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口径(口徑)
(1).器物圆口的直径。礼记·投壶:“壶颈脩七寸,腹脩五寸,口径二寸半。”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 黄县 库中存一古器,口径一尺四寸五分,腹深二寸七分强。”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实录》:“现所存手枪九枝……以为时久,故手枪子弹之大小,多不合於口径。” 洪深 《劫后桃花》二:“碧草绿树间,暗藏着十余寸口径的重炮。”
(2).比喻对问题的看法或处理问题的原则。 袁静 《伏虎记》第三八回:“可是首长们好象是统一了口径,都亲切地安慰她,鼓励她。”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五五章:“他们找到区里几个负责人一谈,正好他们区里也有这个打算,双方对上口径,谈得投机。”
《漢語大詞典》:心目
(1).心和眼。泛指记忆,眼前。国语·晋语一:“上下左右,以相心目。” 三国 魏 曹丕 《又与吴质书》:“追思昔游,犹在心目,” 唐 康骈 剧谈录·白傅乘舟:“每见居人以叶舟浮泛,就食菰米鱸鱼,近来思之,如在心目。” 郑观应 《盛世危言·日报》:“自报纸风传而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
(2).想法和看法;内心。礼记·中庸“故至诚如神” 宋 朱熹 集注:“然惟诚之至极,而无一毫私伪留於心目之间者,乃能有以察其几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觉口噤体僵,有如梦魘,然心目仍了了。” 巴金 《家》十一:“我想要是她知道大哥为什么特别爱梅花,在大哥底心目中梅花含着什么意思,那么她不晓得会怎样悲伤呢。”
《漢語大詞典》:态度(態度)
(1).人的举止神情。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吕氏春秋·去尤:“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承平时, 鄜州 田氏 作泥孩儿,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 王统照 《沉思》:“她的态度自然安闲,更显出她不深思而深思的表情来。”
(2).气势;姿态。 唐 陆龟蒙 《送侯道士还太白山序》:“ 侯生 甞应举,名 彤 ,作七言诗,甚有态度。” 宋 晏几道 《浣溪沙》词:“腰自细来多态度,脸因红处转风流。”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凤生 只做看玩园中菊花,步来步去,卖弄着许多风流态度,不忍走回。” 丁玲 《母亲》四:“他以慷慨激昂的态度和言词,使许多人倾心佩服。”
(3).对人或事的看法在其言行中的表现。 宋 邵雍 《知人吟》:“事到急时观态度,人于危处露肝脾。” 老舍 《二马》第三段十五:“这种好歹活着的态度是最贱,最没出息的态度。”
(4).脾气,性子。 杨朔 《北线》四:“班长坏是不坏,就是爱耍态度,一说话吹胡子瞪眼的,正经事倒不管了。”
《漢語大詞典》:刮目
(1).拭目。谓改变旧看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 子云 ( 萧子云 )嘆曰:‘此人(指 丁覘 )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於是闻者稍復刮目。”
(2).指集中注意力。新唐书·张廷珪传:“今受命伊始,华夷百姓清耳以听,刮目以视,冀有闻见,何遽孤其望哉?” 宋 苏舜钦 《送李冀州》诗:“众人刮目看能事,著鞭无为儒生羞。”
(3).谓另眼看待。《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只为 端卿 生得方面大耳,秀目龙眉,身躯伟岸,与其他侍者不同,所以天颜刮目。”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三篇:“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漢語大詞典》:改观(改觀)
(1).改变本来的看法、观感。后汉书·王畅传:“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实有折枝之易,而无挟山之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庾 风姿神貌, 陶 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王所统见军不踰六百,率先士卒,尽殪兇狂,不崇朝而收復关城,自此藩方改观矣。”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修容》:“窃怪今之所谓‘牡丹头’、‘荷花头’、‘鉢盂头’,种种新式,非不穷新极异,令人改观。”
(2).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目。 南朝 宋 谢灵运 《悲哉行》:“幽树虽改观,终始在初生。” 元 刘因 《登镇州隆兴寺阁》诗:“天光物色惊改观,少微今在青云中。”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石林燕语》:“盖此书自经馆臣纂校,已视旧刻改观。” 叶圣陶 《倪焕之》二六:“大海的浪潮涌起,会使海面改观。”
《漢語大詞典》:争鸣(争鳴)
(1).竞相鸣叫。 唐 司空图 《连珠》:“翔必以时,肯争鸣而作怪?动惟中矩,寧受嗾以噬人?” 明 刘基 《升天行》:“谁能与蟪蛄,争鸣秋草间?”
