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爱吾庐 结庐慕陶 陶庐 相关人物陶潜
《陶渊明集》卷四〈读山海经十三首〉 典故上皇人 人似上皇 傲羲皇 傲羲轩 北牖羲皇 北窗一枕 北窗寄傲 北窗凉 北窗眠 北窗睡美 北窗羲皇 北窗卧 北窗卧羲皇 北窗风 北窗高枕 北窗高卧 宇宙一北窗 慕羲皇 白日羲皇 直到羲皇世 笑羲皇 羲和人 羲皇上 羲皇上人 羲皇人 羲皇以上人 羲皇侣 羲皇叟 羲皇情 老北窗 卧北窗 卧羲皇 身致羲皇上 闭门寻羲皇 陶令塌 陶令羲皇 陶窗 靖节窗风 风期结陶叟 高枕晤羲皇 高卧偃羲皇 相关人物陶潜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一百十一〈陶潜·与子俨等书〉~2097~
《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陶潜〉~2462~ 简释
羲皇人:指生活清闲自适。唐李白《戏赠郑溧阳》:“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例句
腹中无一物,高话羲皇年。 储光羲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之三 竹庭瓶水新,深称北窗人。 周贺 赠皎然上人(一本无皎字) 时入闾巷醉,好是羲皇人。 戴叔伦 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上姊夫 谁向刘灵天幕内,更当陶令北窗风。 李商隐 假日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李白 戏赠郑溧阳 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李白 经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畴昔在嵩阳,同衾卧羲皇。 李白 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 长啸无一言,陶然上皇逸。 李白 赠清漳明府侄聿 学道三千春,自言羲和人。 李白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 杜甫 重过何氏五首之四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柳宗元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岂同求羊径,共是羲皇人。 权德舆 奉和新卜城南郊居得与卫右丞邻舍因赋诗寄赠 清风北窗卧,可以傲羲皇。 白居易 竹窗 宁唯北窗月,自谓上皇人。 钱起 衡门春夜 应令尉陀俗,还作上皇人。 钱起 送李大夫赴广州 翛然静者事,宛得上皇馀。 钱起 过王舍人宅 默语谁能识,琴樽寄北窗。 陈子昂 群公集毕氏林亭 何须问今古,便是上皇人。 陈寡言 山居 不羞莽卓黄金印,却笑羲皇白接䍦。 韩偓 余卧疾深村闻一二郎官今称继仗闽越笑余迂古潜于异乡闻之因成此篇 中虚得暴下,避冷卧北窗。 韩愈 病中赠张十八 林疑中散地,人似上皇时。 骆宾王 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 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 高适 广陵别郑处士 喜于无声地,暂傲羲皇俗。 鲍溶 秋晚铜山道中宿隐者
《艺文类聚》卷四〈岁时部中·九月九日〉~8~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二十〈陶潜传〉~3068~2~ 简释
白衣酒:喻饮酒,或喻菊花。唐罗隐《菊丶“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 例句
一丛黄菊地,九日白衣人。 刘方平 寄陇右严判官 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刘长卿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避世歌芝草,休官醉菊花。 刘长卿 赠元容州 漉酒有巾无黍酿,负他黄菊满东篱。 司空图 五十 醉坐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 孟浩然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酒邀彭泽载,琴辍武城弹。 孟浩然 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 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 岑参 九日使君席奉钱卫中丞赴长水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崔国辅 九日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李嘉祐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李白 九日登山 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 李白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重入远师溪,谁尝陶令酒。 李端 慈恩寺怀旧 泉尊陶宰酒,月眉谢郎妓。 李贺 昌谷诗 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 李郢 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杜审言 重九日宴江阴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 杜甫 复愁十二首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杜甫 秋尽 不见携觞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参军。 权德舆 九日北楼宴集 醉收陶令菊,贫卖邵平瓜。 温庭筠 赠郑处士 白衣今送酒,若个是陶家? 