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朗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3—472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景文。避宋明帝讳,以字行。王球从子。妹为明帝后。好言理,少与谢庄齐名。起家太子太傅主簿。宋孝武帝时,累迁司徒左长史。宋明帝立,封江安县侯。累官中书监、尚书左仆射、扬州刺史。及明帝疾笃,虑其门族强盛,且凭帝舅之重,恐其不能奉事幼主,遂赐死。谥懿。
全宋文·卷二十
景文,弘从子,本名彧,避明帝讳,故称字。
元嘉中为太傅主簿,转太子舍人,袭伯父智爵建陵子。
出为江夏王义恭始兴王浚征北后军二府主簿、武陵王文学、孝武抚军记室参军、南广平太守,转咨议参军,随府转安北镇军参军,出为宣城太守。
孝武即位,徙东阳太守,入为御史中丞秘书监,迁司徒左长史,补散骑常侍,寻复为左长史。
大明中复为秘书监,太子右卫率侍中,出为安陆王子绥冠军长史、辅国将军、江夏内史、行郢州事。
又征为侍中,领射声校尉、右卫将军、给事中、太子中庶子。
前废帝即位,徙秘书监,出为江夏王义恭太宰长史辅国将军、南平太守。
永光初为吏部尚书,景和初迁右仆射。
明帝即位,进尚书仆射,加领左卫将军。
遭父僧朗忧去职,起为中军将军丹阳尹、兼中书令,出为安南将军江州刺史,服阕,封江安县侯,进号镇南将军。
征为尚书左仆射领吏部扬州刺史,加领中书令,又进中书监,领太子太傅。
泰豫元年赐死,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懿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8—514 【介绍】: 或作保志、宝志。世称宝公或志公。南朝僧。金城人。俗姓朱。少出家于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修习禅业。宋明帝泰始中,出入钟山,往来都邑。好作预言,语如谶记,当时帝王士庶皆视为神僧而信奉之。齐武帝迎入华林园,梁武帝准其出入禁内。
全梁文·卷七十一
宝志一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人,宋泰始中年已五六十,俗呼为志公。齐永明中迎入华林园,寻住东宫后堂,天监十三年卒,葬钟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测之人也。宋元嘉中。金陵人朱氏妇于上巳日。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养以为子。方面莹彻如镜。手足皆鸟爪。七岁去。依钟山大沙门僧俭。为童子。长而落发。脩习禅观。坐必阅旬浃。久之。忽无定居。多来往皖山剑领之下。发而徒跣。著锦袍。饮啖同流俗。恒以剪刀。及镜缣帛等。负之柱杖而。趋经聚落。儿童哗逐之。或微索酒。或累日不食。尝从食鲙者。求鲙。食者与而心非之。即吐水中皆成生鱼游去。时时题诗。初不可解。后皆有验。建元间。异迹甚著。丞相高嵩为武帝言之。以礼自皖山。迎至都下。馆于陈征虏家。辄自剺其面。出十二首。观世音相。慈严妙丽。倾都观叹。后帝忿其惑众。收付建康狱。而游行市里。不少变。然在狱中者自若也。一夕使吏取门外所食物。且则文惠太子竟陵王以金钵盛饭。满两舆送供。至建康令吕文显以事启帝。诏迎至禁中。俄有诏屏除后宫。为家人𡩷。吏亦以例出公。已而犹见公于景阳山上。引比丘七辈行道。帝怒使推验失所在。吏曰。公出久矣。今在省中。吏就视之。则身如涂墨者。帝闻而大惊。陈显达镇江州殷齐之以大司马从行。往辞公公。引纸画鸦授之。曰缓急可用也。显达叛。齐之遁去。显达遣骑追之。将及。齐之窘甚。时晚景嚑黑。树林阴翳。无所见群鸦噪其上。因念公前日所授画。意即匿其处以免。鄱阳忠烈王饭公于私弟。去则置荆枝于门上。俄诏王领荆州。 卫尉胡谐病。以书邀屈。语尤切。公题其书尾曰。明屈翌日果尸出。 僧法正欲以衣施而求之龙光罽宾两寺。皆无有。曰夜宿此黎明去矣。厉侯伯。公所厚善者。又求之其家。侯伯曰。公昨就吾家行道倦。今卧未兴。求者视之。笑而起。公在花林园。忽重著三布帽。然亦不知何自得也。俄而武帝崩。文慧太子豫章文献王相继薨。而齐亦自此季矣。灵味寺沙门宝亮。欲施公衲帔。未及有言。公辄自来持帔去。仲熊尝问己仕所至。直解杖头左索。掷予之。仲熊后。果至尚书左丞。永明中。馆东宫后堂。旦暮每出入诸门无他。末年忽褰衣疾走。以避云。门有血污人。逮西昌害郁林先令。载尸寄故阉人徐龙驹家。