(2).犹言竞相出名。明史·文苑传序:“ 归有光 颇后出,以 司马 、 欧阳 自命,力排 李 、 何 、 王 、 李 ,而 徐渭 、 汤显祖 、 袁宏道 、 钟惺 之属,亦各争鸣一时。”
(3).比喻在学术等方面,各种看法和观点进行争辩。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漢語大詞典》:守旧(守舊)
(1).拘泥于旧的看法或做法而不愿改变。宋史·欧阳修传:“ 宋 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 五季 餘习,鎪刻駢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 老舍 《茶馆》第三幕:“你那套 光绪 年间的办法太守旧了。”
(2).保持住原来的样子。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至其血色深紫,结而成胎,则其根本已緇,全无脚地可漂。及其生也,即服以水晶云母,居以玉殿琼楼,亦难望其变深为浅,但能守旧不迁,不致愈老愈黑,亦云幸矣。” 清 薛福成 《考旧知新说》:“ 中国 之病固在不能更新,尤在不能守旧。”
(3).戏曲术语。传统戏曲舞台装置。过去传统戏曲演出时所用的台帐和作为背景使用的底幕。幕上绣有各种装饰性图案。
《漢語大詞典》:说话(説話)
1.用语言表达意思;发表见解。 唐 白居易 《老戒》诗:“矍鑠夸身健,周遮説话长。”《三国志平话》卷上:“ 关公 见 飞 非草次之人,説话言谈,便气和酒尽。” 丁玲 《梦珂》三:“于是这羞惭竟把她弄得麻木了起来,她不知应如何说话和动作了。”《〈王西彦小说选〉自序》:“一个作家总是用作品向读者说话,他无须在作品以外再多事絮叨。”
2.闲谈。 元 周德清 《红绣鞋·赏雪偶成》曲:“共妾围炉説话,呼童扫雪烹茶。”红楼梦第十九回:“咱们斯斯文文的躺着説话儿。” 赵树理 《邪不压正》一:“他们有的叫二姨,有的叫二姐,有的叫二妺;大家乱叫了一阵,一同到北房里说话。”
3.说理;交涉。 元 吴弘道 《上小楼·闺庭恨别》曲:“若到家,下的马,如何干罢,和这喫敲才慢慢的説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你好好去看养。若瘦了牛畜,要与你説话的。” 贺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一幕第二场:“那里说话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好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那里说话去!”
4.指责;非议。《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我受了亲眷们许多訕笑,怎么那老者最哀怜我的,也发起説话来。”
5.泛指议论,评说。 鲁迅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厨司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要说话,或是好,或是歹。”
6.话;言辞。 宋 辛弃疾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词:“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説话?” 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我有説话,要和你讲哩。”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説话。” 胡适 《跋朱我农来信》:“此次读了老兄的长函,我觉得增长了许多见识,没有什么附加的意见,也没有什么可以驳回的说话。”
7.即近代的说书。 唐 宋 人称“説话”。 唐 郭湜 《高力士传》:“每日上皇与 高公 亲看扫除庭院,芟薙草木,或讲经论议,转变説话。”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説话者,谓口説古今惊听之事,盖 唐 时亦已有之。”
8.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此本説话,出在 祝枝山 《西樵野记》中。”
9.(对人、对事)认为不对因而不满意的想法、看法。 明 冯梦龙 《挂枝儿·自悔》:“这几日,与寃家有些儿説话,他不来便不来,我也不伏气去叫他。”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起初 满生 在家,大郎无日不与他同饮同坐,毫无説话。” 徐特立 《加紧农村工作是战胜之最大保证》:“所以有人说:‘穿长衫的人自己不去当兵,却叫人家去当兵。’乡下人都不肯接受他们的说话。”
10.说话的一会儿时间。比喻时间相当短。 郭小川 《昆仑行》诗:“祖国一旦有事,我们说话就到!” 邓友梅 《那五》十二:“你看这局势,说话不就改天换地了?”
