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音缀(音綴)
即音节。详“ 音节 ”。
分類:音节
《漢語大詞典》:音节(音節)
(1).乐声的节奏。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曹操 ﹞闻 衡 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閲试音节。”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予家旧有婢,亦善作此曲,音节皆妙。”《老残游记》第十回:“你就半啸半击磬,帮衬帮衬音节罢。”
(2).指诗歌中的节奏。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诗之法有五:曰体製,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宋 苏轼 《往在东武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四首今黄鲁直亦次韵见寄复和答之》:“独喜诵君诗,《咸》《韶》音节缓。”元史·儒学传二·杨载:“诗当取材於 汉 魏 ,而音节则以 唐 为宗。”
(3).亦称“ 音缀 ”。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语音单位。在汉语里,一般讲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
《漢語大詞典》:低昂
(1).起伏;升降。《楚辞·远游》:“服偃蹇以低昂兮,驂连蜷以骄驁。” 宋 苏轼 《同秦仲二子雨中游宝山》诗:“立鹊低昂烟雨里,行人出没树林间。” 郭沫若 《凤凰涅槃》诗:“啊啊!哀哀的凤凰!凤起舞,低昂!凤唱歌,悲壮!”
(2).高低,高下。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一折:“恰纔二将争雄在战场,都一般的神机妙策没低昂。”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作者处此,但能布置得宜,安顿极妥,便是千幸万幸之事,尚能计其词品之低昂,文情之工拙乎?”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华质之分,贞滥之辨,斯于散句,故无低昂。”
(3).指争高下。 明 宋濂 《龙渊义塾记》:“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
(4).指价格的贵贱。 汉 王充 论衡·变动:“故穀价低昂,一贵一贱矣。” 宋 陆游 《朝奉大夫直祕阁张公墓志铭》:“俄而復命折粟帛以緡钱,其低昂或至十百,民皆破家不能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邑人:“后有邻翁来市肉,苦争低昂,添脂搭肉,片片碎割,其苦更惨。”
(5).指抬高或压低(价格)。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刘庸夫:“而徵地丁银,纳银不照数收,以银钱时价之多寡,而低昂其价。” 郑观应 《盛世危言·邮政下》:“﹝邮政局﹞取资之数,与海疆轮电各局远近一律,以广招徠,不得任意低昂,致小民不便。”
(6).指音节的高低。宋书·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唐 柳宗元 《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诗:“鎩羽集枯榦,低昂互鸣悲。” 宋 苏轼 《竹》诗:“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7).沉浮。谓随波逐流。 唐 无名氏 灌畦暇语:“力尽志殫,仅能如愿,终以枯肠不贮机穽,不能随世低昂。”金史·完颜伯嘉传:“ 伯嘉 纯直,不能与时低昂。” 明 高启 《送高二丈学游钱塘》:“君年虽少志则壮,不肯与世相低昂。”
《漢語大詞典》:短歌
日文五行诗的固定形式,其第一行与第三行各有五个音节,其它各有七个音节
形式短小的汉语古典歌行诗
《漢語大詞典》:锵锵(鏘鏘)
(1).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发出的洪亮清越的声音。《诗·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鸞鏘鏘。” 郑玄 笺:“鏘鏘,鸣声。” 汉 秦嘉 《留郡赠妇》诗之二:“肃肃僕夫征,鏘鏘扬和铃。”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柘枝歌〉》:“鏘鏘杂珮离芳渚,珠帽红鞾振金缕。” 清 袁枚 新齐谐·玉梅:“满房帐钩箱锁之类鏘鏘有声。” 丁玲 《某夜》:“‘铿铿-锵锵-’,铁的镣铐在他的手上和脚上讨厌的响着。”
(2).象声词。特指诗文音节清越响亮。 清 杜芥 《〈楝亭诗钞〉序》:“徒赏其诗渊渊尔,鏘鏘尔,非 曹子 所以命予者已。”
(3).象声词。乐声。 三国 魏 曹丕 《于谯作》诗:“献酬纷交错,雅舞何鏘鏘。” 唐 宋若宪 《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御筵多济济,盛乐復鏘鏘。” 清 刘大櫆 《贲趾堂记》:“良朋四五人自远而至,相与觴咏其中,鏘鏘然金石之声交发於四座。”
(4).象声词。鸟虫鸣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凤皇于飞,和鸣鏘鏘。” 清 恽敬 《释蟪蛄》:“似蜓蚞而復小,黑黄色,其声鏘鏘,如舞鐃,如铃,故曰螿,非蟪蛄也。”
(5).美好貌。管子·形势:“鸿鵠鏘鏘,唯民歌之。” 南朝 梁 沈约 《为临川王九日侍太子宴》诗:“靡靡神襟,鏘鏘羣彦。”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司空曙:“鏘鏘美誉,不亦宜哉!”
