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始终(始終)
(1).开头和结尾。庄子·田子方:“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 唐 元稹 《善歌如贯珠赋》:“美清泠而发越,忆辉光之璀璨。始终虽异,细大靡殊。”
(2).自始至终,一直。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故宠敬日隆,始终无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颜鲁公 之在 蔡州 ,再从姪 峴 、家僮 银鹿 始终随之。” 宋 苏轼 《论周穜擅议配享自劾札子》之一:“本朝自祖宗以来,推择元勋重望始终全德之人,以配食列圣。”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是 昌黎 与 宗元 始终无嫌隙,亦可见篤於故旧矣。” 巴金 《灭亡》第一章:“汽车夫始终坐在车前,带着胆怯的样子,动也不动一下。”
(3).谓事情的本末或原委。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三》:“臣恐议者不深虑其始终,欲以一切息徭役,十年之后,百年之内,卒有他变。”隋书·律历志下:“ 胄玄 所违, 焯 法皆合, 胄玄 所闕,今则尽有,隐括始终,谓为总备。” 唐 韩愈 《唐河中府法曹张君墓碣铭》:“ 愈 既哭弔,辞;遂叙次其族世名字、事始终。”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盖知物之本末始终,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义也。”
(4).指产生和死灭。后汉书·张奂传:“通塞命也,始终常也。但地厎冥冥,长无晓期,而復缠以纊緜,牢以钉密,为不喜耳。”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性命之区域。是以临丧殯而復悲,覩陈根而絶哭。”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杜诵:“ 杜君 诗调不失。如‘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得生人始终之理。”
(5).指一生,平生。 唐 元稹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 汉文 虽以策求士,迨我明天子然后能以策济人,则臣始终之愿毕矣。” 明 吴承恩 《〈两汉书抄〉序》:“今公之所録,事不必本末,文不必首尾,人不必始终,单言约语,皆有深旨矣。”
(6).毕竟;终究。 宋 苏轼 《元修菜》诗:“始终不我负,力与粪壤同。” 元 无名氏 《年节》诗:“惟有老僧阶下雪,始终不见草鞋痕。” 曹禺 《雷雨》第一幕:“第一,她始终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
《漢語大詞典》:终归(終歸)
(1).传说中神兽名。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终归知往,乾鹊知来,鱼伯识水旱之气,蜉蝣晓潜泉之地。”
(2).终究;毕竟。 唐 张鷟 《游仙窟》:“纵使身游万里外,终归意在 十娘 边。” 朱德 《纪念八一》诗:“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 杨朔 《海天苍苍》:“事实终归是事实,我的儿子再也活不过来了。”
《漢語大詞典》:终竟(終竟)
(1).完毕;穷尽。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私自忖度,日夜虚劣,不能復与羣公卿士共相终竟。”孝经·丧亲“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唐玄宗 注:“夫孝子有终生之忧,圣人以三年为制者,使人知有终竟之限也。”
(2).终究;毕竟。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二:“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 宋 陆游 《即事》诗:“知我向来惟断简,会心终竟在孤蓬。” 鲁迅 《华盖集·战士和苍蝇》:“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漢語大詞典》:终久(終久)
(1).犹终究。 唐 方干 《山中》诗:“松月水烟千古在,未知终久属谁家?”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这个死字,终久免不得,只争一个迟早。”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暗胡子(土匪)不追干净,终久是害。”《元典章·刑部二·狱具》:“儻赃伏明白,虽餘党未获,并以游街处置,盖一时权宜之制,非终久通行之法也。” 郑振铎 《蝴蝶的文学》:“﹝ 梁山伯 、 祝英台 ﹞在人间不能成就他们的终久的恋爱。”
(2).长久。
分類:长久终究
《漢語大詞典》:终于(終于)
终究;到底。 朱自清 《背影》:“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陈毅 《快参加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基业,夺取了政权。”
《漢語大詞典》:归结(歸結)
(1).了结。《元典章·典章五·内台》:“如是实有寃枉,即开坐事,因行移元问官司即早归结改正。” 明 张居正 《答荆州赵知府》:“即将来文、赃发与该卫,立案归结。”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王主人 使用了些钱,保出在外,伺候归结。”红楼梦第一二○回:“我只指与你一个人,托他传去,便可归结这段新鲜公案了。”
(2).归宿,最后的去处。红楼梦第六五回:“如今姐姐也得了好处安身,妈妈也有了安身之处,我也要自寻归结去,才是正礼。”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所以我很可怜她,愿意帮她一个忙,帮她找个归结。”
