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徐陵

相关人物:共 29 位
共 2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会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唐永徽中。会稽永欣寺。有一僧。立逝于山门之内。其将逝也。谓其人曰。吾吴之康僧会也。苟能奉吾遗身于尔伽蓝。则顾为福。且未慗。其人因坚以胶漆而迁祠之。其灵迹之著。至于今不衰。初寺尤苦军旅屯寓。娶妇产子。杀羊豕。植韭蒜。污蔑甚。时李公若初方廉问闽。忽僧有自会稽来谒者曰。越于浙东为大藩。君侯行将领之。其教条之下。愿必尽屏旧习。而军旅之寓佛寺。最为急务。幸君侯之留意焉。公诡曰。诺。未几果有是命。俄而入寺睨之曰。此非预言今日之除者乎。应验若此。凡所授记。敢不听。于是顿绝其弊。会昌六年。永欣毁迁遗身于大善寺。会昙休律师。创堂宇。治供具。乡里之祈福禳灾者。举归焉。世号超化大师。其前身行事。史有传。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后僧会者。
本康居国人也。
以吴赤乌年中谒大帝。
初吴人未识僧形。
止曰胡人入境。
乃祈舍利。
已令帝开悟末主天纪四年。
会尸解真身隐焉。
至唐高宗永徽中见形于越。
称是游方僧。
而神气瑰异眉高隆准。
颐峭眸碧而瘦露奇骨。
真梵容也。
见者悚然罔知阶位。
时寺纲紏诘其厥由。
骂而驱逐会行及门。
乃语之曰。
吾康僧会也。
苟能留吾真体福尔伽蓝。
躧步之间立而息绝。
既而青目微瞑精爽不销举手如迎揖焉。
足跨似欲行焉。
众议偃其灵躯窴于窀穸。
人力殚矣略不倾移。
虽色身坚牢而彊事胶漆。
迁于胜地别立崇堂。
时越人竞以香华灯明。
缯䌽幡盖果实衣器。
请祈心愿。
多谐人意。
初越之军旅多寓永欣。
其妇女生产兵士荤血触污僧蓝。
人不堪其淹秽。
会乃化形往谒闽廉使李若初。
且曰。
君侯即领越之藩条。
托为迁之军旅语罢拂衣而去。
寻失踪迹。
李公喜而骇。
且记其言。
后果赴是郡。
及上事讫便谒灵迹认于时言者则斯僧也。
命撤军家勒就营幕。
又疋妇夜临蓐席。
且无脂烛。
邻无隙光。
俄有一僧秉烛自牖而入。
其夫旦入永欣。
认会貌即是授火救产厄之僧。
自尔民间多就求男女焉。
属会昌毁永欣也。
唯今大善独留号开元矣。
遂移会身入是寺中。
大中之后有昙休律师。
为会别创堂宇广其供具。
又尝就闾阎家求草屦。
至今越人多以芒鞋油幡上献。
感应[月*(夸-大+八)]蚃。
各赴人家不可周述。
今号超化大师。
从永徽至今未尝阙其供施焉。
沙门虚受为碑纪述焉。
系曰。
蔡邕是张衡后身。
智威本徐陵前事。
验皆昭晰理且弗虚。
至于圣人功用自在此亡彼出。
利见无方。
僧会捐世既遐唐来化越。
立逝屹然异中之异。
苟非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孰能预于是乎。

人物简介

闺秀词钞
字湘青,无锡人,武进黄永室。有《绣香草》。
众香词
湘青,自序其《绣香小集》云“柳絮风多,敢望谢庭之句;眉山未老,浪传苏妹之名。
然而日暖昼长,燕翻莺舞,颇弄文墨,不敢告人。
近因云孙北首燕路,寂寂家居,偶编旧集,复辑新篇。
珍珠一载,羞居崇嘏之家;象管数言,或玷徐陵之选。
”次子亮可,亦成名进士。
妇人集
黄比部与夫人浦氏伉俪最笃,一日邹大戏比部曰“君得毋昔人所谓爱玩贤妻有终焉之乎?”比部曰“下官正复赏其名理。”
正始集
湘清,工倚声,得白石、玉田神髓。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9—1908 【介绍】: 清浙江嘉兴人,字玉珊,一字公束,晚号窳翁。咸丰十一年拔贡。历官江西德兴知县、义宁知州。工诗词骈文。有《寒松阁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七
张鸣珂,字玉珊,一字公束,晚号窊翁,嘉兴人。咸丰辛酉拔贡,历官义宁知州。有《寒松阁集》。
词学图录
张鸣珂(1829-1908) 字玉珊,一字公束,晚号窳翁,又号寒松老人。
嘉兴人。
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
官新建知县,任满告归养。
复出为德化、德兴知县。
官至义宁知州。
以事罢官。
晚以鬻文生。
骈文树骨庾信、徐陵,取材杨炯、骆宾王。
诗上溯王维,沿波钱起,以格韵真切取胜。
有《寒松阁集》、《寒松阁词》、《寒松阁谈艺录》。
释智威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0 【介绍】: 唐僧。处州缙云人。俗姓蒋。家世业儒,年十八出家,投天台山国清寺章安为师。受具足戒。高宗上元元年,居轩辕炼丹山法华寺传教,号“法华尊者”。昼讲夜禅,手写藏典,习禅者三百,听讲者七百余。以法传慧威,时称智威为大威,慧威为小威。富有辞藻,有《桃岩寺碑》、《头陀寺碑》。为天台宗六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缙云蒋氏子。
少出家千轩辕黄帝鍊丹山。
未几。
负笈往依灌顶禅师于沃州石城寺。
受天台止观之学。
然才藻富丽。
作桃岩寺头陀寺二碑。
为文人所传诵。
识者以为徐陵后身云。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智威。
姓蒋氏。
缙云人也。
颖脱尘蒙心游物表。
少事师于轩辕氏鍊丹山。
闻天台宗教盛。
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
亲灌顶禅师求请心要。
既而得一融道体二居宗。
定慧方均寂照相半。
虽云自了急在利他。
天与多能富有辞藻。
著桃岩寺碑与头陀寺碑。
气度相表。
后以法眼付授慧威焉。
时传威是徐陵后身。
其利智雄才断可知矣。
又释慧威。
姓留氏。
东阳人也。
总角之年露其旧习。
抉开爱网。
径入空门。
不滞一方仍参三益。
闻缙云大威禅师盛行禅法。
裹足造焉。
刻志忘劳睹威墙奥。
一日千里罔不推称。
至有成业时谓小威。
然其乐静居山罕交人事。
指教门人不少。
杰出者左溪玄朗矣威常修止观匪弃光阴。
说与行而并驰。
语将默而齐贯。
落落然汪汪然。
