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屑屑
(1).劳瘁匆迫貌。左传·昭公五年:“礼之本末将於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汉书·王莽传上:“晨夜屑屑,寒暑勤勤,无时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为天下,厚 刘 氏也。” 唐 元稹 《晓将别》诗:“屑屑命僮御,晨装儼已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武孝廉:“一日, 石 失印綬,合署沸腾,屑屑还往,无所为计。”
(2).琐屑;猥琐。 宋 欧阳修 《石曼卿墓表》:“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 清 戴名世 《汪河发墓志铭》:“ 河发 性倜儻好交游,视世俗群儿屑屑不足当意。”
(3).特意、着意貌。三国志·蜀志·宗预传:“吾等年踰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上达之士,能安时处顺,由行於天理之中,故不屑屑於占算推测。”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若 纪文达 《閲微草堂》五种,专为劝惩起见。叙事简,説理透,不屑屑於描头画角。”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史记会注考证驳议〉序》:“君之为此者,以偶触其书,姑以为述作之发端而已,非屑屑与彼争短长也。”
(4).介意貌。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其家虽号寒啼飢,而 凝式 不屑屑也。”
(5).象声词。 南朝 梁 江淹 《悼室人》诗之九:“感此增嬋娟,屑屑涕自滋。” 唐 孟郊 《往河阳宿峡陵寄李侍御》诗:“暮天寒风悲屑屑,啼鸟遶树泉水噎。”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虞美人草行:“英雄本学万人敌,何用屑屑悲红粧。” 清 周稚廉 《谒金门》词:“风屑屑,吹冷一帘新月。”
《漢語大詞典》:微细(微細)
(1).细小;琐屑。 汉 贾谊 新书·六术:“然而人虽有六行,微细难识,唯先王能审之。”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六:“﹝ 宣秉 ﹞务举大体,阔略微细,其政严而不苛,百僚亦敬惮之。” 唐 杜甫 《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明 徐渭 《理葡萄》诗:“将以餽邻翁,窃恐哂微细。”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繁法之语言,则衍一事为数十语,或至百语千语,微细纤末,罗列秩然。” 叶圣陶 《夜》:“室内十分静寂,小孩的鼾声微细到几乎听不见。”
(2).卑下;低贱。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汉书·息夫躬传:“下民微细,犹不可诈,况於上天神明而可欺哉!”魏书·恩倖传·茹皓:“虽起微细,为守乃清简寡事。”
《漢語大詞典》:纤屑(纖屑)
细微;琐屑。 唐 柳宗元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饮酒甚少,而工於纠謫。謡舞击咢,纤屑促密,皆曲中节度,而终身不以酒气加人。”明史·孙应奎传:“议行二十九事,益纤屑伤大体。”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九:“惟 萧子显 作《齐书》,为其父 豫章王 嶷 立传, 姚思廉 修陈书,为其父吏部尚书 察 立传,凡生平行事,及朝廷之优礼,名流之褒奬,无一不纤屑叙入。”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流弊所至,将使文化之纯粹者,精神益趋於固陋,頽波日逝,纤屑靡存焉。”
分類:细微琐屑
《漢語大詞典》:眇末
(1).微末。古代帝王自谦之词。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六年三月﹞丙寅,詔曰:‘朕以眇末,承奉鸿烈。’”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虽尔眇末,犹扁庸保之上;事思反己,动类念物,则其情得而人心塞矣。”
(2).细小;琐屑。 宋 王禹偁 《谢赐圣惠方表》:“昔 玄宗 之广济, 德宗 之广利,皆丛剉眇末,不足称道。”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三年:“一曰清政本。宜詔中书、枢密院,凡苛碎眇末之务,悉归有司,使从容谋议,专论大计。”
《漢語大詞典》:琐屑(瑣屑)
(1).烦琐,细碎。 唐 岑参 《佐郡思旧游》诗序:“悲州县琐屑,思掖垣清閒。” 宋 梅尧臣 《送苏子美》诗:“壳物怪琐屑,蠃蜆固无数。” 清 周亮工 《与黄济叔》:“古人文字偏于极琐屑处写得其人鬚眉生动。” 叶圣陶 《线下·平常的故事》:“他们常常谈起将来的事情,不嫌琐屑,不避重复。”
(2).指细小、琐碎的事情。《花月痕》第四九回:“你的权大事多,这琐屑也不合大将军计较。” 朱自清 《背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往往触他之怒。”
(3).指猥亵,轻佻。《再生缘》第三十二回:“伊那里,私房琐屑难全节,俺这里,正大光明好守贞。”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宗感泽》:“﹝ 感泽 ﹞少年而详慎老成,非世俗浮薄琐屑之辈。”
(4).指男女情爱之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续集·卓二娘》:“男女体殊而性一,床笫琐屑,均同乐,未知何事而好恶之悬殊。”
《漢語大詞典》:小学(小學)
