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远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十一
讳循义,字时行,邺嗣高祖也。
以所居草堂面六峰,学者因称六峰先生。
年十四,为名诸生闻里中。
大参刘君家,有藏书多未行世者,乃手刺造门,欲借其书。
刘君视先生风器非常,因诡曰:“吾家书不传,少年但能造观,当不惜。
”先生如言,每晨往裹糒,及暮而归。
刘君因款先生午餐数月,遂谢去。
刘君曰失礼少年奚遽辍读耶先生谢曰已诵之矣刘君惊为叩诸书大义尽答如响因大相叹服嘉靖二年中进士对策已定第一当事忌其言切直置三甲出为池州推官郡中有王氏豪为雠所告前司理喜击大姓遂尽按王氏死数人所系尚十馀人罪俱重其后郡太守司理以前吏能锄豪且恐冒受赃遂不覆案然其罪固有疑先生知其冤状乃喟然曰为吏自避嫌此其宿行不信耳且治狱惟论罪重轻非谓陶朱公子日可杀也即召两家集庭下好谓曰王氏固非无罪然其家破有死者罪巳足偿今理官为两家释其怨各抆拭自新如何时告家讼久亦悔尽感泣先生即手书札子数千言立决遣十馀人传书论报郡中歌之曰李公来晚使冤不遣李公旦来圜扉夜开司李三年凡摄旁郡二摄旁大县三皆有绩召入为御史首上议郊社礼疏奉命督仓陈便宜十馀事俱定为法又奏浚通惠河省挽费岁以万计上以故知先生先生素有威重在台诸权贵尽侧目人呼所馆曰李御史胡衕尝以事绳中贵人益恨之思得陷先生会出按江右乃潜遣人乘夜焚先生船失印及精微批文具疏请罪上既知先生名即命更镌御史印趣巡方竟无罪先生念上恩益厉气所过百城震竦豫有豪曰赵公子本尚书家儿劫人妻某御史女为奸创其夫亡匿父宅俱不可得先生至并遣人破户出之治以法行部至高安其乡吏部郎况氏宅近学宫日稍侵宫旁𤲬地为其家园先生至展庙诸生数百人具牒讼之先生行视立判诸生词尾千言即毁况氏垣反其侵地况氏终身不得与荐绅齿前后斫论荐豫章人才如熊浃欧阳铎邹守益詹泮诸公俱后为名臣天下所重时夏公言首当轴新治第欲茯第旁十馀家益大其宅乃私书属任其事先生不可由是与夏公有郤时严相嵩方齮龁夏公闻之喜即遣人口约使论夏公启边衅罪当从中下之先生曰不幸见忤当轴然其复封疆议正某不敢毁大臣以媚大臣使者还报嵩意惭即出公守衡州奏治复最会以病告归卒于家得年五十六先生无他嗜好独喜积书遇典籍善本虽家有此编重副必得闻人工诗善书法远购极千里在长安时日命诸小史曰若赍素一幅分乞某公某公诗索其自书若往上书即长跪面请使退则借手矣小史素畏公如约长安诸君戏相语曰行行且止避兰台小史畏面索书也所著鄮溪集行世当世宗朝夏公持国秉最幸已而严嵩进一时廷臣不左袒夏则右袒严耳或曰夏公固贤者嗟夫身为国谏臣持正议难惑以非即贤相国且不附况肯比大奸耶是可为人臣法矣
维基
李循义(1488年—?年),字时行,号鹿岩,浙江宁波府鄞县人。治《易经》,正德十一年(1516年)由国子生中式丙子科浙江乡试第七十三名举人,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第三甲第二百四十八名进士。授池州府推官,嘉靖八年九月选授山东道试御史,十年巡视漕运,十一年六月巡按江西,舟中失火,印信批文俱毁,上疏自劾待罪,诏夺俸三月,更给批印。以忤严嵩,出为衡州府知府,不久以病告归,卒。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净伦,昆明人,康氏子。父讳泰,母何氏,宣德丁未诞生。师幼即超卓不凡,正统庚申出家礼太华无极泰和尚,受禅学。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大巍,昆明康氏子。成化中,于都门开建万福禅寺。晚住锡五台。有《竹室集》。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伦。
号大巍。
师门人中之皎皎者。
针芥投于浮山。
道化被于南服。
黄慎轩太史辉。
极其叹美。
谓。
古庭大巍。
皆宗门开士。
远录公之遗风焉。
尝以诗寓道。
山居吟云。
无事山房门不开。
土阶春雨绿生苔。
此心将谓无人委。
幽鸟一声何处来。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净伦,字大巍。姓康氏,昆明人也。幼性敏慧,卓越不凡。明正统庚申,礼大华无极泰出家,受禅学。戊辰,谒大方天顺。癸未,参古庭于浮山。一日问答间,偶呈偈曰:“丛林处处播春风,此日寻师到别峰。末后声前句非句,写在山河大地中。”庭喜遂入室授法,为临济二十四世。薄团深稳,极尽玄妙。成化乙酉,卓锡都城,创万福禅林,宗风鬯懋,缁白来者无虚日。癸卯,登五台。弘治庚戌,复游五台,壬子,归竹室,闭户读藏,薰室自脩,所著有《竹室集》、《多宗门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倚遇(一○○三~一○七九),漳州(今属福建人)。俗姓林。师事北禅贤禅师,后住持分宁法昌寺(《五灯会元》卷一六)。神宗元丰二年卒,年七十七(《禅林僧宝传》卷二八)。今录诗三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八
禅师名倚遇。
漳州林氏子也。
为人奇逸。
有大志。
自剃发受具。
即杖策游方。
名著丛林。
浮山远禅师
尝指以谓人曰。
后学行脚样子也。
谒南岳芭蕉庵主谷泉。
三至三遭逐。
犹谒之。
泉揕之曰。
我此间。
虎狼纵横。
尿床鬼子。
三回五度。
来觅底物。
遇曰。
人言庵主见汾州。
泉乃解衣抖擞曰。
汝谓我见汾州。
有多少奇特。
遇即礼拜。
问曰。
审如庵主语。
客来将何祗待。
泉曰。
云门胡饼。
赵州茶。
遇曰。
谢供养。
泉曰。
我火种也未有。
早言谢。
谢什么。
遇乃去。
至北禅贤禅师。
问曰。
近离什么处。
遇曰。
福严。
曰。
思大鼻孔长多少。
遇曰。
与和尚当时见底一般。
曰。
且道老僧见时长多少。
遇曰。
