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适

相关人物:共 59 位
共 5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郑国商人。
穆公元年,秦军将袭郑,过周及滑,高适市于周,乃矫穆公命以十二牛犒秦师。
且使人告郑人为之备。
秦师知郑有备而返。
穆公欲赏之,辞。
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7—1526 【介绍】: 明扬州府宝应人,字升之,号凌溪。弘治十二年进士,除南京户部主事,历官陕西提学副使、云南参政。为人爽直,恃才傲物。诗宗盛唐,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十才子。有《凌溪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升之,宝应人。弘治己未进士,除南户部主事历陜西提学副使调云南升布政司参政有凌溪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三
应登字升之,宝应人。
弘治己未进士,除南户部主事。
迁延平知府,擢陕西按察剐使,改云南,迁布政司右参政。
有《淩溪集》十七卷。
(《艺苑卮言》:朱升之诗如桓宣武似刘司空,无所不恨。
《国雅》:升之情过其才,亦时出新语。
其《函谷关歌》全效高常侍,稍有蹇碍粗矗处。
《对雪》有「风急仍含雨,天低欲堕云」,殆佳句也。
田按:升之俪名十子,究其才品,在子衡之下,康、王之上。)
维基
朱应登(1477年—1526年),字升之,号凌溪,直隶宝应县人。明朝诗人,官员。弘治进士,官至云南参政。为“弘治十才子”之一。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应天乡试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联捷己未科进士。历官南京户部主事、知延平府,以副使提学陕西调云南,升迁为布政司右参政。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人,字正封。博学工诗,与萧颖士、刘长卿游。玄宗时为河南令。官至秘书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士经,一字正封,排行九,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天宝中,为河南令(刘长卿《客舍赠别韦九建赴任河南韦十七造赴任郑县就便觐省》),后为太子詹事。
贞元五年(789),以秘书监致仕。
韦建“中明外纯”(李华《三贤论》)。
生平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二、《唐会要》卷六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唐诗纪事》卷二四。
建与萧颖士、刘长卿、高适等人交游,与萧颖士最为友善。
全唐诗》存诗2首。
唐诗汇评
韦建,生卒年不详,字正封,一字士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官河南令,与萧颖士交厚。贞元初,官至太子詹事。五年,授秘书监致仕。《全唐诗》存诗二首。

