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枝叶(枝葉)
(1).枝条和树叶。《诗·大雅·荡》:“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唐 元稹 《种竹》诗:“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 杨朔 《海罗杉》:“一棵是海罗杉,另一棵是凿树,并排长着,树皮结着老疤,挂满苍苔,论年龄,都在百年以上,枝叶却极茂盛。”
(2).喻同宗的旁支。左传·文公七年:“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周书·元伟传:“虽天厌 魏 德,鼎命已迁,枝叶荣茂,足以逾於前代矣。”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他须是你 裴 家枝叶。” 清 刘大櫆 《〈吴氏重修族谱〉序》:“虽然赐姓之初,一姓也;命氏之初,一氏也,而枝叶曼衍於天下,源远流分,不復知其本始。”
(3).比喻臣僚,部属。《淮南子·缪称训》:“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后汉书·杨震传:“旧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秉执,而今枝叶宾客布列职署。”
(4).比喻从属的次要的事物。史记·陈涉世家:“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 宋 司马光 《答秉国第二书》:“书文甚多,援据甚广, 光 欲一一条对,则恐逐枝叶而忘本根,徒费纸札视听,无益於进道。”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我们所注意的是特别的精华,毫不在枝叶。”
(5).喻琐碎、浮华的言词。礼记·表记:“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孔颖达 疏:“无道之世,人皆无礼,行不诚实,但言辞虚美,如树干之外而更有枝叶也。” 唐 白居易 《有唐善人墓碑》:“前后著文凡一百五十二首,皆诣理撮要,词无枝叶。” 清 顾炎武 《与施愚山书》:“近来刊落枝叶,不作诗文,敬拜佳篇,未得詶和。”
(6).犹枝节。比喻在问题之外又派生出的新问题。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我再打一个禀帖,销了案,打发这奴才走清秋大路,免得又生出枝叶来。”
《漢語大詞典》:仆臣(僕臣)
(1).臣属;臣僚。书·冏命:“僕臣正,厥后克正;僕臣諛,厥后自圣。” 孔 传:“言僕臣皆正,则其君乃能正;僕臣諂諛,则其君乃自谓圣。”
(2).指太仆。
《漢語大詞典》:章奏
臣僚呈报皇帝的文书。 汉 王充 论衡·效力:“章奏百上,笔有餘力。”后汉书·胡广传:“举孝廉,既到京师,试以章奏, 安帝 以 广 为天下第一。” 唐 孟郊 《酬李侍御书记秋夕雨中病假见寄》诗:“未觉衾枕倦,久为章奏婴。” 宋 戴埴 鼠璞·封章:“俗谓章奏为囊封,本於 汉 。凡章奏皆启封,至言密事,不敢宣泄,则用皂囊重封以进。”
《漢語大詞典》:内官
(1).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左传·宣公十二年:“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 杜预 注:“内官,近官。” 孔颖达 疏:“其内官亲近王者,为次序以当其夜,若今宿直递持更也。”
(2).宫中的女官属。左传·昭公三年:“不腆先君之适,以备内官。”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 韦昭 注:“九御,九嬪也。”
(3).宦官,太监。史记·李斯列传:“ 高 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 秦 宫。” 唐 李德裕 《长安秋夜》:“内官传詔问戎机,载笔金鑾夜始归。” 清 尤侗 《王先生》诗:“不见 高皇 竖铁牌,内官不许干朝政。”
(4).内朝官,对“外朝官”而言。隋书·百官志下:“诸省及左右卫、武候、领左右监门府为内官,自餘为外官。”
(5).指在朝廷任职的官员,对地方官而言。旧唐书·韦嗣立传:“窃见朝廷物议,莫不重内官,轻外职,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诉。”
《漢語大詞典》:内臣
(1).国内的臣僚。亦指属下的诸侯。左传·僖公七年:“我以 郑 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 杜预 注:“以 郑 事 齐 ,如封内臣。”史记·太史公自序:“ 唐蒙 使略通 夜郎 ,而 邛 笮 之君请为内臣受吏。”
(2).宫廷的近臣。《穀梁传·庄公二十三年》:“ 祭叔 来聘。其不言使,何也?天子之内臣也。不正其外交,故不与使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二十餘日,中外不通,两宫安否,朝臣咸忧惧,莫知所为。虽翰林内臣,亦无知者。”
(3).指宦官,太监。汉书·五行志上:“闕在司马门中,内臣 石显 之象也。” 唐 元稹 《宋常春等内仆局令》:“勑近制选内臣之善於其职者,监视诸镇,盖所以将我腹心之命达于爪牙之士也。”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
《漢語大詞典》:臣僚
群臣百官。后汉书·宦者传论:“ 和帝 即祚幼弱,而 竇宪 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与所居者,唯阉宦而已。” 晋 陆云 《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祁祁臣僚,有来雍雍,薄言载考,承颜下风。”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又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 孙 吴 之书,使知文武之方。”《西游补》第九回:“臣僚畏首尾,不足与断大事。”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家书许附递:“詔中外臣僚,许以家书附递。”
