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慈恩寺沙门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出泉州永春丘氏。少聪敏。即依师披剪于吉祥院。后游学云门。得心法。既匡众衡阳之大圣寺。其操守愈益孤峻。一布衣。虽屡更寒暑。未尝变。一藤状昼夜禅坐。如株杌。有问者。酬答无小滞。乾德中。忽告众曰。吾今兹且将偿宿愿矣。明日径入南窑山。诸子弟辈。初莫之知也。有求之者。得双胫骨草石间。然后信其委身于豺虎矣。阇维收舍利起塔。寿七十四。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守贤。
姓丘氏。
泉州永春人也。
少而聪达渊懿沈厚。
誓投吉祥院从师披剪焉。
后游学栖云门禅师道场明了心决。
趋彼衡阳众推说法。
纳衣练若之人。
若百州之会于朝夕池矣。
贤不衣缯纩布衣皮裤而已。
度伏腊必无更易。
胁不著席。
唯坐藤床瞑目通宵。
除有问者。
随其启发雍容自持。
乾德中告众曰。
吾有债愿未酬心终不了。
明日入南窑山投身饲虎。
弟子辈去寻见双胫皮裤缠且存耳。
收阇维之得舍利无数。
报龄七十四。
今小浮图藏遗体焉。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师讳正贤。
潼川郪县陈氏子。
本朝三陈之后。
依三圣院海澄。
得度具戒。
游成都大慈寺。
从重透法师。
听经论般若。
夙悟凡典籍。
无巨细过目成诵。
义亦顿晓。
每有诘难。
宿师高坐皆莫能答。
谒正觉显禅师。
一见知为众称经藏子者。
大喜之。
嘱令负荷正法眼。
会圜悟禅师出世昭觉。
造其室。
闻举洞山麻三斤话。
言下有省。
圜悟勉之南询。
即出关氐黄龙。
参死心。
时灵源居昭默堂。
往来咨扣。
久之趋宝峰。
见湛堂。
深蒙肯可。
而疑未决。
遂造龙门。
佛眼一日室中举殷勤抱得旃檀树。
师豁然大悟。
佛眼可之曰。
经藏子漏逗了也。
自是间与师商略法藏渊奥。
至会心要处。
亹亹无尽。
佛眼必称善。
手书真牧。
授以为号。
其后再见圜悟。
嘉其大成。
或曰。
拖犁拽把去。
师内负多闻。
外峻戒节。
洎发明大事。
愈益韬晦。
绍兴初。
妙喜以所居云门庵委师。
继踵云门。
迥绝人境之外。
衲子裹粮从之。
师每说法之暇。
躬自荷锄播殖。
清规凛然。
紫微韩公驹钦重风道。
赠以诗。
略曰。
上人一口吞诸佛。
肯顾世上群儿愚。
又曰。
不须领众强自苦。
一庵高卧真良图。
圭竹庵每称。
必曰。
龙门一麟耳。
十九年。
南康归宗虚席。
太守以礼致请。
师坚卧不应。
宝文李公公懋。
尝问道于师。
因就见同邑官协诚敦勉。
不得已赴之。
嗣法佛眼。
僧问。
选佛场开。
愿闻法要。
师云。
三通鼓罢。
一炷沉烟。
与么□则皇恩佛恩一时普报。
师云。
脚跟下事作么生。
云学人礼谢。
师云。
十万八千未是远。
问。
久默斯要。
已泄真机。
学人上来请师开示。
师云。
耳朵在什么处。
曰。
一句分明该万像。
师云。
分明底事作么生。
曰。
台星临照枯林。
曰春。
师云。
换却你眼睛了也。
曰。
法灯和尚道本欲深。
藏岩穴隐遁过时。
盖为清凉有未了公案。
出来为他了却。
此意如何。
师云。
铁额铜头未透关。
曰。
果然作家师云。
放你三十棒。
曰。
当时。
有僧出云。
如何是清凉未了底公案。
法灯云。
祖祢不了殃。
及儿孙誵讹。
在什么处。
师云。
一言截断千差路。
曰。
佛眼和尚道本欲抛掷。
岩阿混同沙砾。
苦为诸人敦逼。
不免细说来由。
且道与法灯是同是别。
师云。
你向什么处见佛眼。
曰千圣同归一路行。
师云。
退步翻身子细看。
曰。
既到遮里。
如何是佛眼未了底公案。
师云。
脑后看取。
僧礼拜。
师乃云。
若向这里承当得彻。
有什么事看他。
玄沙不出岭。
宝寿不渡河。
得个什么。
便千休万□歇。
去云岩在百丈二十年。
长庆在雪峰二十年。
失个什么。
便尔千辛万苦难会去。
须知得无所得。
失无所失。
释迦老子也只道。
我于然灯佛所。
实无一法可得。
然灯佛即与我授记。
遂举拂子云。
无量诸佛尽在拂子头上。
为大众證明成佛了也。
若唤作拂子。
即被拂子碍。
若不唤作拂子。
亦被拂子碍。
还透得么。
如今有异方便。
令大众普皆成佛去。
乃云。
若唤作拂子于法得自在。
若不唤作拂子亦于法得自在。
还承当得么。
良久云。
弹指圆成八万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又曰。
第一句如何道。
汝等诸人。
若向世界未成时。
父母未生时。
佛未出世。
祖师未来时道得。
已是第二句。
第一句如何道。
直饶你十成。
道得未免。
左之右之。
所以万法本闲。
