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枇杷
1.果木名。蔷薇科,常绿小乔木,叶长圆形,花白色,冬花夏熟。实球形或椭圆形,味甜美,供生食,或制罐头食品。叶可入药。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於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杮,亭奈厚朴。”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卷一:“枇杷须接,乃为佳果。一接核小如丁香荔枝,再接遂无核也。” 杨朔 《征尘》:“它的本身更象一颗虫蚀而腐烂的枇杷。”
2.即琵琶。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参见“ 琵琶 ”。
《漢語大詞典》:琵琶
(1).弹拨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 波斯 、 阿拉伯 等地, 汉 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一说,我国 秦 末,百姓苦 长城 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见 晋 傅玄 《〈琵琶赋〉序》。) 南北朝 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 唐 宋 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器。
(2).指弹奏琵琶的指法。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王蝺 ﹞又见 康崑崙 弹琵琶云:‘琵声多,琶声少,亦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自下而上谓之琵,自上而下谓之琶。”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怎的推手向外为琵,合手向内为琶,怎的为挑,为弄,为勾,为拨:--指使的他按谱徵歌都学得心手相应。”
(3).鱼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乎长鲸吞航,修鯢吐浪,跃龙腾蛇,鮫鯔琵琶。” 刘逵 注:“琵琶鱼,无鳞,其形似琵琶,东海有之。”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形似琵琶而善鸣,因以名焉。”
《漢語大詞典》:四弦
指琵琶。因有四弦,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生别离》诗:“别离四弦声,相思双笛引。” 宋 姜夔 《浣溪沙》词:“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驛意难通。”
分類:琵琶有四
《漢語大詞典》:绕殿雷(繞殿雷)
(1). 宋 代大朝会时,廷下禁卫高声山呼,响声如雷,称为“绕殿雷”。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元旦大朝会:“宰执百僚听召宣,领班蹈舞,皆称寿再拜,声传折槛边。禁卫人高声嵩呼,声甚震,名谓‘绕殿雷’。”
(2).科举时代,进士录取后,皇帝召见,按甲第唱名传呼,称“臚传”,亦称“ 绕殿雷 ”。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登第·卫士传名:“进士在 集英殿 唱第日,皇帝临轩,宰臣进一甲三名卷子,读于御案前。读毕,宰臣拆视姓名,则曰某人,由是阁门承之,以传於阶下,卫士凡六七人,皆齐声传其名而呼之,谓之‘臚传’,亦谓之‘绕殿雷’。”
(3).琵琶的别名。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冯道 之子能弹琵琶,以皮为絃。 世宗 令弹,深善之,因号琵琶为‘绕殿雷’。”
《漢語大詞典》:圆腹(圓腹)
指琵琶。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音乐·琵琶:“ 吕真人 、 钟离先生 会 武夷山 ,召 阿香 戞圆腹。”原注:“圆腹,琵琶也。”
分類:琵琶
《漢語大詞典》:鞞婆
琵琶的别名。法苑珠林卷四二引 晋 干宝 搜神记:“乃掘昨夜应处,果得老蝎,大如鞞婆。”按,今本《搜神记》卷十八作“琵琶”。
分類:琵琶十八
《漢語大詞典》:批把
即琵琶。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因以为名。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批把》:“谨按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参阅《集韵·平脂》。参见“ 琵琶 ”。
分類:琵琶
《漢語大詞典》:琵琶
(1).弹拨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 波斯 、 阿拉伯 等地, 汉 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一说,我国 秦 末,百姓苦 长城 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见 晋 傅玄 《〈琵琶赋〉序》。) 南北朝 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 唐 宋 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器。
(2).指弹奏琵琶的指法。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王蝺 ﹞又见 康崑崙 弹琵琶云:‘琵声多,琶声少,亦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自下而上谓之琵,自上而下谓之琶。”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怎的推手向外为琵,合手向内为琶,怎的为挑,为弄,为勾,为拨:--指使的他按谱徵歌都学得心手相应。”
