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孟云卿

相关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59—700,一作661—702 【介绍】: 唐梓州射洪人,字伯玉。陈元敬子。少任侠,后苦节读书。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随武攸宜击契丹,表掌书记,军中文翰皆委之。圣历元年以父老解职归乡,旋居父丧。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将其下狱,冤死狱中。论诗标举“风骨”、“兴寄”,反对柔靡之风,为唐诗革新先驱。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00,一说661—702 字伯玉,排行大,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曾任右拾遗,后人因称“陈拾遗”。陈子昂出身豪族,少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此据赵儋《故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按《唐才子传》云子昂登第在高宗开耀二年,误),任麟台正字。武周代唐,陈子昂上表称颂,后升任右拾遗。曾两度从军至北方边塞。武后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后为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沈亚之以为段简乃受武三思指使(见《上九江郑使君书》)。生平见卢藏用《陈氏别传》,新、旧《唐书》本传。陈子昂于沿袭六朝余波之初唐诗坛深表不满,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故欲革除“采丽竞繁”之齐梁诗风,以继承建安、正始之诗重比兴寄托之传统(见《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陈子昂之诗与其诗论相合,代表作为《感遇》38首,反映武周时代之社会现实甚为广泛,抨击时弊亦较深刻,抒写胸臆之作则慷慨深沉,风格近于阮籍《咏怀》。另有《登幽州台歌》虽仅4句,然为历来传诵之名篇。陈子昂于唐诗有开启之功,甚得李、杜等人之推崇,韩愈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金元好问云:“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论诗绝句》)其诗文集以四部丛刊本《陈伯玉文集》为通行,今人徐鹏校点之《陈子昂集》最完备。诗注本有彭庆生《陈子昂诗注》。《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诣阙上书,拜麟台正字。武后垂拱二年从军北征,归朝,补右卫胄曹参军,迁右拾遗。万岁通天元年,以参谋从武攸宜北讨契丹,立志许国,然不为所用,眨暑军曹,军回,辞官还乡。为县令段简构陷系狱,忧愤而卒。子昂为诗提倡“汉魏风骨”,所为书疏,亦全用散体,为唐代文学风气转变之先驱。有《陈伯玉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
全唐文·卷二百九
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举进士。诣阙上书。武后奇其才。擢麟台正字。再转右拾遗。圣历初。以父老解官归侍。县令段简觊其富。因事系狱。忧愤卒。年四十三。

作品评论

后村诗话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
瀛奎律髓
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周履靖《骚坛秘语》
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祖《十九首》、郭景纯、陶渊明,故立意玄远而造语精圆。
《唐诗品》
唐初律体声华并隆,音节兼美,属梁、陈之艳藻,铲末路之靡薄,可谓盛矣,而古诗之流,尚阻蹊径。拾遗洗濯浮华,斫新雕朴,《感遇》诸作,挺然自树,虽颇峭径,而兴寄远矣。自馀七言诸体乃非所长,《春台》之作纯有楚声,此意寥寥,几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扬波,宗称百代,慷慨瑰奇之气,尚诡于风人之度耶?