王勃 九日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王昌龄 九日登高 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 王维 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 皇甫冉 重阳日酬李观 愁看日晚良辰过,步步行寻陶令家。 皇甫冉 重阳酬李观 黄菊陶潜酒,青山谢公妓。 皮日休 奉献致政裴秘监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秦系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韦庄 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家贫陶令酒,月俸沈郎钱。 韩翃 送金华王明府 今朝陶令宅,不醉却应难。 顾非熊 万年厉员外宅残菊 正开彭泽酒,来向高阳池。 高瑾 晦日重宴 红叶寺多诗景致,白衣人尽酒交游。 高骈 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 典故白云思友 相关人物陶潜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一《停云·序》 例句
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 杜甫 闻高常侍亡(原注。忠州作。) 典故杯中物 相关人物陶潜
《陶渊明集》卷三〈责子〉 例句
清动杯中物,高随海上查。 杜甫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 赖有杯中物,还同海上鸥。 杜甫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使君二首 忍断杯中物,只看座右铭。 杜甫 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且进杯中物,其馀皆付天。 白居易 思旧 典故不知有汉 不知秦 不识东西晋 仙源 问秦人 如今不是秦 嫌秦 寻源 山中秦晋 晋客入洞 桃散武陵霞 桃源 桃源人 桃源土 桃源境 桃源士 桃源客 桃源路 桃源鸡犬 桃花洞 桃花流水 桃花源 桃花白云 桃花迷洞口 桃花闭洞门 武陵 武陵事 武陵人 武陵客 武陵春 武陵桃花 武陵水 武陵洞 武陵源 武陵溪 武陵趣 武陵路 洞中人 洞犬谢秦人 流水桃源 源桃 源水无路 源花 秦世客 秦人南避 秦人洞天 秦人溪 秦人迹 秦人路 秦人鸡犬 秦客 秦洞 秦渔 秦汉迷 闻犬洞 花源 迷武陵 逃秦 逃秦人 避世桃源 避秦 避秦人 避秦村 避秦溪 避秦路 隐桃花 相关人物陶潜 参考典故阮郎
《陶渊明集》卷六〈桃花源记〉 简释
桃源:后用以指隐居处或仙境。唐杜甫《不寐》:“多垒满山谷,桃源何处求?” 例句
浮世度千载,桃源方一春。 于武陵 赠王道士 曾逢异人说,风景似桃源。 于鹄 南溪书斋 不言沁园好,独隐武陵花。 储光羲 玉真公主山居 鸡犬疑沾药,耕桑似避秦。 储嗣宗 春游望仙谷 僻居谋道不谋身,避病桃源不避秦。 刘商 袁十五远访山门 今看水入洞中去,却是桃花源里人。 刘商 题水洞二首 楼台争耸汉,鸡犬亦嫌秦。 刘言史 题茅山仙台药院 兰渚催新幄,桃源识故蹊。 刘长卿 和袁郎中破贼后军行过剡中山水谨上太尉 徘徊未能去,畏共桃源隔。 刘长卿 奉陪萧使君入鲍达洞寻灵山寺 何劳问秦汉,更入武陵溪。 刘长卿 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余干后溪 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刘长卿 寻张逸人山居 重见太平身已老,桃源久住不能归。 刘长卿 会赦后酬主簿所问 深藏武陵客,时过洞庭人。 刘长卿 湘中纪行十首云母溪 渡口问渔家,桃源路深浅。 刘长卿 石围峰 初迷武陵路,复出孟尝门。 刘长卿 秦系倾以家事获谤因出旧山每荷观察崔公见知欲归未遂感其流寓诗以赠之 千载桃花春,秦人深不见。 刘长卿 自紫阳观至华阳洞宿侯尊师草堂简同游李延年 柏树荣新垄,桃源忆故蹊。 刘长卿 贾侍郎自会稽使回篇代盈卷兼蒙见寄一首与余有挂冠之期因书数事率成十韵 露冕新承明主恩,山城别是武陵源。 刘长卿 送台州李使君兼寄题国清寺 殷勤嘱归客,莫话桃源人。 刘长卿 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 他日山中逢胜事,桃源洞里几人家。 刘长卿 送常十九归嵩少故林 寂寂孤莺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 刘长卿 过郑山人所居 桃源君莫爱,且作汉朝臣。 刘长卿 题大理黄主簿湖上高斋 春来武陵道,几树落仙家。 包融 赋得岸花临水发 帆色起归越,松声厌避秦。 厉玄 从军行 将取一壶闲日月,长歌深入武陵溪。 司空图 丁未岁归王官谷 可是武陵溪,春芳著路迷。 司空图 春山 雨台谁属楚,花洞不知秦。 吴融 倒次元韵 只此无心便无事,避人何必武陵源。 吴融 偶书 何用深求避秦客,吾家便是武陵源。 吴融 山居即事四首之四 依稀小有洞,邂逅武陵源。 吴融 花村六韵 尽日更无乡井念,此时何必见秦人。 唐彦谦 绯桃 杜陵犹识汉,桃源不辨秦。 乔侃 人日登高 桃源若远近,渔子棹轻舟。 奚贾 寻许山人亭子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孟浩然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 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 孟浩然 山中逢道士云公 相逢武陵客,独送豫章行。 孟浩然 送袁太祝尉豫章 归客莫相待,寻源殊未还。 孟浩然 题李十四庄兼赠綦母校书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孟浩然 高阳池送朱二 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 孟郊 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 避秦不是无归意,一度逢花一断肠。 崔涂 江雨望花 不逢秦世乱,未觉武陵深。 崔涂 王逸人隐居 疑入武陵源,如逢汉阴老。 张九龄 与生公寻幽居处 待我休官了婚嫁,桃源洞里觅仙兄。 张仲方 赠毛仙翁 方同沃洲去,不似武陵迷。 张南史 寄静虚上人云门 长揖桃源士,举世同企羡。 张说 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 桃花春径满,误识武陵源。 