和尚大似不曾到福严。
贤笑曰。
学语之流。
又问。
来时马大师健否。
遇曰。
健。
曰。
向汝道什么。
遇曰。
令北禅莫乱统。
贤曰。
念汝新到。
不欲打汝。
遇曰。
倚遇亦放过和尚。
乃罢。
遇因倒心师事之。
时慈明禅师。
住兴化。
过贤公室。
遇侍立。
看其谈笑。
贤曰。
汾阳师子。
可杀威狞。
慈明曰。
不见道。
来者咬杀。
贤曰。
审如此。
汾阳门下。
道绝人荒耶。
慈明举拂子曰。
这个因甚到今日。
贤未及对。
遇从旁曰。
养子不及父。
家门一世衰。
贤呵曰。
汝具什么眼目。
乃敢尔。
遇曰。
若是咬人师子。
终不与么。
慈明将去。
至龙牙像前。
指以问遇曰。
谁像。
遇曰龙牙。
慈明曰。
既是龙牙像。
何乃在北禅。
遇曰。
一彩两赛。
慈明曰。
像在此。
龙牙在什么处。
遇拟对。
慈明掌之曰。
莫道不能咬人。
遇曰。
乞儿见小利。
慈明呵逐之。
贤公除夕。
谓门弟子曰。
今夕无可分岁。
共烹露地白牛。
大家围炉。
向榾柮火。
唱村田乐。
何也。
免更倚他门户。
旁它墙。
乃下座。
有僧从后大呼曰。
县有吏至。
贤反顾问所以。
对曰。
和尚杀牛。
未纳皮角耳。
贤笑掷暖帽与之。
僧就拾得。
跪进曰。
天寒还和尚帽子。
贤问遇曰。
如何。
遇曰。
近日城中纸贵。
一状领过。
后还江南。
再游庐山。
寓止圆通。
时大觉琏公。
方赴 诏。
辞众曰。
此事分明。
须荐取。
莫教累劫受轮回。
遇问曰。
如何是此事。
曰荐取。
遇曰。
头上是天。
脚下是地。
荐个什么。
曰。
不是知音者。
徒劳话岁寒。
遇曰。
岂无方便。
曰。
胡人饮乳。
反怪良医。
遇曰。
暴虎凭河。
徒誇好手。
拍一拍皈众。
后游西山。
眷双岭深邃。
栖息三年。
与英邵武。
胜上座游。
应法昌请。
决别曰。
三年聚首。
无事不知。
检点将来。
不无渗漏。
以拄杖划一划曰。
这个且止。
宗门事作么生。
英曰。
须弥安鼻孔。
遇曰。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英曰。
深沙努眼睛。
遇曰。
争奈圣凡无异路。
方便有多门。
英曰。
铁蛇钻不入。
遇曰。
有甚共语处。
英曰。
自缘根力浅。
莫怨太阳春。
却划一划。
宗门且止。
这个事作么生。
遇欲掌之。
英约住曰。
这漳州子。
莫无去就。
然也是我致得。
法昌在分宁之北。
千峰万壑。
古屋数间。
遇至止安乐之。
火种刀耕。
衲子时有至者。
皆不堪其枯淡。
坐此成单丁。
开炉日。
辄以一力挝鼓。
升座曰。
法昌今日开炉。
行脚僧无一个。
惟有十八高人。
缄口围炉打坐。
不是规矩严难。
免见诸人话堕。
直饶口似秤磓。
未免灯笼勘破。
不知道绝功勋。
安用修因證果。
喝一喝云。
但能一念回心。
即脱二乘羁锁。
大宁宽禅师至。
遇画地作此<X79p0547_01.gif相。
便曳钁出。
翌日未升座。
谓宽曰。
昨日公按如何。
宽画此[○@牛]相。
即抹撒之。
遇曰。
宽禅头。
名下无虚人。
乃升座曰。
忽地晴天霹雳声。
禹门三级浪峥嵘。
几多头角为龙去。
虾蟹依前努眼睛。
南禅师至。
遇方植松。
南公曰。
小院子。
㘽许多松作么。
遇曰。
临济道底。
曰。
㘽得多少。
遇曰。
但见猿啼鹤宿。
耸汉侵云。
南公指石曰。
这里何不㘽。
遇曰。
功不浪施。
曰。
也知无下手处。
遇却指石上松曰。
从什么处得此来。
南公大笑曰。
苍天苍天。
乃作偈曰。
头戴华巾离少室。
所携席帽出长安。
鹫峰峰下重相见。
鼻孔元来总一般。
又画此<X79p0547_02.gif相示之。
遇和曰。
葫芦棚上挂冬瓜。
麦浪堆中钓得虾。
谁在画楼沽酒处。
相邀来吃赵州茶。
又画此<X79p0547_03.gif相答之。
南公曰。
铁牛对对黄金角。
木马双双白玉蹄。
为爱雪山香草细。
夜深乘月过前溪。
又画此㊀相示之。
遇曰。
玉麟带月离霄汉。
金凤衔花下䌽楼。
野老不嫌公子醉。
相将携手御街游。
又画此○答之。
时南公道被天下。
丛林宗之。
而遇与之酬唱。
如交友。
一时豪俊多归之。
宝觉心禅师问曰。
不是风兮。
不是幡。
黑花猫子面门斑。
夜行人只贪明月。
不觉和衣渡水寒。
岂不是和尚偈耶。
遇曰然。
有是语。
宝觉曰。
也太奇特。
遇曰。
汝道。
祖师前段为人。
后段为人。
对曰。
祖师终不妄语。
遇曰。
意作么生。
对曰。
岂不见道。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遇曰。
如狐渡水。
有甚快活。
曰。
师意如何。
遇以拂子摇之。
对曰。
也是为蛇画足。
遇曰。
乱统作么。
对曰。
须是和尚始得。
徐德占布衣时。
未为人知。
遇特先识之。
山中往来。
为法喜之游。
及其将化。
前一日。
作偈别德占。
德占时方丁太夫人忧。
居家。
偈曰。
今年七十七。
出行须择日。
昨夜问龟哥。
报道明朝吉。
德占大惊。
呼灵源叟。
俱驰往。
遇方坐寝室。
以院务什物付监寺曰。
吾自住此山。
今三十年。
以护惜常住故。
每自莅之。
今行矣。
汝辈著精彩。
言毕举手中杖子曰。
且道这个付与阿谁。
德占灵源。
屏息无答者。
掷于地投床。
枕臂而化。
赞曰。
予观法昌契悟。
稳实宗趣淹博。
荷担云门气无丛林。
其应机施设。
锋不可犯。
殆亦明招独眼龙之流亚欤。
然所居荒村破院。
方其以一力挝鼓。
为十八泥像说禅。
虽不及真单徒之有众。
亦差胜生法师之聚石。
味其平生。
未尝不失将顿足。
