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惟善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瑞新者,不知何许人。
宋庆历八年,金山火,明年瑞新来治寺,事闵兹天灾,念彼灵境,不忍荒废,抗心修复,乃择山阳亢爽之区,劝州人士为水陆堂,积钱百三十万,不日而堂成,曾巩为之记,叹其穹堂奥殿镶杰之观,非佛之法,足以动天下。
盖新之材,且辨有以动人,故戍此不难也。
然则新之学行砥砺,识慧明通,发扬佛旨,坚人信仰,又可知矣。
新为青原九世福昌善禅师弟子,尝与同侣论父母未生以前身在何处,因作偈曰:“旷大劫来无处所,若论生灭尽成灰。
”又曰:“猛虎不顾几上肉,洪炉岂铸囊中锥。
”皆徵玄悟。
宋皇祐初,主金山席,建水陆堂,五年卒。
当庆历时王荆公安石为鄞令,与瑞新交,有《答十远》诗以寄意。
诗曰:“远水悠悠碧,远山天际苍。
中有山水人,寄我十远章。
我时在高楼,徙倚观八荒。
亦复有远意,千载不能忘。
”及其经游宿寺也,记云:“质明,与其长老瑞新上石望𤫩珑岩,须猿吟者久之。
”又有书瑞新道人壁者,盖新移主金山之龙游,安石访之,而新已殁。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义怀(九九三~一○六四),俗姓陈,世称天衣怀。温州(今属浙江)人。为青原下十一世,雪窦显禅师法嗣。落发于汴京景德寺。仁宗天圣中试经得度。凡住楂林、天衣等八刹。晚以疾居池阳杉山庵,门弟子智才迎住临安佛日寺。英宗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二。徽宗崇宁中赐谥振宗大师。事见《宝晋英光集》卷七《天衣怀禅师碑》、《禅林僧宝传》卷一一及《五灯会元》卷一六。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
义怀(九八九——一○六○),永嘉乐清(今浙江乐清)人。姓陈氏,世以渔为业。长入京师,依景德寺为童行。天圣中试经得度。东游姑苏翠峰寺,谒雪窦重显,汲水担柴,辛苦修炼。后出世于铁佛寺,倡言法要,重显激赏,以为类己。寻住越州天衣寺,五迁法席,兴荒废,振法道,大兴云门宗风,世称天衣义怀。嘉祐五年寂,年七十二。崇宁中谥振宗大师。有《天衣义怀禅师语要》一卷。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一,《补续高僧传》卷八等。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一
禅师名义怀。
生陈氏。
温州乐清人也。
世以渔为业。
母梦星殒于屋除。
而光照户。
已而娠。
及生尤多吉祥。
儿稚坐父船尾。
渔得鱼付怀。
怀不忍串之。
私投江中。
父怒笞诟。
甘甜之。
不以介意。
长游京师。
依景德寺。
天圣中试经得度。
怀清癯。
行步迟缓。
众中望见。
如鹤在鸡群。
时有言法华者。
不测人也。
行市井。
拊怀背曰。
临济德山去。
怀初未喻。
问耆宿。
曰。
汝其当宏禅宗乎。
行矣。
勿滞于此。
怀初谒荆州金銮善禅师
不契。
后谒叶县省禅师。
又不契。
东游至翠峰。
众盛。
怀当营炊。
自汲涧。
折担悟旨。
显公印可。
以为奇。
辞去久无耗。
有僧自淮上来。
曰怀出世铁佛矣。
显使诵提倡之语。
曰譬如雁过长空。
影沈寒水。
雁无遗踪之意。
水无留影之心。
显激赏以为类己。
先使慰抚之。
怀乃敢通门人之礼。
然诸方服其精识。
自铁佛至天衣。
五迁法席。
皆荒凉处。
怀至必幻出楼观。
四事成就。
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
门弟子智才。
住杭州佛日山。
迎归养侍剂药。
才如姑苏未还。
怀促其归。
至门而怀已别众。
才问。
卵塔已毕。
如何是毕竟事。
怀竖拳示之。
遂倒卧。
推枕而化。
阅世七十二。
坐四十六夏。
葬佛日。
崇宁中。
敕谥振宗大师。
赞曰。
予观雪窦天衣。
父子提唱之语。
其指示心法。
广大分晓。
如云廓天布。
而后之学者。
失其旨的。
争以识情数量。
义学品目。
缁秽之。
譬如燧人氏钻火。
将以烹饪飨上帝。
而秦始皇用之。
以烹儒焚书。
岂不误哉。
然余闻。
菩萨宏法。
为内外护。
皆本愿力故。
曾集贤之知雪窦。
言法华之识天衣。
