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伯牙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成连 朝代:春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人。
伯牙从之学琴。
三年伯牙艺成而于精神情志未能专一,成连乃携伯牙至蓬莱山,使独留旬日,使伯牙但闻海水汩没崩澌、群鸟悲号之声而移其情,使其情志专一,伯牙遂为天下妙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楚国人。
善辨音律。
相传伯牙鼓琴,子期听之,能知伯牙鼓琴时意在高山或志在流水。
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因被伯牙引为知音。
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李颐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1 【介绍】: 明江西馀干人,字惟贞,号及泉。隆庆二年进士,为中书舍人,博习典故,负才名。万历初擢御史,忤张居正,出为湖州知府,迁湖广按察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久之,进右都御史,屡言矿监、税监之横暴,不报。进工部侍郎,管理河道。以劳卒。仕宦三十余年,敝车瘦马,布衣蔬食。有《奏议》。
维基
李颐(1542年—1602年),字惟贞、惟祯,号及泉,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饶州府馀干县(今江西省馀干县)人,隆庆戊辰进士,官至工部侍郎。
隆庆元年(1567年)江西乡试中第三十七名举人。
隆庆二年(1568年)联捷戊辰科会试第177名,三甲第二名进士,授职中书舍人。
万历初年,授陕西道监察御史。
同官胡涍、景嵩、韩必显,给事中雒遵相继获罪,他上疏相救未果。
之后负责清理湖广、广西军队,上疏请求免除士民远戍之苦,只充军邻近的卫所,得到批准。
万历四年(1576年),因违背张居正意愿,被外迁,任浙江湖州府知府。
万历八年,任苏松兵备副使。
万历十一年,升任湖广按察使。
郧阳兵变时,知府沈鈇被治罪,李颐上疏为他申辩冤情,并秘密杀死带头叛乱的人。
因母丧丁忧去职。
服丧期满,官复原职。
万历十七年(1589年),李颐出任陕西按察使。
万历二十年(1592年),升任河南右布政使。
同年,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
再升为右副都御史。
因定兵乱有功,升任兵部右侍郎。
长昂骄横,李颐与总兵王保将其心腹小郎儿等七人抓住,叛贼于是害怕。
不久,其别部伯牙入寇,李颐率领将士将其击败于罗文峪,升任兵部左侍郎。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升右都御史。
当时,朝廷派往使者到各地征收矿税。
马堂驻于天津,王忠驻守昌平,王虎驻保定,张晔驻通州。
李颐上疏道:“燕京是王气所钟之地,离陵寝也近,一开凿必定损伤灵气。
”又称:“畿辅土地荒芜,收成不高,而敕令使者索求却不遗余力,恐怕临清变乱惨剧,将会重新上演。
”不久,辽东税使高淮诬蔑弹劾山海同知罗大器,李颐再一次上疏反对征收矿税,并暗示万历怠政,称:“朝廷监官,外省的僚属,起初并没有统摄,况且辽阳的矿税与蓟门又有何关系?
假若都效法高淮所为,官吏将无法归类处理。
皇上执掌天下的权力,现在尽落入宦官,早上上奏,下午回报,如同声音的回响。
纵使所弹劾的人应当治罪,以什么名义呢?
更何况无辜之人,被暴虐的摧残。
”所上奏疏皆无下文。
李颐在镇任职十年,威望大增。
宦官害怕李颐名望,故而畿辅百姓的日子稍微安宁。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他以工部右侍郎之职代刘东星管理河道。
他上疏建议上筑决口,下疏故道,为长远打算。
两个月后,因积劳成疾,卒于任内。
赠兵部尚书。
和尚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伯牙吾台氏。
从忽必烈攻宋鄂州。
世祖中统间,从破李璮,升阿剌罕万户府经历。
至元十二年,从阿里海牙下江陵。
次年破潭州,诸将利于虏掠,欲屠城,和尚力持不可,一城赖以全活。
广西平,授常德路达鲁花赤,以治最闻。
擢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卒,年四十九。

人物简介

维基
胡俊章(1836年—1906年),原名多春,字效堂、效山、效三、肇鸿,号笑山、彦升,别号燕笙,晚号驻春老人,汉军正蓝旗人(家族属正蓝旗汉姓满洲旗人),籍奉天铁岭。
清朝官员,进士出身。
工诗,善书,通目录学和校勘学。
乡试榜名多春,后更名俊章。
16岁时中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顺天乡试举人(时隶正蓝旗汉军德英额佐领下),初任国史馆 (清朝)誊录官,后在京师以诗课授徒二十余年。
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进士第三甲,授工部主事,同年改工部郎中,参与编修《钦定工部则例(光绪朝)》。
