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首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贞观间于大蜀山诵《法华经》,有白衣称东海王少子来听经。时苦旱,慧满令其降雨。答以盗布天泽,当殛死。慧满劝以舍身救民,当诵经度之。白衣去,大雨随至,越三日,龙死于山,取而葬之,民为立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雍州长安梁氏。
父粲。
隋海叠等州刺史。
尤慕佛乘。
满七岁。
志辞俗。
粲每奖誉之。
会有诏。
许民出家。
粲方为海州。
遂俾满薙落。
时仙法师名动京辇。
以材学。
居大兴善寺。
粲及解印绶归。
使满受业为弟子。
仙又𢹂以住仁寿宫之三善寺。
大业初。
徙住大禅定。
既进具。
智首律师
习毗尼。
善威仪。
结界登坛。
身先众侣。
咨考疑义。
世尤推其详审。
贞观三年。
尝讲羯磨法于鄜城魏兵曹家。
忽火燎草室。
𦦨得风炽甚。
满索水噀之而灭。
识者以为其戒德使然。
七年诏。
偕诸大德。
住新寺。
未几。
诏充弘济寺上座。
其规制之严。
至今有可畏伏者。
集仙寺尼。
铸老子真人像。
私自供养。
召黄巾辈。
庆会堂上。
并比丘斋。
满呵止之。
集僧行摈罚。
仍以像改佛相。
入太原寺。
證果寺尼慧尚。
侥倖出入宫禁中。
先是神尧皇帝升遐。
朝廷议。
以尚所住寺。
设灵位。
尚谩以比丘寺应命曰。
即己所住者。
比丘率莫谁何。
满集京邑三纲大德。
二百馀人。
行摈云。
自佛法流行。
未有尼众。
以官势力。
夺比丘所居寺者。
宜出众不共住。
若四众。
敢与尚等往来。
及诸法事。
与言论者。
同此摈。
于是尚大惧。
诉东宫求解。
有令遣檐事杜正言。
集比丘僧解摈。
满曰。
殿下住持正法。
慧满据法申理。
今则违理附情。
规模乱矣。
即捉坐具退。
而僧之留者。
遽从解议。
满闻之叹曰。
党善者寡。
柰何。
后尚屡谢过。
终不顾。
驾幸洛阳。
天子以国姓故。
俾扈从道士。
先释氏行。
非例也。
满集僧二百。
各脱袈裟。
置顶上。
进表谏。
晚以浴僧。
祈生安养。
十六年四月十二日。
遘微疾。
悉出所畜长物。
属三宝。
加趺坐绳床上。
别寺众。
问答之顷。
精神不昧。
俄而气上属口。
乃逝。
寿五十四。
阇维于终南龙池寺侧。
舌独不烬。
虽益薪炼之经宿。
色愈鲜赤。
并葬之山中。
其平生。
讲律三十馀过。
著四分疏二十卷。
京师净住寺沙门慧升为铭颂。
见别录。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慧满。
姓梁氏。
雍州长安人也。
父粲历仕隋唐为海叠诸州刺史。
满生年素洁履正标宗。
慈济含育殆非修学。
世俗肴膳见便寒悚。
僧仪道具睹即欣仰。
年甫七岁即乐出家。
二亲素奉佛宗不违其志。
父临海州有敕听度。
便蒙剃发。
随父还京住大兴善。
为仙法师弟子。
仙名望京邑识悟有从。
既道俗洽闻。
故父亲付嘱。
后携住仁寿宫之三善寺。
及大业之始。
又住大禅定焉。
进戒奉业于智首律师
明慎威仪学门推揖。
思择理味以达曙为恒。
而勤于政事乐行劝勉。
每值立界施。
则唱白科举。
身先众侣咨考疑议。
至于受戒缘集难遮多少。
教授独断成不眇然。
满乃预令识相。
提撕抵掌。
致有临机忘逸往往徵正。
时共重其详审敬其成进也。
游讲四方不拘世累。
贞观三年。
尝于鄜城魏兵曹家别院。
讲羯磨法。
所居草室忽为火烧。
风焰俱盛。
将延西及。
满索水噀之。
因即风回火灭得无烧爇。
斯戒德之威。
颇难登继。
至七年。
令造新寺。
通选大德。
以满行绩前闻。
引之令住。
其年奉敕令任弘济寺上座。
专弘律训奖导僧徒。
丞有成规旁流他寺。
有集仙寺尼。
素无慧解妄有师习。
铸老子真人等像私自供养。
并广召黄巾在堂庆度。
满与诸僧同预斋集。
既属此事。
公呵止之。
连告大德显行摈罚。
又追取道像入太原寺改成佛相。
用诫馀习。
昔周赵王治蜀。
有道士造老君像而以菩萨侠侍。
僧以事闻。
王乃判曰。
菩萨已成不可坏。
天尊宜进一阶官乃迎于寺中。
改同佛相。
例相似也。
又尼慧尚者。
侥倖一时宫禁还往。
会高祖升遐离宫京置。
乃以尚之住寺拟设皇灵。
尚即取僧寺为尼所住。
事违正敕莫敢致词。
满遂搆集京室三纲大德等二百馀人。
行于摈黜云。
自佛法流世。
未有尼众倚官势力夺僧寺者。
既是非法宜出众外。
不预四众还往及诸法事。
若有与尚众言论者。
亦同此罚。
