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英英
(1).轻盈明亮的样子。《诗·小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 朱熹 集传:“英英,轻明之貌。” 唐 皎然 《答道素上人别》诗:“碧水何渺渺,白云亦英英。” 清 钱谦益 《茅山怀古》诗之四:“英英岭上云,至今在空谷。”
(2).形容音声和盛。吕氏春秋·古乐:“乃令 鱓先 为乐倡, 鱓 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高诱 注:“英英,和盛之貌。”
(3).俊美而有才华。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英英夫子,灼灼其雋。” 唐 李益 《自朔方还与郑式瞻等会法云寺》诗:“英英二三彦,襟旷去烦扰。” 清 朱琦 《朱副将战殁》诗:“大儿善射身七尺,小儿英英头虎额。”
(4).光彩鲜明的样子。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英英朱鸞,来自南冈。” 唐 皎然 《答裴集阳伯明二贤》诗:“何似双琼璋,英英曜吾手。” 清 吴士玉 《玉带生歌奉和漫堂先生》:“英英紫玉晕痕透,有如白虹贯日昭精诚。”
(5).奇伟的,杰出的。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二:“英英 桂林伯 ,实维文武特。” 宋 秦观 《次韵邢敦夫秋怀》之七:“英英 范 与 苏 ,器识兼文武。”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 蔡文姬 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 王闿运 《黄司使诔》:“异军特起,实利武夫,英英 黄君 ,奋与为徒。”
(6).茂美貌。 明 张居正 《咏怀》之三:“英英园中槿,朱荣媚朝阳。” 清 龚自珍 《赠太子太师卢公神道碑》:“观政於曹,翠翎英英。” 康有为 《泛漓江到桂林》诗:“英英虎鬚草,浸泉生气活。”
《漢語大詞典》:梵音
(1).梵呗。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论:“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讚则号为梵音。” 唐 宋之问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梵音迎漏彻,空乐倚云悬。” 明 何景明 《再至寺》诗:“古壁栖金象,花宫出梵音。” 清 袁于令 《西楼记·捐姬》:“听松风梵音,偶来萧寺,看他疏写千张纸。” 李涵秋 《广陵潮》第六七回:“一面命小和尚替太太们点齐香烛,请大家拜佛。霎时鐃鈸叮当,梵音高唱。”
(2).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出的音声。亦指佛、菩萨的音声。法苑珠林卷四九:“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徧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数》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
(3).犹梵语。亦泛指 印度 的语言。 唐 黄滔 《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夫 毗沙门 ,梵音, 唐 言多闻也。” 五代 齐己 《赠念〈法华经〉僧》诗:“更堪诵入陀罗尼, 唐 音梵音相杂时。”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华音论读,必以一音为一读;梵音论讽,虽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扬高下。” 郭沫若 《文艺论集·太戈尔来华的我见》:“我虽然不曾躬聆他的梵音,但是我在印刷物上看见过他《从印度带去的使命》。”
《漢語大詞典》:音声(音聲)
(1).乐音;音乐。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 唐 韩愈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公不好音声,不大为居宅,於诸帅中独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褻。”
(2).泛指声音。列子·杨朱:“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者,谓之闭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这等夜深,只听得岸上女人音声,好似我 倩女 小姐。” 闻一多 《红烛·红豆》:“听他跳激底音声,这般凄楚!这般清切!”
