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陆子隆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陆之武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吴郡吴人。
陆子隆子。
年十六,领父旧军。
宣帝大建五年,随吴明彻北伐有功,官至王府主簿、弘农太守。
十年,明彻再次北伐,大败。
其逃归,为人所害。
卒年二十二。
陆子才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0—581 【介绍】: 南朝陈吴郡吴人。
陆子隆弟。
子隆征讨有功,除南平太守。
从吴明彻北伐,监安州,累迁信州刺史,卒。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姜氏。鄜之内部人。性质朴。有操守。然于竺坟鲁诰。无所治习。而人知向慕。抵坊州。一日偶见光发西南山谷间。从得石趺一于涧底。且远望其旁。有卧石如像者。土掩其半。就掘之则固像也。虽相好完美。而色正黑。自踵至顶。高馀三丈。明即率众扶举。莫能胜。时武帝已崩。天元嗣历。明因秉炉祝曰。若佛法重兴。苍生有赖。希现威灵。得遂其愿。俄像起行。径趋石趺。卓然而立。见者骇叹。有司以其事闻。上大喜为复教。仍改年为大象。以纪其瑞。诏复以其地构寺。额大像。而明获居之。 又若徐州吴寺之太子思惟像。京师崇义寺之石影像。襄阳金像寺之丈六无量寿像。荆州长沙寺像。高齐定州之观音像。及高王经。襄阳弥天释所铸之金像。扬都长干寺之育王像。梁祖所事等身金银二像。僧护石像。皆灵验莫测。兹因略述。以晓流俗 太子思惟像者。盖以其状言也。昔沙门法显于东晋时。游历西。域。会有微疾。心思乡里粳稻饭。投一伽蓝。主人款遇殊勤至。为敕沙弥。取粳饭以进。顾沙弥。踵血犹湿。云顷往彭城吴苍鹰家分卫。而犬啮之。显始寤其瞬息数万里。岂亦常僧可能哉。后东还。访苍鹰于彭城。入门见血涂阖上。问之则曰。某年月日尝有僧。乞食至此。而犬啮之尔。计其年月。不小误。显谓苍鹰曰。此罗汉圣僧血。谨护之勿去也。于是苍鹰。即其宅创寺。以忏咎。求像于扬都。方济江。舟倾侧欲覆。忽有二骨长丈许。随流腾入舟中。遂济无挠。及岸视之。则龙齿也。卒输之官府。未几。苍鹰获像于婆罗门僧。初苍鹰偶憩林树间。僧持像至云。欲施徐州吴苍鹰供养也。苍鹰曰。我身是也。僧忻然付之。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 石影像者。其石崇一尺。径六寸。紫色八觚。内外映彻。而如来菩萨。浮图伽蓝。天人山海。帐盖床座。三涂苦趣。变现不一。或前后相类。或每楞不同。隐显靡恒。岂得而槩论哉。梁大清中。天竺沙门。奉以入贡。会侯景之乱。置之庐山西林寺像顶而去。隋开皇十年。炀帝以晋王镇淮海。遣使王延寿。取之。王宝玩特甚。遇有他役。则函之以自随。入登储贰。藏于曲池日严寺。非外人所得瞻睹也。武德七年。归崇义寺。贞观六年。诏入内。 无量寿像者。东晋沙门道安。于宁康三年。八月八日造。明年季冬。严饰既就。刺史郗恢创莅此蕃。而像独步趋万山。恢率众迎还其寺。而夕复出。住寺外。梁普通三年。诏于建兴苑。铸金铜趺。以承之。高六尺。广一丈。刘孝仪制赞立碑 长沙寺像者。晋太元间。现于城北。高七尺。光相奇特。人有遇其夜行者。谓非类。以刀击之。且视则像有刀痕。梁祖命使。迎以供养讫。三日送同泰寺。后寺被火。堂塔并尽。唯像居殿中岿然 定州像者。元魏孙敬德。防州人也。居家事观音像谨。天平中。应募定州。为劫盗所妄指。逮系京狱。困拷掠诬伏。且即刑。敬德夜坐狱中。泣誓曰。被枉如此。当是曩宿枉他所致尔。今幸偿毕。则愿代受一切众生。枉屈祸也。既而假寐。一沙门见梦曰。观音救生经。皆诸佛名。卿能诵满千过者。可免死厄。复教诵数过。敬德既寤。无所遗忘。竟诵不辍口。比明满百过。顷焉牵赴市。且行且诵。仅千过。而刑者三折其刀。至三易刀。肤体无小损。丞相欢闻而异之。遽奏免其罪。诏传其经于世。敬德既归防。徐视其像。则项上三刀痕故在也。敬德大感恸 襄阳金像者。晋太元十九年。岁次甲午比丘道安。于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子。越百八十年。而后灭。此记书之像腋下。倒垂衣褶中。周武建德三年。甲午之岁。开府长孙哲。镇荆州。太原王乘副之。哲性凶暴。甫视事。先令毁像。众进谏则愈益怒。胥卒奔走从命。谩以绳系像颈。率百馀人挽之。像屹立不动。哲谓其弗力。杖监者百。复挽如故。犹不动。乃益人至五百。始踣。声震地撼。人物骇慄。哲独喜跃不自胜。亟命镕冶。唱快。遽驰马。往报太原公。忽堕马。伤败肢骨。失音直视。至夜而卒。验其所记年月。若合符节。则世相定业之说当矣 长干寺育王像者。光趺身相。祥瑞通感。具如前传。亢阳之岁。必驾御辇。迎像入宫。上加油帔前导罗盖。僧众从后。初虽炎赫。像至中途。则每霶𩃰霢霂。生物濡洽矣。国家所赖。以有年也。陈祯明中。像忽西向。直月监堂。屡移向南。晨起视之。复西向。事闻。诏迎入太极殿。设斋行道。先是像戴七宝冠。珠玉饰之。重约百斤。复以锦冒加其上。翌旦则冠挂像手。而冒犹覆顶也。上使为戴冠覆冒。如常时。因膜拜以祷之曰。苟国家有不祥者。宜再脱冠。明起视之复然。隋开皇九年陈亡。诏致像大内供养。上对之。每不敢坐。盖以像立故也。久之诏曰。朕年老。不堪久立侍像。其今有司造坐佛。如育王像者。可送本像于兴善寺供养。像伟特。所在莫能容。移置北面以图迁奉。明日像则南面。或疑人所为者。乃刹之北面。而扄鐍其户。且视之。像面南如昨。众惧皆礼谢 梁祖等身金银二像者。奉之重云殿。晨夕礼敬者五十年。侯景之篡。太尉王僧辨既诛景。谋迎贞阳侯渊明于齐而立之。犹豫未定。僧辨使女婿杜龛。宿卫宫阙。龛性贪悍。欲毁二像。铸金银铤。初殿周匝为阁道。号三休阁。而像顶正出阁上。龛遣数十人。登阁镵像顶。像并回顾。众惊悚。皆默瘖昏醉。龛随遍身青肿。如见击状。号呼数日。创烂而死。陈有江南武帝昉徂落。临川王茜。入承大统。方治葬具。造辒辌车。时以国用窘乏。诏取像殿宝帐。珩佩珠玉。以充给之有司部集人力将事屏撤。而云气滃郁。拥殿内外交暗。其馀方所。霁景明朗。观者四合。竞骇其异。而雨注电射。烟焰歘涨。众见殿像腾举。高薄霄汉。渐远渐微。焂然而没。顷之云敛雨过。就视其地则惟柱础存焉。后或见之海上 僧护石像者。高齐时造长丈八。始护发愿为之。然未得石。会于寺北谷中。见石仆地。约如其数。顾工营治。涉期而仅了面腹。以背著地。势未易。具众力翻之。卒莫之动。明日石忽自转。以就磨琢。及成。移置殿中。周师之破齐也。像先流汗。晋州陷。尽火诸寺。像独完美。虽饶人牛力。终不仆。寻有僧周。垒瓦木土堑。以营护之。须臾失僧所在。或以木折像二指。见梦于人曰。吾指痛。且而续其指。开皇十年。盗归像殿幡盖云。夜每梦。丈八人责让之。已上并戴旌异记。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僧明。
