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匍匐  拼音:pú fú
1.手足伏地爬行。《庄子。秋水》:「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伏质就地,匍匐北进。」也作「匍伏」、「蒲伏」、「蒲服」。
2.比喻急遽、尽力。《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文选。刘琨。答卢谌诗》:「裹粮携弱,匍匐星奔。」
《国语辞典》:杷沙  拼音:pá shā
爬行。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诗:「径圆千里纳女腹,何处养女百丑形。杷沙脚手钝,谁使女解缘青冥。」也作「扒沙」、「爬沙」。
分类:爬行月蚀
《國語辭典》:扒沙  拼音:pá shā
爬行。宋。曾巩 离齐州后诗五首之二:「画船终日扒沙行,已去齐州一月程。」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三折:「则见锦鳞鱼活泼剌波心跳,银脚蟹乱扒沙在岸上藏。」也作「杷沙」、「爬沙」。
分類:爬行
《國語辭典》:蜿蜒  拼音:wǎn yán
1.蛇类行走的样子。三国魏。曹植〈九愁赋〉:「御飞龙之蜿蜒,扬翠霓之华旌。」《聊斋志异。卷一。蛇人》:「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
2.曲折延伸的样子。汉。李尤〈德阳殿赋〉:「连璧组之润漫,杂虬文之蜿蜒。」也作「宛延」。
《國語辭典》:郭索  拼音:guō suǒ
螃蟹走路的样子。汉。扬雄《太玄经。卷二。锐卦》:「蟹之郭索,心不一也。」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处士林逋居于杭州西湖之孤山。逋工笔画,善为诗,如『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颇为士大夫所称。」
《國語辭典》:爬沙  拼音:pá shā
爬行。宋。杨万里 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诗:「尚策爬沙追历块,未甘直作水中凫。」元。张宪听雪斋诗:「扑纸春虫乱,爬沙夜蟹行。」也作「扒沙」、「杷沙」。
《國語辭典》:蛇行  拼音:shé xíng
如蛇爬行般迂回绕行。唐。柳宗元 至小邱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现亦用以指汽、机车在道路上作s状的急行。
《國語辭典》:蠕动(蠕動)  拼音:ruǎn dòng
1.虫类缓慢移动。《淮南子。本经》:「蠉飞蠕动,莫不仰德而生。」《史记。卷一一○。匈奴传》:「元元万民,下及鱼鳖,上及飞鸟,跂行、喙息、蠕动之类,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
2.消化管或其他管状器官,藉纵及环肌纤维的协调,使其内容物向前推进的蠕虫样运动。
《國語辭典》:蜗篆(蝸篆)  拼音:guā zhuàn
形容蜗牛行过处,所留的涎迹如篆文一般。宋。毛滂 玉楼春。泥银四壁盘蜗篆词:「泥银四壁盘蜗篆,明月一庭秋满院。」
《漢語大詞典》:蚁行(蟻行)
(1).蚂蚁爬行。晋书·天文志上:“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棊局。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之於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迴焉。”
(2).比喻日月在天之运行。 宋 梅尧臣 《茶磨》诗之一:“乾坤人力内,日月蚁行迷。”
(3).比喻循序渐进。埤雅·释虫庄子:“得时则蚁行,失时则鹊起。蚁行逶迟有序,需而不速,故君子之得时,其廉於进如此。”
《國語辭典》:蟹行  拼音:xiè xíng
1.像螃蟹一样横著走路。宋。孔平仲〈常父寄半夏〉诗:「小女作蟹行,乳媪代与攘。」
2.比喻不依正道而行。汉。张超〈诮青衣赋〉:「蟹行索妃,旁行求偶。」
《漢語大詞典》:扶服
亦作“ 扶伏 ”。亦作“ 扶匐 ”。同“ 匍匐 ”。
(1).伏地爬行。形容急遽,竭力。礼记·檀弓下:“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诗·邶风·谷风》作“匍匐救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折軫。”南史·隐逸传上·剡县小儿:“因自投下牀,扶匐至母尸侧,顿絶而死。” 元 揭傒斯 《临川女》诗:“闻汝即赴死,扶服到河滨。” 王闿运 《熊氏墓表》:“睋而有间,恭人暴卒,同官命妇,扶服救丧。”
(2).趴伏于地。汉书·霍光传:“ 中孺 扶服叩头曰:‘老臣得託命将军,此天力也。’”汉书·匈奴传下:“ 呼韩邪 携国归化,扶伏称臣。”南齐书·王敬则传:“夜着青衣,扶匍道路,为 太祖 听察 苍梧 出来。” 宋 王禹偁 《大阅赋》:“俾遁逃兮无地,咸扶服兮朝天。” 清 黄遵宪 《锡兰岛卧佛》诗:“阑斑被绣縵,扶服拜赤帟。”
《漢語大詞典》:避役
(1).谓逃避徭役。三国志·魏志·刘馥传:“自 黄初 以来,崇立太学二十餘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赵三翁》:“﹝ 赵三翁 ﹞本 黄河 扫兵,避役亡命,遇 孙思邈 於枣林,授以道要。” 清 张云璈 《人夫谣》:“避役先避重,取值必取盈。”
(2).爬行类动物之一种。体长约25厘米。真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能随时伸缩,变化体色。头上有钝三角形突起。捕食昆虫。四肢较长,善握树枝。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南中有虫名避役,一曰十二辰虫。状似蛇医,脚长,色青赤,肉鬣。暑月时见於篱壁间,俗云见者多称意事。其首倏忽更变,为十二辰状。”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十二时虫:“十二时虫,一名避役,出 容州 、 交州 诸处,生人家篱壁、树木间,守宫之类也。大小如指,状同守宫,而脑上连背有肉鬣如冠幘,长颈长足,身青色,大者长尺许,尾与身等,嚙人不可疗。”
《國語辭典》:鳞虫(鱗蟲)  拼音:lín chóng
身体表面覆有鳞片的动物。包括鱼类、爬虫类等。
《國語辭典》:钩爪(鉤爪)  拼音:gōu zhǎo
1.禽兽内曲如钩的爪甲。有攻击、防禦、保护指(趾)端,攫取食物、抓掘泥土等作用。
2.形容兽爪利如钩戟。用以比喻精锐部队。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彼锯牙而钩爪,又循江而习流。」