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冰炭
(1).冰块和炭火。比喻性质相反,不能相容。或以喻矛盾冲突。韩非子·用人:“争讼止,技长立;则彊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汉 东方朔 《七谏·自悲》:“冰炭不可以相并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长。” 晋 陶潜 《杂诗》之四:“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唐 韩愈 《听颍师弹琴》:“ 潁 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明 张居正 《答藩伯贺澹庵》:“若如执事追往虑来,冰炭满腹,宇宙虽大,何以自容。” 清 戴名世 《孔庙从祀议》:“ 朱 陆 之学,如冰炭之相入,黑白之相假,此是则彼非,此非则彼是,亦未可调停而中立者也。” 老舍 《赵子曰》第十二:“至于给你们说和的事,小胖子说非有 老李 不可。 老武 你知道: 欧阳 和 老李 是冰炭不能同炉的,这不叫我为难吗!”
(2).比喻水火相济。《淮南子·说山训》:“天下莫相憎於胶漆,而莫相爱於冰炭;胶漆相贼,冰炭相息也。” 高诱 注:“冰得炭则解归水,復其性;炭得冰则保其炭,故曰相爱。”按,此与前义相反,罕用。
(3).比喻危险境地。 宋 欧阳修 《辞免青州第三札子》:“稽留君命多日,臣晓夕忧惶,如履冰炭。” 宋 司马光 《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臣窃见陛下自首春以来,圣体小有不康,天下之人,侧足而立,累气而息,恟恟忧惧,若蹈冰炭。”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犹恐九泉之下,尚沦鼎鑊;八难之间,永缠冰炭,所以树其福田,济其营魄。”
(4).时冷时热,指世态变幻不定。 金 蔡松年 《小重山》词:“ 东晋 风流别样寒。市朝冰炭里,起波澜。得君如对好江山。”《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六国纵横易冰炭,孤 秦 兴仆等云轮。”《宦海》第十四回:“看起来如今一班大人先生,儘有朋友在生的时候,巴结得一个锦上添花,及至朋友死了,他却翻转脸儿,不认得他的妻子,真是交情冰炭,跬步荆榛。”
《漢語大詞典》:和同(龢同)
(1).指 春秋 时代两个互为对应的常用语。和谓可否相济,相辅相成;同谓单一不二,无所差异。和能生物,同无所成。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务和同也。” 韦昭 注:“和谓可否相济,同谓同欲。”国语·周语中:“和同可观。” 韦昭 注:“以可去否曰和,一心不二曰同。和同之道行,则德义可观也。”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 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朱熹 集注引 尹毅 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参阅左传·昭公二十年
(2).和睦同心。管子·立政:“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汉书·吾丘寿王传:“今 汉 自 高祖 继 周 ,亦昭德显行,布恩施惠,六合和同。” 宋 欧阳修 《笔说·富贵贫贱》:“凡事不和同,则不济。” 明 柯丹丘 《荆钗记·合卺》:“夫妻到老两和同。” 黄远生 《政界内形记》一:“国务卿之不能和同一致以进行者,则组织之始已种其因,固无可言矣。”
(3).调和。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素问·生气通天论》:“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淮南子·俶真训》:“含阴吐阳,而万物和同者,德也。”《宋史·乐志十三》:“天人和同,恩泽洋普。”
(4).伙同;合伙。《唐律疏议·名例四·略和诱人》:“和同相卖者,谓两相和同,共知违法。”《元典章·刑部十九·禁诱略》:“和同相卖为奴婢者,各断一百七。”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官常一:“﹝按察使与藩司﹞厥后和同溺职,而事权归两院矣。”
(5).“和光同尘”的略语。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之一:“治惟尚和同,无俟於謇謇。” 龚颐正 《续释常谈》引 唐 韩偓 《金銮密记》:“上执 偓 手,涕泣曰:‘我劝你且和同,果如此,有何利益苦杀人!’”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余私念助人为理,覆人之产,不祥;自折其志,苟为和同,不义。” 钱钟书 《围城》三:“买假文凭是自己的滑稽玩世;认干亲戚是自己的和同随俗。”参见“ 和光同尘 ”。
《漢語大詞典》:相济(相濟)
(1).互相帮助、促成。易·序卦“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晋 韩康伯 注:“则各有所畜,以相济也。” 晋 刘琨 《劝进表》:“臣闻昬明迭用,否泰相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四教所先,符采相济。”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多方相济,委曲相通。”
(2).互相调济。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文汇报》1985.3.10:“他的弹唱,沙而明亮,高而浑厚,刚柔相济,轻重有致。”
《漢語大詞典》:朋党(朋黨)
