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太学(太學)
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西周 已有太学之名。 汉武帝 元朔 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 西汉 置太学之始。 东汉 太学大为发展, 顺帝 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质帝 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魏 晋 到 明 清 ,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贡入太学肄业。”参见“ 大学 ”。
《漢語大詞典》:大学(大學)
(1).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如: 小王 上大学了。
(2).特指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髮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髮,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漢語大詞典》:成均
(1).古之大学。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礼记·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 郑玄 注:“ 董仲舒 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2).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武帝谥议》:“国训成均之学,家沾抚辜之仁。”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齿於成均,所以明其长幼;通於博望,所以昭其宾客。” 明 何景明 《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阳》诗:“忆在成均共携手, 泉山 门下相知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莫葆斋:“ 莫葆斋 晋 , 浙江 仁和 人。少入成均, 法时帆 先生最为赏识,每考必列前茅。”
《漢語大詞典》:北学(北學)
(1).指 周 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之一。相传 夏 、 商 、 周 三代的最高学府内分东西南北四学和太学。大戴礼记·保傅:“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始下不踰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端於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达其不及,则德智长而理道得矣。”
(2).指 南北朝 时 北朝 的经学。北史·儒林传序:“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清 许宗彦 《记南北学》:“经学自 东晋 后,分为南北。自 唐 以后,则有南学而无北学。”
《漢語大詞典》:瞽宗
殷 学校名。后借指最高学府。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於瞽宗。”礼记·明堂位:“瞽宗, 殷 学也;頖宫, 周 学也。”陈书·沈不害传:“成均自斯坠业,瞽宗於是不脩。” 清 赵翼 《读王予中先生〈白田存稿〉敬书于后》诗:“生膺蒲轮徵,殁入瞽宗祀。” 章炳麟 《检论·争教》:“且夫 辽 氏以降,其在边皆习彀骑,以武怒击杀为故,而不事文教,其卒犹北面於瞽宗之序。”
《漢語大詞典》:脩饰(脩飾)
(1).修改润饰,使语言文字明确生动。论语·宪问:“为命, 裨諶 草创之, 世叔 讨论之,行人 子羽 脩饰之。” 宋 陈亮 《与韩无咎尚书》:“今但与妻孥併力耕桑以图温饱,虽书册亦已一切弃去,况更能脩饰语言,作少年涂抹事乎?”
(2).梳妆打扮。《楚辞·九辩》:“今脩饰而窥镜兮,后尚可以窜藏。” 金 王若虚 《生日自祝》诗:“清晨闻喧呼,亲旧作生日,初我未免俗,随分畧脩饰。”
(3).整修装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 黄巾 之乱,残毁穨闕, 魏 太和 景初 中,令长脩饰旧宇。” 宋 洪适 隶释·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脩饰宅庙,更作二舆。”宋书·武帝中:“可改构榱桷,修饰丹青,苹蘩行潦,以时致荐。”
(4).修养德行。 汉 刘向 列女传·契母简狄:“ 契 母 简狄 ,敦仁励翼,吞卵产子。遂自修饰,教以事理,推恩有德。”
(5).指提高学养。 唐 张九龄 《上封事》:“故於用人之际,不可不第高下。若高下不可妄干,天下士流,必刻意脩饰,思齐日众,刑政自清。” 宋 苏洵 《上皇帝书》:“臣愚以为父兄之所任而得官者,虽至正郎,宜皆不听任子弟,唯其能自脩饰,而越録躐次以至於清显者乃听。”
(6).合乎礼义。荀子·子道篇:“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脩饰,孝子不从命,乃敬。”
(7).谓使之合乎礼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孝为百行之首,犹须学以脩饰之,况餘事乎!”
(8).指讲究外表、形式。三国志·蜀志·蒋琬传:“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元年:“上颇脩饰,宫室、车服盛於 昭帝 时。”
(9).引申谓故意做作以取悦于人。墨子·非儒下:“ 孔 某盛容脩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劝众。”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行不脩饰,名迹无愆;操不激切,素风愈鲜。”
《漢語大詞典》:郡学(郡學)
郡国的最高学府。明史·太祖纪二:“是月,﹝ 太祖 ﹞命 寧越 知府 王宗显 立郡学。”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绪言:“ 汉 时立太学和郡学,讲授五经,太学与郡学成为全国的大小文化中心。”参阅汉书·循吏传·文翁
《漢語大詞典》:高学(高學)
谓高明的教导。 北周 萧詧 《游七山寺赋》:“凭怪石而为枕,因沧浪而洗足,盖往贤之所同,亦先儒之高学。”
学养高深者。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世事如病耳,螘斗作牛闻,苦怀太史 惠 ,养豹烟雨昏,后世无高学,举俗爱 许浑 。”
《漢語大詞典》:国子监(國子監)
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隋 、 唐 、 宋 、 元 、 明 、 清 ,称国子监。 晋 称国子学, 北齐 称国子寺。 清 末改革学制,自 光绪 三十二年起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参见“ 国学 ”、“ 太学 ”、“ 国子学 ”。
《漢語大詞典》:监学(監學)
清 末在中等以上学堂设立的学官。也称学监。主管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居和日常行为。 鲁迅 《呐喊·头发的故事》:“ 宣统 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三篇七:“﹝ 秦公 ﹞来函以监学相委,以为整理本校非鄙人之力不能。”
指国子监。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宋史·职官志五:“﹝ 建炎 ﹞十三年,太学成,增置博士、正、録。参用 元祐 、 绍圣 监学法,修立监学新法。” 元 虞集 《请吴先生书》:“先生抱道怀德,经明行脩,係乎监学者匪轻。”
《漢語大詞典》:医学博士(醫學博士)
(1).官名。 唐 置,州府属官。新唐书·百官志四下:“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上。掌疗民疾。”
(2).医学上的最高学位。由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按规定手续授予。
《漢語大詞典》:长材茂学(長材茂學)
指才能高学问大的人。 明 归有光 《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之一:“开局秉笔,固皆一代之长材茂学,必有所见以广圣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