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纪

相关人物:共 35 位
共 35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萧撝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73 【介绍】: 北周人,南朝梁宗室,字智遐。
萧秀子。
年十二,入国学,博览经史,雅好属文。
侯景作乱,萧纪称帝,撝任益州刺史,守成都。
西魏军攻蜀,撝以城降,任侍中。
入周,参与麟趾殿校定经史。
出为上州刺史,为政仁恕。
后于露门学为文学博士,官至少傅。
善草隶,通算数医方。
有集已佚。
全后周文·卷十九
撝字智遐,兰陵人,梁武帝弟安成王秀之子,封永丰县侯,历给事中、太子洗马、中舍人、黄门侍郎,出为宁远将军、宋宁、宋兴二郡守;转轻车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守。
武陵王纪承制,授使持节、忠武将军,迁平北将军、散骑常侍,领益州刺史,及称尊号,附付中、中书令,封秦郡王。
东下,以为征西大将军、都督益梁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守成都,兵败,降于魏。
授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归善县公。
周受禅,进爵黄台郡公。
武帝即位,授礼部中大夫,出为上州刺史,入为文学博士。
天和末授少保,后转少傅,改封蔡阳郡公,建德二年卒,赠益州刺史,谥曰襄,有《集》十卷。
江德藻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65 【介绍】: 南朝陈济阳考城人,字德藻。
江革子。
好学善属文。
起家梁武陵王行参军,仕梁历官至中书侍郎。
入陈,历仕秘书监、中书舍人。
文帝天嘉二年,与中书郎刘师知使北齐迎昙朗丧柩。
还拜太子中庶子,累迁通直散骑常侍。
出补新喻令。
政尚恩惠,有异绩。
使北齐后,撰有《北征道理记》。
全陈文·卷十二
德藻,字德藻,一云名德操,济阳考城人。
梁光禄大夫革子。
中大通中,为南中郎武陵王行参军、大司马南平王东阁祭酒。
大同初,为安西湘东王外兵参军,除尚书比部郎,后为庐陵王记室参军,除廷尉正,出为南兖州治中。
承圣末,为司空府咨议,转中书侍郎,迁云麾临海王长史。
陈台建,拜尚书吏部侍郎。
及受禅,授秘书监、兼尚左丞、中书舍人。
文帝时,拜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迁御史中丞,坐事免,寻拜振远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出补新喻令,天嘉六年卒,赠散骑常侍,有《聘北道里记》三卷,集十五卷。
释宝彖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安汉赵氏。
徙居绵州隆昌之苏溪。
始周岁。
父母以诸物罗置其前。
观其所取。
以见其宿习。
彖悉拨弃。
而独取书疏。
众共叹异。
七岁至巴西。
太守杨眺问曰。
或谓儿颇读书。
且道老子何以得名。
答曰。
以其生则头白耳。
年十六为道士童子。
事梁平西王。
使知营功德事。
偶见佛经。
读而喜之。
由是每求访奥旨。
以袪昏蔽。
年二十有四。
乃获出家。
受具戒。
先究律藏。
后研成实。
乐于传授。
有欲得其私记者。
即以付之。
无所靳惜。
未几。
又听韶法师讲。
武陵王门师。
大集摩诃堂。
命讲请观音经。
此经素无文疏。
而创兹开演。
标叙委悉。
词义允畅。
四席欢庆。
因辑其言。
为文疏行世。
复还涪川。
化度道俗。
内外坟典相续训释。
拔邪归正。
十室而九。
且钞写医方以疗疾苦。
或报以金帛。
无所受。
