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谎人(謊人)
骗人。 鲁迅 《野草·立论》:“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
分類:骗人
《漢語大詞典》:牢笼(牢籠)
(1).包罗;容纳。《淮南子·本经训》:“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网八极,经纬六合。” 唐 刘知几 史通·人物:“既而 孟坚 勒成汉书,牢笼一代。”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作赋之法,已尽 长卿 数语,大抵包蓄千古之材,牢笼宇宙之态。” 鲁迅 《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而这四种定法,也就牢笼了后来的许多拟作了。”
(2).犹掩盖,盖过。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唯 王襃 、 庾信 奇才秀出,牢笼於一代。”
(3).笼络;罗致。 唐玄宗 《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科第之设,沿革多矣, 文皇帝 拨乱反正,特设科名,志在牢笼英彦。”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后山不背南丰:“ 陈后山 少为 曾南丰 所知, 东 坡爱其才,欲牢笼於门下。”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勇健军:“论者谓帝善於牢笼勇士,不使其为非也。” 田汉 《丽人行》第二一场:“他们拼命想以 亚洲 人的立场来牢笼 中国 人。”
(4).约束,限制。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
(5).骗人的圈套。 元王晔《桃花女》第四折:“怎知你逞尽顽凶,设就牢笼。”《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牢笼巧设美人局,美人原不是心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我既然入了他的牢笼,又碍着交情,只得提起精神,同他赶忙画起来。”
(6).关禽兽的笼槛。喻束缚人的事物。 何其芳 《画梦录·黄昏》:“美丽的飞鸟寻找着牢笼。” 柯灵 《香雪海·首先强调什么》:“打开视野,从狭隘的牢笼里解放出来。” 陆文夫 《一路平安》六:“我们一起从那个牢笼里冲了出去,对那种优裕富足的生活视如粪土,毫不可惜!”
《漢語大詞典》:圆光(圓光)
(1).月亮。 唐 李白 《古风》之二:“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明 刘基 《过秦楼》词:“圆光易缺,急景难追。”
(2).佛教谓菩萨头顶上的圆轮金光。 唐 法琳 《辨正论·喻篇上》:“ 如来 身长丈六,方正不倾,圆光七尺,照诸幽冥。”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貌堂堂,声朗朗,头直上只少箇圆光,却便似捏塑来的僧伽像。”
(3).旧时江湖术士利用迷信心理骗人财物的一种方法。用镜或白纸施以咒语,令童子视之,谓其上能现诸象,可知失物所在,或预测吉凶、祸福。晋书·艺术传·佛图澄:“﹝ 澄 ﹞又令一童子洁斋七日,取麻油合胭脂,躬自研於掌中,举手视童子,粲然有辉。童子惊曰:‘有军马甚众,’”据云,此即后来之圆光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一回:“就是甚么兼精辰州符、失物圆光的那个,天天在报上上告白的。”参阅 徐珂 《清稗类钞·方伎·圆光》
《漢語大詞典》:口谈(口談)
亦作“ 口谭 ”。
(1).口头谈论;口头谈说。庄子·天下:“然 惠施 之口谈,自以为最贤。”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夫人不谓之满,世则不得见口谈之实语。” 何其芳 《画梦录·梦后》:“从前有人隔壁听姑妇二人围棋,精绝,次晨叩之,乃口谭而已。”
(2).口气,语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李氏 与 大郊 面质,句句是 杨化 口谈,咬定 大郊 谋死真情。”
(3).方言。口头禅。引申为骗人的话。《海上花列传》第十四回:“‘倌人开宝’是俚哚堂子里口谈啘,陆里有真个嗄!”
《漢語大詞典》:稳住(穩住)
犹安顿停当。多有隐瞒真情,骗人暂缓行动的意思。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瞒过俺那能拘管的夫人,稳住俺廝齐攒的侍妾。”红楼梦第七七回:“ 寳玉 将一切人稳住,便独自得便,到园子后角门,央一个老婆子,带他到 晴雯 家去。”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一章:“ 郭祥 把 金银铁 稳住,立刻假托有事,跑到外面找到 小牛 。”
《漢語大詞典》:做鬼
(1).谓死去。《水浒传》第一一三回:“﹝ 李俊 ﹞嘆了口气,看着 童威 童猛 道:‘今日是我连累了兄弟两个,做鬼也只是一处去。’”
(2).捣鬼;搞骗人的勾当。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五章:“ 世富 老大……有皱纹的面色严肃而且和善可亲,仿佛他并不是做鬼,而是正在做着对世界有益的事情。”
《漢語大詞典》:招牌
(1).店家、医家与艺人等挂在门前标明名号与经营内容等的牌子。 宋 张任国 《柳梢青》词:“掛招牌,一声喝采,旧店新开。”《水浒传》第五一回:“今日 秀英 招牌上明写着这场话本,是一段风流藴藉的格范,唤做‘ 豫章城 双渐 赶 苏卿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张文贵传上》:“前边行到 竹竿巷 ,见一招牌写得真,白粉壁上书大字:有房安歇往来人。”儒林外史第三一回:“将来掛招牌,就可以称儒医。”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二:“这地方的门口挂着职业介绍所的招牌,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碰了进去。”