人无得名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754 【介绍】: 唐僧。乌程人,字慧明。俗姓傅。九岁出家。后至光州从岸律师受具足戒。博览经论,尤精《涅槃经》。曾从天台宗慧威学《法华》等经,又依恭禅师重修观法。隐居左溪岩,世称“左溪尊者”。有《法华经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玄朗字慧明。俗姓傅氏。东阳乌伤人。大士六世孙浦江。江夏太守拯公之后。九岁出家。如意元年敕度清泰寺。天宝十三年卒。年八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慧明。姓傅氏。其先浦阳郡人。自江夏太守拯避地江左。遂占藉婺之乌伤。朗则梁大士翕之六世孙也。母葛氏梦。乘羊车行虚空中。寤有妊。逮产笑而不啼。甫九岁即出家。依师诵竺典。日能覆习七纸。如意元年。五月十九日。诏度配居清泰寺。弱冠依岸律师受具于光州。学贯毗尼。后于经论。无不研究。而尤善涅槃。稔闻天台宗旨之妙。乃诣东阳天宫寺。禀慧威师止观法门。遁迹左溪岩中。世因以为号。发愿期生兜率。尝于寺之殿壁。缋观音宾头卢像。偶焚香敛念。辄感五色神光。观者群拥。时有盲狗。每至则长嗥宛转于地。朗怜之为忏悔。仅旬浃狗双目竟明。 优游丘。壑。诲饬徒众。日不怠。疏衣粝食。四十馀年。无小变。且使弟子禀灵营构屋庐。缮治像设。复砖累二塔。而所居之规抚益。备。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以微疾终。春秋八十二。僧夏六十一。灵舆塔之岩中。其平生所著。法华经科文二卷。以付弟子道宾慧徒法源神邕守真。道遵道原清辨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玄朗。
字慧明。
姓傅氏。
其先浦阳郡江夏太守拯公之后。
曹魏世避地于江左。
则梁大士翕之六代孙。
遂为乌伤人也。
母葛氏初妊梦乘羊车飞空蹑虚。
而觉身重。
自兹已后荤血恶闻。
殆乎产蓐亦如初寐。
觉后心轻体安。
婴儿不啼唍尔而笑。
九岁出家。
师授其经日过七纸。
如意元年闰五月十九日敕度配清泰寺。
弱冠远寻光州岸律师受满足戒。
旋学律范。
又博览经论搜求异同。
尤切涅槃。
常恨古人虽有章疏。
判断未为平允。
往在会稽妙喜寺。
与印宗禅师商确秘要。
虽互相述许大旨未周。
闻天台一宗可以清众滞。
可以趣一理。
因诣东阳天宫寺慧威法师。
威禀承括州智威。
时传威是徐陵后身灌顶师之高足也。
朗亲附之不患贫苦。
达法华净名大论止观禅门等。
凡一宗之教迹研覈至精。
后依恭禅师重修观法。
博达儒书兼闲道宗。
无不该览。
虽通诸见独以止观以为入道之程。
作安心之域。
虽众圣继想而以观音悲智为事行良津。
游心十乘谛冥三观。
四悉利物六即体遍。
虽致心物表身厌人寰情捐旧庐志栖林壑。
唯十八种十二头陀。
隐左溪岩。
因以为号。
独坐一室。
三十馀秋。
麻纻为衣粝蔬充食。
有愿生兜率宫必资福事。
乃构殿壁。
缋观音宾头卢像。
乃焚香敛念。
便感五色神光。
道俗俱瞻叹未曾有。
此后或猿玃来而捧钵。
或飞鸟息以听经。
时有盲狗来至山门。
长嗥宛转于地。
朗悯之焚香精诚为狗忏悔。
不踰旬日双目豁明。
至开元十六年。
刺史王上客屈朗出山暂居城下。
朗辞疾仍归本居。
厥后诲人匪倦讲不待众。
一郁多罗四十馀年。
一尼师坛终身不易。
食无重味居必偏厦。
非因寻经典不然一烛。
非因觐圣容不行一步。
其细行修心盖徇律法之制。
遂得远域沙门邻境耆耋拥室填门。
若冬阳夏阴弗召而自至也。
其寺宇凋弊。
乃指授僧灵禀建其殿宇。
形像累二砖塔。
缋事不用牛胶。
悉调香汁。
天台之教鼎盛何莫由斯也。
一日顾谓门人曰。
吾众事云毕年旦暮焉。
以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薄疾而终。
春秋八十有二。
僧夏六十一。
置塔于岩所。
生常撰法华经科文二卷。
付法弟子衢州龙丘寺道宾。
净安寺慧从。
越州法华寺法源神邕。
常州福业寺守真。
苏州报恩寺道遵。
明州大宝寺道原。
婺州开元寺清辩。
龆年慕道志意求师。
不踰三年思过半矣。
行其道者号左溪焉。
第其传法号五祖矣。
禹山沙门神迥著乎真赞矣。
系曰。
观其唐世已上求戒者。
得自选名德为师。
近代官度以引次排之。
立司存主之。
不由己也。
朗之求戒不其是乎。
如是师资相练恩义所生。
脱临事请为则喻同野马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8—514 【介绍】: 或作保志、宝志。世称宝公或志公。南朝僧。金城人。俗姓朱。少出家于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修习禅业。宋明帝泰始中,出入钟山,往来都邑。好作预言,语如谶记,当时帝王士庶皆视为神僧而信奉之。齐武帝迎入华林园,梁武帝准其出入禁内。
全梁文·卷七十一
宝志一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人,宋泰始中年已五六十,俗呼为志公。齐永明中迎入华林园,寻住东宫后堂,天监十三年卒,葬钟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测之人也。
宋元嘉中。
金陵人朱氏妇于上巳日。
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养以为子。
方面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七岁去。
依钟山大沙门僧俭。
为童子。
长而落发。
脩习禅观。
坐必阅旬浃。
久之。
忽无定居。
多来往皖山剑领之下。
发而徒跣。
著锦袍。
饮啖同流俗。
恒以剪刀。
及镜缣帛等。
负之柱杖而。
趋经聚落。
儿童哗逐之。
或微索酒。
或累日不食。
尝从食鲙者。
求鲙。
食者与而心非之。
即吐水中皆成生鱼游去。
时时题诗。
初不可解。
后皆有验。
建元间。
异迹甚著。
丞相高嵩为武帝言之。
以礼自皖山。
迎至都下。
馆于陈征虏家。
辄自剺其面。
出十二首。
观世音相。
慈严妙丽。
倾都观叹。
后帝忿其惑众。
收付建康狱。
而游行市里。
不少变。
然在狱中者自若也。
一夕使吏取门外所食物。
且则文惠太子竟陵王以金钵盛饭。
满两舆送供。
至建康令吕文显以事启帝。
诏迎至禁中。
俄有诏屏除后宫。
为家人𡩷。
吏亦以例出公。
已而犹见公于景阳山上。
引比丘七辈行道。
帝怒使推验失所在。
吏曰。
公出久矣。
今在省中。
吏就视之。
则身如涂墨者。
帝闻而大惊。
陈显达镇江州殷齐之以大司马从行。
往辞公公。
引纸画鸦授之。
曰缓急可用也。
显达叛。
齐之遁去。
显达遣骑追之。
将及。
齐之窘甚。
时晚景嚑黑。
树林阴翳。
无所见群鸦噪其上。
因念公前日所授画。
意即匿其处以免。
鄱阳忠烈王饭公于私弟。
去则置荆枝于门上。
俄诏王领荆州。
卫尉胡谐病。
以书邀屈。
语尤切。
公题其书尾曰。
明屈翌日果尸出。
僧法正欲以衣施而求之龙光罽宾两寺。
皆无有。
曰夜宿此黎明去矣。
厉侯伯。
公所厚善者。
又求之其家。
侯伯曰。
公昨就吾家行道倦。
今卧未兴。
求者视之。
笑而起。
公在花林园。
忽重著三布帽。
然亦不知何自得也。
俄而武帝崩。
文慧太子豫章文献王相继薨。
而齐亦自此季矣。
灵味寺沙门宝亮。
欲施公衲帔。
未及有言。
公辄自来持帔去。
仲熊尝问己仕所至。
直解杖头左索。
掷予之。
仲熊后。
果至尚书左丞。
永明中。
馆东宫后堂。
旦暮每出入诸门无他。
末年忽褰衣疾走。
以避云。
门有血污人。
逮西昌害郁林先令。
载尸寄故阉人徐龙驹家。
其犊车所过颈血涂。
户限皆满。
建武中。
明帝害诸生高士。
江泌忧之。
南康王子琳访公祸福。
公以香炉举覆其灰曰。
都尽都尽。
后皆如其语。
徐陵儿时。
父𢹂诣公。
公拊之曰。
天上石麒麟也。
屯骑桑偃谋不轨。
公见之戟手。
诟曰。
若欲斮头穴胸邪。
偃汗下不敢仰视。
梁受禅。
武帝以前朝过于禁锢。