制令既行是非自显。
慧尚不胜其责。
连诉东宫并诸朝宰。
有令遣詹事杜正伦解其摈事。
僧众既集多从情议。
满曰。
殿下住持正法。
慧满据法情理。
今则违理附情。
此则规模一乱。
摈本治罪。
罪仍未悛。
据此而详未敢闻旨。
便捉坐具逡巡而退。
时众惧加威权。
便同解摈。
满闻之叹曰。
余伴既少难可重治。
且不同解。
示知乖相耳。
尚后谢过。
满终不顾。
及驾巡东部。
下敕李众在前。
满集京僧二百人诣阙陈谏。
各脱袈裟置于顶上。
拟调达之行五法。
举朝目瞩不敢通表。
乃至关重敕方回。
常安弘济集徒讲说。
成匠晚秀有邻声釆。
又愿生安养。
浴僧为业。
学安公之芳绪也焭焭恻恻兢兢自厉。
以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日遘疾。
知当后世。
敕出什物并属三宝。
正坐绳床自加其膝。
召诸寺众人各执别。
气从下上渐至于心。
言晤答对初无昏昧。
煖气至口奄尔而终。
春秋五十有四。
焚于终南龙池寺侧。
馀骸并化惟舌不灰。
更足薪火经于累宿。
色逾鲜赤。
遂瘗于山隅。
京师净住寺惠昂。
为之铭颂。
见于别集。
制四分律疏二十卷。
讲四十馀遍。
释道兴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刘氏。秦州人。隋季天下大乱。兴八九岁。常欲出家。父母不允。辄逃诣寺。挽之无还意。父母患焉。年十九。竟自隐匿大光寺。父母遍求不可得。众悯其志。为劝喻。即剃落。尝语其徒曰。人身难得。宜持戒毋怠。贼虏其母以去。兴方以沙弥。于寺营务。闻之遽夜驰六十里。诣贼所。拜且泣。乞与母俱还。贼刃之未殊。念曰。此僧以其母故。死不惧。岂非至孝。杀至孝不祥。因裂裳裹创。使负其母。由间道走城。后避难。 入蜀道。逢一老僧与同行。老僧谓兴。吾有黄金十两。幸达宁静地。共分之。愿勿惮负荷也。兴意以为金贾祸物。如来且不许手持宝。况负荷耶。乃辞老僧独行抵河池县而赞皇公偶识之。为发仆卫。送至梁州。或传。老僧遇贼于三泉县。杀而取其金云。 兴既进具。行头陀。依智舜律师习毗尼。听五过。能覆述。舜深奇慧解。复承首律师于京师。大义益通贯。还蜀。博综经论。又禀受心要于江禅师下。然于律则尤所究意焉。每叹曰。佛法渐替。轻慢日增。吾亦焉敢亵渎哉。故凡戒非三二十请。未尝许其开授。则其重法可知矣。当其沥六趣生死苦语以励众。至有垂涕泣者。兴充福胜寺都维那。寺主以有司命。戒不得停客。客之来者。兴皆宿食之。无所拒。主大怒曰。年少敢尔。我语不见用。并不用官司命邪。兴从容进曰。官不容针。私通车马。僧三宝也。于法宜受。否则违佛制。佛制官司命。其孰轻重。主愈怒。久之乃悔。 贞观中青城戴令来。暮夜宿兴房中。三鼓矣。忽惊走出外曰。见一僧服赤。执杖击其背云。何故宿此。急呼火视背。有杖痕。阔三指。旋从兴忏罪而去。 尝疾病。盛闻音乐。室中独念。以为吾平生求佛果。人天报非所求也。应念声灭。疾随差。自尔日礼千佛。永徽中。玄奘法师。送以所获于西天舍利。使供养。兴于房中。别立道场。发愿曰。若其传法礼佛。契圣心者。请放光瑞證明。俄而一室尽金色。显庆四年终。寿六十七。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明律下之馀
释道兴。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常念出家。
私诣僧寺不肯还。
二亲恐失。
年十九。
决意定诣大光寺求出家。
僧众悯之。
二亲苦求隐避不失。
众为解喻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贼𡨥交横。
死者山积。
兴为沙弥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兴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至河池县。
逢赞皇公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兴与一老僧相随。
彼有金十两。
谓兴曰。
吾有金可为负至蜀共分。
兴曰。
此危身物。
佛又不许。
不可将行。
若不信者善恶应验。
逐舍而独往。
彼持金者至三泉县逢贼致死。
既至蜀川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舜深奇之。
后至京师首律师下伸大义。