其犊车所过颈血涂。户限皆满。建武中。明帝害诸生高士。江泌忧之。南康王子琳访公祸福。公以香炉举覆其灰曰。都尽都尽。后皆如其语。徐陵儿时。父𢹂诣公。公拊之曰。天上石麒麟也。屯骑桑偃谋不轨。公见之戟手。诟曰。若欲斮头穴胸邪。偃汗下不敢仰视。梁受禅。武帝以前朝过于禁锢。至是诏释之。尝问曰。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又问。十二之旨。曰在书字时节刻满中。又问。何时得净心脩习。曰安乐禁。又问年祚远近曰。元嘉元嘉。帝欣然。以为享祚倍宋文之年。天监五年冬旱。雩祭备至。而雨不降。志谓左右曰。吾病不差。就官乞活。傥不奏白。官应得祸。即上启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请雨。帝即命沙门法云讲之。终夕而雪。志又以刀横水盂上。良久雨。帝初繁刑。公假以神力。令见高祖受极苦于地下。自是省刑。诏画工张僧繇写公像。藏禁中僧繇下笔辄不自定。扣头哀恳。公笑曰。毗婆尸佛蚤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帝偶同公临江。纵望。有物溯流而上。公举杖引之。随杖至。盖紫旃檀也。诏供奉官俞绍雕公像。顷刻而成。神情如生。帝大悦。置内庭。为子孙世世福。时法云寺云光师讲经。天为雨华。帝意其證圣。夜于含光殿。焚疏请约志云光傅大士四老斋。翌日。云光不至。公尝听法云讲法华。至假使黑风。问风果有否。曰世谛故有。第一义谛故无。公曰。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邪。法云默然。公则自为主客。辨难锋出。一座莫有解者。帝尝从容。问国祚有流难否。公指其喉视之。侯景之乱。尤追绎其言焉。有僧一曰石头。浮杯来谒帝。帝方与客棋。吟曰杀之。棋罢问。僧所在。侍卫奏适蒙旨。已杀之矣。帝嗟悼。以问公。公曰。陛下前身蚯蚓也。僧尝为锄草者。误 杀蚯蚓。今偿债耳。天监十三年。公移花林园像置所居房。帝闻之曰。大师将去我耶。是岁十二月忽命。奏丝竹彻昼夜。至六日终于兴皇寺临亡然一烛。付后閤舍人吴庆以闻。帝叹曰。大师不复留矣。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帝昔与公临钟山之定林指前独龙冈阜曰。此为阴宅。则永其后。帝曰。谁当得之。志曰先行者得。至是以金十二万。易其地。以葬焉。皇女永康公主薨。尽施其妆奁。建浮图五层于其上。且冠以无价宝珠云。仍建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干冢内。王筠勒碑于寺门。处处传其遗像焉。毕工。上幸其寺。公忽见于云间。万众欢呼。声震山谷。敕谥广济大师。公显迹之始。可五六十许。及终亦不老。有徐栖道者。年九十三。自言是公外舅弟少公四岁计其亡时。盖九十七矣。
神僧传·卷第四
释宝志。本姓朱氏。金城人。初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修习禅业。往来皖山剑水之下。面方而莹彻如镜。手足皆鸟爪。止江东道林寺。至宋大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齐建元中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江东士庶皆共事之。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既旦人见其入市。还检狱中志犹在焉。志语狱吏。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既而齐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志。果如其言。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即迎入宫居之后堂。一时屏除内宴。志亦随众出。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帝怒遣推检其所閤。吏启云。志久出在省。方以墨涂其身。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并云昨宿且去。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伯云。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使还以告献。