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彻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道丕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5 【介绍】: 五代时僧。京兆长安人。唐宗室后裔。七岁出家,九岁善梵音礼赞。昭宗奔石门,曾往迎驾。遇乱,负母退居华山。二十七岁时,入住洛阳福先寺。天祐间赐紫。后唐庄宗时署广智大师。后梁、后唐间,数入内应制谈论。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诏入汴京,副录左街僧事。出帝开运中为左街僧录。后汉末,避乱逃归洛阳。后周太祖广顺初,复诏入汴为僧录。世宗初欲沙汰僧尼,因其谏而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长安贵胄里宗室子也。父从晏。寔昭宗昆季五院之长。母许氏。以无嗣息。尝躬诵莲经普门品而妊。及生。秀整可爱。甫周晬。父以王事。没于霍山军中。而丕辍乳哺。有戚容。七岁绝荤膻。每游佛寺。辄忘返。而保寿继能法师尝相往来。因白母。从之出家。未几。昭宗幸石门。而丕九岁尔。及驾回已能偕其师。迎驾如礼。十九岁。徇众请讲金刚般若经。听者悦服。既而朱晃逼驾。迁洛阳。长安焚荡。丕独负其母。东征华阴。会刘道开乱。遂入华山。居岩穴中。谷麦翔涌。斗万钱。然丕素得咽气术。卒赖以济。而日巡丐以奉母。无小乏。母或问食未。则跪曰。有施主。于戏可谓孝矣。年二十。母命之曰。汝亦知汝父之死所乎。霍山草木长矣。汝能收其遗馀以归葬。则吾庶几无憾。于是丕含悲茹苦。即其地。昼夜呗梵。聚群骸以祷之曰。诚吾父者。则必动转以自异。阅数日。果有枯髅。跃而出至丕前。起仆再三。丕大恸擗踊良久。乃迎以葬之华阴。先是母梦。从晏尉抚。如平生云。既而曜州牧。娄继英。招住洛阳福先弥勒院。盖晋道安。翻经设浴之地也。天祐三年。诏赐紫衣。梁唐之兴。皆被宠署。晋天福间。诏入梁苑副录左街僧事。开运初。升左街僧录。汉乾祐之季。谢病乞自便。不许。周广顺初。诏充左街僧录。日下即赴任。仍不许陈让。时世宗以晋王尹京。议沙汰。以丕职所系。召问可否。丕曰。今天下初定。疮痍未起。而有所去取。则徒以见其不镇静耳。未见所以澄清也。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苟稍动则縻烂矣。故愿大王缓其事。以须后举。幸甚。世宗以为然。议遂寝。丕后每谓其徒曰。上久有志于汝辈。汝辈宜自谨。勿犯也。乞解职归洛阳。 周显德二年。诏毁僧寺。且立帐以限僧。然不至于酷甚。则丕之力也。 其年六月八日。示微疾。十日早作。命弟子营粥云。有首楞严菩萨相迎。趣令鸣乾稚。俄而化。寿六十七。腊四十七。立石塔葬之龙门广化寺左。 丕平生脩杜多行。若法华金刚仁王上生经等。皆一字一礼。佛名经则遍礼。未灭之二年。犹礼首楞严经。故其瞑目之际。或能致首楞严菩萨。则其精进如此。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道丕。
长安贵胄里人也。
唐之宗室。
父从晏襄宗沿堂五院之首。
母许氏。
为求其息常持观音普门品。
忽梦神光烛身。
因尔妊焉。
及其诞生挺然岐嶷。
端雅其质。
属籍诸亲异而爱之如天童子。
年始周晬。
父将命汾晋。
会军至于霍山没王事。
丕虽童稚聚戏终鲜笑容。
七岁忽绝荤膻。
每游精舍怡然忘返。
遂白母往保寿寺礼继能法师。
尊为轨范。
九岁善梵音礼赞。
是岁襄宗幸石门随师往迎驾。
十九岁学通金刚经义。
便行讲贯。
又驾迁洛京。
长安焚荡。
遂背负其母东征华阴。
刘开道作乱。
复荷母入华山安止岩穴。
时谷麦勇贵每斗万钱。
丕巡村乞食。
自专胎息唯供母食。
母问还食未。
丕对曰。
向外斋了。
恐伤母意。
至孝如此。
年二十岁母曰。
汝父霍山亡没战场之地。
骨曝霜露。
汝能收取归葬。
不亦孝乎。
遂辞老亲往霍邑。
立草庵鸠工。
集聚白骨昼夜诵经。
咒之曰。
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
我今志为孝子。
岂无灵验者乎。
傥群骨中有动转者。
即我父之遗骸也。
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轻舍。
数日间果有枯髅。
从骨聚中跃出。
竞骛丕前。
摇曳良久。
丕即躄踊抱持如复生在。
赍归华阴。
是夜其母梦夫归舍。
明辰骨至。
其孝感声誉日高。
至二十七岁遇曜州牧娄继英招丕住洛阳福先弥勒院。
即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丙寅济阴王赐紫衣。
后唐庄宗署大师曰广智。
丕于梁朝后主后唐庄宗明宗。
凡内建香坛。
应制谈论多居元席。
及晋迁都今东京天福三年诏入梁苑。
副录左街僧事。
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俱道貌童颜号二菩萨。
是故朝贵士庶多请养生之术。
丕精勤不懈一佛一礼。
佛名经法华金刚仁王上生四经逐一字礼。
然其守杜多之行。
分卫时至二弟子随行。
开运甲辰岁为左街僧录。
虽临僧务日课修持。
相国李公涛西枢密太傅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谷等无不倾心归重。
至汉乾祐中谢病乞西归。
未允之际。
属汉室凌夷。
兵火连作恣行剽掠。
丕于廊庑之下倚壁诵念二日纷拿一无见者。
时京城见闻益加钦尚逃归洛邑。
周太祖潜隐所重。
广顺元年敕召为左街僧录。
不容陈让还赴东京居于僧任。
世宗尹釐府政。
嫌空门繁杂。
欲奏沙汰。
召丕同议时问难交发开喻其情。
且曰。
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
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上。
必恐正施藨𮐀草和兰茞而芟。
方事淘澄金逐沙泥而荡。
大王储明欲照蓄智当行。
为益皇帝邪。
为损君亲邪。
若益君乎不令一物失所。
若损亲也是坏六和福田。
况以天下初平疮痍未合。
乞待后时搜扬未晚。
故老子云。
治大国如烹小鲜。
虑其动则麋烂矣。
世宗深然其言。
且从停寝。
及世宗登极。
丕谓僧曰。
吾皇宿昔有志。
汝当相警护持。
坚乞解归洛阳。
又立礼首楞严经。
二年果敕并毁僧寺并立僧帐。
盖限之也。
毁教不深。
乃丕之力也。
以显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
十日令弟子早营粥食云。
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
令鸣椎俄然而化。
春秋六十七。
僧腊四十七。
缁素号哭诸寺具威仪送葬于龙门广化寺之左立石塔焉。
未终之前寺钟无故嘶嗄。