想见标致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祖觉(一○八七~一一五○),号华严,俗姓杨,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早年慕韩愈,撰文排佛,后因病从弥勒慧目能禅师。徽宗大观四年(一一一○),佐慧目居眉州中严寺。政和五年(一一一地对)剃度。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华严集解》、《金刚经注》等。高宗绍兴二十年卒,年六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一四、《新续高僧传》四集、《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7—1150 【介绍】: 宋僧。嘉州人,俗姓杨氏,号痴庵。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出家参究华严宗旨,尽得其奥。后依圆悟于钟阜。世称“觉华严”。居眉州中岩寺,大弘清凉之教。尝修北宋僧史。有《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水陆斋仪》等。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祖觉别号痴庵。嘉州杨氏子也。聪颖夙发独嗜佛乘。精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后奉旨出住眉州之中岩。四方学者云委川骛而至。日于开堂弗倦诲示。汲引后学曲尽慈悲。清凉一宗至师可为鼎盛矣。而于拈椎之外。古今书史诸子典谟无不该研。一览成诵。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水陆斋仪等。行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祖觉嘉州杨氏子也。
自幼聪慧书史过目成诵。
乃著书排斥释氏。
忽恶境现前。
大怖悔过。
出家依慧日能和尚。
未几疽生膝上。
五年医治莫愈。
因书华严合论。
毕夕遂感异梦。
旦即舍杖趋履。
仍前一日诵至现相品曰。
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
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
遂悟华严宗旨。
至是始登僧籍。
府帅请讲于千部堂。
而词辩宏放众所钦服。
适南堂静禅师过其门谓曰。
观公讲说独步西南。
惜未解离文字相耳。
傥能问道方外。
即今之周金刚也。
觉欣然罢讲南游禅社。
遂依圆悟于钟阜。
一日入室悟举。
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
第一句下明宗旨。
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
作么生会。
觉罔对。
于是夙夜参究忽有所省。
作偈呈曰。
家住孤峰顶。
长年半掩门。
自嗟身已老。
活计付儿孙。
悟未许可。
次日入室悟问。
昨日公案作么生。
觉拟对。
悟喝曰。
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觉复留五年愈更迷闷。
后于庐山栖贤阅浮山远削执论云。
若道悟有亲疏。
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
始豁然大悟。
遂作偈寄圆悟曰。
出林依旧入蓬蒿。
天网恢恢不可逃。
谁信业缘无避处。
归来不怕语声高。
悟大喜持示众曰。
觉华严彻矣。
自是诸方皆称曰觉华严云。
上堂僧问。
最初威音王末后楼至佛未审。
参见甚么人。
觉曰。
家住大梁城更问长安路。
僧问。
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
觉曰。
血溅梵天。
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师子。
觉曰。
惊杀野狐狸。
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
觉曰。
验得你骨出。
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
觉曰。
直须识取把针人。
莫道鸳鸯好毛羽。
系曰。
觉华严既于讲席有声。
南堂过而稍施提勉。
便能罢讲南游。
正所谓见鞭影而行者也。
岂不骏哉。
至为圆悟项门一锥。
虽然魂飞要且命根未断。
尚依识见。
呈偈遭圆悟一喝。
直得气索。
五年而始大彻。
噫古为人师者必俟学者寒灰焰发绝后复苏方肯点头。
未尝轻许而贼夫人子。
今人才见灵利后生。
便使拈弄公案。
作得一偈顿焉称赏。
不亦彼此皆瞎也。
杀人之恶小害人之恶大。
其谁乎善于讲者又当以觉公为良范。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祖觉,嘉州杨氏子。
自幼聪慧,书史过目成诵,乃著书排斥释氏,忽恶境现前,大怖悔过。
出家依慧日能。
未几,疽生膝上,五年医治莫愈,因书《华严合论》毕,夕感异梦,旦即舍杖趋履如故。
一日诵至《现相品》曰:“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
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
”遂悟《华严》宗旨,至是始登僧籍。
精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
府帅请讲于千部堂,而词辩宏肆,众所钦服。
适南堂静禅师过其门,谓曰:“观公讲说,独步西南,惜未解离文字相耳,傥能问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刚也。
”觉欣然罢讲,南游禅社,遂依圆悟于钟阜。
一日入室,悟举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作么生会?
