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反覆  拼音:fǎn fù
1.重复,一次又一次。比喻详慎推求。如:「反覆思量」、「反覆练习」。《文选。杨脩。荅临淄侯笺》:「诵读反覆,虽讽雅颂不复过此。」
2.变易无常、不可恃。《文明小史》第一回:「老弟!你记好我一句话,以愚兄所见,我们中国大局,将来有得反覆哩!」
3.原已渐瘉的病,忽又发作转坏。
《國語辭典》:反复(反復)  拼音:fǎn fù
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西游记》第三五回:「我老孙再不曾住脚,比急递铺的铺兵还甚,反复里外,奔波无已。」
《國語辭典》:回文  拼音:huí wén
1.反覆颠倒均能成诵的诗词。也作「回文」。
2.句子的上下两句,词汇相同而词序相反的修辞法。如老子第八十一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3.回覆的公文。《清平山堂话本。曹伯明错勘赃记》:「解曹伯明并赃物文卷,到府厅交割了,讨了回文自回。」
4.回族的文字。即现行维吾尔文字,用阿拉伯字母书写,自右而左横行,字母有二十八至四十个不等。
《國語辭典》:错综(錯綜)  拼音:cuò zòng
1.将资料交叉运用并综合参考。《易经。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汉书。卷一○○。叙传下》:「错综群言,古今是经,勒成一家,大略孔明。」
2.指事情交互参杂。如:「错综复杂」。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益知天下事经纬错综,决非印板所能印定。」
《漢語大詞典》:通感
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领会到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 李晓 《继续操练》:“要是你准头太差,点错分类,效果也许更好,内行看了会说你是高手,懂通感什么的。” 祖慰 《婚配概率·凳子上的实验心理学》:“他还能使你产生由视觉转为触觉的通感。”
《漢語大詞典》:互体(互體)
(1).卦上下两体相互交错取象而成之新卦,又叫“互卦”。如《观》《坤》《巽》上,取其二至四爻则为《艮》,三至五爻则为《坤》。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隐秀:“辞生互体有似变爻。”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说录二·南北学尚不同:“若无互体,六十四卦只説六十四事,何以弥纶天地、经纬万端乎?”
(2).旧体诗修辞手法之一。谓一联上下两句文意互相映衬补充。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 杜少陵 诗云:‘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上句风中有雨,下句雨中有风,谓之互体。”
《國語辭典》:脚手(腳手)  拼音:jiǎo shǒu
1.桌椅器物。《金瓶梅》第一三回:「见这边无人,方才上墙叫他,西门庆便用梯凳扒过墙来,这边早安下脚手接他。」《水浒后传》第一一回:「艄公水手共有百馀人,都乱鬨鬨收拾脚手、家伙。」
2.听候差遣的助手。《水浒传》第六六回:「因此累累寄书与梁中书,教道且留卢俊义、石秀性命,好做脚手。」《醒世恒言。卷一四。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到坟边把刀拨开雪地,俱是日间安排下脚手,下刀挑开石板下去。」
3.根底。《朱子语类辑略。卷八。论本朝人物》:「今人容易为异说引去者,只是见识低,只要鹘突包藏,不敢说破。才说破,便露脚手。」
4.诡计,暗中所采取的行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一○出》:「前日不是我走得疾,险些个遭小孙屠脚手。」也作「手脚」。
《國語辭典》:誇张(誇張)  拼音:kuā zhāng
1.誇大。《列子。天瑞》:「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脩名誉,誇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
2.修辞学上的一种辞格。参见「誇张法」条。
《漢語大詞典》:互言
(1).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足。
(2).交错使用同义词以避免字面重复的修辞手法。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诗·都人士篇曰:‘彼都人士,臺笠緇撮,彼君子女,绸直如髮。’士曰:‘都人’,女曰:‘君子’,互言之耳,其义一也。”
《漢語大詞典》:互文
(1).谓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足。《礼记·中庸》“吾説 夏 礼, 杞 不足徵也;吾学 殷 礼,有 宋 存焉” 唐 孔颖达 疏:“论语云:‘ 宋 不足徵也’,此云:‘ 杞 不足徵’,即 宋 亦不足徵。此云:‘有 宋 存焉’,则 杞 亦存焉,互文见义。”南史·儒林传·司马筠:“经传互文,交相显发。”《唐诗别裁集·王昌龄〈从军行〉之三》“ 秦 时明月 汉 时关” 清 沈德潜 注:“备 胡 筑城,起於 秦 汉 。明月属 秦 ,关属 汉 ,互文也。”
(2).指错综使用同义词以避免字面重复的修辞手法。 唐 刘知几 史通·题目:“ 子长 史记别创八, 孟坚 既以 汉 为书,不可更标号,改《志》,义在互文。”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错综成文例:“《思齐篇》:‘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无斁,谓不见厌恶也;‘誉’与‘豫’通,尔雅曰:‘豫,乐也、安也。’言其俊士无不安乐也。‘豫’与‘无斁’互文见义,无厌恶则安乐可知,安乐则无厌恶可知。”
(3).指互有歧义的条文。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赦令:“国家法令……宜令审细,毋使互文。” 唐 白居易 《论姚文秀打杀妻状》:“其律纵有互文,在理终须果断。”
《國語辭典》:直喻  拼音:zhí yù
譬喻法中以「如」、「像」为喻词的修辞方式。如:「马路如虎口」。
《國語辭典》:隐喻(隱喻)  拼音:yǐn yù
一种修辞格。以两物之间的相似性来作间接暗示的比喻。相对于明喻而言。凡具备喻体、喻依,而喻词由「是」、「为」等代替的譬喻属之。如:「摇曳的柳条是曼妙的芭蕾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