表刹龙首忽焉陨坠。
僧澄清梦寺佛殿梁折。
极多异兆焉。
系曰。
周武灭佛法。
隋开皇辛亥岁太府丞赵文昌入冥见邕受对。
寄语文帝拔救。
周世宗澄汰毁私邑勒立僧帐。
故说大渐招其恶报。
或有入冥见之。
并赞成厥事者同居负处。
略同周武。
未知是乎。
论曰。
九重所以成深严。
七礼其能捍忧患。
高墉峻垒加校尉而守之。
犀革兕皮介将军而战者。
君既安所臣亦建功。
犹释门之外侮忽来得法将之中权斯敌。
使其大道丧而重复玄刚绝而又张。
我有仲由恶言不入。
外禦其侮不可暂亡也。
嗟乎真教东传累更年纪。
受其艰否屈指可寻。
法系有为四相以之迁贸。
明虽无损。
一轮以之蚀侵桓楚无端。
效奔得时而变法。
德舆伊始欺孤馀力而责僧。
赖远公之致书。
因朝达之抗疏。
只成暴政空鲠人情。
元魏怀邪周邕尚辩。
昙始乃呈其诡迹。
道安盛奋其辞锋。
是待秦坑能逃汉律。
始安二德疑其住寿应真。
出没其形扶危拯溺者矣。
秀也钟其厄运愤此反常。
上笺若攻垒之先登。
为法偶犯颜而不死。
复礼答权文学难词蔚成解判。
惠立斥吕奉御图注免横窥𨵦。
两面俱通。
玄嶷造乎甄正。
一场贾勇。
法明定其化胡。
答孔老于李华。
名儒慑伏。
挫是非于韦氏。
辩势酋强。
邕也掩徐独记于天台。
俨也令李成书于复性。
其或角史华之术。
因蹑刀梯。
谏德宗之非。
乃停沙汰。
申答而惊李潡。
作谣而占衡山。
破邪之论可宗。
鉴灯之颂归我。
以前诸德超世卓然。
式遏寇雠阋墙禦侮。
言其薄者则发愤忘食。
殊弗防其反汗。
其如皋原纵火。
兰艾之臭同焚。
树木摧风。
鸾鸱之巢共覆者。
其唯会昌灭虐我法之谓乎。
从汉至唐凡经数厄。
钟厄爰甚莫甚武宗焉。
初有道士赵归真者。
授帝留年之术。
宠遇无比。
每一对扬。
排毁释氏。
宜尽除之。
盖以归真曾于敬宗朝出入宫掖势若探汤。
及其祸缠暴弑自然事体如浆。
京邑诸僧竞生诮谤。
归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
还遇武皇因缘狎昵署为两街教授先生。
时谏官抗疏宰臣李德裕屡言。
归真惧其动摇。
奏迎罗浮邓元起南岳刘玄靖入。
帝谓神仙坐致由是共为椅角同毁释门。
意报僧讥诮之雠耳。
众轻覆车群噪惊蛰。
须弥𦤞𭺠困其劫尽之风。
有顶低摧。
倚其宿舂之杵。
讵云终否。
当有复时。
大中行废教之诛。
会昌非后天之老。
吁咄哉。
归真奇秘之术今古所无。
何邪。
能寄喜怒于天子之心。
虽王晋安期俱弗如也。
尔时玄畅法宝大师也。
纳两街之请操一割之刀。
纂辑古今搜扬经史。
成其别录上其表笺逆龙鳞之手已伸。
探虎穴之心且勇。
膏盲之疾。
圭刀之散何施。
混浊之河。
铢两之胶谩解。
如皆畏震所谓坐看。
畅公手拓不周山。
不免共工之触折也。
凡今缁伍无纵毁讥。
毁讥小人也。
及罹祸毒君子受之。
亦犹城门火而池鱼死也。
傥云周武不落于阿鼻归真自登于仙籍。
宣宗诛之已塞责矣。
是故比丘但自观身行。
莫伺玄门。
非干己事。
又以空门染习如然无斗四支而伤具体。
各是圣人设教无相夺伦。
如此行时名真护法也。
老氏云。
六亲不和则有孝子。
如无孝子之名。
信六亲大和也。
已上诸公皆家中有竞号咷谏乎。
因得善父母之名欤。
今我传家止劝将来。
二教和同弗望后生。
学其讦直。
险在其中矣。
为君不取。
然则临机可用相事当行。
必任弛张勿为胶柱。
然后知时名为大法师也。
传又云乎。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其斯之谓欤。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无染禅师。
麻谷彻禅师法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古(?
~一一三六),号灵峰,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
俗姓项。
住舒州真乘寺,迁光孝、净光二刹。
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灵源惟清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六年卒。
嘉泰普灯录》卷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87 【介绍】: 名或作义寂。
宋僧。
温州永嘉人,字常照,俗姓胡。
幼年出家,初入开元伽蓝,后往天台山研寻止观。
时天台宗智者大师教迹,经安史之乱、会昌法难,焚毁殆尽。
寂嘱人从日本国购取教典。
由是博闻多识,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经。
许王钱氏在浙时累请开演,赐号净光大师并紫方袍。
后兴螺溪道场,四方僧侣云集学法。
天台智者一脉,六代传法湛然之后,二百余岁,赖其中兴,后人尊为天台宗十五祖。
有《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常照。姓胡氏。温之永嘉人。方在娠。母顿厌荤血。及娩。蒙紫胞。堕蓐不呱泣。成童竟辞俗。为开元寺息慈师授法华经期月能暗诵。耆宿叹美之。既登具戒。复往读南山律于会稽。乃造天台。研究止观。先是智者遗文。远则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零编断简。教迹几熄。寂尝于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因复有意于鸠集。以全其旧。时通玄韶公以禅学为两浙忠懿王钱氏俶师。一日偶阅永嘉真觉集。有曰。同居四住。此处为齐。忠懿问。此何等语。韶答以为教家语。吾禅者不知也。且使召寂问其义。寂至。因得以前意。请于忠懿而为遣使。弊于海国。以致其书焉。天台一宗至于今赖之。 太平兴国五年。诏天下僧尼。试经业。寂引弟子。自螺溪趋州治试。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楼上。楼迫大山。夜梦刹柱陷入地。独心恶之。且雨甚亟。迁处西偏。而山颓楼压矣。海门灵石。昔智者冬居道场也。地属黄岩。众请寂乘舟泛海。讲金光明流水长者品。放生。以为常法。寺像为一新。上闻诏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为所在官僚授菩萨戒。雍熙初。又授戒于永安县之光明寺。会尊像隳弛。偶于腹中。获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所发愿辞。观者知于寂有宿契。四年赴临海缙云永嘉东阳诸邑请。九月至自缙云。十月寝疾千寺之方丈。十一月四日。垂诫嘱后事。奄尔而化。寿六十九。腊五十。初寂尝寓四明之育王寺。梦登国清上方。有宝庄严幢座在焉。题曰。文殊台。前限拒马不可入。俄而观音菩萨。手却拒马。从中出接。顿觉己与菩萨身合。自是胜气日增。而进于才辩矣。讲法华光明净名梵网等经。止观金錍等论。法界还源等观。玄义禅源诠永嘉集等。各数遍。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各数卷。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义寂。