人物简介

江上诗钞
字洵芳,一字性方,诸生。
著有《炳烛吟》诗草。
性方妻叔少客金昌酒座歌场阅历殆遍,中年返里行医自给,绚烂之后一归平淡,年六十始学为诗。
予题其炳烛集云:六十平头笑橪髭,学诗更比达夫迟。
盖纪实也。
易代后,黄冠野服以终其身云。
杨邦宪 朝代: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3—1285 【介绍】: 元播州人,字仲武
世袭播州安抚使。
宋亡,世祖遣使谕降。
邦宪捧诏哭三日而降。
至元十五年入朝,授绍庆、珍州、南平沿边宣慰使,播州安抚使,后迁宣慰使。
贾文备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4 【介绍】: 元祁州蒲阴人,字仲武
贾辅子。
袭父左副元帅。
中统四年,授万户,屯亳州,拒宋军。
后从丞相伯颜攻宋,取鄂、汉。
改从阿里海牙下湖南,守潭州。
十五年,以湖南道宣慰使徇广东,追宋帝炳。
二十年为江东宣慰使,镇压黄华起事。
累官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59—700,一作661—702 【介绍】: 唐梓州射洪人,字伯玉。陈元敬子。少任侠,后苦节读书。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随武攸宜击契丹,表掌书记,军中文翰皆委之。圣历元年以父老解职归乡,旋居父丧。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将其下狱,冤死狱中。论诗标举“风骨”、“兴寄”,反对柔靡之风,为唐诗革新先驱。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00,一说661—702 字伯玉,排行大,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曾任右拾遗,后人因称“陈拾遗”。陈子昂出身豪族,少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此据赵儋《故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按《唐才子传》云子昂登第在高宗开耀二年,误),任麟台正字。武周代唐,陈子昂上表称颂,后升任右拾遗。曾两度从军至北方边塞。武后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后为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沈亚之以为段简乃受武三思指使(见《上九江郑使君书》)。生平见卢藏用《陈氏别传》,新、旧《唐书》本传。陈子昂于沿袭六朝余波之初唐诗坛深表不满,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故欲革除“采丽竞繁”之齐梁诗风,以继承建安、正始之诗重比兴寄托之传统(见《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陈子昂之诗与其诗论相合,代表作为《感遇》38首,反映武周时代之社会现实甚为广泛,抨击时弊亦较深刻,抒写胸臆之作则慷慨深沉,风格近于阮籍《咏怀》。另有《登幽州台歌》虽仅4句,然为历来传诵之名篇。陈子昂于唐诗有开启之功,甚得李、杜等人之推崇,韩愈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金元好问云:“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论诗绝句》)其诗文集以四部丛刊本《陈伯玉文集》为通行,今人徐鹏校点之《陈子昂集》最完备。诗注本有彭庆生《陈子昂诗注》。《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诣阙上书,拜麟台正字。武后垂拱二年从军北征,归朝,补右卫胄曹参军,迁右拾遗。万岁通天元年,以参谋从武攸宜北讨契丹,立志许国,然不为所用,眨暑军曹,军回,辞官还乡。为县令段简构陷系狱,忧愤而卒。子昂为诗提倡“汉魏风骨”,所为书疏,亦全用散体,为唐代文学风气转变之先驱。有《陈伯玉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
全唐文·卷二百九
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举进士。诣阙上书。武后奇其才。擢麟台正字。再转右拾遗。圣历初。以父老解官归侍。县令段简觊其富。因事系狱。忧愤卒。年四十三。

