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悔吝
亦作“ 悔恡 ”。
(1).灾祸。易·繫辞上:“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东方朔》:“ 文帝 时政颇遗失,皆所谓悔恡小疵耶。” 唐 杜甫 《送李校书》诗:“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 清 黄景仁 《闲居》诗:“名象实易玩,悔吝虚已消。”
(2).悔恨。后汉书·马援传:“出征 交阯 ,土多瘴气, 援 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释争:“若然者,悔恡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 唐 李咸用 《猛虎行》:“须知《易水歌》,至死无悔吝。” 明 唐顺之 《与董后峰宪副书》:“野人一入仕途,百般悔吝,禪家所谓猢孙入布袋,真可一笑也。”
(3).谓追悔顾惜。 唐 司空图 《疑经》:“纵天王制用失节,多取於诸侯,如欲垂诫,即书於 周 史可矣;若书於诸侯之史,是悔恡其货而侮王命也。”
《漢語大詞典》:追悔
犹后悔。逸周书·谥法:“追悔前过曰思。” 宋 柳永 《慢卷紬》词:“到得如今,万般追悔。”《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不必赶逐,我去罢了。只是后来追悔,要求见我,就无门了。”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然而为着小孩子,对于这次的许愿,我不曾有半星儿的追悔。”
分類:后悔追悔
《漢語大詞典》:悔悟
亦作“ 悔寤 ”。 追悔前非,醒悟改过。《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比干 ﹞固必以死争之,冀身死之后, 紂 将悔寤。”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今王曾莫悔悟,悖心不移,逆谋内溃,自子 魴 发,诚非本朝之所乐闻。”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病者不愈,死丧相袭,破产竭财,一无奇异,终不悔悟。”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沈公墓志铭》:“已而稍悔寤,使知 徽州 。” 老舍 《骆驼祥子》十:“现在,他才明白过来,悔悟过来,人是不能独自活着的。”
《漢語大詞典》:改悔
追悔前言而改变主意;认识错误,加以改正。战国策·燕策三:“ 荆軻 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百喻经·子死欲停置家中喻:“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惮改悔,默然覆藏,自説清浄。”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我们怎样来改悔这‘惰性’呢,现在姑且不谈。”
《漢語大詞典》:咎悔
(1).灾祸;灾患。 汉 班固 《奕旨》:“隐居放言远咎悔,行象 虞仲 信可喜。”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悔不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 衡 ( 禰衡 )恃才倜儻,肆狂狷於无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谓咎悔之深矣。”
(2).指悔过,追悔自责。 清 陈梦雷 《绝交书》:“年兄不自咎悔,对人反责不孝以十四年纪纲到省,不与回书。”
《漢語大詞典》:悔咎
(1).过错;祸殃。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庶望上遵策戒,下免悔咎。” 宋 曾巩 《与王深甫书》:“顾初至时遇在势者横逆,又议法数不合,常恐不免於构陷……今在势者已更,幸自免於悔咎。”
(2).追悔前非。 宋 苏辙 《为兄轼下狱上书》:“ 軾 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復有所为。”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礼部·议革张浚祀:“ 朱晦翁 晚年深自悔咎,轻信其子 张拭 家稿,遽草行状,以致天下不言。”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李生孝友:“父深自悔咎,垂泪而瞑。”
《漢語大詞典》:悔改
追悔所犯错误,加以改正。 宋 王安石 《临川吴子善墓志铭》:“其弟终感悟悔改为善士,以文学名於世。”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十章:“因此无论查什么,斗什么,她都一反常态,表示诚心的认罪和悔改。”
《漢語大詞典》:时不我与(時不我與)
时间不等待我们。感叹错过时机,追悔莫及。语出论语·阳货:“日月逝矣,歳不我与。”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实耻讼免,时不我与。” 北周 庾信 《周使持节大将军广化郡开国公丘乃敦崇传》:“方欲讨论国耻,申雪家寃,横尸原野,是所甘心,时不我与,先从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