李攀龙《唐诗选序》
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
《艺苑卮言》
陈正字陶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而天韵不及;律体时时入古,亦是矫枉之过。
诗薮·内编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
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诗薮·内编
五言律体,极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陈、杜、沈、宋,典丽精工;王、孟、储、韦,清空闲远,此其概也。
唐诗归
唐至陈子昂,治觉诗中有一世界。无论一洗偏安之陋,并开创草昧之意亦无之矣。以至沈、宋、燕公、曲江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广大清明气象,真正风雅。
唐音癸签
唐人推重子昂,自卢黄门后,不一而足。如杜子美则云:“有才继骚雅”、“名与日月悬,韩退之则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独颜真卿有异论,僧皎然采而著之《诗式》。近代李于麟,加贬尤剧,余谓诸贤轩轾,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正如夥涉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自不得不取冠汉史,王弇州云:“陈正字淘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第天韵不及。”胡元瑞云:“子昂削浮靡而振古雅,虽不能远追魏晋,然在唐初,自是杰出。”斯两言良为折衷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陈、杜诗体浑大,非若中晚下细小工夫,作小结果。
《诗源辨体》
子昂五言近体,律虽未成,而语甚雄伟,武德以还,绮靡之习,一洗顿尽。
《诗辩坻》
陈伯玉律诗,清雄为骨,绵秀为姿,设色妍丽,寓意苍远。由初入盛,此公变之。沈、宋堂皇,悉皆祖构于此。
原诗·内篇
盛唐诸诗人,惟能不为建安之古诗,吾乃谓唐有古诗。若必慕汉魏之声调字句,此汉魏有诗而唐无古诗矣。旦彼所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正惟子昂能自为古诗,所以为子昂之诗耳。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茧斋诗谈》
子昂胸中被古诗膏液熏蒸十分透彻,才下笔时,便有一段元气,浑颢驱遣,奔赴而来。其转换吞吐,有掩映无尽之致,使人寻味不置,愈入愈深,非上口便晓者比。但是他见得理浅,到感慨极深处,不过逃世远去,学佛学仙耳,此便是没奈何计较。
石洲诗话
子昂、太白皆疾梁、陈之艳薄,而思复古道者。然子昂以精深复古,太白以豪放复古,必如此乃能复古耳。若其揣摩于形迹以求合,奚足言复古乎?
援鹑堂笔记
射洪风骨矫拔,而才韵犹有未充,讽诵之次,风调似未极跌荡洋溢之致。
三唐诗品
骨格清凝,苍苍入汉,源于《小雅》,故有怨诽之音。《感遇》诸篇,璆然冠代,称物既芳,寄托遥远,固当仰驾阮公,俯陵左相。《幽州》豪唱,述为名言,如《河梁赠答》,语似常谈,而脱口天成,适如人意。海内文宗,非虚誉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9 曙,一作“署”,误。籍贯不详。早年孤贱,因沦落而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嗣又在嵩山二室栖居读书,成年后为博取科第,奔走于东西二京。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应进士举,试题为《明堂火珠诗》,崔曙诗最为人称赏。登第后任河内尉,开元二十七年卒。曾与薛据交游。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〇、《唐才子传》卷二。《河岳英灵集》卷下评崔曙诗“多叹词要妙,情意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逸》补断句2联。
唐诗汇评
崔曙(?-739),一作崔署,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寓居宋州〈今河南商邱〉。少孤贫,隐居颍阳太室山苦读。开元二十六年(738),登进士第,以试《明堂火珠》诗得名。授河内尉,卒。曙工诗,与薛据友善。《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
曙。宋州人。开元二十六年进士。
全唐文·卷九百一
曙。博陵人。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署诗多叹词要妙,清意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
封氏闻见记
(开元中)省司试举人,作《明堂火珠诗》,进士崔曙诗最清拔。
《诗学渊源》
(曙)集中所载,殊未脱齐梁排偶之习,与王翰同工,远逊孟云卿古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晋陶潜后裔。
唐玄宗开元中居昆山。
有文学,疏脱不谋宦达。
择不欺者,悉付以田业家事,乃自制三舟,与孟云卿等,遍游江湖。
自号“麋鹿野人”,吴越之士称其为水仙。
浪迹三十余年,归老于家。
通八音,有《乐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苏州昆山(今江苏昆山)人。
