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相抗
(1).对抗;相抗衡。晋书·羊祜传:“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南史·谢瞻传:“ 瞻 文章之美,与从叔 混 、族弟 灵运 相抗。” 清 薛福成 《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当其併 缅 之始,深虑 缅 民不服及 缅 属诸土司起与相抗。”
(2).犹相接。宋书·武帝纪上:“十二月, 循 ( 卢循 )、 道覆 ( 徐道覆 )率众数万,方舰而下,前后相抗,莫见舳艫之际。”
《漢語大詞典》:厮勾(廝勾)
亦作“ 廝够 ”。
(1).贴近;相接。 宋 石孝友 《洞仙歌》词:“问 蓬山 别后,几度春归?归去晚,开得蟠桃廝勾。” 元 张可久 《落梅风·西园春暮》曲:“绕西园旋呼花下酒。海棠飞,牡丹廝够。”
(2).将要;就要。 宋 赵令畤 《清平乐》词:“春风依旧,着意 隋堤 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廝勾。”《七国春秋平话》卷下:“ 燕 乐毅 於阵前叫曰:‘ 齐王 闻!早献纳降书。今 孙子 遭围,廝勾死也。’” 元 杨景贤《西游记》第三本第九出:“他想我,须臾害;我因他,廝勾死。”
《漢語大詞典》:水云(水雲)
(1).水和云。多指水云相接之景。 唐 戎昱 《湘南曲》:“ 虞帝 南游不復还,翠蛾幽怨水云间。” 唐 杨汉公 《明月楼》诗:“ 吴兴 城闕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 南唐 李煜 《玉楼春》词:“笙簫吹断水云开,重按《霓裳》歌遍彻。” 清 邵锦潮 《蒹葭》诗:“伊人不可即,悵望水云边。”
(2).水上方的云。《淮南子·览冥训》:“水云鱼鳞。” 高诱 注:“水气出云似鱼鳞。”
(3).指将要下雨的云。 茅盾 《脱险杂记·太平凡的故事》:“雨渐小渐止,但满山水云,随时会变成雨下来。”
《漢語大詞典》:相接
(1).交接,相交。礼记·聘义:“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侵陵。”
(2).连续;连接。《楚辞·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忧相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及 云 之论 机 ,亟恨其多,而称清新相接,不以为病;盖崇友于耳。”
(3).犹迎接。《东周列国志》第二三回:“ 卫文公 燬 远远相接。”
《漢語大詞典》:鱼鳞(魚鱗)
(1).鱼身上的鳞片。《楚辞·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闕兮朱宫。” 王逸 注:“言 河伯 所居,以鱼鳞盖屋。” 南朝 梁 王筠 《春日》诗:“风生似羊角,云上若鱼鳞。” 徐朝夫 《孤鹜》:“有的干脆说:鱼鳞也没吃过一片!”
(2).鳞次,依次相接。墨子·备蛾傅:“荅广丈二尺,□□丈六尺,垂前衡四寸,两端接尺相覆,勿令鱼鳞三。” 孙诒让 间诂:“言为荅之法,以木两端相衔接,以尺为度,不可鳞次不相覆也。”汉书·刘向传:“今 王 氏一姓乘朱轮华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 颜师古 注:“言在帝之左右,相次若鱼鳞也。” 北周 庾信 《温汤碑》:“ 秦皇 餘石,仍为雁齿之阶; 汉武 旧陶,即用鱼鳞之瓦。” 宋 梅尧臣 《和吴冲卿元会》:“殿前冠剑鱼鳞立,东风入仗旗脚迴。” 章炳麟 《沈荩哀辞》:“块抱关于大别兮,龙蛇虎豹坌沓而鱼鳞。”
(3).引申为依次,一个接一个地。 宋 叶适 《送郑虞任赴京西检法官》诗:“事繁丝唾乱,神静鱼鳞理。”
(4).古代兵阵名。即鱼丽阵。 唐太宗 《〈帝范〉序》:“躬擐甲胄,亲当矢石,夕对以鱼鳞之阵,朝临以鹤翼之围。”
(5).比喻水面细碎的波纹。 唐 白居易 《早春西湖闲游》诗:“小桥装雁齿,轻浪甃鱼鳞。”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中:“眼看江水成秋色,吹到鱼鳞是断云。”
(6).借指鱼鳞状的云。 宋 梅尧臣 《春晴对月》诗:“云扫鱼鳞静,天开桂魄清。”《花月痕》第五回:“﹝ 痴珠 ﹞便提起笔,另行将那段末数联誊出,是:彩云三素,忽散鱼鳞;宝月一奩,旋亏蟾魄。”
(7).借指瓦片。 宋 陆游 《村舍》诗:“新墙拆龟兆,疎瓦断鱼鳞。”《花月痕》第八回:“阁分三层,上层左临试院,万片鱼鳞,右接东城,一行雉堞。”
(8).代称鱼。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囚笼中的小鸟还想飞返山林,豢池中的鱼鳞还想逃回大海。”
《漢語大詞典》:相属(相屬)
(1).相接连;相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荀卿 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宋 叶适 《总干黄公行状》:“丧还,赴于涂、哭于郊、弔于家者,相属也。” 廖仲恺 《迈陂塘·题北郭秧针图》词:“锋芒如许禁磨折,风雨晦明相属。”
(2).相关;相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人生在世,望於后身,似不相属。”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僧 一行 之言曰:‘星之与土,以精气相属,而不係於方隅。’”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外洋助剿:“内忧外患,其事不相属,而其害实相因。”
(3).互相劝酒;向人敬酒。 唐 韩愈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沙平水息声影絶,一杯相属君当歌。” 宋 苏轼 《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明 高启 《逢张架阁》诗:“一杯相属成知己,何必平生是故人。”
(4).和人诗词。 宋 苏轼 《和王晋卿》诗序:“感叹之餘,作诗相属。” 宋 朱松 《赠范直夫》诗:“且与寓公同放旷,浩歌相属倚秋风。”
用以记人生年的十二生肖。说郛卷七三引 宋 洪巽 《旸谷漫录》:“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鷄、戌犬、亥猪为十二相属。”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矜嫚·韩愈王俭语》:“大虫老鼠,俱为十二相属,何怪之有?”