因之以投诚舍俗者甚众。
不然犹持八戒。
以致其虔恪云。
尝著大集经疏。
至虚空藏品。
义未通彻。
方闭目长想。
不觉身在空中。
去所坐床三四尺许。
豁然大悟。
疏成。
益州武担寺僧宝请讲。
属僧崖菩萨为造经本。
遂流通至今。
又著涅槃法华等疏。
每言吾命不久。
忽染风疾不能出声。
临终遽诲戒弟子。
分付衣物。
既而如故。
侍者以浆饮进。
闭口拒之。
兀然终日略无顾恤。
惟称佛名。
辄合掌加额。
竟卒于潼州光兴寺。
即今之绵州大振响寺也。
当保定元年十月二十三日。
寿五十。
先是寺山无故崩裂。
山北人见寺像乘空北逝。
幡华列前。
僧众拥后。
彖时方讲。
或以其所见白之。
彖曰凡为我也。
已而卒。
续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篇四
释宝彖。
姓赵氏。
本安汉人。
后居绵州昌隆之苏溪焉。
天性仁让慧心俊朗。
婴孩有异。
二亲欲试其度。
以诸䌽帛花果弓矢书疏。
罗置其前。
彖便拨除饼果。
止取书疏。
众共叹异。
咸知必有成济也。
及年七岁。
有缘至巴西郡。
太守杨眺问云。
承儿大读书。
因何名为老子。
彖曰。
始生头白故也。
眺密异之。
十六事梁平西王。
初为道士童子。
未学佛法。
平西识其机鉴。
使知营功德事。
因见佛经欣其文名重其义旨。
就检读诵迷悟转分。
恒求佛法用祛昏漠。
年二十有四。
方得出家。
即受具戒。
先听律典。
首尾数年略通持犯。
回听成实传授忘倦。
不吝私记须便辄给。
研心所指科科别致。
末又听韶法师讲偏穷旨趣。
武陵王问师大集摩诃堂。
令讲请观音。
初未缀心本无文疏。
始役情慧抽帖句理。
词义洞合听者盈席。
私记其言因成疏本。
广行于世。
后还涪川开化道俗。
外典佛经相续训导。
引邪归正十室而九又钞集医方疗诸疾苦。
或报以金帛者一无所受。
便有衔义怀德者舍俗出家。
或缘障未谐者尽形八戒。
彖虽道张井络风播岷峨。
而志意颓然唯在通于正法。
诚心标树不竞人物。
见大集一经未弘蜀境。
欲为之疏记使后学有归。
乃付著经律。
就山修缵。
而众复寻之致有烦扰。
再稔方就一无留难。
初至虚空藏品。
于义不达。
闭目思之。
不觉身上空中离床三四尺许。
欻然大悟。
竟文慧发。
写不供宣。
据此为言。
志力难拟矣。
时益州武誓寺僧宝愿。
最初请讲。
大众云集闻所未闻。
莫不叹悦。
又属僧崖菩萨出世为造经本。
因尔传持至今不绝。
故宝坊一学曲被剑南。
后制涅槃法花等疏。
皆省繁易解听无遗閟州境皂素生难遭想。
每言。
吾命不长。
唯当自励身心节约衣食望引残运耳。
故粗弊接报弘诱为心护生安众以为恒务。
忽感风疾不言久之。
命将欲绝。
私心发誓愿。
诸佛护念得分付诸物。
作是念已欻然能语。
顾命子弟诲示祸福。
吾即当去。
催作遗疏分处衣资倍奉三宝。
下笔署讫。
还不能言。
侍人逼以浆饮。
闭口拒之。
疾甚为唤佛名。
便合掌在额。
奄然而卒于潼州光兴寺。
今所谓绵州大振向寺也。
春秋五十。
即周之保定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矣。
初未终之前。
本所住山于五月内无故自崩尘雾闇天。
举众惊骇莫测其怪。
至于八月中。
山北村人并见尊像从山寺来乘空北逝。
幡花列前僧众从后。
往问寺中都无知者。
当尔之时彖赴光兴寺讲。
因以白之。
彖曰。
此我之徵相。
不豫他也。
及终于此寺。
果如所图云。
萧济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兰陵人,字德成。
萧撝子。
少仁厚,好属文。
梁元帝承圣元年,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自立为帝,授济蜀郡太守。
东下。
至巴东,闻西魏将尉迟迥攻蜀,围成都,遂率所部赴援。
比至,撝已降。
仍从撝归附西魏。
北周孝闵帝即位,除中外府记室参军。
