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浅说:初学写作该如何入手?

作者:搜韵工作室

原文

诗有古今诸体,初学未能遍攻,当先自近体始。近体有五七言律、五七言排律、五七言绝句。元周伯弜《三体诗法》,差可津梁后学, 顾第举其大纲,而唐人章法、字法、句法、起法、对法、收法,极尽变化,尚惜未备,今略举之,以示吾党。

简释

《葚原诗说》为清代诗人冒春荣的论诗专著。冒春荣籍贯江苏如皋,字寒山,号葚原,因此以“葚原”命名其书。《葚原诗说》有四卷,前三卷以论述近体诗作法为主,第四卷也谈了一些古体诗法。

选文为《葚原诗说》的第一段,谈了冒春荣对初学入手的看法,以及前人有关著述的不足,而自己的书正为补全这些缺憾而作。因此这一段于全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冒春荣认为,诗既然有多种体裁,有古体,有近体,初学者学力尚弱,自然不可能诸体兼善,所以他提倡从近体诗入手。

近体诗,又作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区别的体裁,即现在人常说的格律诗。这一诗体成熟于唐代,可以细分为五七言律诗、五七言排律、五七言绝句。

而前代教人作诗的书,比如元朝周伯弜的《三体诗法》,过于浅显,不够详细,主要是对唐代律诗中的章法、字法、句法、起法、对法、收法等笔法的变化分析不够透彻。所以冒春荣的书主要想解决的也是唐人的这些笔法分析。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在读前人诗作时,也应该自觉地去关注诗中的这些关节:一篇的结构命意,如何锻炼字句,诗的发端如何,中二联对仗是如何对的,又是如何承转的,尾联又要怎么收结等等。而在仿写古人作品时,也可以选择其中一法或数法,着力模仿。如果是一两个句子,可以选古人名句警句来模仿;如果是仿一篇,就揣摩前人作品的章法立意,看他是如何起、承、转、合。

我要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