字常照。
姓胡氏。
温州永嘉人也。
母妊娠公白不喜荤血。
生乃首蒙紫帽而诞焉。
幼启二亲坚求去俗。
旋入开元伽蓝。
师授法华经期月而彻。
寺之耆老称叹希有。
受具已往会稽学南山钞。
既通律义。
乃造天台山研寻止观。
其所易解犹河南一遍照也。
先是智者教迹远则安史兵残。
近则会昌焚毁。
零编断简本折枝摧。
传者何凭。
端正甚学。
寂思鸠集也。
适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而已。
后款告韶禅师。
嘱人泛舟于日本国购获仅足。
由是博闻多识。
微寂此宗学者几握半珠为家宝欤。
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
今许王钱氏在两浙日。
累请开演。
私署净光大师并紫方袍。
辞让不却受而不称。
及兴螺溪道场。
四方学侣雾拥云屯。
太平兴国五年朝廷条贯缁伍经业。
寂从山入州治寺。
寺东楼安置。
楼近大山。
夜梦刹柱陷没于地。
意颇恶之。
自徙于西偏僧房。
其夜春雨甚山崩楼圮。
人咸谓寂先见同修报得之眼焉。
因受黄岩邑人请。
乘舟泛江放生讲流水长者品。
至海门灵石。
是智者冬居道场也。
劝人修寺塑像。
入缘者繁沓。
今上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也。
诸官同命受菩萨戒。
雍熙初永安县请于光明寺受戒。
古殿像隳腹中获发愿辞。
即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施戒。
劝七乡人装塑尊像。
愿舍报为男子。
童真出家常布褐传法利乐众生云。
观者皆意寂之前身也。
四年临海缙云永康东阳诸邑请其施戒。
九月寂至自太末。
十月寝疾本院方丈。
十一月四日嘱诫门人不许哭泣。
祭奠应缘俗礼者非吾弟子也。
即窆于方丈树小塔焉。
享年六十九。
法腊五十矣。
四方传法弟子见星而舍者数百人。
寂平素讲法华经并玄义共二十许座。
光明净名梵网等经。
止观金[镙-糸+拱]等论。
法界还源等观禅源诠永嘉集各数遍。
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数卷。
自智者捐世。
六代传法湛然师之后。
二百馀龄寂受遗寄。
最克负荷。
其如炎蒸讲贯而无汗之沾洽。
曾不久听而胜解佛乘。
每一谈扬则摐金玉应召羽商和。
彼九旬说妙相去几何。
又尝寓四明育王寺。
梦登国清寺。
上方有宝庄严幢座。
题曰文殊台。
设枑梐阑隔。
求入无由。
俄睹观音菩萨从堂徐出以手攘却行马低迂相接。
斯须觉已与观音身泯合不分。
因而惊寤。
自是之来乐说无尽矣。
或曰。
入普门智乘利物悲。
上合佛觉證无上故。
下合众生凡同体故。
开则群灵混成一法。
得是心者非观音而谁欤。
是以讲谈也。
施戒也。
自瓯越之乡迨三天子障。
民多咈戾俗尚畋猎受寂之训也咸食椹革音。
说法之功所谓善建。
由是堂室间可见者。
曰澄彧。
曰宝翔。
曰义通。
及乎台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
来州治开元寺祭飨。
皆缟素哀泣。
天为之变惨。
其慈摄之所感。
知州郑公元龟为诗悲悼焉。
论曰。
玄默垂文圣人俯察。
河雒之流有告。
图书之法作程。
禹受斯符乃为经纬。
本六十馀字。
训第表明号洪范。
以开章得彝伦而逌叙帝王之法粲然可观。
祖述之家翕尔宗此。
我之佛道可弗然耶。
教自西传若龟马之文乍辩。
声由此盛如夏商之美惟扬。
及其讲训相资签笺互出。
因分异辙各竞颛门。
施巧智之莫京。
致慧心之悬合。
宜乎。
得正信者必开正眼。
见正道者必事正修。
倒本前因则以决择为主。
原夫能诠之教喻图书也。
所诠之理喻训第也。
经容纬入。
纬变经存。
令表显之名言从体义之相杂。
唯识佥推于护法成即司南。
婆沙奄有于馀师说同衍字。
良以各迷己见皆未极成。
正不正之说恢张。
玄又玄之谈崛起。
大抵无名相法作名相说。
非如色法影质易寻。
名色交加喜生迷竞。
又以言存一意义止一途。
随情取舍之时未为允当。
随转理门之处盖涉无文。
加复教有弛张意关详略。
讨寻者非英明而莫悟。
承领者非行位而那知。
在人亡书以教为折中。
故论中以四种徵理。
理则难隐。
一观待。
二作用。
三法尔。
四證成。
用斯道理义岂惑乎。
譬如甲氏背人而去。
有二三子相问曰。
彼去者谁耶。
一云乙也。
一云丙也。
此俱未是。
彼有识人云甲也。
回面视之是甲非乙。
由其不识遂有多名。
识者一呼应声而至。
亲得自体不涉异缘。
故曰精义无二也。
因义生解解必虚通。
除其执情令生正解断其迷执。
执情断故所执便遣。
既能生解则断障。
二重断染。
依他清净。
依他圆成。
故得二胜果焉。
不然者认相似法堕恶取空。
曳曲木于稠林。
泛胶舟于苦海。
又不可胜道也。
瑜伽论中契经体有二。
一文二义。
文是所依。
义是能依。
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也。
夫以能化之教已翻。
所诠之理难悟。
苟非宿慧安喻经心。
宿慧当多世之熏方能生起。
经心乃大雄之意。
岂易寻求。
谚所谓老见事长。
佛已三祇之扬历。
多言或中。
法从诸圣之同宣。
岂得以夏虫共论其凌澌。
井鱼互谈其渤澥。
此诚不可也。
必须近佛菩萨。
善慧法师四无碍居游戏之中。
八辩音演自他之利。
秖如天亲大士。
将世尊之一言。
中道圆宗成诸法之五位。
如龙带涓滴而起为雨望苗稼而施。
又同命包作纬于春秋凿度为资于大易。
此皆善其通变能其揣摩。
以利根而教钝根。
以正见而诱邪见。
都称为摩诃般特伽也。
西域蒲塞冶家子以为裘。
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
成裘则易。
以日见而留心。
免水则难以传来而隔手。
昔以讲人论法造疏寻宗。
用成实法数之名。
补大乘阙员之义。
其有解法名目随人见知。
未融六释之端。
何暇三隅之反。
至若黎邪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
和合怖数之徒。
闻熏灭不灭等。
百有馀科。
并三藏四含之盘根。
大小两宗之钤键。
先贤之所不决。
令哲之所共疑。
但谓阙如所知成障。
及乎奘师西复梵本东传。
富瑜伽之宝林开唯识之渊府。
摩诃衍足杀三摩明。
名数均著作之家。
立破定是非之量。
深山大泽必生龙蛇。
有大乘基为其高足。
不缘宿习多见生知。
谓之义天。
则明星有烂。
谓之理窟。
则善闭无关。
堂堂合周髀之仪。
轧轧应昆崙之轴。
有经皆讲。
无疏不成。
权奇百本之名。
控压四人之圣。
复次光也宝也测乎沼乎。