如别所引。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也。
自舜没后接构律筵。
每年讲席极为稽引。
三十二度来请者方许开宗。
每叹云。
佛法渐替轻慢日增。
余不敢轻。
所以为重法故尔。
即以慇勤郑重为善法种子。
若无此种何由可遇。
所以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恩诲。
兴待众涕泣静已。
久久方令唱文。
如此非一。
四远来投无客主。
兴知都维那。
于时官府急切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咸来。
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兴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兴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
受饭谓言。
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
返寺向兴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兴出绳床。
鬼退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戴令。
来慕欲与兴同房宿。
夜中眠惊走出房外云。
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兴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念。
我所求者本在佛果。
不愿人天。
所愿不虚诸有魔乱自应消灭。
言已声灭。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送舍利令供养。
兴获已于房内立道场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并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弟子咸见。
以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
兴自在道行节在怀。
昼夜恒坐曾不偃亚。
未常诣市不受别利。
乞食之外不出寺门。
不乘畜生不服非。
法益部五象敬而重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刘。本住秦州。八九岁时。常念出家。年十九。决意诣大光寺。僧众悯之。二亲苦求。众为解喻。便许剃落。时天下大乱。贼寇交横。死者山积。兴为沙弥。语诸徒曰。人身难得。持戒第一。母为贼掠将去。离城六十里。兴没命寻逐。至已被伤未绝。贼见曰。此僧诚为至孝。逐母至此。便不尽命。乃背负母还城。城中咸怪。贼路凶险。何因得返。避难投蜀。至河池县。逢赞皇公。蒙被安慰。送至梁州。年满进具。常行兰若。头陀乞食。智舜律师。当衢讲匠。依听五遍。便能覆述。每有异见。舜深奇之。后还蜀川。广听经论。不爽光阴。又于江禅师下。禀受禅道。以为徵心要术。自舜没后。接讲律筵。每讲律部。及发菩提心。以此励众。听者垂泣。四远来投。于时官府急切。不许客住。诸寺无停者。咸来即安抚。寺主曰。依官制不许。何得停之。兴曰。官不许容针。私容车马。寺主岂不闻耶。寺主大怒曰。年少不用我语。兴曰。此三宝也。敬则见善。嫌则感恶。寺主愤恚还房。眼看袈裟不见。又往三门王家会受饭。谓言是血食。人喻之竟不食返寺。向兴忏悔。寻终行兰若。时鬼来恼乱。兴出绳床。鬼退。为受三归已。为礼佛名。鬼亦随礼。贞观中。青城戴令来暮。欲与兴同房宿。夜中眠惊。走出房外。云见一赤衣僧。执杖打背。云何因在此宿。以火照背。如三指大。隐轸赤色。因求悔过。兴遇疾甚。闻室中音乐声。自此便差。常礼千佛。日别一遍。永徽三年。玄奘法师。送舍利令供养。兴获已。于房内立道场。发正愿曰。若一生传法。并礼贤劫千佛。如契圣心。请放光明。如语一室并为金色。以显庆四年月日。终于福胜。春秋六十有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6—667 【介绍】: 唐僧。
润州丹徒人,一说湖州长城人,俗姓钱。
高祖武德中,依智首法师习律。
后入终南山,居白泉寺,与处士孙思邈结交。