俗姓姜。
鄜州内部人。
住既山栖。
立性淳素。
言令质朴叙悟非任。
而能守禁自修。
不随鄙俗。
虽不闲明经诰。
然履操贞梗。
有声时俗。
因游邑落往还山谷。
见一陭岸屡有异光。
怪而寻讨上下循扰。
乃见涧底石跌一枚。
其状高大。
远望岸侧卧石如像。
半现于外。
遂加功发掘。
乃全像也。
形同佛相。
纯如铁磺。
不加錾琢宛然圆具。
举高三丈馀。
时周武已崩。
天元嗣历。
明情发增勇不惧严诛。
顾问古老无知来者。
其地久荒榛梗。
素非寺所。
明自惟曰。
当是育王遗像散在人间。
应现之来故在斯矣。
即召四远同时拖举。
事力既竭全无胜致。
明乃执炉誓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者。
希现威灵得遂情愿。
适发言已。
像乃忽然轻举。
从山直下径趣趺孔。
不假扶持卓然峙立。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
因以奏闻。
帝用为嘉瑞也。
乃改元为大像焉。
自尔佛教渐弘。
明之力也。
又寻下敕。
以其所住为大像寺。
今所谓显际寺是也。
在坊州西南六十馀里。
时值阴暗更放神光。
明重出家。
即依此寺尽报修奉。
大感物心。
以开皇中年卒于彼寺。
余以为兴福之来。
事有机会。
感见奇迹。
其相弥隆。
略引五三用开神理。
至如徐州吴寺太子思惟瑞像者。
昔东晋沙门法显。
厉节西天历观圣迹。
往投一寺。
小大承迎。
显时遇疾心希乡饭。
主人上坐亲事经理。
敕沙弥为取本乡斋食。
倏忽往还。
脚有疮血。
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
为犬所齧。
显怪其旋转之顷而游万里之外。
方悟寺僧并非常也。
及随船还。
故往彭城访吴苍鹰。
具知由委。
其犬齧馀血涂门之处犹在。
显曰。
此罗汉圣僧血也。
当时见为取食。
何期犬遂损耶。
鹰闻忏咎。
即舍宅为寺。
自至扬都。
广求经像。
正济大江船遂倾侧。
忽有双骨各长一丈。
随波腾漾奄入船中。
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
有司观检。
乃龙齿也。
鹰求像未获。
溯江西上。
暂息林间。
遇见婆罗门僧持像而行。
云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
鹰曰。
必如来言。
弟子是也。
便以像付之。
鹰将像还至京。
诏令模之。
合造十躯。
皆足下置字。
新旧莫辩。
任鹰探取。
像又降梦示其本末。
恰至鹰取还得本像。
乃还徐州。
每有神瑞。
元魏孝文请入北台。
高齐后主遣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
齐灭周废。
为僧藏弆。
大隋开教还重兴世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也。
又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
形高一尺径六寸许。
八楞紫色内外映彻。
其源梁武太清中。
有天竺僧赍来谒帝。
会侯景作乱。
便置江州庐山西林寺大像顶上。
至开皇十年。
炀帝作镇江海。
广搜英异。
文艺书记并委雠括。
乃于杂传得影像记。
即遣中使王延寿往山推得。
王自虔奉在内供养。
在蕃历任。
每有行往函盛导前。
初无宁舍。
及登储贰乃送于曲池日严寺。
不令外人瞻睹。
武德七年。
废入崇义。
像随僧来。
京邑道俗备得观仰。
其中变现斯量难准。
或佛塔形像。
或贤圣天人。
或山林帐盖。
或三途苦趣。
或前后见同。
或俄顷转异。
斯并目瞩而叙之。
信业镜而非谬矣。
贞观六年。
下敕入内。
外遂绝也。
又梁襄阳金像寺丈六无量寿瑞像者。
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二月八日。
沙门释道安之所造也。
明年季冬严饰成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像乃行至万山。
恢率道俗迎还本寺。
复以其夕出住寺门。
合境同嗟。
具以闻奏。
梁普通三年。
敕于建兴苑铸金铜花趺高六尺广一丈。
上送承足。
立碑赞之。
刘孝仪为文又荆州长沙寺瑞像者。
晋太元年。
此像现于城北。
光相奇特具如前传。
形甚瑰异高于七尺。
昔经夜行。
人谓非类以刀击之。
及旦往视乃金像也。
刀所击处文现于外。
梁高奉法情欲亲谒。
虽加事力终无以致。
后遣侍中广赍香供丹款。
既达。
夜忽放光似随使往。
旦加延接还复留碍。
重竭请祈方许从就。
去都十八里。
帝躬出迎。
竟路放光相续不绝。
白黑欣庆。
在殿供养。
三日已后从大通门送同泰寺。
末被火烧堂塔并尽。
惟像居殿岿然独存。
又高齐定州观音瑞像。
及高王经者。
昔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孙敬德。
于防所造观音像。
及年满还。
常加礼事。
后为劫贼所引。
禁在京狱。
不胜拷掠。
遂妄承罪。
并处极刑。
明旦将决。
心既切至。
泪如雨下。
便自誓曰。
今被枉酷。
当是过去曾枉他来。
愿偿债毕了。
又愿一切众生所有祸横。
弟子代受言已少时依俙如睡。
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
经有佛名。
令诵千遍。
得免死厄。
德既觉已。
缘梦中经。
了无谬误。
比至平明已满百遍。
有司执缚向市。
且行且诵。
临欲加刑诵满千遍。
执刀下斫。
折为三段。
三换其刀。
皮肉不损。
怪以奏闻。
承相高欢。
表请免刑。
仍敕传写被之于世。
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
德既放还。
观在防时所造像项。
有三刀迹。
悲感之深恸发乡邑。
又昔弥天襄阳金像。
更历晋宋迄于齐梁。
屡感灵相。
闻之前纪。
周武灭法。
建德三年甲午之岁。
太原公主秉。
为荆州副镇将。
上开府长孙哲。
志性凶顽不信佛法。
闻有此像先欲毁之。
邑中士女被废僧尼。
掩泪痛心无由救止。
哲见钦崇弥至。
瞋怒弥盛。
逼逐侍从。
速令摧殄。
令百馀人以绳系项。
牵挽不动。
哲谓不用加力。
便杖监事。
人各一百牵之如故。
铿然逾固。
进三百人牵犹不动。
