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惶惑
(1).疑惧;疑惑。 汉 刘向 《九叹·思古》:“閔先嗣之中絶兮,心惶惑而自悲。” 唐 白行简 《李娃传》:“生惶惑发狂,罔至所措。” 明 张居正 《答贾春宇计俺酋死言边事》:“今日之事,惟当镇静处之,随机应之,勿过为张皇,轻意举动,致令众情惶惑,兴起事端也。” 巴金 《秋》二二:“ 周伯涛 站在房里惶惑地往四面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
(2).犹蛊惑。《元典章新集·刑部·杂禁》:“其庙祝师巫之徒,或呼太保,或呼总管,妄自尊大,称为生神,惶惑民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预备立宪之满州》:“彼自居于政党者,方且执‘立宪宜以要求’之讆言,惶惑群众。”
《漢語大詞典》:迷惘
(1).迷惑失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仙:“及醒,红日已高,四顾并无院宇,主僕卧山谷中,大骇。见傍有一洞,水涓涓流。自讶迷惘。” 徐特立 《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文化教育》:“真正的科学就能够提高人民的自觉,非科学的东西就会加深人民的迷惘。” 碧野 《大海风涛》一:“我初次踏上人生的征途,人海茫茫,哪里是指引航向的灯塔?我感到迷惘。”
(2).指蛊惑,使迷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他无意中把狐仙得罪了,那狐仙便迷惘了他。”
(3).谓神经错乱失常。 清 吴下阿蒙 《断袖篇·吕子敬秀才》:“ 吉安 吕子敬 秀才,嬖一美男 韦国秀 , 国秀 死, 吕 哭之慟,遂至迷惘,浪游弃业。”清史稿·后妃传·太宗敏惠恭和元妃:“上慟甚,一日忽迷惘,自午至酉始瘥。”
《漢語大詞典》:瞽惑
迷乱;蛊惑。 宋 司马光 《闻喜县修文宣王庙记》:“人之言曰:‘古民淳质故可教,今民伪薄故不可教。’是瞽惑之言,不足稽也。”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四年五月:“今民之师帅,既不能以是为政,乃为魔头者窃取以瞽惑其党,使皆归德于魔,於是从而附益之以邪僻害教之説。”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趋愈下,其间虽尝瞽惑於佛老,而佛老之説,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利之心。”
分類:迷乱蛊惑
《漢語大詞典》:长惑(長惑)
犹蛊惑。 明 何景明 《势成篇》:“造端以鬼其事,谓之长惑。”
分類:蛊惑
《漢語大詞典》:诡惑(詭惑)
蛊惑;惑乱。 晋 潘岳 《西征赋》:“履 犬戎 之侵地,疾 幽后 之诡惑。”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今藉藉皆言 普思 冯诡惑,説妖祥,陛下不知,猥见驱使。”镜花缘第八八回:“信足以诡惑羣情,回皇众绪。”
分類:蛊惑惑乱
《漢語大詞典》:妖气(妖氣)
(1).妖异之气。 汉 王充 论衡·言毒:“妖气生美好,故美好之人多邪恶。” 宋 梅尧臣 《和谢舍人洊震》:“沃然原隰洗妖气,浩尔沟瀆扬平流。”
(2).迷信谓人受妖邪蛊惑呈现的气色。云笈七籤卷一○三:“市中逢道流,语之曰:‘子面有妖气,必为妖物所著。’”警世通言·一窟鬼癞道人除怪:“观公妖气太重,我与你早早断除,免致后患。”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漢語大詞典》:疑惑
(1).迷惑,不理解。墨子·公孟:“若大人行淫暴於国家,进而諫,则谓之不逊;因左右而献諫,则谓之言议,此君子之所疑惑也。”后汉书·张衡传:“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百揆允当,庶绩咸熙。”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夫论者所以辩疑惑,释凝滞。” 巴金 《家》七:“ 剑云 抬起头来看 琴 的脸,他的脸上现出疑惑的表情。”
(2).指蛊惑欺骗。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毌丘俭 作乱,遣健步齎书,欲疑惑大众, 艾 斩之。”
(3).怀疑,不相信。墨子·节葬下:“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二》:“大王能捐数万斤金间 楚 君臣,使相疑惑,可以破 楚 必矣。” 宋 苏舜钦 《哭师鲁》诗:“今年 师鲁 死,予方旅 长洲 。初闻尚疑惑,涕泪已不收。”《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 程万里 见又有一人同去,心中烦恼。欲要再稟,恐 张万户 疑惑。”
(4).疑虑不安;犹豫不定。汉书·贾谊传:“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姦人几幸,而众心疑惑。”晋书·王廙传:“及 简文 崩,羣臣疑惑,未敢立嗣。”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七:“ 天圣 初, 契丹 遣使请借塞内地牧马。朝廷疑惑,不知所答。”《三国演义》第一○四回:“ 魏延 在寨中,不见 费禕 来回覆,心中疑惑,乃令 马岱 引十数骑往探消息。” 老舍 《骆驼祥子》六:“昨天夜里的事教他疑惑,羞愧,难过,并且觉着有点危险。”