八年(1882),任户部广西司郎中。
十三年(1887),改任江南道监察御史。
十六年(1890),任广东道监察御史。
十七年(1891),改户科给事中,担任《钦定台规》(清都察院刊本,1892)分校官(总阅官进士延煦 (清朝宗室),分校官同榜进士贵贤)。
十九年(1893),转工科给事中,后任工科掌印给事中。
二十四年(1898)戊戌,补授户科掌印给事中。
二十五年(1899),简放陕西延榆绥道(治所在今榆林市)。
二十六年(1900)庚子改陕西粮道(驻西安),同年以病乞休。
从陕西任上退休后,胡俊章去了杭州、苏州,中途在湖北武昌停留访友(可能拜会亲戚、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两人系咸丰二年(1852)壬子顺天乡试同榜;或者亲家、时任武昌府同知的内务府正黄旗汉军杨长坦,即翰林杨钟羲之父;或者诗友、时任湖北巡抚的镶白旗满洲景星 (清朝)),住在武昌兰陵街。
他在途中写给好友镶白旗蒙古延清的诗中写道:“今年宦长安,天旱久不雨。
长安十万家,无麦无禾黍。
......因之减粮价,欢欣遍蓬户。
......小寓兰陵街,雨雪滞庭宇。
我欲诘天心,界限太分割。
将雨移长安,绝长短可补。
万民乐丰年,岂止富仓庾”(见延清《庚子都门纪事诗》)。
晚年(1900-1906)就养吴中(苏州),与俞樾、汪鸣銮、陆元鼎、镶白旗满洲恩寿(字艺棠)、镶白旗满洲景星 (清朝)(字云伯,号月汀)唱和最久(俞樾癸卯1903年诗注记,“俞与诸君子皆有年世谊”)。
为俞樾的著书校阅。
据俞樾,“[胡效山(胡俊章)]少年时文名颇盛,在都下以授徒为业,门下多贵显者。
今溥玉岑(溥良)尚书即其一也”(引自《春在堂楹联录存(五)》)。
购得阮元《两浙輶轩录》抄本,与俞樾各享一半。
俞樾在1906年《胡效山观察俊章挽词》中写道:“安定先生松柏姿,岁寒标格最堪思。
人钦京国知名早,我恨苏台把臂迟。
……居易方欣交梦得,伯牙何意失钟期”(引自《春在堂诗编》卷二十三)。
另有俞樾写给胡俊章的《俞曲园先生手札》(手稿本)现藏于日本中央图书馆古书资料库(曾由日本诗人会津八一收藏)。
胡俊章在咸丰八年戊午(1858)(?
)孟秋二十二岁时的一首书法无题诗写道:“秋风凌古渡,夕日下荒基。
铜雀久飞去,君王安再来。
至今松柏语,犹杂管弦哀。
呜咽漳河水,东流无从回”。
与咸丰六年进士、监察御史钟孟鸿交友,于同治三年甲子(1864)赠书法行书节录《文心雕龙》、楷书节录《小园赋》。
与光绪十五年进士、监察御史杨深秀友善。
光绪十九年(1893),与儿玉瀛、侄玉泽、正白旗宗室恩煦(与玉瀛光绪八年壬午顺天乡试同榜,阖家殉难于庚子国变,其胞兄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进士宗室恩景)、正蓝旗宗室毓隆(其父进士宗室溥良)及友杨深秀等作诗跋于冀以和的《乐天园山池记》(此园林位于山西介休)。
与儿、侄曾同时作诗跋于友人镶白旗蒙古延清(字子澄)收藏的一幅清代画家张士保于1865年画的《太常仙蝶图》,胡俊章的题诗写道:“容台深处是仙家,绿醉酣红阅岁华。
果与寻常胡蝶异,年年修到见梅花。
飞来两度画堂东,红杏香探及第风。
一任仙衣能变幻,庐山真面在图中”。
为延清的《锦官堂试帖》(1885)作序(胡俊章之子胡玉瀛参校)。
任职工部期间,曾负责监修北京紫禁城城垣修复工程(据《翁文恭公日记》)。
在京长期参加并主持“绚秋诗社”,诗友有内务府镶黄旗汉军杨佳氏宜振(胡俊章师从宜振)、镶白旗满洲索绰罗氏麟魁、大兴范德馨(字桂山,号小岩,同治元年壬戌科进士)、正红旗蒙古萨尔图氏百勤(字铁岩,同治乙丑科进士,妻正蓝旗蒙古玛拉特氏松筠之孙女)、镶白旗满洲彦佳氏玉瓒(胞叔敬和)、镶白旗宗室盛昱、镶黄旗满洲裕瑚鲁氏奭良(祖父承龄)等;诗社活动地点有东城法华寺 (北京法华寺街)(据奭良《野棠轩文集》)。
胡俊章在京师授课的学生包括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正蓝旗宗室溥良(载《顺天乡试同年齿录:光绪元年乙亥恩科》),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榜眼、正蓝旗宗室寿耆(据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镶黄旗满洲裕瑚鲁氏奭良(据奭良《野棠轩文集》),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翰林大兴王祖光(字莲孙)之弟王观光(字莲汀)(据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家族世系《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满洲旗分内的尼堪姓氏(hala)旗人,在康熙朝之前,多任八旗参领、佐领;从康熙朝至乾隆朝,多任内务府御前侍卫、满洲副都统和怡亲王府佐领;在乾隆朝,出文、武科举人;道光朝至光绪朝,连中五位文科进士。
也速儿 朝代: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9 【介绍】: 元康里人。
伯牙兀氏。
以五十户从伯颜攻襄樊。
又破复州,超升千户。
至元十六年,改管军总管。
后领江淮战舰数百艘侵日本,全军而还。
