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窥伺(窺伺,闚伺)
亦作“ 窥覗 ”。
(1).暗中观察或监视。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 东郡 民家有怪……人甚恶之。乃多作美食,覆盖,著一室中,阴藏户间窥伺之。” 唐 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视 駞 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傚慕,莫能如也。” 徐迟 《牡丹》:“在确实没有人窥伺她的时候,她在房中练台步,眼观鼻,鼻观心,走一条直线。”
(2).觊觎。晋书·惠帝纪:“ 河间王 顒 表 齐王 冏 窥伺神器,有无君之心。” 宋 陈亮 《重建紫霄观记》:“当是时,货财干戈一日不自整齐,则四邻争得窥伺其国。” 清 唐甄 潜书·厚本:“四夷日夜窥伺 中国 ,以图获利。” 鲁迅 《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近来 明 人小品,清代禁书,市价之高,决非穷读书人所敢窥覗。”
闚伺:暗中观望动静,等待机会(多含贬义)。晋书·刘琨传:“是以 勒 ( 石勒 )朝夕谋虑,以图臣为计,闚伺间隙,寇抄相寻。”
《漢語大詞典》:窥觇(窺覘)
(1).暗中察看;探察。韩非子·备内:“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於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覘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慠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刼君弑主也。”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庐州老兵》:“方五鼓,直宿老兵起,望厅上已有灯烛,即屏间窥覘,乃 安老 据案治事。” 明 唐顺之 《答曾石圹总制书》:“彼於地利既熟,知其何路为险;而於我兵,且窥覘其何路为虚。”
(2).觊觎。 宋 柳师尹 《王幼玉记》:“我髮委地,宝之若金玉,他人无敢窥覘,於子无所惜。”明史·邹缉传:“漠北降人,赐居室,盛供帐,意欲招其同类也。不知来者皆怀窥覘,非真远慕王化,甘去乡土。”
《漢語大詞典》:窥窬(窺窬)
亦作“ 窥覦 ”。亦作“ 窥踰 ”。
(1).觊觎。 三国 魏 卫觊 《汉金城太守殷君碑》:“乃敷权略,奬厉威信,獫狁率服,不敢窥踰。”文选·王俭〈褚渊碑文〉:“ 桂阳 失图,窥窬神器。” 吕向 注:“窥窬,谓欲有篡逆之心也。”旧唐书·沈法兴传:“是时, 杜伏威 据 歷阳 , 陈稜 据 江都 , 李子通 据 海陵 ,并握强兵,俱有窥覦 江 表之志。”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发展时期》:“ 藎诚 既短於才,又不能开诚布公容纳各方意见,军政上根本动摇,致启奸人之窥窬。”
(2).希求。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觅之者等若牛毛,得之者譬犹麟角。以此之外,何所窥窬。” 唐 陈子昂 《宿空舲峡青树村浦》:“委别高堂爱,窥覦明主恩。”
分類:觊觎希求
《漢語大詞典》:狙伺
伏伺;觊觎。新唐书·陆贽传:“虽数贡奉,议者颇言其挟两端,有所狙伺。” 明 宋濂 《莆田黄处士暮铭》:“郡南有僻壤,盗常狙伺以剽行旅。” 章炳麟 《讨满洲檄》:“虏既利其虚名,因以自扇威虐,狙伺所及,后盗贼而先士人。”
分類:伏伺觊觎
《漢語大詞典》:窥欲(窺欲,闚欲)
非分希求;觊觎。汉书·王莽传上:“ 孝哀皇帝 即位,骄妾窥欲,姦臣萌乱,公手劾 高昌侯 董宏 ,改正故 定陶共王 母之僭坐。”后汉书·西羌传·滇良:“臣愚以为宜及此时,建復 西海 郡县,规固二 榆 ,广设屯田,隔塞 羌 胡 交关之路,遏絶狂狡窥欲之源。”
闚欲:窥伺的欲念。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边:“ 西羌 北虏,必生闚欲,诚大忧也。”
《漢語大詞典》:窥觊(窺覬,闚覬)
犹觊觎。谓非分的希望或企图。宋书·袁顗传:“而羣小构慝,妄生窥覬。” 宋 欧阳修 《论水灾疏》:“ 后唐 明宗 储嗣不早定,而 秦王 从荣 后以举兵窥覬,陷於大祸, 后唐 遂乱。此前世之事也。”明史·景王载圳传:“ 载圳 年少,左右怀窥覬,语渐闻,中外颇有异论。”
闚覬:窥伺希冀。后汉书·袁绍传:“臣爵为通侯,位二千石。殊恩厚德,臣既叨之,岂敢闚覬重礼,以希彤弓玈矢之命哉?”
《漢語大詞典》:晞觊(晞覬)
犹觊觎。晞,通“ 希 ”。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盖自 熙寧 以来,小人执柄二十年矣,建立党与,布满中外。一旦失势,晞覬者多,是以创造语言,动摇贵近,脇之以祸,诱之以利,何所不至。”
分類:觊觎
《漢語大詞典》:觇觎(覘覦)
犹觊觎。 宋 苏舜钦 《太子太保韩公行状》:“入对建言 维 茂 二州,地接 羌夷 , 秦 陇 商贾交易,蕃部驱马至 永康军 场以卖……宜徙场境上,以絶其覘覦两 川 之意。”
分類:觊觎
《漢語大詞典》:狙候
伏伺;觊觎。新唐书·郑覃传:“今 吐蕃 在边,狙候中国,假令缓急,臣下乃不知陛下所在,不败事乎?”