(6).盛多貌。 汉 刘向 说苑·建本:“田里周行,济济鏘鏘,而相从执质,有族以文。” 隋 王通 中说·述史:“子将之 陕 ,门人从者鏘鏘焉被于路。” 唐 温庭筠 《雉场歌》:“彩仗鏘鏘已合围,绣翎白头遥相妬。”
(7).高貌。后汉书·张衡传:“命 王良 掌策駟兮,踰 高阁 之鏘鏘。” 李贤 注:“鏘鏘,高貌也。”
(8).步伐整齐貌。
《漢語大詞典》:铿锵(鏗鏘)
(1).形容金玉或乐器等声洪亮。汉书·张禹传:“优人筦弦鏗鏘极乐,昏夜乃罢。”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至於高风永夜,宝鐸和鸣,鏗鏘之声,闻及十餘里。”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徐诗》:“插架几万轴,森森若戈鋋,风吹籤牌声,满室鏗鏘然。” 明 徐霖 《绣襦记·厌习风尘》:“裙衬弓鞋入绣房,兰茝生香,环珮鏗鏘。” 闻捷 《海燕》:“那声音很脆,很亮,使我马上联想到列车进站以前,有人敲击那悬挂着的钢轨所发出的铿锵之音。”
(2).形容人声洪亮或深沉坚定。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西山经·神耆童》:“ 顓頊 之子,嗣作火正,鏗鏘其鸣,声如鐘磬。”旧五代史·周书·卢文纪传:“ 文纪 形貌魁伟,语言高朗,占对鏗鏘,健於饮啖。”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秋练:“生乘父出,执卷哦诗,音节鏗鏘。”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八章:“ 道静 的声音虽然很低,然而一字一句却异常铿锵有力。”
(3).形容作品音节流畅,言语有力。 唐 孟郊 《答卢仝》诗:“君文真凤声,宣隘满鏗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殷尧藩:“今有集一卷传世,皆鏗鏘藴籍之作也。”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吴山尊敏捷:“ 山尊 学士,天资敏捷……所作或瑰丽鏗鏘,或寄倔排奡,无不各得其所。”
《漢語大詞典》:皦皦
(1).明亮洁白。 汉 刘桢 《赠徐干》诗:“仰视白日光,皦皦高且悬。” 晋 郭泰机 《答傅咸》诗:“皦皦白素丝,织为寒女衣。”魏书·术艺传·张渊:“三台皦皦以双列,皇座冏冏以垂暉。” 明 文徵明 《道出淮泗》诗:“皦皦青天云,悠然自遐举。”
(2).清白;光明磊落。隶释·汉太尉杨震碑:“謇謇其直,皦皦其清。” 唐 杜甫 《咏怀》:“皦皦幽旷心,拳拳异平素。” 宋 胡锜 《代来牟谢表》:“鬖鬖黄髮,老风雪之彫残;皦皦素心,抱冰霜之洁白。”明史·循吏传·赵豫:“始与 豫 同守郡者, 苏州 况鐘 、 常州 莫愚 ……并皦皦著名绩。”
(3).音节清晰响亮。 三国 魏 曹植 《蝉赋》:“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4).犹佼佼。形容超越一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卿( 徐宣 )庸中皦皦,铁中錚錚也。”后汉书·刘盆子传作“佣中佼佼”。
(5).犹明察。金史·仆散安贞传赞:“ 宣宗 道谋是用,煦煦以为慈,皦皦以为明,孑孑以为强。” 明 李东阳 《后东山草堂赋》:“观山而不穷其巔,望海而不极其源,以皦皦为能,以孑孑为难。”
《漢語大詞典》:重读(重讀)
把一个词或词组里的某个音节,或语句里某几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
再读,重新阅读。 宋 陈造 《谢朱宰借船》诗:“相过重读《借船帖》,我自卢胡君絶倒。” 丁玲 《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最近,我又重读了《多馀的话》。”
《漢語大詞典》:锵金(鏘金)
(1).撞击金属器物而发声。 南朝 梁 费昶 《咏入幌风》:“鏘金驱响至,举袂送芳来。” 唐 刘商 《山中寄元二侍御》诗之二:“拖紫鏘金济世才,知君倚玉望三台。” 唐 李夐 《恒岳晨望有怀》诗:“从官叨佐理,衔命奉珍羞,荐玉申诚效,鏘金谅有由。”
(2).比喻音节响亮,诗句优美。 唐 黄滔 《魏侍中谏猎赋》:“盖以诗也中律鏘金,成章璨綺。” 唐 沈传师 《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员外游道林岳麓寺题示》诗:“鏘金七言凌 老杜 ,入木八法燔高轩。”
《漢語大詞典》:音节(音節)