世称为“南山律师”,遂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
长安西明寺初就,诏充上座。
敕与玄奘法师译经,负责润文。
懿宗时,追谥澄照。
著述甚多,有《集古今佛道论衡》、《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大唐贞观内典录》、《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等。
全唐文·卷九百九
道宣俗姓钱氏。
丹徒人。
一云长城人。
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
父申。
陈吏部尚书。
九岁依智頵律师出家。
年十六从智首律师受具。
隋大业中。
西明寺初就。
诏充上座。
龙朔中住京兆崇义寺。
乾封二年卒。
年七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钱氏。
丹徒人。
一云长城人。
广陵太守让之后。
考申陈吏部尚书。
母梦月贯怀而娠。
又梦梵僧语之曰。
汝所娠者。
即梁之僧祐。
僧祐即南齐之僧护也。
宜从出家。
崇树释教。
九岁能文辞。
十五岁习诸经律。
十六岁出家。
依智頵律师。
受业日严寺。
弱冠感舍利现宝函中。
隋大业间。
智首律师受具。
武德中。
仍习律焉。
才听一过。
即欲脩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
因微知章。
脩舍有时。
功愿须满。
未宜遽去律也。
久之乃始习定慧于终南山之仙掌谷。
所居乏美饮。
或过而指其地曰。
此可以井。
凿之。
仅深尺馀。
而水足用。
后因寺之。
而号以白泉。
俄徙崇义精舍。
又徙丰德寺。
尝独坐。
神人告曰。
清官村故净业寺地也。
构而居之。
可以成道。
又筑辟而徙焉。
贞观中。
隐于沁部之云室山中。
在终南时。
群龙化为男女之形。
以礼谒。
沙弥或顾盻。
起妄念者。
龙怒将攫搏之。
寻悔吐毒井中。
及去戒宣。
且勿汲。
乃封闭至今云。
时处士孙思邈。
与宣游林下密甚。
会天早。
西域僧请于朝。
结坛祈雨昆明池上。
昆明池水。
日缩数尺。
宣夜方行道。
忽有老人。
状颇仓卒。
前拜曰。
弟子昆明池龙也。
无雨盖天数。
初非弟子所敢为。
今胡僧将取弟子所守之宝。
而欺天子以祈雨。
是使弟子。
命在旦夕。
惟和尚慈悲加护。
宣曰。
胡僧虽贪。
而杀吾类也。
岂相扼哉。
孙先生仁者。
汝往求救。
庶几其怜汝而救矣。
老人扣思邈。
如宣指。
思邈曰。
吾闻昆明池龙宫。
有神方三十首。
能以予我。
当汝救也。
老人曰。
此帝命不许辄传。
事急矣。
固何所吝。
顷之方至。
思邈谓老人曰。
汝还无惧。
自尔池水大涨。
竟数日溢岸。
若其他有送异华。
而久不变香色者。
有送季孟梨柰果。
而味异世间者。
有送物一包曰棘林香者。
至于筑坛。
而长眉之僧谈论。
足跌而年少之士扶持。
传祇桓图经。
致佛牙舍利。
天童左右给侍。
天人往来议论。
其显化冥感可思议哉。
西明寺成。
充上座。
与三藏奘公翻译。
例送舍利。
建塔扶风无忧王寺。
皆奉诏。
撰法门文记。
广弘明集。
续高僧传。
三宝录。
羯磨戒疏。
行事钞。
义钞等。
二百二十馀卷。
乾封二年十月三日。
安坐而化。
寿七十二。
腊五十二。
窆于坛谷石室。
宣平生三衣皆苧。
一食唯菽。
杖锡以行。
敷具而坐。
三果梵僧赞曰。
自佛灭后。
像法住世。
行毗尼者。
唯师一人而已。
咸通十年。
诏谥澄照。
塔号净光。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道宣。
姓钱氏。
丹徒人也。
一云长城人。
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
洎太史令乐之。
撰天文集占一百卷。
考讳申。
府君陈吏部尚书。
皆高矩令猷周仁全行。
盛德百代君子万年。
母娠而梦月贯其怀。
复梦梵僧语曰。
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师。
祐则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
宜从出家崇树释教云。
凡十二月在胎。
四月八日降诞。
九岁能赋。
十五厌俗诵习诸经。
依智頵律师受业。
洎十六落发。