(3).鱼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乎长鲸吞航,修鯢吐浪,跃龙腾蛇,鮫鯔琵琶。” 刘逵 注:“琵琶鱼,无鳞,其形似琵琶,东海有之。”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形似琵琶而善鸣,因以名焉。”
《漢語大詞典》:秦汉子(秦漢子)
琵琶的别名。新唐书·礼乐志十:“琵琶圆体修颈而小,号曰‘秦汉子’,盖絃鼗之遗製,出於 胡 中,传为 秦 汉 所作。” 明 王圻 三才图会·器用·琵琶:“或曰: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因以为名。又名‘秦汉子’。”
分類:琵琶
《漢語大詞典》:琵琶
(1).弹拨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 波斯 、 阿拉伯 等地, 汉 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一说,我国 秦 末,百姓苦 长城 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见 晋 傅玄 《〈琵琶赋〉序》。) 南北朝 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 唐 宋 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器。
(2).指弹奏琵琶的指法。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王蝺 ﹞又见 康崑崙 弹琵琶云:‘琵声多,琶声少,亦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自下而上谓之琵,自上而下谓之琶。”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怎的推手向外为琵,合手向内为琶,怎的为挑,为弄,为勾,为拨:--指使的他按谱徵歌都学得心手相应。”
(3).鱼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乎长鲸吞航,修鯢吐浪,跃龙腾蛇,鮫鯔琵琶。” 刘逵 注:“琵琶鱼,无鳞,其形似琵琶,东海有之。”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形似琵琶而善鸣,因以名焉。”
《漢語大詞典》:清音
(1).清越的声音。《淮南子·兵略训》:“夫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清音浊。”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非必有丝竹,山水有清音。” 唐 张文姬 《沙上鹭》诗:“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 郁达夫 《沉沦》一:“这幽谷深深,全充满了她的歌唱的清音。”
(2).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与浊音相对。
(3).曲艺的一种。流行于 四川省 ,用琵琶、二胡等伴奏。
《漢語大詞典》:玉环(玉環)
(1).玉制的环。韩非子·说林下:“吾好珮,此人遗我玉环。”此指佩环。 唐 张籍 《蛮中》诗:“玉环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此指耳环。 金 元好问 《以玉连环为吕仲贤寿》诗:“玉环何意两相连,环取无穷玉取坚。”此指玉连环。
(2).喻圆月。 唐 白居易 《和〈栉沐寄道友〉》:“高星粲金粟,落月沉玉环。”
(3).琵琶名。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兴庆宫:“玉环者, 睿宗 所御琵琶也。” 唐 张祜 《玉环琵琶》诗:“回顾 段师 非汝意,玉环休把恨分明。”
(4). 杨贵妃 小字。 唐 罗虬 《比红儿诗》:“明媚何曾让 玉环 ,破瓜年几百花颜。” 宋 辛弃疾 《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词:“君不见, 玉环 飞燕 皆尘土。” 清 洪升 《长生殿·传概》:“ 天寳 明皇 , 玉环 妃子,宿缘正当。”
(5).莲花的异名。《三馀帖》:“莲花一名玉环。”
《漢語大詞典》:金凤(金鳳)
(1).金质的或金饰的凤形熏炉。 北齐 萧放 《冬夜咏妓》:“银龙衔烛烬,金凤起炉烟。”
(2).见“ 金凤凰 ”。
(3).台名。北齐书·文宣帝纪:“至是,三臺成,改 铜爵 曰 金凤 。” 南朝 陈 徐陵 《报尹义尚书》:“目悬 河阳 ,追 铜爵 而无远;神游 漳水 ,与 金凤 而俱飞。” 唐 王勃 《铜雀妓》诗之一:“ 金凤 邻 铜雀 , 漳河 望 鄴城 。”
(4).凤仙花的别称。 明 王象晋 《郡芳谱·花谱》:“凤仙……开花头翅羽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有金凤之名。”
(5).琵琶、琴、筝之属。因弦柱上端刻凤为饰,故称。 前蜀 牛峤 《西溪子》词:“捍拨双盘金凤,蝉鬢玉釵摇动。” 前蜀 魏承班 《菩萨蛮》词:“翠翘云鬢动,敛态弹金凤。” 华锺彦 注:“金凤:谓琴筝之属也。”
《漢語大詞典》:金凤凰(金鳳凰)
(1).车辖之饰物。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 汉 宣帝 以皁盖车一乘赐大将军 霍光 ,悉以金铰具。至夜,车辖上金凤凰輒亡去,莫知所之,至晓乃还。”
(2).织物上的金色凤形图案。 唐 温庭筠 《菩萨蛮》词:“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瓏影。山枕隐穠妆,緑檀金凤凰。” 华锺彦 注:“金凤凰,枕之纹也。”亦省称“ 金凤 ”。 唐 王建 《宫词》之十七:“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 唐 李贺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十月》:“珠帷怨卧不成眠,金凤刺衣著体寒。”
