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戒法

相关人物:共 40 位
共 4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三五三
净梵,俗姓笪,名佛护,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岁出家,十八受具戒,历师超果湛公、神悟处谦。元祐初,主姑苏大慈寺,讲天台三大部。宣和初,郡守敬其高行,补为管内法主。建炎元年(《释门正统》作二年)卒。见《释门正统》卷六,《佛祖统纪》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二。
神僧传·卷第九
僧净梵。嘉禾人。姓笪氏。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因而怀娠。生甫十岁依胜果寺出家祝发。从湛谦二法师学教得其传。初住无量寿院。凡讲法华经十馀过。大观中结二十七僧修法华忏。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连作三会。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呼净梵比丘名声如撞钟。时长洲县宰王公度亲目其事。题石为记。又尝梦黄衣人请入冥见王者。令检簿云。净梵比丘累经劫数讲法华经。即遣使送归。一日禅观中合众皆见金甲神人胡跪师前。又在他处忏期蒙韦驮天点检。大众中有戒不严净者。先以预定后果忏法不全。时姑苏守应公有婢为崇所恼。请师授戒。其妖即灭。葛氏请施戒荐夫。见夫绕师三匝而去。待制贾公见师道行。即补为管内法主。师住持十馀年。亡后焚躯有舍利五色。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净梵。
嘉禾人。
姓䉡。
母龚氏。
梦佛光满室。
遂有娠。
及生因名佛护。
十岁出家。
尝念阿弥陀佛。
或问。
年少何遽尔。
师曰。
我欲往他方丈。
求挂搭去。
十八受具戒。
即依超果湛公。
复谒神悟。
屡亲讲说。
大契宿心。
元祐初。
主姑苏大慈。
讲三大部十馀过。
馀文称是。
禀师戒法者。
几满城邑。
尝率二十七人。
修法华三昧。
以二十八日为期。
如此三会。
感普贤大士授戒羯磨。
至称净梵比丘。
则洪声震响。
如撞巨钟。
师禅观之处。
众尝见金甲神。
跪于座前。
有时一处行忏。
见韦天按视忏堂。
行人有遭其点察者。
辄障起而退。
政和中。
太守应公。
婢为祟所娆。
歌笑不休。
请师施戒。
即刻神定。
信女葛氏。
请为亡夫施戒。
即见夫旋绕师座。
称得解脱。
尝夜居西院。
君酷暑。
众不安卧。
师方披三衣。
坐水阁上。
忽风雪飞集。
凉气逼人。
旦谓众曰。
夏行冬令。
众皆叹仰。
知为神龙翊卫。
变热为凉也。
宣和初。
郡守贾公。
敬师高行。
补为管内主。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佛护,字净梵,姓笪氏,嘉禾人。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孕而生护,因名佛护。十岁投圣果永忏主出家,常念阿弥陀佛。或问:“年少念佛何为?”曰:“我欲参访去。”十八受具戒,投湛、谦二法师习教,得其传。谒神悟,亲讲说,如夙习。初住无量院,讲《法华》十馀会。哲宗元祐初,主姑苏大慈,讲三大部,弟子遍踵吴地。尝率二十七僧修法华忏,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作三会,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至称净梵比丘者三,洪音如撞巨钟,三昧将圆。有来二僧曰:“春至石梁礼圣迹。”忽见空中飞花,异香非常。遇一僧曰:“姑苏梵法主散花至此”,语毕辄不见。某因得礼座下,长洲令王公度亲时目其事,记刻于石。元符中,有黄衣使者,请至冥府,时王者迎就坐,令吏检祥霭簿。吏云:净梵比丘多劫讲演《法华》,王即起顶礼,遣使引还。建炎元年十月朔日,坐亡,阇维时有五色光,塔择横塘之般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9 【介绍】: 五代时僧。俗姓宗。十岁于汴京相国寺出家,礼智明为师。习新章律典,独趣深旨,时号律虎,请益者日众。后晋高祖钦仰之,诏入内道场,赐紫,署真法大师。时以为新章律宗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宗氏。其乡里。则未之闻也。世守儒素。母赵亦斋洁。产楚之夕。光烂一室。邻落惊讶。七岁偶入寺见佛像。辄作礼。归问其父曰。夫以黄金色相。坐莲华上。岂佛独然。馀者亦能如此否。父曰。蠢动含灵皆可得佛。而况人哉。梵欣然愿出家。十岁即为相国寺明智弟子。体貌岐嶷。异群童。识者知其为法门伟器。既受具。究习新章。毗尼之奥。独能深入。时辈莫之敌。因号律虎。王公大人。日造门请益。周天福间。诏入内道场。赐紫伽梨。仍署号真法大师。充新章宗主。凡妃主之入道者。皆为授戒。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首北面西。无疾而终。寿七十一。夏五十。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澄楚。