而人自闹。
文殊堂里万菩萨。
即不问你。
且道东海波斯鼻孔长多少。
上堂横柱杖云。
拄杖子横也。
横亘十虚。
包裹六趣。
复竖云。
拄杖子坚也。
上穷碧落。
下透风轮。
良久云。
不如休去。
便休去。
欲觅了时无了时。
掷拄杖下座。
上堂良久云。
大众作么生。
若也拟议。
贤上座瞒诸人去也。
打地和尚瞋他秘魔。
岩主擎个叉儿。
胡说乱说遂将一掴成齑粉散。
在十方世界。
还知么。
举拂子云。
而今却在拂子头上。
说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
故还闻么。
阎老子知得。
遂云。
贤上座你若相当去。
不妨奇特。
或不相当。
总在我手里。
只向他道。
阎老子你也退步。
摸索鼻孔看。
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下堂。
嘘两𡄔却大笑。
又嘘一𡄔乃云。
笑复嘘复。
复笑清谈。
哑子高𡄔。
叫嘘复笑。
笑复虚蟭。
螟眼里马拖车。
拈拄杖云。
只遮从来无影杖。
不相于处。
也相于大众如何。
良久云。
直须师子吼。
莫作野干鸣。
阅五年。
迁云居。
法席之盛。
卓冠诸方。
衲子争为宣力。
作新栋宇。
一时贤士夫质疑问道。
而参政张公寿法偈。
往还倡和。
相得尤深。
二十九年七月五日。
升座辞众。
明日唱衣置供。
又明日就浴更衣。
遍访诸徒。
勉以道。
九日斋毕。
集主事垂诫。
末后跏趺而寂。
寿七十六。
﨟五十七。
阇维舍利五色。
合灵骨藏云居之东塔云门之汤源。
师皃古而气刚。
志大而心慈。
平居若不能言者。
至排邪破妄。
决择宗乘。
得乐说无碍辩才。
浩然不见其涯涘。
初居云门。
峰顶高寒。
草庐穿穴。
雪霜满床。
处之垂二。
十年。
𥙿如也。
晚移云居。
法席日盛。
遮务繁剧。
师提纲振领。
应机酬酢。
迎刃而解。
至于常住之物豪发不□用。
虽自所得衬利。
犹以三分之一。
归之常住。
以补陪涉之费。
出则芒鞋竹杖。
居则弊衣粝食。
其孤节苦行。
以身律众。
大抵与高庵相埒。
而精严奉法。
卑躬下人。
毕世不易其度。
著华严指南宝藏论发隐补僧史八书笔论一编。
语录偈颂一卷。
行于世。
赞曰。
愚初著佛运通鉴二书成。
即以呈师。
答曰。
比览佛运甚详。
通鉴亦有史体。
承谕有劝。
吾兄将为三教统纪。
鄙意辄究之。
虽及年代治乱迁革。
以至儒宗道教贤哲出没之迹。
然非纪二教。
但约其时。
以明佛运耳。
拙意欲吾兄去却图字。
标为佛运统纪。
以对释氏通鉴。
不亦宜乎。
又曰。
深喜吾兄此段有补于宗教。
至矣。
大率佛祖闲邪禦侮。
不必与之竟。
但伸自理。
彼自破矣。
昔雁门法师超悟高忘如此。
及正续传。
复以寄答曰。
辱寄僧宝正续。
即勉病披味。
足见吾兄。
孜孜于此道。
前传所遗。
而能拾以补之。
亦法门之大者。
更俟参味其间妙处。
当以为师也。
呜呼师之言论。
风旨笔墨。
具在其宏范真风。
昭融法通。
虽片言只字之间。
而体致如此。
辄击之于篇。
遮几具眼者。
知所为书。
无欺于神明焉。
噫师之亡也。
正法眼藏不在兹矣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号月堂,又号佛行,俗姓吴。霅之宝溪(今浙江吴兴)人。年十三祝发,逾二年谒妙湛于道场寺,悟彻。于是以遍参为志,游淮楚湖湘间,依长灵卓、保宁玑、圆悟勤诸大宗师。年二十三归省妙湛于净慈寺,俾掌藏为众说法。又补穹窿瑞光,迁育王。高宗建炎中退席。绍兴初居间中大吉,徙秀峰龟山,移金陵蒋山,奉旨擢径山灵隐。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灵泉。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临安府净慈寺。七年卒,年八十三。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释道昌诗,据《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道昌(一○九○——一一七一),俗姓吴,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幼礼澄公为师,十三受戒。后师湖州道场妙湛大师,遂嗣其法。历主何山、瑞光、育王、蒋山、径山、灵隐诸道场,赐号佛行大师。稍倦应接,告老退隐,自号月堂。后出主净慈。乾道七年卒,年八十二。见曹勋《松隐集》卷三五《净慈道昌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昌。号月堂。湖州宝溪吴氏子。得法于雪峰慧和尚。所至以行道为己任。不发化主。