章句之学颇长。
释签之理何富。
世茂珠林迈编图纪璟附量度于鲸海。
尚缀文荣于玉华。
究三论极乎瑗康。
穷方等归乎楷景。
观公撰集华严命章。
解相入之连环。
且无难色。
通绝行之断阁。
故立易功。
法藏从性海而游。
智升自名流而出。
伟欤。
一行所作通神。
实僧相之法王。
乃人形之菩萨。
忠氤琳甫贲秀诜真。
俱参译判经。
尽开荒辟土。
于烁宗密。
美乎湛然。
悟达全才彻公令范。
可以副人之求备哉。
馀诸上士擅美殊方。
落落英翘互有长短。
矧以佛之说经。
申经者论。
经由论显。
论待疏通。
疏总义章。
义从师述。
况以隔罗縠者见犹未尽。
大遍知者知方得全。
射侯之矢易疏。
诊脉之求难中。
若非亲證亲说得自体之分明。
载驱戴驰妄他求之晻暧。
如摄异门。
分差别之相难知。
故智论中。
吾灭度后所有撰集者皆为论藏摄也俱作导师指迷人之归路。
悉衔明烛照暗室之绩工。
动戒足以行之入定门而安矣。
盖缠克断智慧成功。
咸从。
生死之河尽度涅槃之岸。
此始可与言从闻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圆寂者。
过此以往未知执名滞义。
问欲何为。
故曰。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既有所用则舍筌蹄而直造佛地。
此则深于其道者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0—1219 【介绍】: 金僧。济州人,字虚明,俗姓王。七岁出家,十三岁受大戒。累主道场。诏住燕都庆寿寺,徒众常万人,继主少林,旋引去,往来于嵩、少之间。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教亨字虚明。济州任城王氏子也。先有汴京慈济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白业缁素仰重。一日赴斋于芒山村。乃倚树化去。是夕示梦于女弟冯自彭村。见其乘白马而下曰。我生于西陈村王光道家。冯觉语母。及其子三人梦皆同。诘旦至光道家询之。其母刘氏先夕亦梦。安公求寄宿焉。是日果诞亨。乃拳右拇指似不能伸。但瞬而未笑。次日有同业僧福广福坚。闻而来谒见即呼云。安兄无恙耶。亨熟视举手伸指而笑。其母尝卧师于室中。若有人诵摩诃般若之声。及睟或以佛经酒杯试之。竟取经卷。素不茹荤血。见僧喜从之游。人皆呼为安山主。故芒山村乃以师事碑于石纪其异。年七岁出家依州之崇觉寺圆和尚薙染。十三受大戒。遇苦瓜先生相之曰。此儿他日坐道场。必领僧万指。年十五游方。闻郑州普照宝和尚法席之盛。于是荷锡自汴发足。宝公夜梦。庆云如金芙蕖缤纷乱坠。因语众曰。吾十年无梦矣。今有此。是何祥也。翌日亨至。宝独异之。师朝夕参叩。宝亦痛劄之。一日往睢阳。忽马上忆击竹因缘。凝情不散。如入禅定。将抵河津浑无知觉。同行德满呼曰。此河津也。亨惊遂下马悲喜交集。及归涕以语宝公。宝曰。此僵人耳。切须更苏转动始得。曾看日面佛公案。否曰。儿时已念得。宝公笑曰。我只教尔参诸方掉下底禅。但再参去。自有得力处。一日亨于云堂静坐。忽闻打板声霍然證入。遂呈偈曰。日面月面。流星闪电。若更迟疑。面门著箭。咄宝公曰。我谩汝不得也。师后出世乃五坐道场。若嵩山之戒坛韶山之云门郑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觉嵩山之法王。次因金国丞相夹谷清臣请主中都潭柘。迁济州普照。未几忽方丈后丛树中有一株。亭亭高丈馀。而群鸦以次来巢。状若浮图。上下十二级。众贺曰。和尚佛法愈大振乎。不十日诏住庆寿寺。众常万人。三年继主少林。法席大盛。无何师引去乃徜徉于嵩少之间。或放歌或长啸。如是数年。一日忽觉四大弦缓。杜门坚坐谢绝宾客。至金兴定己卯七月十日诫其众曰。汝辈各自勤修。索浴说偈端坐而逝。享年七十。坐夏五十有八。阇维焰如莲华开合。牙齿目睛不坏。舍利无算。师自儿时额有圆珠涌现于皮间。至是爆然飞去。弟子分设利罗以建塔焉。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虚明。济州任城王氏子也。先有汴京慈济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白业。缁素仰重。一日赴斋于芒山村。乃倚树化去。是夕示梦于女弟冯自彭村。见其众白马而下。曰我生于西陈村王光道家。冯觉。语母及其子。三人梦皆同。诘旦至光道家询之。其母刘氏。先夕亦梦安公求寄宿焉。是日果诞亨。乃拳右拇指。似不能伸。但瞬而未笑。次日有同业僧福广福坚。闻而来谒。见即呼云。安兄无恙耶。亨熟视举手。伸指而笑。其母尝卧师于室中。若有人诵摩诃般若之声。及睟。或以佛经酒杯试之。竟取经卷。素不茹荤血。见僧喜从之。游人皆呼为安山主。故芒山村。乃以师事碑于石。纪其异。七岁出家。依州之崇觉寺圆和尚薙染。十三受大戒。遇苦瓜先生相之曰。此儿他日坐道场。必领僧万指。年十五游方。开郑州普照宝法席之盛。于是荷锡。自汴发足宝公夜梦庆云。如金芙蕖。缤纷乱坠。因语众曰。吾十年无梦矣。今有此。是何祥也。翼日亨至。宝独异之师朝夕参叩。宝亦痛劄之。一日往雎阳。忽马上忆击竹因缘。疑情不散。如入禅定。将抵河津。浑无知觉。同行德满呼曰。此河津也。亨惊。遂下马悲喜交集。及归涕以语宝公。宝曰。此僵人耳。切须更苏。转动始得。曾看日面佛公案否。曰儿时已念得。宝公笑曰。我只教你参诸方掉下底禅。但再参去。自有得力处。一日亨于云堂静坐。忽闻打板声。霍然證入。遂呈偈曰。日面月面。流星闪电。若更迟疑。面前著箭。咄。宝公曰。我谩汝不得也。师后出世乃五坐道场。若嵩山之戒坛。韶山之云门。郑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觉。嵩山之法王。次因金国丞相夹谷清臣请。主中都潭柘。迁济州普照。未几忽方丈后丛林中。有一株亭亭高丈馀。而群鸦以次来巢。状若浮图。上下十二级。众贺曰。和尚佛法愈大振乎。不十日。诏住庆寿寺。众常万人。三年继主少林。法席大盛。无何师引去。乃倘徉于嵩少之间。或放歌。或长啸。如是数年。一日忽觉四大弦缓。杜门坚坐。谢绝宾客。至金兴定己卯七月十日。诫其众曰。汝辈各自勤修。索浴说偈。端坐而逝。年七十。坐夏五十有八。阇维。舍利无算。师自儿时。额有圆珠。涌现于皮间。至是爆然飞去。弟子分舍利。罗以建塔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六
释教亨,字虚明,任城王氏子也。
先有汴京慈济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白业,缁素仰重。
一日托钵于芒山村,乃倚树化去。
是夕,示梦于女弟冯,自彭村见其乘白马而下,曰: “我生于西陈村王光道家。
”冯觉,语母及其子,三人梦皆同。
诘旦,至光道家询之,其母刘氏先夕亦梦安公求寄宿焉,是日,果诞亨,乃拳右拇指似不能申,但瞬而未笑。
次日,有同业僧福广、福坚闻而来谒,见即呼“云安兄无恙耶?