哲怒弥盛。
又加五百牵引方倒。
声振地动。
人皆悚慄。
哲独喜勇。
即遣镕毁之。
都无惭惧。
自又驰马欲报刺史。
裁可百步堛然落地。
失瘖直视。
四支不胜。
至夜而卒。
道俗唱快。
当毁像时。
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
比丘道安于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当灭。
计勘年月。
兴废悉符同焉。
信知印手圣人崇建容范。
动发物心。
生灭之期世相难改。
业理之致复何虚矣。
又扬都长干寺育王瑞像者。
光趺身相祥瑞通感。
五代侯王所共遵敬。
具如前传。
每有亢阳之岁。
请像入宫。
必乘御辇上加油帔。
僧众从像以盖自遮。
初虽炎赫洞天。
像出中途无不雨流滂注。
家国所幸。
有年斯赖所以道俗恒加雨候。
至陈氏祯明年中。
像面转西。
直月监堂屡回正南。
及至晨起还西如故。
具以奏闻。
敕延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有七宝冠在于像顶。
饰以珠玉可重百斤。
其上复加锦帽。
经夜至晓。
宝冠挂于像手。
锦帽犹加头上。
帝闻之乃烧香祝曰。
若必国有不祥。
还脱冠也。
仍以冠在顶。
及至明晨脱挂如故。
上下同惧莫恻其徵。
及隋灭陈降。
举朝露首面缚京室。
方知其致。
文帝后知乃遣迎接大内供养。
以像立故帝恒侍奉不敢对坐。
乃下敕曰。
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
可令有司造坐像。
其相还如育王本像。
送兴善寺。
既达此寺。
形相伟壮不会即机。
遂置于北面。
及明见像乃在南面中门。
众咸异焉。
还送北面坚封门钥。
明旦更看像还在南。
佥皆愧悔谢其轻侮。
即见在寺。
图写殷矣。
又梁高祖崇重释侣。
欣尚灵仪。
造等身金银像二躯。
于重云殿晨夕礼敬。
五十许年初无替废。
及侯景纂夺。
犹在供养。
太尉王僧辩。
诛景江南。
元帝渚宫复没。
辩乃通款于齐。
迎贞阳侯为帝。
时江左未定。
利害相雄。
辩女婿杜龛。
典卫宫阙。
为性凶捍。
不见后世。
欲毁二像为金银挺。
先遣数十人上三休阁。
令镵佛项。
二像忽然一时回顾。
所遣众人失瘖如醉。
不能自胜。
杜龛即被打筑。
遍身青肿惟见金刚力士怖畏之像。
竞来打击略无休息。
呻号数日洪烂而死。
及梁运在陈。
武帝崩背。
兄子陈茜嗣膺大业。
将修葬具造辒辌车国创新定未遑经始。
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宝帐珩佩珠玉蓥饰之具。
将用送终。
人力既丰四面齐至。
但见云气拥结围绕佛殿。
自馀方左白日开朗。
百工闻怪同本看睹。
须臾大雨横注。
雷电震吼。
烟张鸱吻火烈云中。
流光布焰高下相涉。
并见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帐座一时腾上。
烟火相扶歘然远逝。
观者倾都咸生深信。
雨晴之后覆看故所。
惟见柱础存焉。
至后月馀有从东州来者。
是日同见殿影东飞于海。
今有望海者时往见之。
近高齐日。
沙门僧护。
守道直心不求慧业。
愿造丈八石像。
咸怪其言。
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
乃雇匠营造。
向经一周面腹粗了。
而背者地。
以六具拗举之。
如初不动。
经夜至旦忽然自翻。
即就营讫移置佛堂。
晋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齐烧诸佛寺。
此像独不变色。
又欲倒之。
人牛六十馀头挽不可动。
忽有异僧。
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
须臾便了。
失僧所在。
像后降梦信心者曰。
吾患指痛。
其人寤而视焉。
乃木伤其二指也。
遂即补之。
开皇十年。
有盗像幡盖者。
梦丈八人入室责之。
贼遂惭怖悔而谢焉。
其像现存。
并见旌异记及诸僧录。
然斯通感佛教备彰。
但是福门无非灵应。
窃以像避延烧狩惊邪道。
影覆异术经焚不灰。
灵骨之放神光。
密迹之兴弘护。
其相大矣。
具在前闻。
至如贞观五年梁州安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
贫窭内无袒衣。
来入子房取故袈裟。
作之而著。
与诸邻母同聚言笑。
忽觉脚热。
渐上至腰。
须臾雷震掷邻母百步之外。
土泥两耳闷绝经日方得醒悟。
所用衣者遂被震死。
火烧焦蜷题其背曰。
由用法衣不如法也。
其子收殡又再震出。
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
是知受持法服。
惠及三归之龙。
信不虚矣。
近有山居僧。
在深岩宿。
以衣障前。
感异神来形极可畏。
伸臂内探欲取宿者。
畏触袈裟碍不得入。
遂得免脱。
如是众相不可具纪。
如上下诸例中。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不详姓氏。齐州人也。始隐泰岳行头陀行。开皇十四年。乘舆省方。招访名德。有以其名闻者。诏延见共载以游。达京邑。诏住胜光寺。以身范物。禅侣尊仰。仁寿初。诏送舍利于齐州泰山之神通寺。寺盖南燕慕容德。为僧朗禅师建。事见史传。古号为朗公寺。以其灵感故目之。开皇三年改兹额。舍利至寺。其瑞徵如别记。瓒后以定业开导。遂卒于寺。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法瓒。
齐州人也。
安心寂定乐居岩穴。
头陀苦行是所缠怀。
隐于泰岳之阜。
开蒙训接善知方便。
兼以达解谛义时扬清论。
致有覆丧。
坐无辍讲。
待移之诮兴世
瓒初闻之。
深自𧹞怍曰。
问非切并不欲困人。
谓言彼解何言致毙。
因遂杜口不事言论。
闭谒寻闲披玩而已。
开皇十四年。
文帝省方招访名德。
人有述其清旷者。
乃下敕延之。
与帝同归达于京邑。
住胜光寺。
肃肃禅侣拥彗门庭。
以身范世复见斯日。
仁寿置塔。
敕令送舍利于齐州泰山神通寺。
即南燕主慕容德。
为僧朗禅师之所立也。
事见前传。
燕主以三县民调用给于朗。
并散营寺。
上下诸院十有馀所。
长廊延袤千有馀间。
三度废教人无敢撤。
欲有犯者朗辄现形以锡杖撝之。
病困垂死。
求悔先过。
还差如初。
井深五尺由来不减。
女人临之即为枯竭。
烧香忏求还复如故。
寺立已来四百馀载。
佛象鲜莹色如新造。
众禽不践于今俨然。
古号为朗公寺。
以其感灵即目故。
天下崇焉。
开皇三年。
文帝以通徵屡感故。
