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衡鉴(衡鑑)
见“ 衡鑑 ”。
亦作“ 衡鉴 ”。
(1).衡器和镜子。比喻准绳、楷模。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赏罚者,天子之衡鑑也。衡鑑一私,则天下之轻重妍丑,从而乱焉。” 宋 司马光 《上宋侍读书》:“伏惟执事体纯明以立质,积学问以广德……诚荐绅之表的,后进之衡鑑也。”
(2).品评;鉴别。 宋 陆游 《南唐书·伍乔传》:“及覆考牓出, 乔 果为首, 洎 、 贞观 次之,时称主司精於衡鑑。”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庆元二年戒饬场屋付叶翥已下御笔:“惟赖卿辈协意悉心,精加衡鉴,网罗实才。” 明 李东阳 《送傅曰会还新喻二十韵》:“岁月供铅槧,交情识佩刀。文章吾所畏,衡鑑尔能逃。” 茅盾 《〈新绿丛辑〉旨趣》:“作者天南地北,既非相识,又无所谓好恶,倘有衡鉴失当,罪在我们的学力不够。”
《漢語大詞典》:识别(識别)
辨认;鉴别。 汉 王充 论衡·别通:“不晓古今,以位为贤,与文人异术,安得识别通人,俟以不次乎?” 宋 梅尧臣 《送甥蔡駰下第还广平》诗:“他时有识别,终必为宝玩,怀之归 河朔 ,慎勿輒鎔锻。” 巴人 《点滴集·有关短篇小说创作的几个问题》:“我们的作家应该从生活中首先培养出无产阶级的识别生活的思想的眼力(识力)。”
(1).加标记使有区别。后汉书·刘盆子传:“ 崇 等欲战,恐其众与 莽 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集览》云:识与誌同,记也。别,异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北郊多空地,备随营官兵施帐房布罩,立风旂识别。”
(2).留别。 唐 韩愈 《送区册序》:“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七:“临分,谓先君曰:‘观君不乐仕进,殆将隐矣,后会无期!’因以驼裘识别而去。” 明 高启 《送徐先生归严陵序》:“於是言者是之,请书貽先生以识别。”
《漢語大詞典》:品裁
评定;鉴别。南齐书·王俭传:“臣亦不谓文案之閒都无微解,至於品裁臧否,特所未闲。”新唐书·杨绾传:“俄迁吏部,品裁清允,人服其公。”
分類:评定鉴别
《漢語大詞典》:监察(監察)
(1).监督察看。 汉 王逸 《〈离骚〉序》:“ 屈原 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羣下,应对诸侯。”后汉书·窦融传:“ 融 居属国,领都尉职如故,置从事监察五郡。”红楼梦第十四回:“这三十个每日轮流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二:“小朋友,请你们监察我,催我自强不息的奔赴这理想的最高的人格!”
(2).负有监督察看之责的官吏。 唐 元稹 《寄隐客》诗:“监察官甚小,发言无所裨。”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初 巖 为 淮南 崔鉉 度支使,除监察,十年不出京师,致位宰相。”宋史·刘挚传:“諫官御史员缺未补,监察虽满六员,专以察治官司公事,而不预言责。”
鉴别;辨别。监,通“ 鉴 ”。 元 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你将那无显验的文书是监察,须不是俺 孔宣圣 遗留下。” 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你岂知他那有志题桥 汉 司马 ,怎不教人嗔怒发,是和非你心中自监察。”
《漢語大詞典》:裁辨
鉴别;辨别。 清 姚鼐 《辨〈逸周书〉》:“ 周 之将亡,先王之典籍泯灭,而里巷传闻异辞。盖闻而识者,无知言裁辨之智,不择当否而载之。”
分類:鉴别辨别
《漢語大詞典》:标驳(標駁)
鉴别。 明 唐顺之 《书〈水西集〉》:“﹝君﹞尽取古儒先所疏注笺纂六经文字,凡百餘家,精髓糟粕咸在,所谓累世不能殫其説者,君独悉力标驳,参伍毫釐同异,要於融而联之,以上究六经之旨,而成一家之説。”
分類:鉴别
《漢語大詞典》:眼力
(1).视力。 唐 姚合 《武功县居》诗:“簿书销眼力,盃酒耗心神。” 宋 陆游 《登塔》诗:“眼力老未减,足疾新有瘳。” 冰心 《三寄小读者》九:“我一口气看了下去,坐久了,眼力用多了,就觉得精神恍惚,天地异色!”