分類:百官臣僚
《漢語大詞典》:众士(衆士)
(1).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书·胤征:“尔众士,同力王室。” 孔 传:“以天子威命,督其士众使用命。”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
(2).指贵臣以外诸臣。礼记·丧大记:“众士疏食水饮。” 郑玄 注:“众士,所谓众臣。”参见“ 众臣 ”。
(3).泛指读书人。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夫特达而相知者,千载之一遇也;招贤而处友者,众士之常路也。”
《漢語大詞典》:众臣(衆臣)
贵臣身份以外之臣。即众士。仪礼·丧服:“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布带绳屨。”仪礼·丧服:“公、卿、大夫、室老、士,贵臣,其餘皆众臣也。”
《漢語大詞典》:勋爵(勳爵)
朝廷依臣僚功勋大小而赐予的爵位。新唐书·高祖纪:“赐为父后者,袭勋爵赤牒,官得为真,免民逋租宿赋。”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徒然感恩义,谁復论勋爵。” 宋 梅尧臣 《闻临淄公薨》诗:“出入藩辅,留守两都兮,其民咏歌盈康庄;官为喉舌,勋爵一品兮,经筵讲义尊 萧 匡 。” 苏曼殊 《碎簪记》:“吾每日以勋爵勋爵、入阁入阁诸名词见累,正欲得亲心人一谈耳。”
《漢語大詞典》:执笏(執笏)
(1).拿着笏板。古时臣下朝见君王或臣僚相见时,手持玉石、象牙或竹、木的手板为礼。仪礼·士相见礼“上大夫相见以羔” 唐 贾公彦 疏:“常朝及餘会聚皆执笏。”晋书·舆服志:“笏,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於腰带。” 晋 陆机 《祖道毕雍孙刘边仲潘正叔》诗:“执笏 崇贤 内,振缨层城阿。”
(2).称臣。 三国 魏 锺会 《与吴主书》:“执笏之心,载在名策。”
《漢語大詞典》:引对(引對)
谓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颖悟:“即日闻奏,恩命引对。” 宋 陆游 《福建到任谢表》:“首蒙引对,面锡殊科。”
《漢語大詞典》:燕花
旧时皇帝赐宴时臣僚所戴的帛花。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燕集,赐臣僚花有三品……又赐臣僚燕花,率从班品高下,莫不多寡有数。”
《漢語大詞典》:治官
(1).治理政务之官员。指天子之臣僚。周礼·天官·序官:“治官之属: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郑玄 注:“自大宰至旅下士转相副贰,皆王臣也。”书·周官:“﹝ 周王 ﹞归于 宗周 ,董正治官。”
(2).治理百官。管子·君臣上:“治官化民,其要在上。” 汉 刘向 说苑·君道:“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
(3).尽职。左传·成公十五年:“ 华元 曰:‘我为右师,君臣之训,师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吾罪大矣。不能治官,敢赖宠乎?’乃出奔 晋 。”
《漢語大詞典》:敕封
皇帝颁诏书封赐臣僚爵号。 清 恽敬 《都昌元将军碑铭》:“自 明 洪武 中敕封,附祀於 左蠡山 之 湖神庙 。”
《漢語大詞典》:中谢(中謝)
(1).官名。古代王侯的侍御近臣。吕氏春秋·去宥:“有中谢佐制者,为 昭釐 谓 威王 曰:‘国人皆曰,王乃 沈尹华 之弟子也。’” 高诱 注:“中谢,官名也。佐王制法制也。”史记·张仪列传:“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 司马贞 索隐:“盖谓侍御之官。”
(2).臣僚受职或受赏后入朝谢恩。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 宣宗 ﹞御笔曰:‘ 醴泉 县令 李君奭 可为 怀州 刺史。人莫测也。’ 君奭 中谢,上諭其事。”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四年:“甲辰,以 悰 同平章事,兼度支、盐铁转运使。及 悰 中谢,上劳之。” 胡三省 注:“既受命入谢,谓之中谢。”
(3).古代臣子上谢表,例有“诚惶诚恐,顿首死罪”一类的套语,表示谦恭。后人编印文集往往从略,而旁注“中谢”二字。文选·羊祜〈让开府表〉:“夙夜战慄,以荣受忧。中谢。” 李善 注:“中谢,言臣诚惶诚恐,顿首死罪。”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中谢中贺:“今臣僚上表,所称诚惶诚恐及诚欢诚喜、顿首、稽首者,谓之中谢、中贺。自 唐 以来,其体如此。盖臣某以下,亦略敍数语,便入此句,然后敷陈其详。”
《漢語大詞典》:转对(轉對)
宋 代臣僚每隔数日,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谓之“转对”。 宋 司马光 《乞转对札子》:“臣窃见祖宗之时,累曾令朝臣转对,或遇灾异,广求直言。”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公式姓讳·转对:“唐会要曰: 正元 中,詔每御 延英 ,令诸司长官二人奏本,司事常参官每日二人引见,访以政事,谓之巡对。 宋 朝因之,曰转对。” 宋 杨万里 《转对札子》 周汝昌 题注:“转对, 宋 制,臣僚轮流每五日一入内殿见皇帝,指陈时政得失,称为转对,也叫轮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