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3—1247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德润,号铁庵、壶山。方万孙。宁宗开禧元年进士。理宗淳祐元年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六年迁宝章阁直学士。在广五年,百废俱举,以兼司俸禄赠学校,增摧锋军春衣钱,别给水军出戍粮米。改知隆兴府,命下而卒,谥忠惠。有《铁庵集》。
全宋诗
方大琮(一一八三~一二四七),字德润,号铁庵,又号壶山,莆田(今属福建)人。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进士,授南剑州州学教授。历知将乐县、永福县。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擢监六部门,累迁右正言,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嘉熙元年(一二三七),以言济邸事奉祠。起为福建路转运判官。淳祐元年(一二四一),知广州。四年,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六年,进宝章阁直学士,知隆兴府。七年卒,年六十五,谥忠惠。有集,已佚。明正德八年族孙方良节等辑成《铁庵方公文集》四十五卷。事见《后村大全集》卷一五一《铁庵方阁学墓志铭》。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七三六一
方大琮(一一八三——一二四七),字德润,号铁庵,又号壶山,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开禧元年进士,授南剑州教授,历知将乐、永福二县。端平改元,历监六部门、司农寺簿,兼提领安边所。二年迁太府寺丞,三年擢秘书郎、兼景献府教授。迁著作郎、兼权侍左郎官,除右正言。迁起居舍人、兼权直舍人院。罢,主管绍兴府千秋鸿禧观。俄起知建宁府。中寝四年,除秘阁修撰、福建路转运判官。淳祐改元,除集英殿修撰、知广州、广东经略安抚使,明年改广西安抚使,升宝章阁直学士、知隆兴府。七年五月卒,年六十五,谥忠惠。著有《铁庵集》、《壶山四六》等。见刘克庄《方阁学墓志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一)。
共32,分2页显示   2 下一页
七言律诗
羡君胸次有丘壑,眼底尘凡一洗之。
地献溪湖供入画,天私风月要昌诗。
贵人岂复知盘谷,名世应须学武夷。
政恐主翁方宦达,买山虽早入山迟。

挽赵南塘 其一 南宋 · 方大琮
七言律诗
初开学禁预招延,俄滞周南四十年。
大振文词惊海内,肯将训诂让儒先。
孤忠自许汉遗老,高气直凌唐谪仙。
凤昔览辉今已矣,危楼百尺尚依然。

其二
七言律诗
晚起苏公以礼郎,侍经掌制位文昌。
端平气脉真堪寄,元祐光阴惜未长。
马邑深忧形谏墨,鸾台宁徙耻书黄。
门生最是知心者,追记微言泪数行。

秋气高寒公始生,禀姿多得圣之清。
官箴未许冰为洁,心事真堪月比明。
久合紫囊还再世,却令皂盖历三城。
凭谁尽纪前张政,只听村谣里唱声。

其二
七言律诗
家学源流今吏师,宽严殊剂亦殊施。
豪宗咸服薤一本,野老齐歌麦两岐。
最课休声无地着,芳名姱节有天知。
请将郡志从头数,高直蓬山更有谁。

其三
七言律诗
老去遇公为地主,剩将恩意煦摧颓。
龟鱼得荫眠偏稳,鸥鹭忘机熟不猜。
方喜玺褒天下最,又闻玉节日边来。
丰年一饱谁之赐,好把禾头祝寿杯。

有美羊城一钜儒,菊坡气脉最关渠。
村高懒宿郎官被,色养姑乘使者车。
曩日绿林功未赏,今年清社事堪书。
福星何事轻移去,久矣世无公毁誉。

其二
七言律诗
幸甚联台馀五月,户庭微细事皆知。
山中菊径多归思,膝下莱衣少脱时。
吏散庭空无滞牒,客来酒尽只新诗。
耳闻眼见谁虚实,写与行人作口碑。
⑴ 此首原连上作一首,据四库本《铁庵集》改

其三
七言律诗
时贤落落甚晨星,世事如棋局又新。
赤白交驰边面急,腐红销尽国中贫。
谁令野有横舟者,应是朝无惜宝人。
握手不堪离思满,愿公自爱庙堂身。

送李兄赴省 南宋 · 方大琮
七言律诗
乃翁场屋负高名,里许工夫共讲明。
谢氏弟兄辉玉树,韦侯父子薄金籯。
世科莫讶争寒畯,少作曾看到老成。
此去亲传衣钵在,想非温饱志平生
⑴ 以上《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三一

宴徐大参 南宋 · 方大琮
七言律诗
麟符久合换貂蝉,又向乡邦拥十年。
眼赤腰黄天宠泽,颜红鬓绿地神仙。
极知昼绣堪行染,见说宵衣正渴贤。
好事还殊门外路,人看四辈下翩翩(宋《翰苑新书》别集卷八)