作品评论

后村诗话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
瀛奎律髓
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周履靖《骚坛秘语》
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祖《十九首》、郭景纯、陶渊明,故立意玄远而造语精圆。
《唐诗品》
唐初律体声华并隆,音节兼美,属梁、陈之艳藻,铲末路之靡薄,可谓盛矣,而古诗之流,尚阻蹊径。拾遗洗濯浮华,斫新雕朴,《感遇》诸作,挺然自树,虽颇峭径,而兴寄远矣。自馀七言诸体乃非所长,《春台》之作纯有楚声,此意寥寥,几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扬波,宗称百代,慷慨瑰奇之气,尚诡于风人之度耶?
李攀龙《唐诗选序》
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
《艺苑卮言》
陈正字陶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而天韵不及;律体时时入古,亦是矫枉之过。
诗薮·内编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
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诗薮·内编
五言律体,极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陈、杜、沈、宋,典丽精工;王、孟、储、韦,清空闲远,此其概也。
唐诗归
唐至陈子昂,治觉诗中有一世界。无论一洗偏安之陋,并开创草昧之意亦无之矣。以至沈、宋、燕公、曲江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广大清明气象,真正风雅。
唐音癸签
唐人推重子昂,自卢黄门后,不一而足。如杜子美则云:“有才继骚雅”、“名与日月悬,韩退之则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独颜真卿有异论,僧皎然采而著之《诗式》。近代李于麟,加贬尤剧,余谓诸贤轩轾,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正如夥涉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自不得不取冠汉史,王弇州云:“陈正字淘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第天韵不及。”胡元瑞云:“子昂削浮靡而振古雅,虽不能远追魏晋,然在唐初,自是杰出。”斯两言良为折衷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陈、杜诗体浑大,非若中晚下细小工夫,作小结果。
《诗源辨体》
子昂五言近体,律虽未成,而语甚雄伟,武德以还,绮靡之习,一洗顿尽。
《诗辩坻》
陈伯玉律诗,清雄为骨,绵秀为姿,设色妍丽,寓意苍远。由初入盛,此公变之。沈、宋堂皇,悉皆祖构于此。
原诗·内篇
盛唐诸诗人,惟能不为建安之古诗,吾乃谓唐有古诗。若必慕汉魏之声调字句,此汉魏有诗而唐无古诗矣。旦彼所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正惟子昂能自为古诗,所以为子昂之诗耳。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茧斋诗谈》
子昂胸中被古诗膏液熏蒸十分透彻,才下笔时,便有一段元气,浑颢驱遣,奔赴而来。其转换吞吐,有掩映无尽之致,使人寻味不置,愈入愈深,非上口便晓者比。但是他见得理浅,到感慨极深处,不过逃世远去,学佛学仙耳,此便是没奈何计较。
石洲诗话
子昂、太白皆疾梁、陈之艳薄,而思复古道者。然子昂以精深复古,太白以豪放复古,必如此乃能复古耳。若其揣摩于形迹以求合,奚足言复古乎?
援鹑堂笔记
射洪风骨矫拔,而才韵犹有未充,讽诵之次,风调似未极跌荡洋溢之致。
三唐诗品
骨格清凝,苍苍入汉,源于《小雅》,故有怨诽之音。《感遇》诸篇,璆然冠代,称物既芳,寄托遥远,固当仰驾阮公,俯陵左相。《幽州》豪唱,述为名言,如《河梁赠答》,语似常谈,而脱口天成,适如人意。海内文宗,非虚誉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宪宗时以工画花鸟、松石、肖像著名,尤擅寺庙壁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4 晋(今山西)人,排行九。
少时与高适有交往。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释褐任宋州单父尉。
是年冬卒,高适回宋州,有《哭单父梁九少府》。
事迹散见《国秀集》目录、高适《哭单父梁九少府》。
善诗赋,《国秀集》选其诗1首。
全唐诗》存诗1首。
另有画家梁洽,处士,乃元和时人,诸书将其与诗人梁洽混为一人,误。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六
洽。开元时处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吴人,字伯高。官左率府长史。工书,精通楷法,以草书知名,世称“草圣”。旭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时称“三绝”。相传旭醉后呼叫狂走而后下笔,故又称“张颠”。颜真卿曾学笔法于旭。怀素继承其草法,人谓“颠张狂素”,“以狂继颠”。旭亦能诗。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50? 字伯高,排行九,吴(今江苏苏州)人。
曾官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
张旭为盛唐著名草书家,性嗜酒,常醉后1叫呼狂走,而后挥毫落纸,时称“张颠”,又尊为“草圣”。
其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号为“三绝”。
颜真卿曾两至洛阳,求教于旭,撰有《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
张旭与李颀、高适相善,有诗赠答;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号“吴中四士”。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张怀瓘《书断》卷三、僧适之《金壶记》卷中。
杜甫《饮中八仙歌》亦曾咏及。
其诗幽深旷远,别有神韵。
全唐诗》存诗6首,《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汇评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工书能诗。神龙初,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等吴越文士俱以文词杨名京师,合称“吴中四士”。初仕为常孰尉。天宝初,官金吾长史,又曾官左率府长史。旭嗜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又善草书,每大醉,狂叫呼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时称“张颠”。唐文宗时,诏以旭草书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为“三绝”。《全唐诗》存诗六首。

作品评论

唐诗归
钟云:张颠印不多见,皆细润有致,乃知颠者不显粗人,粗人颠不得。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排行十八。
玄宗开元、天宝时人,曾官鲁郡录事。
晶善诗,与诗人蔡孚相唱和,有《蔡起居山亭》诗,芮挺章选入《国秀集》。
事迹散见《国秀集》目录。
高适有《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时此公学王书嗟别)》、《途中寄徐录事(比以王书见赠)》诗。
全唐诗》存诗5首。
共 5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