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悚惕  拼音:sǒng tì
惊惶恐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城南倚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馀仞,临之者感悚惕焉。」《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拜之后,心中悚惕,魂魄俱无,晓得冤孽见在面前了。」
《漢語大詞典》:惊惕(驚惕)
(1).惊惧。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齐景公 渡於 江 沅 之河,黿衔左驂,没之。众皆惊惕。” 唐 萧颖士 《答韦司业垂访》诗之一:“高堂列众宾,广座鸣清絃。俯仰转惊惕,徘徊独忧煎。”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续集·古泗州城》:“私以昨夜宿处询舟子,约畧言之,云其中絶无人烟。心更惊惕,不知所云。”
(2).警惕。惊,通“ 警 ”。 唐 李白 《泾溪南蓝山下寄何判官昌浩》诗:“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明 唐顺之 《阅视军情首疏》:“臣受命惊惕,不敢自寧,星驰前往。”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越十餘日,捕获,夫妇之姦乃并败,余兄弟甚快之。 姚安公 曰:‘……故遇此种事,当生惊惕心,不可生欢喜心。’”一本作“ 警惕 ”。
分類:惊惧警惕
《漢語大詞典》:警心
戒慎;警惕。四分律·法揵度:“佛言:阿兰若比丘不应尔,应初夜后夜警心思惟;今为阿兰若比丘制阿兰若法。”清史稿·明珠传:“至於紧要员缺,特令会同推举,原期得人,亦欲令被举者警心涤虑。” 克非 《春潮急》八:“他幺叔,你可要警心些!”
分類:戒慎警惕
《國語辭典》:警戒  拼音:jǐng jiè
1.告诫,以使人注意。《三国志。卷六五。吴书。王楼贺韦华传。贺邵》:「是以古之人君,揖让以进贤,虚己以求过,譬天位于乘奔,以虎尾为警戒。」
2.警备防守。《汉书。卷七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王尊》:「往者南山盗贼阻山横行,剽劫良民,杀奉法吏,道路不通,城门至以警戒。」
3.为防止敌人间谍、观测、渗透、破坏、骚扰、奇袭等威胁,提前预警与战备,以确保部队的安全。
《国语辞典》:分教  拼音:fēn jiào
古典小说的套语。多为警惕或教示意义的提称语。《儒林外史》第二○回:「只因这一番,有分教:立心做名士,有志者事竟成;无意整家园,创业者成难守。」
《國語辭典》:惕厉(惕厲)  拼音:tì lì
因心存恐惧危难而警惕,指君子的修身自省。《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故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居不求安,食不念饱。」
《漢語大詞典》:戒慎
警惕谨慎。礼记·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南史·循吏传·王沈:“清廉戒慎,身恒居禄而居处日贫。”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吾辈最易犯此病,不可不痛自戒慎也。” 郭沫若 《今昔集·笑早者,祸哉!》:“在人类的最大灾难之中,只有戒慎凛烈,才不至于松懈而予瘟疫以转症或再发之隙。”
《國語辭典》:鉴戒(鑑戒)  拼音:jiàn jiè
以过去的事物来作为警惕。《宋书。卷七四。臧质传》:「臣等参议,须辜日限意,使依汉王莽事例,漆其头首,藏于武库。庶为鉴戒,昭示将来。」
《國語辭典》:鉴戒(鑒戒)  拼音:jiàn jiè
警惕。《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而今再说一个道流,借设符箓醮坛为由,拐上一个妇人,弄得死于非命。说来与奉道的人,做个鉴戒!」
《漢語大詞典》:自戒
自我警惕。《荀子·成相》:“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 汉 张衡 《上陈事疏》:“向使能瞻前顾后,援镜自戒,则何陷于凶患乎。” 宋 陈亮 《问答下》:“得其性而有以自勉,失其性而有以自戒。”
分類:自我警惕
《國語辭典》:戚然  拼音:qī rán
忧伤的样子。《列子。说符》:「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后汉书。卷四一。钟离意传》:「比上天降旱,密云数会,朕戚然惭惧,思获嘉应。」
《國語辭典》:戒心  拼音:jiè xīn
戒备、警惕之心。《管子。君臣下》:「戒心形于内,则容貌动于外矣。」唐。元结〈元谟〉:「吾其颂昌人之道,为戒心之宝。」
分類:戒备警惕
《國語辭典》:三戒  拼音:sān jiè
1.戒色、戒斗、戒得。《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汉。蔡邕〈太尉杨秉碑〉:「昔仲尼垂三戒,而公克焉。」
2.不妄出入、不妄语言、不妄忧虑。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杂识》:「齐斋倪公三戒:不妄出入、不妄语言、不妄忧虑。」
3.文章名。唐。柳宗元撰。分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部分,以寓言隐寓鉴戒之意。
《國語辭典》:警觉(警覺)  拼音:jǐng jué
1.敏捷觉悟。宋。真德秀 跋杨和父印施普门品:「一念清静,烈焰成池;一念警觉,船到彼岸。」也作「警悟」。
2.对于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如:「提高警觉」。
《國語辭典》:警察  拼音:jǐng chá
依法维持公共秩序、保护社会安宁、促进人民福利为主要任务的人。
《漢語大詞典》:儆惧(儆懼)
戒惧;警惕和畏惧。国语·晋语二:“以主其祭祀,且镇抚其国家及其民人,虽四邻诸侯之闻之也,其谁不儆惧於君之威,而欣喜於君之德!”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 老志 密奏谓:‘他日上与 郑后 皆有难,深可儆惧。’”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知微》:“二公( 周公 、 太公 )之孙子苟能日儆惧於二公之言,又岂俟 孔子 出而始议变乎?” 清 林则徐 《会札澳门厅传谕义律条款》:“其餘各躉船均当儆惧,即日全出 老万山 ,各奸夷亦须即日附搭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