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遗泽(遺澤)
(1).留下的德泽。宋书·孝武帝纪:“猥以眇躬,属承景业,阐扬遗泽,无废厥心。”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甲·王仲共》:“还南城,未几,疽发背而死。 万石 竟不霑遗泽。”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按 西林氏 自从龙入 关 ,重侯累相,武达文通,在 丰沛 故家中遗泽最远。”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西湖长生祠:“政并 白 苏 遗泽远,文成《雅》《颂》继声难。”
(2).遗墨;遗物。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叶熙绩》:“又方料理故父致仕遗泽,为姻戚道此梦,以资笑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成:“嫗喜,极赞盛德,曰:‘釵值几何?先夫之遗泽也。’” 瞿秋白 《赤都心史》八五:“他是一个 托尔斯泰 派,此来也是特为趁车进谒 托氏 遗泽的。”
《漢語大詞典》:先泽(先澤)
(1).祖先的德泽。 宋 陆游 《读苏叔党汝州北山杂诗次其韵》之九:“先泽儻未衰,岂无五秉粟?”
(2).指祖先的遗物。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 方穀 宝藏先泽,重付装池。”
《漢語大詞典》:遗存(遺存)
(1).遗留;留存。文选·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顾旧要於遗存,得十一於千百。” 李善 注:“遗,餘也。言顾久要於遗存之中,得十一於千百之内。”《说唐》第十回:“贤人,你丈夫既然亡过,遗存寡妇孤儿。”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三节:“这种弃尸的风俗在作当时好像还有些遗存。”
(2).指保存下来的前代遗迹或遗物。晋书·律历志上:“然徒捃採遗存,以成一时之制。”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最近,在 湖南 澧县 等地又发现了属于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存。”《当代》1984年第3期:“本市东南方,有一处银波浩淼的巨大的古代湖泊遗存,那是一座盐湖。”
《漢語大詞典》:遗品(遺品)
遗物。 陶晶孙 《木犀》:“ 素威 还是活着在--保持着先生的唯一的遗品,小表,和怪美的时候的回想,活在与自己太相悬隔的社会之中。”参见“遗物”。
分類:遗物
《漢語大詞典》:遗物(遺物)
(1).谓超脱于世物之外。文选·贾谊〈鵩鸟赋〉:“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 李善 注:“鶡冠子曰:圣人捐物。” 汉 傅毅 《舞赋》:“启泰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 宋 苏轼 《海月辩公真赞》:“故高举远引、山栖絶俗之士,不屑为之,惟清通端雅、外涉世而中遗物者,乃任其事。”
(2).指古代或死者留下来的物件。 三国 魏 曹丕 《悼夭赋》:“感遗物之如故,痛尔身之独亡。”宋书·张敷传:“至十岁许,求母遗物,而散施已尽,唯得一扇,乃缄録之。”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克谨:“ 至正 初, 扬子江 一夕忽竭,舟楫皆阁於涂中,露有钱货无数,盖是累覆舟之遗物也。” 吴组缃 《山洪》一:“他的身体粗大,穿着泛成灰黄色的黑布棉袍--这是分得的阿爸的遗物。”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这个地点地层清楚,遗物集中,动物化石也相当丰富。”
(3).指他人遗失的物件。南齐书·王敬则传:“郡旧多剽掠,有十数岁小儿於路取遗物,杀之以徇,自此道不拾遗,郡无劫盗。”宋史·李穆传:“ 穆 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
《漢語大詞典》:凭吊(凭弔)
亦作“ 凭吊 ”。 谓对着遗迹遗物感慨往古的人或事。 清 徐夜 《富春山中吊谢皋羽》诗:“疑向 西臺 犹慟哭,思当 南宋 合酸辛。我来凭弔荒山曲,朱鸟魂归若有神。” 清 李渔 《玉搔头·讯玉》:“手泽犹存,音容何在?好教我空对遗簪凭弔。”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三章五:“我凭吊过 黄兴 墓、 蔡锷 墓,也凭吊过 屈子 庙、 贾太傅 祠。”
见“ 凭弔 ”。
亦作“ 凭弔 ”。 对着遗迹等悼念古人或感慨往事。 清 佟国器 《酷相思·石头城怀古》词:“百尺高臺临鹤渚,凭弔悲今古。” 清 陈梦雷 《易水怀古》诗:“河流呜咽增凴弔,策蹇城西日欲昏。”
《漢語大詞典》:手泽(手澤)
犹手汗。后多用以称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等。礼记·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 孔颖达 疏:“谓其书有父平生所持手之润泽存在焉,故不忍读也。” 晋 潘岳 《皇女诔》:“披览遗物,徘徊旧居,手泽未改,领腻如初。”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 明 李东阳 《先府君墓焚新刻手稿感而有述示兆蕃》诗:“残篇半零落,一一费探讨。嗟哉手泽存,字法有遗稿。” 叶圣陶 《从西安到兰州》:“我们如今看见的那些平田以及山上一鳞一鳞的梯田,哪一处不留着历代农民改造自然的手泽?”