(1).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战国策·赵策二:“臣闻明王絶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 汉 桓宽 盐铁论·复古:“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絶并兼之路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八年:“时 德裕 、 宗閔 ,各有朋党,互相济援。上患之,每叹曰:‘去 河北 贼易,去此朋党难!’”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七:“假绍述之説以胁持上下,立朋党之论以禁錮忠良。”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道中》:“不尚名誉,故无朋党;不尊谈説,故无游士;不贵才气,故无骤官。”
(2).谓结为朋党。韩非子·有度:“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晋书·郤詵传:“动则争竞,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誷,诬誷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主听用惑,姦之所会也。”
《漢語大詞典》:劝分(勸分)
劝导人们有无相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穡,劝分,此其务也。” 杜预 注:“劝分,有无相济。” 杨伯峻 注:“劝分者,劝其有储积者分施之也。”国语·晋语:“懋穡劝分,省用足财。” 韦昭 注:“劝有分无。” 元 揭傒斯 《逸士陈君墓志铭》:“凶年飢岁,发廩賑贷,不待劝分。” 清 黄宗羲 《赵州李公救菑记》:“从来救菑之法……曰发仓廪,曰劝分,如此而已。”
《漢語大詞典》:独阴(獨陰)
只有阴而无阳。古人谓一切事物必须阴阳相济,独阴无阳,则事物不成或发生弊病。《穀梁传·庄公三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 宋 苏轼 《苏氏易传·大有》:“夫两刚不能相用,而独阴不可以用阳,故必居至寡之地,以阴射阳,而后众予之。”《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下〉》“干薑附子汤主之”注:“表里无阳,内外俱阴,惟有昼日烦燥不得眠,一假阳証,则是独阴自治于阴分,孤阳自扰于阳分,非相胜乃相离也。”参见“ 独阳 ”。
《漢語大詞典》:独阳(獨陽)
有阳无阴。古人谓一切事物必须阴阳相济,独阳无阴,则事物难成或会发生弊病。《穀梁传·庄公三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 范宁 注引 徐邈 曰:“古人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然则传所谓天,盖名其冲和之功,而神理所由也。” 杨士勋 疏:“阴能成物,阳能生物,天能养物,而总云生者,凡万物初生必须三气合、四时和,然后得生,不是独阳能生也。” 唐 韩愈 《论今年权停选举状》:“君者,阳也;臣者,阴也。独阳为旱,独阴为水。今陛下圣明在上……而羣臣之贤,不及於古,又不能尽心於国,与陛下同心,助陛下为理,有君无臣,是以久旱。”参见“ 独阴 ”。
《漢語大詞典》:独阳(獨陽)
有阳无阴。古人谓一切事物必须阴阳相济,独阳无阴,则事物难成或会发生弊病。《穀梁传·庄公三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 范宁 注引 徐邈 曰:“古人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然则传所谓天,盖名其冲和之功,而神理所由也。” 杨士勋 疏:“阴能成物,阳能生物,天能养物,而总云生者,凡万物初生必须三气合、四时和,然后得生,不是独阳能生也。” 唐 韩愈 《论今年权停选举状》:“君者,阳也;臣者,阴也。独阳为旱,独阴为水。今陛下圣明在上……而羣臣之贤,不及於古,又不能尽心於国,与陛下同心,助陛下为理,有君无臣,是以久旱。”参见“ 独阴 ”。
《漢語大詞典》:独阴(獨陰)
只有阴而无阳。古人谓一切事物必须阴阳相济,独阴无阳,则事物不成或发生弊病。《穀梁传·庄公三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 宋 苏轼 《苏氏易传·大有》:“夫两刚不能相用,而独阴不可以用阳,故必居至寡之地,以阴射阳,而后众予之。”《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下〉》“干薑附子汤主之”注:“表里无阳,内外俱阴,惟有昼日烦燥不得眠,一假阳証,则是独阴自治于阴分,孤阳自扰于阳分,非相胜乃相离也。”参见“ 独阳 ”。
《漢語大詞典》:一张一弛(一張一弛)
张,拉紧弓弦;弛,放松弓弦。古时常以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紧有松,劳逸结合。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 文武 弗能也;弛而不张, 文 武 弗为也;一张一弛, 文 武 之道也。” 郑玄 注:“张弛,以弓弩喻人也。弓弩久张之则絶其力,久弛之则失其体。” 明 李贤 《赐游西苑记》:“夫一张一弛, 文 武 之道,赐游 西苑 ,有弛之意焉。然张可久而弛不可多。” 毛泽东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你们的缺点主要是把弓弦拉得太紧了。拉得太紧,弓弦就会断。古人说:‘ 文 武 之道,一张一弛。’现在‘弛’一下,同志们会清醒起来。” 汉 王充 论衡·儒增:“故张而不弛, 文王 不为。弛而不张, 文王 不行。一弛一张, 文王 以为当。”
《漢語大詞典》:和而不同
谓和衷相济,而又各有所见,不苟同于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 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染迹朝隐,和而不同。”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和而不同,通而不杂。”参见“ 和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