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大故
(1).重大的事故。多指对国家、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祸患,如灾害、兵寇、国丧等。周礼·地官·小司徒:“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郑玄 注:“大故,谓灾寇也。”汉书·匈奴传下:“自 黄龙 、 竟寧 时,单于朝中国輒有大故。” 颜师古 注:“大故,谓国之大丧。” 宋 欧阳修 《与富文忠公书》:“朝廷新有大故,时事多艰。” 明 张居正 《杂著》:“虽歷命二百有餘,累经大故,而海内人心宴然不摇,斯用威之效也。”
(2).指父母丧。孟子·滕文公上:“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问於 孟子 ,然后行事。” 赵岐 注:“谓大丧也。”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便是为人子女,不幸遇着大故,立刻穿上一身孝,难道释服后便算完了事了不成?” 汪敬熙 《一个勤学的学生》:“他忽然长叹一声,把脸沉下,仿佛象遭了大故一样,又把头垂着。”
(3).泛指死亡。《楚辞·九章·怀沙》:“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王逸 注:“大故,死亡也。” 唐 韩愈 《祭故陕府李司马文》:“如何不常,以至大故,呜呼哀哉!”
(4).指严重的过失或罪恶。论语·微子:“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大故,谓恶逆之事。”汉书·杜延年传:“ 延年 愚,以为丞相久故,及先帝用事,非有大故,不可弃也。”旧唐书·赵憬传:“臣谓宜须採听时论,以所举多者先用,必非大故,皆不弃之。”
(5).犹言特别。朱子语类卷九:“除是大故聪明,见得不是便翻了。” 元 张国宾《衣锦还乡》第一折:“ 薛仁贵 箭发无偏曲,手段不寻俗; 张士贵 拽硬射规却不大故。”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这个老丈丈为甚遭诛戮?这个穿红袍的大故心毒!”参见“ 大古 ”。
(6).犹言大约,大概。朱子语类卷六一:“如此説时,好名大故未是好事在。”朱子语类卷一三三:“ 蜀 人大故强悍易反, 成都 尝有一通判要反。”参见“ 大古 ”。
(7).墨经中的逻辑术语,与“小故”相对。即充足而必要条件。墨子·经说上:“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8).重要的原因。 唐 柳宗元 《与许京兆孟容书》:“ 宗元 於众党人中,罪状最甚。神理降罚,又不能即死。犹对人言语,求食自活,迷不知耻,日復一日。然亦有大故……恐一日填委沟壑,旷坠先绪,以是怛然痛恨,心肠沸热。”
《漢語大詞典》:大古
(1).特别。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四折:“我从小里文章不大古,年老也还有甚词赋?”
(2).犹大概,大约。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更问甚陛下,大古是知重俺帝王家。” 元 李致远 《还牢末》第三折:“你大古是送千里寒衣女 孟姜 ,可教我忙也那不忙,穿不的你那好衣裳。”
(3).总之。 元 郑廷玉《金凤钗》第三折:“大古是家富小儿娇,我则愁腌日月没柴没米怎生熬。” 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可知大古是人伴贤良智转高。”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诘病》:“大古是烟花惹事,鶯燕成招,云月知情。”
太古。仪礼·士冠礼:“始冠緇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齐则緇之。” 郑玄 注:“大古,指 唐 虞 以上。”荀子·非十二子:“羣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 唐 李白 《明堂赋》:“观夫明堂之宏壮也,则突兀曈曨,乍明乍蒙,若大古元气之结空。”
《漢語大詞典》:过恶(過惡)
错误;罪恶。周礼·地官·州长:“正月之吉,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以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以纠其过恶而戒之。”南史·刘穆之传:“有以 祥 《连珠》启上,上令御史中丞 任遐 奏其过恶,付廷尉。” 宋 刘恕 《自讼》:“臧否品藻,不掩人过恶。”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生非护惜人也,但能攻发吾之过恶,便是吾之师。” 鲁迅 《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我也没有做过道士,详细是不知道的,但据‘耳食之言’,则道士们以为人身中有三尸神,到有一日,便乘人熟睡时,偷偷地上天去奏本身的过恶。”
《漢語大詞典》:逆孽
(1).指叛乱作孽者。 唐 李商隐 《为怀州李中丞谢上表》:“况 潞 潜逆孽,许出全师,紧此州兵,横制贼境。”
(2).指背叛的罪恶。明史·四川土司传二·永宁宣抚使:“宜乘其逆孽未成,令 贵州 抚、按调兵与臣会剿。”
《漢語大詞典》:恶孽(惡孽)
罪恶;弊病。 太平天囯 冯云山 《题象州甘妖庙壁》:“奉天讨伐此甘妖,恶孽昭彰罪莫逃。” 清 彭芬 《保路运动》:“国中旧币之恶孽,无逾铜元之充斥,非用不加贴补尽数收回之法,必将乱币制之统系,而蹙国民之生计。”
《漢語大詞典》:孽障
亦作“孼障”。
(1).指罪恶。 清 李渔 《慎鸾交·债饵》:“前生孼障有千钧重,致今世推移不动,遇着的野鬼家人都是一样兇。”红楼梦第二九回:“我这老冤家,是哪一世里造下的孽障?”