至是诏释之。
尝问曰。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曰十二。
又问。
十二之旨。
曰在书字时节刻满中。
又问。
何时得净心脩习。
曰安乐禁。
又问年祚远近曰。
元嘉元嘉。
帝欣然。
以为享祚倍宋文之年。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
而雨不降。
志谓左右曰。
吾病不差。
就官乞活。
傥不奏白。
官应得祸。
即上启愿于华光殿。
讲胜鬘经请雨。
帝即命沙门法云讲之。
终夕而雪。
志又以刀横水盂上。
良久雨。
帝初繁刑。
公假以神力。
令见高祖受极苦于地下。
自是省刑。
诏画工张僧繇写公像。
藏禁中僧繇下笔辄不自定。
扣头哀恳。
公笑曰。
毗婆尸佛蚤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帝偶同公临江。
纵望。
有物溯流而上。
公举杖引之。
随杖至。
盖紫旃檀也。
诏供奉官俞绍雕公像。
顷刻而成。
神情如生。
帝大悦。
置内庭。
为子孙世世福。
时法云寺云光师讲经。
天为雨华。
帝意其證圣。
夜于含光殿。
焚疏请约志云光傅大士四老斋。
翌日。
云光不至。
公尝听法云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问风果有否。
曰世谛故有。
第一义谛故无。
公曰。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邪。
法云默然。
公则自为主客。
辨难锋出。
一座莫有解者。
帝尝从容。
问国祚有流难否。
公指其喉视之。
侯景之乱。
尤追绎其言焉。
有僧一曰石头。
浮杯来谒帝。
帝方与客棋。
吟曰杀之。
棋罢问。
僧所在。
侍卫奏适蒙旨。
已杀之矣。
帝嗟悼。
以问公。
公曰。
陛下前身蚯蚓也。
僧尝为锄草者。
误 杀蚯蚓。
今偿债耳。
天监十三年。
公移花林园像置所居房。
帝闻之曰。
大师将去我耶。
是岁十二月忽命。
奏丝竹彻昼夜。
至六日终于兴皇寺临亡然一烛。
付后閤舍人吴庆以闻。
帝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
帝昔与公临钟山之定林指前独龙冈阜曰。
此为阴宅。
则永其后。
帝曰。
谁当得之。
志曰先行者得。
至是以金十二万。
易其地。
以葬焉。
皇女永康公主薨。
尽施其妆奁。
建浮图五层于其上。
且冠以无价宝珠云。
仍建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干冢内。
王筠勒碑于寺门。
处处传其遗像焉。
毕工。
上幸其寺。
公忽见于云间。
万众欢呼。
声震山谷。
敕谥广济大师。
公显迹之始。
可五六十许。
及终亦不老。
有徐栖道者。
年九十三。
自言是公外舅弟少公四岁计其亡时。
盖九十七矣。
神僧传·卷第四
释宝志。本姓朱氏。金城人。初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修习禅业。往来皖山剑水之下。面方而莹彻如镜。手足皆鸟爪。止江东道林寺。至宋大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齐建元中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江东士庶皆共事之。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既旦人见其入市。还检狱中志犹在焉。志语狱吏。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既而齐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志。果如其言。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即迎入宫居之后堂。一时屏除内宴。志亦随众出。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帝怒遣推检其所閤。吏启云。志久出在省。方以墨涂其身。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并云昨宿且去。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伯云。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使还以告献。方知其身分三处宿焉。志常盛冬袒行。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未及发言。忽来引衲而去。后假齐武帝神力。使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帝自是永废锥刀。武帝又常于华林园召志。志忽著三重布帽以见。俄而武帝崩。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继而薨。永明中常住东宫后堂。一日平明从门出入。忽云。门上血污衣褰衣走过。及郁林见害车载出。此帝颈血流于门限。齐卫尉胡谐疾病请志。志注疏云明屈。明日竟不往。是日谐亡。载尸还宅。志曰。明日尸出也。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镇江州辞志。志画纸作树。树上有乌。语云。急时可登此。后显达逆节。留齐之镇州。及败齐之叛入庐山。追骑将及。齐之见林中有一树。树上有乌如志所画。悟而登之。乌竟不飞。追者见乌谓无人而返。卒以见免。齐屯骑桑偃将欲谋反。往诣志。志遥见而走。大呼云。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后又旬事发。偃叛走朱方。为人所得。果斫头破腹。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至第。忽令觅荆子甚急。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少时王出为荆州刺史。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志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及梁武即位下诏曰。志公迹均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陋一至于此。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志自是多出入禁中。尝于台城对梁武帝吃鲙。昭明诸王子皆侍侧。食讫武帝曰。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师何为尔。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武帝深异之。