”亨熟视,举手伸指而笑。
其母尝卧儿于室中,若有人诵摩诃般若之声。
及睟,或以佛经酒杯试之,竟取经卷。
素不茹荤血,见僧喜从之游,人皆呼为“安山主”,故芒山村乃以亨事勒诸石记其异。
年七岁出家,依州之崇觉寺圆公薙染,十三受大戒,遇苦瓜先生相之曰:“此儿他日坐道场,必领僧万指。
”年十五游方,闻郑州普照宝法席之盛,于是荷锡自汴发足,宝公夜梦庆云如金芙蕖,缤纷乱坠,因语众曰:“吾十年无梦矣,今有此,是何祥也?
”翌日亨至,宝独异之。
朝夕参叩,宝亦痛剳之。
一日,径睢阳,忽马上忆击竹因缘,凝情不散,如入禅定,将抵河津,浑无知觉,同行德满呼曰:“此河津也。
”亨惊,遂下马,悲喜交集,及归,涕以语宝公,宝曰:“此僵人耳,切须更苏转动始得。
曾看日面佛公案否?
”曰:“儿时已念得。
”宝公笑曰:“我只教汝参诸方掉下底禅,但再参去,自有得力处。
”一日,亨于云堂静坐,忽闻板声霍然證入,遂呈偈曰:“日面月面,流星闪电。
若更迟疑,面门著箭。
咄!
”宝公曰:“我谩汝不得也。
”亨后出世,乃五坐道场,若嵩山之戒坛、韶山之云门、郑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觉、嵩山之法王,复因金丞相夹谷清臣请,主中都潭柘,迁济州普照。
未几,忽方丈后丛树中有一株,亭亭高丈馀,而群鸦以次来巢,状若浮图,上下十二级,众贺曰:“佛法将大振乎?
”不十日,诏住庆寿寺,众常万人。
三年继主少林,法席大盛。
无何,引去,乃徜徉于嵩少之间,时或放歌长啸。
如是数年,忽杜门坚坐,谢绝宾客。
金兴定己卯七月十日,诫众曰:“汝辈各自勤修。
”索浴说偈,端坐而逝,年七十,坐夏五十有八。
阇维燄如莲华开合,牙齿、目睛不坏,舍利无算。
亨自儿时额有圆珠涌现于皮间,至是爆然飞去。
弟子分设利罗,以建塔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德聪(?~一○一七),姑苏(今江苏苏州)人,俗姓爷。初受戒于梵天寺,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结庐于佘山之东峰。真宗天禧元年,趺坐而逝(《云间志》卷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4—1017 【介绍】: 宋僧。苏州人,俗姓仰。七岁出家杭州慈光院,后受戒于梵天寺。游参诸方,密契心印。太宗太平兴国中,结庐松江佘山东峰,有二虎名大青、小青为之卫。挂佛经于梁间,认为既知其义,何再读为。趺坐而逝。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德聪。
姑苏张潭人。
生仰氏。
初入杭净光院。
领具戒于梵天寺。
参游诸方。
得心印太平。
兴国中。
结庐华亭余山之东峰。
有二虎为之卫。
名大青小青。
行则随侍前。
后有禅者。
造焉。
见挂一帙梁间。
问之。
曰。
此佛经也。
问尝读否。
师曰。
如人看家书。
既知之矣。
何再读为。
尝曰古人贵行。
吾何言哉。
其他问皆默不对。
嗣住超果。
庆依尊者自杭奉观音像来。
师预知之曰。
三日内。
当有主公至。
及期果然。
天禧元年七月。
趺坐而逝。
阅月貌如生。
葬佘山峰。
后迁于南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昭,太原(今属山西)人,俗姓俞。为首山念禅师法嗣,南岳下九世,住汾州太子院。仁宗天圣初卒,年七十八(《禅林僧宝传》卷三,《佛祖通载》作天圣二年甲子卒,《五灯全书》作真宗乾兴元年壬戌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一、《补续高僧传》卷六。今录颂、偈、诀六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5—1022 【介绍】: 宋僧。太原人,俗姓俞。师事首山,悟性极高。云游襄、沔间,名刹力致,八请坚卧不起。太宗淳化四年首山殁,始出住汾州太平寺,三十年说法不倦,为天下道俗仰慕。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
禅师讳善昭。
生俞氏。
太原人也。
器识沉邃。
少缘饰。
有大智。
于一切文字。
不由师训。
自然通晓。
年十四。
父母相继而亡。
孤苦厌世相。
剃发受具。
杖策游方。
所至少留。
不喜观览。
或讥其不韵。
昭叹之曰。
是何言之陋哉。
从上先德行脚。
正以圣心未通。
驱驰决择耳。
不缘山水也。
昭历诸方。
见老宿者。
七十有一人。
皆妙得其家风。
尤喜论曹洞。
石门彻禅师者。
盖其派之魁奇者。
昭作五位偈。
示之曰。
五位参寻切要知。
纤毫才动即差违。
金刚透匣谁能晓。
唯有那吒第一机。
举目便令三界静。
振铃还使九天归。
正中妙挟通回互。
拟议锋铓失却威。
拊手称善。
然昭终疑。
临济儿孙。
别有奇处。
最后至首山问。
百丈卷簟意旨如何。
曰。
龙袖拂开全体现。
昭曰。
师意如何。
曰象王行处绝狐踪。
于是大悟。
言下拜起。
而曰。
万古碧潭空界月。
再三捞摝始应知。
有问者曰。
见何道理。
便尔自肯。
曰。
正是我放身命处。
服勤甚久。
辞去。
游湘衡间。
长沙太守张公茂宗。
以四名刹请昭。
择之而居。
昭笑。
一夕遁去。
北抵襄沔。
寓止白马。
太守刘公昌言。
闻之造谒。
以见晚为叹。
时洞山公隐皆虚席。
众议归昭。
太守请择之。
昭以手耶揄曰。
我长行粥饭僧。
传佛心宗。
非细职也。
前后八请。
坚卧不答。
淳化四年。
首山殁。
西河道俗千馀人。
恊心削牍。
遣沙门契聪。
迎请住持汾州太平寺太子院。
昭闭关高枕。
聪排闼而入。
让之曰。
佛法大事。
静退小节。
风穴惧应谶。
忧宗旨坠灭。
幸而有先师。
先师已弃世。
汝有力荷担。
如来大法者。
今何时而欲安眠哉。
昭矍起握聪手曰。
非公不闻此语。
趋办严吾行矣。
既至。
宴坐一榻。
足不越阃者三十年。
天下道俗。
慕仰不敢名。
同曰汾州。
并汾地苦寒。
昭罢夜参。
有异比丘。
振锡而至。
谓昭曰。
会中有大士六人。
奈何不说法。
言讫升空而去。
昭密记以偈曰。
胡僧金锡光。
请法到汾阳。
六人成大器。
劝请为敷扬。
时楚圆守芝号上首。
丛林知名。
龙德府尹李侯。
与昭有旧。
虚承天寺致之。
使三反不赴。
使者受罚。
复至曰。
必欲得师俱往。
不然有死而已。
昭笑曰。
老病业已不出院。
借往当先后之。
何必俱耶。
使者曰。
师诺。
则先后唯所择。
昭令馔设。
且俶装曰。
吾先行矣。
停箸而化。
阅世七十有八。
坐六十五夏。
赞曰。
风穴倦游。
见草屋单丁。
止住者七年。
首山精严。
不出山者二十年。
汾州俨临人天。
不越阃者三十年。
是皆哲人。
事业之见于微细者也。
然犹卓绝如此。
况其大者乎。
吾何足以知之。
然观其死生之际。
如贾胡传吏。
留即留。
去即去。