古风
坐衙弹琴和且平,退衙读书锵有声。
琴声书声两相和,和气散作花满城。
示知言游不可作,雅俗二者难兼行。
曩余不敏坐此处,轩窗尘土安有名。
堂前薇花寂寂笑,此殆文吏非书生。
君非异人何能尔,吏事不废心转清。
牒纷案聚判笔走,庭空吏散诗句成。
尝闻欧公居夷陵,日讨故牍翻研精。
金陵宰鄞政习礼,天津客已愁鹃鸣。
怀哉尹君志古道,请把此案为商评。
⑴ 四库本《铁庵集》作亦知言游不可起

百禽收舌后,一鹗凌清秋。
沧波渺浩荡,中有万斛舟。
劫灰烧不尽,宗老擅风流。
典刑尚千载,雅奥根九畴。
忠愤疏中垒,功名起武侯。
载彼北方学,来为南国游。
膻风痛洗濯,蛮俗赖怀柔。
偶然得联事,顾影岂其俦。
逢迎时一笑,倾吐不复留。
抵掌说西事,强颜愧楚囚。
见晚别何早,含情酒浇愁。
惟有加餐祝,作歌住行辀。
有诏愿亟起,且莫事锄耰。
顾我何为者,一毛在九牛。

四言诗
铁庵铭 南宋 · 方大琮
四言诗
铁在五金,质粗直贱,精义入神,至贵乃见。
夏氏九鼎,百怪消睍;
欧冶双剑,紫气射电。
人得其精,是谓刚善,为广平肠,为清献面。
臣心一寸,臣胆百鍊,神器可镇,佞头可断。
铸成脊梁,有真硬汉,蒲省屹立,茅岭踏遍。
南都一壁,鬼怕门限,跌扑不破,屈摺不变。
元祐全人,阳脉一线,吾师元城,拜读史传。
闻过广时,监督卒悍,岂无人心,聚观愤叹。
光景常新,风雷怒散,作庵以名,笃信实践。
淳祐丁未,中春朔旦,莆方大琮,德润甫撰。

玉界尺铭 南宋 · 方大琮
四言诗
淳祐丙午,月一阳生,莆方德润,作堂广平。
筑山其后,明年上春,东卓铁庵,西台始经。
夏五之五,乃得玉屏,拾遗俊明,适归自京,谋与庵对,以界尺名。
一明一润,异姓弟兄,量所未逮,琢而后精。
或谓温温,不如铮铮,至刚铁汉,有美玉人。
气质力量,盍共细评。
惟广平翁,心肠二并。
始终条理,振大于声,至和粹中,有至坚凝。
《书》德凡九,曰直而温,《记》十一德,以义辅仁。
洞然不烨,吾师元城,所不此比,有如此铭。
俊明为谁?
李君昴英。

辞赋
文武相授,古今并推。
既躬任于道统,宜上同于伏羲。
载观述作之朝,所传者正;
允合神明之主,无间于斯。
古初之民极既开,前后之圣人更造。
惟互相启发,此理有助;
故均是源流,迄今可考。
烝哉文武,虽时非太古之时;
论及本原,此道即伏戏之道。
皇矣命受,烝哉烈丕。
嗣续乎相传之统,扶持于未坠之时。
阴阳之理秘,六画著矣;
正直之义隐,九畴见之。
知一道由来于古始,故二君相与以维持。
承烈显谟,共发心传之秘旨;
肇端立极,有如皇德之初基。
盖亦均是伦也,明于后,肇于前;
莫非极也,建于今,基于古。
三圣人之抽关启钥,千万世之重规叠矩。
爻所当重,非求合于卦八;
皇本自建,岂强参于数五。
有能求是道于古初,不必异伏戏于文武。
宅心而后,以身续万世之传;
此理孰开,在昔有三皇之祖。
大抵自昔凡几君以述作自任,有功于吾道则初终亦同。
使开辟至今,一圣而止;
恐流续正理,数传则穷。
惟立极剖元于其始,复叙彝演《易》于其终,使后世获见精微之旨,皆昔人互相发越之功。
数具三三,总括三百爻之内;
法存六六,包罗五六字之中。
故尝以精微授受之时,想朴略鸿荒之上,不见其异,乌见其合?
既无所述,亦无所创。
惟夫《易》微矣不得以不演,伦斁矣不容于不访。
是道至周室而始明,故人谓伏戏之再王。
语其深矣,岂无意于孟坚;
论及由之,抑有心于荀况。
向使洛书戏未作,复啬于武,卦爻戏未略,不详自文,是吾心有歉于千载,岂向者所期于二君?
盖发明之责求以自塞,而异同之论判而不闻。
后人当论其道合,或者毋徒于迹分。
勿谓作爻止合取诸之离象,凡其敷诰可追大也之皇坟。
观孟轲论若合之始终,与韩子序相传之纲目,皆于皇道以独略,惟至周人而三复。
然则戏氏远矣,后世因文武有考焉,吾故曰观周即伏。