(2).比喻骗人的幌子。 清 李渔 《意中缘·奸囮》:“我借他做个招牌,结识起士大夫来。” 闻一多 《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时髦的招牌和近代化的技术,并不能掩饰这些事实。”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十章:“这个浪荡子到外面也不是念书,想混个招牌回来欺压人罢啦。”
《漢語大詞典》:花活
方言。犹花招。欺骗人的狡猾手法。 阿凤 《升学》:“我也明知道学校就是少,投考的人就是多,里头的花活也真气人,学校的大门不是冲着穷人家的孩子开的。”
《漢語大詞典》:诳语(誑語)
(1).说谎话。《参同契》卷下:“惟斯之妙术兮,审諦不誑语。” 唐 白居易 《与济法师书》:“如来是真语,实语,不誑语,不异语者。” 丁玲 《韦护》第一章:“ 柯君 露出一副欲哭的脸,握着他的手不放,非要他同去一遭不行,一分钟也好,他全为要证实他并没有诳语。”
(2).骗人的话。《西游记》第六七回:“倘或那妖精神通广大,你拿他不住,可不是我出家人打誑语么?” 清 王筠 《菉友肊说》:“连篇累牘,尽是誑语。” 茅盾 《有志者》:“出家人不打诳语。先生,实在是你睡性好了点儿。”
《漢語大詞典》:饰诈(飾詐)
谓作假骗人。汉书·公孙弘传:“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 宋 苏舜钦 《城南归值大风雪》诗:“世人饰诈我尚笑,今乃復见天公乖。”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金 主喜饰诈,初为宰相,妾媵不过数人……其后逞欲无厌,淫肆蛊惑,不能自制矣。”
分類:作假骗人
《漢語大詞典》:鬼画符(鬼畫符)
(1).符箓。因笔画缠绕难辨,故称。《醒世姻缘传》第二八回:“ 冶陶 有个店家婆,年纪只好二十多岁,脏得那脸就如鬼画符一般,手背与手上的泥土积得足足有寸把厚。”《何典》第六回:“ 活死人 吓得魂胆俱消……亏杀后头又跑上一个缠杀老道士来,看见 活死人 弄得走头无路,便向身边拿出一张鬼画符来,向众狗一扬,那些狗就絶气无声,尽都摇头豁尾巴四散的去了。” 鲁迅 《华盖集·论辩的魂灵》:“二十年前到黑市,买得一张符,名叫‘鬼画符’。”
(2).喻书法拙劣。 金 元好问 《论诗绝句》之十三:“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亦喻文章拙劣。 清 赵翼 《壬申下第作》诗:“举场我叹鱼缘木,败卷人嗤鬼画符。”
(3).指哄骗人的东西或伎俩。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三》:“扶乩、打拳那些鬼画符的东西,倒也罢了;学几句世界语,画几笔花,也是高雅的事,难道也要同行嫉妒,必须声明鱼目混珠,雷击火焚么?” 乔野 《红胳膊箍》:“ 小秃 把脑袋摇晃得像拨浪鼓,不听他那套鬼画符。”亦指办事不认真,糊弄人。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七:“可要打扫干净,别急着开会,马马虎虎,鬼画符。”
《漢語大詞典》:花招
(1).武术中姿式好看但不一定实用的动作。后泛指巧妙的手法。《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为了安全,她悄悄地告诉孩子们一个防身的花招。”
(2).指欺骗人的狡猾手段、计策等。 老舍 《全家福》第三场:“ 小平 ,记住,我们事事都要以诚相见,你刚才不该对 李大妈 耍这种小花招儿!”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他想: 韩大棒子 又玩什么花招呢?”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他还是不理他,看他究竟又要耍啥新花招。”
(3).招贴;海报。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一折:“俺在这梁园棚勾栏里做场,昨日贴出花招儿去。”
《漢語大詞典》:欺诈(欺詐)
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战国策·燕策二:“ 齐 田单 欺诈 骑劫 ,卒败 燕 军,復收七十城以復 齐 。”汉书·西域传下·车师后国:“其后 莽 復欺诈单于,和亲遂絶。”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盖定差乡户人有家业,欺诈逃亡之弊,比之僱募浮浪,其势必少。” 茅盾 《〈呼兰河传〉序》:“他们不欺诈,不虚伪。”
《漢語大詞典》:拐子
(1).一种简单的木制工具。形状略像“工”字,两头横木短,中间直木长。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 普安州 有养蛇户,每年五月五日,即担蚦蛇入府,祗候取胆,余曾亲见……两人舁一条在地上,即以十数拐子从头翻其身,旋以拐子案之,不得转侧。”
(2).拐骗人口、财物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世间最可恶的是拐子。”红楼梦第四回:“因那日买了个丫头,不想係拐子拐来卖的。” 田汉 《江村小景》:“不是说给拐子拐去的吗?”
(3).腿的下部与脚相连处。《群强报》1918.7.22:“ 戴生 顺井口往下一瞧, 老邻 在后使足了劲一搊拐子, 戴生 身落眢井。”亦指腿脚瘸的人。
《漢語大詞典》:鬼戏(鬼戲)
(1).有鬼魂角色上场的戏剧。 清 太平客人 《〈何典〉序》:“其事实则离不开鬼心,扮鬼脸……做鬼戏。”《光明日报》1963.9.9:“目前戏剧界讨论的有如下一些问题:对于推陈出新方针的认识和态度问题……对于鬼戏的看法问题。”
(2).喻骗人的花招。 茅盾 《子夜》十三:“我们干得快,那怕 钱葆生 他们想要串什么鬼戏,也是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