方知其身分三处宿焉。志常盛冬袒行。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未及发言。忽来引衲而去。后假齐武帝神力。使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帝自是永废锥刀。武帝又常于华林园召志。志忽著三重布帽以见。俄而武帝崩。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继而薨。永明中常住东宫后堂。一日平明从门出入。忽云。门上血污衣褰衣走过。及郁林见害车载出。此帝颈血流于门限。齐卫尉胡谐疾病请志。志注疏云明屈。明日竟不往。是日谐亡。载尸还宅。志曰。明日尸出也。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镇江州辞志。志画纸作树。树上有乌。语云。急时可登此。后显达逆节。留齐之镇州。及败齐之叛入庐山。追骑将及。齐之见林中有一树。树上有乌如志所画。悟而登之。乌竟不飞。追者见乌谓无人而返。卒以见免。齐屯骑桑偃将欲谋反。往诣志。志遥见而走。大呼云。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后又旬事发。偃叛走朱方。为人所得。果斫头破腹。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至第。忽令觅荆子甚急。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少时王出为荆州刺史。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志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及梁武即位下诏曰。志公迹均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陋一至于此。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志自是多出入禁中。尝于台城对梁武帝吃鲙。昭明诸王子皆侍侧。食讫武帝曰。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师何为尔。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武帝深异之。如今秣陵尚有鲙残鱼也。天监五年冬旱。雩祭备至而未降雨。志忽上启云。志病不差就官乞活。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晴雨。梁武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竟夜便大雨。志又云。须一盆水加刀其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舒州灊山最寄绝。而山麓尤胜。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武帝。帝以二人皆具灵通。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道人云。某以鹤止处为记。志云。某以卓锡处为记。已而鹤先飞去。至麓将止。忽闻空中锡飞声。志公之锡遂卓于山麓。而鹤惊止他所。道人不怿。然以前言不可食。遂各以所识筑室焉。有陈征虏者。举家事志甚笃。志尝为其见真形。光相如菩萨像焉。志知名显奇四十馀载。士女供事者不可胜数。然好用小便濯发。俗僧闇有讥笑者。志亦知众僧多不断酒肉讥之者。饮酒食猪肚。志勃然谓曰。汝笑我以溺洗头。汝何为食盛粪袋。讥者惧而惭服。晋安王萧纲初生日。梁武遣使问志。志合掌云。皇子诞育幸甚。然冤家亦生。于后推寻历数与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会稽临海寺有大德。常闻杨州都下有志公语言颠狂放纵自在。僧云。必是狐狸之魅也。愿向都下觅猎犬以逐之。于是轻船入海。趋浦口欲西上。忽大风所飘。意谓东南六七日。始到一岛中望见金装浮图千云秀出。遂寻径而往至一寺。院宇精丽花卉芳菲。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美容色并著真绯袈裟。倚杖于门树下言语。僧云。欲向都下为风飘荡。不知上人此处知何州国。今四望环海。恐本乡不可复见。答曰。必欲向扬州即时便到。今附书到钟山寺西行南头第二房觅黄头付之。