张说 翻著葛巾呈赵尹 何事桃源路忽迷,惟留云雨怨空闺。 张贲 和袭美醉中先起次韵 悔学秦人南避地,武陵原上又徵师。 戎昱 寄梁淑 莫遣桃花迷客路,千山万水访君难。 戎昱 送吉州阎使君入道二首 桃源宁异此,犹恐世人闻。 戴叔伦 晚春 他时愿携手,莫比武陵源。 戴叔伦 桂阳北岭偶过野人所居聊书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 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 戴叔伦 桂阳北岭隅过野人所居聊书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 霄汉九重辞凤阙,云山何处访桃源。 戴叔伦 汉宫人入道 桃源寂寂烟霞闭,天路悠悠星汉斜。 戴叔伦 赠韩道士 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时。 戴叔伦 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 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 戴叔伦 过友人隐居 为是仙才登望处,风光便似武陵春。 方干 睦州吕郎中郡中环溪亭 云水千重绕洞门,独归何处是桃源。 施肩吾 送绝尘子归旧隐二首 重林将叠嶂,此处可逃秦。 曲信陵 移居洞庭 玉皇赐妾紫衣裳,教向桃源嫁阮郎。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 朱湾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地闲分鹿苑,景胜类桃源。 李君何 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 湘浦眠销日,桃源醉度春。 李嘉祐 送韦司直西行 祈门官罢后,负笈向桃源。 李嘉祐 送韦邕少府归钟山 蓬阁桃源两处分,人间海上不相闻。 李峤 送司马先生 洞天应不夜,源树秪如春。 李德裕 尊师是桃源黄先生传法弟子常见尊师称先师呈迹今重赋此诗兼寄题黄先生旧馆 仙路迷人应有术,桃源不必在深山。 李涉 赠长安小主人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 李白 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去去桃花源,何时见归轩。 李白 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却之武陵立马赠别 行尽绿潭潭转幽,疑是武陵春碧流。秦人鸡犬桃花里,将比通塘渠见羞。 李白 和卢侍御通塘曲 海水三清浅,桃源一见寻。 李白 拟古十二首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李白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从兹一别武陵去,去后桃花春水深。 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方从桂树隐,不羡桃花源。 李白 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 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 李白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薜带何辞楚,桃源堪避秦。 李白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 见说桃源洞,如今犹避秦。 李益 寻纪道士偶会诸叟 谁知武陵路,亦有汉家臣。 李端 归山居寄钱起 柳市名犹在,桃源梦已稀。 李端 闻吉道士还俗因而有赠 蒲泽逢胡雁,桃源见晋人。 李端 送郭参军赴绛州 武陵花木应长在,愿与渔人更一寻。 李端 送马尊师 武陵洞里寻春客,已被桃花迷不归。 李群玉 恼从兄 谁昔探花源,考槃西岳阳。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金谷园无主,桃源路不通。 李群玉 赠花 锦洞桃花远,青山竹叶深。 李群玉 送秦炼师 曾入桃溪路,仙源信少双。 李质 宿日观东房诗 此花不逐溪流出,晋客无因入洞来。 杜牧 酬王秀才桃花园见寄 多垒满山谷,桃源无处求。 杜甫 不寐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杜甫 北征 悲秋宋玉宅,失路武陵源。 杜甫 奉汉中王手札 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 杜甫 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 庞公隐时尽室去,武陵春树他人迷。 杜甫 寄从孙崇简 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传语桃源客,人今出处同。 杜甫 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沣朗 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杜甫 春日江村五首 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宿。 杜甫 赤谷西崦人家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杨凭 千叶桃花 曾逢异人说,风景似桃源。 杨发 南溪书院 步入桃源里,晴花更满枝。 欧阳衮 和项斯游头陀寺上方 桃源在在阻风尘,世事悠悠又遇春。 武元衡 春斋夜雨忆郭通微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武元衡 桃源行送友 一见桃花发,能令秦汉迷。 殷遥 友人山亭 同作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 汪遵 东海 匣里有琴樽有酒,人间便是武陵溪。 汪遵 短歌吟 自言避喧非避秦,薜衣耕凿帝尧人。 沈佺期 入少密溪 漾舟人不见,卧入武陵花。 法振 月夜泛舟 源桃不余欺,先发秦人家。 独孤及 伤春怀归 欲识桃花最多处,前程问取武陵儿。 独孤及 送别荆南张判官 源水终无路,山阿若有人。 