系陶渊明后裔。
浪迹江湖30年,自号麋鹿野人,常慕谢灵运之为人,言终当乐死山水。
制三舟,一舟自载,一置宾客,一贮饮食,与客孟彦深、孟云卿、焦遂共游。
吴越之士号为水仙。
事迹散见《甘泽谣》、《唐诗纪事》卷二四、《吴郡志》卷二二。
通晓八音,撰《乐录》8章,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开元十五年擢进士第。代宗大历中为盱眙尉。后隐居鄂州武昌。工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登进士第,仕途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有肥遁之志,后寓鄂渚(今湖北武昌西山),召王昌龄、张偾同隐。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三一、《唐才子传》卷二。《新唐书·艺文志四》云是“肃(宗)代(宗)时人”,《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称“唐盱眙(今属江苏)尉常建”。《河岳英灵集》首录常建诗十四首,而称“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按此书收诗止于天宝十二载(753),则常建作县尉,当在此前。盛唐人对常建诗评价颇高,如殷璠云:“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即指其诗以兴象取胜。《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常建,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盱眙尉。天宝中,曾寓居鄠渚,以诗招王昌龄、张偾同隐。约卒于天宝末、至德初。建长于五言。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以建为首。有《常建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四
建。开元中进士。大历中为盱眙尉。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至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数句。并可称警策。然一篇尽善者:“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属思既苦,词亦警绝。潘岳虽云能叙悲怨,未见如此章。
唐诗品汇
刘须溪云:常建诗情景沉冥,不类著色。
《唐诗品》
建诗颇事雅道,不善近体。殷璠评其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夫魏晋作者,直趋音调,而饰以藻节,亦本末之致也。建诗颇亦擅此,而间出近语,此其所短。若《梦游太白西峰》、《闲斋卧疾》、《鄂渚》、《仙谷》等作,亦可公干、彦伯之流矣。
诗薮
殷璠诗选,以常建为第一。
张为句图,以孟云卿为高古奥逸。
盖二子皆盛唐名家。
常幽深无际,孟古雅有馀。
常“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绝是长吉之祖;孟“朝日上高堂,离人怨秋卓。
少壮无会期,水深风浩浩”,剧为东野所宗,
诗薮
常建语极幽玄,读之使人泠然如出尘表。然过此则鬼语矣。
唐诗归
钟云:初盛唐之妙,未有不山于厚者。常建清微灵洞,似“厚”之一字,不必为此公设,非不厚也,灵慧之极,有所不觉耳。灵慧而气不厚,则肤且佻矣。 谭云:常建诸诗,令不知诗者读之,满腹是诗,急起拈笔,即深于诗者,不得一语。予尝谓诗家有仙有佛,此皆佛之属也。钟云:储与王以厚掩其清,然所不足者非清;常建以清掩其厚,然所不足者非厚。
诗镜总论
常建音韵已卑,恐非律之所贵。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常建诗灵慧雅秀,清中带厚,如“清溪深不测”、“清晨入古寺”等篇,令人诵欲忘年,故钟、谭盛唐品语,若于建偏致心赏。伯敬云:“凡清者必约,约者必少。此公诗一入情境中,泉涌丝出,若“清”之一字,反为富有之物。”友夏云:“妙极矣,注脚转语,一切难着,所谓见诗人身耐为说法也。”斯论俱可为千古知己。
《诗源辨体》
常建五言古,风格既高,意趣亦远,然未尽称快,惟短篇堪入录邳。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建诗如金如玉,坚质内涵,神彩外映,骨韵之妙,超王越孟。微嫌杂以幻妄语,开今日竞陵一派。
《诗辩坻》
常建七言古,格意轻隽,而下语粉绘皆别设。虽在盛唐,隐开温、李乐府一派。
《诗辩坻》
盛唐七绝,常建最劣,高得中唐,卑入宋格,如“过在将军不在兵”是也。
诗筏
钟伯敬云:“常建诗清微灵洞。似‘厚’之一字,不必为此公设。”此语甚当。但常建诗亦自有常建之厚,古人所谓温厚者,常建之诗是也。其清微灵洞,俱从温厚中出,所以内外俱彻,如琉璃映月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高山临大泽,正月芦花干。阳色薰两厓,不改青松寒。”此东野意趣也。“井底玉冰洞地明,琥珀辘轳青丝索。仙人骑凤披彩霞,挽上银瓶照天阁。黄金作身双飞龙,口衔明月喷芙蓉。一时渡海望不见,晓上青楼十二重。”置之长吉集,奚辨乎?二子之生,尚在数十年后,此实唐风之始变也。吾读盛唐诸家,虽浅深浓淡,奇正疏密,各自不同、咸有昌明之象,独常盱眙如去大梁、吴、楚而人黔、蜀,触目举足,皆危崖深箐,其间幽泉怪石,良非中州所有,然亦阴森之气逼人。
《载酒园诗话又编》
常诗名胜处,儿于支、许清言,即刻划林泉,亦天然藻缋。独如“汉上逢老翁,江口为僵尸”诸篇,宇宙大矣,何地不可行,必效大阮驱车耶!