僧因闭目坐船。风声定开眼。如言奄至西岸。入浦数十里至都。径往钟山寺访问。都无字黄头者。僧具说委曲报云。西行南头第二房。乃风病道人。志公虽言配在此寺。常在都下聚乐处。百日不一度来。房空无人也。问答之间不觉志公。已在寺厨上乘醉索食。人以斋过日晚未与。间便奋身恶骂寺僧。试遣沙弥绕厨侧漫呼黄头。志公忽曰。阿谁唤我。即逐沙弥来到僧处。谓曰。汝许将猎狗捉我。何为空来。僧知是非常人。顶礼忏悔。授书与之。志公看书云。方丈道人唤我。不久当亦自还。志公遂屈指云。某月日去。便不复共。此僧语众。但记某月日。至天监十三年冬。于台后堂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日无疾而终。尸骸香软形貌熙悦。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閤舍人吴庆。庆即启闻。梁武叹曰。大师不复留矣。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仍于墓所立开善寺敕陆倕制铭于冢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保志。
本姓朱。
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
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
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京土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明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志犹在焉。
志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志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帝怒遣推检失所在。
问吏启云。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
昨宿旦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献。
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
志常盛冬祖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志忽来引纳而去。
又时就人求生鱼鲙。
人为办觅。
致饱乃去。
还视盆中鱼游活如故。
志后假武帝神力。
见高帝于地下。
常受锥刀之苦。
帝自是永废锥刀。
齐卫尉胡谐病请志。
志往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志云。
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镇江州辞志。
志画纸作一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后显达逆。
即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追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
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反。
卒以见免。
齐屯骑桑偃将欲谋反。
往诣志。
志遥见而走。
大呼云。
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未旬事发。
偃叛往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来第。
会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便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志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及今上龙兴甚见崇礼。
先是齐时多禁志出入。
今上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狭一至于此。