(1).乐声的节奏。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曹操 ﹞闻 衡 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閲试音节。”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予家旧有婢,亦善作此曲,音节皆妙。”《老残游记》第十回:“你就半啸半击磬,帮衬帮衬音节罢。”
(2).指诗歌中的节奏。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诗之法有五:曰体製,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宋 苏轼 《往在东武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四首今黄鲁直亦次韵见寄复和答之》:“独喜诵君诗,《咸》《韶》音节缓。”元史·儒学传二·杨载:“诗当取材於 汉 魏 ,而音节则以 唐 为宗。”
(3).亦称“ 音缀 ”。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语音单位。在汉语里,一般讲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
《漢語大詞典》:音韵(音韻)
亦作“ 音韵 ”。
(1).抑扬顿挫的和谐声音。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唐 刘禹锡 《百舌吟》:“笙簧百囀音韵多,黄鸝吞声燕无语。” 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四折:“听三弄瑶琴,音韵非俗。”
(2).指女子的风度仪态。太平广记卷四四引 唐 李复言 《河东记》:“有顷见一女人,年可二八,容华端丽,音韵幽闲。”
(3).指文学作品的音节韵律。 南朝 梁 沈约 《答陆厥问声韵书》:“若以文章之音韵,同絃管之声曲,则美恶妍蚩,不得顿相乖反。”宋书·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4).汉字字音中声母、韵母、声调三要素的总称。
《漢語大詞典》:中音
(1).雅正和谐之音。国语·周语下:“於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 韦昭 注:“中音,中和之音也。”
(2).音乐名词。五声音阶中的第三音。亦泛指介于高音、低音之间的音高。《》:如:男中音、女中音。
合于音节、韵律。庄子·养生主:“﹝庖丁﹞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淮南子·氾论训》:“譬犹 师旷 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
《漢語大詞典》:促节(促節)
(1).急促的节奏;短促的音节。 晋 陆机 《拟东城一何高》诗:“长歌赴促节,哀响逐高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结言摹,促节四言,鲜有缓句,故能义直而文婉,体旧而趣新。”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七言歌行﹞一入促节,则凄风急雨,窈冥变幻。” 清 黄景仁 《宣城杂诗》:“感此行路歌,促节不能缓。”
(2).加快速度。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然后侵淫促节,儵夐远去。” 郭璞 注:“言疾驱也。” 汉 应玚 《慜骥赋》:“瞻前轨而促节兮,顾后乘而踟蹰。” 晋 陆机 《瓜赋》:“感嘉时而促节,蒙惠露而增鲜。”此言瓜提早成熟。
《漢語大詞典》:调声(調聲)
(1).调协音节。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击节无劳鼓,谓声不用琴。” 倪璠 注:“言砧杵能谐音节,不须鼓琴也。”
(2).谓唱歌。太平御览卷三八一引 汉 应瑒 《神女赋》:“红颜曄而和妍,时调声以笑语。”
《漢語大詞典》:严节(嚴節)
(1).急促的音节。文选·张协〈七命〉:“若乃追清哇,赴严节,奏《緑水》,吐《白雪》……此盖音曲之至妙,子岂能从我而听之乎?” 李善 注:“严节,急节也。”
(2).指冬至节。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冬曰玄英……节曰严节。”
《漢語大詞典》:合调(合調)
(1).谓音律、音节和谐。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夫平仄以成句,抑扬以合调。”
(2).比喻意气相投。 清 曹寅 《雪斋梦游渔村和桐初留别诗》:“贫士孤云元合调,祁寒厄闰费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