王勃 出境游山二首之一 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链师院三首 桃源勿遽返,再访恐君迷。 王维 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贤观天长寺寺即陈左相宅所施之作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王维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王维 田园乐七首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王维 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王维 蓝田山石门精舍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 王维 送钱少府还蓝田 斜溪横桂渚,小径入桃源。 王绩 游仙四首 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 王绩 田家三首 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 王绩 田家三首之二 更说桃源更深处,异花长占四时天。 白行简 赠毛仙翁 草遍颍阳山,花开武陵水。 皇甫冉 春早 花源君若许,虽远亦相寻。 皇甫冉 赋得荆溪夜湍送蒋逸人归义兴山 我来隐道非隐身,如今世上无风尘。路是武陵路,人非秦代人。 皎然 兵后西日溪行 应向秦时武陵路,花间寂历一人行。 皎然 西白溪期裴方舟不至 门开芳杜径,室距桃花源。 卢照邻 三月曲水宴得尊字 桃源迷处所,桂树可淹留。 卢照邻 过东山谷口 宁知武陵趣,宛在市朝间。 祖咏 题韩少府水亭 如今非是秦时世,更隐桃花亦笑人。 秦系 山中赠耿拾遗湋兼两省故人 一似桃源隐,将令过客迷。 秦系 春日闲居三首 向此隐来经几载,如今已是汉家朝。 秦系 题章野人山居 武陵缘源不可到,河阳带县讵堪誇。 窦群 假日寻花 人言上皇代,犬吠武陵家。 綦毋潜 若耶溪逢孔九 疏属便同巫峡路,洛川真是武陵溪。 罗虬 比红儿诗 迹似桃源客,身撄竹使符。 羊士谔 郡斋读经 地非樵者路,武陵又何逢。 聂夷中 题贾氏林泉 青野雾销凝晋洞,碧山烟散避秦溪。已是大仙怜后进,不应来向武陵迷。 胡曾 早发潜水驿谒郎中员外 方驰桂林誉,未暇桃源美。 萧颖士 蒙山作 常恐便随巫峡散,何因重有武陵期。 薛涛 牡丹 闻说花源堪避秦,幽寻数月不逢人。 苏广文 自商山宿隐居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裴迪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闻说桃源好迷客,不如高卧眄庭柯。 裴迪 春日与王右丞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何妨将我去,一看武陵春。 贯休 江边道士 带月时闻山鸟语,郡城知近武陵溪。 贾岛 夏夜上谷宿开元寺 无云秦汉隔,别访武陵花。 郑愔 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献诗四首 谁谓桃源里,天书问考槃。 钱起 中书王舍人辋川旧居 居人散山水,即景真桃源。 钱起 初黄绶赴蓝田县作 桃源数曲尽,洞口两岸坼。 钱起 寻华山云台观道士 宛谓武陵洞,潜鹰造化移。 钱起 山居新种花药与道士同游赋诗 桃源应渐好,仙客许相寻。 钱起 岁暇题茅茨 秦人入云去,知向桃源里。 钱起 洞仙谣 忽忆武陵事,别家疑数秋。 钱起 登覆釜山遇道人二首 那知幽石下,不与武陵通。 钱起 石井 桃花洞里举家去,此别相思复几春。 钱起 送毕侍御谪居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钱起 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幸入桃源因去世,方期丹诀一延年。 钱起 题嵩阳焦道士石壁 何必武陵源上去,涧边好过落花中。 陆希声 阳羡杂咏十九首桃花谷 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 韦庄 江上别李秀才 终期王母摘,不羡武陵深。 韦处厚 桃坞 桃源洞口来否,绛节霓旌久留。 韩偓 六言三首 棹寻闻犬洞,槎入饮牛津。 韩偓 无题 秦客何年驻,仙源此地深。 韩愈 同窦(牟)韦(执中)寻刘尊师不遇(以同寻三字为韵。愈分得寻字) 秦客何年驻,仙源此地深。 韩愈 同窦书寻刘尊师不遇 桃源迷路竟茫茫,枣下悲歌徒纂纂。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 桂水遥相忆,花源暗有期。 韩翃 寄武陵李少府 闻君招隐地,髣髴武陵春。 骆宾王 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 缉芰知还楚,披榛似避秦。 骆宾王 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之一 时有桃源客,来访竹林人。 骆宾王 畴昔篇 自堪成独往,何必武陵源。 高适 同熊少府题卢主簿茅斋 典故元亮归来 投组归来 归去吟 归去篇 赋归去来 陶令去官 陶令几时归 陶令归去 陶令解龟 陶令赋归来 陶令辞彭泽 陶休 陶潜休官 相关人物陶潜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列传·陶潜〉
《陶渊明集》卷五〈归去来兮辞序〉
《陶渊明集》卷五〈归去来兮辞〉 典故对南山 悠然对南山 看山悠悠 见南山 相关人物陶潜
《陶渊明集》卷三〈饮酒二十首〉 例句
林端忽见南山色,马上还吟陶令诗。 钱起 晚过横灞寄张蓝田 典故三径松筠 三径荒 三径荒芜 三径菊花丛 三径蓬蒿 元亮径 松荒三径 松菊尚存 松菊径 松菊荒 柴桑三径 渊明三径 渊明松菊 耘锄三径 旧径既荒 芳草生三径 荒三径 菊松三径 陶令三径 陶潜三径 陶潜菊径 相关人物陶潜
《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陶潜〉~246~ 例句
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 王绩 田家三首 典故彭泽菊 把菊见南山 晋菊 东篱 东篱子 东篱菊 东篱陶令 渊明东篱 渊明菊 篱下先生 篱东菊 篱菊 篱菊花 菊在陶家 菊姓陶 陶令菊 陶元亮菊 陶潜菊 陶篱 陶菊 陶诗黄金实 黄花东篱 相关人物陶潜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三《饮酒二十首》其五 例句