11.指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有一等轻薄的道:‘那女儿闻得先与他有须説话了,后来配他的。’”
12.事情。 赵树理 《李有才板话》八:“如今就想不出这么个可出头的人来。有几个能写能算、见过世面、干得了说话的,又差不多跟人家近,跟咱远。”
《漢語大詞典》:指出
(1).指点出来。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石林诗话》:“至《诗话》中间有语意小误,曾经诸家指出。”
(2).提出论点看法。如:他指出,我们一定要为如期完成全书的编写任务而竭尽全力。
《漢語大詞典》:见解(見解)
对事理的认识和看法。 唐 柳宗元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僕见解不出此。” 宋 文天祥 《出真州》诗:“怪道使君无见解,城门前日不应开。” 老舍 《黑白李》:“他接受的容易,可就没有什么精到的见解。”
《漢語大詞典》:立异(立異)
(1).犹言背离。南史·崔慧景传:“ 崔护军 威名既重,乃诚可见。既已脣齿,忽中道立异。”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元年:“若不早定大业,脱有一人立异,即损威德。”
(2).持不同的态度或看法。 宋 王安石 《上五事札子》:“ 管仲 用之 齐 , 子产 用之 郑 , 商君 用之 秦 , 仲长统 言之 汉 ,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漢語大詞典》:立论(立論)
提出看法;确立论点。晋书·王衍传:“ 魏 正始 中, 何晏 、 王弼 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文言》,岂非言文?若笔不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欧阳文忠公 立论易·繫辞当为大传。盖古人已有此名,不始於公也。”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我平日合你讲起话来,言必称 周 孔 ,不知者鲜不以为我立论过迂,课子过严。”
《漢語大詞典》:成见(成見)
(1).对事物所形成的自己的见解。镜花缘第十八回:“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大抵每出了一个缺,看应该是那一个轮到,这个轮到的人,才具如何,品行如何,藩臺都有个成见的。”
(2).预定的意见。《天雨花》第十六回:“天子道:原来刺贼之谋,非起於仓卒,竟是卿之成见了。”
(3).固执不变的看法,偏见。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草本》:“而世之贵兰者必贱蕙,皆执成见,泥成心也。” 沙汀 《闯关》六:“ 左嘉 认为 余明 对待知识分子显然怀有成见。”
《漢語大詞典》:认为(認爲)
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所以美 仲山甫 也……然世之学者,皆认为远害自全之意。” 毛泽东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茅盾 《子夜》八:“ 冯云卿 苦笑着,认为这是一句普通的应酬。”
《漢語大詞典》:口气(口氣)
(1).说话的语气、措词或格调。 清 李渔 《风筝误·嘱鹞》:“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蹟也像女人笔蹟。不消説,是他做的了。” 老舍 《牺牲》:“ 老梅 的口气带出来他确是对博士有点不敬重。”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一个身经百战的人,怎么可以用那样漫不经心的口气谈说人生最严肃的问题?”
(2).说话所体现的气势、气派。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五:“ 王荆公 一日访 蒋山 元禪师 ,坐间谈论,品藻古今。 元 曰:‘相公口气逼人。’” 徐怀中 《西线轶事》:“您可能觉得我写这些,口气不小,似乎一定可以做出什么引人注目的事情。”
(3).言外之意;口风。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裴藻 者, 延龄 之子,应鸿辞举……时 苗给事 及 杜黄门 同时为吏部知銓,将出门, 延龄 接见,探侦二侍郎口气。”《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贝氏 ﹞因要探口气,满脸反堆下笑来,问道:‘外边有何事,久不退衙?’”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六章:“听 胡 匪连长的口气,他们今黑夜,还顾不上整他。”
(4).指话语中流露的观点、看法。 巴金 《秋》一:“ 觉新 顺着 周氏 的口气说。”参见“ 口风 ”。
(5).口音,说话的声音。《水浒传》第一○二回:“庄主问道:‘列位都象 东京 口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乡下老头子﹞对着我连连作揖,嘴里説话是 绍兴 口气。”
(6).指口臭。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日华子》云‘鸡舌香,治口气。’所以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
《漢語大詞典》:口风(口風)
(1).话中透露出来的意思。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一:“﹝ 胖疙疸 ﹞偷眼瞅瞅 郭全海 的脸色,就透出点口风道:‘要是说了,大伙上那儿起不出啥来咋办?’” 孔厥 《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六章:“ 朱占魁 和 黄人杰 竟如此诡秘,事先连一点口风也没露。”
(2).口吻,口气。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三》:“但奇怪的是他自己的文章却满是前 清 遗老的口风。” 陈残云 《沙田水秀》:“﹝ 金女 ﹞依然用着无忧无虑的俏皮口风:‘ 陈同志 ,他又引我诉苦哩。’”参见“ 口气 ”。
(3).指嘴,嘴头。《天雨花》第十二回:“他咬定口风,全然不吐。” 钱锺书 《围城》五:“﹝局长﹞接见时口风比装食品的洋铁罐还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