如今秣陵尚有鲙残鱼也。天监五年冬旱。雩祭备至而未降雨。志忽上启云。志病不差就官乞活。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晴雨。梁武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竟夜便大雨。志又云。须一盆水加刀其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舒州灊山最寄绝。而山麓尤胜。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武帝。帝以二人皆具灵通。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道人云。某以鹤止处为记。志云。某以卓锡处为记。已而鹤先飞去。至麓将止。忽闻空中锡飞声。志公之锡遂卓于山麓。而鹤惊止他所。道人不怿。然以前言不可食。遂各以所识筑室焉。有陈征虏者。举家事志甚笃。志尝为其见真形。光相如菩萨像焉。志知名显奇四十馀载。士女供事者不可胜数。然好用小便濯发。俗僧闇有讥笑者。志亦知众僧多不断酒肉讥之者。饮酒食猪肚。志勃然谓曰。汝笑我以溺洗头。汝何为食盛粪袋。讥者惧而惭服。晋安王萧纲初生日。梁武遣使问志。志合掌云。皇子诞育幸甚。然冤家亦生。于后推寻历数与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会稽临海寺有大德。常闻杨州都下有志公语言颠狂放纵自在。僧云。必是狐狸之魅也。愿向都下觅猎犬以逐之。于是轻船入海。趋浦口欲西上。忽大风所飘。意谓东南六七日。始到一岛中望见金装浮图千云秀出。遂寻径而往至一寺。院宇精丽花卉芳菲。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美容色并著真绯袈裟。倚杖于门树下言语。僧云。欲向都下为风飘荡。不知上人此处知何州国。今四望环海。恐本乡不可复见。答曰。必欲向扬州即时便到。今附书到钟山寺西行南头第二房觅黄头付之。僧因闭目坐船。风声定开眼。如言奄至西岸。入浦数十里至都。径往钟山寺访问。都无字黄头者。僧具说委曲报云。西行南头第二房。乃风病道人。志公虽言配在此寺。常在都下聚乐处。百日不一度来。房空无人也。问答之间不觉志公。已在寺厨上乘醉索食。人以斋过日晚未与。间便奋身恶骂寺僧。试遣沙弥绕厨侧漫呼黄头。志公忽曰。阿谁唤我。即逐沙弥来到僧处。谓曰。汝许将猎狗捉我。何为空来。僧知是非常人。顶礼忏悔。授书与之。志公看书云。方丈道人唤我。不久当亦自还。志公遂屈指云。某月日去。便不复共。此僧语众。但记某月日。至天监十三年冬。于台后堂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日无疾而终。尸骸香软形貌熙悦。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閤舍人吴庆。庆即启闻。梁武叹曰。大师不复留矣。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仍于墓所立开善寺敕陆倕制铭于冢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齐建元中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京土士庶皆共事之。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明旦人见其入市。还检狱中志犹在焉。志语狱吏。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志。果如其言。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一时屏除内宴。志亦随众出。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帝怒遣推检失所在。问吏启云。志久出在省。方以墨涂其身。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并云。昨宿旦去。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伯云。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使还以告献。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志常盛冬祖行。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未及发言。志忽来引纳而去。又时就人求生鱼鲙。人为办觅。致饱乃去。还视盆中鱼游活如故。志后假武帝神力。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帝自是永废锥刀。齐卫尉胡谐病请志。志往疏云明屈。明日竟不往。是日谐亡。载尸还宅。志云。明屈者明日尸出也。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镇江州辞志。志画纸作一树。树上有乌。语云。急时可登此。后显达逆。即留齐之镇州。及败齐之叛入庐山。追骑将及。齐之见林中有一树。树上有乌。如志所画。悟而登之。乌竟不飞。追者见乌谓无人而反。卒以见免。齐屯骑桑偃将欲谋反。往诣志。志遥见而走。大呼云。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后未旬事发。偃叛往朱方。为人所得。果斫头破腹。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来第。会忽令觅荆子甚急。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少时王便出为荆州刺史。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志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及今上龙兴甚见崇礼。先是齐时多禁志出入。今上即位下诏曰。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狭一至于此。自今行道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志自是多出入禁内。天监五年冬旱。雩祭备至而未降雨。志忽上启云。志病不差就官乞治。若不启百官应得鞭杖。愿于华光殿讲胜鬘请雨。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讲竟夜便大雪。志又云。须一盆水加刀其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上尝问志云。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答云。