《小澥堂草杂论诗》
常建诗一片空灵境界,然或根柢未深,学之恐堕魔道。
剑溪说诗
常建、刘慎虚诗,于王、孟外又辟一径。常取径幽而不诡于正,刘气象一派空明。
石洲诗话
常较王、孟诸公,颇有急疾之意,此所以为飞仙也。又多仙气语。
石洲诗话
常尉以玄妙得之,储侍御以浅淡得之。储近王,常近孟,而常胜于储多矣。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嵇叔夜,长篇沉厉,思若有馀,短篇兴来情答,爽秀生姿,如谈子房、季扎之间,衮衮可听。
《诗学渊源》
吾读其诗,一字一珠,务极洗炼,高雅缜密。词不害意,而意在言外。源出齐梁,而遗齐梁之迹,可谓出蓝之胜是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士源。
玄宗天宝二年登进士第。
天宝末任武昌令,与元结有诗酬答。
代宗永泰初,曾与孟云卿等客游吴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士源,玄宗天宝二年(743)进士及第。
天宝末任武昌令,与元结相识,以诗相酬答。
元结作《退谷铭》、《杯湖铭》,赞彦深为“无情干进”、“不为人厌”之客。
代宗永泰初与孟云卿、焦遂客游吴地,与陶岘相识。
生平事迹散见袁郊《甘泽谣》、《唐诗纪事》卷二四、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二。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排行十二。
家贫,赴举未第。
闲居颍洛间。
玄宗天宝末,奉母避难,入居嵩山。
性高简,善草书,好道术,与杜甫、孟云卿、元结等友善,时相往还。
尤工古调诗,元结录其诗入《箧中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十二。
颍、洛间隐士。
家贫,赴举未第。
天宝末奉老母避乱,隐居嵩山。
生平散见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卷三。
孙望《箧中集作者事辑》有张彪条。
彪性高简,好道术,善草书。
与杜甫友善,时相往还;与孟云卿为中表亲。
善古调诗,元结选其诗4首入《箧中集》。
全唐诗》存诗5首。
唐诗汇评
张彪,生卒年不详,颍洛间(约今河南登封一带)人。
孟云卿为中表兄弟。
工古调诗,善草书,性高洁,好神仙长生之事,人称“张十二山人”。
安史乱起,奉老母避礼隐居华阴,杜甫有诗寄之。
乾元三年,元结编沈千运等七人诗为《甚中集》,彪诗入选。
全唐诗》存诗四首。

作品评论

杜子美《寄张十二山人彪》
诗云:“独卧嵩阳客,三违颖水春。艰难随老母,惨淡向时人。谢氏登山屐,陶公漉酒巾。群凶弥宇宙,此物在风尘。历下辞姜被,关西得孟邻。旦通交契密,晚接道流新。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草书何太古?诗兴不无神。曹植休前辈,张芝更后身。数篇吟可老,一字买堪贫。”读子美诗则彪盖颖、洛间静者,天宝末将母避乱,故子美以诗寄云。(《唐诗纪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吴兴人,居汝北。工诗,气格高古,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玄宗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名公。仍不得志,还山中别业。肃宗时卒。元结曾编七人诗为《箧中集》,以其为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四,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家贫,寓居汝北。玄宗天宝中屡举不第,有终隐之志,士流敬之,号曰沈四逸人、沈四山人。肃宗立,曾议备礼征致千运,辞未应。卒于至德、乾元间。生平散见高适《赠别沈四逸人》、《唐诗纪事》卷二二、《唐才子传》卷二。今人孙望《箧中集作者事辑》有沈千运条。千运工旧体诗,质朴高古,独写真意,力矫时习,元结编《箧中集》,以千运诗置于首,评曰:“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于已溺之后。凡所为之,皆与时异。”《全唐诗》存诗5首。
唐诗汇评
沈千运,生卒年不详,吴兴(今属浙江)人,居于汝北(约今河南临汝)。家贫,天宝中,屡举进士不第,游襄、邓间。又游濮上,与高适交游。年已五十,尚无寸禄,遂归隐。人称“沈四山人”或“沈四逸士”。肃宗时,备礼徵召,辞不应,卒。千运工旧体诗,气格高古。乾元三年,元结编《箧中集》,以千运诗为首,赞其能“独挺于流俗之中”。《全唐诗》存诗五首。

作品评论

元结《箧中集序》
风稚不兴,几及千岁……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词,不知丧于雅正。然哉彼则指咏时物,会谐丝竹,与歌儿舞女,生污惑之声于私室可矣,若今方直之士、大雅君子,听而诵之,则未见其可矣。吴兴沈千运,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于已溺之后,穷老不惑,五十馀年,凡所为文,皆与时异,故朋友后生,稍见师效,能侣类者,有五六人。
唐才子传
千运,吴兴人。工旧体诗,气格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