自今行道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内。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启云。
志病不差就官乞治。
若不启百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请雨。
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讲竟夜便大雪。
志又云。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
上尝问志云。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云。
十二识者。
以为十二因缘。
治惑药也。
又问十二之旨。
答云。
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
又问。
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
答云。
安乐禁。
识者以为禁者止也。
至安乐时乃止耳。
后法云于华林寺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志忽问风之有无。
答云。
世谛故有。
第一义则无也。
志往复三四番。
便笑云。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难可解。
其辞旨隐没类皆如此。
有陈御虏者。
举家事志甚笃。
志尝为其现真形。
光相如菩萨像焉。
志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
庆即启闻。
上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
敕陆倕制铭辞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初志显迹之始。
年可五六十许。
而终亦不老。
人咸莫测其年。
有徐捷道者。
居于京师九日台北。
自言是志外舅弟。
小志四年。
计志亡时应年九十七矣。
时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
亦并有神力云。
殷睿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3 【介绍】: 南朝齐陈郡人,字文子。
祖殷元素坐事诛,当从戮。
僧朗救之得免。
解文义,有口才。
司徒褚渊甚重之。
任司徒从事中郎。
王奂为雍州刺史,睿为长史。
奂获罪诛,睿亦被害。
释法度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黄龙人。
史失其氏。
少为沙门。
解经论。
以严苦自将。
游京师。
有齐郡明僧绍隐。
居琅邪之𭗵山。
师事度。
舍所居为栖霞精舍。
以居之。
岁馀忽旌旗造门。
通谒曰。
靳尚仪止甚伟。
拜起称弟子。
且以为王有此山已七百年。
神物所在。
理不可干。
唯师道德崇大。
愿施居之演法。
以福此邦。
盖其地。
人之居者辄死。
至度而始无他云。
神请受五戒。
度曰。
檀越血食世祀。
最佛戒所先柰何。
神曰。
傥蒙摄受。
先当去之。
黎明送钱一万。
香烛刀子。
有疏著弟子靳尚名奉供至。
十五日度为设会。
尚乃至同众行道。
受戒而去。
于是庙祝梦。
神告曰。
吾以受戒于度法师。
祭祀止月蔬食。
度尝卧疾。
见尚来摩头足。
以琉璃瓯勺水。
使度呷之。
觉大甘凉。
所苦遂宁。
时有沙门法绍。
议论相上下。
号北山二圣。
绍巴西人。
汝南周颙。
自成都迎至于山。
茨精舍与度。
并为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遥光所师礼度。
永元二年没。
寿六十四。
弟子僧朗
解华严三论。
彭城慧开。
馀杭法开。
皆有讲学。
与绍齐名。
神僧传·卷第三