姓宗氏。
不知何许人也。
爰祖暨考。
偕贲丘园高蹈不仕。
母赵氏妊楚也。
忽畏膻臊之臭。
及乎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邻落咸惊。
洎当七岁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辄嗟叹而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馀者如何。
父曰。
蠢动皆佛何况人矣。
楚曰。
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默而许旃。
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
未几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楚曰汝何愚騃好嬉戏耶。
且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
独能辄入毗奈耶窟穴。
然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焉。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
寻署大师号真法焉。
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
命楚落发度戒。
表里冰霜更无他物。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
俗龄七十一。
僧夏五十。
始末临坛度僧尼八千馀人。
门人慧照等。
依西域法焚之。
得碎身分构砖塔缄藏之。
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记焉。
系曰。
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
通曰。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欤。
宗各有主故云也。
观夫是名也岂无稽古乎。
通曰。
宗主二字出阿含经也。
论曰。
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
我佛利见据于大千。
化境斯宽法门必众。
举其会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
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
毗尼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六尘自祛。
圣贤践修何莫由斯道也。
故论云。
生死流转者。
三缚缚心。
心难解脱。
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
非由恶说。
因是而窥。
禁律乃度世之检括也。
且夫菩萨戒净则彰离垢之名。
辟支戒完则引无师之智。
声闻戒足时俱解脱而可期。
内众戒坚招感人天之不坠。
由是观之。
戒法之时大矣哉。
自所推能从言索理。
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
横从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论云。
戒如捉贼。
善擒制也。
定如缚贼。
用机械也。
慧如杀贼。
清道路也。
以此成功立效。
克取究尽三菩提者。
决达清静之域也。
戒律之功。
功无与比。
矧以此在师而不在资。
唯闻佛制。
行内而不通外。
无许俗传。
故曰。
曲授秘方。
赐诸内众。
事有悬合物宜象求。
在乎家人严君设训。
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
妇子嘻嘻同佛听门矣。
一听一制见其猛以济宽。
一阴一阳见其开物成务。
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明矣。
大则三聚感三身于果中。
小则形俱持尽形于因地。
受既如是。
随则若何。
有威仪焉。
有细行焉。
为有顺违乃生持犯。
由是繁广因事制宜。
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业无殊。
后则参辰各墟。
五部之分不类。
梦氎之占徵矣。