改曰神通也。
初至寺内即放圆光。
乍赤乍白时沈时举。
或如流星。
人众同见。
井水涌溢。
酌而用之。
下后还复又感群鹿自然至塔。
虽鼓吹众闹驯附无恐。
又感鹅一双从四月三日。
终于八日。
恒来舆前立听梵赞。
恰至埋讫迹绝不来。
斯之感致罕闻于古。
瓒具以闻。
后导以禅定时扬法化。
言无严切而密附怀抱。
遂终没于所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2—640 【介绍】: 唐僧。颍川人,俗姓陈。博览多通。高祖武德初,住济法寺。时太史令傅奕请废佛法,法琳因作《破邪论》上之,事遂寝。太宗贞观初,主龙田寺。十三年,道士秦世英诬其谤毁国家,下狱。后徙置益州僧寺,道卒。有集及《辩正论》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72—640 俗姓陈,郡望颍川(今河南禹州)人,祖上因官寓居襄阳(今湖北襄樊)。幼年出家,广涉儒释经书,博综词义。隋末入关,究悉道教典籍。高祖武德初,驻锡长安济法寺。后傅奕请废佛法,道士李仲卿等又著文贬斥佛教,法琳分别撰《破邪论》、《辨正论》驳之。太宗贞观初移锡终南山龙田寺,曾参与波颇译事。十三年(639),道士秦世英告发《辨正论》“谤讪皇宗”,太宗召法琳辨对,并定其死罪,后改判流徙益州,次年卒于流徙途中。琳有文思,善谈吐,著有诗文等计30余卷,兼善唱导。《续高僧传》卷三二、《开元释教录》卷八有传,另有彦惊《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3卷存世。《法琳别传》、《辨正论》存其诗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法琳,姓陈,颍川人,寓居襄阳。少出家,住荆州青溪山玉泉寺。游猎儒释,博通内外词旨。隋季入关,舍僧服归俗。武德初复为僧,住京师济法寺。贞观初移住龙田寺。十三年冬,因谤讪罪下狱,陈书自诉,诏不加罪,敕移于益郡僧舍。次年六月,行至百牢关因疾而卒,年六十九。著作甚多,传世有《破邪论》、《辨正论》等。诗五首。(《全唐诗》无法琳诗。事迹据《续高僧传》卷二四本传、《开元释教录》卷八本传及《法琳别传》。)
全唐文·卷九百三
法琳俗姓陈氏。颍川人。寓居襄阳。出家荆州青溪玉泉寺。隋季入关。住京师济法寺。武德二年上破邪论。以语涉谤讪下狱。后徙益部。行至百牢关菩提寺卒。年六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陈氏。襄阳人也。其先居颖川。世业儒。琳尤俊爽。少出家。游楚郢。隐青溪山中。所学益进。肆口而说。肆笔而书。其文采皆粲然。骇观听。寻以孔李二教。与吾释为三。而孔固世间人伦之教。然李尚清虚。岂其迹不滞于世间哉。是必有奇章秘法。非外人所得而窥者。吾将求以尽见之。于是纵发戴冠。稍入其类。隋义宁初。仍获隶籍宫观。素善庄老。每谈演。道士率悦服。自尔悉以其畴昔所藏禁文。托之是正。张伪葛妄。无所避匿。而在我者。得以攻矣。武德初。再薙染。住京师济法寺。先是道士傅奕。窃反俗。为太史令。以旧习深忌佛法。四年条具佛法。无益国家者。十一事。以奏。上听之。诏集京师大德问。琳答诏。以为至道绝言。岂九流能辨。法身无象。非十翼所诠。但四趣茫茫。漂沦欲海。三界蠢蠢。颠坠邪山。诸子迷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于是中天王种。辞恩爱而出家。西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誓出二种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善以报四恩。立德以资三有。此其利益也。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美容。变俗以会其道。故去君臣常分。虽形乏养亲。而内怀其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祜沾幽显。岂局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故为益。下凡之辈。亏圣教故为损。惩恶则滥者自新。进善则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而奕所奏。有司未及施行。又多写表状。流布近远。使京室闾里。咸传秃丁之诮。剧谈酒席。昌言胡鬼之谣。佛日翳而不明。僧威沮而无势。于时道俗有明达者。皆作文檄以非奕。而上终以先入为主。卒莫之听也。琳因著破邪论。文多不录。论出。上稍寤。奕所奏且寝。东宫庶子虞世南。爱之为之序。奕愈不惬。复与其党。造论以斥佛圣。薰莸既杂。或者疑焉。琳为著辨正论八卷。颖川陈子良注释之。其序曰。昔宣尼人梦。十翼之理克彰。伯阳出关。二篇之义爰著。或钩深系象。或探赜希夷。名言之所不宣。阴阳之所不测。犹能弥纶天地。包括鬼神。道无洽于大千。言未超于域内。况乎法身圆寂。妙出有无。至理凝玄。迹泯真俗。体绝三相。累尽七生。无心即心。非色为色。筌蹄之外。岂可言乎。若夫西伯拘羑。遂显精微。子长蚕室。卒成先志。故易曰。古之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论之与也。良有以矣。有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并作庸文。谤毁正法。在俗人士。或生邪信。法师悯其盲瞽。遂著斯论云。可谓鼓兹法海。振彼词锋。碧鸡之锐竞驰。黄马之俊争骛。莫不叶堕柯摧。云消雾卷。但此论。穷释老之教源。极品藻之名理。恐好事后生。意有未喻。弟子近伸顶礼。从而问津。烂然溢目。若日月之入怀。寂尔应机。譬宝珠之烛物。既悟四衢之幻。便息百城之游。启所未闻。为之注解。 贞观初。上于南山。以大和宫旧邸。置龙田寺。琳爱其静僻。即居之。众举知寺任。十三年。道士秦世英。出入东宫。间摘琳论中语。风太子曰。此于皇宗。有所诽谤。太子以为然。转以闻上。上怒。诏沙汰僧尼。其馀在者。宜依遗教经脩行。否则亦从汰去。仍逮琳推勘。琳自诣公廷。就缧绁。诏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实由先古。何故不相体悉。首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于渎之喻。琳答曰。武王大圣。周公大贤。与夫管蔡。皆兄弟至亲。或许祭以天子礼乐。或以车七乘。放之有邻。此无它。善恶之报也。