所谓除结非欲染衣。
便隶日严道场。
弱冠极力护持专精。
克念感舍利现于宝函。
隋大业年中从智首律师受具。
武德中依习律。
才听一遍方议修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因微知章。
修舍有时功愿须满。
未宜即去律也。
抑令听二十遍。
已乃坐山林行定慧。
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
所居乏水。
神人指之穿地尺馀。
其泉迸涌。
时号为白泉寺。
猛兽驯伏每有所依。
名华芬芳奇草蔓延。
随末徙崇义精舍。
载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
护法神告曰。
彼清官村故净业寺。
地当宝势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行般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
若男若女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将搏攫之。
寻追悔吐毒井中。
具陈而去。
宣乃令封闭。
人或潜开往往烟上。
审其神变或送异华一奁。
形似枣华大如榆荚。
香气馝馟数载宛然。
又供奇果季孟梨柰。
然其味甘其色洁。
非人间所遇也。
门徒尝欲举阴事。
先是潜通。
以定观根随病与药。
皆此类者。
有处士孙思邈。
尝隐终南山与宣相接。
结林下之交。
每一往来议论终夕。
时天旱。
有西域僧于昆明池结坛祈雨。
诏有司备香灯供具。
凡七日池水日涨数尺。
有老人夜诣宣求救。
颇形仓卒之状。
曰弟子即昆明池龙也。
时之无雨乃天意也。
非由弟子。
今胡僧取利于弟子。
而欺天子言祈雨。
命在旦夕。
乞和尚法力加护。
宣曰。
吾无能救尔。
尔可急求孙先生。
老人至思邈石室冤诉再三云。
宣律师示我故敢相投也。
邈曰。
我知昆明池龙宫有仙方三十首。
能示余余乃救尔。
老人曰。
此方上界不许辄传。
今事急矣。
固何所吝。
少选捧方而至。
邈曰。
尔速还无惧胡僧也。
自是池水大涨数日溢岸。
胡僧术将尽矣。
无能为也。
及西明寺初就。
诏宣充上座。
三藏奘师至止。
诏与翻译。
又送真身往扶风无忧王寺。
遇敕令僧拜等上启朝宰。
护法又如此者。
撰法门文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三宝录羯磨戒疏行事钞义钞等二百二十馀卷。
三衣皆纻一食唯菽。
行则杖策坐不倚床。
蚤虱从游居然除受。
土木自得固己亡身。
尝筑一坛。
俄有长眉僧谈道知者。
其实宾头卢也。
复三果梵僧礼坛。
赞曰。
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毗尼唯师一人也。
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
言钞文轻重仪中舛误。
皆译之过非师之咎。
请师改正。
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
又有天人云。
曾撰祇洹图经。
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
宣苦告口占。
一一抄记上下二卷。
又口传偈颂号付嘱仪。
十卷是也。
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
人睹天童给侍左右。
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
熟顾视之乃少年也。
宣遽问。
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
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
护法之故拥护和尚。
时之久矣宣曰。
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
太子威神自在。
西域有可作佛事者。
愿为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
敢不奉献。
俄授于宣。
宣保录供养焉。
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