《漢語大詞典》:旧物(舊物)
(1).指旧日的典章制度。左传·哀公元年:“祀 夏 配天,不失旧物。” 汉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设官兆祀,不失旧物。” 唐 柳宗元 《贞符》:“其后有贤帝曰 光武 ,克绥天下,復承旧物。”
(2).引申指国家旧有的基业。 明 史可法 《复摄政睿亲王书》:“甚至如 玄宗 幸 蜀 ,太子即位 灵武 ,议者疵之,亦未尝不许以行权,幸其光復旧物也。”
(3).先人的遗物;原来所有之物。晋书·王献之传:“ 献之 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羣偷惊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灵牀上屏风,平生旧物。” 唐 李白 《去妇词》:“以此顦顇颜,空持旧物还。”
(4).旧人;过时的人。南史·王僧虔传:“吾在世虽乏德素,要復推排人间数十许年,故是一旧物,人或以比数汝耳。” 宋 苏辙 《移岳州谢状》:“岂意圣神御极,恩贷深广,不遗旧物,尚许北还。” 宋 张孝祥 《代总得居士上叶枢密》:“伏念某边徼微官,门阑旧物。”
《漢語大詞典》:化石
(1).比喻妇女对丈夫的坚贞和思念。典出初学记卷五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武昌山 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 明 何景明 《结肠赋》:“泪陨血而崩城兮,身立枯而化石。” 明 张煌言 《得友人书道内子艰难状》诗:“渐来应化石,遮莫但飞蓬。” 苏曼殊 《无题》诗之七:“分明化石心难定,多谢 云娘 十幅笺。”
(2).指变化为石。 元 郑元祐 《次韵刘宪副春日湖上有感》诗:“鹤老离巢松化石,鸞孤照水竹穿沙。” 明 刘基 《双带子》曲之四:“天上星辰能化石, 黄河 千岁也还清。”
(3).炼丹。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漫道烧丹止七飞,空传化石曾三转。”
(4).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变化而成的保留原物体、遗迹形状、结构或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了解生物的发展情况,并能据以确定地层的年代。 艾青 《鱼化石》诗:“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漢語大詞典》:故物
旧物;前人遗物。《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庾穉恭 为 荆州 ,以毛扇上 武帝 , 武帝 疑是故物。”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金龙砚:“余友 何持之 , 滕庄敏 之甥,所蓄瑰异,多外舅故物,而有赏鉴。” 清 孙枝蔚 《乱后过瓜州》诗:“穷途愁白马,故物对青山。”
《漢語大詞典》:玉舄
(1).传说中玉制的鞋。 汉 刘向 列仙传·安期生:“ 安期先生 者, 瑯琊阜乡 人也。卖药於 东海 ,时人皆言千岁翁。 秦始皇 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去,留书以赤玉舃一双为报,曰:后数年求我於 蓬莱山 。”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上:“ 番禺 东有涧、涧生菖蒲,皆一寸九节。 安期生 采服,仙去,但留玉舃焉。”后喻得道者的遗物。 唐 陆龟蒙 《寄茅山何道士》诗:“终身持玉舃,丹诀未应传。” 清 金农 《重游王屋访唐开元时御爱松》诗:“芝囷纳流霞,蒲涧委玉舃。”
(2).见“ 玉磶 ”。
《漢語大詞典》:玉磶
亦作“ 玉舄 ”。 玉制的柱脚石。文选·张衡〈西京赋〉:“雕楹玉磶,綉栭云楣。” 李善 注:“广雅曰:‘磶,礩也。磶与舄古字通。’”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金楹齐列,玉舄承跋。”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宫室一》:“石磉曰瑱,又曰玉舃。”《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玄宗 愈加怒发,令破柱取他。柱既破,又见他走入玉磶中。” 清 钱谦益 《碧云寺》诗:“丹青臺殿起层层,玉磶雕阑取次登。”
分類:玉制柱脚
《漢語大詞典》:文化
(1).文治教化。 汉 刘向 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 束晰 《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前蜀 杜光庭 《贺鹤鸣化枯树再生表》:“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 元 耶律楚材 《太阳十六题》诗之七:“垂衣端拱愧佳兵,文化优游致太平。”《花月痕》第四七回:“尔诈尔虞,如鬼如蜮,梗两朝之文化,劳九伐之天威。”
(2).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具有的书本知识。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二章:“因为现代的人所过的不只是一个自然人的生活,他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的生活。”
(3).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三:“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不相信 汉 朝对待 匈奴 的诚意,看不起 长安 文化。”
(4).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漢語大詞典》:考古(攷古)
考订古代文献、遗物、遗迹。 明 刘刚 《〈日损斋笔记〉后序》:“观公辨驳之精若此,则其平昔攷古之学为何如哉!”