后至蒲阳郡守、仪同三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人。初隐于江陵百里洲,通佛道术数。南朝梁时,侯景为乱,助湘东王击败景军于江陵。后元帝任为都督、郢州刺史。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举州降齐,为大都督十州诸军事。在朝不称臣,不称官爵,但云荆山居士。无疾而终。
全北齐文·卷二
法和不知何许人,有道术,在梁以破任约武陵王纪功为都督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加司徒。
元帝败灭,举州入齐,为大都督、太尉,荆州刺史、安湘郡公,入朝再为太尉,无疾而死。
文宣令开棺视之,空棺而已。
神僧传·卷第四
陆法和。
不知何许人也。
隐于江陵百里洲。
衣食居处一与戒行沙门同。
耆老自幼见之容色常定。
人莫能测也。
或谓出自嵩高。
遍游遐迩。
既入荆州汶阳郡。
居高要县之紫石山。
无故舍所居山。
俄有蛮贼文道期之乱。
时人以为预见萌兆。
及侯景始告降于梁。
法和谓南郡朱元英曰。
贫道共檀越击侯景去。
元英曰。
侯景为国立效。
师云击之何也。
法和曰。
正自如此。
及景渡江。
法和时在清溪山。
元英往问曰。
景今围城其事云何。
法和曰。
凡人取果宜待熟时。
固问之曰。
亦剋亦不剋。
景遣将任约击梁湘东王于江陵。
法和乃诣湘东乞征约。
召诸蛮弟子八百人在江津。
二日便发湘东。
遣胡僧祐领千馀人与同行。
法和登舰大笑曰。
无量兵马。
江陵多神祠。
人俗恒所祈祷。
自法和军出无复一验。
人以为神皆从行故也。
至赤沙湖与约相对。
法和乘轻舟不介冑。
沿流而下。
去约军一里。
乃还谓将士曰。
聊观彼龙睡不动。
吾军之龙甚自踊跃。
即攻之。
若得彼明日当不损客主一人而破贼。
然有恶处。
遂纵火船。
而逆风不便。
法和执白羽扇麾风。
风即返约。
众皆见梁兵步于水上。
于是大溃皆投水。
约逃窜不知所之。
法和曰。
明日午时当得。
及期而未得人问之。
法和曰。
吾前于此洲水乾时建一刹。
语檀越等。
此虽为刹实是贼标。
今何不向标下求贼也。
如其言果于水中见约抱刹仰头栽出鼻。
遂禽之。
约言。
求就师目前死。
法和曰。
檀越有相必不兵死。
且于王有缘决无他虑。
王于后当得檀越力耳。
湘东果释用为郡守。
及魏围江陵约以兵赴救力战焉。
法和既平约。
往进见王僧辨于巴陵。
谓曰。
贫道已却侯景一臂。
其更何能为。
檀越宜即逐取。
乃请还。
谓湘东王曰。
侯景自然平矣。
无足可虑。
蜀贼将至。
法和请守巫峡待之。
乃总诸军而往运石以填江。
三日水遂不流。
横之以铁锁。
武陵王纪果遣蜀兵来度峡口。
势蹙进退不可。
王綝与法和经略一战而殄之。
军次白帝谓人曰。
诸葛孔明可谓为名将。
吾自见之。
此城旁有其埋弩箭镞一斛许。
因插表令掘之如其言。
又尝至襄阳城北大树下。
画地方二尺。
令弟子掘之得一龟长尺半。
以杖叩之曰。
汝欲出不能得已数百岁。
不逢我者岂见天日乎。
为授三归龟乃入草。
初八叠山多恶疾人。
法和为采药疗之。
不过三服皆差。
即求为弟子。
山中多毒虫猛兽。
法和授其禁戒不复噬螫(音栻)所泊江湖必于峰侧结表云。
此处放生。
渔者皆无所得。
才或少获。
辄有大风雷。
船人惧而放之。
风雨乃定。
晚虽将兵犹禁诸军渔捕。
有窃违者中夜猛兽必来欲噬之。
或亡其船缆。
有小弟子戏截蛇头。
来诣法和。
法和曰汝何意杀因指以示之。
弟子乃见蛇头齰裤裆而不落。
法和使忏悔为蛇作功德。
又有人以牛试刀一下而头断。
来诣法和。
法和曰。
有一断头牛就卿徵命殊急。
若不为作功德。
一月内报至。
其人弗信少日果死。
法和又为人置宅相墓以避祸求福。
尝谓人曰。
勿系马于碓。
其人行过乡曲。
门侧有碓因系马于其柱。
入门中忆法和戒。
走出将解之。
马已毙矣。
梁元帝以法和为都督。
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
法和不称臣。