唐祚方启,太宗有为,极治体之至者,先圣心而得之。
天开英武之姿,素存远略;
躬获升平之具,已立成规。
昔太宗起百年颓弊之风,植一代根本之地,立国规模,屹若素具。
措世宁谧,循之可致。
方其兴也,大体已定于初心;
及既得之,当世果跻于至治。
帝也负英明之见,为宏远之谋。
仁义刑罚,决择之意审;
纪纲制度,维持之虑周。
自帝心之定体先立,唐世之承平有由。
喟然兴焉,悯汉魏以来之弊;
从其大者,享成康几致之休。
是时以寝兵为极功,则节目详明;
以作乐致太平,则形容善美。
鞭背之法弛,谁识囹圄;
计口之制行,民安田里。
自非体统之素定,未必治平之至此。
励精初志,不徒措国于苟安;
举世丕平,孰识成模之自始。
大抵理乱靡常,皆由国体之弗立;
意向一定,毋患治功之不彰。
古人得其全必底全盛,后世从其小固宜小康。
帝乃熟思政体而面斥法律,深识君体而躬行帝王。
执此致二十年之治,推而为三百载之唐。
论及拯民,张氏述宏模之略;
语其成效,史臣称大略之详。
盖始也斥万纪之利,恐蠹君心;
辟德彝以刑,虑伤民命。
虽一心攻者甚众,然大体不为之病。
使随听而辄惑,靡所定止;
则粗安且不可,况乎极盛。
不见作《帝范》以训太子,首以曰君;
书《汉纪》以赐近臣,论其为政。
独奈何效方形而喜治之色动,治粗具而力行之意疏。
狱虽稀断,第是岁而止;
户亦不闭,仅数月之馀。
神疲登岱以告瑞,躬蹈伐辽之覆车。
向之所得,今复失矣;
以此为至,亦徒止于。
托以文容,终未免武功之习;
歉然颜面,深有惭贞观之初。
虽然,槩论其形迹,未免小疵;
推原其心术,亦无甚失。
刑叹不肉,事虽泯而意美;
身各有庸,法虽疏而虑密。
后之论太宗者,固当于体之外求之,不失为治平之实。

三代治盛,四方教宣。
因性情之常理,达礼乐于敷天。
异世迭兴,即中和而默感;
斯民共适,通远近以皆然。
昔者人心尚隐于淳庞,世治未离乎简朴。
自圣时启迪,此化寖盛,故天理形见,夫人皆觉。
皇乎三代,斯时已极文明;
达在敷天,无往而非礼乐。
虽曰《夏》、《頀》、《武》之殊用,忠、质、文之异名。
岂无损益,俱曰□□之异;
虽异缀兆,均由心感之生。
以此周旋于斯世,亦其启发之真情。
自六七世之贤明,迭相制作;
使千百年之宇宙,相与流行。
观是时,万国玉帛,驩趍夏邑之朝;
百蛮歌颂,播在商涂之载。
朝廷非无仪而遍及江汉,齐晋亦有诗而不遗鄘邶。
虽是端均散于群心,而极盛无如于三代。
当年积累,大恢治具之繇;
与世周流,不见圣人之碍。
大抵人习于见理,则达理以甚易;
道可以合民,非强民而使同。
武夫非可肃,况在中林之地;
贱隶岂能文,唱成列国之风。
良由冠昏济济,闾里素习;
声教洋洋,朔南亦通。
惟圣化薰陶之无外,故斯民习熟于其中。
如奏《关雎》,虽乡人而亦用;
傥观宾蜡,知大道之为公。
盖上世蒉桴土鼓之希声,杯饮污樽而无体,童谣有乐情而未播于乐,耕逊亦礼意而未闻于礼。
于是学校羽籥,合众讽诵;
族党拜揖,习人孝弟。
凡昔时之壅窒未通,故今日之情文大启。
岂特升歌于庙,铿然此日之鼓鼗;
抑令酬酢于乡,蔼若当年之酒醴。
后世奏形雅乐,至卿士以未晓;
问及封禅,虽儒生而莫谈。
不思汉广之夫,知有周礼;
殷雷之妇,作歌召南。
以后儒之多识如彼,视古者之凡民有惭。
此且未达,况乎远覃。
以至野外何施,莫出鲁生之两;
军中自乐,何资唐舞之三。
盖自源流犹未远于圣人,溃裂已不容于天下。
陈非可归,且负器以归矣;
河不可入,有播鼗而入者。
于斯时也,上无宗主,礼乐逸于下而无所归,所谓涣散而非达也。