呜呼是其所以起临济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汾州太子院。善昭禅师。生太原俞氏。器识沈邃。少缘饰。具大智。少失恃怙。既孤苦。雅不喜世俗。遂祝发受具。杖策飘然。所至不稍停览。乃曰。从上先德行脚。正以圣心未通。驱驰决择耳。不缘山水也。历参七十一员知识。最后至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龙袖拂开全体现。进曰。师意如何。曰。象王行处绝狐踪。于是大悟。拜起曰。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有问者曰。见何道理。便尔自肯。曰。正是我放身命处。自是陆沈襄沔间。每为郡守。以名刹力致。前后八请。坚卧不起。及首山殁。西河道俗。协心削牍。遣沙门契聪。请师住汾州太子院。师时方闭关。聪排闼入。让以大义曰。佛法大事。靖退小节。风穴惧应谶。忧宗旨坠灭。幸有先师。先师弃世。汝有力荷担如来大法者。今何时。欲安眠哉。师起握聪手曰。非公不闻此语。趋办严吾行矣。既至。燕坐一榻。足不越阃者三十年。天下仰曰汾阳。而不敢名。一日上堂谓众曰。汾阳门下有西河。师子当门踞坐。但有来者即便咬杀。有何方便。入得此门。见得此人。若见此人者。堪与祖佛为师。不见此人。尽是立地死汉。如今还有人入得么。快须入取免负平生。不是龙门客。切忌遭点额。那个是龙门客。一齐点下。举起拄杖曰。速退速退。珍重。并汾地苦寒。师罢夜参。有异僧振锡至。谒师曰。会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说法。言讫升空而去。师密记以偈曰。胡僧金锡光。请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时楚圆守芝。号上首。丛林知名。龙德府尹李侯。与师有旧。虚承天致之。使三反不赴。使者受罚。复至曰。必欲得师俱往。不然有死而已。师笑曰。老病业已不出院。借往当先后之。何必俱耶。使者曰。师诺则先后唯所择。昭令设馔。且俶装曰。吾先行矣。停箸而化。有侍者出众曰。和尚到处。某甲即到。亦立化归。
释澄彧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三二
澄彧,太宗时在世,净光大师羲寂门人。
释茂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松隐。茂禅师。字实庵。明奉化郑氏子。自幼喜趺坐。十六依传法寺希颜出家。使司米盐细务。师叹曰。离家为求道。苟羁绁于此。何异狗苟蝇营者耶。乃潜行大江之西。见南涧泉公。师昼夜系念。无须臾间断。一夕。松月下炤。起步檐隙间。闻泉声有触。遽往白之泉公。泉公曰。此间寻常施设。不足发子大机大用。盍往见古林茂公乎。师即担簦启行。既至。古林问曰。尔来欲何为。师曰。正为生死事大。特来求出离尔。林曰。子明知四大五蕴。是生死本根。何缘入此革囊耶。师儗议欲答。林以杖击之。师豁然有所悟入。自是机辩峻绝。纵横自如。林深器之。命居第一座。至正壬午。宣政院。命长瑞云之清凉。学徒奔凑。机锋相加。如兔走鹘落。瞬目辄失。有沙门至问。对未竟。以手拍地而笑。师曰。滞货何烦拈出耶。沙门嘘一声。师厉声喝之。沙门有省而去。住清凉十五年。时退隐东堂。影不出山。凝尘满席。元明良公。师法侄也。迎归天童之此轩。一旦示微疾。左右请书偈。师举手指心曰。我此中廓然。何偈之为。端坐凭几。握右手为拳。以额枕之而逝。世寿八十五。腊七十。引龛行茶毗法。火方举。忽有物飘洒晴空中。似雪非雪。霏微缤纷。盘旋烈𦦨之上。至火灭乃已。盖天华云。火后舍利如珠玑者。颇众。宋文宪序曰。濂闻方策所载。灵僧示灭。多有天华之祥。或者谓。大乘境界。去来无迹。奚以神异为事。殊不知末习浇漓。人怀厌怠。苟无以耸动瞻视。何以表真悟。而启正信哉。示现微权。固与诸法实相同一揆。有如师者其事。盖无让于古云。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禅师松隐小茂者。
出明州郑氏。
为古林大茂之嗣。
开法郡之清凉。
晚则高枕此轩。
湖海莫得而亲疏之。
共称为此轩铁老人。
老人常捋须笑曰。
释迦老子。
塞井为臼。
达磨大师。
以油益薪。
临济德山聻。
自点胸曰。
还较此轩百步。
复呵呵大笑。
是时所归仰者。
必指大茂小茂云。
小茂。
少时常终日不言。
夜则趺坐。
其母恶之。
推使仆。
辄达旦。
目不少瞑。
年十六。
依杭州传法寺希颜落发。
颜以寺务属小茂。
小茂私叹曰。
以道故弃家。
胡为复入其家耶。
乃弃去孤游。
时云居有南涧泉禅师。
茂汎鄱湖而谒之。
泉频为饶舌。
茂益不领。
乃疑宗师有密语。
故曰祖祖相授。
既有授受。
则教外别传之旨。
复安在哉。
于是。
不离南涧左右。
哀求不已。
南涧悯之。
乃谓茂曰。
子缘不在此。
当今有茂古林者。
乃横川之仲子。
现住饶州永福。
去此不远。
子宜往之。
或可发子之机。
如不相契。
紧抱一经一咒。
以待来生参禅可也。
小茂奋走永福。
见古林。
古林问曰。
道者来何所图。
对曰。
生死事大。
求出离耳。
曰。
你明知四大五蕴。
是生死根本。
何缘撞入此革囊中。
茂又拟对。
古林击之。
茂辄證于棒下。
乃趋出。
急搭伽黎向云居。
展拜曰。
禹力若不到。
河声流向西。
久之。
辞还两浙。
古林曰。
教育英材。
贵顺时宜。
你以古而行今。
吾恐你与时违耳。
时违而欲唱道。
不亦难乎。
茂对曰。
以古而行今者。
俭也。
顺今而非古者。
奢也。
俭之病也。
不过无人。
然是其人亦至矣。
奢之弊也。
则狮虫出焉。
狮虫既出。
必成厉阶。
故传云。
与其奢也宁俭。
其今日之谓与。
古林贤之。
小茂既还浙。
游道峰分月江印之座。
印于法门轻重。
茂不阿其意。
每以事拂印。
印不怿。
印良久曰。
首座。
乃人天眼目。
所见甚当。
识者两贤之。
至正壬午。
出世清凉。
剿绝枝蔓。
纯以真实接人。
有僧才申问。
便以手拍地而笑。
茂曰。
滞货何劳拈出。
僧乃嘘。
茂便喝。
僧彻旨而去。
茂。
每疾时弊。
架声名罗禅者。
又疾禅者乏正因。
上他勾当。
互相热瞒。
上者。
以为一期佛事毕。
下者。
以为多生事足。
故燕坐常失声曰。
痛哉痛哉。
虽胡僧再来。
无复柰何。
遂退隐东堂。
屏绝人事。
天童元明良。
建朝元阁。
阁外更筑此轩而迎茂。
茂喜就之。
良父事茂公。
茂常勖良住持。
莫取先名。
须责晚效。
茂老且耄矣。
忽与侍者约期而死。
侍者请留偈。
茂曰。
此中廓然。
何偈为哉。
遂端坐凭几。
握右手为拳。
枕额而逝。
越七日色明顶温。
引龛。
阇维于太白峰前。
炬方举。
空中有物。
飘洒缤纷。
非雨非雪。
盘旋烈𦦨上。
火灭乃已。
识者曰。
天花也。
获舍利如珠者不胜计。
塔于瑞云山。
谥曰佛光普炤禅师。
赞曰。
丹沙出神龛。
啖之鸡犬。
鸡犬立化麟凤。
验实效也。
考松隐生平语句。
味之者。
岂独为麟为凤而已哉。
则其实效。
更当何如也。
或惊公之作略。
别有一壶风月。
嗟乎。
曹溪波浪相似。
而人被陆沉。
公之有补于当时。