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方今天下一家。其谁非亲。老子曰。吾师西竺古皇先生。又曰吾师善入泥洹。绵绵若存。然则佛固老子之师矣。刘李之徒。无所知识。既师老子。又妄述以谤老子之师。世莫能知。故著论八卷。略对道士六十馀条所言。并据史籍。非敢于国家。有所论议。如是辨对。二十馀番。辞未尝屈。 诏又问曰。辨正论信毁交报篇。以为念观音者。临刃无伤。汝当自试。可至诚念之。七日之后。吾将刑汝。若念观音果验者。政亦无伤。若无验者。则欺妄之罪。必不汝贷。七日后诏问曰。有所念否。琳援笔答曰。自隋季扰攘。毒流四海。陛下以慈悲力。救护群生。苟非势至垂机。即是观音降迹。故琳于七日以来。不念其他。惟念陛下。诏遣治书御史韦悰问。昨诏念观音。如何却念朕邪。琳曰。以陛下之德之大。与观音等。念陛下者。所以念观音也。且琳所著论。特欲晓人心地耳。陛下过听。而加之罪。虽重刑之。于琳之心不损一毛。上稍寤。诏减死。徙之益部。行至百牢关。以疾卒于菩提寺。寿六十九。 沙门慧序。雍之武功人。善摄论。后以接待结众缘。琳之至百牢。序抚循之。备尽恩意。及死。犹枕其膝。哭泣踊躄。如亲戚。营葬东山之巅。树白塔。勒铭志之。 道士秦世英。旋为御史韦悰所弹。死大理狱。 琳有文集三十卷。行于世。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法琳。
姓陈氏。
颖川人。
远祖随宦寓居襄阳。
少出家。
游猎儒释博综词义。
金陵楚郢从道问津。
自文苑才林靡不寻造。
而意存纲梗不营浮绮。
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
昼则承诲佛经。
夜则吟览俗典。
故于内外词旨经纬遗文。
精会所归咸肆其抱。
而风韵闲雅韬德潜形。
气扬采飞方陈神略。
隋季承乱。
入关观化。
流离八水顾步三秦。
每以槐里仙宗互陈名实。
昔在荆楚梗概其文。
而秘法奇章犹未探括。
自非同其形服尘其本情。
方可体彼宗师静兹纷结。
乃权舍法服长发多年。
外统儒门内希聃术。
遂以义宁初岁。
假被巾褐从其居馆。
琳素通庄老谈吐清奇。
道侣服其精华。
膜拜而从游处。
情契莫二共叙金兰。
故彼所禁文词。
并用咨琳取决。
致令李宗奉释之典包举具舒。
张伪葛妄之言诠题品录。
武德初运还莅释宗。
拥帙延光栖惶问道。
以帝壤同归名教。
是则鼓言郑卫易可箴规。
乃住京师济法寺。
至武德四年。
有太史令傅奕。
先是黄巾深忌佛法。
上废佛法事十有一条。
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
损国破家未闻益世。
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
凡是沙门放归桑梓。
则家国昌大。
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容其小辩。
朝辅未能抗也。
时谓遵其邪径通废宏衢。
莫不惧焉。
乃下诏问曰。
弃父母之须发。
去君臣之章服。
利在何门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
损益二宜请动妙适。
琳愤激傅词侧听明敕。
承有斯问。
即陈对曰。
琳闻至道绝言。
岂九流能辩。
法身无象非十翼所诠。
但四趣茫茫漂沦欲海。
三界蠢蠢颠坠邪山。
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大圣为之兴世
至人所以降灵。
遂开解脱之门。
示以安隐之路。
于是中天王种辞恩爱而出家。
东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
誓出二种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报四恩。
立德以资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毁形以成其志。
故弃须发美容。
变俗以会其道。
故去君臣华服。
虽形阙奉亲。
而内怀其孝。
礼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祐怙幽显岂拘小违。
上智之人依佛语。
故为益。
下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
惩恶则滥者自新。
进善则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而傅氏所奏。
在司犹未施行。
奕乃多写表状。
远近公然流布。
京室闾里。
咸传秃丁之诮。
剧谈酒席。
昌言胡鬼之谣。
佛日翳而不明。
僧威阻而无势。
于时达量道俗勋豪成论者非一。
各疏佛理具引梵文。
委示业缘曲垂邪正。
但经是奕之所废。
岂有引废證成。
虽曰破邪终归邪破。
琳情正玄机独觉千载。
器局天授博悟生知。
睹作者之无功。
信乘权之有据。
乃著破邪论。
其词曰。
庄周云。
六合之内。
圣人论而不议。
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
老子云。
域中有四大。
而道居其一。
考诗书礼乐之致。
忠烈孝慈之先。
但欲攸序彝伦。
意存敬事君父。
至德惟是安上治民。
要道不出移风易俗。
自卫返鲁。
讵述解脱之言。
六府九畴。
未宣究竟之旨。
案前汉艺文志所纪众书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莫不功在近益。
俱未畅远途。
诚自局于一生之内。
非迥拔于三世之表者矣。
遂使当见因果理涉旦而犹昏。
业报吉凶义经丘而未晓。
斯并六合之寰块。
五常之俗谟。
讵免四流浩汗为烦恼之场。
六趣諠哗造尘劳之业者也。
原夫实相杳冥。
逾要道之道。
法身凝寂。
出玄之又玄。
惟我大师体斯妙觉。
二边顿遣万德斯融。
不可以境智求。
不可以形名取。
故能量法界而兴悲。
揆虚空而立誓。
所以见生秽土诞圣王宫。
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
布慈云于鹫岭。
则火宅焰销。
扇惠风于鸡峰。
则幽途雾卷。
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
出则天主导前。
入则梵王从后。
声闻菩萨俨若朝仪。
八部万神森然翊卫。
演涅槃则地现六动。
说般若则天雨四花。
百福庄严。
状满月之临沧海。
千光照曜。
如聚日之映宝山。
师子一吼。
则外道摧锋。
法鼓暂鸣。
则天魔稽首。