国事孰纪?
史官独专。
任□圣朝之责,重于宰相之权。
载严简策之司,实兼所制;
虽处钧衡之势,莫得而先。
盖闻人情非真可以法绳,名位有若卑而望耸。
盖凛然纪载,有一定之赏罚;
虽严而黜陟,不如斯之畏悚。
且世有史官之掌,无事不书;
虽职非宰相之尊,其权实重。
是官也,纪述悉备,是非不虚。
职掌兰台之次,文䌷石室之储。
莫严于王法,褒贬尤系;
莫尊于天子,动言亦书。
兹史法凛然而可畏,则相权视此以何如。
形为载笔之片言,闻之益竦;
贵有诏王之八柄,蔑以加于。
勿以执简之卑,非执政之尊,秉笔之微,岂秉钧之比。
然刑诛犹可,谁甘一字之戮?
爵赏虽荣,孰与片辞之美?
是非宰相之无权,或者人心之畏史。
此笔削螭阶之下,万古不移;
彼尊严凤阁之间,一时而已。
大抵操制一世,时用以遽止;
荣辱千载,权尊而若卑。
故人不惧汉相而惧士序之一等,世不畏晋卿而畏丹书之一辞。
则知内史掌柄,岂宰所独;
太史虽令,曰公亦宜。
岂其无职之大此,未必夫人而畏之。
兼制乎人,岂敬则选高之后;
独先以计,正马谈位置之时。
胡不观董狐书法不避正卿,知几奏记切讥时宰。
记鲁史者不为咺而讳,作唐史者不以张而改。
使相臣之威望可惧,是史法之权衡安在?
虽敬宗之用,安能止入仗之随;
以宁殖之专,终莫掩书名之罪。
乃若李实为相,御史气慑;
延龄方相,近臣胆寒。
然国史可隐而历疏于蒋,实录宜讳而直书者韩。
以尊严之势皆可用于朝列,而威福之权竟莫施于史官。
惜夫中书岂刊正之官,伪辞皆有;
东观置监修之职,措笔诚难。
虽然,史权盖自古以森严,后世类随时而崇尚。
太宗重其职,置以门下;
武帝尊其权,位之相上。
呜呼!
如必待二君之崇重,而后有可尊之权,是权非素加于宰相。

汉治所尚,孝文克明。
虽务德以为本,亦以严而致平。
躬以率先,素禀天姿之厚;
威非轻用,迄臻治效之成。
盖闻因循乃治道之亏,奋发非仁人之意。
然弊积于宽,非以威克,则民有所玩,适为政累。
且文帝虽仁柔之主,其虑已深;
汉家享治平之功,皆严之致。
虽曰德本专务,贤为素闻,然宽厚之风,寓在禁网,仁义之意,藏于法斤。
要非徒善以为政,无但以宽而议文。
自谓慈柔,难任一再传之业;
勉加奋励,庶收六十载之勋。
岂非礼虽兴于务化,亦断狱而兴;
奸不止于除刑,以定笞而止。
玉环非忍断,恐滋犯法之弊;
铜虎岂徒制,是乃息兵之始。
以仁君未免于自振,亦柔德终难于专以。
独先以朴,非予心不足于仁柔;
宁过乎刚,使庶事无轻于委靡。
大抵民惟狃于宽,其弊愈甚;
仁不至于懦,其严可知。
以武帝行严,祗见虚耗;
以孝宣用严,适滋慢欺。
文也以平日宽仁之素,为此时刚断之施。
戮昭非负,乃爱昭之意;
系勃非忍,为全勃之思。
所以治者,岂无致之?
既重其仁,崔寔发非宽之论;
不阿其罚,贡生形大化之辞。
是何差级既重责,随赦魏公;
犯跸欲必诛,卒从张议。
岂终无仁爱之念,特显示严明之治。
故闻躬服之威,渐肃边境;
睹定律之严,皆为礼义。
使异时获安静之福,亦今日有激昂之志。
是则公卿笃厚,得非有激于玉杯;
方外安宁,亦自持威于竹使。
又当知无踰侈之禁,自革僭服;
无趋利之戒,潜消剟帘。
几杖非示威,受者益竦;
金钱非责贪,愧其不廉。
无可畏之迹,犹曰足畏;
于不严之中,乃其至严。
将军有不犯之威,但成其礼;
丞相畏益庄之后,愈致其谦。
山言解弛,力请进威;
谊陈治安,痛言定制。
岂运用之中独晦其迹,故谋议之臣迭言其弊。
呜呼!
文帝用严之意,而当时有所不能知,此其所以为帝。


共32,分2页显示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