《漢語大詞典》:蛊惑(蠱惑)
(1).迷乱;惑乱。 汉 王符 潜夫论·潜叹:“末世则不然,徒信贵人骄妒之议,独用苟媚蛊惑之言。” 唐 白居易 《古冢狐》诗:“何况 褒姒 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明史·毛玉传:“ 玉 即抗疏歷叙 武宗 时事,劝帝戒嗜欲,杜请託,以破侥倖之门,塞蛊惑之隙。”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尊称圣人,自谓教主,而犹为是妄言,在己则脂韦突梯,以佞 满 人已耳;而天下受其蛊惑者,乃较诸出于贱儒元恶之口为尤甚。”
(2).迷惑;诱惑。 南朝 梁 刘勰 《灭惑论》:“糜费产业,蛊惑士女。运迍则蝎国,世平则蠹民。”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三:“上散青苗钱于设厅,而置酒肆于譙门;民持钱而出者,诱之使饮,十费其二三矣。又恐其不顾也,则命娼女坐肆作乐以蛊惑之。” 清 李渔 《玉搔头·情试》:“只因这两个小人在侧,终朝蛊惑宸聪,以致如此。”
《漢語大詞典》:鼓弄
(1).蛊惑愚弄。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不谓下石之人,撰造言语,鼓弄宦寺。”《封神演义》第七二回:“贪功网利!鼓弄愚民,以为己功。”《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这实吃了 晁无晏 那贼天杀的亏,今日鼓弄,明日挑唆,把俺那老斫头是挑唆转了。”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二:“ 欧洲 的资本家还想借此鼓弄阴谋,几百万人的性命在文明人眼光里算得什么!”
(2).吹动摆弄。 明 叶子奇 草木子·谈薮:“鼓弄 滕六 ,招邀 巽二 ,只凭施威势。” 郭沫若 《塔·喀尔美萝姑娘》:“旧态依然的苍海,不断地在鼓弄风涛。”
(3).蠕动。 梁斌 《红旗谱》四一:“有个同学把一条毛毛虫放在我的书桌上,吓得我一天不敢去上课。一想起来,毛毛虫就像在心里鼓弄。”
《漢語大詞典》:妖蛊(妖蠱)
(1).艳丽。文选·张衡〈西京赋〉:“妖蛊艳夫 夏姬 ,美声畅於 虞氏 。” 刘良 注:“妖蛊,艳美也。”文选·傅毅〈舞赋〉:“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曄其扬华。” 李善 注:“妖蛊,淑艳也。” 唐 温庭筠 《锦鞵赋》:“若乃金莲 东昏 之 潘妃 ,宝屧 临川 之 江姬 。匍匐非 寿陵 之步,妖蛊实 苧萝 之 施 。”
(2).谓以邪术蛊惑害人。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蓇容草溪边兽栎鸟》:“谿边类狗,皮厌妖蛊。”晋书·郭璞传:“陛下若以 谷 信为神灵所凭者,则应敬而远之……若以 谷 为妖蛊诈妄者,则当投畀裔土,不宜令褻近紫闈。”
《漢語大詞典》:狂蛊(狂蠱)
(1).犹狂惑。 汉 扬雄 《太玄·止》:“关其门户,用止狂蛊。” 司马光 集注:“蛊,惑也。”
(2).蛊疾。患此疾者神志惑乱,故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寄琼州杨舍人》:“人多药户生狂蛊,吏有珠官出俸钱。”
(3).指蛊惑众人的恶毒言论。 鲁迅 《集外集补遗·破恶声论》:“狂蛊中于人心,妄行者日昌炽,进毒操刀,若惟恐宗邦之不蚤崩裂。”
《漢語大詞典》:蛊伪(蠱僞)
蛊惑诈伪。 宋 王安石 《彼狂》诗:“夸贤尚功列耻荣,蛊伪日巧雕元精。”
分類:蛊惑诈伪
《漢語大詞典》:狐惑
(1).为狐妖所蛊惑。 唐 元稹 《古社》诗:“狐惑意颠倒,臊腥不復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渠旧与妾善,不意为狐惑而死。”
(2).犹疑惑。朱子语类卷七五:“便见得上面许多皆是狐惑可疑之事。”
(3).指女色惑人。 元 虞集 《别知赋》:“夫冶倡之狐惑兮,岂不足於内揆。”
(4).中医学病名。《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狐惑》:“古名狐惑近名疳,狐蚀肛阴惑唇咽。”注:“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
《漢語大詞典》:伪惑
诈伪蛊惑。 汉 王逸 《九思·悯上》:“覩斯兮伪惑,心为兮隔错。” 唐 沈亚之 《上李谏议书》:“君之明足以察伪惑,君之智足以区物情。”
分類:诈伪蛊惑
《漢語大詞典》:乱惑(亂惑)
(1).昏乱迷惑。《楚辞·天问》:“彼王 紂 之躬,孰使乱惑。”战国策·秦策一:“文士并餝,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
(2).扰乱蛊惑。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盆子 窃尊号,乱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