十二识者。以为十二因缘。治惑药也。又问十二之旨。答云。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又问。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答云。安乐禁。识者以为禁者止也。至安乐时乃止耳。后法云于华林寺讲法华。至假使黑风。志忽问风之有无。答云。世谛故有。第一义则无也。志往复三四番。便笑云。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难可解。其辞旨隐没类皆如此。有陈御虏者。举家事志甚笃。志尝为其现真形。光相如菩萨像焉。志知名显奇四十馀载。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至天监十三年冬。于台后堂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日无疾而终。尸骸香软形貌熙悦。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庆即启闻。上叹曰。大师不复留矣。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辞于冢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传其遗像处处存焉。初志显迹之始。年可五六十许。而终亦不老。人咸莫测其年。有徐捷道者。居于京师九日台北。自言是志外舅弟。小志四年。计志亡时应年九十七矣。时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亦并有神力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吴江人。
吴兆骞弟。
诸生。
善属文,尝注徐陵、庾信二集,又注《玉台新咏》、《才调集》、《韩偓诗集》,笺释词藻,颇足备参考。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一
许禧身,字仲萱,仁和人。祐身妹,贵阳直隶总督陈夔龙继室。有《亭秋馆诗词钞》。
亭秋馆词钞·叶序
在昔玉台新咏,标体格于徐陵;金缕研词,播讴吟于唐代。
厥后清照之工托兴,淑真之善言情。
靡不艺苑蜚声,文人却步。
然而乖中和之乐职,何与正宗;留绮语为香奁,终惭大雅。
求其发乎性情之正,止乎礼义之闲。
戛乎难矣,可多得哉。
尚书筱石陈公德配亭秋夫人以浙水之名媛,嫔颍川之华胄。
昌徵凤卜,曲谱双声;宠贲鸾纶,封崇一品。
人咸谓居富贵之地,必工为欢愉之言矣。
顾取偕园词钞读之,乃竟枨触多端,郁伊善感者,何哉。
盖夫人礼宗淑范,女士清才。
祥虽钟于阀阅之门,遇备历乎轗轲之境。
病风椿树,稚岁早凋;向日萱花,中途遽陨。
就诸父诸兄之鞠养,问尔顾尔复以何堪。
加以劫历红羊,危城几遭身殉(夫人从尚书公官京兆尹时,与于庚子拳匪之难。
);使来青鸟,弱息竟赋仙游(集中多悼女公子之作。)。
玦在身而腰佩不离,珠如意而掌珍倏碎。
埽愁无帚,记曲有箱。
疑夫人之触绪兴怀,回肠荡气。
假锦机以织出,丝缚红蟫;烧银烛以填成,泪凝绛蜡也已。
虽然,阎浮世界,幻等空花;积累根因,穫同种树。
夫人三车烂然,一鉴渊澄。
何妨付诸达观,藉自修其正觉。
而况持躬省约,供顿胥捐;济物恢台,亲疏罔閒。
将勤施于人者既厚,即获报于天者必优。
仙衔罔极之恩,或竟尔重翔彩燕;神感至诚之德,安知不再降绂麟。
是绰板焉用其敲残,唾壶奚须乎击缺耶。
所愿叩宫弹徵,谐韶頀之音;刻羽引商,成清平之调。
丝竹黜其哀滥,笙管流其铿锵。
以雅以南,可歌可颂。
此日取七条弦以静奏,群钦拍合朱丝;他年偕一品集以俱传,定卜芬扬彤史。
是为序。
慈溪子川叶庆增谨题。
亭秋馆词钞·陈序
仲萱主人亭秋馆诗钞六卷,余既序而刊之矣。主人吟诗之暇,尤好填词。每当花朝月夕,酒阑茶罢,兴之所至,一寄于倚声。积久得偕园词钞若干首。偕园者,客岁卜宅杭州横河里桥,小有园林,名之曰偕。为他日乞身偕隐地也。余素不喜词,又赋性直率,吟亦不工,旋作亦旋置。主人则以莲藕玲珑之质,运芭蕉展转之心。于其乡先辈厉太鸿、赵秋舲诸君子得其近似。犹忆庚子辛丑閒,京畿烽火,逼处危城,偶值事变之棘,余急切穷于因应,主人神閒气静,临乱不惊,时出一阕,索余唱和,余颇讶主人别调独弹,而又未尝不佩其心怀之浩落也。兹编辑成,附以长女昌纹幼时联语并遗诗数首,以志不忘。适同年友冯梦华中丞访余武昌,承代为审订,幕中诸宾从亦有诗文以张之。爰付手民,如绘心曲。后日西湖归隐,渔歌樵答,不知人閒有苍狗浮云事,则以此编为偕归之券可也。己酉重阳后十日,筱石陈夔龙序。
亭秋馆词钞·题辞
念奴娇·奉题亭秋夫人词集,即希拍政 仁和徐琪花农 鸾笙凤管,自垂髫按起,到听官鼓(首卷忆江南十二阕以儿时忆三字冠之。)。惆怅銮舆西狩日,罗袖泪痕如雨。忠爱心情,缠绵胸臆,岂独悲娇女。画图卅二,丹青如对仙语。 多情彩蝶翩跹,金章玉质,时傍閒尊俎。昨日省亲今介寿,帘外双双起舞。草尽同心,花皆并蒂,此福天修与。莫提往事,琼楼原在尺五。 浣溪沙·伏读亭秋夫人偕园词钞,莫名钦佩,敬倚此阕 金坛冯煦梦华 一驻春明碧幰车(庸庵尚书曾尹京兆。)。飞琼倦系冠清华。生来词笔灿于花。 曾向梁园吟暮雪,又从吴苑谱朝霞。汉皋解佩更柔嘉。 又 恨雨颦烟渺紫都。剧怜曙后一星孤。步虚仙舄夜归无。 记否波光兼饮渌,闹红一舸与鸥俱。新词传唱遍西湖。 沁园春·敬题亭秋馆词后 江都郭宝珩楚卿 林下高风,江上慈云,含毫邈然。是乌衣王谢,庭留絮雪,鸥波赵管,笔带云烟。翟茀承恩,莺花写韵,广乐钧天字字圆。消长夏,好巡檐按拍,刻烛分笺。 年时湖上啼鹃。把掌上明珠付墓田。有孤山归鹤,悄聆愁语,小楼飞蝶,重证仙缘。女作真仙,夫为生佛,福慧双修五百年。金荃集,请寿之梨枣,播入歌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770 【介绍】: 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杜审言孙。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长安近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安禄山乱起,甫走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从还京师,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后依节度使严武,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诗歌,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后人又称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名篇甚多,为世传诵。