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镇定(鎮定)
(1).安定,稳定。国语·晋语七:“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 韦昭 注:“镇,安也。言智思能安定也。” 唐 元稹 《赠裴行立左散骑常侍制》:“而况於镇定远荒,经略逋寇,毗倚方切,忽焉薨殂,不有追崇,曷彰悯悼?” 茅盾 《子夜》五:“近来这样的事太多了,报纸载不胜载,并且为了镇定人心计,也只好少载。”
(2).遇事沉着,不慌乱。《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 赵武 有文德…… 祁午 临事镇定,臣父 匄 能识大体,皆一时之选。” 清 刘大櫆 《乡饮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而解其纷。”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二节:“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3).镇压;平定。三国志·魏志·邓艾传:“今 蜀 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 吴会 ,宜早镇定。” 邓慕韩 《书丁未防城革命军事》:“又电 广西 提督 丁槐 ,拨 衡 军二营, 绥远 军一营,前往镇定。”
《漢語大詞典》:厌杀(厭殺)
(1).压死。汉书·外戚传上·孝文窦皇后:“暮卧岸下百餘人,岸崩,尽厌杀卧者, 少君 独脱不死。”汉书·外戚传上·翼奉传:“乃二月戊午,地大震於 陇西郡 ,毁落 太上庙 殿壁木饰,坏败 獂道 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厌杀人众。”
(2).指镇压。后汉书·方术传·麴圣卿:“又 河南 有 麴圣卿 ,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
(3).消除。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至使敌国异方,闻风畏之,厌杀未形之患,此其所以为得也。”
分類:消除镇压
《漢語大詞典》:弹压(彈壓)
(1).控制;制服;镇压。 唐 陈子昂 《谏灵驾入京书》:“然后能削平天下,弹压诸侯,长轡利策,横制宇宙。” 宋 范仲淹 《奏雪滕宗谅张亢》:“边上主帅,若不仗朝廷威势,何以弹压将佐军民,使人出死力,御捍强敌?” 清 洪升 《长生殿·埋玉》:“陛下呵,听军中恁地喧哗。教微臣怎生弹压!”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八章:“要是当局派军警弹压,就跟他冲。”
(2).谓把事物穷形极相地描绘出来。 宋 陆游 《小饮赵园》诗:“满眼风光索弹压,酒杯须以 蜀江 宽。” 宋 陆游 《诉衷情》词:“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元 张雨 《满江红·玉簪》词:“鹅管不禁仙露重,蜜脾胜借清香发。待使君絶妙好词成,须弹压。”
(3). 宋 元 时职掌纠察的下级官吏。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西湖游幸:“﹝ 寿皇 ﹞游幸湖山,御大龙舟。宰执从官以至大璫应奉诸司及京府弹压等各乘大舫,无虑数百。”《元典章新集·兵部·整治军兵》:“各处军官千户、百户、弹压人等,每岁十月一日例放伊还家。”
《漢語大詞典》:伊阙(伊闕)
(1).地名。在今 河南 洛阳市 南。即 春秋 周 阙塞 。因两山相对如阙门, 伊水 流经其间,故名。左传·定公八年:“秋, 晋 士鞅 会 成桓公 ,侵 郑 ,围 虫牢 ,报 伊闕 也,遂侵 衞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伊水:“ 伊水 又北入 伊闕 。昔 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 伊水 歷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闕 矣。 春秋 之 闕塞 也。” 唐 张说 《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 邙山 ,丘陵对于 伊闕 。”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 贾让 言 禹 凿 龙门 ,辟 伊闕 ,析 底柱 ,破 碣石 。” 清 姚鼐 有《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有“西登 闕塞 眺 黄河 ”之句。 郭沫若 《我是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 秦 将 白起 战败 韩国 ,斩首二十四万于 伊阙 。”
(2).古关名。在 伊阙 山上。 汉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 唐 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 、 广城 、 伊闕 、 大谷 、 轘辕 、 旋门 、 小平津 、 孟津 也。”
《漢語大詞典》:八关(八關)
指八个关口。(1)指 汉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特设的八关都尉所辖的八关。后汉书·灵帝纪:“﹝ 中平 元年﹞,置八关都尉官。” 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 、 广城 、 伊闕 、 大谷 、 轘辕 、 旋门 、 小平津 、 孟津 也。”(2)指 明 末 腾越州 西南边境内的八关。 明 万历 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 云南 巡抚 陈用宾 筑,名为 神护 、 万仞 、 巨石 、 铜壁 、 铁壁 、 虎踞 、 天马 、 汉龙 。关址距当时边界或数十里或百余里不等。 清 季 中 英 勘定 滇 缅 边界, 虎踞 、 天马 、 汉龙 三关划属 缅甸 。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八关自其西北斜抵东南。西四关属 蛮哈 守备,自西北而东南:一曰 神护 ,二曰 万仞 ,三曰 巨石 ,四曰 铜壁 。东四关属 陇把 守备,自西北而东南:一曰 铁壁 ,二曰 虎踞 ,三曰 天马 ,四曰 汉陇 。”
《漢語大詞典》:晋王
李克用,沙陀族(其父姓朱邪,名赤心,有功于唐朝,赐姓名为李国昌),因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受封为晋王。为其一目失明,绰号独眼龙,为李存勗之继父?