(3).总归;终究。 鲁迅 《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一切回声中,对于这自杀的主谋者-- 秦夫人 ,虽然也加以恕辞;但归结却无非是诛伐。” 逯斐 《解冻以后》:“做父母的归结是舍不得孩子的。” 冰心 《往事(二)》:“我写时因呜咽而中断了好几次,归结只写了顾一失百的那一篇。”
(4).总括而得出结论。 鲁迅 《呐喊·社戏》:“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如:上述意思归结为一句话,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决没有好结果。
(5).方言。整齐,利落。 梁斌 《红旗谱》三十:“反正不如这么着归结。”
《漢語大詞典》:高低
(1).高高低低,或高或低。 唐 许浑 《金陵怀古》诗:“松楸远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宫。” 唐 张碧 《山居雨霁即事》诗:“断续古祠鸦,高低远村笛。” 宋 杨侃 《皇畿赋》:“屈曲沟畎,高低稻畦。”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要不随手摘片树叶,他也能吹出高低音,吹成曲调。”
(2).尊卑贵贱。《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江居 禀道:‘相公白龙鱼服,隐姓潜名,倘或途中小辈不识高低,有毁谤相公者,何以处之?’”《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世情看冷煖,人面逐高低。”红楼梦第五五回:“你别混支使人!那都是办大事的管家娘子们,你们支使他要饭要茶的?连个高低都不知道!”
(3).高明低下,优劣。《西游记》第九十回:“两个才交手,还未见高低。”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只听他文诌诌的説道:‘人品有个高低,飞禽走兽也有个贵贱。’” 郭小川 《正当山青水绿花开时》诗:“亿万歌手大唱跃进歌,与 李白 、 杜甫 比高低。”
(4).多少。 毛泽东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这些东西多起来了。”
(5).深浅轻重;利害得失。《西游记》第二六回:“那童子不知高低,贼前贼后的駡个不住。”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陈旺 的老婆是个蠢货,那晓得甚么委曲?不顾高低,一直的对主母説了。”
(6).犹底细。《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回马间,只见一下锣声,喊杀连天,不知高低。” 清 李渔 《奈何天·忧嫁》:“耳目官骸样样奇,文人逐件有标题。休疑,少刻相逢,便见高低。”
(7).好歹。《水浒传》第三二回:“那三四个村汉叫声苦,不知高低,都下溪里来救起那大汉,自搀扶着投南去了。”
(8).不管怎样,无论如何。 明 汤显祖 《紫箫记·捧盒》:“今日到 十郎 书院,见他家 青儿 ,到也眉目乾浄爱人子,不如明日 十郎 到我府中,高低把 青儿 捨与我吧!” 高玉宝 《高玉宝》第七章:“ 玉宝 见 刘叔叔 没有衣服换,高低不穿。”
(9).指高低的程度。如:那山太远,估量不出它的高低。
(10).到底,终究。如:这本书找了好几天,高低找到了。
《漢語大詞典》:长短(長短)
(1).长和短。指距离、时间。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名曰 石夷 ,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晋 向秀 《难嵇叔夜〈养生论〉》:“若性命以巧拙为长短,则圣人穷理尽性,宜享遐期;而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 周 、 孔 ,上获百年,下者七十,岂復疏于导养邪?顾天命有限,非物所加耳。”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夫良知之於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於方圆长短也。” 巴金 《秋》二九:“它一扬一顿,甚至声音的长短,都像是合着节拍的。”
(2).偏指长或长度。齐民要术·薕引 汉 杨孚 《异物志》:“薕实虽名三薕,或有五六。长短四五寸。” 宋 苏轼 《私试策问》之四:“古者坐於席,故籩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水浒传》第二四回:“便将出那綾绸绢缎来,妇人将尺量了长短,裁得完备,便缝起来。”
(3).长处和短处。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二》:“人各有长短,子欲学我亦不能,吾欲效子亦败矣。”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臣窃以为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要在权利害之多寡,酌长短之所宜,委任责成,庶克有济。” 清 唐甄 潜书·讲学:“此长短明蔽,人各有其一二,皆可以相资。”
(4).偏指长处、正确之处。汉书·张汤传:“有郎功高不调,自言, 安世 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絶不许。”
(5).偏指短处、错误之处。史记·酷吏列传:“﹝ 寧成 ﹞致产数千金,为任侠,持吏长短,出从数十骑。其使民威重於郡守。”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 宋 苏轼 《上皇帝书》:“上有监司伺其过失,下有吏民持其长短,未及按问,而差替之命已下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方尔止:“ 刘贡父 平生未尝议人长短,有不韙,必面折之。”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二章:“而议论邻居的长短,都是婆婆妈妈的恶习。”
(6).犹关系、牵涉。 萧红 《牛车上》:“人们说是‘告示,告示’,可是告的什么?我也不懂那一套……‘告示’倒知道是官家的事情,与我们做小民的有什么长短!”