有《杜工部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而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审言,武后时官膳部员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曾起积极作用。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转变时期,安史之乱乃此转变之关键,杜甫一生经历与创作,与其时代之兴衰密切相联。青年时代正值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747),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十载,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十四载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十一月安史乱发,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乾元元年(758)六月,贬华州司功参军。次年七月弃官,由华州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年底达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对安定。代宗宝应元年(762)因避乱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聘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离成都,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近2年,作诗430多首。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抵湖北江陵,又转公安、岳阳。辗转漂泊于江湘之间。大历五年冬,诗人病死于由长沙至岳阳之小舟中。生平详见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铭》,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多家,其中以蔡兴宗、鲁訔、蔡梦弼、单复所编年谱及黄鹤所撰《年谱辨疑》影响较大。近人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订颇详,可参考。杜甫现存诗歌1440余首。宋人王洙所编《杜工部集》20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其诗歌乃围绕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与自身遭际而创作。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诗歌内容,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誉之为“诗史”。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承继前贤,勤于探索,刻意求工,无体不精,形成其“沉郁顿挫”,“律切精深”之艺术风格。元稹称杜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工部墓系铭》)故杜甫之于唐诗,具有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响至大。对杜诗之整理编纂、系年、分类、评点、注释、研究,历代学者用力至勤。迄清以前之专门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种左右。版刻流传最广泛者,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仅辛亥后近人之有关专著,亦达200余种之多。《全唐诗》编为1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巩(今河南巩县)。早年漫游吴越。举进士落第,复游齐赵。天宝三载结识李白,同游梁宋、齐鲁。五载,入长安,应试落第,遂居留长安,进《三大礼赋》,又投诗干谒权贵,十五载,始得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叛军陷两京,被俘困长安。至德二载夏,间道奔肃宗行在凤翔,授左拾遗,上疏救房琯。乾元元年,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二年弃官经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营草堂寓居。宝应元年蜀乱,流亡梓、阆诸州。广德二年回成都。时严武为剑南西川节度,荐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卒,蜀中乱,离成都经云安至夔州。大历三年正月出峡,经江陕、公安漂泊至湖南,转徙于岳、潭、衡诸州间。五年冬,病卒。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大历中,樊晃集其诗编为《小集》六卷,亦佚。北宋王洙重编《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为后世各种杜集祖本。《全唐诗》编诗十九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
甫字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十三载献三大礼赋。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冑曹参军。禄山陷京师。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上元二年。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永泰二年卒。年五十九。

作品评论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辅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本事诗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新唐书·杜甫传赞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徐,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诚可信云。