谓宣曰。
律师当生睹史天宫。
持物一苞云。
是棘林香。
尔后十旬安坐而化。
则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春秋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累门人窆于坛谷石室。
其后树塔三所。
高宗下诏令崇饰图写宣之真。
相匠韩伯通塑缋之。
盖追仰道风也。
宣从登戒坛及当泥曰。
其间受法传教弟子可千百人。
其亲度曰大慈律师。
授法者文纲等。
其天人付授佛牙。
密令文纲掌护持去崇圣寺东塔。
大和初丞相韦公处厚。
建塔于西廊焉。
宣之持律声振竺乾。
宣之编修美流天下。
是故无畏三藏到东夏朝谒。
帝问自远而来得无劳乎。
欲于何方休息。
三藏奏曰。
在天竺时常闻西明寺宣律师秉持第一。
愿往依止焉。
敕允之。
宣持禁竖牢扪虱以绵纸裹投于地。
三藏曰。
扑有情于地之声也。
凡诸密行或制或遮良可知矣。
至代宗大历二年敕此寺三纲。
如闻彼寺有大德道宣律师。
传授得释迦佛牙及肉舍利。
宜即诣右银台门进来。
朕要观礼。
至十一年十月敕每年内中出香一合。
送西明寺故道宣律师堂。
为国焚之祷祝。
至懿宗咸通十年。
左右街僧令霄玄畅等上表乞追赠。
其年十月敕谥曰澄照。
塔曰净光。
先所居久在终南。
故号南山律宗焉。
天宝元载灵昌太守李邕。
会昌元年工部郎中严厚本各为碑颂德云。
系曰。
律宗犯即问心。
心有虚实故。
如未得道。
起覆想说则宜犯重矣。
若实有天龙来至我所而云。
犯重招谤还婆罗汉同也。
宣屡屡有天之使者。
或送佛牙或充给使。
非宣自述也。
如遣龙去孙先生所。
岂自言邪。
至于乾封之际。
天神合沓或写祇洹图经付嘱仪等。
且非寓言于鬼物乎。
君不见十诵律中诸比丘尚扬言。
目连犯妄。
佛言。
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佛世犹尔。
像季嫉贤斯何足怪也。
又无畏非开元中者。
贞观显庆已来莫别有无畏否。
神僧传·卷第六
释道宣。姓钱氏。丹徒人也。初母妊而梦月贯其怀。复梦梵僧语云。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师。祐则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宜从出家。既弱冠极力护持专精克念。感舍利现于宝函。乃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所居之水神人指之。穿地尺馀其泉迸涌。时号为白泉寺。猛兽驯伏每有所依。名花芬芳奇草蔓延。隋末迁丰德寺。尝因独坐。护法神告曰。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闻斯卜焉。焚功德香行般若舟定。时有群龙礼谒。若男若女化为人形。沙弥散心顾盻邪视。龙赫然发怒将搏攫之。寻追悔吐毒井中。具陈而去。宣乃令封闭。人或潜开往往烟上。审其神变或送异花一奁。形似枣花大如榆荚。香气馝(蒲必切)馞(蒲骨切)数载宛然。又供奇果李杏梨柰。然其味甘其色洁非人间所遇也。门徒尝欲举阴事。先是潜通。以定观根随病与药。皆此类也。宣尝筑一坛。俄有长眉僧谈知道者。复三果梵僧礼坛。赞曰。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唯师一人也。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言钞文轻重仪中舛误皆译之过非师之罪。请师改正。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又有天人云。曾撰祇洹图经。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是也。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人睹天童给侍左右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趺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宣遽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宣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俄授于宣。宣保銶供养焉。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谓宣曰。律师当生睹史天宫持物一包云。是棘林香。尔后十旬安坐而化。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春秋七十二。僧腊五十二。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钱。