(7).高和下,优和劣。北史·独孤罗传:“诸弟见 罗 少长贫贱,每轻侮,不以兄礼事之。然性长者,亦不与诸弟校竞长短。后由是重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那么,你只好和我较个长短!”
(8).攻讦;责难。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郗虑 持节策命公为 魏公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郗虑 ﹞遂与 融 互相长短,以至不睦。公( 曹操 )以书和解之。”北史·虞庆则传:“﹝ 虞庆则 与 杨素 ﹞遂互相长短。” 元 徐阳辉 《有情痴》:“好文章中不得时人目,开着口随他长短,捏着笔一任批驳。”
(9).情由;情况。《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徐盛 从 江 内去, 丁奉 从旱路去,都到 南屏山 七星坛 前,休问长短,拿住 诸葛亮 ,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老婆见他汉子来家,满心欢喜,一面接了行李,与他拂了尘土,问他长短。”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三章:“这一回,你一来,他准是看上你啦,老是跟我打听你的长短。”
(10).指死亡等意外变故。儒林外史第五回:“我死了值得甚么!大娘若有些长短,他爷少不得又娶个大娘。”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箇孩子,要有箇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巴金 《秋》四一:“万一我有什么长短,婆,妈,请你们好好地看待 孙少奶 。”
(11).犹反正、终究。 隋 崔仲方 《夜作巫山》诗:“若为教月夜,长短听猿声。” 宋 陆游 《后春愁曲》:“世间万事元悠悠,此身长短归山丘。” 金 萧贡 《读火山莹禅师卷》诗:“长短都归一梦中,身前身后两无穷。”
(12).指长短术。史记·酷吏列传:“ 边通 ,学长短,刚暴彊人也,官再至 济南 相。”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长短术兴於 六国 时。行长入短,其语隐谬,用相激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暨 战国 争雄,辩士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
(13).指长短句。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薛逢:“ 逢 天资本高,学力亦赡,故不甚苦思。豪逸之态,长短皆卒然而成,未免失浅露俗。” 明 何景明 《〈王右丞诗集〉序》:“顾集中长短混列,欲考体制以求作者之意,实烦简閲。乃略加编定,稍用己意去取之。”参见“ 长短句 ”。
《漢語大詞典》:长短句(長短句)
(1).句子长短不一的诗歌。 清 汪森 《〈词综〉序》:“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参见“ 长短歌 ”。
(2).词曲的别称。词曲的句子,长短不一,因调而异,故称。《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长短句》引 宋 蔡絛 西清诗话:“ 南唐 后主 ,围城中作长短句,未就而城破。”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长短句:“ 魏 、 晋 、 唐 郊庙歌辞多四字为句, 唐 曲在者如《柳枝》《竹枝》《欸乃》皆七字,不知当时歌唱用何为调也。 张华 表曰:‘ 汉 氏所用文句长短不齐。’则今人以歌曲为长短句者,本 张华 所陈也。”
《漢語大詞典》:抵死
(1).冒死;至死。汉书·文帝纪:“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 唐 韩愈 《故幽州节度判官张君墓志铭》:“君抵死口不絶駡,众皆曰:‘义士,义士!’”
