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断句(斷句)
(1).即绝句。南史·宋晋熙王昶传:“ 在道 慷慨为断句曰:‘白云满鄣来,黄尘半天起,关山四面絶,故乡几千里。’”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丙籤·张弼》:“ 东海 诗有豪气,不受覉勒,七言断句,尤推擅场。” 清 曹寅 有《题廊前玉兰二断句》。参见“ 絶句 ”。
(2).古书无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这种“句”往往比现在语法所讲的“句”短。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殿试卷以红圈断句:“读卷官於文之佳者,以红圈断句。” 鲁迅 《花边文学·点句的难》:“看了《袁中郎全集校勘记》,想到了几句不关重要的话,是:断句的难。”
(3).片断的句子;零碎的句子。 许杰 《江边小景》:“‘水深火热,水深火热之中哟!’我忽然想起这样的一句断句来。” 沙汀 《淘金记》十一:“然而,不管怎样,寡妇的答复,依旧是些不着边际的自怨自艾的断句。”
《漢語大詞典》:绝句
1.诗体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称五绝,七字者称七绝。亦有每句六字者。或用平韵,或用仄韵。绝句有近体绝句和古体绝句两种。近体绝句始于 唐 ,产生于律诗之后,盖截律诗之半而成,故又名“截句”。古体绝句实为最简短之古诗,产生于律诗之前,玉台新咏已载有《古绝句》。 唐 以后诗人所作古体绝句一般即称古风。
2.指截去上下文的断句。 宋 王溥 唐会要·选部下:“﹝ 开元 ﹞十六年十二月,国子祭酒 杨瑒 奏:‘今之举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月尾,孤经絶句,自今以后,考试者尽帖平文,以存大典。’”
3.犹断句。谓根据文意读断句逗。朱子语类卷五二:“ 伊川 以‘至大至刚以直’为絶句,如何?”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当於‘心’字絶句。”
《漢語大詞典》:四句
(1).指近体诗中的绝句。因一首四句,故称。 唐 韩愈 《酬马侍郎寄酒》诗:“一壶情所寄,四句意能多。秋到无诗酒,其如月色何!” 宋 苏轼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之六:“君知早落坐先开,莫著新诗四句催。”
(2).指佛经中的偈。因四句合为一偈,故称。 唐 胡伯崇 《赠释空海歌》:“説四句,演毘尼,凡夫听者尽归依。”
《漢語大詞典》:绝诗(絶詩)
即绝句。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 卢 相 多逊 在朝行时,将歷代帝王年历、功臣事迹、天下州郡图誌,理体、事务、沿革、典故,括成一百二十絶诗,以备应对。”参见“ 絶句 ”。
分類:绝句
《漢語大詞典》:绝句
1.诗体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称五绝,七字者称七绝。亦有每句六字者。或用平韵,或用仄韵。绝句有近体绝句和古体绝句两种。近体绝句始于 唐 ,产生于律诗之后,盖截律诗之半而成,故又名“截句”。古体绝句实为最简短之古诗,产生于律诗之前,玉台新咏已载有《古绝句》。 唐 以后诗人所作古体绝句一般即称古风。
2.指截去上下文的断句。 宋 王溥 唐会要·选部下:“﹝ 开元 ﹞十六年十二月,国子祭酒 杨瑒 奏:‘今之举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月尾,孤经絶句,自今以后,考试者尽帖平文,以存大典。’”
3.犹断句。谓根据文意读断句逗。朱子语类卷五二:“ 伊川 以‘至大至刚以直’为絶句,如何?”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当於‘心’字絶句。”
《漢語大詞典》:截句
(1).截取文句。宋史·选举志二:“学校、场屋,并禁断章截句,破坏义理,及《春秋经》越年牵合。”
(2).即绝句。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只见内中有一幅双红笺纸,题着一首七言截句。”参见“ 絶句 ”。
《漢語大詞典》:绝句
1.诗体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称五绝,七字者称七绝。亦有每句六字者。或用平韵,或用仄韵。绝句有近体绝句和古体绝句两种。近体绝句始于 唐 ,产生于律诗之后,盖截律诗之半而成,故又名“截句”。古体绝句实为最简短之古诗,产生于律诗之前,玉台新咏已载有《古绝句》。 唐 以后诗人所作古体绝句一般即称古风。
2.指截去上下文的断句。 宋 王溥 唐会要·选部下:“﹝ 开元 ﹞十六年十二月,国子祭酒 杨瑒 奏:‘今之举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月尾,孤经絶句,自今以后,考试者尽帖平文,以存大典。’”
3.犹断句。谓根据文意读断句逗。朱子语类卷五二:“ 伊川 以‘至大至刚以直’为絶句,如何?”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当於‘心’字絶句。”
《漢語大詞典》:捷句
即绝句。
分類:绝句