陶令篱边菊,秋来色转佳。 公乘亿 赋得秋菊有佳色 自有东篱菊,年年解作花。 刘长卿 过湖南羊(一作来)处士别业 漉酒有巾无黍酿,负他黄菊满东篱。 司空图 五十 夕阳似照陶家菊,黄蝶无穷压故枝。 司空图 歌者十二首之十二 清诗既名朓,金菊亦姓陶。 孟郊 秋怀 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 岑参 九日使君席奉钱卫中丞赴长水 可讶东篱菊,能知节候芳。 广宣 九月菊花咏应制(一作清江诗) 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 李商隐 和马郎中移白菊见示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李商隐 菊 朝走安公枥上驹,暮伦陶令篱边菊。 李渤 喜淑弟再至为长歌 更爱疏篱下,繁霜湿菊丛。 李端 夜宴虢县张明府宅逢宇文评事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杜甫 秋尽 欲送近臣朝魏阙,犹怜残菊在陶家。 皇甫曾 酬窦拾遗秋日见呈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皎然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 许浑 江上逢友人 陶令门前菊,馀花可赠君。 郎士元 盩厔县郑礒宅送钱大 故山期采菊,秋水忆观鱼。 郎士元 赠张五諲归濠州别业 今日陶家野兴偏,东篱黄菊映秋田。 钱起 九日田舍 羽毛新刷陶潜菊,喉舌初调叔夜琴。 齐己 早莺 典故卿去我欲睡 君醉我且归 容我醉时眠 我眠君且去 我眠君且归 我醉欲眠 醉欲眠 醉眠陶令 相关人物陶潜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列传·陶潜〉 典故倦羽飞还 飞鸟倦未还 飞鸟知还 鸟倦飞还 相关人物陶潜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五《归去来兮辞》 例句
虚舟尚叹萦难解,飞鸟空惭倦未还。 崔橹 春晚岳阳言怀二首 典故孤云 相关人物陶潜
《昭明文选》卷三十〈诗己·杂诗下·咏贫士诗〉~39~ 例句
孤云终负约,薄宦转堪伤。 郑谷 谷自乱离之后在西蜀半纪之馀多寓止精舍与园昉上人为净侣昉公于长松山旧斋尝约他日访会劳生多故游宦数年曩契未谐忽闻谢世吊吟四韵以吊之 | 《漢語大詞典》:白衣酒 拼音:bái yī jiǔ 白衣人所送之酒。 唐 刘长卿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诗:“无劳白衣酒, 陶令 自相携。” 唐 罗隐 《菊》诗:“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参见“ 白衣人 ”。《漢語大詞典》:白衣人 拼音:bái yī rén (1).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恭帝》:“ 王宏 为 江州 刺史, 陶潜 九月九日无酒,於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 王宏 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后因以为重阳故事。亦用作朋友赠酒或饮酒、咏菊等典故。 唐 李白 《九日登山》诗:“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宋 苏轼 《有以官法酒见饷者求述古为移厨饮湖上》诗:“喜逢门外白衣人,欲鱠湖中赤玉麟。” 明 唐寅 《题自画墨菊》:“白衣人换太玄衣,浴罢 山阴 洗研池。” 清 李渔 《怜香伴·狂喜》:“相公,我劝你左手持螯右举觴,把尘虑尽皆涤盪,换新粧,白衣人翻做彩袖飘扬。”(2).旧指平民。 元 刘唐卿 《降桑椹》第五折:“你不劳掛念,我是个白衣人,怎得到玉阶前?”参见“ 白衣 ”。 《漢語大詞典》:白衣送酒 拼音:bái yī sòng jiǔ 指 晋 王弘 遣白衣使送酒酌 陶潜 的故事。 宋 苏轼 《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白衣送酒舞 渊明 ,急扫风轩洗破觥。” 清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二:“黄罗传柑之在元夜,白衣送酒之属重阳,以及 曲江 之三月三日, 驪山 之七月七夕,皆藉诗文得传。”参见“ 白衣人 ”。《漢語大詞典》:杯中物 拼音:bēi zhōng wù 指酒。 晋 陶潜 《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唐 韩翃 《送齐明府赴东阳》诗:“风流好爱杯中物,豪荡仍欺陌上郎。”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被召》词:“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二折:“你不肯冷落了杯中物,我怎肯生疎了絃上手。”亦作“ 杯中之物 ”。《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蔡武 ﹞平昔别无所好,偏爱的是杯中之物,若一见了酒,连性命也不相顾。”分類:酒 《漢語大詞典》:避秦 拼音:bì qín (1). 晋 陶潜 《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絶境,不復出焉。”后以“避秦”指避世隐居。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 夏阳 适 晋 ,得 随会 而同奔; 东海 避 秦 ,与 毛公 而俱隐。” 唐 苏广文 《自商山宿隐居》诗:“闻道 桃园 堪避 秦 ,寻幽数日不逢人。”(2).指躲避强暴或战乱。《元人小令集·梧叶儿·天台洞》:“夕有猿敲户,朝无客扣门,见几个捕鱼人,犹自向山中避 秦 。”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我们参禪原是虚名,避 秦 乃其实意。”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乃若 安南 亡于 法 , 朝鲜 并于 日 ,其墐户无天,避 秦 无地之惨剧,尤为见者心酸,闻者发指。” (3).簏名。 