移镇泰州,授钦察亲军指挥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末钱塘人,字牧心,号三教外人,又号九锁山人。
宋亡不仕,居馀杭洞霄宫之超然馆,经月不出,沈介石为营白鹿山房居之。
与谢翱、周密等友善,世称文行先生。
元大德中卒。
有《洞霄图志》、《游山志》及杂文稿《伯牙》。
全宋诗
邓牧(一二四七~一三○六),字牧心,自号三教外人,人称文行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薄于名利,遍游方外。
元成宗元贞二年(一二九六),至山阴陶山书院。
大德三年(一二九九),归馀杭洞霄宫,沈介石为营白鹿山房。
与谢翱、叶林等友善。
十年卒,年六十。
著有《洞霄图志》、《伯牙》。
洞霄图志》卷五《人物门》续编有传。
今录诗十三首。
元诗纪事
牧字牧心,钱唐人,隐大涤山中,人称文行先生。
著有洞霄图志,杂文稿名伯牙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8—638 【介绍】: 唐越州馀姚人,字伯施。虞世基弟。受学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文章婉缛,得徐陵之意。又从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学羲之书法,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仕隋为起居舍人。太宗时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对掌文翰。迁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太宗重其博识,每机务之隙,引之谈论,世南必存规讽,多所补益。太宗尝称世南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卒谥文懿。有《北堂书钞》及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排行七。文章婉缛类徐陵。仕陈为建安王法曹参军。入隋,任秘书郎、起居舍人等职。入唐,历官秦府参军、弘文馆学士、太子中舍人、著作郎、秘书监等职。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尝学书于浮屠智永,得其法,与欧阳询齐名,并称“欧虞”。曾劝太宗毋为宫体诗,而其诗除《咏蝉》等少量有兴寄、边塞诗较刚健外,其余多为应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辞典丽,内容则比较空泛。原集早佚,《全唐诗》存虞世南诗1卷。
唐诗汇评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少受学于顾野王。为文祖述徐陵,陵以为类己;又师沙门智永书,妙得其体,故声名籍甚。仕陈,为建安王法曹参军。入隋,官秘书郎、起居舍人。隋亡,为窦建德黄门侍郎。李世民灭建德,引为秦王府参军,转记室,掌文翰。贞观中,转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封永兴县公。太宗有失,世南必犯颜谏,甚得亲礼,谓世南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今存;著《虞世南集》三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
世南字伯施。越州馀姚人。历官陈隋。复事窦建德。入唐为秦府参军。累转秘书监。封永兴县子。年八十一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图像淩烟阁。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世南)善属文,常祖述徐陵,陵亦言世南得己之意。……陈灭,与世基同入长安,俱有重名,时人方之二陆。
《唐诗品》
虞监师资野王,嗜慕徐,庾。髫卯之年,婉缛已著;琨玙之美,绮藻并丰。虽隋皇忌人之主,贞观睿圣之朝,然而善始之爱,身存乱国,准伦之誉,竟列名臣,骈美二陆,不信知言矣乎?其诗在隋则洗濯浮夸,兴寄巳远;在唐则藻思萦纡,不乏雅道。殆所谓圆融整丽,四德具存,治世之音,先人而兴者也。至如“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燃”、“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天然秀颖,不烦痕削。又《长春宫应令》云“民瘼谅斯求”,《江都应诏》云“顺动悦来苏”,其视宫体之规,同归雅正。石渠、东观之思,自非圣主,何能扬休下后世哉!
《诗源辨体》
武德、贞观间,太宗及虞世南、魏徵诸公五言,声尽入律,语多绮靡,即梁、陈旧习也。
……按《唐书》:“世南文章婉缛,慕徐陵。
太宗尝作宫体诗,使赓和。
世南门:‘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也奉诏。
’帝曰:‘朕试卿耳。
’后帝为诗一篇,述古兴亡,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朕此诗何所示耶?