是故号佛。
为法王也。
岂与衰周李耳比德争衡。
末世孔丘辄相联类者矣。
是以天上天下。
独称调御之尊。
三千大千。
咸仰慈悲之泽。
然而理深趣远。
假筌蹄而后悟。
教门善巧。
凭师友而方通。
统其教也则八万四千之藏。
二谛十地之文。
海殿龙宫之旨。
古谍今书之量。
莫不流甘露于万叶。
垂至道于百王。
近则安国利民。
远则超凡證圣。
但以时运未融。
致令汉梵殊感。
故西方先音形之奉。
东国后见闻之益。
及慈云卷润慧日收光。
乃梦金人于永平之年。
睹灵骨于赤乌之岁。
于是汉魏齐梁之政像教勃兴。
燕秦晋宋已来名僧间出。
或神力救世。
或异迹发人。
或慧解开神。
或通感适化。
及白足临刃不伤。
遣法为之更始。
志上分身员户。
帝王以之加信。
具诸史籍其可详乎。
并使功被将来传灯永劫。
议者佥曰。
僧惟绍隆佛种。
佛则冥卫国家福荫皇基。
必无废退之理。
我大唐之有天下也。
应四七之辰。
安九五之位。
方欲兴上皇之风开正觉之道治致太平永隆淳化。
但傅氏所述酷毒秽词。
并天地之所不容。
人伦之所同弃。
恐尘黩圣览。
不可具观。
伏惟陛下。
布含弘之恩。
垂鞠育之惠。
审其逆顺议以真虚。
佛以正法远委国王。
陛下君临斯当付嘱。
谨上破邪论一卷。
用拟傅词。
文有三十馀纸。
自琳之缀釆贯绝群篇。
野无遁贤朝无遗士。
家藏一本咸诵在心。
并流略之菁华。
文章之冠冕。
茂誉于是乎腾广。
昏情由之而开尚矣。
琳又以论卷初出意在弘通。
自非广露其情。
则皂隶不尘其道。
乃上启储后诸王及公卿侯伯等。
并文理弘被庶绩咸嘉。
其博诣焉。
故奕奏状因之致寝。
遂得释门重敞。
琳寔其功。
东宫庶子虞世南。
详琳著论。
乃为之序胤而傅氏不惬其情重施密谮。
搆扇黄巾用为党类。
各造邪论贬量佛圣。
昏冒生灵衒曜朝野。
薰莸既杂时所疑焉。
武德九年春。
下诏京置三寺惟立千僧。
馀寺给赐王公。
僧等并放还桑梓。
严敕既下莫敢致词。
五众哀号于槁街。
四民顾叹于城市。
于时道俗蒙然投骸无措。
赖由震方出帝氛祲廓清。
素袭启闻范究宗领。
登即大赦还返神居。
故佛日重朗于唐世。
又由琳矣。
琳频逢黜陟。
誓结维持。
道挫世情良资寡学。
乃探索典籍隐括玄奥。
撰辩正论一部八卷。
颖川陈子良注之。
并制序曰。
昔宣尼入梦。
十翼之理克彰。
伯阳出关。
二篇之义爰著。
或钩深系象。
或探赜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
阴阳之所不测。
犹能弥纶天地包括鬼神。
道无洽于大千。
言未超于域内。
况乎法身圆寂妙出有无。
至理凝玄迹泯真俗。
体绝三相累尽七生。
无心即心非色为色。
筌蹄之外岂可言乎。
若夫西伯拘羑遂显精微。
子长蚕室卒成先志。
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
其有忧乎。
论之兴焉。
良有以矣。
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
并作庸文谤毁正法。
在俗人士或生邪信。
法师悯其盲瞽遂著斯论。
可谓鼓兹法海振彼词锋。
碧鸡之锐竞驰。
黄马之峻争骛。
莫不叶坠柯摧云锁雾卷。
但此论穷释老之教源。
极品藻之名理。
恐好事后生。
意有未喻。
弟子近申顶礼。
从而问津。
烂然溢目。
若日月之入怀。
寂乎应机。
譬宝珠之烛物。
既悟四衢之幻。
便息百城之游。
于是启所未闻。
为之注解。
良以文学雄伯群儒奉戴。
诱劝成则其从如云。
贞观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宫旧宅。
置龙田寺。
琳性欣幽静。
就而住之。
众所推美举知寺任。
从容山服咏歌林野。
至十三年冬。
有黄巾秦世英者。
挟方术以邀荣。
遂程器于储贰。
素嫉释种。
阴陈琳论谤讪皇宗。
罪当誷上。
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
见有众侣乃依遗教。
仍访琳身据法推勘。
琳扼腕奋发。
不待追徵。
独诣公庭。
轻生徇理。
乃絷以缧绁。
下诏问曰。
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尊祖重亲寔由先古。
何为追逐其短。
首鼠两端。
广引形似之言。
备陈不逊之喻。
把毁我祖祢。
谤黩我先人。
如此要君。
罪有不恕。
琳答曰。
文王大圣。
周公大贤。
追远慎终。
昊天靡答。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
何者皇天无亲竟由辅德。
古人党理而不党亲。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虽亲有罪必罚。
虽雠有功必赏。
赏罚理当。
故天下和平。
老子习训道宗。
德教加于百姓。
恕己谦光。
仁风形于四海又云。
吾师名佛。
佛者觉一切人也。
乾竺古皇。
西升逝矣。
讨寻老教。
始末可追。
日授中经示诲子弟言。
吾师者善入泥洹。
绵绵常存。
吾今逝矣。
今刘李所迹。
谤灭老氏之师。
世莫能知。
著兹辩正论。
有八卷。
略对道士。
六十馀条。
并陈史籍。
前言实非谤毁家国。
自后辩对二十馀列。
并据琳词。
具状闻奏。
敕云。
所著辩正论。
信毁交报篇曰。
有念观音者。
临刃不伤。
且赦七日令尔自念。
试及刑决能无伤不。
琳外缠桎梏内迫刑期。
水火交怀诉仰无路。
乃缘生来所闻经教及三圣尊名。
铭诵心府。
拟为显应。
至于限满。
忽神思彯勇横逸胸怀。
欢庆相寻顿忘死畏。
立待对问。
须臾敕至云。
今赦期已满。
当至临刑。
有何所念。
念有灵不。
琳援笔答曰。
自隋季扰攘四海沸腾。
役毒流行干戈竞起。
兴师相伐舍檀兵威。
臣佞君荒不为正治。
遏绝王路固执一隅。
自皇王吊伐载清陆海。
斯寔观音之力。
咸资势至之因。
比德连踪道齐上圣。
救横死于帝庭。
免淫刑于都市琳于七日已来。
不念观音。
惟念陛下。
敕治书侍御史韦悰问琳。
有诏令念观音。
何因不念。
乃云惟念陛下。
琳答。
伏承观音圣鉴尘形六道。
上天下地皆为师范。
然大唐光宅四海。
九夷奉职八表刑清。
君圣臣贤不为抂滥。
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经。
即是观音。
既其灵鉴相符。
所以惟念陛下。
但琳所著正论。
爰与书史伦同。
一句参差任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顺正。
琳则不损一毛。
陛下若刑滥无辜。
琳则有伏尸之痛。
具以事闻。
遂不加罪有敕徙于益部僧寺。
行至百牢关菩提寺。
因疾而卒。
时年六十九。
