喜始庵居古云门。迁湖南。转江右。入八闽。又结庵洋屿。僧昙懿者。久依圆悟。自谓不疑。绍兴初。出住祥云。法席颇盛。妙喜知其所见未实。致书令来。懿故不起。妙喜鸣鼓痛斥。榜告四众。懿乃破夏来洋屿。妙喜鞫其所證。大笑曰。汝恁么见解。敢嗣我圆悟老人耶。懿傀汗浃背。即退院求侍于妙喜。入室次。妙喜曰。我要个不会禅的做国师。懿对曰。我做得国师去也。妙喜喝出。复召曰。阇黎香严悟处。不在击竹边。俱胝得处。不在指头上。懿失声横趋而去。妙喜笑曰。懿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又僧弥光。字晦庵。流誉诸方。趋风来见。妙喜命坐而商略。光一一具对。妙喜曰。虽有落处。只是不著所在。今诸方浩浩说禅者。见解秖如此。何益也。其杨岐正传三四人而已。语讫呵呵大笑。光愠而起去。妙喜即挝鼓入室。光颦额而至。妙喜曰。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光遽对曰。裂破。妙喜震威喝曰。汝又说禅也。光乃得旨。遂以书招其友鼎需曰。洋屿庵主手段。与诸方别。需乾笑而已。需字懒庵。乃闽人。幼登进士。绝婚为比丘。一锡湖湘。遍参名宿。以为法无异味。归隐羌峰绝顶。久不下山。佛心才禅师已挽出。首众于大乘。需尝以即心即佛问学者。毅然无可意。光强速其至。会入室鼓鸣。需随喜焉。妙喜以拂指曰。即心即佛作么生。速道。需从傍下语。妙喜诟之曰。汝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即普说。讦其生平珍重得力处。排为邪解。需涕泪交颐。不敢仰视。乃归心决择。一日垂问。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需拟对。妙喜连击之。需释然厉声曰。和尚已多了也。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妙喜之精猛开发。约多类此。时及门者五十三辈。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丞相张公浚在蜀时。圆悟为言。杲真得吾宗之髓。张公还朝。遂以杲补径山。径山之席。常随二千馀辈。方来无地以容。乃搆千僧阁安之。侍郎张子韶。状元汪圣锡。少卿冯济用。悉预其列。当是时。秦桧居权。司谏詹大方阿之曰。鼓唱浮言。谤讪朝政。张九成为之首。径山僧宗杲和之。乃坐编置。九成毁衣焚牒。窜妙喜于衡阳。起遣日而恻声载道。识者曰。日月无私成其明。圣贤无择成其大。岂杲公之化应南。故天假之以示现于衡阳者耶。且法门正气。表烛千秋。又以群愿所系。公必寿还。何忧哉。凡十载徙梅杨。虽瘴疠之乡。而妙喜竖拂不倦。缁素腾腾。仍光风霁日也。又五载。有旨赐还复僧衣。四方虚席迎之。皆不就。最后有旨。强起主育王。筑涂田数百顷。以继众食。赐其庄。名般若。又二年。改移径山。径山益盛。虽龙象互相蹴踏。而上堂每赞犹子应庵。深得先人机用。于是天下益称其公。妙喜腊高。屡求退居明月堂。告谢方来。莫可禁止。先是孝宗居藩时。遣内监。至径山。见妙喜。献以偈。孝宗大悦。及在建邸。复遣近侍。请上堂。亲书妙喜庵额。并赞真制赐之。及即位。又锡法号大慧禅师。洎召对。妙喜已示疾。一夕忽大星陨地。流光四散。鸟兽皆鸣。遂乃告寂于明月堂。亲封遗疏。侍僧请留偈。妙喜厉声曰。无偈便死不得也。乃大书曰。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有偈与无偈。是甚么热大。掷笔长往。时隆兴改元八月十日也。世寿七十五。坐夏五十八。上览遗语悽然。制词奠曰。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见。诏以明月堂。为妙喜庵。全身瘗于庵后。谥曰普觉。塔曰普光。入其全录八十卷于大藏焉。 赞曰。端祖云。悟了须是遇人始得。余虚度林间数十载。每耳目所有诸道者。莫不据高广座。自称曹溪正脉少室真传。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若遇。自当别有壶天。而端祖之言岂谬哉。呜呼马逢伯乐。薪遇中郎。吾宗之大幸也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受经论,五载涵泳,乃从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其锋锐,乃燃臂香,授厥心印。杲殊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杲躇踌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之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杲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杲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杲曰:“如徇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杲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杲复曰:“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杲当下释然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杲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杲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光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杲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二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令再住径山,大宏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瞩后事。有僧了贤请偈,杲乃大书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无偈是甚么𤍠?”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释弥澍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六
又弥澍,字沧洪,德化人。
生有佛缘,幼而聪慧,尝游古寺,恍如旧居,祝发故里,受具华山。
亦参祇园,嗣其法,为弥垠同门弟也。
初居九江龙池寺,已振宗风。
乾隆甲寅夏,继席钟山,笃志清修,不酬俗事。
时陈东甫方伯慕其雅度,延之入署。
澍辞以偈云:“十年尘梦悟华胥,曾夺骊龙颔下珠。
自入山来皆雪意,更于何处觅红炉。
”“好风吹入白云关,有约来朝暂出山。
不是在山云懒出,出山那及在山间。
”其高尚如此,主灵谷五载。
嘉庆己未春,偶因微疾而寂,年五十八,著有《语录》、《诗偈》。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