《漢語大詞典》:不求甚解 拼音:bù qiú shèn jiě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谓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瞿秋白 《乱弹·小诸葛》:“他识得几千个汉字,可是又是不求甚解的。” 毛泽东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漢語大詞典》:东篱(東籬) 拼音:dōng lí (1).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因以指种菊之处;菊圃。 唐 杨炯 《庭菊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 宋 柳永 《玉蝴蝶·重阳》词:“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 明 冯惟敏 《南吕一枝花·送贾封君约庵来游上谷南还》套曲:“恰东篱劝插黄花,又南浦催斟緑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僕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2).园圃名。 宋 陆游 《东篱记》:“ 放翁 告归之三年,闢舍东茀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名之曰‘东篱’。” 宋 陆游 《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言归 镜湖 上,日日醉 东篱 。”自注:“ 东篱 ,予小圃名。” 分類:园圃 《漢語大詞典》:樊笼(樊籠) 拼音:fán lóng (1).关鸟兽的笼子。比喻受束缚不自由的境地。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一:“久在樊笼里,復得返自然。” 唐 韦应物 《忆沣上幽居》诗:“一来当復去,犹此厌樊笼。”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二折:“我本为厌红尘跳出樊笼,只待要拨开云雾登丘陇,身世外无擒纵。”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进了中学只有二年,就胡里胡涂地被人送进了这个精神上的樊笼。”(2).指囚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莲教》:“请甲士千人,围其第,妻子皆就执。闭置樊笼,将以解都。” 《漢語大詞典》:孤云(孤雲) 拼音:gū yún (1).单独飘浮的云片。 唐 李白 《独坐敬亭山》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唐 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诗:“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之二:“勌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 长安 。”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相逢》:“思亲回首望孤云,回首望孤云。”(2).比喻贫寒或客居的人。《文选·陶潜〈咏贫士〉》:“万族各有託,孤云独无依。” 李善 注:“孤云,喻贫士也。” 宋 范仲淹 《送徐登山人》诗:“今日江南行,孤云无繫程。” 《漢語大詞典》:花源 拼音:huā yuán “ 桃花源 ”的省称。 唐 李白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迴谿碧流寂无喧,又如 秦 人月下窥 花源 。” 宋 梅尧臣 《新安钱学士以近诗一轴见贶用叙单悃》诗:“何须到云壑,便若游 花源 。” 清 孙枝蔚 《为农》诗之四:“生年当 万历 ,临老忆京师。劝诫尤难忘, 花源 去莫迟。”《漢語大詞典》:篱菊(籬菊) 拼音:lí jú 谓篱下的菊花。语本 晋 陶潜 《饮酒》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 。”后用以为典实。 唐 刘长卿 《九日题蔡国公主楼》诗:“篱菊仍新吐,庭槐尚旧阴。” 唐 白居易 《履道新居》诗:“篱菊黄金合,窗筠緑玉稠。”《漢語大詞典》:秦洞 拼音:qín dòng 指 桃源洞 。 宋 杨亿 《樱桃》诗:“石髓凝 秦 洞,珠胎剖 汉 津。”亦称“ 秦人洞 ”。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吴正仲屯田重台梅花诗》:“桃花已满 秦 人洞,杏树犹存 董奉祠 。”《漢語大詞典》:秦客 拼音:qín kè (1).指从 秦 地来的人。《国语·晋语五》:“有 秦 客廋辞於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2).指 秦 时避乱移居 桃源洞 之人。借指避世隐居之士。 唐 韩愈 《同窦牟韦执中寻刘尊师不遇》诗:“ 秦 客何年驻?仙源此地深。” (3).指 秦 弄玉 之夫 萧史 。 唐 李商隐 《和孙朴韦蟾孔雀咏》:“ 西施 因网得, 秦 客被花迷。” 冯浩 笺注引 朱鹤龄 曰:“《列仙传》、《水经注》俱云 萧史 吹簫,能致白鹤、孔雀,自是用 秦楼 萧史 事。” 叶葱奇 注疏:“ 秦 客即指 萧史 ,这里借来指 孙 韦 。” 《漢語大詞典》:送酒 拼音:sòng jiǔ (1).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 陶潜 九月九日无酒,於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人望见白衣人,乃 王弘 送酒,即便就酌而后归。”后因以为典。 唐 李嘉佑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诗:“共知不是 潯阳郡 ,那得 王弘 送酒来。” 元 卢挚 《沉醉东风·重九》曲:“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明 何景明 《登坚山寺绝顶真武庙》诗之二:“不尽登高兴,无人送酒来。”(2).奉酒;敬酒。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曰:‘遣 緑竹 取琵琶弹,儿与少府公送酒。’” 