”觉罔对。
于是,夙夜参究,忽有所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顶,长年半掩门。
自嗟身已老,活计付儿孙。
”悟未许可。
次日入室,悟问:“昨日公案作么生会?
”觉拟对,悟喝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觉复留住五年,愈更迷闷。
后于庐山栖贤,阅浮山远《削执论》云:“若道悟有亲疏,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
”始豁然大悟,遂作偈寄圆悟曰:“出林依旧入蓬蒿,天网恢恢不可逃。
谁信业缘无避处,归来不怕语声高。
”悟大喜,持示众曰:“觉华严彻矣。
”自是,诸方皆称“觉华严”云。
上堂,僧问:“最初威音王,末后楼至佛。
未审参见什么人?
”觉曰:“家住大梁城,更问长安路。
”僧问:“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
”觉曰:“血溅梵天。
”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师子?
”觉曰:“惊杀野狐狸。
”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
”觉曰:“验得你骨出。
”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
”觉曰:“直须识取把针人,莫道鸳鸯好毛羽。
”觉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注》、《水陆斋仪》若干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警玄(九四三~一○二七),真宗大中祥符中避国讳改为警延,江夏(今湖北武汉)人,俗姓张。依智通禅师出家,年十九为大僧。后谒鼎州梁山观禅师,观殁,辞塔至大阳,谒坚禅师,坚欣然让法席,使主之。仁宗天圣五年卒,年八十五。《五灯会元》卷一四、《禅林僧宝传》卷一三人传。今录诗五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1027 【介绍】: 宋僧。江夏人,俗姓张。真宗大中祥符中避讳易名警延。少出家,年十九为大僧。嗣梁山观禅师。后住大阳山明安寺。临终前书偈寄侍郎王曙,投笔而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三
禅师名警玄。
祥符中。
避国讳易为警延。
江夏张氏子也。
其先盖金陵人。
仲父为沙门。
号智通。
住持金陵崇孝寺。
延往依以为师。
年十九。
为大僧。
听圆觉了义经。
问讲者。
何名圆觉。
讲者曰。
圆以圆融有漏为义。
觉以觉尽无馀为义。
延笑曰。
空诸有无。
何名圆觉。
讲者叹曰。
是儿齿少而识卓如此。
我所有何足以益之。
政如以秽食置宝器。
其可哉。
通知之。
使令游方。
初谒鼎州梁山观禅师。
问如何是无相道场。
观指壁间观音像。
曰此是吴处士𦘕。
延拟进语。
观急索曰。
遮个是有相。
如何是无相底。
于是延悟旨于言下。
拜起而侍。
观曰何不道取一句子。
延曰道即不辞。
恐上纸墨。
观笑曰。
他日此语上碑去在。
延献偈曰。
我昔初机学道迷。
万水千山觅见知。
明今辩古终难会。
直说无心转更疑。
蒙师点出秦时镜。
照见父母未生时。
如今觉了何所得。
夜放乌鸡带雪飞。
观称以为洞上之宗可倚。
延亦自负。
侪辈莫敢攀奉。
一时声价藉甚。
观殁。
辞塔出山。
至大阳。
谒坚禅师。
坚欣然让法席使主之。
退处偏室。
延乃受之。
咸平庚子岁也。
谓众曰。
廓然去。
肯重去。
无所得心去。
平常心去。
离彼我心去。
然后方可。
所以古德道。
牵牛向溪东放。
不免纳官家徭税。
牵牛向溪西放。
不免纳官家徭税。
不如随分纳些些。
渠总不妨。
免致捞扰。
作么生是随分。
纳些些底道理。
但截断两头。
有无诸法。
凡圣情尽。
体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若能如此者。
法法无依。
平等大道。
万有不系。
随处转辘辘地。
更有何事。
僧问。
亡僧迁化。
向什么处去。
延曰。
亡僧几时迁化。
僧曰。
争奈相送何。
延曰。
红炉𦦨上绦丝缕。
叆叇云中不点头。
见僧种瓜。
问曰。
甜瓜何时可熟。
对曰。
即今熟烂也。
曰拣甜底摘来。
对曰。
什么人吃。
曰不入园者。
对曰。
未审不入园者。
还吃也无。
曰汝还识他么。
对曰。
虽然不识。
不得不与。
延笑曰。
去。
其僧后病。
延入延寿堂看之。
问曰。
是身如泡幻。
泡幻中成办。
若无个泡幻。
大事无因办。
若要大事办。
识取个泡幻。
作么生。
对曰。
遮个犹是遮边事。
延曰。
那边事作么生。
对曰。
匝地红轮秀。
海底不栽花。
延笑曰。
乃尔惺惺耶。
僧喝曰。
这老汉。
将谓我志却(即兴阳剖禅师)。
延神观奇伟。
有威重。
从儿稚中。
即日一食。
自以先德付受之重。
足不越限。
胁不至席者。
五十年。
年八十。
坐六十一夏。
叹无可以继其法者。
以洞上旨诀。
寄叶县省公之子法远
使为求法器。
传续之。
延尝注释曹山三种语。
须明得转位始得。
一曰。
作水牯牛是随类堕。
注曰。
是沙门转身语。
是异类中事。
若不晓此意。
即有所滞。
直是要伊一念无私。
即有出身之路。
二曰。
不受食是尊贵堕。
注曰。
须知那边了。
却来遮边行李。
若不虚此位。
即坐在尊贵。
三曰。
不断声色是随处堕。
注曰。
以不明声色。
故随处堕。
须向声色里。
有出身之路。
作么生是声色外一句。
答曰。
声不自声。
色不自色。
故云不断。
指掌当指何掌也。
予尝作随类堕偈曰。
纷然作息同。
银碗里盛雪。
若欲异牯牛。
与牯牛何别。
作尊贵堕偈曰。
生在帝王家。
那复有尊贵。
自应著珍御。
顾见何惊异。
作随处堕偈曰。
有闻皆无闻。
有见元无物。
若断声色求。
木偶当成佛。
今并系于此。
延以天圣五年七月十六日。
升座辞众。
又三日以偈寄王曙侍郎。