释法度。黄龙人也。南齐初游于金陵。高士齐郡名僧绍。隐居琅邪之摄山。挹度清真待以师友。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寺。先是有道士欲以寺地为观。住者辄死。后为寺犹多恐动。自度居之群妖皆息。经岁馀忽闻人马鼓角之声。俄见一人投刺于度曰靳尚。度命前之。尚形甚都雅羽卫亦众。致敬毕乃言。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馀年矣。神道有法物不得。于前后栖托或非真直。故死病继之。亦其命也。法师道德所归。谨舍以奉给。并愿受五戒永结来缘。度曰。人神道殊无容相屈。且檀越血食世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备门徒辄先去杀。于是辞去。明日一人送钱一万并香烛等。疏云。弟子靳尚奉供。至其月十五日度为设会。尚又来同众礼拜行道受戒而去。既而摄山庙巫梦神告曰。吾已受戒于度法师矣。今后祠祭勿得杀戮。由是庙中荐献菜饭而已。度尝动散寝于地。见尚从外来以手摩头足而去。顷之复来持一琉璃。瓯中如水以奉度。味甘而冷。度所苦即间。其徵感如此。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法度。
黄龙人。
少出家。
游学北土备综众经。
而专以苦节成务。
宋末游于京师。
高士齐郡明僧绍抗迹人外。
隐居琅琊之𭗵山。
挹度清徽待以师友之敬。
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精舍。
请度居之。
先有道士欲以寺地为馆。
住者辄死。
及后为寺。
犹多恐动。
自度居之群妖皆息。
住经岁许。
忽闻人马鼓角之声。
俄见一人持名纸通度曰靳尚。
度前之。
尚形甚都雅羽卫亦严。
致敬已乃言。
弟子。
王有此山七百馀年。
神道有法物不得干。
前诸栖托或非真正。
故死病继之。
亦其命也。
法师道德所归。
谨舍以奉给。
并愿受五戒。
永结来缘。
度曰。
人神道殊无容相屈。
且檀越血食世祀。
此最五戒所禁。
尚曰。
若备门徒辄先去杀。
于是辞去。
明旦度见一人送钱一万香烛刀子。
疏云。
弟子靳尚奉供。
至月十五日度为设会。
尚又来同众。
礼拜行道受戒而去。
𭗵山庙巫梦神告曰。
吾已受戒于度法师。
祠祀勿得杀戮。
由是庙用荐止菜脯而已。
度尝动散寝于地。
见尚从外而来以手摩头足而去。
顷之复来持一琉璃瓯。
瓯中如水以奉度味甘而冷。
度所苦即间。
其徵感若此。
时有沙门法绍。
业行清苦誉齐于度。
而学解优之。
故时人号曰北山二圣。
绍本巴西人。
汝南周颙去成都。
招共同下止于山茨精舍。
度与绍并为齐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遥光。
恭以师礼。
资给四事。
度常愿生安养。
故偏讲无量寿经。
积有遍数。
齐永元二年卒于山中。
春秋六十有四矣。
度有弟子僧朗
继踵先师复纲山寺。
本辽东人。
为性广学思力该普。
凡厥经律皆能讲说。
华严三论最所命家。
今上深见器重。
敕诸义士受业于山。
时有彭城寺慧开。
幼而神气高朗。
志学渊深。
故早彰令誉。
立年便讲。
又馀杭县法开者。
亦清爽俊发善为谈论。
出京止禅冈寺。
与同寺僧绍有闻当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僧。吴郡人,俗姓岑。年十八,投僧祐出家,住庄严寺。梁武帝天监中为新安寺主。掌华林园宝云殿经藏,博学能文,名冠当时,后不知所终。著有《经律异相》、《饭圣僧法》、《华林佛殿经目》、《续法轮论》、《名僧传》、《比丘尼传》等。
全梁文·卷七十四
宝唱俗姓岑,吴郡人。师事僧祐,齐建武中入闽,天监中还京,往新安寺,又住庄严寺,有《名僧传》三十卷。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释宝唱。
姓岑氏。
吴郡人。
即有吴建国之旧壤也。
少怀恢敏清贞自蓄。
顾惟只立勤田为业。
资养所费终于十亩。
至于傍求。
佣书取济。
寓目流略便能强识。
文采铺赡义理有闻。
年十八。
投僧祐津师而出家焉。
祐江表僧望多所制述。
具如前传纪之。
唱既始陶津。
经律咨禀。
承风建德有声宗嗣。
住庄严寺。
博采群言酌其精理。
又惟开悟土俗。
要以通济为先。
乃从处士顾道旷吕僧智等。
习听经史庄易。
略通大义。
时以其游涉世务。
谓有俗志。
为访家室执固不回。
将及三十天荫既崩。
丧事云毕。
建武二年摆拨常习。
出都专听。
涉历五载又中风疾。
会齐氏云季。
遭乱入东。
远至闽越。
讨论旧业。
天监四年便还都下。
乃敕为新安寺主。
帝以时会云雷远近清晏。
风雨调畅百谷年登。
岂非上资三宝中赖四天下藉神龙。
幽灵叶赞方乃福被黔黎歆兹厚德。
但文散群部难可备寻。
下敕。
令唱总撰集录以拟时要。
或建福禳灾。
或礼忏除障。
或飨接神鬼。
或祭祀龙王。
部类区分近将百卷。
八部神名以为三卷。
包括幽奥详略古今。
故诸所祈求帝必亲览。
指事祠祷多感威灵。
所以五十许年。
江表无事兆民荷赖。
缘斯力也。
天监七年。
