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抵死
(1).冒死;至死。汉书·文帝纪:“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 唐 韩愈 《故幽州节度判官张君墓志铭》:“君抵死口不絶駡,众皆曰:‘义士,义士!’”
(2).判处死刑。新唐书·裴耀卿传:“ 夷州 刺史 杨濬 以贜抵死,有詔杖六十,流 古州 。” 宋 王安石 《刘君墓志铭》:“ 弋阳 富人为客所诬将抵死,君得实以告。”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卷一:“州县官被贼攻破城池,比守边将帅律抵死。” 清 徐昆 《遯斋偶笔·乌程狱》:“狱乃定, 文龙 抵死。”
(3).分外;格外。 宋 王安石 《与微之同赋梅花》诗之三:“向人自有无言意,倾国天教抵死香。” 金 秦略 《赋乐真竹拂子》诗:“觅箇龟毛抵死难,直教击碎钓鱼竿。”
(4).急急。 宋 杨万里 《梅花盛开》诗:“春被梅花抵死催,今年春向去年回。” 宋 陆游 《午睡觉复酣卧至晚》诗:“枕痕着面眼芒羊,欲起元无抵死忙。”
(5).竭力。 宋 周邦彦 《西平乐》词:“驼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 元 周昂 《鲁直墨迹》诗:“须知笔墨浑閒事,犹与先生抵死争。”《老残游记》第六回:“无才者抵死要做官,有才者抵死不做官,此正是天地间第一憾事。”
(6).终究,毕竟。 宋 辛弃疾 《沁园春》词:“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一折:“稍似间有些钱,抵死里无多债。”
(7).老是。 宋 晏殊 《蝶恋花》词:“百尺朱楼閒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
(8).犹言无论如何。 冰心 《离家的一年》:“然而他是个要强的孩子,抵死也不肯说恋家不去的话。” 茅盾 《子夜》八:“是他的过失么?他抵死不承认的。”
《漢語大詞典》:老死
(1).年老而死。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唐 韩愈 《复志赋》:“甘潜伏以老死兮,不显著其名誉。”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终年碌碌,至於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中国 的人,大抵在如此空气里成功,在如此空气里萎缩腐败,以至老死。”
(2).犹言到老至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他祖父是个翰林,只放过两回副主考,老死没有开坊,所以穷的了不得。”
《漢語大詞典》:至死
到死。例如:一直卧床至死。
分類:至死
《漢語大詞典》:誓死
立誓至死不变。 唐 元稹 《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那姑娘既痛他父亲的含寃,更痛那寃由自己而起:这便是他誓死报仇的根子。”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六章:“我们无产阶级誓死不做敌人的俘虏!”
《漢語大詞典》:死友
指交情笃厚,至死不相负的朋友。新唐书·王叔文传:“﹝ 叔文 ﹞阴结天下有名士,而士之欲速进者,率谐附之,若 韦执谊 、 陆质 …… 柳宗元 、 刘禹锡 为死友。” 清 黄景仁 《观范巨卿碑额拓本》诗:“直是生平死友心,上作星芒堕为石。”
《漢語大詞典》:鼷鼠
(1).鼠类最小的一种。古人以为有毒,啮人畜至死不觉痛,故又称甘口鼠。春秋·成公七年:“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三国志·魏志·杜袭传:“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三·鼷鼠﹝集解﹞引 陈藏器 曰:“鼷鼠极细,卒不可见,食人皮牛马等皮肤成疮,至死不觉。”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男儿胆大如鼷鼠,一何可哂。”
(2).传说中的一种大兽。太平御览卷九一一引 汉 东方朔 神异经:“北方有冰万里,厚百丈,有鼷鼠在冰下出焉,其形如鼠,食草木,肉重千斤,可以作脯,食之已热。”
《漢語大詞典》:误杀(誤殺)
法律用语。主观上无杀人动机,因失误而伤人至死(区别于“故杀”)。元史·答里麻传:“ 济阳县 有牧童,持铁连结击野雀,误杀同牧者,繫狱数年。 答里麻 曰:‘小儿误杀同牧者,实无杀人意,难以定罪。’罚铜遣之。”
《漢語大詞典》:死交
至死不变的友谊。北齐书·酷吏传·宋游道:“﹝ 游道 ﹞与 顿丘 李奬 一面,便定死交。”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柳子厚党叔文:“ 叔文 ( 王叔文 )密结有当时名欲侥倖而速进者 刘禹锡 、 柳宗元 等十数人,定为死交。”
分類:至死友谊
《漢語大詞典》:环草(環草)
衔环结草。谓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清 褚人穫 《坚瓠首集·代少年书》:“使此人不出帷,当效环草之报。”参见“ 结草衔环 ”。
《漢語大詞典》:结草衔环(結草銜環)
结草用 春秋 魏颗 事,见左传·宣公十五年。衔环用 汉 杨宝 事: 汉 杨宝 救一黄雀,夜有黄衣童子以白玉环四枚与 宝 ,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见《后汉书·杨震传》 李贤 注引 南朝 梁吴均《续齐谐记》。后以“结草衔环”为感恩图报之典。 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多谢大娘子,小人结草衔环,此恩必当重报。”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舅老爷及抚台衙门各位老爷关照救护之恩,不惟敝友将结草衔环以报,即愚弟亦感激不尽。”亦作“ 结草啣环 ”。 明范受益《寻亲记·遇恩》:“此身生还,没齿怎忘恩义。便待要结草啣环,更未卜何时重会。”参见“ 结草 ”。