其启文朱印名上自称居士。
后称司徒。
梁元帝谓其仆射王褒曰。
我未尝有意用陆为三公。
而自称何也。
褒曰。
彼既以道术自命容是先知。
梁元帝以法和功业稍重。
遂就加司徒都督刺史如故。
部曲数千人通呼为弟子。
唯以道术为化。
不以法狱加人。
又列肆之所不立市丞。
牧佐之法无人领受。
但以空槛籥在道间。
上开一孔以受钱。
贾客店人随货多少。
计其估限自委槛中。
所受所掌之司夕方开取。
条其孔目输之于库。
又法和平常言若不出口。
时有所论则雄辨无敌。
然犹带蛮音。
善为攻战。
具在江夏。
大聚兵舰。
欲袭襄阳。
而入武关。
梁元帝使止之。
法和曰。
法和是求佛之人。
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
岂规主位。
但于空王佛所。
与主上有香火因缘。
见王上应有报至。
故救援耳。
今既被疑。
是业定不可解也。
于是设供食具大䭔薄饼。
及魏举兵。
法和自郢入汉口。
将赴江陵。
梁元帝使人逆之曰。
此自能破贼。
师但镇郢州不须动也。
法和乃还州。
垩其城门。
著粗白布衫裤邪巾。
大绳束腰坐苇席。
终日乃脱之。
及闻梁元败灭。
复取前凶服著之。
哭泣受吊。
梁人入魏果见䭔饼焉。
法和始于百里洲造寿王寺。
既架佛殿更截梁柱曰。
后四十许年佛法当遭雷雹。
此寺幽僻可以免难。
及魏平荆州宫室焚烬。
总管欲发取寿王佛殿。
嫌其材短乃停。
后周氏灭佛法。
此寺隔此陈境故不及难。
天保六年春清河王岳进军临江。
法和举州入齐。
文宣以法和为大都督十州诸军事太尉公。
西南大都督五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安湘郡公宋莅为郢州刺史。
官爵如故。
莅弟遣为散骑常侍仪同三司湘州刺史义兴县公。
梁将侯瑱来逼江夏。
齐军弃城而退。
法和与宋莅兄弟入朝。
文宣闻其有奇术。
虚心想见之。
备三公卤簿。
于城南十二里供帐以待之。
法和遥见邺城下马禹步。
辛术谓曰。
公既万里归诚主上虚心相待。
何作此术。
法和手持香炉步从路车至于馆。
明日引见。
给通幰油络网车。
诣阙通名不称官爵。
不称臣。
但云荆山居士。
文宣宴法和及其徒属于昭阳殿。
赐法和钱百万物万段甲第一区田一百顷奴婢二百人生资什物称是。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
各随缘去。
钱帛散施一日便尽。
以官所赐宅营佛寺。
自居一房与凡人无异。
三年间再为太尉。
世犹谓之居士。
无疾而告弟子死期。
至时烧香礼拜佛。
坐绳床而终。
浴讫将殓。
尸小缩止三尺许。
文宣令开棺视之。
空棺而已。
法和书其所居屋壁而涂之。
及剥落有文曰。
十年天子为尚可。
百日天子急如火。
周年天子递代坐。
又曰。
一母生三天。
两天共五年。
说者以娄太后生三天子。
自孝昭即位至武成传位。
后主共五年焉。
陆庆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吴郡人。
少好学,通五经,初仕梁武陵王国右常侍,除娄令。
值梁季丧乱,改习释典。
陈文帝天嘉初,征通直散骑侍郎,不就。
永阳王欲与相见,固辞以疾。
后筑室屏居,以禅诵为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 【介绍】: 北周代人,字薄居罗,鲜卑族。
宇文泰甥。
尚西魏文帝女金明公主。
初为宇文泰帐内都督,从泰复弘农,破沙苑,累迁尚书左仆射、大将军。
西魏废帝二年,率军入蜀,平萧纪,以功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北周初,进位柱国大将军。
宣帝即位,出为相州总管。
宣帝死,杨坚专政,独揽中外兵马事。
静帝大象二年,迥起兵反杨坚,兵败自杀。
全后周文·卷十九