(1).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我国 西周 即有小学,此前则名曰下庠、西序、左学等,其后亦名称不一。官学如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学如书馆、乡塾。近代小学始于19世纪末。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北周 卢辩 注:“小学,谓虎闈师保之学也……《白虎通》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此太子之礼。尚书大传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履小义;二十而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也。又曰:十五年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者,谓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者,谓公卿以下教子於家也。”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 民 三左右地方新式小学成立, 民 四我进了新式小学。”
(2). 汉 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 隋 唐 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隋书·经籍志始以有关研究文字、训诂、音韵著作备于小学。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太炎先生 曾教我小学。”
(3).犹小道。谓琐屑之学。陈书·傅縡传:“顷代浇薄,时无旷士,苟习小学,以化蒙心,渐染成俗,遂迷正路。”
《漢語大詞典》:骨董
(1).珍贵罕见的古器物,古玩。 宋 韩驹 《送海常化士》诗:“莫言衲子篮无底,盛取 江 南骨董归。” 明 无名氏 《目前集》卷二:“骨董乃方言,初无定字…… 晦菴先生 《语类》只作‘汩董’,或作‘古董’。” 清 李渔 《意中缘·毒饵》:“单靠一双识货眼,贱收骨董卖湖边。”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説文:‘匫,古器也,呼骨切。’今人谓古器为骨董,相承已久。其实骨即匫字,董乃餘音。凡术物等部字今多以东部字为餘音。如窟言窟笼,其例也。”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四:“ 端方 在他的收集骨董、讲究一些 中国 式的考古学上,倒比较是一个聪明的人。”
(2).借指收藏、买卖或鉴赏古玩的人。 明 徐渭 《跋书卷尾》之一:“ 董 丈某,老骨董也,高直收之,詎堕误赏?” 清 梁章钜 称谓录·百工:“ 明 人説部,货古玩者为骨董。俗作古董,非。”
(3).指琐杂的事物。 宋 朱敦儒 《西江月》词:“被我不扇不捉,廓然总是虚空。寺鐘官角任西东,别弄些儿骨董。”《朱子语类辑略》卷二:“今人既无本领,只去理会许多閒骨董,百方措置思索,反以害心。”按,朱子语类卷七作“汩董”。参见“ 骨董囊 ”。
(4).比喻琐屑过时的旧知识或陈旧迂腐的内容、文辞等。朱子语类卷九四:“若如此説,即是 孔 颜 胸次,全无些洒落底气象,只是学得许多骨董,将去治天下。”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最忌骨董,最忌趂贴。” 郭绍虞 校释:“骨董当是敷陈故事之意……所谓奇与涩,甚至採用古词古字,也都是骨董。”
(5).形容古板陈旧。 明 王衡 《郁轮袍》第四折:“ 唐 天子, 汉 百官,皇帝忒时样,百官忒骨董些。”
象声词。 唐 孟棨 《北里志·张住住》:“﹝ 张住住 ﹞指阶井曰:‘若逼我不已,骨董一声即了矣。’” 明 汤显祖 《紫箫记·诏归》:“若是恶少们懊着他呵,他性子不是金篦自刺,定向玉井头骨董一声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庚娘:“便闻骨董一声,遂譁言妇溺矣。”
《漢語大詞典》:骨董囊
收藏陈旧琐杂之物的口袋。 宋 陆游 《岁暮书怀》诗:“诗成读罢仍无用,聊满山家骨董囊。”
《漢語大詞典》:小说(小説)
(1).谓偏颇琐屑的言论。庄子·外物:“饰小説以干县令,其於大达亦远矣。”
(2).汉书·艺文志谓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为小说,列于九流十家之末。其序称“小説家者流,盖出於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説者之所造也。”后以称丛杂的著作。文选·张衡〈西京赋〉:“小説九百,本自 虞初 。” 薛综 注:“小説,医巫厌祝之术。”《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録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也。”
(3).演述故事的小说至 唐 之传奇出现而始盛。在此前的如 先秦 的神话、传说、寓言。 魏 晋 的志怪等皆其先河。 唐 高彦休 《〈阙史〉序》:“故自 武德 、 贞观 而后,吮笔为小説、小録、稗史、杂録、杂记者多矣。”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小説亦如诗,至 唐 代而一变,虽尚不离於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 六朝 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跡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説。”