其略曰。
吾年八十五。
修因至于此。
问我归何处。
顶相终难睹。
停笔而化。
赞曰。
延嗣梁山观。
观嗣同安志。
志嗣先同安丕。
丕嗣云居膺。
膺于洞山之门。
为高弟也。
余观大阳盛时。
有承剖两衲子。
号称奇杰。
卒至于不振。
惜哉。
远录公
则洞上正脉。
几于不续矣。
呜呼延之知人。
可以无愧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大阳禅师警玄。
江夏张氏子也。
其先盖金陵人。
仲父为沙门。
号智通。
住金陵崇孝寺。
师往依之。
年十九为大僧。
听圆觉。
即能辩屈讲者。
讲者叹曰。
是齿少而识卓如此。
我所有何足益之。
通知之。
使令游方。
初谒梁山观禅师。
问如何是无相道场。
山指壁间观音像曰。
此是吴处士画。
师拟进语。
山急索曰。
此是有相。
如何是无相者。
于是悟旨于言下。
拜起而侍。
山曰。
何不道取一句子。
师曰。
道即不辞。
恐上纸墨。
山笑曰。
他日此语上碑去在。
师献偈呈解。
山称以为洞上之宗可倚。
师亦自负。
侪辈莫敢攀。
一时声名藉甚。
山殁。
出山至大阳。
谒坚禅师。
坚欣然。
让法席使主之。
退处偏室。
咸平庚子岁也。
师神观奇伟有威重。
从儿稚中。
即日一食。
自以先德付受之重。
足不逾限。
胁不至席者。
五十年。
浮山远公居众时。
尝参师于大阳。
师以腊高无可继法之人。
一日喟然谓曰。
洞上一宗。
如悬丝欲断。
惟汝兴之。
曰。
有平侍者在。
师以手指𮌎云。
平此处不佳。
又捏拇指叉中。
示之云。
伊向去当死于此。
于是以皮履布裰付
嘱令求人。
以天圣五年七月十六日。
升座辞众。
又三日作偈。
寄王曙侍郎。
偈曰。
吾年八十五。
修因至于此。
问我归何处。
顶相终难睹。
掷笔而化。
遗嘱云。
瘗全身十年无难。
当为大阳山打供入塔。
后果为平侍所戕。
平亦坐是返俗。
流浪无依。
为虎所食。
师言验矣。
受大命。
得青华严。
转付履裰。
嗣师法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深(一○九○~一一五二),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俗姓王。年十八剃度,始谒净慈象禅师,继谒宝峰惟照禅师,顿悟。惟照许为深得阐提大死之道,因号大死翁。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开法兴国军智通。绍兴初,归住宝藏岩,二十二年卒,年六十三。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惟照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偈二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景深。
台州王氏子。
幼喜林泉。
不乐城居。
每玩名山图志。
恍若身游。
年十八。
竟走紫箨山之广度院。
求度于德芝沙门芝爱。
其标帜不凡。
即为披剃。
广度为东南禅窟。
瓢笠挂搭者不绝。
深辄闻少室宗风。
辞芝行脚。
芝难之。
深泣告曰。
日月迫人。
速如转毂。
生死事大。
敢自放乎。
芝悯而遣之。
深出岭而心誓曰。
此去若不发明大事。
以报四恩非须眉丈夫也。
遂扣净慈象之室。
象或垂问。
深便依理而默解之。
一日闻象怒叱诸禅曰。
思而知。
虑而解。
皆鬼家活计。
深悚然束包而去。
西入泐潭。
谒阐提炤。
炤有条约。
凡僧来泐潭。
须𨽻名行单半载。
方许告香。
深犯其禁。
直剖己见于照公榻下。
照曰。
此事直须断起灭念。
向空劫已前。
扫除玄路。
不涉正偏。
尽却今时。
全身放下。
放尽还放。
方有自繇分。
深顿领旨。
炤大喜。
乃击鼓告众曰。
阐提大死之道。
深阇黎得之矣。
汝辈宜依之。
一众大惊。
争识深面。
以故丛林共称深。
为大死翁。
建炎初。
出领兴国军之智通寺。
绍兴壬子。
还台住宝藏岩。
因事民其服。
深恬然不辨顺受之。
有司知深有道。
奏还僧衣。
时智朋禅师。
新从清凉。
退居明州瑞岩。
闻而叹曰。
嗟乎不陷于荣。
不逃于辱。
宝藏法兄。
真得泐潭先师之道矣。
我芙蓉师翁之风。
不亦大哉。
适明守挽朋。
再赴清凉。
朋一笑书偈。
付使者曰。
相烦耑使入烟霞。
灰冷无汤不点茶。
寄语甬东贤太守。
难教枯木再生花。
遂殁。
深闻恸之。
乃上堂曰。
来不入门。
去不出户。
来去无痕。
如何提唱。
直得古路苔封。
𦏪羊绝迹。
苍梧月锁。
丹凤不栖。
所以道藏身处没踪迹。
没踪迹处莫藏身。
若如是去住无依。
了无向背。
还委悉么。
而今分散如云鹤。
你我相忘触处玄。
绍兴二十二年壬申三月十三日。
深为众小参罢便告寂。
有偈曰。
不用剃头。
何须澡浴。
一堆红焰。
千足万足。
虽然如是。
且道向上还有事也。
无竟敛目而逝。
深自复僧衣。
其升堂入室提唱宗旨。
切切无虚日。
有僧问正中偏。
深答。
黑面老婆披白练。
偏中正。
答白头翁子著皂衫。
正中来。
答屎里翻觔斗。
兼中至。
答雪刃笼身不自伤。
兼中到。
答昆崙夜里行。
僧曰。
向上还有事也无。
深曰。
捉得乌龟。
唤作鳖。
乞师再垂方便。
深曰。
入山逢虎卧。
出谷鬼来牵。
曰何得干戈相待。
曰三两线一斤麻。
深之道眼精明。
机用自在。
于宝峰门下。
称贤肖焉。
赞曰。
芙蓉之后。
异苗番茂。
而阐提炤公辈可想也。
其门弟德止禅师。
不假师授。
神悟绝伦。
倾当世有国者。
时称为太阳再世。
不谬矣。
至于景深禅师。
则炤公独提奖于人天众前。
师资缘会。
夫岂偶然哉。
及其弘道。
而荣辱喧天人风。
确不可撼。
在往哲有所不能。
而独能之。
非深得羼提三昧者。
其可得欤。
呜呼二师于诸乐并作之际。
而大振黄钟。
远录公之功。
政未替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臻(一○一四~一○九三),字伯祥,俗姓戴,福州古田(今属福建)人。
浮山远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一世(《五灯会元》卷一二)。