分類:衔环
《漢語大詞典》:死权(死權)
指贪恋权势至死不休。史记·伯夷列传:“ 贾子 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司马贞 索隐:“言贪权势以矜夸者,至死不休,故云‘死权’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平叔 ( 何晏 )以党 曹爽 见诛,触死权之网也。”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藉曰死权之念,过於殉名。”
《漢語大詞典》:小凶
(1).谓危败而未至死灭之象。国语·越语下:“天节不远,五年復反。小凶则近,大凶则远。” 韦昭 注:“小凶,谓危败;大凶,谓死灭。”参见“ 大凶 ”。
(2).指不甚严重的灾荒。管子·八观:“其稼亡三之一者命曰小凶,小凶三年而大凶。”参见“ 大凶 ”。
《漢語大詞典》:大凶
(1).大荒之年。周礼·春官·大司乐:“大札、大凶、大烖、大臣死,凡国之大忧,令弛县。” 郑玄 注:“凶,凶年也。” 贾公彦 疏:“大凶,则《曲礼》云‘岁凶,年穀不登’是也。”管子·八观:“其稼亡三之一者,命曰小凶。小凶三年而大凶。” 尹知章 注:“比三年不熟,故曰大凶也。”
(2).凶祸,谓死灭。国语·越语下:“天节不远,五年復反,小凶则近,大凶则远。” 韦昭 注:“大凶,谓死灭。”
分類:凶祸大凶
《漢語大詞典》:一病不起
谓卧病后日见沉重,终至死亡。不起,用作死的婉辞。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那 詹典 在途中本就受了些风霜,到家又传了时症,一病不起,呜呼哀哉死了。”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大崽又得个伤寒,一病不起。” 叶永烈 《并蒂莲》七:“两个女儿都成长为闭月羞花般的少女,画家却终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漢語大詞典》:衔环结草(啣環結草)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醒世恒言·白玉孃忍苦成夫》:“大恩未报,刻刻於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既蒙壮士不弃……誓当衔环结草。”镜花缘第三六回:“倘脱虎穴,自当衔环结草,以报大恩。”亦省作“ 衔结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梨花》:“祈全螻蚁之命,当图衔结之报耳。” 甘簃 《辛亥和议之秘史》:“所谓天恩高厚,臣下宜感激零涕衔结以报者,二公何莫不然。”参见“ 衔环 ”、“ 结草 ”。
左传·宣公十五年:“ 魏武子 有嬖妾,无子。 武子 疾,命 颗 ( 魏武子 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 颗 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 辅氏 之役, 颗 见老人结草以亢 杜回 , 杜回 躓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又后汉书·杨震传“ 杨震 字 伯起 ……父宝” 李贤 注引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华阴黄雀:“ 宝 ( 杨宝 )年九岁时,至 华阴山 北,见一黄雀为鴟梟所搏,坠於树下,为螻蚁所困。 宝 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 宝 再拜曰:‘我 西王母 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 宝 :‘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后以“啣环结草”为感恩报德的典故。 元 秦简夫《东堂老》楔子:“老夫啣环结草之报,断不敢忘。”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妾今生不能补报大德,死当啣环结草。”《再生缘》第二二回:“小儿性命皆君救,我只愿,世世啣环结草偿。”亦省作“ 啣结 ”。 明王錂《春芜记·诉怨》:“更为我报讎雪耻,效啣结,敢忘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花姑子:“蒙恩啣结,至於没齿,则人有惭於禽兽者矣。”《再生缘》第二一回:“荷蒙雨露皇恩重,臣敢不,啣结生生世世间。”
《漢語大詞典》:死且不朽
犹言至死不忘。左传·成公三年:“以君之灵,纍臣得归骨於 晋 ,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孔颖达 疏:“怀荷君恩,身虽死而朽腐,此恩不朽腐也。死尚不朽,以示其至死不忘也。”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若弗杀弗亡,君之惠也,死且不朽。”国语·楚语上:“若得归骨於 楚 ,死且不朽。”
分類:至死
《漢語大詞典》:警迹人(警跡人)
元 制,凡犯盗窃或强盗初犯、罪不至死者,在其项、臂刺字,列入特殊户籍,加以监督,称之为“警跡人”。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那里有刺了臂的 王仲宣 ,黥了额的 司马迁 ,那里有警跡人 贾生 、 子建 。”元史·刑法志二:“诸有司承告被盗,輒将警跡人,非理枉勘身死,却获正贼者,正问官笞五十七,解职。”亦省称“ 警跡 ”。 元 黄溍 《青阳县尹徐君墓志铭》:“有僧某者,通民妇,为其夫所击殴而衔之。适有遭劫杀者,贼弗得,僧为飞书诬其夫及有他怨隙者七人,故以书堕逻卒家。七人中或以罪黥,卒得之曰:‘此警跡也。’因捕治不疑。君察其寃。”参阅元史·刑法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