《漢語大詞典》:墙角(牆角)
亦作“墻角”。 两堵墙相接处的凹角或其近处。 唐 白居易 《早寒》诗:“黄叶聚墙角,青苔围柱根。” 宋 苏轼 《次韵董夷仲茶磨》:“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茅盾 《子夜》十四:“她已经退到墙角,背靠着墙。”
《漢語大詞典》:接武
(1).步履相接。谓小步前进。礼记·曲礼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郑玄 注:“武,迹也。亦相接,谓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将曙天,诸生接武 杏坛 前。”
(2).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辞·大招:“二八接武,投诗赋只。” 朱熹 集注:“接,连也。武,迹也。”
(3).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拥挤。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览渊博者,旷代而时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书·李谐传:“异人相趋于絳闕,鸿生接武于儒馆。”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当今朝号得人,国称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阁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传:“当时冒进之徒,争援 刘 齐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
(4).步履相接。形容亲近;接近。 唐 权德舆 《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锺陵使府之旧因以寄赠》诗:“外庭时接武,广陌更连鑣。” 宋 司马光 《与吕晦叔简》:“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与僚寀行坐不相离,未尝得伸悃愊,虽日夕接武,犹隔阔千里也。”
(5).步履相接。前后相接;继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新唐书·上官仪传:“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龙,簉羽鵷鷺,岂 雍州 判佐比乎?” 马宗霍 《书林藻鉴》:“ 唐 代书家之盛,不减于 晋 ,因由接武六朝,家传世习,自易为工。”
《漢語大詞典》:舳舻(舳艫)
船头和船尾的并称。多泛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汉书·武帝纪:“自 寻阳 浮 江 ,亲射蛟 江 中,获之。舳艫千里,薄 樅阳 而出。” 颜师古 注引 李斐 曰:“舳,船后持柂处也。艫,船前头刺櫂处也。言其船多,前后相衔,千里不絶也。” 晋 郭璞 《江赋》:“舳艫相属,万里连檣。”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 江 檣輳舳艫,海雉环楼櫓。”
《漢語大詞典》:际会(際會)
(1).聚首;聚会。礼记·大传:“异姓主名,治际会。” 郑玄 注:“际会,昏礼交接之会也。” 孔颖达 疏:“际会,所以主此母妇之名,正昬姻交接会合之事。” 孙希旦 集解:“际会,谓於吉凶之事相交际而会合也…… 郑氏 专以昏礼言,非是。盖同姓族属渐众,惧其离,有宗以统之,则不至於离。异姓男女相聚,惧其乱,有名以别之,则不至於乱。”
(2).引申为配合呼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其控引情理,送迎际会,譬舞容回环,而有缀兆之位。” 周振甫 注:“际会,遇合,犹配合。”
(3).机遇;时机。汉书·王莽传上:“ 安汉公 莽 辅政三世,比遭际会,安光 汉 室,遂同殊风,至于制作,与 周公 异世同符。”旧唐书·马怀素传论:“ 马怀素 、 禇无量 好古嗜学,博识多闻,遇好文之君,隆师资之礼,儒者之荣,可谓际会矣。” 姜可生 《将之南田梦非》诗:“人生际会有如此,山川寂寥按剑起。” 艾青 《向太阳》诗:“这时候,我对我所看见,所听见,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宽怀与热爱,我甚至想在这光明的际会中死去。”
(4).缝隙。两物体相接的中缝。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
《漢語大詞典》:促膝
(1).谓对坐而膝相接近。多形容亲切交谈或密谈。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促膝之狭坐,交杯觴於咫尺。” 南朝 梁 萧统 《答晋安王书》:“省览周环,慰同促膝。”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尝夜阑酒罢, 平原 屏左右促膝问曰:‘某谬当国秉,外间议论如何?’”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 田尔耕 ﹞伺公嬉笑饮酒酣,乃促膝附公耳言。” 袁静 《伏虎记》第十一回:“不知有多少夜晚, 玉兰 到他工人区的小趴趴房里,或者自己去 玉兰 那不到六平方米的小屋里促膝谈心。”