宗轮之论作焉。
剡浮树高分影犹归于月窟。
阿耨池溢下流。
须到于孟津。
迨夫大教东传梵书西至。
甘露本天人之食。
汉土争尝。
金乌还海上之飞东方旧识。
除经已译问律何传。
起后汉灵帝建宁三年。
初翻义决律。
次有比丘诸禁律至。
即曹魏时三藏游于许洛。
睹魏土僧无律范。
于嘉平中译羯磨僧祇戒本。
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
自尔萨婆多律先化关中。
五分僧祇风行雨施。
迦叶遗部戒本独来。
婆粗富罗闻名而已。
况乎僧祇部者。
法显赍归诸师判注云。
是根本大众所传。
非是百载五宗也。
今著传家疑其未可何耶。
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
文因有数疑。
一本小而末大(谓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
三不应大集悬记也。
或曰。
此略本传此方。
犹法华华严等经钜万亿颂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尔。
又说昙无德律译有重单。
准僧传止觉明口诵也。
若据律序有支领重译之文焉。
如此古今相竞且无指归。
以义交徵其辞必息。
寻律文本即知异同。
如众学戒初题云。
尸叉罽赖尼如破伊兰叶。
言此是觉明本也。
如言式叉迦罗尼如破伊罗叶。
即是支领本也。
又一本三十卷。
一本六十卷。
谓纸墨分开不定非也。
分三十为六十。
不其太相悬谬矣。
若斯二译皂白已分。
复次元魏已前。
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
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何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文也。
至魏孝。
文世。
有法聪律匠。
于北台山始手披口释。
道覆律师随听抄记。
遂成义疏。
权舆既尔。
肯构繁乎。
天轮而只候中星。
大鼎而唯提附耳。
邺中法砺唐世怀素。
新旧两名各擅其美。
砺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
素唯寻祖萨婆开宗独步。
其有终南上士澄照大师。
肸蚃三生逡巡千里。
交接天人之际。
优游果證之中。
知无不为。
绳愆纠谬。
以护持教法为己任者。
实一代之伟人焉。
是以天下言行事者。
以南山为司南矣。
丁乎大历新旧疏家互相短长。
敕集三宗律师重加定夺。
时如净为宗主判定二家。
当建中中始言楷正。
号佥定疏是也。
至今东京三宗并盛。
至于秉出没不伦。
殊涂同归。
师资尚异。
至若成公演化灵崿敷扬。
不离三辅之间。
俱僝百工之巧。
文纲道岸自北徂南。
发正辅篇从微至著。
道流吴会实赖伊人。
净公作评家之师。
源尚致感通之瑞。
或抗表论没官之物。
或成图證结界之非。
或杰立一方。
或才雄七众。
述锋芒之义记。
出豕亥之疑文。
或𣂊帖纷拿。
或整齐龃龉。
若匪乘时之哲。
便应逸气之英。
不令像运之中微降年唯永。
终使寿星之下照命唯长。
道假人扬其在兹矣。
近以提河水味转不如前。
座像尘埋仍观更没。
大小乘之交恶。
上中下之相凌。
活寄四邪行违七聚。
威仪既缺生善全亏。
谓律为不急之文。
放僧落自由之地。
马令脱辔象阙施钩。
不习律仪难调象马。
遂令教法日见凌夷。
短则行果微亡。
折则年龄减少。
合夫洪范中凶短折也。
又曰。
慈父多败。
子脱或翻恶归善。
变犯成持。
或众主之劝修。
或名师之训导。
假王臣之外护。
教之中兴。
如是则同五福中之一寿五考终命欤。
又曰。
严家无格虏。
故云。
毗尼是正之寿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转还丹之手。
劝人服之。
使其近添其寿远则升仙。
故我世尊凡制一戒获其十利功德。
意在令正法久住耳。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宗。诞生之夕。光烂充室。洎七岁。亲党携之入寺。见佛像。辄嗟叹作礼。归家问父曰。唯佛独尔。馀者如何。父曰蠢动皆佛。何况于人。楚曰。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其父许之。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楚曰。汝何好嬉戏耶。雪山善财亦童子。还如是否。旁有闻者奇之曰。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辄入毗柰耶窟穴。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时号律虎。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众。晋高祖闻而钦仰。