《漢語大詞典》:镇压(鎮壓)
(1).亦作“ 镇厌 ”。压在下面。 汉 班固 《西都赋》:“禽相镇厌,兽相枕藉。”一本作“ 镇压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 吐谷浑 于 河 上作桥,谓之 河 属。长一百五十步,两岸纍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横,更相镇压。” 宋 王安石 《次韵张氏女弟咏雪》:“那能镇压黄尘起,强欲侵凌白日飞。”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僵禽毙兽,镇压枕藉。” 王西彦 《风雪》三:“山冈、丛林和田野一切被雪覆盖着,镇压着了。”
(2).亦作“ 镇厌 ”。压迫;以强力、威势使慑服。 汉 仲长统 《昌言·理乱》:“当君子困贱之时,跼高天,蹐厚地,犹恐有镇厌之祸也。”晋书·唐彬传:“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内外。”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刘希昂》:“此是火灾欲起,觅术士镇压之。” 宋 苏洵 《权书下·高祖》:“为大臣素所畏服,独此可以镇压其邪心。”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我的前辈同学被 关圣帝君 镇压了一整年,就只在这时候得到一点好处,--虽然我并不深知是怎样的好处。”
(3).犹镇守。 唐 刘禹锡 《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表臣》诗:“ 夷门 天下之咽喉,昔时往往生疮疣,联翩旧相来镇压,四海吐纳皆通流。”
(4).抑制;控制。 巴金 《雨》一:“ 陈真 半晌不回答他的话,只是紧紧地咬着嘴唇,来镇压自己的心痛。” 萧红 《手》:“她坐在床上张着嘴,把下颚微微向前抬起一点,像是安然和舒畅镇压着她似的。” 骆宾基 《旅途》三:“在粮食市场上的囤积居奇,还需要从 东北 调粮去镇压市场。”
(5).压紧播种后的垄或植株行间的土壤,为使种子或植株容易吸收水分和养分。《人民日报》1979.12.27:“必要时进行适当灌溉,加强田间管理,进行镇压、中耕等,减少水分蒸发。”
(6).特指处决反革命分子。《花城》1981年第3期:“只有一个姓 李 的联保主任,早在镇反时已被镇压,不存在外逃问题。”
《漢語大詞典》:石犀
石刻的犀牛。古代迷信,以为置于岸边可镇压水怪。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秦孝文王 以 李冰 为 蜀 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 唐 岑参 《石犀》诗:“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 元 袁桷 《送巨德新四川省郎中》诗之二:“筹边旧式传铜马,弔古新诗问石犀。”
《漢語大詞典》:镇锁(鎮鎖)
镇压禁闭。《水浒传》第一回:“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
分類:镇压禁闭
《漢語大詞典》:广城(廣城)
古关名。 汉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 唐 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 、 广城 、 伊闕 、 大谷 、 轘辕 、 旋门 、 小平津 、 孟津 也。”
《漢語大詞典》:助饷(助餉)
(1). 明 末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而加派的赋银。明史·食货志二:“ 崇禎 三年,军兴,兵部尚书 梁廷栋 请增田赋……后五年,总督 卢象昇 请加宦户田赋十之一,民粮十两以上同之。既而概徵每两一钱,名曰助餉。”
(2).捐钱以补充军费。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将官们都是京营小校,因为助餉有功,不次陞来的。”
《漢語大詞典》:镇绥(鎮綏)
(1).镇压平定。晋书·刘弘传:“其恢宏奥略,镇绥南海,以副推轂之望焉。”
(2).谓安抚。 宋 苏舜钦 等《地动联句》:“高者恐颠坠,下者当镇绥。”
《漢語大詞典》:平靖
(1).平定。多指用武力镇压动乱而使局面安定。明史·项忠传:“先时,中外议者谓 荆 襄 之患何日得寧。今幸平靖,而流言沸腾,以臣为口实。”
(2).稳定平静。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小国换约:“初, 长江 通商,按照 天津 新议,应俟东南一带地方平靖,始行开办。” 巴金 《家》二二:“缓几天等时局平靖了,再过府当面道谢。”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一年中隔着海洋,我们两地的经过,在生命的波澜又归平靖之后,忽忽追思,竟有无限的感慨!”
《漢語大詞典》:剿饷(剿餉)
明 末为镇压农民起义所用的军饷,以及为筹措这种军饷加派的赋银,统称“剿餉”。明史·杨嗣昌传:“初, 嗣昌 增剿餉,期一年而止。”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 明 之末年,加练兵十有八万, 辽 餉、剿餉、练餉至千有七百餘万。”
《漢語大詞典》:熊耳兵
汉光武帝 镇压 赤眉 军,兵压 宜阳 , 刘盆子 等肉袒降,积兵甲 宜阳城 西,与 熊耳山 齐。见《后汉书·刘盆子传》。后用为降兵的典实。 清 吴伟业 《送友人往真定》诗:“曳履 丛臺 客,投戈 熊耳 兵。”
分類:镇压赤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