年十四出家,二十为大僧。
后嗣东京净因大觉琏禅师。
神宗召对,令主慧林、智海二刹。
哲宗即位,诏至福宁殿说法,赐号净照禅师。
元祐八年卒,年八十。
工墨竹,与黄庭坚等善(《画继》卷五)。
禅林僧宝传》卷二六有传。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道臻。
字伯祥。
福州古田戴氏子也。
幼不茹荤。
十四岁去上生院。
持头陀行。
又六年。
为大小经论。
置不读。
曰。
此方便说耳。
即持一钵。
走江淮。
所参知识甚多。
而得旨决于浮山远禅师
江州承天。
虚席致臻。
非所欲。
而游丹阳。
寓止因圣。
一日行江上。
顾舟默计曰。
当随所往。
信吾缘也。
问舟师曰。
载我船尾可乎。
舟师笑曰。
师欲何之。
我入汴船也。
臻云。
吾行游京师。
因载之。
而北谒净因大觉琏禅师。
琏使首众僧于座下。
及琏归吴。
众请以臻嗣焉。
开法之日 英宗遣中使降香。
赐紫方袍徽号。
京师四方都会。
有万好恶。
贵人达官日填门。
而臻一目之 慈圣上仙 神宗诏至庆寿宫。
赐对甚喜。
诏设高广座。
恣人问答。
左右上下。
得未曾有。
欢声动宫殿。
赐与甚厚 神宗悼佛法之微。
悯名相之弊。
始即相国。
为慧林智海二刹。
其命主僧。
必自臻择之。
宿老皆从风而靡。
高丽使三僧来就学。
臻随根开悟 神宗上仙。
被诏至福宁殿说法。
诏道臻素有德行。
可赐号净照禅师。
臻为人渠渠静退。
似不能言者。
所居都城西隅。
衲子四十馀辈。
颓然不出户。
三十年如一日。
元祐八年八月十七日殁。
前尝语门弟净圆曰。
吾更三日行矣。
及期沐浴。
更衣说偈已。
跏趺而化。
阅世八十。
坐六十有一夏。
臻性慈祥纯至。
奉身至约。
一布裙二十年不易。
用五幅才掩胫。
不多为丛褶。
曰徒费耳。
无所嗜好。
乃能雪方丈之西壁。
请文与可扫墨竹。
谓人曰。
吾使游人见之。
心目清凉。
此君盖替我说法也。
初说法于庆寿宫。
僧问。
慈圣仙游。
定皈何所。
臻曰。
水流元在海。
月落不离天。
上悦以为能加敬焉。
赞曰。
余至京师。
尚及见之。
时年已八十。
褊首婆娑。
面有孺子之色。
取次伽梨。
曳履送客。
可画也。
黄鲁直题其像曰。
老虎无齿。
卧龙不吟。
千林月黑。
六合云阴。
远山作眉红杏腮。
嫁与春风不用媒。
老婆三五少年日。
也解东涂西抹来。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臻。传四明法智之道。初住金山龙游。侍读吴公倅都。闻师名。革兴教禅居请主之。学者朋来。师每讲次。会文集义。贯穿始终。浙西台学大振自南屏始。尝述二偈赞妙宗钞曰。佛许六即辨。蛣蜣何不通。知一不知二。失西又失东。三十若果成。一切皆常乐。蛣蜣不究竟。诸佛断性恶。后与净觉岳公辨教门。陈词有司。乞筑高台。竖赤幡。仿西竺圣师与外道角胜。以幡标显处。义堕者断首截舌悬之。府尹杜而不从。闻者凛然。初吴公多于休沐请讲。盛服止阃外。师未登座不辄入。东坡云。与师语群集。有所遗忘。师则应口诵之。衮衮不休。东坡祭辨才文云。讲有辨臻。即谓师也。崇宁中谥实相。 赞曰。 维南有山  天设翠屏  师讲其下  鬼神来听 法战之勇  气肃千兵  坡言不泯  尚为典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净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
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俗姓李,隰州(治今山西隰县)人。十一岁出家,十八岁游历诸方。得法于邓州丹霞山德淳禅师。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禅寺。建炎间历游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禅寺。继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绍兴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有《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天童觉和尚颂古》等著作传世。见《天童宏智禅师行实》(《天童正觉禅师广录》卷九),周葵《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父讳宗道。母赵氏。诞师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十三通五经七史。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和尚薙发。受具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和尚。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公于汝州。久之无所入。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入门。霞便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对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师拟议。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师忽大悟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师曰。某甲今日失钱遭罪。霞曰。未暇打尔。在且去。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师亦从焉。宣和二年霞迁大洪俾掌记室。三年迁首座。时金粟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真歇了公住长芦。