沙门慧序。
经理所苦。
情结断金。
晓夕同衾慰抚承接。
及命将尽在序膝上。
序恸哭崩摧泪如驶雨。
乃召诸关旁道俗。
葬于东山之顶。
高树白塔。
勒铭志之。
行路望者知便下泪。
序本雍州武功人。
善经籍通佛理。
明摄论以为敷化之训。
体道开俗言无品藻。
将护游僧用为家操。
本住京辇后移梁益。
以百牢冲会四方所归。
道俗栖投往还莫寄。
序乃宅寺关口。
用接远宾。
故行侣赖之。
咏歌盈耳。
于时治书侍御史韦悰。
审英饰诈。
乃奏弹曰。
窃以大道郁兴。
冲虚之迹斯阐。
玄风既播。
无为之教寔隆。
未有身预黄冠志同凡素者也。
道士秦英。
颇学医方薄闲咒禁。
亲戚寄命羸疾投身。
奸淫其妻禽狩不异。
若情违正教心类豺狼。
逞贪竞之怀。
恣邪秽之行。
家藏妻子门有姬童。
乘肥衣轻出入衢路。
杨眉奋袂无惮宪网。
健羡未忘观缴在虑。
斯原不殄至教式亏。
请寘严科以惩淫侈。
乃入大理。
竟以狂匿被诛。
公私怪其死晚。
琳所著诗赋启颂碑表章诔大乘教法并诸论记传。
合三十馀卷。
并金石击其风韵。
缛锦缋其文思。
流靡雅便。
腾焰尔穆。
又善应机说导。
即事骋词。
言会宫商义符玄籍。
斯亦希世罕嗣矣。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陈。
颖川人。
少出家。
游猎儒释。
博综词义。
金陵楚郢。
从道问津。
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
昼则承诲佛经。
夜则吟览俗典。
隋季承乱。
权舍法服。
武德初运。
还莅释宗。
乃住京师济法寺。
至武德四年。
黄巾深忌佛法。
上废佛法事者。
十有一条。
云释经诞妄。
言妖事隐。
损国破家。
未闻益世。
请胡佛邪教。
退还天竺。
凡是沙门。
放归桑梓。
则家国昌大。
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行之。
下诏问曰。
弃父母之须发。
去君臣之章服。
利在何间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
损益二宜。
请动妙释。
琳愤激传词。
侧听明敕。
承有斯问。
即陈对曰。
琳闻至道绝言。
岂九流能辨。
法身无象。
非十翼所诠。
但四趣茫茫。
漂沦欲海。
三界蠢蠢。
颠坠邪山。
诸子迷以自焚。
凡天溺而不出。
大圣为之兴世
至人所以降灵。
遂开解脱之门。
示以安隐之路。
于是中天王种。
辞恩爱而出家。
东夏贵游。
厌荣华而入道。
誓出二种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报四恩。
立德以资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毁形以成其志。
故弃须发美容变俗。
以会其道。
故去君臣华服。
虽形阙奉亲。
而内怀其孝。
礼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泽被怨亲以成大顺。
福沾幽显岂拘小违。
琳乃著破邪论。
原夫实相杳冥。
法身凝寂唯我大师。
量法界而与悲。
揆虚空而立誓。
现生秽土。
诞圣王宫。
示金色之身。
吐玉毫之相。
布慈云于鹫岭。
则火宅𦦨销。
扇慧风于鸡峰。
则幽途雾卷。
行则金莲捧足。
坐则宝座承躯。
出则天主导前。
入则梵王从后。
声闻菩萨。
俨若朝仪。
八部万神。
森然翊卫。
宣涅槃则地现六动。
说般若则天雨四花。
百福庄严。
状满月之临沧海。
千光照曜。
如聚日之映宝山。
师子一吼。
则外道摧锋。
法鼓暂鸣。
则天魔稽首。
是故号佛为法王也。
但以时运未融。
致令汉梵殊感。
故西方先音形之奉。
东国后见闻之益。
及慈云卷润。
慧日收光。
乃梦金神于永平之年。
睹灵骨于赤鸟之岁。
于是汉魏齐梁之政。
像教勃兴。
燕秦晋宋已来。
名僧间出。
或神力救世。
或异迹发人。
或慧解闻神。
或通感适化。
及白足临刃不伤。
遗法为之更始。
志上分身员户。
帝王以之加信。
并使功被将来。
传灯永劫。
谨上破邪论一卷。
用拟传词。
东庶宫子虞世南。
详琳著论。
乃为之序。
贞观初年。
帝于南山大和宫旧宅。
置龙田寺。
琳性欣幽静。
就而住之。
举知寺任。
从容山服。
咏歌林野。
至十三年冬。
有黄巾秦世英者。
挟方术以邀荣。
遂程器于储贰。
素嫉释种。
阴陈琳论。
谤讪皇宗。
罪当罔上。
帝勃然下敕。
沙汰僧尼。
乃访琳身。
据法推勘。
琳扼腕奋发。
不待追徵。
独诣公庭。
轻生狗理。
乃絷以缧绁。
下诏问曰。
周之宗盟。
异姓为后。
尊祖重亲。
实由先古。
何为追逐其短。
首鼠两端。
广引形似之言。
备陈不逊之喻。
犯毁我祖祢。
谤黩我先人。
如此要君。
罪有不恕。
琳答曰。
文王大圣。
周公大贤。
追远慎终。
昊天靡答。
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
虽有宗周。
义不争长。
何者。
皇天无亲。
竟由辅德。
古人党理而不党亲。
不自我先。
不自我后。
虽亲有罪必罚。
虽怨有功必赏。
赏罚理当。
故天下和平。
又云。
吾师名佛。
佛者觉一切人也乾竺古皇。
西升逝矣。
讨寻老教始末可追。
日授中经。
示诲子弟。
言吾师者。
善入泥洹。
绵绵常存。
吾今逝矣。
今刘李所述。
谤灭老氏之师。
世莫能知著兹辨正论有八卷。
略对道士六十馀条并陈史籍前言。
实非谤毁家国。
具状奏闻。
敕云所著辨正论。
信毁交报。
篇曰有念观音者临刃不伤。
且赦七日。
令尔自念。
试及刑决。
能无伤不。
琳外缠桎梏。
内迫刑期。
水火交怀。
䜣仰无路。
乃缘生来所闻经教。
及三圣尊名。
铭诵心府。
拟为显应。
至于限满。
忽神思飘勇。
横逸胸怀。
欢庆相寻。
顿忘死畏。
立待对问。
须臾敕至。
云今赦期已满。
当至临刑。
有何所念。
念有灵不。
琳援笔答曰。
自隋季扰攘。
四海沸腾。
疫毒流行。
干戈竞起。
兴师相伐。
各擅兵威。
臣佞君荒。
不为正治。
遏绝王路。
固执一隅。
自皇王吊伐。
载清陆海。
斯寔观音之力。
咸资势至之恩。
比德连踪。
道齐上圣救横死于帝庭免。
淫刑于都市琳。
于七日已来。
不念观音。
唯念陛下。
敕治书侍御史韦悰。
问琳有诏令念观音。
何因不念。
乃云唯念陛下。
琳答。
伏承观音圣鉴。
尘形六道。
上天下地。
皆为师范。
然大唐光宅四海。
九州奉职。
八表刑清。
君圣臣贤。
不为枉滥。
今陛下子育恒品。
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鉴相符。
所以唯念陛下。
且琳所著正论。
爰与书史伦同。
一句参差。