(4). 宋 代,小说为说话家数之一。 唐 末已开其端。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予 太和 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説。”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説话有四家:一者小説,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説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跡变泰之事;説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説经,谓演説佛书。説参请,谓宾主参禪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説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5).在说话的基础上出现平话、话本。小说遂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如《京本通俗小说》。 元 明 以来则盛行章回体小说。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上·小说:“小説起 宋仁宗 。盖时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如今再説一个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只为一点慳吝未除,便弄出非常大事,变做一段有笑声的小説。”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小说:“自 金圣叹 好批小説,以为其文法毕具,逼肖 龙门 ……至士大夫家几上,无不陈《水滸传》《金瓶梅》以为把玩。”
(6).到近、现代,小说作为文学的一大样式,在话本小说、章回小说的基础上,并以外国小说为借鉴,加以发展,极为发达。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按其篇幅长短及内容广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等。 鲁迅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秦牧 《散文创作谈》:“小说,依靠的是用概括的、典型化的手段,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了情节,使人物和故事给人以强烈感。”
小悦,小欢乐。吕氏春秋·疑似:“ 褒姒 之败,乃令 幽王 好小説以致大灭。”
《漢語大詞典》:细意(細意)
(1).琐屑隐微的意思。后汉书·班彪传:“又进 项羽 、 陈涉 而黜 淮南 、 衡山 ,细意委曲,条例不经。”南史·范晔传:“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2).犹细心。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作豉:“豉法难好易坏,必须细意人,常一日再看之。” 唐 杜甫 《白丝行》:“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跡。”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内召以后,更细意熨贴,因物赋形,无一字不稳愜。”
《漢語大詞典》:委琐(委瑣)
亦作“ 委璅 ”。
(1).细碎,琐屑。 汉 王充 论衡·自纪:“谓之论道,实事委璅,文给甘酸,谐于经不验,集于传不合,稽之 子长 不当,内之 子云 不入。” 宋 司马光 《进五规状》:“言其小者近者,则丛脞委琐,徒足以烦浼圣听,失於苛细。” 瞿秋白 《饿乡纪程》九:“那天料理一切,交旅费,买食粮,委琐不堪的事情使人烦恼。”
(2).指细碎琐屑之事物。 唐 韩愈 《咏雪赠张籍》:“隐匿瑕疵尽,包罗委琐该。”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唐摭言》:“ 王定保 虽世家,而识趣甚卑,所载多委琐,亦有谬误。”
(3).谓拘泥于小节,注重琐碎之事。三国志·吴志·凌统传“ 封 ( 凌封 )袭爵领兵”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孙盛 曰:“霸王之道,期於大者远者,岂委璅近务,邀利於当年哉?” 明 何景明 《冯宗武墓志铭》:“以故学益有蓄,为郡学生,厉志超远,不欲委琐循格。”
(4).谓品格才智卑下。 宋 范成大 《次诸葛伯山瞻军赠别韵》:“嗟余独委琐,无用等木屑。” 王闿运 《罗熙赞传》:“常患诸军多轻佻委琐之将,以战事为儿戏。”
(5).谓容止鄙俗。红楼梦第二三回:“又看看 贾环 人物委琐,举止粗糙。” 茅盾 《虹》七:“她对于左右前后那些委琐的俗物不胜其憎恨。”
(6).委顿,委靡不振。红楼梦第二六回:“ 袭人 道:‘你出去了就好了。只管这么委琐,越发心里腻烦了。’” 沙汀 《困兽记》十:“每当他一下丧失掉所有的元气,显出一副委琐沮丧的神情的时候,一不经心,便会一连抑郁很久。”
《漢語大詞典》:说铃(説鈴)
指琐屑的言论。 汉 扬雄 《法言·吾子》:“好书而不要诸 仲尼 ,书肆也;好説而不见诸 仲尼 ,説铃也。” 李轨 注:“铃,以喻小声。犹小説不合大雅。”
分類:琐屑言论
《漢語大詞典》:纤琐(纖瑣)
细微琐屑。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六:“然世有諂事上官,厚结寮佐,下至胥徒臧获之辈,靡不各饜其私,冀弥缝於纤琐。”
《漢語大詞典》:尘屑(塵屑)
(1).谓琐屑之事。 宋 王谠 唐语林·栖逸:“某偶忝名宦,皆因善诱。自居班列,终日尘屑。”
(2).尘土微粒。 殷夫 《梦中的龙华》诗:“马路上扬着死尸的泥尘,每颗尘屑都曾把人血吸饮。” 王剑 《纵深地带》:“地宛若突然走进了正在开拓的隧道撑子面,尘屑飞扬,使人窒息。”
《漢語大詞典》:尘琐(塵瑣)
凡庸琐屑。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黄省曾》:“凡象外难摹之景,必铸以新范;虽目前尘琐之态,亦缘以华辞。”
分類:凡庸琐屑
《漢語大詞典》:鄙琐(鄙瑣)
(1).细小琐屑。太平广记卷九八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怀濬:“至於歌诗鄙琐之言,靡不集其笔端。” 陶曾佑 《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同胞注意注意!昌明暗线,诱掖国民,慎毋弁髦视之,尘羹弃之,鄙琐忽之。”
(2).丑陋矮小。 明 陈鼐 《百可漫志》:“及就塾, 秦 ( 秦太监 )子弟皆袭锦衣职位者,而 余 ( 余洙 )状貌鄙琐,颇褻易之。”
(3).粗俗小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姓:“彼鄙琐不足道,我请如数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