(1).考核研究古代事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 望都县 在南,今此城南对 卢奴 故城,自外无城以应之,考古知今,事义全违。”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閲图考古,更求僊术。”宋史·林勋传:“ 勋 为此书考古验今,思虑周密,可谓勤矣。” 清 顾炎武 《吴才老〈韵补正〉序》:“考古之功,寔始於 宋 吴才老 ,而其所著韵补,仅散见于后人之所引而未得其全。”
(2).指考古学。
《漢語大詞典》:遗物(遺物)
(1).谓超脱于世物之外。文选·贾谊〈鵩鸟赋〉:“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 李善 注:“鶡冠子曰:圣人捐物。” 汉 傅毅 《舞赋》:“启泰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 宋 苏轼 《海月辩公真赞》:“故高举远引、山栖絶俗之士,不屑为之,惟清通端雅、外涉世而中遗物者,乃任其事。”
(2).指古代或死者留下来的物件。 三国 魏 曹丕 《悼夭赋》:“感遗物之如故,痛尔身之独亡。”宋书·张敷传:“至十岁许,求母遗物,而散施已尽,唯得一扇,乃缄録之。”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克谨:“ 至正 初, 扬子江 一夕忽竭,舟楫皆阁於涂中,露有钱货无数,盖是累覆舟之遗物也。” 吴组缃 《山洪》一:“他的身体粗大,穿着泛成灰黄色的黑布棉袍--这是分得的阿爸的遗物。”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这个地点地层清楚,遗物集中,动物化石也相当丰富。”
(3).指他人遗失的物件。南齐书·王敬则传:“郡旧多剽掠,有十数岁小儿於路取遗物,杀之以徇,自此道不拾遗,郡无劫盗。”宋史·李穆传:“ 穆 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
《漢語大詞典》:遗挂(遺掛)
亦作“ 遗掛 ”。 死者遗物,指可以悬挂的服饰之类。《文选·潘岳〈悼亡诗〉之一》:“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吕延济 注:“遗挂,谓平生翫用之物尚在於壁。” 唐 王维 《达奚侍郎夫人寇氏挽歌》之一:“遗挂空留壁,迴文日覆尘。” 清 黄景仁 《为沉莩亭题〈揽镜图〉》诗:“分行泪碧凝遗掛,积寸心烟裊旧题。”
《漢語大詞典》:祖泽(祖澤)
(1).祖辈手泽。用指先人遗物。 清 周棨 《重刊〈七修类稿〉序》:“余家敝篋,悉先大父殿撰留貽,插架无多,皆霑祖泽。”
(2).指祖先的恩泽。 清 曾国藩 《日记·省克》:“观近年忝丁之渐多,子弟之向学,或者祖泽尚厚,方兴未艾,且喜且惴惴也!”
(3).地名。 春秋 战国 时为 燕 地。太平广记卷一一九引 北齐 颜之推 还冤记·燕臣庄子仪:“明年, 简公 将祀於 祖泽 。 燕 之有 祖泽 ,犹 宋 之有 桑林 ,国之大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