帝以法海浩汗浅识难寻。
敕庄严僧旻。
于定林上寺。
缵众经要抄八十八卷。
又敕开善智藏缵众经理义。
号曰义林。
八十卷。
又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
并唱奉别敕。
兼赞其功。
纶综终始缉成部帙。
及简文之在春坊。
尤耽内教。
撰法宝联璧二百馀卷。
别令宝唱缀纰区别。
其类遍略之流。
帝以佛法冲奥近识难通。
自非才学无由造极。
又敕唱自大教东流。
道门俗士。
有叙佛理著作弘义。
并通鸠聚。
号曰续法轮论。
合七十馀卷。
使夫迷悟之宾见便归信。
深助道法无以加焉。
又撰法集一百四十卷。
并唱独断专虑。
缵结成部。
既上亲览。
流通内外。
十四年。
敕安乐寺僧绍。
撰华林佛殿经目。
虽复勒成未悏帝旨。
又敕唱重撰。
乃因绍前录。
注述合离甚有科据。
一帙四卷。
雅悏时望。
遂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
搜求遗逸皆令具足。
备造三本以用供上。
缘是又敕撰经律异相五十五卷。
饭圣僧法五卷。
帝又注大品经五十卷。
于时佛教隆盛。
无德称焉。
道俗才笔互陈文理。
自武帝膺运。
时三十有七。
在位四十九载。
深以庭癊早倾。
常怀哀感。
每叹曰。
虽有四海之尊。
无由得申罔极。
故留心释典。
以八部般若为心良。
是诸佛由生。
又即除灾涤累故。
收采众经躬述注解。
亲临法座讲读敷弘。
用此善因崇津灵识。
频代二皇。
舍身为僧给使。
洗濯烦秽仰资冥福。
每一舍时地为之震。
相继斋讲不断法轮。
为太祖文皇。
于钟山北涧。
建大爱敬寺。
糺纷协日临睨百丈。
翠微峻极流泉灌注。
钟鲸遍岭𨥜凤乘空。
创塔包岩壑之奇。
宴坐尽林泉之邃。
结构伽蓝同尊园寝。
经营彫丽奄若天宫。
中院之去大门。
延袤七里。
廊庑相架檐霤临属。
旁置三十六院。
皆设池台周宇环绕。
千有馀僧四事供给。
中院正殿有栴檀像。
举高丈八。
匠人约量晨作夕停。
每夜恒闻作声。
旦视辄觉功大。
及终成后乃高二丈有二。
相好端严色相超挺。
殆由神造屡感徵迹。
帝又于寺中龙渊别殿。
造金铜像举高丈八。
躬伸供养每入顶礼。
歔欷哽噎不能自胜。
预从左右无不下泣。
又为献太后。
于青溪西岸建阳城门路东。
起大智度寺。
京师甲里爽垲通博。
朝市之中途。
川陆之显要。
殿堂宏壮宝塔七层。
房廊周接华果间发。
正殿亦造丈八金像。
以申追福。
五百诸尼四时讲诵。
寺成之日。
帝顾谓群后曰。
建斯两寺。
奉福二皇。
用表罔极之情。
以达追远之思。
而不能遣蓼莪之哀。
复于中宫起至敬殿景阳台。
立七庙室。
崇宇严肃郁若卿云。
粉壁珠柱交映相耀。
设二皇座。
具备诸礼冠蕴奁箧。
举目兴慕晨昏如在。
衣服轻暖随时代易。
新奇芳旨应时日荐。
帝又曰。
虽竭工匠之巧。
殚世俗之奇。
水石周流华树杂沓。
限以国务不获朝夕侍食。
惟有朔望亲奉馈奠。
而无所瞻仰。
内心崩溃如焚如灼。
又作联珠五十首。
以明孝道。
又制孝思赋。
广统孝本。
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
度越终古无德而称。
故元帝云。
伏寻我皇之为孝也。
四运推移。
不以荣枯迁贸。
五德更用。
不以贵贱革心。
临朝端默。
过隙之思弥轸。
垂拱岩廊。
风树之悲逾切。
洁斋宗廊虔事郊禋。
言未发而涕零。
容不改而伤恸。
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
盖虞舜夏禹周文梁帝。
万载论孝。
四人而已。
广如绎所撰金楼子述之。
又以大通元年。
于台城北。
开大通门。
立同泰寺。
楼阁台殿拟则宸宫。
九级浮图回张云表。
山树园池沃荡烦积。
其年三月六日。
帝亲临幸。
礼忏敬接。
以为常准。
即舍身之地也。
虽亿兆务殷。
而卷不辍手。
披阅内外经论典坟。
恒以达曙为则。
自礼记古文周书左传庄老诸子论语孝经。
往哲所未详悉。
皆为训释。
又以国学员限隔于贵贱。
乃更置五馆。
招引寒俊。
故使孔释二门荣茂峙列帝前后集百有馀卷。
著通史书苑数千卷。
唱当斯盛世。
频奉玺书预参翻译。
具如别传。
初唱天监九年先疾复动。
便发二愿。
遍寻经论使无遗失。
搜括列代僧录创区别之。
撰为部帙。
号曰名僧传三十一卷。
至十三年。
始就条列。
其序略云。
夫深求寂灭者。
在于视听之表。
考乎心行者。
谅须丹青之工。
是万象森罗立言之不可以已者也。
大梁之有天下也。
威加赤县功济苍生。
皇上化范九畴神游八正。
顶戴法桥伏膺甘露。
窃以外典鸿文布在方册。
九品六艺尺寸罔遗。
而沙门净行独亡纪述。
玄宗敏德名绝终古。
拥叹长怀靡兹永岁。
律师释僧祐。