元 史九敬先 《庄周梦》第一折:“小生平生爱的是花酒,不知怎么説,若是有弹唱的送酒,小生也吃不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这里送酒安席,一应规矩, 赵老头儿 全然不懂。” (3).下酒;佐酒。 唐 裴铏 《传奇·宁茵》:“及局罢而饮,数巡, 寅 请备脩脯以送酒。” 叶灵凤 《能不忆江南·碧玉一般的莴苣》:“这是我们家乡独有的特产,是送粥的妙品,同时也是一种可以送酒的小吃。” 《漢語大詞典》:逃秦 拼音:táo qín 犹避 秦 。避乱。 唐 曲信陵 《移居洞庭》诗:“重林将叠嶂,此处可逃 秦 。” 宋 叶适 《余顷为中塘梅林诗他日来游复作》:“初如别逃 秦 ,疏附耻独贤。”分類:避乱 《漢語大詞典》:桃花洞 拼音:táo huā dòng (1).指桃花源。亦借指隐居之地。 唐 钱起 《送毕侍御谪居》诗:“桃花洞里举家去,此别相思復几春!” 宋 梅尧臣 《次韵和吴长文舍人即事见寄》:“桃花洞远迷应久,杏树坛荒迹自传。”(2).传说 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桃花洞遇仙女。后因以指仙境。 五代 和凝 《天仙子》词:“翠娥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臺梦,一片春愁谁与共!”参阅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3). 四川省 长寿县 有桃花洞,以出产棺木板料而著称,因以桃花洞代指上等棺木。《金瓶梅词话》第六三回:“ 尚举人 家有一副好板,原是 尚举人 父亲,在 四川 成都府 做推官时带来,预备他老夫人用的,两副桃花洞,他使了一副,只剩下这一副,墻磕底盖堵头俱全。” 《漢語大詞典》:桃花源 拼音:táo huā yuán 晋 陶潜 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 秦 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宋 梅尧臣 《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 杨朔 《木棉花》:“ 香港 ,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因此便成为富人的桃花源了。”《漢語大詞典》:桃源 拼音:táo yuán (1).“ 桃花源 ”的省称。 南朝 陈 徐陵 《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嶠断来宾。” 唐 杜甫 《北征》诗:“缅思桃源内,益嘆身世拙。” 明 张煌言 《赠卢牧舟大司马》诗:“ 并州 正有来苏望,忍説桃源可避 秦 。”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他们缺乏相当的娱乐,赌博也是一条出路。所以有许多都在这里面寻觅他们的桃源。”参见“ 桃花源 ”。(2).指 桃源洞 。 唐 李涉 《赠长安小主人》诗:“仙路迷人应有术, 桃源 不必在深山。” 元 任昱 《清江引·题情》曲:“ 桃源 水流清似玉,长恨因缘误。”参见“ 桃源洞 ”。 (3). 宋 时 临安县 嘉会门 外 泠水峪 ,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称 桃源 ,为都人游集之地。 苏轼 《介亭饯杨杰次公》“丹青明灭 风篁岭 ,环佩空响 桃花源 ” 查慎行 注引 元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 泠水峪 在 嘉会门 外,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为城南胜概,旧呼 桃源 ,游人多集焉。” 《漢語大詞典》:桃源客 拼音:táo yuán kè (1).指隐者。 唐 卢纶 《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诗:“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时。”(2).称《桃花源记》中的渔人。 宋 辛弃疾 《满江红》词:“怕他年、重到路应迷,桃源客。”参见“ 桃花源 ”。 分類:渔人 《漢語大詞典》:桃源路 拼音:táo yuán lù (1).通往理想境界之路。 唐 孟浩然 《高阳池送朱二》诗:“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 松子 家。” 宋 辛弃疾 《水龙吟·题雨岩》词:“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清 纳兰性德 《海棠春》词:“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香径晚风寒,月在雀飞处。”参见“ 桃花源 ”。《白雪遗音·南词·乌啼花落》:“临别订期赠肺腑,缘何心口不相同。莫不是,另觅桃源路,许久全无信一封,害得我小侍儿报花无心赏。”参见“ 桃源洞 ”。(2).指通往美人住处的路。 南唐 冯延巳 《酒泉子》词:“陇头云,桃源路,两魂销。”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挑灯夜半自嘆吁,几回梦入桃源路,须再聘沉鱼美姿。” 《漢語大詞典》:桃源人 拼音:táo yuán rén 借指隐士。 唐 王维 《蓝田山石门精舍》诗:“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歷,笑谢桃源人,花红復来覿。” 唐 丘丹 《奉酬韦使君送归山之作》诗:“侧闻郡守至,偶乘黄犊出。不别桃源人,一见经累日。”一本作“ 桃园人 ”。《漢語大詞典》:陶篱(陶籬) 拼音:táo lí 晋 陶渊明 《饮酒》之五有“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后因以“陶篱”指恬淡自然的旨趣。 宋 林逋 《郊园避暑》诗:“託心时散帙,迟客復携觴。况有 陶 篱趣,归禽语夕阳。”《漢語大詞典》:我醉欲眠 拼音:wǒ zuì yù mián 晋 陶潜 直率旷放,喜喝酒,朋友至,即取酒共饮,如己先醉,则谓客曰:“我醉欲眠,卿可去!”见《晋书·陶潜传》。后用为旷放直率的典实。 唐 李白 《山中与幽人对酌》诗:“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宋 范成大 《题请息斋》诗:“不惜人扶难拜,非关我醉欲眠。”