(2).指屈膝或敛膝。 唐 吕岩 《与潭州智度寺慧觉诗引》:“观其禪学精明,性源淳洁·促膝静坐,收光内照,一衲之外无餘衣,一鉢之外无餘食。”
《漢語大詞典》:相交
(1).相交往;结交。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庐江王 边 越 ,数使使相交,故徙为 衡山王 ,王 江 北。” 明 冯梦龙 《挂枝儿·缘法》:“有缘法那在容和貌?有缘法那在前后相交?” 王西彦 《病人》:“我们相交虽说不久,不过总是朋友。”
(2).相接,交战。《秦併六国平话》卷上:“ 李牧 上阵,二马相交,惹起四野征云,振起满天杀气。”《三国志平话》卷上:“ 刘备 分军三队, 关 张 二人各将一队。头至两军相交。”
(3).相好;好友。 明 冯梦龙 《挂枝儿·是非》:“你缘何不与我争口气,相交还是我,过后悔时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天下多是势利之交,没有黄金成不得相交。”
(4).交叉。如:两直线相交。
《漢語大詞典》:衔尾(啣尾)
谓前后相接。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是以驘驴馲駞,衔尾入塞。”汉书·匈奴传下:“如遇险阻,衔尾相随。” 颜师古 注:“衔,马衔也;尾,马尾也。言前后单行,不得并驱。” 唐 刘禹锡 《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狭逕深陘,衔尾相接。” 清 龚自珍 《妙法莲花经四十二问》:“使与前经衔尾相承,由迹生本可乎?”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辰州》:“二十四只大船有时衔尾下滩,有时疏散散浮到那平潭里。”
衔尾。谓前后相连接。啣,马嚼子;尾,马尾。《痛史》第八回:“等了良久,方见一行韃兵,骑着马,啣尾而来。”
《漢語大詞典》:相逼(相偪)
亦作“ 相偪 ”。
(1).相接,相连。文选·嵇康〈琴赋〉:“从横络绎,奔遯相逼。” 刘良 注:“皆声繁急重叠,纵横相连貌。”
(2).相逼迫。 宋 朱熹 《答张敬夫书》:“盖不惟学道不明,仕者无爱民之心,亦缘上下相逼,只求事办,虽或有此心,而亦不能施也。”《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慕君之才,本欲与君吐露心怀,幸勿相偪!”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六章三:“他们认为 日 寇的不肯直接进攻 武汉 ,或许是怕他们当真赤化了,故不再相逼。”
《漢語大詞典》:唇齿(唇齒,脣齿)
(1).比喻互相依存而有共同利益的双方。 唐 高适 《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诗:“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三国志平话》卷下:“ 孙亮 对天説誓: 荆州 与 吴 地唇齿之邦,世不相顾。” 清 黄遵宪 《哭威海》诗:“ 臺 南北,若唇齿。” 陈毅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寿祝辞》诗:“ 中 越 相依如唇齿,后方前綫互支援。”
(2).议论;说闲话。《金瓶梅词话》第三三回:“惹的人动的唇齿。”《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我﹞怀着个临月身子,只管往人家撞来撞去的,交人家唇齿。”
脣齿:1.唇与齿。 晋 陆机 《文赋》:“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脣齿。”晋书·王濬传:“以累卵之身,处雷霆之衝;茧栗之质,当豺狼之路,其见吞噬,岂抗脣齿?”
(2).借喻互相接近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卿更相拔举,迭为脣齿,有不合者,见则排斥,其意如何?”晋书·温峤传:“僕与仁公当如 常山 之蛇,首尾相卫,又脣齿之喻也。”新唐书·李吉甫传:“及 元济 擅立, 吉甫 以内地无脣齿援,因时可取,不当用 河朔 故事,与帝意合。”明史·四川土司传一·乌蒙:“ 乌蒙 、 乌撒 、 东川 诸土官,故与 芒部 为脣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勇略:“坝为 川江 上流,与 昭化 脣齿,俗号 铁门槛 。”参见“ 脣齿相依 ”、“ 脣亡齿寒 ”。
(3).比喻尖刻、讽刺的言词。太平广记卷四四四引 唐 张读 宣室志·陈岩:“ 刘君 无行,又娶一 卢氏 者, 濮上 人,性极悍戾,每以脣齿相及,妾不胜其愤,故遁而至此。”
(4).谓议论。《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怀着个临月身子,只管往人家撞来撞去的,交人家脣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