古今孰得而浅深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永宁。一源字也。自号虚幻子。淮东通州朱氏子。朱氏故宦族。六岁入乡校。能了经籍大义。九岁离俗。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河南王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司。给牒度为沙门。自是蓬累出游。历见诸禅老。无所契。于焦子山。精修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板坐空。如是者五年。至淮西太湖山。求證于无用宽公。公门庭严峻。师方入户。厉声叱出之。师作礼于户外。合爪而立。久之乃许。入见。问曰。何处人。师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曰不著槽道。曰请和尚道。公便暍。师退就禅室。彻夜不寐。一旦闻公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有省。公命举偈。偈罢。振威一喝。师曰。喝作么。公曰。东瓜山前吞匾担。捉住清风剥了皮。师不觉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尚用处。执侍三年。因以断崖义所赞己像。亲署一花书。授师曰。汝缘在浙逢龙。即住遇池便居。延祐中。往广德。缚茅于大洞中居之。无何。宜兴之龙池。请师建立禅居。师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结屋数十间。命曰禹门兴化庵。山颠有龙池。龙出每大水。民甚苦之。师召龙。受三皈戒。龙不复出。师居之久。复厌其未幽邃也。择绝巘作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连锁栖板于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师以退隐为心。间迫于不得已。勉一出焉。俄以疾归龙池。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师主大华藏寺。师举龙门膺代之。明年复命补天童。师坚以疾辞。宋文宪谓。师得法之后。固拳拳以庶人为急。及主大刹。屡退养龙池。虽天童实厕五山。亦摇首弗顾。其高风峻节。如祥麟威凤。可望而不可即。何其贤耶。至正戊子。有旨。趣入说法于龙光殿。上悦。赐金襕法衣玉环师号。寻奉旨。函香至五台。感祥光五道之瑞。升辞南还。道趣维扬。镇南王。率嫔妃等。延师入宫。禀受大戒。遣司马护还龙池。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裁纸制内外衣。曰。吾将逝矣。或以药剂进。麾去之。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昧爽。师起沐浴服纸衣。索笔书偈云。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飞雪。书毕。侧卧而化。茶毗。现五色光。齿牙舌轮。及所持数珠。皆不坏。舍利无算。烟至中林。亦累累然生。人竞折枝取之。淘汰灰土。获者亦众。门人等。分馀骨与不坏者。五处建塔焉。师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馀。吐音洪亮。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其心。所至无不倾向。若中书右丞相朵儿只。江浙行省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公孟頫。冯内翰子振。尤所宾礼者也。四民来献芗币衣履者。肩摩而袂接。既无虚日。师受之即以施人。曾无毫发系吝。其自处则布袍粝食。沛然若有馀。凡发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而空义自彰。有四会语录。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出淮东通州朱氏宦族。名永宁。字一源。其先东山演公之下开福宁。宁七传至无用宽。宽乃永宁之师也。宽居舒州太湖。门士不满百。皆峣然自肯之辈。其得宁最晚。而宽特注之。以为可继开福。而阐东山法门。初永宁。在襁褓中。弄以金紫。即有戚容。九岁闻邻壁治丧啼哭声。辞亲弃俗。依禾州之广慧寺。寺为州之望刹。乃故淮海肇禅师说法处。前一夕。寺众同梦肇公来。次日独宁至。众欣然。疑为肇公再世也。及为大僧。汗游禅社。走舒州见无用宽公。公问。何来。对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对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公使喝。宁拟进语。公又喝。宁拟退。公连喝之。宁大骇而趋出。自是罢游。坚依席下。一日公举云门答僧须弥山话。宁闻之脱然。公乃召曰。掣电飞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速道速道。对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公喝。宁曰。作么。公曰。东瓜山前吞扁担。宁曰。今日方知和尚用处。久之辞去。公曰。逢龙即止。遇水即居。金鸡玉兔。鞭影长驱。至治癸亥。常州道俗。以龙池致宁。宁以为符其师谶。欣就之。连三载成丛林。南国高人。以见𣆶为感。同曰龙池尊宿。不敢名之。宁慕高峰之为人。别业高崖。至正间。紫书三至。不赴。诸方勉之。始受朝旨。号佛心了悟禅师。然足不越阃。顺帝嘉之。乃召璧峰金。而问宁之行略。金对曰。不耘而秀。不扶而直。劈华岳迅烈风雷。吸淮海不留涓滴。演东山是其远祖。宽无用容其入室。虽经三诏下龙池。野老不知尧舜力。洪武元年。宁嘱制纸衣木龛。次年六月十七日。服衣居龛而化。有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缺。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永宁,字一源,别号幻虚子,姓朱氏,淮东通州人。
世为宦族,母陇西李氏。
宁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爱之,欲以为嗣。
年六岁入乡校,始习经籍,即能暗记,了明大意。
然非所乐,闻人诵佛号,心向往之,注耳以听。
九岁,有离俗之思,请于二亲。
初弗之许,后见其志坚,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广慧寺。
利和,州之望刹,宋有淮海肇禅师说法度人,声闻当世,前一夕,寺众梦迎禅师。
旦而宁至,寺众异之,谓肇禅师乘愿再来者也。
年十二,游扬之雍熙寺,会主僧来峰泰编《禅林类聚》成,宁览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检点何为?
”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录司给牒薙度为沙弥,寻受具足戒。