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
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键,陆龟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然自号一家,赫世煊俗。后人师拟之不暇,矧合之乎?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诗,公之馀波及尔。
苏轼《王定国诗集叙》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黄庭坚《大雅堂记》
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
秦观《韩愈论》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
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与!
后山诗话
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
《潜溪诗眼》
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然后世学者。当先学其工者,椭神气骨皆在于此。
岁寒堂诗话
王介甫只知巧语之为诗,而不知拙语亦诗也;山谷只知奇语之为诗,而不知常语亦诗也。欧阳公诗专以快意为主,苏端明诗专以刻意为工,李义山诗只知有金玉龙凤,杜牧之诗只知有绮罗脂粉,李长吉诗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间一切皆诗也。惟杜子美则不然: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
岁寒堂诗话
子美诗奄有古今。学者能识国风、骚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处;识汉魏诗,然后知子美遣词处。
《遁斋闲览》
或问王荆公云: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李白为第四,岂白之才格词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苕溪渔隐丛话
山谷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沧浪诗话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沧浪诗话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瀛奎律髓
大抵老杜集,成都时诗胜似关辅时,夔州时诗胜似成都时,而湖南时诗又胜似夔州时,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也。
杨维桢《李仲虞诗序》
观杜者不唯见其律,而有见其骚者焉;不唯见其骚,而有见其雅者焉;不唯见其骚与雅也,而有见其史者焉。此杜诗之全也。
唐诗品汇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诗,冲远浑厚,上薄风雅,下凌沈、宋、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为变,以变为正,妙用无方,如行云流水,切无定质,出于精微,夺乎天造,是大难以形器求矣。公之忠愤激切、爱君忧国之心,一系于诗,故常因是而为之说曰:《三百篇》,经也;杜诗,史也。“诗史”之名,指事实耳,不与经对言也;然风雅绝响之后,唯杜公得之,则史而能经也,学工部则无往而不在也。
丹铅总录
杜子美诗诸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
艺圃撷馀
少陵故多变态,其诗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丽句,有险句,有累句。后世别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轻浅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则以其有险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险愈老,正是此老独得处,故不足难之;独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虽然,更千百世无能胜之者何?要曰:无露句耳。
诗薮
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参其格调,实与盛唐大别,其能会萃前人在此,滥觞后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经,叙事兼史,尤诗家绝睹。
诗薮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仲缩。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者也。
诗薮
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道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继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
唐诗镜
杜子美之胜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胜也;数百言不觉其繁,三数语不觉其简,所谓“御众如御寡”、“擒贼必擒王”,以力胜也。五七古诗,雄视一世,奇正雅俗,称题而出,各尽所长,是谓武库。五七律诗,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饶情乏,子美直摅本怀,借景入情,点熔成相,最为老手,然多径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泽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故用材实难,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
李维桢《雷起部诗选序》
昔人云诗至子美集大成,不为四言,不用乐府旧题。虽唐调时露,而能得风雅遗意。七言歌行扩汉魏而大之。沉郁瑰琦,巨丽超逸。五言律体裁明密,规模宏远,比耦精严,音节调畅;七言律称是。至于长律,阖辟驰骤,变化错综,未可端倪,冠绝占今矣。
唐音癸签