(2).判处死刑。新唐书·裴耀卿传:“ 夷州 刺史 杨濬 以贜抵死,有詔杖六十,流 古州 。” 宋 王安石 《刘君墓志铭》:“ 弋阳 富人为客所诬将抵死,君得实以告。”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卷一:“州县官被贼攻破城池,比守边将帅律抵死。” 清 徐昆 《遯斋偶笔·乌程狱》:“狱乃定, 文龙 抵死。”
(3).分外;格外。 宋 王安石 《与微之同赋梅花》诗之三:“向人自有无言意,倾国天教抵死香。” 金 秦略 《赋乐真竹拂子》诗:“觅箇龟毛抵死难,直教击碎钓鱼竿。”
(4).急急。 宋 杨万里 《梅花盛开》诗:“春被梅花抵死催,今年春向去年回。” 宋 陆游 《午睡觉复酣卧至晚》诗:“枕痕着面眼芒羊,欲起元无抵死忙。”
(5).竭力。 宋 周邦彦 《西平乐》词:“驼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 元 周昂 《鲁直墨迹》诗:“须知笔墨浑閒事,犹与先生抵死争。”《老残游记》第六回:“无才者抵死要做官,有才者抵死不做官,此正是天地间第一憾事。”
(6).终究,毕竟。 宋 辛弃疾 《沁园春》词:“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一折:“稍似间有些钱,抵死里无多债。”
(7).老是。 宋 晏殊 《蝶恋花》词:“百尺朱楼閒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
(8).犹言无论如何。 冰心 《离家的一年》:“然而他是个要强的孩子,抵死也不肯说恋家不去的话。” 茅盾 《子夜》八:“是他的过失么?他抵死不承认的。”
《漢語大詞典》:必竟
终究,到底。必,通“ 毕 ”。 唐 贾岛 《投孟郊》诗:“必竟获所实,尔焉遂深衷。” 宋 周弼 《会稽山》诗:“必竟兴亡谁可料,但闻陵谷变飞尘。”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内科又説:‘是肺经受风,必竟要吃消风散毒之剂。’”红楼梦第二六回:“必竟是 寳玉 恼我告他的原故。”
分類:终究到底
《漢語大詞典》:终究(終究)
毕竟;终归。 沈从文 《生存》:“这世界终究是归我们年青人来支配的,来创造的。” 杨朔 《泰山极顶》:“登 泰山 而看不到日出,就像一出大戏没有戏眼,味儿终究有点寡淡。”
《漢語大詞典》:倒底
(1).副词。现多作“到底”。犹言总要,总得。红楼梦第五十回:“ 薛寳釵 道:‘倒底分个次序,让我写出来。’説着便令众人拈鬮为序。”
(2).副词。犹言毕竟,终究。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私家财力,倒底不能持久。” 鲁迅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歧途》:“在生活困乏中,一面拉车,一面‘之乎者也’,倒底不大便当。”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章:“ 银凤 倒底是女孩人家,无论如何,早控制不住自己,眼泪珠一颗跟一颗滚下来。”
(3).副词。表示深究,犹言究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 迂奶奶 又顶着问道:‘倒底那个的原告?’” 茅盾 《锻炼》六:“他甚至想跑出大门去看看那怪人倒底走了没有。” 徐迟 《“不过好日子哪天有?”》:“不过,抗战倒底哪一年结束呢?”
《漢語大詞典》:同归殊涂(同歸殊塗)
语出易·繫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汉书·王莽传赞:“昔 秦 燔以立私议, 莽 诵六艺以文姦言,同归殊涂,俱用灭亡。”亦作“ 同归殊途 ”。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其餘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或文或质。”
《漢語大詞典》:叶落归根(葉落歸根)
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归故里。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却迴。’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至于那鴇儿们,一发随波逐浪,那晓得叶落归根?”红楼梦第一百回:“ 王夫人 道:‘两家都是做官的,也是拿不定。或者那边还调进来;即不然,终有个叶落归根。’” 刘绍棠 《瓜棚柳巷》:“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柳梢青 一走三十年,带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儿 柳叶眉 ,从 关 外重返 运河 滩。”
《漢語大詞典》: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有志气事情终究会成功。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 南阳 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一折:“终有日时运亨通,封侯拜相,扬名六国,垂誉千秋,此乃有志者事竟成,大丈夫之所为也。” 清 徐忠 《周栎园奇缘记》:“ 钱氏 恃才色而妄希贵游,矢志既坚,痴情终遂,可谓有志者事竟成。” 刘心武 《立体交叉桥》:“告诉你吧,‘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两句格言最灵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