’敕褚遂良即其灵座焚之。
”今观世南诗,犹不免绮靡之习,何也?
盖世南虽知宫体妖艳之语为非正,而绮靡之弊则沿陈、隋旧习而弗知耳。
且世南所慕徐陵,而谓之雅正,可手?
至如《出塞》、《从军》、《饮马》、《结客》及魏徵《出关》等篇,声气稍雄,与王褒、薛道衡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4—1352 【介绍】: 元蒙古伯牙吾台氏,居台州,初名达普化,文宗赐以今名,字兼善。
英宗至治元年进士。
授集贤修撰。
顺帝至正元年,累除绍兴路总管,革吏弊,令民自实田以均赋役。
召入史馆,与修辽、宋、金三史。
升礼部尚书。
十一年,为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驻温州。
与孛罗帖木儿协力镇压方国珍。
而孛罗被俘。
方国珍降后复起。
次年,迁台州路达鲁花赤,攻方国珍,败死。
谥忠介。
工篆隶,尝考正《复古编》讹字,于经史多有据。
元诗选
泰不华,字兼善,伯牙吾台氏。
初名达普化,文宗为赐今名。
世居白野山,其父塔不台始家台州。
兼善年十七,江浙乡试首荐。
明年至治改元,赐右榜进士第一,授集贤修撰,累转监察御史。
顺帝初,与修宋、辽、金三史,擢礼部尚书。
至正八年,方国珍兵起江浙,行省参政朵儿只班被执,上招降状,诏泰不华察实以闻。
具上招捕之策,不报。
十一年,迁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与左丞孛罗帖木儿夹攻国珍。
孛罗先期至,为所执,寻遣大司农达识帖睦迩招之,国珍伪降。
泰不华请攻之,不听。
改台州路达鲁花赤,十二年三月,国珍袭之澄江,九战死之。
年四十九,赠行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忠介。
立庙台州,额曰「崇节」。
兼善好读书,以文章名。
善篆隶,温润遒劲,盛称于时。
自科举之兴,诸部子弟类多感励奋发,以读书稽古为事。
迨至正用兵,勋旧重臣与有封疆之责者,往往望风奔溃败",遁逃之不暇。
而挺然抗节,秉志不回,乃出于一二科目之士,如达兼善、余廷心者,其死事为最烈,然后知爵禄豢养之恩,不如礼义渐摩之泽也。
故论诗至元季诸臣,以兼善为首,廷心次之,亦足见二人之不负科名矣。
维基
泰不华(1304年—1352年),字兼善,伯牙吾台氏,本名达普化。
台州(今浙江临海)人。
家贫好学,集贤待制周仁荣收养他,并接受良好教育。
工书法,宗法徐铉。
延佑七年(1320年),十七岁江浙乡试第一,至治元年(1321年),赐进士及第,授集贤修撰,文宗朝拜中台监察御史,累官礼部侍郎。
至正元年(1341年),出任绍兴路总管。
历任奎章阁典签、礼部尚书。
至正十一年,任浙东宣慰使都元帅追讨方国珍,阵亡。
追赠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国公。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石鼓希夷禅师者,亦临济宗,嗣无用全,为灵隐二十八代,塔永安别苑,今存《和梁山远禅师牧牛十颂句法》,与梁相伯仲,而理趣超卓,殊有过之。
一、寻牛。
只管区区向别寻,不知脚底已泥深。
几回芳草斜阳里,一曲新丰空自吟。
二、见迹。
枯木崖前岐路多,草窠里混觉非么。
脚踉若也随他去,未免当头错过他。
三、见牛。
识得形容辨得声,戴嵩从此妙丹青。
彻头彻尾浑相似,仔细看来未十成。
四、得牛。
牢把绳头草放渠,几多毛病未曾除。
徐徐蓦鼻牵将去,且要回头识旧居。
五、放牛。
甘分山林寄此身,有时亦踏马蹄尘。
不曾犯着人苗稼,来往空劳背上人。
六、骑牛还家。
指点前坡即是家,旋吹铜角出烟霞。
忽然变作还家曲,未必知音肯伯牙
七、忘牛存人。
阑内无牛趁出山,烟蓑雨笠亦空间。
行歌行乐无拘系,赢得一身天地间。
八、人牛俱忘。
惭愧众生界已空,个中消息若为通。
后无来者前无去,未审凭谁继此宗。
九、返本还原。
灵机不堕有无功,见色闻声不用聋。
昨夜金乌蜚入海,晓来依旧一轮红。
十、入廛垂手。
者汉亲从异类来,分明马颔与驴腮。
一挥铁棒如风疾,万户千门尽豁开。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