《漢語大詞典》:小律诗(小律詩)
绝句的别称。 唐 白居易 《江上吟元八绝句》:“大江深处月明时,一夜吟君小律诗。”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一:“小律诗虽末技,工之不造微,不足以名家。” 清 钱良择 《唐音审体·律诗七言绝句论》:“絶句之体,五言、七言略同, 唐 人谓之小律诗。”
分類:绝句
《漢語大詞典》:二韵诗(二韻詩)
即绝句。近体诗首句可不用韵,即使入韵,古人亦不算在韵数之内,故称绝句为“二韵诗”。宋史·方技传下·贺兰栖真:“﹝ 贺兰栖真 ﹞既至, 真宗 作二韵诗赐之,号 宗玄大师 。”
《漢語大詞典》:偷声(偷聲)
(1). 唐 宋 词曲术语。 唐 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声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 唐 张志和 《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篛笠,绿蓑衣”, 刘禹锡 《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减字常连用。 宋 杨无咎 《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 清 金农 《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但把上下阕的第三句各减去三字,并且将三、四两句的仄韵改为平韵,就好象这个平韵是从别处偷取来的,所以叫偷声。新调《木兰花》因而另名《偷声木兰花》
(2).形容暗地小声说话。 柳青 《狠透铁》:“他的大女儿在没有公公、婆婆和女婿的场合下,偷声说:‘爸爸,你甭那么别扭。人家不高兴你,说你狠透铁。’”
《漢語大詞典》:绝句
1.诗体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称五绝,七字者称七绝。亦有每句六字者。或用平韵,或用仄韵。绝句有近体绝句和古体绝句两种。近体绝句始于 唐 ,产生于律诗之后,盖截律诗之半而成,故又名“截句”。古体绝句实为最简短之古诗,产生于律诗之前,玉台新咏已载有《古绝句》。 唐 以后诗人所作古体绝句一般即称古风。
2.指截去上下文的断句。 宋 王溥 唐会要·选部下:“﹝ 开元 ﹞十六年十二月,国子祭酒 杨瑒 奏:‘今之举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月尾,孤经絶句,自今以后,考试者尽帖平文,以存大典。’”
3.犹断句。谓根据文意读断句逗。朱子语类卷五二:“ 伊川 以‘至大至刚以直’为絶句,如何?”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当於‘心’字絶句。”
《漢語大詞典》:七绝(七絶)
七言绝句的省称。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鹃红女史》:“生接之以手,展閲之,乃七絶数首,下署‘ 鹃红 女史 绣餘所作’。”《花月痕》第五二回:“ 漱玉 站在 邵 家的人背后,见誊出是两首七絶。”
《漢語大詞典》:转韵(轉韻)
又称“换韵”。古代韵文中,除律诗、绝句不得转韵和词曲的转韵须有定格外,古体诗赋与其他韵文每隔若干句就可以转换一韵,转韵一般比较自由。南齐书·乐志:“又寻 汉 世歌篇,多少无定,皆称事立文,竝多八句,然后转韵。”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古诗用韵之法:“转韵之始,亦有连用隔用之别,而错综变化,不可以一体拘;於是有上下各自为韵,若《兔罝》《采薇》之首章,《鱼丽》之前三章,《卷阿》之首章者;有首末自为一韵,中间自为一韵,若《车攻》之五章者;有隔半章自为韵,若《生民》之卒章者;有首提二韵,而下分二节承之,若《有瞽》之篇者。此皆之变格。然亦莫非出于自然,非有意为之也。”
《漢語大詞典》:转句(轉句)
(1).谓诗的转韵。 晋 陆云 《与平原书》:“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
(2).绝句诗的第三句叫转句。
分類:绝句三句
《漢語大詞典》:换韵(换韻)
谓同一韵文用韵的转换。除律诗绝句必须一韵到底外,古体诗和赋以及其它诗歌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每隔若干句换韵;词曲必须按谱,或一韵到底,或换韵。亦称“ 转韵 ”。
《漢語大詞典》:格律诗(格律詩)
诗体的一种。通常指五言或七言的律诗、绝句和排律。因其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故称格律诗。格律诗产生于 南朝 齐 ,至 唐 代发展成熟,直至近代一直为我国诗坛的主要诗体。因其区别于古诗,又称近体诗或今体诗。
《漢語大詞典》:望夫歌
词牌名。又名《罗唝曲》。皆为五、六、七言绝句,唯起句可用韵可不用韵。 唐 元稹 赠 浙东 刘采春 诗有“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句。参阅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元稹《词谱》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