疑非苟然者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义怀。温州乐清陈氏子。世以渔为业。母梦星陨屋除。其光照户。而娠。及生尤多吉祥。儿稚父命坐船尾串鱼。师不忍投鱼江中。父怒笞诟。甘受之。长游京师。依景德寺。试经得度。师清癯。行步迟缓。众中望见。如鹤在鸡群。言法华遇师市中。拊师背曰。临济德山去。初谒金銮善。次谒叶县省。皆不契。谒明觉于翠峰。师当营炊。因汲涧折担悟旨。觉印可之。辞去久无耗。有僧自淮上来曰。怀出世铁佛矣。峰使诵提唱之语曰。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觉激赏。以为类己。先使慰抚之。乃敢通门人之礼。诸方服其精识。自铁佛至天衣。凡五迁法席。所至必幻出楼观说法。纵横驰骋。人难遘仰。庐山舜老夫。疑之。后闻其语叹云。真善知识也。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弟子智才。住杭之佛日山。仰归养侍剂药。才如姑苏未还。师促归至门。师已别众。才问。卵塔已成。如何是毕竟事。师举拳示之。遂就寝推枕而寂。阅世七十二。坐夏四十六。塔全身佛日山。崇宁中。赐谥振宗禅师。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义怀,姓陈氏,乐清人。游汴京,投景德寺,为行童。天圣中,试经得度,依明觉禅师。于翠峰,偶汲水折担,忽大悟,作偈呈觉,觉称善。其后五坐道场,化导甚广。怀既了悟法原,密修净行。尝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取舍之情,乃是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又违佛语。毕竟如何?”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晚以疾居池阳松山庵。弟子智才住临平佛日寺,迎归奉养。才往苏州,怀促之归,别众而逝,年七十二。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知信。
生福州闽县萧氏。
萧氏以捕鱼为业。
儿时随父渔于江。
所得辄弃之。
且触事疏通无忧恚。
疑惧抚会而言。
或非人意所及。
年十二去家。
持头陀行甚苦。
山行遇虎。
祝之曰。
使我得披如来衣。
作世间眼者。
当不害我。
虎妥尾而去。
年二十有六。
以诵经应格。
得僧服。
平居与众劳侣。
共一手作。
所游非一师。
所行非一行。
最后入夹山遵之室。
师资相合。
如石投水。
莫之逆也。
师之接人。
不为惊涛险崖关锁闭距。
然非相应者。
终不得其门而入。
在夹山。
任直岁典座馀十年。
蓻杉松满山。
水陆不耕者皆为田。
住禅昌寺二十一年。
其初草衣木食。
寝食破屋数间。
未几。
广厦不知寒暑。
斋供数百人。
师随事庄严。
不懈如一日。
或劝师。
安用苦色身。
以徇事缘。
宴居养道可矣。
师曰。
一切贤圣。
出生入死。
成就无边众生。
行愿不满。
不名满足菩提。
我何人也。
为之益力。
元祐三年闰十二月示疾。
问日早晚。
曰。
午矣。
起坐而逝。
五十九岁也。
葬于福昌善禅师之左。
有语录。
黄山谷。
书其后行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齐岳,住安吉州上方院。
为青原下九世,福昌善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五)。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五
禅师名全举。
汾阳昭公之嗣也。
初住龙舒之法华寺。
后移居白云之海会寺。
为人精严。
谅直饱参。
汾阳特称之。
自出并汾。
遍诣名山。
初谒荆南福昌善禅师
问曰。
回互不回互。
对曰总不与么。
曰为什么已吃福昌棒。
对曰。
一家有事百家忙。
曰脱空漫语。
对曰调琴澄太古。
琢句体全真。
又谒公安远禅师。
远问作么生是伽蓝。
对曰深山藏独虎。
浅草露群蛇。
曰作么生是伽蓝中人。
对曰青松盖不匝。
黄叶岂能遮。
曰道什么。
对曰。
少年曾决龙蛇阵。
老倒还听稚子歌。
曰一句两句。
云开月露作么生。
对曰。
照破祖师关。
又谒延寿贤禅师。
贤问。
海竭人亡作么生。
对曰毒蛇不咬人。
曰为何如此。
对曰风引溪云断。
泉冲石径斜。
又谒夹山真首座。
真曰还见么。
对曰万事全无。
曰还不见么。
对曰千般皆在手。
举曰。
首座未见澄散圣时如何。
曰湖南江西。
又问见后如何。
曰江西湖南。
举曰。
却共首座一般耶。
曰打草蛇惊。
对曰终不捏怪。
又谒福严承禅师。
承问。
作么生是圆融之相。
对曰。
木人岭上休相觑。