招师首众。未几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间住舒州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师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大士。天童虚席。郡守驰檄请师住持。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敛兵而退。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师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事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掷笔而逝。诏谥曰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禅师名正觉。
姓李氏。
李氏为隰州善族。
觉公生则肉环特起于臂。
盖其母孕时。
梦感之徵也。
七岁日诵数千言。
佛陀逊禅师见而大异。
以法室祥麟记之。
又四载公果得度。
年十八游方。
决誓而行。
亲友俱贤之。
遂依枯木成禅师于香山。
香山多佳士。
成独器公。
公受严折不发。
闻诵法华经有省。
即陈所悟于成。
成指台上香盒曰。
里面是甚么物。
对曰。
是何心行。
曰你悟处又作么生。
公画圆相呈之。
又抛向后。
成曰。
弄泥团汉有甚么限。
曰错。
成曰。
别见人始得。
公诺诺而去。
造丹霞。
时丹霞淳禅师居焉。
淳为芙蓉楷之子。
揩嗣投子青。
青嗣太阳玄。
玄公神观奇伟。
慎其付授。
年至八十。
叹无可继者。
乃以皮履直裰。
浮山远录公
使为求法器。
兼谶以偈。
偈曰。
杨广山头草。
凭君待价焞。
异苗翻茂处。
深密固灵根。
既任荷两宗。
居圣岩。
出洞下宗旨示青。
青悉妙契。
以大阳顶相皮履直裰。
令青续其宗系。
故青为淳之祖。
而淳为青原思下十二世也。
淳受公展讫。
即问曰。
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
对曰。
井底虾蟆吞却月。
三更不借夜明帘。
曰未在更道。
公拟议。
淳以拂打曰。
又道不借。
公大悟其旨。
便作礼。
淳曰。
何不道取一句。
对曰。
某今日失钱遭罪。
淳辗然曰。
未暇打得你。
自此丹霞白椎日。
非公莫敢发响。
淳移大洪。
命公居七众之首。
四年又分同门真歇了之座于圆通。
六年出住泗州普照。
历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
俱为禅衲区薮。
而洞上之风大廓。
有问五位宗旨。
公以颂示曰。
正中偏。
霁碧星河冷浸天。
夜半木童敲月户。
暗中惊破玉人眠。
偏中正。
海云依约神仙顶。
妇人鬓发白垂丝。
羞对秦台寒照影。
正中来。
午夜长鲸蜕甲开。
大背摩天振云翼。
翔游鸟道髅难该。
兼中至。
觌面不须相忌讳。
风化无伤的意玄。
光中有路天然异。
兼中到。
斗柄横斜天未晓。
鹤梦初醒露叶寒。
旧巢飞出云松倒。
建炎初。
又住天童。
屋庐湫隘。
衲子结草树居。
常数千指。
未几所废俱成。
而宏胜冠南国焉。
有羽客。
私进乾汞之术。
公曰。
我辈非不能也。
顾欲檀家有所植福耳。
为汝验之。
以汞纳口坐。
踰时吐白金于地。
客骇谢而去。
公之再住天童。
适金人陷明州。
诸刹皆燬。
及窥小白岭。
见谷积阴云。
疑有伏甲。
惧而退。
时江声绝渡。
千二百众俱安床藉。
知事忧之。
顷之嘉禾钱氏致谷千斛。
岁虽艰。
施无厌。
赡众之馀。
存活白衣老少数万人。
有诏移灵隐。
未越月解归。
公于天童计三十载。
而名号所彰。
万方革面。
上堂曰。
黄阁帘垂。
谁传家信。
紫罗帐合。
暗撒真珠。
正恁么时。
视听有所不到。
言诠有所不及。
如何通得个消息去。
梦回夜色依稀晓。
笑指家风烂熳春。
又曰。
诸禅德。
吞尽三世佛底人。
为甚么开口不得。
照破四天下底人。
为甚么合眼不得。
许多病痛。
与你一时拈却了也。
且作么生得十成通畅去。
还会么。
擘开华岳连天色。
放出黄河到海声。
僧问。
清虚之理毕竟无身时如何。
曰文彩未痕初。
消息难传际。
僧曰。
一步密移玄路转。
通身放下劫壶空。
曰诞生就父时。
合体无遗照。
僧曰。
理既如是。
事作么生。
曰历历才回分化事。
十方机应又何妨。
僧曰。
恁么则尘尘皆现本来身也。
曰透一切色。
超一切声。
僧曰。
如理如事又作么生。
曰路逢死蛇莫打杀。
无底篮子盛将归。
僧曰。
入市能长啸。
归家著短衫。
公曰。
木人岭上歌。
石女溪边舞。
又僧问。
如何是向去底人。
公曰。
白云投壑尽。
青嶂倚空高。
如何是向来底人。
公曰。
满头白发离岩谷。
半夜穿云入市廛。
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
公曰。
石女唤回三界梦。
木人坐断六门机。
公提唱语句。
湖海争馨炙之。
均以为因公得见青楷二尊宿也。
公虽年老。
日常过午不食。
缕丝不衣。
有巨贾献奇制新锦。
公坚却之曰。
为老僧一人。
劳千里信施。
老僧不忍居也。
必不已。
估直以供众。
是以廉约成风。
天下效之。
绍兴丁丑九月。
出队言别于越帅赵公令詪。
及诸檀信。
次月七日还山。
遂作书请妙喜主我法门后事已。
而沐浴更衣。
告众曰。
梦幻空花。
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
秋水连天。
俄报妙喜至。
公泊然蜕去。
妙喜为公剃发。
舍利随指而下。
龛留七日。
颜不少异。
塔于东谷。
谥曰宏智。
塔曰妙光。
赞曰。
观觉公唱教。
当乾坤鼎沸之秋。
辟启东南。
缜言密行。
为湖海倾归。
妙喜尚左逊之。
其馀欲并驾争驱。
知其孰可也。
嗟乎洞上宗风。
微公孰慰浮山之望。