(2).欣赏鉴别的能力;眼光;见识。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前辈知人:“初非有 袁 李 之术,特眼力高,閲人多故尔。”《西游记》第四十回:“噫!不知是那个有眼力的,想应认得我了。” 清 李渔 《慎鸾交·心归》:“奴家没有眼力,不辨高低。”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四章:“ 任老四 爽朗地笑着,很满意自己观察事物的眼力。”
《漢語大詞典》:藻鉴(藻鑑)
见“ 藻鑑 ”。
亦作“ 藻鉴 ”。
(1).品藻和鉴别(人才)。 唐 刘禹锡 《上门下武相公启》:“藻鉴之下,难逃陋容。”《剪灯馀话·琼奴传》:“特召二生,仍请前辈之善藻鑑者,使潜窥之。” 清 顾炎武 《挽殷公子岳》诗:“忆昔过从日,偏承藻鑑殊。”
(2).引申为担任品评鉴别人才的职务。 唐 杜牧 《崔璪除刑部尚书制》:“擢任藻鑑,旋职牢笼,材皆适宜,官无逋事。”
《漢語大詞典》:相士
(1).鉴别人才。《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孔子 曰:‘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褚期生 少时, 谢公 甚知之,恒云:‘ 褚期生 若不佳者,僕不復相士。’”
(2).旧时以谈命相为职业的人。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相士大惊,道:‘足下骨法全改,非復向日饿莩之相,得非有阴德乎?’”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前日有个相士,説大爷是大富大贵之相。” 老舍 《四世同堂》六:“他好像记得 西河沿 福来店的大相士 神仙眼 说过,他就在这二年里有一步好运。”
《漢語大詞典》:精鉴(精鑑)
见“ 精鑑 ”。
亦作“ 精鉴 ”。 明于鉴别。亦指高明的识别力。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欲求士之贤愚,在於精鉴博采之而已。” 五代 齐己 《爱吟》:“传写会逢精鉴者,也应知是咏閒情。”宋史·儒林传四·吕祖谦:“尝读 陆九渊 文喜之,而未识其人,考试礼部,得一卷,曰:‘此必 江西 小陆 之文也。’揭示,果 九渊 ,人服其精鑑。” 王先谦 《与缪荃孙书》:“ 石州 文除 祁 赵 两碑志外,无可入选,足徵精鉴。”
《漢語大詞典》:清鉴(清鑒)
亦作“ 清监 ”。
(1).明察;高明的鉴别力。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识变通於常事之外,运清鉴於玄漠之域。”北史·辛雄杨机等传论:“ 怀哲 体有清监, 德源 雅业无亏。” 唐 杜甫 《洗兵马》诗:“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明 李东阳 《〈叶文庄公集〉序》:“在部曹清鉴雅操,始终不贰。” 清 李天馥 《〈溉堂集〉序》:“顾予初知 豹人 时,见其所选 明 四家诗,服其清鉴。”
(2).请对方鉴察的敬语。用于书信。如:敬祈清鉴。
《漢語大詞典》:巨眼
喻指锐利的鉴别能力。宋史·谢深甫传:“文士世不乏,求巨眼如 深甫 者实鲜。” 清 王庄寿 《青玉案·题秋夜校书图》词:“漫説 曹 仓兼 杜 库,总凭巨眼,鲁鱼帝虎,多少相沿误。” 张素 《上红拂墓》诗:“巨眼当年识俊才,可儿不共此间埋。”
《漢語大詞典》:裁量
(1).鉴别,衡量。后汉书·许邵传:“ 劭 曰:‘ 太丘 道广,广则难周; 仲举 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吾览 钟记室 诗品,折衷情文,裁量事代,可谓允矣。” 章炳麟 《箴新党论》:“且新党虽多諂曲,而品覈公卿,裁量执政,犹其所优为者。”
(2).裁度。宋书·庐陵孝献王义真传:“及至 歷阳 ,多所求索, 羡之 等每裁量不尽与,深怨执政,表求还都。”《再生缘》第五九回:“这句话,要紧之词不可忘。此外事情须叮嘱,只须姊姊善裁量。”参见“ 裁度 ”。
减少分量。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与人此酒,先问饮多少,裁量与之。”
《漢語大詞典》:裁度
度量而定取舍。《孔子家语·致思》:“夫 子纠 未成君,而 管仲 未成臣, 管仲 裁度,义。”魏书·李冲传:“但朔土多寒,事殊南 夏 ,自非裁度当春,兴役徂暑,则广制崇基,莫由克就。”红楼梦第五五回:“若照常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度着,再添些也使得。”
指丈量标准。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立丈量官,凡水患河路有害於民者,准其申请,大者发库助支,小者民自捐助。而屋宇规模,田亩裁度,俱出此官。”
《漢語大詞典》:鉴别(鑑别)
亦作“鉴别”。 谓辨别真假好坏。常用于对艺术作品的分辨识别。 宋 司马光 《论周琰事乞不坐冯诰状》:“ 周琰 所用殊字, 誥 本疑不係重叠韵。由臣愚懵,鍳别不精。”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二:“精于鑑别,所蓄书画最富。” 朱光潜 《文学的趣味》:“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鉴别。”
《漢語大詞典》:赏鉴(赏鑒,賞鑑)
亦作“赏竪”。亦作“ 赏鑑 ”。
(1).赏识鉴别。 唐 杨炯 《宴族人杨八宅序》:“人伦赏鑑,同推 郭泰 之名;好事相趋,毕诣 扬雄 之宅。”宋史·刘温叟传:“立朝有德望,精赏鉴,门生中尤器 杨徽之 、 赵邻几 ,后皆为名士。”儒林外史第四回:“ 范举人 道:‘我这老师看文章是法眼,既然赏鉴令郎,一定是英才可贺。’”
(2).欣赏品评。 唐 司空图 《书屏记》:“今旅寓 华 下,於进士 姚顗 所居,获览书品及 徐公 评论,因感愤追述,貽信后学,且冀精于赏鉴者,必将继有詮次。”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妾虽不敏,颇解吟咏。今遇知音,不敢爱丑,当与郎君赏鉴文墨,唱和词章。”《照世杯·掘新坑悭鬼成财主》:“果然老老幼幼,尽来赏鑑新坑。” 清 方文 《白下留别梅杓司》诗:“故人 施 赵 应相见,击节高歌赏鉴同。”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