不事登谒。每岁食指随常住所得用之。衲子有志。充化导者多却之。有以佛令比丘持钵资养为言者。师曰。我佛在日犹可恐。今为之必有好利者。而至于自鬻也。径山净慈育王。皆师说法处。而曲高和寡。法嗣无闻。或谓和尚行道经年。门下未闻。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师不对。他日再言之。师曰。子不闻。昔人种瓜。而爱甚者。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淤败。何也。其爱之非不勤。然灌之不以时。适所以败之也。诸方老宿。提挈衲子不观其道业内充。才器宏远。止欲速其为人逮。审其道德则淫污。察其言行则乖戾。谓其公正则邪佞。得非爱之过其分乎。是正犹日中之灌瓜。予深恐识者笑。故不为也。后有同乡僧名悟者。称得师道。住杭之五云山。略展规模。然亦终不振。师每念丛林下衰。纲纪大坏。皆繇为师者不统之以道。故使在下者。得以非义乘之玩习。既久。遂谓当然不知其悖。故师行事发言。终其身不妄。盖于时事。深感于中。为后学法有不得不然者耳。名闻于朝。赐号曰佛行。后无疾而化。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道昌,字月堂。
姓吴氏,归安人。
幼投鹿苑,礼澄公为师。
年十三,祝发受具,坚持净节,不异成人,踰年行脚,不禅 寒暑,寻访耆宿,究取上乘。
时妙湛佳(住)湖州道场,声誉甚盛。
昌往谒之,一日问妙湛曰:“不起一念,时还有过也。
”无妙湛曰:“须弥山尔,作么生会。
”昌于言下领略,自是机峰捷出,有辩无碍。
罢参归霅川,土人莫倚,施米、麦、豆六百斛,恳之主何山。
左丞叶公寄栖卞山,与昌甚契,每鱼鼓相从,伊蒲共僎,为方外忘形之交,继主平江瑞光,移穹窿,又迁四明居育王山,皆创成法席,一新寺宇。
先是,妙湛住净慈,有大通所传云门大师摩衲已八代相授,至是妙湛对雪峰,大众以此衣授昌,众谓不失其宗,人以为荣。
叶公帅建康,时蒋山新经戎烬,屋仅数椽,叶公奏请昌住此山,不数年楼阁化城,若自天降,宝祖规制,尽复旧观。
翠华驻临安,灵隐方丈虚席,诏补其处。
时丞相汤公,慕昌践履笃实,德腊俱高,欲以激昂。
有众为奏,授“佛行大师”之号。
时年已七十馀矣,乃以耄辞,选林泉幽胜为出尘之所,退居其间。
因以“月堂”号所居,杜门谢客,以娱晚景。
会净慈阙主,十方衲子恳府帅王公入山敦请,昌不得已,乃承命复出。
辛卯岁正月,忽击鼓辞众,远近咸集,无不泣留。
侍者宗本求语,昌曰:“吾平生拈古颂古,其语已多,尚何言哉。
”端然而化,年八十有二,僧腊六十九,葬于寺之东隅,松隐曹勋为之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6 【介绍】: 宋僧。福州人,俗姓郑,字密庵。自幼聪颖,出家为僧。不惮游行,遍参知识。嗣天童昙华禅师。住蒋山、华藏,禅侣萃集,恒逾千众。未几诏住径山、灵隐,晚居太白。
全宋诗
释咸杰(一一一八~一一八六),号密庵,俗姓郑,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出家后遍参知识。初谒应庵,蒙印可。后分座说法于吴门万寿、四明天童。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出世衢州乌巨山乾明禅院,次迁大中祥符寺、蒋山太平兴国寺、常州褒忠显报华藏寺。淳熙四年(一一七七),诏住径山兴圣万寿寺,召对选德殿。七年,迁灵隐寺。十一年,归老于明州天童景德寺。十三年卒,年九十九。为南岳下十七世,天童昙华禅师法嗣。有《密庵咸杰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宋葛必撰《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咸杰诗,以辑自《语录》卷上者编为卷一,以见于《语录》卷下者编为卷二。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七九
咸杰(?——一一七六),字密庵,福州(治今福建福州)郑氏子。博通内外,能文善书。壮龄出家,参昙华禅师得法,历主乌巨、祥符、蒋山等刹。后诏住径山,迁灵隐,晚住育王。淳熙三年寂。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咸杰字密庵。
福州郑氏子也。
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师。
自幼颖异过人。
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