唐音癸签
沈千运刊落文言,冷然独写真意,元次山甚推重之。
其同调有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融数人。
《历代五言诗评选》
千运为诗,力矫时习,一出雅正……《箧中集》千运为之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4—793 【介绍】: 唐扶风平陵人,字时中。窦诞四世孙。学律令,为人耿直果断。以荫累迁御史中丞,举劾无所回忌。德宗数召见议国事,器之。由是率情制事,人稍恶其专。后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领度支、盐铁使。树亲党,李纳赂帝亲近短毁之。坐族子窦申有罪贬郴州别驾,再贬驩州司马,赐死于邕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4—793 字时中,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人。
代宗时以门荫入仕,累迁万年尉,坐事贬江夏尉。
约德宗建中时任大理司直,累历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侍御史。
贞元二年(786)迁御史中丞,五年拜相。
八年贬郴州别驾,九年再贬驩州司马,赐死于路。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参尚古诗,高仲武评曰:“窦君诗,亦祖述沈千运,比于孟云卿,尚在廊庑间。
”(《中兴间气集》)《全唐诗》存诗3首。
唐诗汇评
窦参(733-792),字时中,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少以门荫入仕,历官万年尉、大理司直、监察殿中御史、仓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御史中丞。正直强干,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贞元五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领度支、盐铁。引用亲党,恃权贪利,好恶任情。八年,贬郴州别驾,再贬驩州司马,赐死于道。《全唐诗》存诗三首。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窦君诗,亦祖沈千运,比于孟云卿,尚在廊庑间。
如“万丈水声落,四时松色寒”,又“人生年几齐,优苦亦先老”,里其羽翼未齐,而筋骨已具。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苏州(今属江苏)人,郡望颍川(今河南禹州)。
代宗大历五年(770)登明经第,六年中茂才异等科。
后官至坊州鄜城令,卒于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前。
事迹散见白居易《唐故坊州鄜城县尉陈府君夫人白氏墓志铭》、《襄州别驾府君事状》、《唐诗纪事》卷三九。
润工诗,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及门。
全唐诗》存诗8首,《全唐诗逸》补断句6句,《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794 【介绍】: 唐赵州人,字元宾。李华从子。德宗贞元中登进士第。举宏辞。授太子校书郎。以文名。属文不沿袭前人,时谓与韩愈相上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794 字元宾,排行三十,郡望陇西(今甘肃临洮),家于吴(今江苏苏州)。德宗贞元八年(792)与韩愈同榜登进士第,同年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郎。旋返吴觐省,有《东还赋》记其事。九年赴京师,次年卒。生平见韩愈《李元宾墓铭》、《新唐书》本传。李观为人敢于仗义执言,曾两次上书苏州刺史韦应物,为遭遇不幸者提出申诉,又乐于进贤,曾上书右补阙梁肃荐举孟郊、崔宏礼。于文学能上承陈子昂、元结所倡之“复古”精神,鄙弃浮靡文风,故韩愈谓其“文高乎当世。”今存《李观集》3卷,外编2卷。《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补联句2。
唐诗汇评
李观(766-794),字元宾,陇西(今属甘肃)人。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欧阳詹、王涯等同登进士第。又与裴度同举博学宏辞科,授太子校书郎。卒,孟郊以诗哭吊,韩愈为作墓志铭。观工文能诗。唐末陆希声辑其遗文,为《李观文集》三卷,北宋赵昂复辑遗文为《外编》,今存。《全唐诗》存诗四首。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二
观字元宾。检校吏部员外郎华从子。贞元中举博学宏词。授太子校书郎。卒年二十九。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
……升堂六人:李观、贾驰、李宣古、曹邺、刘驾、孟迟。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