《漢語大詞典》:四声(四聲)
(1).汉语字音的声调。古汉语字音的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总称“四声”。南史·陆厥传:“ 汝南 周顒 善识声韵。 约 ( 沈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新唐书·权德舆传:“ 德舆 生三岁,知变四声。” 罗常培 《汉语音韵学导论》:“以‘平上去入’为四声,自 齐 梁 之际始。”
(2).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是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
《漢語大詞典》:清徽
(1).犹清操。晋书·宗室传论:“﹝ 安平 ﹞清徽至范,为 晋 宗英。” 唐 钱起 《酬陶六辞秩归旧居见柬》诗:“ 靖节 昔高尚,令孙嗣清徽。” 明 归有光 《河南策问对二道》:“ 深源 之清徽雅量,固自为众议所归,而 桓温 尤忌之。”
(2).清美的音声;高雅的谈吐。 晋 潘尼 《答杨士安》诗:“俊德貽妙诗,敷藻发清徽。” 宋 司马光 《同范景仁寄修书诸同舍》诗:“愿名思友操,播之清徽琴。” 清 黄景仁 《咏怀》:“好风入怀抱,可以发清徽。”
《漢語大詞典》:阳平(陽平)
(1).普通话字调的第二声,主要由古汉语平声字中浊音声母字分化而成。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二:“上与阳平均为昂上调,而阳平高于上声。”参见“ 四声 ”。
(2).古关隘名。在今 陕西省 勉县 西。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若乃距 阳平 ,据 石门 。” 李善 注:“《周地图记》曰: 褒谷 西有古 阳平关 。”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进临 汉中 ,则 阳平 不守。”
《漢語大詞典》:四声(四聲)
(1).汉语字音的声调。古汉语字音的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总称“四声”。南史·陆厥传:“ 汝南 周顒 善识声韵。 约 ( 沈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新唐书·权德舆传:“ 德舆 生三岁,知变四声。” 罗常培 《汉语音韵学导论》:“以‘平上去入’为四声,自 齐 梁 之际始。”
(2).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是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
《漢語大詞典》:六欲(六慾)
亦作“ 六慾 ”。
(1).人的六种欲望。吕氏春秋·贵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高诱 注:“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2).佛教以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为“六欲”。参阅大智度论卷二一。后泛指各种感情欲望。如七情六欲。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臆论·五福》:“盖做一富人,谭何容易!必至殫心极虑者数十年,捐去三纲五常,絶去七情六欲。”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无真叟》:“惟其认真,即为真累,六慾得以牵之,三毒得以制之。”
《漢語大詞典》:声曲(聲曲)
音声曲调。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 晋 杜预 注:“此皆各依其本国歌所常用声曲。”隋书·儒林传·何妥:“谨具録三调、四儛曲名,又製歌辞如别。其有声曲流宕,不可以陈於殿庭者,亦悉附之於后。”
分類:音声
《漢語大詞典》:声节(聲節)
(1).音声节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然 杜夔 调律,音奏舒雅; 荀勖 改悬,声节哀急。” 唐 杜甫 《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诗:“声节哀有餘,夫何激衰懦。”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远远在墙外卖凉货的小贩敲着‘冰盏’……叮泠有声,清圆而浏亮,那声节是:‘叮嚓叮嚓,叮叮嚓,嚓嚓叮叮嚓。’”
(2).声势气概。《三国演义》第六八回:“ 清河 崔琰 :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
《漢語大詞典》:调符(調符)
用以分别字音声调的符号。
《漢語大詞典》:音影
音声与姿影。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让镇南徐州刺史启》:“神乖意失,音影何地!” 唐 王建 《别鹤曲》:“万里虽然音影隔,两心终是死生同。”
分類:音声
《漢語大詞典》:托音(託音)
寄意于音声。诗·周南·关雎序“风,风也,教也” 唐 陆德明 释文:“ 刘氏 云:‘动物曰风,託音曰讽。’” 宋 胡宿 《上蔡龙图书》:“流水託音,久莫驰于尺记;高山仰听,未始忘于寸心。” 清 朱筠 《泛舟赋》:“玩志託音,何所暂依。”
分類:寄意音声
《漢語大詞典》:翕绎(翕繹)
谓音声和谐相续。语本论语·八佾:“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明 刘基 《为韩克铭题画石鼎联句图》:“笙鏞琴瑟箎与壎,五音翕绎珠泻盆。” 明 李东阳 《绍兴府学乡射圃记》:“将事之日,礼物咸备,笙鼓翕绎,降升有容。”
《漢語大詞典》:云韶部(雲韶部)
(1). 宋 代宫中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承 唐 代教坊旧制。 宋太宗 时改称“云韶部”。宋史·乐志十七:“云韶部者,黄门乐也。 开宝 中平 岭 表,择 广州 内臣之聪警者,得八十人,令於教坊习乐艺,赐名簫韶部。 雍熙 初,改曰云韶。”
(2).鸟名。又称音声鸟。《九华山志·物产》:“云韶部,俗名音声鸟,凡有二种……多居高峯絶顶,面暘谷而巢,飞翔有序,族居必单,於春夏早秋时见之。每风轻烟暖,则音响互发,宛如一部簫韶。”
《漢語大詞典》:笳愁
胡笳吹奏,音声悲愁。多用以形容怀念或悲切的心情。 唐 崔涂 《湖外送友人游边》诗:“雨暗江花老,笳愁陇月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