而足太阳之心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父讳宗道,世学般若。母赵氏,尝梦五台山僧解右臂环与之,诞觉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十三,通五经、七史。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薙发,受具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于汝州,久之无所入。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入门,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觉曰:“井底虾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觉拟议,霞一击拂子。曰:“又道不借。”觉忽大悟,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觉曰:“今日失钱遭罪。”霞曰:“未暇罪,尔且去。”后霞退唐州大乘寺,觉亦从焉。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记室,三年迁首座。时金栗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真歇了公住长芦,招之首众。未几,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间,住舒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觉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会天童虚席,郡守驰檄召之。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歛而退。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未两月,获旨再主天童。初礼祖塔,时梦至一山寺,长松夹道,有句纪之曰:“松径森森窈窕门,到时微月正黄昏。”及至天童,苑如梦境,有终焉之志。故觉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世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掷笔而逝。先是育王缺席,觉举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欢,尝于白椎倾倒,剧谈阔论,执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苟一旦溘然先去,则存者为之主。”及佛日得遗书,夜至天童,凡送终之典悉主之。塔于东谷,诏谥曰“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法铠,字忍之,亦号澹居,姓赵氏,江阴人也。
世称巨族,母梦僧趺坐于堂上而生铠,故幼性颖悟,知有夙慧,长习举子业,才名奕奕,乃尘视世荣,志性命之学。
父母方为聘室,铠愀然不乐。
父卒,乃杖策孤游,登太和山,遇羽士授长生之术,过武昌遇讲良知学者,皆掉头弃去。
一日入僧舍,见《金刚经》,读至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忽有省,乃曰:“是吾所归也。
”还过浮山,坐三曲洞,沥血写《孝经》。
癸巳,游皖城,达观禅师过江上,铠往参,再谒乃见,求度未许。
达登马祖庵,铠偕阮自华至。
达夜梦披白铠人侍其侧,及见铠著白衣恳求剃度,达许之,因命今名。
薙发受具,时年三十有三。
未几,入天目,诛茅于分经台,吊影藏修,单提向上,蔬食不糁,敝衣露肘,每降妄心,燃香爇臂,如是者三载,大有开发。
石帆岳公入山,见铠蓬首垢面,腰镰采薪,因太息曰:“真道人也。
”久之下天目,复过宣城,掩关于西乐。
乃习荷重负肩,试经行,以苦箸骨调昏睡,其道益进。
后出关行脚,至匡庐,每过丛林,坐廊下,忽焉达旦。
辛丑,至都门,省达于慈寿。
初入室便问生死大事,愿师指示。
达即痛棒,如是者再。
一日又问:“永嘉云:了得业障本来空。
只如师子尊者,二祖、肇公等是了得也未?
”声未绝,达连捧之。
铠猛省,但点首而已,自是见地隐密。
壬寅秋,南还入浮山会圣岩,乃宋远录公与欧阳六一因棋说法处,久为俗业。
皖城澹宇阮公谋复之,请铠以居,重新远公塔。
沥血书《梵网经》,日课《金刚般若》为母寿。
戊申,应太史观我吴公请,住持浮山大华严寺,居常以本分为念,四方衲子至者唯示直捷处。
乃集诸祖入道缘梓之。
初,达刻大藏,以双径寂照为刻场,后灵龛亦归之。
铠欲满其愿,遂往。
庚戌至山,见雾湿浓浓,宜求爽垲。
下有化城故址,为宋佛日宣禅师道场。
太史具区冯公议修复为藏版处。
铠简得手札,示左方伯本如吴公为按址画界,夺诸豪右,仍为佛地,又赎临安太平寺田百亩以资供赡,于是藏事有归。
甲寅吴公开府于蜀,铠以刻藏因缘往议之,遂登峨嵋礼普贤。
乙卯春,同直指若谷徐公出蜀。
是年秋,还径山,颇疲于津梁。
辛酉 秋七月,遍辞诸檀越,过白门以藏事托本如吴公。
冬十月,归双径。
一日倚杖立堂下,顾谓众曰:羚羊挂角,不出十二。
众罔测。
至晚,爇香礼佛,沐浴更衣,趺坐默然,至旦忽脱去。
天启辛酉十二月十三日也。
寿六十有一,腊二十有八。
弟子元亮具状,走匡山乞憨山为之塔铭。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省禅师。
住叶县广教院。
冀州贾氏子也。
弱冠依易州保寿院。
出家受具。
后游方。
参首山。
山一日举竹篦问曰。
唤作竹篦即触。
不唤作竹篦即背。
唤作甚么。
师掣得掷地上曰。
是甚么。
山曰。
瞎。
师于言下豁然顿悟。
浮山远公
其得法子也。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