分類:伏伺觊觎
《漢語大詞典》:徯幸(徯倖)
(1).希望;觊觎。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二折:“好着我胆战心惊,急攘攘空徯倖。”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月朗风清恰二更,廝徯倖,他无缘,小生薄命。”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一折:“哥哥,你少曾出外可曾经,哥也!我则怕沿路上歹人徯倖。”
(2).迷惑。 元 张寿卿《红梨花》第二折:“枉将伊徯倖,説与你便省。”
(3).戏弄。 明 朱有燉 《风月牡丹仙》第一折:“秀才呵再休把风月话相徯倖。”
《漢語大詞典》:幸觊(幸覬)
犹觊觎。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枢鈐明审,程彠周备。吏礪平端,民羞幸覬。”
分類:觊觎
《漢語大詞典》:周鼎
(1).指 周 代传国的九鼎。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还,过 彭城 ,斋戒祷祠,欲出 周 鼎 泗水 ,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九:“ 蓟门 重险旧 尧 封, 周 鼎销沉 泗水 踪。”参见“ 九鼎 ”。
(2). 春秋 时 楚庄王 觊觎王位,因伐戎之便而至 周 境,遂问 定王 使臣 周 鼎之大小、轻重。事见左传·宣公三年。后因以“周鼎”借指国家政权。 唐 张说 《开元正历握乾符颂》:“ 神龙 中兴, 周 鼎归 唐 。” 陈毅 《赣南游击词》:“强寇北国问 周 鼎,大军西去渡 金沙 ,抗日要开花。”参见“ 问鼎 ”。
(3).比喻宝器。 汉 贾谊 《吊屈原赋》:“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斡弃 周 鼎兮宝康瓠。”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洪钟 周 鼎,不为委沦而轻其体。”
(4).古星名。属后发座。 汉 甘公 石申 《星经·周鼎》:“周鼎三星,足状,云鼎足星,在摄提大角西,主神鼎。”
《漢語大詞典》:九鼎
(1).相传 夏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 夏 商 周 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战国 时, 秦 楚 皆有兴师到 周 求鼎之事。 周显王 时,九鼎没於 泗水 彭城 下。 唐 武后 、 宋徽宗 也曾铸九鼎。史记·封禅书:“ 禹 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 夏 商 。 周 德衰, 宋 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南朝 宋 谢瞻 《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宋 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早遣 阿瞒 移九鼎,人间何处有 严陵 。”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诸经有《法华》,王者之有九鼎,家业之有总帐簿也。”
(2).喻分量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 一至 楚 ,而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 司马贞 索隐:“言 毛遂 至 楚 ,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 宋 黄庭坚 《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明 张煌言 《怀古》诗:“人定能胜天,一言重九鼎。”
《漢語大詞典》:问鼎(問鼎)
(1).左传·宣公三年:“ 楚子 伐 陆浑 之戎,遂至于 雒 ,观兵于 周 疆。 定王 使 王孙满 劳 楚子 , 楚子 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禹 铸九鼎, 三代 视之为国宝。 楚王 问鼎,有取而代 周 之意。后遂称图谋王位为“问鼎”。晋书·王敦传:“﹝ 敦 ﹞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 明 屠隆 《綵毫记·渔阳鼙鼓》:“国号 大燕 ,伪署文武官爵,敢肆问鼎之奸。”
(2).泛指觊觎侵占别国。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非报 德 也,非助 英 也,盖欲伺瑕导隙,借以问鼎神州。”
(3).触犯;过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孙生:“﹝ 辛氏 ﹞牀头常设锥簪之器以自卫。 孙 屡被刺剟,因就别榻眠。月餘,不敢问鼎。”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章一:“像《典论》那样的著作,是同时的诗人们所不敢轻于问鼎的。”
《漢語大詞典》:觊觎(覬覦)
非分的希望或企图。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覬覦。” 杜预 注:“下不冀望上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羣凶覬覦,分裂诸夏。”旧唐书·崔元略传:“时 刘栖楚 自为京兆尹,有覬覦相位之意。” 清 魏源 《庐山王文成公纪功碑歌》:“ 明 季中叶患尾大,爪牙覬覦强宗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 中国 者, 中国 人之 中国 ……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覬覦者也。”
《漢語大詞典》:问鼎(問鼎)
(1).左传·宣公三年:“ 楚子 伐 陆浑 之戎,遂至于 雒 ,观兵于 周 疆。 定王 使 王孙满 劳 楚子 , 楚子 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禹 铸九鼎, 三代 视之为国宝。 楚王 问鼎,有取而代 周 之意。后遂称图谋王位为“问鼎”。晋书·王敦传:“﹝ 敦 ﹞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 明 屠隆 《綵毫记·渔阳鼙鼓》:“国号 大燕 ,伪署文武官爵,敢肆问鼎之奸。”
(2).泛指觊觎侵占别国。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非报 德 也,非助 英 也,盖欲伺瑕导隙,借以问鼎神州。”
(3).触犯;过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孙生:“﹝ 辛氏 ﹞牀头常设锥簪之器以自卫。 孙 屡被刺剟,因就别榻眠。月餘,不敢问鼎。”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章一:“像《典论》那样的著作,是同时的诗人们所不敢轻于问鼎的。”
《漢語大詞典》:非觊(非覬)
非分的冀望。多指觊觎、谋夺帝位。宋书·刘景素传:“厢閤诸人,同谋异志,王心不从利,忠不背本,执 周天赐 而斩之……王若欲拟非覬,寧当如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