少陵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题数首不尽,二也;好作拗体,三也;诗料无所不入,四也;好自标榜,即以诗入诗,五也。此皆诸家所无,其他作法之变,更难尽数。
《诗源辨体》
或问:子美五七言律较盛唐诸公何如?曰:盛唐诸公唯在兴趣,故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若子美则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故体多严整,语多沉着耳。此各自为胜,未可以优劣论也。
池北偶谈
宋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予谓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它如李义山、陈无己,陆务观、袁海叟辈、又其次也;陈简斋最下。
《杜诗详注凡例》
自元微之作序铭,盛称其所作,谓“自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故王介甫选四家诗,独以杜居第一。秦少游则推为孔子大成,郑尚明则推为周公制作,黄鲁直则推为诗中之史,罗景纶则推为诗中之经,杨诚斋则推为诗中之圣,王元美则推为诗中之神,诸家无不崇奉师法。宋惟杨大年不服杜,诋为村夫子,亦其所见者浅。至嘉隆间,突有王慎中、郑继之、郭子章诸人,严驳杜诗,几令身无完肤,真少陵蟊贼也。杨用修则抑扬参半,亦非深知少陵者。
《茧斋诗谈》
诗有以涩为妙者,少陵诗中有此味,宜进此一解。涩对滑看,如碾玉为山,终不如天然英石之妙,
《茧斋诗谈》
五言排律,当以少陵为法,有层次,有转接,有渡脉,有闪落收缴,又妙在一气。
《茧斋诗谈》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浑博大,其在山林与朝廷无以异,其在乐士与兵戈险厄无以异,所不同者山川风土之变,而不改者忠厚直谅之志。志定,则气浩然,则骨挺然,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者,实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发。少陵独步千古,岂骚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
《唐诗别裁》
少陵五言长篇,意本连属,而学问博,力量大,转接无痕,莫测端倪,转似不连属者,千古以来,让渠独步。
《唐诗别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候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家。
《唐诗别裁》
杜诗近体,气局阔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处,尤在错综任意,寓变化于严整之中,斯足以凌轹千古。
《杜诗镜铨》
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
《杜诗镜铨》
少陵绝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气度,然以为正声则未也。宋人不善学之,往往流于粗率。
瓯北诗话
少陵之真本领……仍在少陵诗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工部五言诗,尽有古今文字之体。前后《出塞》、“三别”、“三吏”,固为诗中绝调,汉魏乐府之遗音矣。他若《上韦左丞》,书体也;《留花门》,论体也;《北征》,赋体也;《送从弟亚》,序体也;《铁堂》、《青阳峡》以下诸诗,记体也;《遭田父泥饮》,颂体也;《义鹘》、《病柏》,说体也;《织成褥段》,箴体也;《八哀》,碑状体也;《送王砯》,纪传体也,可谓牢笼众有,挥斥百家。
《岘佣说诗》
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义山学之,得其浓厚;东坡学之,得其流转;山谷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七子学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
三唐诗品
情芳意古,蕴藉宏深,本《小雅》怨诽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简蓄不逮古人,沉厉过之。七言骨重气苍,意研律细,诸家评论,以此赅焉。
《唐宋诗举要》
五言长律,作者颇夥,然不能以颢气驱迈,健笔抟捖,则与四韵无大异,不过衍为长篇而已。杜老五言长律,开阖跌荡,纵横变化,远非他家所及。至……七言长律,最为难工,作者亦少,虽老杜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无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7—569 【介绍】: 南朝陈僧。
东阳乌伤人,名翕,一名弘,字元风。
年二十四,弃妻子,舍第宅,于松下建双林寺以居。
习禅宗,精研释典,通晓经论。
梁武帝中大通中迎入都,住同泰寺,迁钟山定林寺,从学者甚众。
尝讲经于华林园之重云、寿光诸殿,屡现异相。
入陈,宣帝时卒,徐陵为之撰碑。
全梁文·卷六十七
弘,一作翕,义乌县双林乡人,舍宅为寺,栖止终身,天监六年迎为讲师。
神僧传·卷第四
大士傅弘者。住东阳郡乌伤县双林寺。体权应道蹑嗣维摩。时或分身济度为任。依止双林导化法俗。或金色表于胸臆。异香流于掌内。或见身长丈馀臂过于膝。脚长二尺指长六寸。两目明亮重瞳外耀。色貌端峙有大人之相。梁孝武闻之延住建业。乃居钟山下定林寺。坐荫高松。卧依磐石。四澈六甸。天花甘露恒流于地。帝后于华林园重云殿开般若题。独设一榻拟与天旨对扬。及玉辇升殿而公晏然其坐。宪司讥问。但云法地无动。若动则一切不安。且知梁运将尽救悯兵灾。乃然臂为炬冀禳来祸。至陈大建元年夏中于本州。右胁而卧。奄就升遐。于时隆暑赫曦。而身体温暖色貌敷愉。光彩鲜洁香气充满。屈伸如恒。观者发心莫不惊叹。遂合殓于岩中。数旬之间香花散积。后忽失其所在。往者不见号慕转深。悲恋之声恸噎山谷。初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仍有愿言。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从劝世人。有发于菩提心者。能推轮藏。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今天下所建轮藏皆设大士像。实始于此。山有古松。大士曾于松间愿度众生。以斧为誓。至今松木斧痕犹在。其饲虎之馀饭弃掷林间。化而为石。青白错杂可作数珠。谓之饭石。至今长存。灵异之迹不可纪极。
共 2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