道心贞固高行超邈。
著述集记振发宏要。
宝唱不敏。
预班二落。
礼诵馀日捃拾遗漏。
文广不载。
初以脚气连发。
入东治疗。
去后敕追。
因此抵罪谪配越州。
寻令依律以法处断。
僧正慧超任情乖旨摈徙广州。
先忏京师大僧寺遍方徙岭表永弃荒裔。
遂令鸠集为役多阙。
昼则伏忏。
夜便缵录。
加又官私催遍惟日弗暇。
中甄条流文词坠落。
将发之日遂以奏闻。
有敕停摈令住翻译。
而此僧史方将刊定。
改前宿繁更加芟定。
故其传后自序云。
岂敢谓僧之董狐。
庶无曲笔耳。
然唱之所撰。
文胜其质。
后人凭据揣而用之。
故数陈赏要。
为时所列。
不测其终。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岑。
吴郡人。
少怀恢敏。
勤田为业。
至于傍求。
佣书取济。
寓目疏略。
便能强识。
年十八。
投僧祐律师。
而出家焉。
经律咨禀。
有声宗嗣。
住庄严寺。
博采群言。
酌其精理。
又惟开悟士俗。
要以通济为先。
乃从处士顾道旷。
吕僧智等。
习听经史庄易。
会齐氏云季。
遭乱入东。
远至闽越。
讨论旧业。
天监四年。
便还都下。
乃敕为新安寺主帝以时会云雷。
远近清晏。
风雨调畅。
百谷年登。
上资三宝。
福被黔黎。
下敕令唱。
总撰集录。
以拟时要。
或建福禳灾。
或礼忏除障。
或飨接神鬼。
或祭祀龙王。
部类区分。
近将百卷。
八部神名。
以为三卷。
包括幽奥。
详略古今。
故诸所祈求。
帝必亲览。
天监七年。
帝以法海浩浣浅识难寻。
敕庄严僧旻。
于定林上寺。
缵众经要抄。
八十八卷。
又敕开善智藏。
缵众经理义。
号曰义林。
八十卷。
又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经。
七十二卷。
并唱兼赞其功。
纶综终始。
缉成部帙。
及简文之在春坊。
尤耽内教。
撰法宝联璧。
二百馀卷。
令宝唱缀比区别其类遍略之流。
帝以佛法冲奥。
近识难通。
又敕唱详叙佛理弘义。
号曰续法轮论。
合七十馀卷。
又撰法集。
一百三十卷。
上既亲览。
流通内外。
十四年。
敕安乐寺僧绍。
撰华林佛殿经目。
未惬帝旨。
又敕唱重撰。
遂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
搜求遗逸。
备造三卷。
以用供上。
又敕撰。
经律异相五十五卷。
饭圣僧法五卷。
帝又注大品经五十卷。
于时佛教隆盛。
无得称焉。
自武帝应运。
时年三十有七。
在位四十九载深以太后早倾。
常怀哀感叹曰。
虽有四海之尊。
无由得申罔极。
故留心释典。
以八部般若。
为心良田。
是诸佛由生。
又即除灾涤累。
收采众经。
躬述注解。
亲临法座。
讲读敷弘。
用此善因。
崇津灵识。
频代二皇舍身为僧给使。
每一舍时。
地为之震。
相继斋讲不断法轮。
为太祖文皇于钟山竹涧。
建大爱敬寺。
经营雕丽。
奄若天宫。
周宇环绕。
千有馀僧。
四事供给。
中院正殿。
有栴檀像。
举高丈八。
又于寺中龙渊别殿。
造金铜像举高丈八。
躬申供养。
每入顶礼。
歔欷哽噎。
不能自胜。
预从左右。
无不下泣。
又为献太后。
于青溪西岸。
建阳城门。
路东起大智度寺。
京师夹里。
爽垲。
通博。
朝匝之中途。
川陆之显要。
殿堂宏敞。
宝塔七层。
正殿亦造丈八金像。
以申追福。
五百诸尼。
四时讲诵。
寺成之日。
帝顾谓群后曰。
建斯两寺。
奉福二皇。
用表罔极之情。
以达追远之思。
而不能遣蓼莪之哀。
复于中宫。
起至敬殿。
景阳台。
立七庙室。
设二皇座。
具备诸礼。
冠蕴奁箧。
举目兴慕。
晨昏如在。
衣服轻煖。
随时代易。
斯奇芳旨。
应时日荐。
帝又以国务。
不获朝夕侍食。
惟有朔望。
亲奉馈奠。
而无所瞻仰。
内心崩溃。
如焚如灼。
又作联珠五十首。
以明孝道。
又制孝思赋广统孝本。
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度越终古。
无得而称。
故元帝云。
伏寻我皇之为孝也。
四运推移。
不以荣枯。
迁贸五德。
更用不以贵贱革心。
临朝端默。
过隙之思弥轸。
垂拱岩廊。
风树之悲逾切。
洁斋宗庙。
虔事郊禋。
言未发而涕零。
容不改而伤恸。
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
盖虞舜。
夏禹。
周文。
梁帝。
万载论孝四人而已。
又以国学员限。
隔于贵贱。
乃更置五馆。
招引寒俊。
故孔释二门。
荣茂峙列。
唱当斯世。
频奉玺书预参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