《漢語大詞典》:武陵溪 拼音:wǔ líng xī 见“ 武陵源 ”。《漢語大詞典》:武陵源 拼音:wǔ líng yuán (1). 晋 陶潜 《桃花源记》载: 晋 太元 中, 武陵 渔人误入 桃花源 ,见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村人自称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遂与外界隔绝。后渔人复寻其处,“迷不復得”。后以“武陵源”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唐 宋之问 《宿清远峡山寺》诗:“寥寥隔尘事,何异 武陵源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功成拂衣去,归入 武陵源 。” 宋 王安石 《即事》诗之七:“归来向人説,疑是 武陵源 。”亦作“ 武陵滩 ”、“ 武陵川 ”。 唐 汪遵 《东海》:“同作危时避 秦 客,此行何似 武陵滩 。” 唐 皇甫冉 《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寒侵 赤城 顶,日照 武陵川 ;若览名山誌,仍闻《招隐》篇。” 明 唐顺之 《广德道中》诗:“倘遇 秦 人应不识,只疑误入 武陵川 。”(2).亦作“ 武陵溪 ”。 东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迷不得返,饥食桃果,寻水得大溪,溪边遇仙女,并获款留。及出,已历七世,复往,不知何所。后成文人经常援引的典故。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唐 王之涣 《惆怅词》之十:“ 晨 肇 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 武陵溪 。”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三折:“多管为残花几片,悮 刘晨 迷入 武陵源 。”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一折:“有缘千里能相会, 刘晨 曾入 武陵溪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寻梦》:“为甚呵, 玉真 重遡 武陵源 ?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 《漢語大詞典》:武陵源 拼音:wǔ líng yuán (1). 晋 陶潜 《桃花源记》载: 晋 太元 中, 武陵 渔人误入 桃花源 ,见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村人自称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遂与外界隔绝。后渔人复寻其处,“迷不復得”。后以“武陵源”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唐 宋之问 《宿清远峡山寺》诗:“寥寥隔尘事,何异 武陵源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功成拂衣去,归入 武陵源 。” 宋 王安石 《即事》诗之七:“归来向人説,疑是 武陵源 。”亦作“ 武陵滩 ”、“ 武陵川 ”。 唐 汪遵 《东海》:“同作危时避 秦 客,此行何似 武陵滩 。” 唐 皇甫冉 《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寒侵 赤城 顶,日照 武陵川 ;若览名山誌,仍闻《招隐》篇。” 明 唐顺之 《广德道中》诗:“倘遇 秦 人应不识,只疑误入 武陵川 。”(2).亦作“ 武陵溪 ”。 东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迷不得返,饥食桃果,寻水得大溪,溪边遇仙女,并获款留。及出,已历七世,复往,不知何所。后成文人经常援引的典故。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唐 王之涣 《惆怅词》之十:“ 晨 肇 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 武陵溪 。”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三折:“多管为残花几片,悮 刘晨 迷入 武陵源 。”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一折:“有缘千里能相会, 刘晨 曾入 武陵溪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寻梦》:“为甚呵, 玉真 重遡 武陵源 ?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 《漢語大詞典》:羲皇上人 拼音:xī huáng shàng rén 羲皇 ,指 伏羲氏 。古人想象 羲皇 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故隐逸之士自称 羲皇 上人。 晋 陶潜 《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 羲皇 上人。”《漢語大詞典》:仙源 拼音:xiān yuán (1).道教称神仙所居之处。《云笈七籤》卷二七:“福地第四曰东仙源,福地第五曰西仙源,均在 台州 黄巖县 属地。”(2).特指 晋 陶渊明 所描绘的理想境地桃花源。 唐 王维 《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3).借指风景胜地或安谧的僻境。 明 顾大典 《青衫记·郊游访兴》:“花光艳,草色新,且停驂向仙源问津。”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之一:“白云护仙源,劫灰应不扰。” 《漢語大詞典》:源花 拼音:yuán huā 指 桃花源 。 唐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春草封归恨, 源花 费独寻。” 萧涤非 注:“‘源花’即 桃花源 , 陶潜 有《桃花源记》,相传即在 湖南 。”分類: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