石女溪边更不迷。
举却问。
如何是福严圆融之相。
曰老病寻常事。
龙钟没好时。
又问。
融即不问。
如何是圆。
曰法界广无边。
承曰。
不圆不融时如何。
对曰。
虚空无对面。
鸟道绝东西。
又问。
狸奴白牯却知有。
三世诸佛为什么不知有。
如何是三世诸佛不知有。
曰。
只为太惺惺。
进曰。
如何是狸奴白牯却知有。
曰争怪得伊。
又谒石霜慈明禅师。
慈明问。
作么生是向上一窍。
对曰二窍俱明。
曰还见七十二峰么。
对曰有甚掩处。
曰道什么。
对曰。
今日触忤和尚。
慈明便打。
举曰。
作什么。
曰将谓是收番猛将。
元来是行间小卒。
对曰。
雅淡呈秋色。
馨香喷月华。
又谒大愚芝禅师。
芝问。
古人见桃花。
意作么生。
对曰。
曲不藏直。
曰那个且从。
这个作么生。
对曰。
市中拾得宝。
比邻那得知。
曰上座还知么。
对曰路逢剑客须呈剑。
不是诗人不献诗。
曰作家诗客。
对曰一条红线两人牵。
曰玄沙道谛当。
又作么生。
对曰。
海枯终见底。
人死不知心。
曰恰是。
对曰。
楼阁凌云势。
峰峦叠翠层。
又谒玉涧林禅师。
林曰。
北斗藏身事已彰。
法身从此露堂堂。
云门赚杀他家子。
直至而今乱度量。
曰我作此偈。
天下人不肯。
上座肯么。
对曰。
争敢。
曰作么生。
对曰。
清晨升宝座。
应不让南能。
又谒栖贤諟禅师。
问如何是佛。
曰张三李四。
进曰意旨如何。
曰胡饼有甚汁。
又谒五祖戒禅师。
戒问。
作么生是绝羁绊底人。
对曰反手把笼头。
曰却是作家。
对曰背鞭打不著。
曰为什么上来下去。
对曰甚处见上来下去。
戒便打。
举曰。
一言无别路。
千里不逢人。
又谒翠峰素禅师。
素曰。
风穴道。
嘶风木马缘无绊。
背角泥牛痛下鞭。
如何。
对曰。
翻身师子生狞甚。
谁敢当头露爪牙。
曰放汝一线道。
对曰七颠八倒。
曰收。
对曰了。
又谒雪窦显禅师。
显问。
牛吃草。
草吃牛。
对曰。
回头欲就尾。
已隔万重关。
曰应知无背面。
要须常现前。
对曰。
验在目前。
曰自领出去。
又谒西湖西峰庵主。
主曰。
绝顶西峰路。
峻机谁敢攀。
超然凡圣外。
瞥隔两重关。
举便问。
如何是两重关。
曰月从东出。
日向西没。
对曰。
庵主未见明招时如何。
曰满盏油难尽。
进曰见后如何。
曰多心易得乾。
举机辩。
如电砰雷射。
不可把玩。
诸方畏服。
号举道者。
自住持多夜参曰。
诸上座。
吾门之事。
多少奇特。
拥之不聚。
推之不散。
可谓活鱍鱍地。
只欠承当在。
虽然如此。
有一人不肯在。
且道不肯底人。
具什么眼目。
若于遮里甄别得出。
山僧让禅床与上座。
若也甄别不出。
掷拄杖云。
看取。
又曰。
僧家以寂住为本。
岂可观州猎县。
看山门境致过时。
盖为生死事大。
所以古人到一处所。
见个村院主也须问过。
如今兄弟。
往往蹉过。
不肯递相博问。
昔龙牙问德山鉴公。
仗剑取师头时如何。
鉴便引颈。
龙牙曰。
头落也。
鉴便休去。
莫是德山无机锋么。
为当别有道理。
良久曰。
德山引颈。
龙牙献剑。
举殁时七十馀。
塔于海会。
赞曰无为子曰。
生者人之所贵死者人之所畏。
耻者人之所避。
而泉不贵其贵。
不畏其畏。
不避其避。
此其所以如是。
吾不知其真。
吾不知其伪。
将质之于天地。
方是时。
丛林以肃严相尚。
沙门以修洁相高。
一有指目。
重为愧耻。
故泉有以矫之耳。
其号泉大道。
若非苟然。
举公名著丛林。
如薛仁贵著白袍。
西平王著锦帽。
真勇于道者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华举禅师。
汾阳嗣也。
初住龙舒法华寺。
后移居白云海会焉。
为人精严谅直。
饱参。
汾阳特称之。
一锡出并汾。
所至披靡。
谒公安远公。
逗青松黄叶之机。
福昌善处。
逞琢句调琴之辩。
又谒延寿贤。
大愚芝公。
夹山真首座。
慈明栖贤諟。
雪窦显。
五祖戒公。
琅琊觉。
西湖西峰庵主。
主。
明招位下杰出者也。
有偈云。
绝顶西峰路。
峻机谁敢当。
超然凡圣外。
瞥隔两重光。
师至。
问曰。
如何是两重光。
曰。
月从东出。
日向西没。
师曰。
庵主未见明招时如何。
曰。
满盏油难尽。
进曰。
见后如何。
曰。
多心易得乾。
师机辩。
如雷砰电射。
不可把玩。
诸方畏服。
号举道者。
上堂。
释迦不出世。
达么不西来。
佛法遍天下。
谈玄口不开。
至哉斯言。
达古今一贯也。
尝曰。
僧家以寂住为本。
岂可观州猎县。
看山门景致过时耶。
觉范称之。
如薛仁贵著白袍。
西平王著锦帽。
真勇于道者也。
年七十馀。
始殁。
塔于海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