最后谒应庵华和尚于衢州明果庵。
一日问曰。
如何是正法眼。
答曰。
破沙盆。
应庵颔之。
说偈曰。
大彻投机句。
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
徵诘洞无痕。
虽未付衣钵。
气宇吞乾坤。
却把正法眼。
唤作破沙盆。
后出住衢州乌巨庵。
次迁祥符蒋山华藏。
未几奉诏主径山及灵隐。
上堂牛头横说竖说。
不知有向上关棙子。
有般漆桶汉东西不辩南北不分。
如何是向上关棙子何异开眼尿床。
我有一转语。
不在向上向下。
千手大悲摸索不著。
老僧今日布施大众去也。
良久曰。
达磨大师无当门齿。
上堂卓拄杖曰。
迷时秖迷这个。
复卓一下曰。
悟时秖悟这个。
迷悟两忘。
粪扫堆头重添搕𢶍。
莫有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
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
掷拄杖曰。
三十年后又举。
金峰和尚示众云。
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
二十年后无老婆心。
僧门。
如何是和尚有老婆心。
峰曰。
问凡答凡问圣答圣。
僧又问。
如何是和尚无老婆心。
峰曰。
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
师曰。
我当时若见他恁么说。
好向他道。
尔若自瞥地去。
自然不落这圣凡窠臼也。
又举婆子烧庵话毕师曰。
这个公案丛林中多有拈提者。
老僧今日裂破面皮。
不免对众纳败阙一上。
定要诸方检点明白。
乃召众曰。
这婆子住处深稳水泄不通。
偏向枯木上糁花。
寒岩中发焰。
这僧孤身迥迥惯入洪波。
等閒坐断泼天潮头。
到底自无涓滴。
仔细检点。
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
若谓佛法二人俱未梦见在。
今老僧与么提持毕竟意归何处。
良久曰。
一把柳丝收不得。
和烟搭在玉栏干。
上堂卓拄杖曰。
尽大地唤作一句子担枷带锁。
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
两头俱透脱。
得了净裸裸赤洒洒。
不可把达磨一宗扫地而尽。
所以云门大师道。
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
犹是转句不见一法。
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在。
师曰。
剑去久矣。
方乃刻舟。
拈拄杖卓一卓下座。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名咸杰。号密庵。其先福州世族也。姓郑氏。母梦庐山皓鬓头陀入室而生。生之夕。境内皆闻天乐。不知何祥。其亲亦秘之。师幼颖悟。气宇深沉。事亲以孝闻。亲有贤行。勖之远游。遂得度受具。不结侣。不备衾。寒暑一衲。遍扣诸方。诸方敬之。晚依应庵。屡遭诃詈。不假一词。默师默契其机。一日应庵晚参垂问。如何是正法眼。师遽趋对曰。破砂盆。应庵颔之。命入侍。大拥众心。及辞归省亲。应庵送以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徵诘洞无痕。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唤作破砂盆。此行将省觐。切忌便跺跟。吾有末后句。待归要尔遵。师闽还。应庵乃上堂。举师分座曰。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手血。临济老瞎驴。至今犹未瞥。须弥顶上浪拍天。大洋海水无一滴。伟哉本色人。顶门亚三只辨龙蛇。百草头擒虎兕。一毫力穿大地人鼻孔。坐断衲僧摇舌。虽然犹未拨动向上一窍在。且作么生是向上一窍。问取堂中首座杰。未几开化衢之乌巨。其节概大类应庵。应接浑如妙喜。一时厌饫丛林者。皆起而归之。秘阁张镃。矢向宗风。改宅为慧云寺。请师据室。师怜其正信。示以赵州无字。镃得旨。及师应祥符蒋山。历华藏双径。而镃皆随侍。又迁灵隐。床历无所容。乃举破庵先。分座接纳焉。师尝被召入禁庭。或留宿内观堂。天子屡欲加赠。师屡以疾辞。教授严康朝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固然也。况良时莫再。圣主难逢。法兄每用藏六之机。不顾从上县丝之脉。朝不取也。师曰。汝之所见。本为通论。但弘道设教也以时。当此际。京畿宫观。金碧交辉。古德高风。