任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论正。
琳则不损一毛。
陛下若刑滥无辜。
琳则有伏尸之痛。
具以事闻。
遂不加罪。
有下赦。
徙于益部僧寺。
行至百牢关菩提寺。
因疾而卒。
时年六十九。
乃召诸关傍道俗。
葬于东山之顶。
高树白塔。
勒铭志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1 【介绍】: 隋唐时僧。京兆始平人。俗姓张。少出家于静林寺,师事昌律师。隋初,从师住大兴善寺。师卒,改住仁寿寺。后往蒲州,为柏梯寺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生京兆始平之张氏。少事昌律师。昌虞乡贾氏。净行无玷。胜业有闻。居静林寺。周武坏法。昌虽与俗推移。而律仪无阙。隋兴诞弘吾教。首复百二十僧。而昌与其选。诏得各度沙弥一人。为侍者。而献在焉。住大兴善寺。后昌归里。掘像构宇。起废静林。功未毕而逝。檀信悲之。乃复以仁寿致献。而嗣其业。故两寺壮丽。并足称道。俄而迁任柏梯职。贞观十五年正月示微疾。十五日。早作欲往静林。众挽止之。至卯时。云雾暗天。遂卒于柏梯寺。是夕光景如华。自柏梯东南山上。遍照近远。凡三夕。尸棺潜为静林所窃。而柏梯之人不知也。既而光景亦随。以出于静林南山顶。于是柏梯始知之。而讼于官。竟葬静林。弟子勒铭。识其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习禅六
释昙献。
姓张。
京兆始平人。
少事昌律师。
昌虞乡贾氏。
净行无玷精诚有闻。
股肱之地咸所宗仰。
所居谷口素有伽蓝。
因此谷名遂题寺目为静林寺也。
昌师摄念经行常志斯所。
周武道丧隳坏仁祠。
昌与俗推移而律仪无缺。
随文御宇重启法筵。
百二十僧释门创首。
昌膺此选也。
仍僧别度侍者一人。
献预其位。
住大兴善。
昌后言归故里。
悲瘗灵仪。
掘出庄严。
一佛兴世
博修院宇延缉殿堂。
缁素翘诚始欣有奉。
彫造未毕而昌迁逝。
族人百数仰慨尊容。
以为法仪虽殁神足犹在。
祈请续功便从来意。
遂移仁寿而经营之。
故得栋宇高华不日而就。
两寺围绕四部归依。
州司以静林仁寿已偃慈风。
柏梯净土未沾甘露。
遂屈知柏梯寺任。
俯从物议。
又之斯位。
释网斯张万目咸举。
仁洽开务有漏天舟。
众侣弘之大小齐美。
以贞观十五年正月微疾。
至十五日旦便曰。
须向静林。
至卯时乃有非常云雾。
遗形于柏梯山东南山顶。
其夜大放光明形如华盖。
四照远近迄于三夕。
经旬其尸为静林寺侧诸信士潜窃神柩寘于静林南山之顶。
柏梯初不知也。
于彼山顶两夜续放神光。
始详其故。
两处交竞九载于兹。
缘州历县纷黩不息。
岂非通幽洞理。
致兹灵感。
深慈博惠恋结众情者乎。
弟子等勒铭山阿。
敢告惟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苏州府常熟人,字益吾。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擢南京御史,削官里居。崇祯初复职,巡抚河南,曾率左良玉、祖宽救洛阳御农民军,解任归。思宗尝书文震孟、刘宗周、黄道周及必谦名于御屏,称为清官。后以工部侍郎召。太顺军破京师,被执不降,得间亡归,卒。
维基
陈必谦(?
—1644年),字益吾,号旦融,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匠籍。
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应天府乡试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联捷癸丑科进士,授知辉县,仿古常平仓法,积谷赈饥。
浚卓水、万泉等河,民利赖之。
秩满入觐,御史左光斗特荐,左都御史邹元标、吏部周顺昌辈争相引重。
以目眚,天启二年四月考补为南京江西道御史。
值挺击、红丸二案罪人未得,特疏参戚臣郑养性及大臣之婿戚入阁者,群奸侧目,削籍归里。
崇祯初,起补南京御史,当京察,陈六事曰:正纪纲、明职业、重操守、破情面、禁借端、息党议,疏入称旨,申谕掌察诸臣,而逆案、计典遂定,然而小人之恨益深,朋党之属不解矣。
二年升南京通政使司右参议。
数年后,擢河南巡抚。
昔日汴宋汝雒之间,所在皆有农民起事,必谦所部士卒不满千人,援剿边兵多驻雒西,必谦亟檄至,令主客兵分道杀贼,边将左良玉与敌战于鄢陵之张桥,又战郏县之神垕山,部将李云程战鄢陵之彭祖店,皆斩首不计其数。
部将赵柱战叶,馘其渠帅伪兴世王,贼攻信阳,部将李国祯与知信阳州严栻却敌。
部将陈永福自陈趋沈丘,攻贼无意,贼溃为两,奔颍上及巩洛之间。
必谦曰:濠颍接壤,园陵不可再惊,而西贼又不容缓图。
乃自引兵而西,命陈永福率兵赴颍力战,贼走黄州,西贼亦奔雒西。
时永宁、灵宝告急,必谦遣别将救永宁,而自救灵宝,贼依朱阳山而阵,我师薄之,贼溃走,死川谷皆满。
别将亦败贼于河底村,两县得完。
已而贼帅伪号闯王者拥众出关,又有号八大王、整齐王者数万众共寇河南。
必谦率边将祖宽、左良玉等救之,战于嵩之九皋山,又大战于汝州之圪料镇,斩贼闯塌天、整齐王二魁,贼皆溃走。
或西入秦,或南入楚,而闯王则由汝宁入南直界以去。
当是时,贼惟伪闯王最为枭雄,必谦谓先擒闯,馀党自溃,遂上疏乞敕督师总理镇守诸文武大臣,会诸道兵先剿闯贼一部总理兵部侍郎常州卢象升亦誓与必谦戮力讨贼,刻期进兵。
会贼别部复自秦楚分道入寇,雒下大震,闯贼知我有西顾忧,复进窥归德、开封。
必谦督诸将迎击,贼败走,西贼闻亦气夺。
必谦度闯贼必西,分兵汝雒,设险以待,贼果西,边将王进忠、祖大乐、左良玉、部将汤九州等前后夹击,破之。
会楚郧二抚不能同心,又京师戒严,边帅在河南者皆召入卫,贼势复猖。
必谦与贼转战宛雒之间,斩贼伪扫地玉,擒伪军师金龙腾,饶有劳绩,执政以盟门户计忌其成功,必谦荐陈永福战功,多劾左良玉部将不用命,皆不报,遂以该抚堕计,土寇不戢二事为罪,解任归。
必谦归而河南益不可问矣。
崇祯帝曾在御屏上书写天下清官四人,首为文震孟,次即必谦,次刘宗周、黄道周。
久之,思必谦废弃非罪,召为工部侍郎,督修明永陵暨皇贵妃坟。
坟例费三十余万,必谦以军需孔急,奏请省三之二,疏荐祥符史可法可大倚任。
晋工部尚书,未几而三月十九日之难作矣。
必谦被执,清军入关,得间逃亡归乡,发愤病死。
必谦少有清望,与顾宪成、高攀龙、文震孟等人交好,诸正人成推许之。
性好论时艺,自河南归,犹与士子论文,娓娓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