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阴风(陰風)
(1).朔风;阴冷之风。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诗:“阴风振凉野,飞雪瞀穷天。”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明 高明 《琵琶记·张公遇使》:“青山古木何时了。断送人多少。孤坟谁与扫荒苔?连塚阴风吹送纸钱遶。”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一阵阴风,许多蓬头的、秃头的、瘦的、胖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鬼魂出现。”
(2).隐含杀伐之气的风。 唐 杜甫 《北征》诗:“阴风西北来,惨澹随 回鶻 。” 唐 李商隐 《韩碑》诗:“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淡天王旗。”
《漢語大詞典》:寓意
(1).寄托或蕴含意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及 三閭 《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宋 苏轼 《宝绘堂记》:“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花月痕》第五回:“ 痴珠 自此入 益门 ,度 大散关 ,寓意山水,日纪一诗,转也摆脱一切。”
(2).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一:“诗之作也,其寓意深远,后之人莫能知其意之所在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张忠烈公辞故里诗:“先生落句,其寓意深矣。” 姚雪垠 《长夜》四二:“那时候他对这篇小说的寓意还完全不懂,如今仿佛悟解了一点儿。”
《漢語大詞典》:微辞(微辭)
委婉而隐含讽谕的言辞;隐晦的批评。《公羊传·定公元年》:“ 定 哀 多微辞。” 孔广森 通义:“微辞者,意有所託而辞不显,唯察其微者,乃能知之。”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故卑身贱体,説色微辞,愉愉喣喣,终无益於主上之治,即志士仁人不忍为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 鲁迅 《热风·对于批评家的希望》:“﹝批评家﹞虽然似乎微辞过多,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 杜甫 对 陶渊明 却有微辞。”
《漢語大詞典》:诗禅(詩禪)
(1).诗中隐含的禅理。亦指隐含禅理的诗。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潘庭坚王实之:“且举诗禪问答以困之, 潘 气略不慑,应对如流。” 明 李开先 《诗禅序》:“诗禪何所於始乎?其当中古之时乎?人心稍变,直道难行,有託兴,有佹诗,有讽諫,有寓言,有隐语,有廋词,俗谓之谜,而士夫谓之诗禪。如禪教深远,必由猜悟,不可直指径陈,径直则非禪矣。” 清 孔尚任 《街西三绝刘生索赋》:“不是诗禪不是谜,灯昏酒散费人猜。”
(2).诗道与禅道的并称。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捨筏登岸,禪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禪一致,等无差别。”
《漢語大詞典》:隐意
隐含或显露但没有直接表示的意义。例如:在《旧约》的故事中看到了分析物质和精神之间关系的比喻性隐意。
《漢語大詞典》:复隐(複隱)
谓相互包蕴隐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冯春田 释义:“‘符采’即指‘质’,‘文’或者内容和形式。‘复隐’即包藴深隐,指的是‘符’(‘质’或内容)、‘采’(‘文’或形式)曲隐融合在一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奥者复隐,诡者亦典。”
《漢語大詞典》:隐寓(隱寓)
隐含,暗中包含。清史稿·马建忠传:“以泰西各国皆有学文程式之书, 中 文经籍虽皆有规矩隐寓其中,特无有为之比儗而揭示之。”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此二者并纪事之书,而难言之理则隐寓焉。” 汪辟疆 《唐人小说·〈三水小牍〉叙》:“今细绎其书,虽多纪仙灵怪异,而每及义烈,亦復凛凛有生气。是於侈陈灵异之餘,隐寓垂诫之旨。”
《漢語大詞典》:隐含
隐约含有;暗中包含。例如:心中隐含着无限羞愧。
《漢語大詞典》:寓谑(寓謔)
寄托或隐含戏谑之意。
《漢語大詞典》:急辞(急辭)
古文辞中的促急之词。常省文,有时隐含斥责之意。与“缓辞”相对。《穀梁传·成公七年》:“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不言日,急辞也,过有司也。” 范宁 注:“辞中促急,不容日。”《穀梁传·成公十五年》:“ 晋侯 执 曹伯 归于京师。以 晋侯 而斥执 曹伯 ,恶 晋侯 也。不言之,急辞也,断在 晋侯 也。”《穀梁传·定公十五年》:“戊午,日下稷乃克葬。乃,急辞也,不足乎日之辞也。”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十三章三:“在己为形,被物为著。己之感物曰动,物之应感曰变。六‘则’字皆为急辞,而‘形则著,动则变’二层,尤是一串事。”
《漢語大詞典》:寓姓
不用本姓,改用有寄托或隐含某种意义的姓氏。 清 钮琇 觚賸·河东君:“ 河东君 柳如是 名 是 ,一字 蘼芜 ,本名 爱 , 柳 其寓姓也。”
《漢語大詞典》:秘倦(祕倦)
隐含着的倦意。 明 陈子龙 《垂丝海棠赋》:“约煖魂而扣红,俯琼肌之祕倦。”
分類:隐含
《漢語大詞典》:话中有话(話中有話)
话中隐含着另外的意思。谓语带双关,意在言外。红楼梦第一一○回:“ 邢夫人 等听了话中有话,不想到自己不令 凤姐 便宜行事,反説:‘ 凤丫头 果然有些不用心。’”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打倒帝国主义”的古典》:“然而谁都知这些话是‘话中有话’的,意思倒是着重在 中国 工人不应当反抗本国资本家的‘有理的’压迫。” 峻青 《海啸》第四章:“ 老宫 听得出这话中有话,心里也自然明白了几分。”
《漢語大詞典》:重旨
指文中隐含的丰富意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隐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絶为巧。” 范文澜 注:“重旨者,辞约而义富,含味无穷。”
《漢語大詞典》:雅责(雅責)
(1).深深责备。《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太子遂生忿怒,雅责 须达 大臣:‘卿今应谋社稷,拟与外国相连。构扇君臣,离间父子,亡家丧国,应亦缘卿!’”
(2).谓隐含责备之义。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八:“ 唐 咸通 中,举子 侯泳 有声采,亦士流也,而闕於恭慎。 豆卢琢 罢相守僕射,乘间诣僧院,放僕乘他适,而於僧宇独坐,皤然一叟也。 泳 自外入门,殊不顾揖,傲岸据榻……归去后,自咎悚惕,贡一长牋首过。赖先曾有卷及门,揆路通入, 泳 乃自陈乖疎,公亦逊谢,恕其不相识也。留而命酒,凡劝十盂,乃小惩也。仍云:‘虽不奉讶,然凡事更宜在意。’ 侯生 仍惭灼无以自容。先是, 豆卢 家昆弟饮清酒而已, 侯生 盛饌而饮,此日每饮一杯,迴首摘席经咀之,几不济,所谓雅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