迥字薄居罗,代人,文帝姊子,为大丞相帐内都督,尚魏文帝女金明公主,拜驸马都尉。累迁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拜大将军,封魏安公。废帝时以平蜀功拜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征还。孝闵受禅,进柱国大将军,封宁蜀公,及受禅,以为小宗伯,督陇右十二州,进封蜀国公,后为都督秦、渭、文、康等十四州军事,累迁大司马,拜太师,加上柱国。宣帝即位,拜大右弼,又拜大前疑,出为相州总管。静帝初,隋将革命,征还会葬,举兵不受代,为韦孝宽所败自杀,至唐武德中,诏改葬,开元中建庙立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9—594 【介绍】: 南朝陈济阳考城(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字总持。
江紑子。
起家梁武陵王府法曹参军。
迁尚书殿中郎。
笃学有辞采,深受梁武帝嗟赏。
侯景之乱,流寓岭南。
陈文帝天嘉四年,以中书侍郎征还。
陈后主立,历尚书令。
当权任宰,而不理政务,日与后主游宴后庭,多为艳诗,号为狎客。
陈亡入隋,为上开府。
卒于江都,世称江令。
今存《江令君集》辑本。
全隋文·卷十
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人,晋散骑常侍统十世孙。
梁大同中,为宣惠武陵王法曹参军。
历何敬容丹阳尹佐史,除主簿,迁尚书殿中郎,转侍郎,进太子洗马。
出为临安令,还为中军宣城王录事参军,转太子中舍人。
太清中,兼太常卿。
台城陷,避难会稽。
寻依萧勃于广州。
承圣中,徵为明威将军、始兴内史,未行而江陵陷。
陈天嘉中,徵还为中书侍郎,直侍中省。
太建中,迁司徒右长史,掌东宫管记、给事黄门侍郎,领南徐州大中正,授太子中庶子,通直散骑常侍,迁左民尚书,转太子詹事,免。
寻为侍中,领左骁骑将军,免。
寻为散骑常侍、明烈将军、司徒左长史,迁太常卿。
后主即位,除祠部尚书,转吏部尚书,迁尚书仆射。
寻加宣惠将军,授尚书令。
祯明中,进号中权将军。
陈亡入隋,为上开府。
开皇十四年卒于江都,年七十六。
有《集》三十卷、《后集》二卷。
何之元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3 【介绍】: 南朝陈庐江灊人。
好学有才思,起家梁议曹从事史,除信义令,寻为梁武陵王萧纪参军。
陈文帝天嘉元年,从梁大将王琳败奔北齐,为扬州别驾。
陈宣帝太建五年,琳被杀,归陈,从始兴王陈叔陵为咨议参军。
及叔陵诛,屏绝人事,著《梁典》。
移居晋陵县。
全陈文·卷五
之元,庐江灊人,梁尚书令敬容疏族。
天监末,为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转主簿。
普通中,丹阳尹袁昂辟为五官掾,总户曹事,寻除信义令。
大同中,为武陵王益州刑狱参军。
侯景之乱,武陵王承制,授南梁州长史、北巴西太守,未行,以谏东下被囚。
及江陵陷,王琳召为记室参军,随府进司空咨议参军。
永嘉王建号,除中书侍郎。
使齐还,而永嘉败,齐主以为扬州别驾。
及陈克寿阳,湘州刺史始兴王叔陵召为中卫功曹参军,寻迁咨议,随府之扬州。
及叔陵诛,遂不仕。
陈亡,移居常州之晋陵县,隋开皇十三年卒,年九十馀,有《梁典》三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南阳湖阳人,字智武。
樊毅弟。
倜傥有干略,善骑射,胆气过人。
梁侯景之乱,随兄援台城,以战功为威戎将军。
后从破武陵王萧纪,手擒父子三人,迁司州刺史。
王琳败,归陈。
陈宣帝太建中,潜军入峡,焚北周船舰,以军功封富川县侯。
陈后主即位,为南豫州刺史。
陈亡,入隋。
共 35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