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号真法大师。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从楚落发度戒。命为新章律宗主焉。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律有三宗。砺素宣是。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要不过戒也。定也慧也。此三为路。出其生死之乡。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防闲三业。三业皆净。六尘自祛。圣贤践修。何莫由斯。自此而推。从言索理则毗尼也。木叉也。因则声教律焉。果则别解脱焉。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横之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六
释普悦,字敷和。
姓赵氏,江宁人也。
幼习儒术,颇擅文词。
应童子试,已铮铮有声。
乃志切超尘,自行薙染。
得戒后,即依隆觉冶牧。
精研律部,操行笃谨,不踰矩矱。
每当春雷冬雪,馥㦽戒香。
调护苾刍,为引礼导师之冠。
冶牧迁化,乃就主席。
愿力弥宏,躬行愈励。
尝谓“毗尼一门,为入道之始。
非踵其形迹,奉其圆具,即诩南山正宗也。
”必于教授导引之旨,悉心研求,夙夜罔懈,精实猛进,乃能讨覈律义,庶几不误。
否则捍格难通,无有是处。
是以规仪严肃,不教而成。
十方学子,群仰陶铸。
大江南北,声誉流闻。
与千岁戒法,两相辉映。
得法弟子若岫雯清者,号为一时龙象。
以乾隆三十一年九月十日示寂,寿七十有三,腊五十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何清。
云南人。
持明精进。
往见法王。
法王与授戒法密书。
大著灵德。
正统中。
奉诏从征麓川。
结坛行法有功。
天顺六年。
诏入对。
未几而化上遣礼部主事曾卓谕祭。
皇明通纪云。
命西僧尚师哈立麻于灵谷寺。
启建坛。
荐祀皇考皇妣。
尚师率天下僧伽。
举扬普度大斋科。
十有四日。
庆云天花。
甘雨甘露。
舍利祥光。
青鸟白鹤。
连日毕集。
一夕桧柏。
生金色花。
遍于都城。
金仙罗汉。
化现云表。
白象青狮。
庄严妙相。
天灯导引。
幡盖旋绕。
种种不绝。
又闻梵呗空乐。
自天而降。
群臣上表称贺。
学士胡广等。
献圣孝瑞应歌颂。
自是上潜心释典。
作为佛曲。
使宫中歌舞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来照,字大初。
姓樊氏,凤山人也。
其父祷于雪山寺而生。
灵根夙种,幼性聪悟。
初就外傅,卓异凡儿。
年及舞勺,游雪山寺。
见佛国威仪,辄生成慕,知昔缘有在,辞亲投唤生为师。
昏显持念,终岁不倦。
年二十四,具戒于桂昌。
穷研藏典,北请南参,圆足三学。
后归极乐,慧彻深器之,拔置首席。
雍正戊申,慧因目疾,付衣于照。
遵守绳墨,十有四载,弗敢陨越。
尝应邳宿士大夫请,主名蓝,弘敷戒法
每谓丛林授受,最宜精审。
必其识能出类,德可表众,庶得畅厥素怀。
若非察见本原,轻率放行,如麻蒸竹苇,何埤法系。
故门下千指,而为印可者,殊无一二。
间有见其亲炙最久,当在记莂,及默叩之,乃曰:“皆不得吾真脉。
”于是人益异之,莫敢窥其涯涘。
乾隆七年五月十三日,忽书座右曰:“我七月十九日且去矣。
”及期,众以极乐法系为请。
则曰:“今且付院事于德明。
”竟如期坦化。
明既履席,兢兢自饬。
上述视风,下开来学。
辛劬三载,秩然有纪。
乾隆十年五月二十日示疾,集众告曰:“吾住无心,去亦无口。
向下文长,大众出手。
”说已,端坐而逝。
知照不轻授受,无负正传,于斯可见。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释常智,字闻思,沭阳人。
幼而安重,喜聆梵唱,见大士像,心瞿然起敬,既长披缁,即入闻思寺秉具。
一日课诵至《心经》无挂碍,胸中凝结,涣然若释,因矢志渡江遍游名刹,参诸知识,久之无所契,慨然谓其侣曰:“禅以戒行为基,净土为本。
吾何事跋涉而不务实行乎?
”遂还。
闻思专修净业,及履主席,宣弘戒法,真诚不懈,凡人有过,必循循开迪,其有不逊,亦委曲譬晓,终无愠色,故学子依依,不忍舍去。
尝结社修忏,预知时至,别诸同社,集众传衣,命汤沐浴,跏趺而化。
至荼毗时,有隐隐紫色,状如莲花,自龛前火光中,灿然涌出,其精诚所结,戒光圆满,信不诬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六
(释隆升)弟子培润滋者,石门何氏子。
貌古神清,言语简重,道心坚固,真实不苟。
同治五年,受升属付。
六年主席上方,聿弘戒法
九年杖锡峨湄,参双桂,宗乘并彻,已而归山,专修净业。
以约自持至,葺治殿宇,严饰神像,备极尊崇。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二月二日,沐浴更衣,集众示曰:“幻身六十六,虚空复何有。
