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腥臊  拼音:xīng sāo
1.鱼肉的腥臭味。《周礼。天官。内饔》:「共后及世子之膳羞,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唐。李商隐 楚宫诗:「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2.比喻污秽丑恶的人或事。《国语。周语上》:「国之将亡,……其政腥臊,馨香不登。」 唐。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谁云遗毒螫,已是沃腥臊。」
《漢語大詞典》:腥秽(腥穢)
(1).腥臭;秽气。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 孙登 见曰:‘此病龙雨,安能苏禾稼乎?如弗信,请嗅之。’水果腥秽。”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补编·许建宗》:“ 唐 济阴郡 东北六里, 佐山 龙兴 古寺前,路西第一院井,其水至深,人不可食,腥秽甚,色如血。” 清 戴名世 《成周卜诗序》:“至於屠沽之肆,腥秽之所,飞虫之所集,驱之而不能去。”
(2).指盗匪、外敌等及其残酷屠杀的罪行。 元 王恽 《平原行》:“滔天腥秽思一扫,誓与此羯不两存。” 明 何景明 《城南妇行》:“前年弥 鲁 乱,腥秽入我堂。”
《漢語大詞典》:骚臭(騷臭)
腥臭。骚,通“ 臊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髻:“惟遗一小髻,如胡桃壳然,纱饰而金綫。嗅之,骚臭不可言。” 鄢国培 《漩流》第二十章:“屎尿的骚臭夹着刺鼻的霉味迎面扑鼻。”
分類:腥臭
《國語辭典》:腥风(腥風)  拼音:xīng fēng
带有血腥味的风。唐。韩愈〈叉鱼招张功曹〉诗:「血浪凝犹沸,腥风远更飘。」宋。陆游〈龙洞〉诗:「想当蟠蛰未奋时,腥风逼人云触石。」
《國語辭典》:血腥  拼音:xiě xīng
1.血液的腥味。《礼记。郊特牲》:「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气;血腥爓祭,用气也。」唐。杜甫〈哀王孙〉诗:「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2.比喻非常的残酷。如:「这部电影血腥画面太多,不适合儿童观赏。」
《國語辭典》:鲍鱼(鮑魚)  拼音:bào yú
1.湿的腌鱼,味腥臭。《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孔子家语。卷四。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一种海产贝类,肉质鲜美。参见「鲍」条。
《漢語大詞典》:腥腐
腥臭腐败之物。多用于比喻。 唐 杜甫 《寄韩谏议注》诗之三:“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宋 苏辙 《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之二:“要知丹砂异,不受腥腐触。” 清 辛弃疾 《贺新郎·用韵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余欲令筑陂于其前》词:“劝君且作横空鶚,便休论、人间腥腐,纷纷乌攫。”
分類:腥臭腐败
《漢語大詞典》:臊秽(臊穢)
腥臭肮脏的气味。亦比喻丑恶的行为或低贱的地位。《隶释·汉樊毅修华岳碑》:“其德休明,则有禎祥;荒淫臊秽,篤灾必降。” 三国 魏 阮籍 《答伏义书》:“劳玉躬以役物,守臊秽以自毕。”太平广记卷四九○引 唐 王洙 《东阳夜怪录》:“注目畧无所覩,但觉风雪透窗,臊秽扑鼻。”
《漢語大詞典》:生臊
腥臭味。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弃鼎鉉而为生臊之食,废针石而任自然之病。”
分類:腥臭臭味
《国语辞典》:臊气(臊气)  拼音:sāo qì
腥臭的气味。如:「刚走近牛舍,一股臊气冲鼻而来。」
分类:腥臭气味
《漢語大詞典》:腥蝼(腥螻)
腥臭似蝼蛄。列子·周穆王:“王之厨饌腥螻而不可饗,王之嬪御膻恶而不可亲。” 张湛 注:“螻,蛄臭也。”按, 杨伯峻 集释引 胡怀琛 说,以为“螻”应作“僂”,与下文“膻”互讹。此当作“腥膻”,下文当作“僂恶”。
《漢語大詞典》:鯹恶(鯹惡)
腥臭恶浊。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四·鳢鱼:“﹝鱧鱼﹞形状可憎,气息鯹恶,食品所卑。”
分類:腥臭
《国语辞典》:臊味  拼音:sāo wèi
腥臭的气味。如:「羊肉没吃到,却惹得一身臊味。」
分类:腥臭气味
《国语辞典》:腥臊味  拼音:xīng sāo wèi
鱼、肉等生鲜食品所发出腥臭难闻的气味。如:「由于停电过久,冰箱里的鱼、肉都发出一股腥臊味。」
《漢語大詞典》:鼻渊(鼻淵)
病名。俗称“脑漏”。鼻孔中常流黄色腥臭浊涕。久则鼻塞不通,嗅觉减退,甚或头目眩晕。《素问·气厥论》:“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下·鼻:“鼻渊,流浊涕,是脑受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