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东西,见诸宿老,下语无所契。
中峰海方柄法苏之万寿,留之经年。
乃入穹窿山谒克翁绍,绍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
时年已十九,既而欲归乡省觐。
至毗陵,约明极昶于焦子山,精脩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版坐空,如是者五年。
明极曰:“藏主见解且至,宜往参人。
”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无用,无用门庭严峻,方入户,厉声叱之。
合爪立于门外,久之,乃许入见。
诘其居处,知在通州,便问:“淮海近日虚盈若何?
”宁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
”无用未之许,退就禅室,彻夜不寐。
一日,闻无用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而有省,急趋入堂,无用便欣然知其领悟,令造偈拈赵州。
宁立就曰:“赵州狗子无佛性,万家森罗齐乞命。
无底篮儿盛死蛇,多添少减无馀剩。
”无用嗒然一笑。
复举《證道偈》问之曰:“闪飞电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
”宁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
”无用喝曰:“东瓜山前呑匾担,捉将清风剥去皮。
”宁不觉汗下,曰:“今日方知用处无用闭着口。
”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断厓义所赞己像,亲署一书授宁曰:“汝缘在浙。
逢龙即住,逢池便居。
”宁遂还浙,时虚谷陵、元叟端、濑翁庆、幻住本、天如则各据名山,递展化机。
宁往叩击,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誉之弗置。
元祐庚申,延至广德,缚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实相寺,马祖弟子澄公道场也,宁为重新之。
同时有无一全,遁迹于石溪,石溪与大洞相望,人称“广德二甘露门”云。
至治癸亥,宜兴之龙池请宁建立禅居,宁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门兴化庵”。
先是山巅有龙池,其深叵测,龙出每大水,居民苦之。
宁乃咒,鼋受三归依戒,不复为害。
久之复厌凡近,思涉幽邃,乃穷绝巘构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连锁,栖版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
学侣闻风,遐迩奔赴。
帝师大宝法王稔其道行,降号曰“弘教普济禅师”。
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宁主之,为创寺一区,以“九里”名之。
至顺庚午,出世李山禅寺,瓣香酬恩,归之无用。
俄有诏,集桑门千七百人,阅毗卢大藏经。
一七日,宁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
壬申退归龙池。
时元叟主双径,月江印主云峰,皆虚首座招之,并辞不赴。
元统甲戌,浙西江东道广教总管具疏请主常之天宁万寿,州守戍将敦劝尤力,左右亦谓:“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
”乃蹶然起赴。
而寺尝被灾,方议经营,至则为新释迦佛殿,造菩萨、天神诸像,雄冠诸刹。
踰八年,有司以闻,诏锡“本觉妙明真净”之号。
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华藏寺,宁举龙门膺代之。
明年,复命补天童景德,坚以疾辞,退归龙池。
宜兴铜官山旧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会昌士人潘敬之重构焉。
宁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属。
戊子,有旨趣入觐,说法于龙光殿,赐金襕法衣,纽以玉环,加号曰“佛心了悟大禅师”。
帝师亦有绛袍毳帽之赠。
无何,奉旨函香至五台山,曼殊大士为见祥光应之。
明年,陛辞南还,道过维扬,镇南王波罗普化率妃嫔迎之入宫,禀受大戒,赐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马护还龙池。
庚子,出领善卷,寺故废坏,宁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宝坊。
明年,募善士万人为万善会。
及瘗兵后枯骨无万数。
壬寅,退归龙池。
癸卯,大旱,询乡民之请,结界诵咒,作法将终,大雨如泻。
岁乃有秋,众愈知敬,坚留不拾,强住麻蕻慈慧。
未几,成大丛林。
有明洪武初元,复归龙池,将不复出。
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宗珦裁纸为衣,曰:“吾将逝矣。
”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纸衣,索笔书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
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
”掷笔而化,黑白恋慕,执绋之人盈万。
荼毗,有五色光舍利无算。
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龙池、太平、齐山、紫云、麻蕻五处建塔藏焉。
寿七十八,腊六十五。
宁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馀,吐音鸿亮。
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心,所至无不倾向。
右丞相呆儿只、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孟頫,尤所宾礼者也。
所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空义自彰,有《四会语》行世。
寂后七年,弟子仁性,亲撰《行业记》,徵宋文宪濂铭其塔云。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