杳不闻矣。而躁进孟浪之病。庶几老成持重者。有以振之。且华亭渡西山隐。独非兼济天下乎哉。力请退休平江。淳熙甲辰春。天童使至。师告众曰。去年八月间。得旨与安閒。摆脱水云性。纵步到阳山。元宅诸子弟。忻然力追攀。庵居三个月。开怀宇宙宽。忽接四明信。来书意盘桓。天童虚法席。使君语犹端。迢迢遣耑使。不问路行难。山僧临晚景。不敢自相瞒。搥鼓乐与行。四众亦忻欢。先师未了底。应是起波澜。敢问大众。如何是先师未了底。一回饮水一回咽。临济德山俱汗颜。入寺以应庵遗规结制。升座曰。数十年前旧公案。今日拈来重剖判。任是铁眼与铜睛。也须曳入红炉煅。众中忽有个不受瞒底出来道。尽大地是个红炉。也煅某甲不破。只向他道。也知你在鬼窟里作活计。淳熙丙午。无病示寂。塔于寺东。其嗣法者。破庵先等一十二人。而澄照自镜。复住天童。 赞曰。应庵廓虎丘之风。时出入其庭者济济耳。以其废钩绳而取曲直。故窃讳之。及密庵开化。山不束岳。海不束涛。岂非过师之智。自与齐眉共躅者异欤。不然。则临济宗风何能西咸四七。而东登二三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咸杰,字密庵,福州郑氏子也。
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
杰自幼颖异过人,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
最后谒应庵华于衢州明果庵。
一日,问曰:“如何是正法眼?
”答曰:“破沙盆。
”应庵颔之,说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徵结洞无痕。
虽未付衣钵,气宇吞乾坤。
郤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
”后出住衢州乌巨庵,次迁祥符蒋山华藏。
未几,诏主径山及灵隐。
上堂:“牛头横说竖说,不知有向上关棙子。
有般漆桶汉,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关棙子?
何异开眼尿床。
我有一转语,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众去矣。
”良久曰:“达摩大师无当门齿。
”上堂,卓柱杖曰:“迷时秪悟这个。
”复卓一下曰:“悟时秪悟这个,迷悟两忘,粪扫堆头,重添搕𢶍,莫有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么?
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
”掷柱杖曰:“三十年后。
”又举“金峰示众曰: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
僧门:如何是有老婆心?
峰曰:问凡答凡,问圣答圣。
僧又问:如何是无老婆心?
峰曰: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
”杰曰:“我当时若见他恁么说,好向他道:你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这圣凡窠臼也。
”又举婆子烧庵话毕,杰曰:“这个公案丛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对众纳败阙一上,定要诸方检点明白。
”乃召众曰:“这婆子住处深隐,水泄不通,遍向枯木上糁花,寒岩中发燄。
这僧孤身迥迥,惯入洪波,等閒坐断泼天潮头,到底自无涓滴。
仔细检点,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若谓佛法,二人俱未梦见。
今老僧与么提持,毕竟意归何处?
”良久曰:“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栏杆。
”上堂卓拄杖曰:“尽大地唤作一句子,担枷带锁。
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
两头俱透脱得了,净裸裸,赤洒洒,不可把达摩一宗扫地而尽,所以云门大师道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法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
”良久曰:“剑去久矣,方乃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