(2).坏东西。詈词。《西游记》第五三回:“ 大圣 駡道:‘我把你不识起倒的孽障!’”红楼梦第六一回:“也须得把 彩云 和 玉釧儿 两个孽障叫了来。”
(3).犹言孽根。对子女或胎儿的昵称。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丢下这个孽障种子,还不曾娶得一个孙媳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农妇:“一夕与邻妇语,忽起曰:‘腹少微痛,想孽障欲离身也。’”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 日本 鬼子死的死,逃的逃,把他撂下来,象个没有爹妈的孽障。”
《漢語大詞典》:罪慝
罪恶。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其贪叨罪慝,多见诛废。” 李贤 注:“慝,恶也。”
分類:罪恶
《漢語大詞典》:咎恶(咎惡)
罪恶。书·洪范“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 孔 传:“凡民之行虽不合於中,而不罹於咎恶,皆可进用大法受之。”
分類:罪恶
《漢語大詞典》:辜罪
罪恶。书·微子:“凡有辜罪,乃罔恒获。” 汉 徐干 中论·虚道:“是以辜罪昭著,腥德发闻,百姓伤心,鬼神怨痛。”
分類:罪恶
《漢語大詞典》:衅恶(釁惡)
犹罪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路粹 之奏 孔融 ,则诬其衅恶。”
分類:罪恶
《漢語大詞典》:漫天
(1).形容水势特别盛大。书·尧典“浩浩滔天” 孔 传:“浩浩盛大若漫天。” 孔颖达 疏:“天者,无上之物;漫者,加陵之辞,甚其盛大,故云‘若漫天’也。”
(2).谓罪恶极大。史记·五帝本纪:“ 尧 曰:‘ 共工 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张守节 正义:“ 共工 善为言语,用意邪僻也。似於恭敬,罪恶漫天,不可用也。”
(3).满天。 宋 苏轼 《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九:“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他矁一矁漫天尘土桥先断:喝一声拍岸惊涛水逆流。” 毛泽东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词:“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4).蔽天。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一:“ 杨文公 大年 美鬚髯,一日早朝罢至都堂, 丁晋公 时在政府,戏谓之曰:‘内翰拜时鬚扫地。’公应声曰:‘相公坐处幕漫天。’ 晋公 知其讥己,而喜其敏捷,大称赏之。” 鲁迅 《〈两地书〉序言》:“而最坏的是我们当日居漫天幕中,幽明莫辨。”
(5).俗称农历八月大潮汛时,又遇台风而形成的水灾。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沓潮者, 广州 去大海,不远二百里。每年八月,潮水最大,秋中復多颶风。当潮水未尽退之间,颶风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涛溢岸,淹没人庐舍,荡失苗稼,沉溺舟船,南中谓之沓潮。或数十年一有之,亦繫时数之失耳。俗呼为海翻,为漫天。”
(6).无边际,无限度。参见“ 漫天要价 ”、“ 漫天叫价 ”。
《漢語大詞典》:滔天
(1).弥漫天际。形容水势极大。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晋 郭璞 《江赋》:“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 明 何景明 《延津歌送韩令》:“ 黄河 岸边不种麦,浊浪滔天多贾客。” 陈毅 《题〈长征会师图〉》诗:“长城如龙走, 大河 水滔天。”
(2).比喻罪恶、灾祸或权势等极大。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孔 传:“言 共工 ……貌象恭敬而心傲很若漫天。”晋书·愍帝纪论:“股肱非挑战之秋, 刘 石 有滔天之势。” 明 李日华 《南西厢记·猜诗雪案》:“鬱闷滔天,教我如何理料。”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刘恭甫司马文:“隐然折衝,消弭滔天燎原之祸於决策之顷。”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三:“ 清 朝是该灭了,惹下了这种滔天大祸,是不是呢?” 张书绅 《正气歌》六:“但是,一指黑纱怎能掩盖得了反党反人民的滔天罪行。”
《漢語大詞典》:自拔
谓主动摆脱痛苦或罪恶的境地。宋书·鲁爽传:“ 世祖 镇 襄阳 , 轨 遣亲人 程整 奉书,规欲归顺,自拔致诚。”魏书·李奖传:“而 奬 闔门百口,同居 京洛 ,既被覊縶,自拔无由。”新唐书·叛臣传上·仆固怀恩:“ 怀恩 子 玢 战败降虏,已而自拔归。”清史稿·世祖纪二:“魁恶虽多,岂无寃滥,胁从沉陷,自拔无门。”
《漢語大詞典》:贯天(貫天)
犹滔天。形容罪恶、灾祸极大。《禅真逸史》第二五回:“﹝将官﹞指着岸上駡道:‘寻死贼奴,杀人放火,罪孽贯天,逃往何处去?’”
《漢語大詞典》:九伐
(1).古代指对九种罪恶的讨伐。周礼·夏官·大司马:“以九伐之灋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大戴礼记·朝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三驱弛刚,九伐先话。”
(2).泛指征伐。旧唐书·代宗纪:“九伐之师,尚勤王略;千金之费,重困吾人。” 明 沈鲸《双珠记·赴婚遇兄》:“折衝千里,张国家九伐之威。”
《漢語大詞典》:台基(臺基)
(1).台的基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涑水:“ 安邑 , 禹 都也。 禹 娶 涂山氏 女,思恋本国,筑臺以望之。今城南门,臺基犹存。”
(2).旧称专事暗中为男女撮合的罪恶场所。 清 讴歌变俗人 《醒世缘弹词》第十回:“更兼物色良家女,诱上臺基密定情。” 清 讴歌变俗人 《醒世缘弹词》第十回:“天下最可恶的,莫如臺基,那开臺基的,大半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婆,满腹歪心,一张滑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