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浮石
(1).山名。在 东海 。《楚辞·王逸〈九思·伤时〉》:“观 浮石 兮崔嵬,陟 丹山 兮炎野。”原注:“ 东海 有 浮石之山 。”
(2).山名。在今 江西省 南康县 西,形如覆钟,水环其外。 宋 苏轼 《留题显圣寺》诗:“ 浮石 已乾霜后水, 焦坑 閒试雨前茶。”
(3).岩浆凝成的海绵状的岩石。很轻,能浮于水面,故名。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亦可以浮石水蜂窠化,包彤蛇黄合之,可引长三四尺,丸服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闽 有浮石,亦类羊肚,而败絮其中,置之水中则浮。”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一·浮石:“浮石,乃江海间细沙、水沫凝聚,日久结成者。状如水沫乃鐘乳石,有细孔如蛀窠,白色,体虚而轻,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咸,入药更良。”
(4).石磬。 唐 张仲素 《玉磬赋》:“练嚮而鸣球可谐,还和而浮石非匹。”参见“ 浮磬 ”。
《漢語大詞典》:浮磬
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书·禹贡》:“ 泗 滨浮磬。” 孔颖达 疏:“石在水旁,水中见石,似若水中浮然,此石可以为磬,故谓之浮磬也。”后汉书·马融传:“怪石浮磬,燿焜于其陂。” 清 赵翼 《放言》诗:“石沉有浮磬,木浮有沉水。”
分類:水边石头
《漢語大詞典》:石磬
(1).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礼记·乐记“石声磬” 唐 孔颖达 疏:“石声磬者,石磬也。”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依月排之,每面石磬及编鐘各一架。” 唐 卢纶 《慈恩寺石磬歌》:“灵山石磬生海西,海涛平处与山齐。”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处士 萧承训 校定石磬,今之在县者是也。”
(2).一种石制的耕具。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农业尚未十分发达,此外还有一重要的证据,便是当时的耕具还是石器(如《器物图录》中之三石磬即是犁头)。”
《漢語大詞典》:拊石
(1).敲击石磬。书·益稷:“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孔 传:“石,罄也;拊,亦击也。”陈书·徐陵传:“ 虞 夔 拊石, 晋 旷 调钟,未足颂此英声,无以宣其盛德者也。” 宋 王禹偁 《大阅赋》:“钧臺锡宴,拊石鸣球。”
(2).泛谓击石。 明 刘基 《苦斋记》:“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分類:敲击石磬
《漢語大詞典》:羽磬
传说中的 瀛洲 石磬,因轻而鸣。 前蜀 杜光庭 《胡常侍修黄箓斋词》:“是用精修黄籙,上奉玄休,案十华三境之仪,备羽磬霜钟之礼,归心万圣,稽首诸天。”
分類:瀛洲石磬
《漢語大詞典》:击石拊石(擊石拊石)
敲打石磬。书·益稷:“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蔡沉 集传:“重击曰击,轻击曰拊。石,磬也。”列子·黄帝:“ 尧 使 夔 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簫韶》九成,凤凰来仪,此以声致禽兽者也。” 明 冯梦龙 《智囊补·语智·裴楷等》:“ 武帝 即位,有猛虎入 建康 郭,象入 江陵 。上意不悦,以问羣臣。无敢对者。 王莹 曰:‘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陛下膺録御图,虎象来格。’”亦省作“ 击拊 ”。 唐 杜甫 《朝享太庙赋》:“升降之际,见玉柱生芝;击拊之初,觉《钧天》合律。”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宰相 张濬 为脩奉乐县使,求知声者,得处士 萧承训 等,校石磬,合而击拊之,音遂谐。”
分類:敲打石磬
《漢語大詞典》:踢磬
杂技的一种。演员仰卧,双脚上举摆弄石磬作表演。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杂手艺皆有巧名:踢瓶、弄椀、踢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