(3).金制的凤凰形首饰。 唐 冯贽 云仙杂记·金凤凰:“ 周光禄 诸妓,掠鬢用鬱金油,傅面用龙消粉,染衣以沉香水。月终,人赏金凤凰一隻。” 唐 曹唐 《玉女杜兰香下嫁于张硕》:“遗情更説何珍重,擘破云鬟金凤凰。”亦省作“ 金凤 ”。 唐 温庭筠 《思帝乡》词:“回面共人闲语,战篦金凤斜。” 明谢谠《四喜记·琼英入宫》:“春牵意慵,春薰脸浓,春枝髻触摇金凤。”
(4).比喻美好的新事物。 亦杨 《嵖岈山飞出了金凤凰》:“瞧!你们都来了! 嵖岈山 可真是飞出了金凤凰啦!” 陆文夫 《围墙》:“设计所的到会者都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又出在鸡窝里!”《光明日报》1990.8.25:“这个远离大中城市的贫困山区的‘金凤凰’,兴旺的‘奥秘’就在于科技兴厂。”
《漢語大詞典》:云和(雲和)
(1).山名。古取所产之材以制作琴瑟。周礼·春官·大司乐:“ 孤竹 之管, 云和 之琴瑟。” 郑玄 注:“ 云和 、 空桑 、 龙门 ,皆山名。” 南朝 宋 鲍照 《拜侍郎上疏》:“不悟乾罗广收,圆明兼览,雕瓠饰笙,备 云和 之品。”
(2).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统称。文选·张协〈七命〉:“吹孤竹,拊云和。” 李周翰 注:“云和,瑟也。” 唐 李白 《寄远》诗之一:“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 元 倪瓒 《昼寄王云浦》诗:“邀我江亭醉三日,凤笙鸞吹拂云和。” 明 薛素素 《临江仙》词:“自抱云和弹一曲,曲终还拟 湘灵 。风前泪眼几时晴。”
(3). 元 代官署名。属教坊司。掌乐。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二五:“特勅云和罢絃管,君王有意听 尧 纲。”
《漢語大詞典》:鸣弦(鳴弦,鳴絃)
亦作“ 鸣絃 ”。
(1).论语·阳货:“子在 武城 ,闻弦歌之声。”原谓 子游 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后以“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后汉书·循吏传赞:“一夫得情,千室鸣弦。” 李贤 注:“一夫谓守长也。千室谓黎庶。言上得化下之情,则其下鸣弦而安乐也。” 宋 曾巩 《送韩玉汝使两浙》诗:“使传东驰下九天,此邦曾屈试鸣弦。”
(2).拨动琴弦,使之作响。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援琴鸣弦发清音,短歌微吟不能长。”
(3).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 晋 陶潜 《闲情赋》:“仰睇天路,俯促鸣絃。” 南朝 梁简文帝 《戏赠丽人》诗:“但歌聊一曲,鸣弦未息张。” 唐 杨炯 《和郑校仇内省眺瞩思乡怀友》:“頽风暌酌羽,流水旷鸣絃。”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李近楼琵琶》:“《耳谭》载京师瞽者 李近楼 ,籍锦衣千户,善琵琶,能左右手。弹新声古曲,无不絶妙,平生羈愁哀怨,及人己胸中事,皆於鸣弦铁拨发之,令人髮上指,泪交下。”
(4).指弓弦。 唐 李白 《秋猎孟诸夜归》诗:“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
《漢語大詞典》:弦索(絃索)
(1).弦乐器上的弦。指弦乐器。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夜半月高弦索鸣, 贺老 琵琶定场屋。” 唐 顾云 《池阳醉歌赠匡庐处士姚岩杰》诗:“弦索紧快管声脆,急曲碎拍声相连。” 陈毅 《颐和园五一春游纪盛》诗:“簫笛弦索齐奏,气球直於苍穹。”
(2). 金 元 以来,北方戏曲或曲艺多以丝弦乐器伴奏,后人因以“弦索”为北曲的代称。如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也称《弦索西厢》。 明 沈宠绥 有《弦索辨讹》三卷。
絃索:同“ 弦索 ”。 1.乐器上的弦。多用作弦乐器的总称。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夜半月高絃索鸣, 贺老 琵琶定场屋。” 宋 周邦彦 《解连环》词:“燕子楼空,暗尘锁、一牀絃索。”参见“ 弦索 ”。
(2).弹奏弦乐。 宋 苏轼 《虢国夫人夜游图》诗:“宫中羯鼓催花柳, 玉奴 絃索 花奴 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予幼时,犹见老乐工二三人,其歌童也俱善絃索,今絶响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巩仙:“ 惠 雅善歌,絃索倾一时。”
(3). 金 元 以来常称用琵琶、三弦等弦乐伴奏的戏曲、曲艺为“絃索”。一般多指北曲。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篇一:“於今世俗之乐,则南以拍板,北以絃索。”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三:“数年以来,如 双珠 之崑腔, 润宝 之絃索,并有盛名。”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 明 清 两朝,南曲为盛,中 清 以后,曲就衰微。其行世者,鼓辞絃索诸调,声益变而辞益纷。”参见“ 弦索 ”。
《漢語大詞典》:檀槽
檀木制成的琵琶、琴等弦乐器上架弦的槽格。亦指琵琶等乐器。 唐 李贺 《感春》诗:“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 王琦 汇解:“ 唐 人所谓胡琴,应是五弦琵琶耳。檀槽,谓以紫檀木为琵琶槽。” 宋 张先 《西江月》词:“体态看来隐约,梳妆好是家常。檀槽初抱更安详,立向尊前一行。” 清 钱谦益 《吴门寄陆仲谋大参》诗:“檀槽奏罢翻新曲,樺烛烧残覆旧棋。” 郑泽 《有寄》诗:“与君同唱《江南好》,多恐檀槽未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