丹徒人。
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
盛德百代。
母娠而梦月贯怀。
复梦梵僧语曰。
汝所妊者。
即梁朝僧祐律师。
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
宜从出家。
四月八日降诞。
九岁能赋十五厌俗。
诵习诸经。
依智頵律师受业。
十六落发。
日严道场。
专精克念。
感舍利现于宝函。
隋大业年中。
智首律师受具。
习律才听一遍。
方议修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
因微知章。
修舍有时。
功愿须满。
未宜即去律也。
抑令听二十遍已。
乃坐山林行定慧。
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
所居乏水。
神人指之。
穿地尺馀。
其泉迸涌。
时号为白泉寺。
猛兽驯伏。
每有所依。
名华芬芳。
奇草蔓延。
隋末徙崇义精舍。
载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
护法神告曰。
彼清宫村。
故净业寺地。
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
行般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
若男若女。
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
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
将搏攫之。
寻追悔。
吐毒井中。
宣知封闭。
人或潜开。
往往烟上。
审其神变。
或送异华一奁。
形似枣华。
大如榆荚。
香气馝馟。
又供奇果。
梨柰。
味甘色洁。
非人间所遇也。
有处士孙思邈。
常隐于终南山。
与宣相接。
结林下之交。
每一往来。
议论终夕。
时天旱。
有西域僧。
于昆明池。
结坛祈雨。
诏有司备香灯供具。
凡七日。
池水日涨数尺。
有老人夜诣宣求救。
颇形仓卒之状。
曰弟子。
即昆明池龙也。
时之无雨。
乃天意也。
非由弟子。
今西僧取利于弟子。
而欺天子言祈雨。
命在旦夕。
乞法力加护。
宣曰。
吾无能救尔。
尔可急求孙先生。
老人至思邈石室。
冤诉再三。
云宣律师示我。
故敢相投也。
邈曰。
我知昆明池龙宫。
有仙方三十首。
示余。
余乃救尔。
老人曰。
此方上界。
不许辄传。
今事急矣。
固何所吝。
少选。
捧方而至。
邈曰。
尔速还。
无惧番僧也。
自是池水大涨。
数日溢岸。
西僧术尽。
及西明寺初就。
诏宣充上座。
三藏奘师至止。
诏与翻译。
贞观中。
于西明寺行道。
足跌。
前有物扶持。
履空无害。
熟视之。
乃少年也。
宣遽问。
何人。
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
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
护法之故。
拥护久矣。
宣曰。
贫道修行。
无事烦太子。
太子威神。
自在西域。
有可作佛事者。
愿为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宝掌。
俄授于宣。
宣保录供养焉。
复次庭除。
有一天来。
礼谒。
谓宣曰。
律师当生睹史天宫。
持物一苞。
云是棘林香。
后十旬安坐而化。
门人窆于坛谷石室。
其后树塔三所。
高宗下诏。
令饰图写宣之(宣著续高僧传)。
共 13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