不往兜率陀,径超安乐土。
诸子莫悲伤,吾今暂回首。
努力赴前节,各自寻门走。
振起滹沱宗,常作师子吼。
大道更何言,愿伸补天手。
”寂后塔于伏牛山。
释寂融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四
释寂融,字莲城。
姓张氏,宛陵人也。
家本望族,生具福相。
幼性敏悟,夙好诗书。
长甘澹泊,归志清净。
从益念剃落,殚心教典,靡不通贯。
年二十,登华山,受具足于见月。
随侍巾拂,数易寒暑,亦见器重。
出参名宿,得礼心空于翠微。
师资道合,两相印许。
遂传以毗尼,授之法衣。
于是刻苦自持,勉励行修。
乃于韵松岭头,别筑一亭。
冬汤夏茗,利济行者。
远道流传,誉问宣昭。
邑宰陈公闻而敬之,请主韵松,西乡檀越,又乞驻钖翠微。
道化覃延,胜会无遮,两地戒法一时振兴。
往岁太邑祭祀,皆用鹿羞。
猎火焚炎,响穷山谷。
飞毛雨血,恻焉伤之。
融为请于陈公,卒得免焉,里人深感之。
暮年仍还韵松,多与士林赋诗往还。
每于赠答,随机诱迪,故文学之士多愿皈依。
后邑宰王公,又创“瓣香禅室”以供养之。
融年逾八十,鹤发童颜,望之起敬。
其修诵操行,老而弥笃。
示期垣化,日月不爽。
建塔山左,程绳武为撰铭。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二八
自宝(九七八——一○五四),俗姓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弱龄出家寿州普宁禅院,后云游四方,与蕲州五祖山戒禅师、驸马都尉李遵勖友善。至筠州洞山,长老晓聪愿以法席传之,四方禅学闻风而至。祖无择召临庐山归宗禅院,程师孟请徙云居,法席鼎盛,四众云集。初以李遵勖荐赐紫方袍,皇祐中赐号妙圆大师。至和元年卒,年七十七。见《武溪集》卷七《妙圆大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七。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自宝。
庐州合肥人。
姓吴氏生有奇相。
弱龄归普宁院。
已抱出群之见。
闻五祖戒公匠石宗门造之。
置水投针。
理存默识。
遂入室传法焉。
祖病。
令行者往库司取生姜煎药。
宝方主库事叱之。
行者白祖。
祖令将钱回买。
乃与之。
后往洞山。
聪公知其为人。
特加器重。
临殁遗言。
令继其席。
郡守。
又以书托祖。
举所知者主洞山。
祖云。
无如买生姜汉。
住未几。
户外屦满矣。
丛林殷足委积。
常馀百万。
黄檗山饘粥不继。
宝移杖总之。
黄檗为之丰。
直院祖君无择。
部宪程君师孟。
并著好贤乐善之名。
祖。
既挽宝主归宗。
程。
复以云居致宝。
前后凡四住名刹。
在归宗时。
一日扶杖出门见喝道来问甚。
官吏云。
县尉令避路。
宝侧立道左。
马至前跪不行。
宝曰。
畜生却识人。
尉知是宝。
再拜而去。
住云居时。
一夜山神肩舆。
舆宝绕寺行。
宝云。
抬你爷抬你娘抬上方丈去。
神直抬上方丈。
宝为人精严。
护持戒法
初行脚时。
宿旅店。
为娼女所窘。
与同寝榻。
宝危坐终夜。
明发娼女索钱。
与之出门。
烧被而去。
娼女以实告其父母。
遂请归置斋以谢。
谓真佛子也。
然好名事边幅故。
所至必选名僧自随。
为其羽翼。
宝实得法于五祖。
祖暮年。
弃众造焉。
宝以其行藏落人疑似。
弗为礼。
且说偈讥之。
祖遂造大愚。
一日于僧堂前。
倚拄杖。
谈笑而化。
宝虽有盛名。
丛林亦以是少之。
师在洞山。
尝自甓寿藏。
后二十馀年。
遂终于归宗。
寿七十七。
僧腊五十一。
示寂。
十八日全身入塔。
至和元年也。
余襄公靖。
为之铭曰。
彼上人者。
丛林独步。
激扬宗旨。
慈心广度。
言发其机。
俾之自悟。
人得其要。
直趋觉路。
横杖而来。
舍筏而去。
吁嗟妙圆。
人天仰慕。
妙圆。
师赐号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真贤,字独愚,泗州人,宝华见月弟子也。
赋性简约,敦崇实行,外内典籍,靡不博览。
尤精于教观,深得楞严之旨。
自禀具千华,究心三学,凡所传集,贯澈精微。
故分座演法,称为律匠。
有行僧蓝盂者,建斋僧馆于楚州古枚里,谋之漕督帅中丞,扩张旧址,聿宏戒法,请贤住持,帅公欣然允许,改僧斋为大悲院,仍施膳僧田地,豁免差役。
贤既戾止,初阐教乘,遂建戒幢。
大淮南北,律学昌明,自贤始也。
然经营伊始,不过数楹,饥馑之馀,艰窘莫支。
贤殚心造筑,精诚感发,檀护频来施舍,相继卒立,丛林殿堂廊庑,罔不完备。
又念止作二持,末法津梁,律门向导,必入大岁,庶不负著述苦心,并晰镜砖疑议。
因发愤往京师,留居待时,将达所志,而积劳成病,终不服药,谓幻化空体,聚散不常,何劳人事。
唯栖心净土,超然善化。
弟子遍知正奉灵骨归。
世寿、僧腊殊无可考。
共 4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